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奇迹读后感

亲子教育的好书《爱的奇迹》

一位父亲,历时200天,记录了父母与女儿从对立走向共存的过程。个人认为,《爱的奇迹》是充斥于琳琅满目的亲子教育读本中为数不多的好书。没有抽象的理论,没有煽情的文字,更多的是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及父母所采用的具体详实的挽救方法,可以给我们广大的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以启发。

作者一开篇就用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他们家庭的处境:“我们三人搭载的小舟,此刻正处于惊涛骇浪之中,几乎要被巨浪鲸吞,行将倾覆了。”他们的家庭正遭受巨大的威胁,因为他们唯一的女儿,不走正道。只有十三岁的年纪,却不上学,拉帮结派,打架,沾染兴奋剂,离家出走„„父母是又生气又伤心,却是无能为力。看似就要走向毁灭的家庭,幸运的得到了警视厅少年科心理鉴定师竹江孝的帮助。从此,在竹江先生的指导下,父母和女儿走向了相互争斗,又相互扶持,最终和谐共存之路。

全书令我最受震撼,也最受益的就是竹江先生给铃木夫妇出具的具体可实施的指导方案。因为方案简单,易操作,家长们若是碰到类似的问题也完全可以施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且这些看似比较苛刻的,甚至近乎绝情的方案却最终能赢得孩子的心,让她说出这样令人动容的话语—“我觉得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都是我不好。”全书所阐述的教育观点,也是发人深省,总结为以下几点:1.给予孩子做父母应该有的态度—即默默守护,而不是训诫和惩罚;2.父母的爱和社会规则不一样,任何人都要接受社会规则的约束;3.营造一个家,让孩子觉得“家是最棒的”“累了能想到回家”;4.在向着好的方向改变的过程中,孩子会反反复复,而且像是蜗牛一样的慢,父母要给予足够的爱心和耐心;5.为人父母立场要坚定,不能摇摆不定,对违反原则的事情,没有例外,不姑息;6.认识金钱的价值,从而学会感恩。下面将具体阐述这些观点,带给我的感悟。

第一,以退为进,默默守护胜过训诫和斥责

书中的相关描述:“一瞬间,由香里开始出现不良行为的头半年的情景涌上了心头。离家出走、交男朋友、朋友在商场偷窃、一再被警察叫去„„同时,每次必生气发怒,有时动手揍她,有时又恳求她,但是父母越是拼命努力,由香里却越是跟我们渐行渐远。”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我想大多数家长肯定会像铃木夫妇一样忍不住动怒、忍不住训斥,忍不住恳求,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换来孩子对父母的憎恶。不可否认,亲子间积怨颇深的关系,很有可能会这样形成:一开始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情时,先在情绪上反应激烈,如发怒、生气,而后采用训斥、惩罚、说教等方式教育;而孩子们并不领情,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很有可能会顶撞家长,让矛盾升级,直至最后,无论家长如何干涉、制止,孩子都不予

理睬,我行我素。很多家长可能从未真正考虑过教育的有效性。难道就是实施了自己所认为的有效方法,孩子就会如自己期望般改变吗?“对坏事加以训斥,孩子就会变好,并没有这样便宜的事情。”“训斥不是爱,也不是教育。”“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在父母骂她的时候,可以说是绝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对不起’的,通常就是回以憎恨的眼神。”

可见,遇到一个问题颇多的少年,训斥、发怒、惩罚的效果只能是僵化家庭关系,激发亲子矛盾。那么,难道,家长们就没有一点办法了吗?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妙招,我总结为:以退为进,默默守护。个人认为,以退为进,默默守护的根本目的在于修复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可是,什么才是默默守护?默默守护有哪些要求?

要求:不得说出父母的意见,不得干涉孩子的生活,对于孩子不好的行为不能训斥。看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不理解了。这样做不就是放任自由吗?一旦知道我们不生气,不会越发离谱吗?难道真是这样吗?

“她做了坏事,我们就训斥她,她交的朋友不好,就隔离他们。父母对她说话不回应,就责备她的态度;有孩子来电话,若父母主观认为是坏朋友,就挂断。”这样的父母是不是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然后加之以责罚,及充分干涉孩子的行动。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父母成功了吗,看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结果了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一直这样对待由香里,我认为这是父母该取的正确态度。我相信只能这样面对反叛的孩子。但现实是,由香里不但没有变好,而是变得更坏。”

既然,责罚、训斥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我们为何还是撞了南墙不回头呢?何不尝试采用别的方法,即默默守护。至少,默默守护可以让家长没有机会向孩子发怒、生气。减少亲子摩擦,遏制住不断变坏的亲子关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默默守护并不是不作为。“一直以来,妻子一直被警方传唤,一再跑学校,向他人赔礼道歉,什么朋友上门都默默忍受,没有向她抱怨过。”默默的看着孩子,不做出任何评判,默默的付出而不去抱怨,难道这不是唤醒孩子心中善行的良方吗?为孩子的行为作出救赎,最终能感化受伤的心灵。

第二,立场坚定,坚守原则比溺爱更重要

“孩子就会抓住父母的弱点。我想,孩子就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当父母好糊弄,小瞧这个社会,迅速变坏下去。”这是经历过几次孩子的撒娇恳求,然后家长破例违反原则,最后孩子再犯相同甚至是更严重的错误后,一位父亲的感言。

对于由香里的情况,竹江先生曾循序渐进的开出这样的治疗方案:1.父母不加干涉,默默守护。2.不给孩子一份钱,断了孩子的经济来源。3.按时关门,晚上十点之后不回家,父母不给开门,超过一分钟都不行。在经历第一个阶段的治疗--父母不加干涉默默守护后,由

香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看来父母对我死心了”,但是她的行为确是,离家出走后主动回家。虽然父母体会到“不知孩子在哪里、干什么的状态之下,安静等待她的归来,真是身如刀割心如刀绞般难受。”但比起后两个阶段的方案来,坚持第一个方案,默默守护,不去寻找离家出走的女儿要容易的多。父母不能坚定立场,违反原则的后果非常严重。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次违反不给钱原则的后果。“接近十点,想让两个男孩子离开时,其中一个说他家在川崎,离车站很远,已经没有巴士了,借2000日元打出租车。”“我给了他钱,发生此事的第二天,由香里打破了关门时间”。而且第二次她给另外一个女朋友要车费时,父母没同意,然后由香里很激动。为何上次给了,这次不给?不接受任何例外,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不能摇摆不定,摇摆不定的后果就是孩子变得更糟。

既然明确的给孩子设定了规则,就要很好的去执行,哪怕是一次例外,都有可能会功亏一篑。“父母对孩子言出必行、说到做到。我认为父母这种始终如一的姿态,对于教育孩子绝对必要。”

第三,给予有度,金钱的价值远胜于物质满足

心理医生竹江先生的第二个治疗方案:不给孩子钱,甚至是100日元。引起了父母的恐慌,我们一起来观察,父母的恐慌来自哪里?

“对于由香里,我认为她无论做了什么坏事,都不能去碰人家的东西,所以一直以来都给她钱,金额有时每月超过一万日元(约合780元人民币)„„,不知不觉中,她长成为一个不知金钱价值的孩子,又担心不给她钱就会有小偷小摸现象,我和妻子在钱的问题上就怎么也严格不起来。”看来孩子的头脑里没有金钱意识,不知道获得金钱的艰辛,都是父母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影响了孩子对金钱价值的判断。

“如果因此促使她去偷窃,怎么办好呢?“没有钱就马上去偷的孩子,是有精神疾病的。普通的孩子不会因为没有东西,就马上去偷。”事实,与竹江先生所料相似。断了经济来源后,由香里并没有马上去偷,她先是向自己的朋友借、然后挪用学姐的钱、然后向母亲大打出手逼母亲给钱、又向父母的朋友要钱、向父母的朋友借钱、最后自己去兼职挣钱。刚开始,为了轻易的得到钱,由香里用尽了办法,向父母发脾气、抱怨、撒娇、离家出走。大多数时候,父母还是能坚持住不给钱的原则。因此,自从断了经济来源后,由香里获得钱变得非常不容易。借朋友的钱要偿还;挪用学姐的钱还要被打;即使厚着脸皮,也没得到父母朋友的赞助;将母亲打得鼻青脸肿,也没得到一份钱。金钱在她的世界里忽然变得非常难得,显然,金钱的价值,迅速提升,所以,当她母亲的另一位朋友借钱给她时,由香里带着感激做炖菜。父亲欣慰的写到:“自小没有金钱概念的由香里,虽是总要人照顾的孩子,但反过

来会对他人的善意满不在乎。这一点,通过不给她钱,她终能亲身体会人情冷暖了。”

金钱的价值远胜于物质满足,要充分利用金钱的价值,让孩子学会节俭、学会感恩、学会付出。

最后,我想说的是爱总能创造奇迹,无论孩子曾经有多少的问题,只要父母能用得当的方法,坚持爱的给予,付出及最大的耐心和信心,那么家庭的春天就肯定会到来。

附:书中的警句名言

“房间里,不论如何乱,父母不得清扫。在家人吃饭时间以外,即使她说想吃东西,父母也绝不帮忙。”

“有没有口音不是问题,话语里没有爱才是问题”

“通过建立一条规则,教给她社会的规则”

“不是随时要被赶出门,而是过了时间就不开门”

“一切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采取行动”

“让她亲身体会到,如果做了坏事,社会上有法律约束这回事。”

“以前给她1000日元也只是快乐地笑笑了事的由香里,对一枚百元硬币也感到可贵了。”

“老说孩子的事情就是反反复复,一点儿也没错。今天看到了光明正高兴呢,明天就转为漆黑。光明亮了一下由熄灭了。”“并不是亮了一下又熄灭,是考试朝着漆黑处狂奔。”

“如果孩子不走正道,父母就见不得人,孩子不会因此变好。”

“我觉得,现在的青少年不走正道、搞家庭内暴力或校园暴力,几乎都是与父母关系破裂的结果。照我的反思,幼儿教育没做好的孩子,到了十二三岁,在想反抗父母、社会、学校老师的时期,父母娇惯、打骂、唠叨的结果,与父母的期待相悖,孩子就会一下子疏远父母。”

“孩子的问题是母亲的问题,母亲的问题是父亲的问题。父亲的姿态很重要”

“只要她不说出来,我们都不好去问”

“她显示出改过自新的征兆,努力要让自己迈向新的方向;但现实中,又遇上学校这道墙壁,在这道墙壁前不知所措。“她极想上学,”但即使去了学校也找不到任何舒心的事情。”“她触底反弹的愿望还没有变成真正的力量,她自己不知怎么办才好。”

“正因为是孩子,他们即使从父母身上有所感悟,也并非马上能结合到上学、用功、改正行为方面来。”

亲子教育的好书《爱的奇迹》

一位父亲,历时200天,记录了父母与女儿从对立走向共存的过程。个人认为,《爱的奇迹》是充斥于琳琅满目的亲子教育读本中为数不多的好书。没有抽象的理论,没有煽情的文字,更多的是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及父母所采用的具体详实的挽救方法,可以给我们广大的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以启发。

作者一开篇就用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他们家庭的处境:“我们三人搭载的小舟,此刻正处于惊涛骇浪之中,几乎要被巨浪鲸吞,行将倾覆了。”他们的家庭正遭受巨大的威胁,因为他们唯一的女儿,不走正道。只有十三岁的年纪,却不上学,拉帮结派,打架,沾染兴奋剂,离家出走„„父母是又生气又伤心,却是无能为力。看似就要走向毁灭的家庭,幸运的得到了警视厅少年科心理鉴定师竹江孝的帮助。从此,在竹江先生的指导下,父母和女儿走向了相互争斗,又相互扶持,最终和谐共存之路。

全书令我最受震撼,也最受益的就是竹江先生给铃木夫妇出具的具体可实施的指导方案。因为方案简单,易操作,家长们若是碰到类似的问题也完全可以施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且这些看似比较苛刻的,甚至近乎绝情的方案却最终能赢得孩子的心,让她说出这样令人动容的话语—“我觉得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都是我不好。”全书所阐述的教育观点,也是发人深省,总结为以下几点:1.给予孩子做父母应该有的态度—即默默守护,而不是训诫和惩罚;2.父母的爱和社会规则不一样,任何人都要接受社会规则的约束;3.营造一个家,让孩子觉得“家是最棒的”“累了能想到回家”;4.在向着好的方向改变的过程中,孩子会反反复复,而且像是蜗牛一样的慢,父母要给予足够的爱心和耐心;5.为人父母立场要坚定,不能摇摆不定,对违反原则的事情,没有例外,不姑息;6.认识金钱的价值,从而学会感恩。下面将具体阐述这些观点,带给我的感悟。

第一,以退为进,默默守护胜过训诫和斥责

书中的相关描述:“一瞬间,由香里开始出现不良行为的头半年的情景涌上了心头。离家出走、交男朋友、朋友在商场偷窃、一再被警察叫去„„同时,每次必生气发怒,有时动手揍她,有时又恳求她,但是父母越是拼命努力,由香里却越是跟我们渐行渐远。”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我想大多数家长肯定会像铃木夫妇一样忍不住动怒、忍不住训斥,忍不住恳求,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换来孩子对父母的憎恶。不可否认,亲子间积怨颇深的关系,很有可能会这样形成:一开始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情时,先在情绪上反应激烈,如发怒、生气,而后采用训斥、惩罚、说教等方式教育;而孩子们并不领情,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很有可能会顶撞家长,让矛盾升级,直至最后,无论家长如何干涉、制止,孩子都不予

理睬,我行我素。很多家长可能从未真正考虑过教育的有效性。难道就是实施了自己所认为的有效方法,孩子就会如自己期望般改变吗?“对坏事加以训斥,孩子就会变好,并没有这样便宜的事情。”“训斥不是爱,也不是教育。”“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在父母骂她的时候,可以说是绝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对不起’的,通常就是回以憎恨的眼神。”

可见,遇到一个问题颇多的少年,训斥、发怒、惩罚的效果只能是僵化家庭关系,激发亲子矛盾。那么,难道,家长们就没有一点办法了吗?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妙招,我总结为:以退为进,默默守护。个人认为,以退为进,默默守护的根本目的在于修复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可是,什么才是默默守护?默默守护有哪些要求?

要求:不得说出父母的意见,不得干涉孩子的生活,对于孩子不好的行为不能训斥。看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不理解了。这样做不就是放任自由吗?一旦知道我们不生气,不会越发离谱吗?难道真是这样吗?

“她做了坏事,我们就训斥她,她交的朋友不好,就隔离他们。父母对她说话不回应,就责备她的态度;有孩子来电话,若父母主观认为是坏朋友,就挂断。”这样的父母是不是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然后加之以责罚,及充分干涉孩子的行动。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父母成功了吗,看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结果了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一直这样对待由香里,我认为这是父母该取的正确态度。我相信只能这样面对反叛的孩子。但现实是,由香里不但没有变好,而是变得更坏。”

既然,责罚、训斥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我们为何还是撞了南墙不回头呢?何不尝试采用别的方法,即默默守护。至少,默默守护可以让家长没有机会向孩子发怒、生气。减少亲子摩擦,遏制住不断变坏的亲子关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默默守护并不是不作为。“一直以来,妻子一直被警方传唤,一再跑学校,向他人赔礼道歉,什么朋友上门都默默忍受,没有向她抱怨过。”默默的看着孩子,不做出任何评判,默默的付出而不去抱怨,难道这不是唤醒孩子心中善行的良方吗?为孩子的行为作出救赎,最终能感化受伤的心灵。

第二,立场坚定,坚守原则比溺爱更重要

“孩子就会抓住父母的弱点。我想,孩子就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当父母好糊弄,小瞧这个社会,迅速变坏下去。”这是经历过几次孩子的撒娇恳求,然后家长破例违反原则,最后孩子再犯相同甚至是更严重的错误后,一位父亲的感言。

对于由香里的情况,竹江先生曾循序渐进的开出这样的治疗方案:1.父母不加干涉,默默守护。2.不给孩子一份钱,断了孩子的经济来源。3.按时关门,晚上十点之后不回家,父母不给开门,超过一分钟都不行。在经历第一个阶段的治疗--父母不加干涉默默守护后,由

香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看来父母对我死心了”,但是她的行为确是,离家出走后主动回家。虽然父母体会到“不知孩子在哪里、干什么的状态之下,安静等待她的归来,真是身如刀割心如刀绞般难受。”但比起后两个阶段的方案来,坚持第一个方案,默默守护,不去寻找离家出走的女儿要容易的多。父母不能坚定立场,违反原则的后果非常严重。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次违反不给钱原则的后果。“接近十点,想让两个男孩子离开时,其中一个说他家在川崎,离车站很远,已经没有巴士了,借2000日元打出租车。”“我给了他钱,发生此事的第二天,由香里打破了关门时间”。而且第二次她给另外一个女朋友要车费时,父母没同意,然后由香里很激动。为何上次给了,这次不给?不接受任何例外,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不能摇摆不定,摇摆不定的后果就是孩子变得更糟。

既然明确的给孩子设定了规则,就要很好的去执行,哪怕是一次例外,都有可能会功亏一篑。“父母对孩子言出必行、说到做到。我认为父母这种始终如一的姿态,对于教育孩子绝对必要。”

第三,给予有度,金钱的价值远胜于物质满足

心理医生竹江先生的第二个治疗方案:不给孩子钱,甚至是100日元。引起了父母的恐慌,我们一起来观察,父母的恐慌来自哪里?

“对于由香里,我认为她无论做了什么坏事,都不能去碰人家的东西,所以一直以来都给她钱,金额有时每月超过一万日元(约合780元人民币)„„,不知不觉中,她长成为一个不知金钱价值的孩子,又担心不给她钱就会有小偷小摸现象,我和妻子在钱的问题上就怎么也严格不起来。”看来孩子的头脑里没有金钱意识,不知道获得金钱的艰辛,都是父母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影响了孩子对金钱价值的判断。

“如果因此促使她去偷窃,怎么办好呢?“没有钱就马上去偷的孩子,是有精神疾病的。普通的孩子不会因为没有东西,就马上去偷。”事实,与竹江先生所料相似。断了经济来源后,由香里并没有马上去偷,她先是向自己的朋友借、然后挪用学姐的钱、然后向母亲大打出手逼母亲给钱、又向父母的朋友要钱、向父母的朋友借钱、最后自己去兼职挣钱。刚开始,为了轻易的得到钱,由香里用尽了办法,向父母发脾气、抱怨、撒娇、离家出走。大多数时候,父母还是能坚持住不给钱的原则。因此,自从断了经济来源后,由香里获得钱变得非常不容易。借朋友的钱要偿还;挪用学姐的钱还要被打;即使厚着脸皮,也没得到父母朋友的赞助;将母亲打得鼻青脸肿,也没得到一份钱。金钱在她的世界里忽然变得非常难得,显然,金钱的价值,迅速提升,所以,当她母亲的另一位朋友借钱给她时,由香里带着感激做炖菜。父亲欣慰的写到:“自小没有金钱概念的由香里,虽是总要人照顾的孩子,但反过

来会对他人的善意满不在乎。这一点,通过不给她钱,她终能亲身体会人情冷暖了。”

金钱的价值远胜于物质满足,要充分利用金钱的价值,让孩子学会节俭、学会感恩、学会付出。

最后,我想说的是爱总能创造奇迹,无论孩子曾经有多少的问题,只要父母能用得当的方法,坚持爱的给予,付出及最大的耐心和信心,那么家庭的春天就肯定会到来。

附:书中的警句名言

“房间里,不论如何乱,父母不得清扫。在家人吃饭时间以外,即使她说想吃东西,父母也绝不帮忙。”

“有没有口音不是问题,话语里没有爱才是问题”

“通过建立一条规则,教给她社会的规则”

“不是随时要被赶出门,而是过了时间就不开门”

“一切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采取行动”

“让她亲身体会到,如果做了坏事,社会上有法律约束这回事。”

“以前给她1000日元也只是快乐地笑笑了事的由香里,对一枚百元硬币也感到可贵了。”

“老说孩子的事情就是反反复复,一点儿也没错。今天看到了光明正高兴呢,明天就转为漆黑。光明亮了一下由熄灭了。”“并不是亮了一下又熄灭,是考试朝着漆黑处狂奔。”

“如果孩子不走正道,父母就见不得人,孩子不会因此变好。”

“我觉得,现在的青少年不走正道、搞家庭内暴力或校园暴力,几乎都是与父母关系破裂的结果。照我的反思,幼儿教育没做好的孩子,到了十二三岁,在想反抗父母、社会、学校老师的时期,父母娇惯、打骂、唠叨的结果,与父母的期待相悖,孩子就会一下子疏远父母。”

“孩子的问题是母亲的问题,母亲的问题是父亲的问题。父亲的姿态很重要”

“只要她不说出来,我们都不好去问”

“她显示出改过自新的征兆,努力要让自己迈向新的方向;但现实中,又遇上学校这道墙壁,在这道墙壁前不知所措。“她极想上学,”但即使去了学校也找不到任何舒心的事情。”“她触底反弹的愿望还没有变成真正的力量,她自己不知怎么办才好。”

“正因为是孩子,他们即使从父母身上有所感悟,也并非马上能结合到上学、用功、改正行为方面来。”


相关文章

  • 如果远方有奇迹读后感3篇
  • 如果远方有奇迹读后感(一) 故事中的裴心瑜从北方到深圳的表姐家过寒假.她很爱较争,很爱生气.自从对面窗户的男孩周一扔了一包凉果 到她家以后就一直跟他较争."为什么没有橘汁,为什么便利店叫士多,为什么,为什么--"到了后来 ...查看


  • 梁红玉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 爱就是奇迹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暑假里,抱着一种完成读书任务的心态,读完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却收获了一场意外的心灵之旅. 56号教室的奇迹在于:这里的孩子大多是来自社会下层的移民家庭,他们的家 ...查看


  • 爱的奇迹--[母亲心]读后感
  • [爱的奇迹--<母亲心>读后感] 终于又在荧屏中看到了曾黎姐,那种感觉真是幸福,但幸福的背后又是苦涩,爱的奇迹--<母亲心>读后感. 片段一 梁母:"致儿,致儿是你吗?是你吗,致儿?致儿是你吗?是你吗,致儿 ...查看


  • [每个孩子都爱学_美国KIPP学校的奇迹]读后感李海凤
  • <每个孩子都爱学 美国KIPP学校的奇迹>读后感 姓 名:李海凤 学 校:闵行区福山实验学校 时 间:2013年11月 <每个孩子都爱学,美国KIPP学校的奇迹>读后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有很多困惑:我们的孩子有什么 ...查看


  •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读后感
  •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读后感 2006年,以罗恩老师的真实故事为背景改编的电影<罗恩克拉克的故事>被好莱坞搬上大荧幕,电影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罗恩老师成为了热议话题.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这是罗恩老师常说的话 ...查看


  • [莫扎特]读后感
  • <莫扎特>读后感 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是莫扎特的奇迹.可是,即使是奇迹在现实面前也很微不足道吧!! 或许, 奇迹有他绽放时的璀璨. 可也经受不了时间之轮对他的碾压. 只有现实他自己才能问出现实的所在.而奇迹什么的,只要不符合现实 ...查看


  • 读后感-侯海燕
  • 用爱心与智慧创造奇迹 --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偶然间,从朋友那看到这本书,心想肯定又是跟大部分教育类书籍一样,满篇理论与大话.可这本书显然"与众不同",在随手翻了几页之后,惊讶与感动就随之而来.原 ...查看


  • 砥砺奋进的五年观后感从严治党聚民心砥砺奋进创奇迹
  • 砥砺奋进的五年观后感从严治党聚民心砥砺奋进创奇迹 9月25日,"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开幕式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刘云山同志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 ...查看


  • 56号教室读后感7
  •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 在这个寒假,品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这是一本值得细嚼的书籍,不管是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一名家长. 刚拿到这本书,我在想一个小学教室能有什么样的奇迹发生?能用&q ...查看


  •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读后感及心得体会
  • 在以克拉克先生为原型的<热血教师>中,克拉克班上的学生调皮捣蛋.忤逆师长.毫无规矩,令许多老师"敬而远之".但克拉克先生与其他老师不同,他并没有放弃他们,反而在他的努力下,将全校最差的一个班级教导成了全校成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