XXX农业大学
科技工作总结
目 录
一、2006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 1
1、科研项目........................................................................................................... 1
2、科技成果........................................................................................................... 2
3、基地建设........................................................................................................... 3
4、成果转化........................................................................................................... 3
5、其他工作........................................................................................................... 4
6、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5
二、附图附表 ............................................................................................................... 7
图1、2006年度各部委到校经费比例................................................................. 7
图2、2001-2006年到校经费增长趋势 ............................................................... 7
图3、2001-2006年SCI、EI收录论文增长情况 ............................................... 8
图4、2001-2006年SCI收录论文增长情况 ....................................................... 8
图5、2001-2006年EI收录论文增长情况 ......................................................... 9
图6、2001-2006年授权专利增长情况 ............................................................... 9
表1、2001-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量及排名 ..................... 10
表2、2006年度各学院到位经费....................................................................... 10
表3、2006年度各学院SCI、EI收录论文数及影响因子............................... 11
表4、2006年度单篇影响因子5.0以上的SCI收录论文 ............................... 12
表5、2006年度各类项目到位经费................................................................... 14
表6、2006年度申报批准的项目数及经费....................................................... 15
表7、2006年度获奖的科研成果....................................................................... 17
表8、2006年度鉴定的科研成果....................................................................... 18
表9、2006年度动植物品种审定项目............................................................... 20
表10、2006年度软件著作权登记..................................................................... 21
表11、2006年度授权专利清单 ......................................................................... 23
表12、现有省部级以上实验室、中心及野外台站.......................................... 33
一、2006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2006年是 “十一五”开局之年,是我校新百年的第一年。我校科技工作以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为指导,坚持“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中国农业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2006年度科技工作目标,提前谋划、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科技工作开局形势喜人,全面实现了年初确定的“73221”计划目标——700篇SCI、EI论文,3亿元科研经费,2个973项目,2个国家级奖,1亿亩科技成果推广面积。
1、科研项目
2006年申报各类纵向项目1510项,批准项目566项;到校经费3.2亿元,其中纵向经费27650万元,占86%,横向经费4452万元,占14%。到校经费中来源于科技部14246万元(占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4000万元(占12%)、农业部3496万元(占11%)、北京市2782万元(占9%)。
973计划项目申报4项,“农作物重大病害成灾的机理与控制的基础研究”和“猪、鸡重要经济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2项获准立项,经费6000万元。我校累计主持973项目9项,主持的项目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三位。在2006年立项的973项目中,我校共承担课题11项。
863计划申报8个重大重点项目中的44项课题,其中主持10项;专题项目申报8个领域共110项,其中现代农业技术领域73项。重大重点项目获批9项;专题项目获批33项,其中现代农业技术领域28项,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本年度支持项目数排名全国第一。
科技支撑计划申报47个项目中的课题192项,其中主持52项。根据科技部的公示结果,我校主持课题38项,已批复31项课题,年度拨付经费5624万元,经费数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名第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申请416项,获批113项,经费3808.5万元。其中:面上项目100项,经费2802万元,资助率27.47%(基金委平均资助率为17.47%);重点项目3项,经费475万元。获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面上
项目经费数在全国排名第18位,在北京市排名第3位。
农业部项目申报127项,获批86项,经费1800万元。948项目获批22项,经费1792万元。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159项,批准10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北京市其他项目获批44项,经费2314万元。教育部各类项目获批39项,经费207万元。
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3项,获批2项,经费150万元;星火计划获批7项;重点新产品计划获批2项。
人文社会科学各类纵向项目申报105项,获批98项,经费812万元。
2、科技成果
成果奖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主报3项,《高油玉米种质资源与生产技术系统创新》、《玉米芯酶法制备低聚木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及化学污染物检测关键技术与试剂盒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6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4项,其他省市科技奖8项,另有10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正在评审中。鉴定成果39项,植物品种审定8项。
国际论文:2006年SCI、EI收录我校论文数量740篇,比2005年增长42.5%,其中SCI收录论文609篇,EI收录论文131篇。影响因子大于5.0的SCI论文15篇,大于10的SCI论文5篇。武维华教授等发表在《CELL》上的“植物响应低钾胁迫及钾高效性状表达的分子调控网络机理研究”入选“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张大鹏教授等发表在《NATURE》上的“植物激素脱落酸受体ABAR的发现”入选国内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中国科技情报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05年度中国大陆科技论文数据显示,2005年我校SCI论文数据国内高校23位,我校在农学学科SCI论文数排名国内第一位,在生物学学科SCI论文数排名国内第二位。
2006年获得授权专利140件,是2005年(64件)的2倍多,其中发明99件,实用新型41件。2006年我校共申请专利139件,其中发明111件,实用新型28件。两项PCT国际申请进入了美国、欧共体。登记计算机软件40项。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进展。根据“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
究”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提出的“建议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九个问题”,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专门就此建议做出了重要批示。
3、基地建设
教育部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果蔬加工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批准建设;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期评估良好;完成了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的上报工作,并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检查和论证;国家动物海绵状脑病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了专家验收;国家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沽源站)、农业部农区鼠害观测试验场挂牌建设;组织上报北京市实验室共建项目5个,获得经费支持290万元;申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5个(子项目),批准经费363万元;积极组织申报了农业生物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作物杂种优势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上报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议书;完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和植物生理生化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学术委员会主任换届工作。
4、成果转化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更加注重科技服务社会的功能。2006年,我校农作物新品种、实用技术以及使用我校技术开发的产品推广面积突破1亿亩。其中:“玉米系列品种”推广面积保持在30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2000万亩;“玉米生长调节剂化控防倒增产技术”推广面积2000万亩;“保护性耕作机具与技术”推广面积1500万亩;“养分管理技术”推广面积800万亩;“农药系列产品”年销售在600吨,使用面积1200万亩;“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栽培技术体系”推广面积600万亩;“堆肥接种剂及其在养殖固废处理中的应用”使用面积100万亩;“节水灌溉关键技术及设备”推广面积100万亩。“农大褐3号”小型鸡本年度推广4000万羽,累计1.9亿羽,经济效益19亿元;“猪饲料抗生素替代技术”与多家企业合作,新产品累计推广200万吨,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约3亿元。
与北京市共建3个新农村农业推广服务中心。与包头市建立科技合作关系,设立科技合作专项基金,每年300万元。
教师节前夕,十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视察慰问我校河间、吴桥、曲周、临漳等
基层科研站点教学科研工作者。我校师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事迹让全国政协委员“深受震撼”。视察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听取我校服务“三农”的经验汇报时高度肯定我校坚持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在与农村结合、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
5、其他工作
为深入学习和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动员全校科技工作者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持续推动科研工作进展,加快创新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学校4月上旬召开了2006年度科技工作会。
科技管理机构设置更加符合科技发展的需求,分工进一步明确,协调配合的机制进一步理顺,和谐氛围更加浓厚。《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项目管理办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科技项目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科研短信平台已经启用,效用明显;盖章登记软件开始使用,逐步积累管理分析数据;资源共享理念深入人心,科技管理信息平台需求分析完成,试用版软件近期可投入试用。
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进一步规范了学术行为,严明了学术纪律。
学校科技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表彰,教育部授予我校为“十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我校还获“2001-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获此荣誉的全国仅有15个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转变观念,开放办刊,在争取稿源、稿件加工到传播的环节中突出提高质量和为读者服务的理念,今年共收稿件241篇,退稿88篇,退稿率为37%。根据《2006年度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统计,《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影响因子为0.672(2004年为0.565),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和2006年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工作者及优秀编辑学论著评比活动”中,被评为“精品期刊”。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重新修订了稿件处理流程,完善和细化了审稿、编辑加工、校对标准。以关注我国农业科技重点、热点,提升在各大期刊数据库的引文量为目标,今年重点策划“生物质能源”、“农产品加工”、“生物技术”、“畜禽重大疫病防治”、“生物药物”5个选题。2006年4月,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收录为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6、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2007年是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中的关键一年。综合分析科技工作发展的机遇和条件,2007年科技工作的目标确定为“93211”— 950篇SCI、EI论文;3.5亿元的科研经费;2个国家级奖励;1个973项目;10个新农村技术服务中心。
继续以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为导向,坚持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为指导,坚持“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中国农业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科技工作目标和任务,实现科技工作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向转变,使我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注重科技工作发展过程中“好”与“快”的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科技工作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关系。从战略上提前部署,吃透国家各类科技政策,抓住要害,寻找科技发展新的切入点,开拓新的增长领域。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工作水平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的能力,把提高效益、质量和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和实际效果作为重点任务,继续保持在重大科技项目、科研经费、科技产出、科研基地建设的快速增长和发展。
2007年将着力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技项目的组织申报。973项目的组织申报在上年度摸底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重点遴选2-3项,力争新批1-2项。总结经验,加大863重大重点项目、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际合作课题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报的组织协调力度,争取更多的科技资源。提前做好准备,申报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
促进科技成果产出。调整科技论文奖励办法,促进SCI、EI论文的持续高质量增长。召开专利工作大会,建立专利与开发转化的衔接渠道,实现专利的功能和价值。力争2项国家级奖励。
加大科研基地建设,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重点放在组织申报“农业生物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做好各类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申报,
进行科研基地的调查与研究,摸清科研基地资源,规范管理。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战略发展机遇,寻求新的举措和方法,提升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10个新农村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带动100个村镇。推进特聘推广教授工作。
二、附图附表
图1、2006年度各部委到校经费比例
(注:2006年度到校总经费3.2亿元)
图2、2001-2006年到校经费增长趋势
4经费(亿元)[***********]04年 度20052006
图3、2001-2006年SCI、EI收录论文增长情况
800
论文数(篇)
600 400
200
[1**********]3年 度[1**********]6
图4、2001-2006年SCI收录论文增长情况
800
论文数(篇)600 400 200
[1**********]03年 度[1**********]6
图5、2001-2006年EI收录论文增长情况
150
120
论文数(篇)
90 60 30
2001
20022003
年 度
[1**********]6
图6、2001-2006年授权专利增长情况
16012080
40
2001
2002
2003年 度
2004
2005
2006
授权专利数(件)
表1、2001-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量及排名
表2、2006年度各学院到位经费
(单位:万元)
(注:按到校经费排序)
表3、2006年度各学院SCI、EI收录论文数及影响因子
(注:按学院论文总数排序)
表4、2006年度单篇影响因子5.0以上的SCI收录论文
12
13
表5、2006年度各类项目到位经费
(单位:万元)
表6、2006年度申报批准的项目数及经费
表7、2006年度获奖的科研成果
说明:括号内分别表示单位排序、个人排序。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尚未评审。
表8、2006年度鉴定的科研成果
19
*表示我校非第一完成单位,括号内表示完成单位和完成人顺序。
表9、2006年度动植物品种审定项目
20
表10、2006年度软件著作权登记
21
22
表11、2006年度授权专利清单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表12、现有省部级以上实验室、中心及野外台站
33
34
35
36
XXX农业大学
科技工作总结
目 录
一、2006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 1
1、科研项目........................................................................................................... 1
2、科技成果........................................................................................................... 2
3、基地建设........................................................................................................... 3
4、成果转化........................................................................................................... 3
5、其他工作........................................................................................................... 4
6、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5
二、附图附表 ............................................................................................................... 7
图1、2006年度各部委到校经费比例................................................................. 7
图2、2001-2006年到校经费增长趋势 ............................................................... 7
图3、2001-2006年SCI、EI收录论文增长情况 ............................................... 8
图4、2001-2006年SCI收录论文增长情况 ....................................................... 8
图5、2001-2006年EI收录论文增长情况 ......................................................... 9
图6、2001-2006年授权专利增长情况 ............................................................... 9
表1、2001-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量及排名 ..................... 10
表2、2006年度各学院到位经费....................................................................... 10
表3、2006年度各学院SCI、EI收录论文数及影响因子............................... 11
表4、2006年度单篇影响因子5.0以上的SCI收录论文 ............................... 12
表5、2006年度各类项目到位经费................................................................... 14
表6、2006年度申报批准的项目数及经费....................................................... 15
表7、2006年度获奖的科研成果....................................................................... 17
表8、2006年度鉴定的科研成果....................................................................... 18
表9、2006年度动植物品种审定项目............................................................... 20
表10、2006年度软件著作权登记..................................................................... 21
表11、2006年度授权专利清单 ......................................................................... 23
表12、现有省部级以上实验室、中心及野外台站.......................................... 33
一、2006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2006年是 “十一五”开局之年,是我校新百年的第一年。我校科技工作以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为指导,坚持“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中国农业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2006年度科技工作目标,提前谋划、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科技工作开局形势喜人,全面实现了年初确定的“73221”计划目标——700篇SCI、EI论文,3亿元科研经费,2个973项目,2个国家级奖,1亿亩科技成果推广面积。
1、科研项目
2006年申报各类纵向项目1510项,批准项目566项;到校经费3.2亿元,其中纵向经费27650万元,占86%,横向经费4452万元,占14%。到校经费中来源于科技部14246万元(占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4000万元(占12%)、农业部3496万元(占11%)、北京市2782万元(占9%)。
973计划项目申报4项,“农作物重大病害成灾的机理与控制的基础研究”和“猪、鸡重要经济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2项获准立项,经费6000万元。我校累计主持973项目9项,主持的项目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三位。在2006年立项的973项目中,我校共承担课题11项。
863计划申报8个重大重点项目中的44项课题,其中主持10项;专题项目申报8个领域共110项,其中现代农业技术领域73项。重大重点项目获批9项;专题项目获批33项,其中现代农业技术领域28项,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本年度支持项目数排名全国第一。
科技支撑计划申报47个项目中的课题192项,其中主持52项。根据科技部的公示结果,我校主持课题38项,已批复31项课题,年度拨付经费5624万元,经费数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名第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申请416项,获批113项,经费3808.5万元。其中:面上项目100项,经费2802万元,资助率27.47%(基金委平均资助率为17.47%);重点项目3项,经费475万元。获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面上
项目经费数在全国排名第18位,在北京市排名第3位。
农业部项目申报127项,获批86项,经费1800万元。948项目获批22项,经费1792万元。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159项,批准10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北京市其他项目获批44项,经费2314万元。教育部各类项目获批39项,经费207万元。
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3项,获批2项,经费150万元;星火计划获批7项;重点新产品计划获批2项。
人文社会科学各类纵向项目申报105项,获批98项,经费812万元。
2、科技成果
成果奖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主报3项,《高油玉米种质资源与生产技术系统创新》、《玉米芯酶法制备低聚木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及化学污染物检测关键技术与试剂盒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6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4项,其他省市科技奖8项,另有10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正在评审中。鉴定成果39项,植物品种审定8项。
国际论文:2006年SCI、EI收录我校论文数量740篇,比2005年增长42.5%,其中SCI收录论文609篇,EI收录论文131篇。影响因子大于5.0的SCI论文15篇,大于10的SCI论文5篇。武维华教授等发表在《CELL》上的“植物响应低钾胁迫及钾高效性状表达的分子调控网络机理研究”入选“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张大鹏教授等发表在《NATURE》上的“植物激素脱落酸受体ABAR的发现”入选国内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中国科技情报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05年度中国大陆科技论文数据显示,2005年我校SCI论文数据国内高校23位,我校在农学学科SCI论文数排名国内第一位,在生物学学科SCI论文数排名国内第二位。
2006年获得授权专利140件,是2005年(64件)的2倍多,其中发明99件,实用新型41件。2006年我校共申请专利139件,其中发明111件,实用新型28件。两项PCT国际申请进入了美国、欧共体。登记计算机软件40项。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进展。根据“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
究”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提出的“建议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九个问题”,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专门就此建议做出了重要批示。
3、基地建设
教育部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果蔬加工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批准建设;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期评估良好;完成了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的上报工作,并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检查和论证;国家动物海绵状脑病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了专家验收;国家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沽源站)、农业部农区鼠害观测试验场挂牌建设;组织上报北京市实验室共建项目5个,获得经费支持290万元;申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5个(子项目),批准经费363万元;积极组织申报了农业生物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作物杂种优势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上报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议书;完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和植物生理生化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学术委员会主任换届工作。
4、成果转化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更加注重科技服务社会的功能。2006年,我校农作物新品种、实用技术以及使用我校技术开发的产品推广面积突破1亿亩。其中:“玉米系列品种”推广面积保持在30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2000万亩;“玉米生长调节剂化控防倒增产技术”推广面积2000万亩;“保护性耕作机具与技术”推广面积1500万亩;“养分管理技术”推广面积800万亩;“农药系列产品”年销售在600吨,使用面积1200万亩;“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栽培技术体系”推广面积600万亩;“堆肥接种剂及其在养殖固废处理中的应用”使用面积100万亩;“节水灌溉关键技术及设备”推广面积100万亩。“农大褐3号”小型鸡本年度推广4000万羽,累计1.9亿羽,经济效益19亿元;“猪饲料抗生素替代技术”与多家企业合作,新产品累计推广200万吨,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约3亿元。
与北京市共建3个新农村农业推广服务中心。与包头市建立科技合作关系,设立科技合作专项基金,每年300万元。
教师节前夕,十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视察慰问我校河间、吴桥、曲周、临漳等
基层科研站点教学科研工作者。我校师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事迹让全国政协委员“深受震撼”。视察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听取我校服务“三农”的经验汇报时高度肯定我校坚持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在与农村结合、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
5、其他工作
为深入学习和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动员全校科技工作者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持续推动科研工作进展,加快创新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学校4月上旬召开了2006年度科技工作会。
科技管理机构设置更加符合科技发展的需求,分工进一步明确,协调配合的机制进一步理顺,和谐氛围更加浓厚。《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项目管理办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科技项目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科研短信平台已经启用,效用明显;盖章登记软件开始使用,逐步积累管理分析数据;资源共享理念深入人心,科技管理信息平台需求分析完成,试用版软件近期可投入试用。
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进一步规范了学术行为,严明了学术纪律。
学校科技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表彰,教育部授予我校为“十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我校还获“2001-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获此荣誉的全国仅有15个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转变观念,开放办刊,在争取稿源、稿件加工到传播的环节中突出提高质量和为读者服务的理念,今年共收稿件241篇,退稿88篇,退稿率为37%。根据《2006年度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统计,《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影响因子为0.672(2004年为0.565),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和2006年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工作者及优秀编辑学论著评比活动”中,被评为“精品期刊”。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重新修订了稿件处理流程,完善和细化了审稿、编辑加工、校对标准。以关注我国农业科技重点、热点,提升在各大期刊数据库的引文量为目标,今年重点策划“生物质能源”、“农产品加工”、“生物技术”、“畜禽重大疫病防治”、“生物药物”5个选题。2006年4月,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收录为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6、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2007年是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中的关键一年。综合分析科技工作发展的机遇和条件,2007年科技工作的目标确定为“93211”— 950篇SCI、EI论文;3.5亿元的科研经费;2个国家级奖励;1个973项目;10个新农村技术服务中心。
继续以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为导向,坚持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为指导,坚持“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中国农业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科技工作目标和任务,实现科技工作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向转变,使我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注重科技工作发展过程中“好”与“快”的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科技工作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关系。从战略上提前部署,吃透国家各类科技政策,抓住要害,寻找科技发展新的切入点,开拓新的增长领域。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工作水平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的能力,把提高效益、质量和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和实际效果作为重点任务,继续保持在重大科技项目、科研经费、科技产出、科研基地建设的快速增长和发展。
2007年将着力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技项目的组织申报。973项目的组织申报在上年度摸底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重点遴选2-3项,力争新批1-2项。总结经验,加大863重大重点项目、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际合作课题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报的组织协调力度,争取更多的科技资源。提前做好准备,申报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
促进科技成果产出。调整科技论文奖励办法,促进SCI、EI论文的持续高质量增长。召开专利工作大会,建立专利与开发转化的衔接渠道,实现专利的功能和价值。力争2项国家级奖励。
加大科研基地建设,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重点放在组织申报“农业生物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做好各类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申报,
进行科研基地的调查与研究,摸清科研基地资源,规范管理。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战略发展机遇,寻求新的举措和方法,提升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10个新农村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带动100个村镇。推进特聘推广教授工作。
二、附图附表
图1、2006年度各部委到校经费比例
(注:2006年度到校总经费3.2亿元)
图2、2001-2006年到校经费增长趋势
4经费(亿元)[***********]04年 度20052006
图3、2001-2006年SCI、EI收录论文增长情况
800
论文数(篇)
600 400
200
[1**********]3年 度[1**********]6
图4、2001-2006年SCI收录论文增长情况
800
论文数(篇)600 400 200
[1**********]03年 度[1**********]6
图5、2001-2006年EI收录论文增长情况
150
120
论文数(篇)
90 60 30
2001
20022003
年 度
[1**********]6
图6、2001-2006年授权专利增长情况
16012080
40
2001
2002
2003年 度
2004
2005
2006
授权专利数(件)
表1、2001-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量及排名
表2、2006年度各学院到位经费
(单位:万元)
(注:按到校经费排序)
表3、2006年度各学院SCI、EI收录论文数及影响因子
(注:按学院论文总数排序)
表4、2006年度单篇影响因子5.0以上的SCI收录论文
12
13
表5、2006年度各类项目到位经费
(单位:万元)
表6、2006年度申报批准的项目数及经费
表7、2006年度获奖的科研成果
说明:括号内分别表示单位排序、个人排序。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尚未评审。
表8、2006年度鉴定的科研成果
19
*表示我校非第一完成单位,括号内表示完成单位和完成人顺序。
表9、2006年度动植物品种审定项目
20
表10、2006年度软件著作权登记
21
22
表11、2006年度授权专利清单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表12、现有省部级以上实验室、中心及野外台站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