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对象的误判与中国改革中的社会矛盾

改革对象的误判与中国改革中的社会矛盾

[摘要]将我国的国有企业说成是无主财产是对改革对象的误判,从财产的形成上看,我国公有财产的主体是非常明确的,因此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思路不是确定新的产权主体,而应该是物归原主,这种认识的现实意义在于,为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公有产权 改革对象 物归原主

目前我国的社会矛盾是自改革以来比较突出的时期之一,这些矛盾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腐败的蔓延;我国改革时期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是腐败不仅是以权谋私的手段,而且往往打着以权谋公的幌子进行,腐败甚至成了为官者的一种素质,如果不熟悉送礼、行贿这一套,工作很难开展。二是下岗和改制企业职工生活状况恶化;一些六、七十年代参加工作的人成了目前中国最贫穷的阶层,2005年以前下岗职工的生活补贴一般为每月100元左右,而同期参加工作的机关工作人员是1.5—2万元,两者相差近20倍。三是农村的贫困;农村的贫困一方面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成果又通过一些不合理的负担,通过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重新收了回去,农村分配与再分配的这种格局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剪刀差极为相似;另一方面是通过对自然资源和地下矿藏的掠夺性开采破坏了农村的生产环境和生存环境,部分地方的农民除了举家外迁以外,很难就地生存下去。

尽管这些问题或矛盾的存在有历史的、客观的原因,但我们不能忽视改革本身存在的某些失误的影响,这些失误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改革的对象产生了误判,把一个并不存在的、杜撰出来的经济问题当作对象去改。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对改革对象有一种主流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问题是所有者缺位,国有资产是无主财产,改革的方式主要是明晰产权,将公有财产私有化,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这种理论设计的改革方案是: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只要国有财产有人要,国有财产的价值、工人的权益等问题都可以拉入改革成本予以报销,而判断改革是否到位的标准就看企业是否卖出去了。于是在这种改革方式的主导下,公共权力与社会上的经营资本迅速融合,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合法地进入这场争夺无主财产的行列中,使一些人在短期内迅速暴富起来。

其实,认为我国存在无主的国有财产的判断是不正确的,只要简单追溯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成过程,就不难找到这些财产的所有者。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企业不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企业一般是通过政府投资形成的,而中国的国有财产以及集体财产的主体并不是国家投资形成的,还是通过国家行政权力将其他所有者的财产无偿集中到国家手中。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财产是由土地改革后农民个体财产的集合而成;由城镇集体所有制升格成的全民所有制的财产与农村集体所有制财产的形成相类似,职工的一份是多少也是非常清楚的;至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形成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这些财产应该归这些企业的工人所有,每个人占

改革对象的误判与中国改革中的社会矛盾

[摘要]将我国的国有企业说成是无主财产是对改革对象的误判,从财产的形成上看,我国公有财产的主体是非常明确的,因此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思路不是确定新的产权主体,而应该是物归原主,这种认识的现实意义在于,为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公有产权 改革对象 物归原主

目前我国的社会矛盾是自改革以来比较突出的时期之一,这些矛盾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腐败的蔓延;我国改革时期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是腐败不仅是以权谋私的手段,而且往往打着以权谋公的幌子进行,腐败甚至成了为官者的一种素质,如果不熟悉送礼、行贿这一套,工作很难开展。二是下岗和改制企业职工生活状况恶化;一些六、七十年代参加工作的人成了目前中国最贫穷的阶层,2005年以前下岗职工的生活补贴一般为每月100元左右,而同期参加工作的机关工作人员是1.5—2万元,两者相差近20倍。三是农村的贫困;农村的贫困一方面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成果又通过一些不合理的负担,通过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重新收了回去,农村分配与再分配的这种格局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剪刀差极为相似;另一方面是通过对自然资源和地下矿藏的掠夺性开采破坏了农村的生产环境和生存环境,部分地方的农民除了举家外迁以外,很难就地生存下去。

尽管这些问题或矛盾的存在有历史的、客观的原因,但我们不能忽视改革本身存在的某些失误的影响,这些失误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改革的对象产生了误判,把一个并不存在的、杜撰出来的经济问题当作对象去改。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对改革对象有一种主流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问题是所有者缺位,国有资产是无主财产,改革的方式主要是明晰产权,将公有财产私有化,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这种理论设计的改革方案是: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只要国有财产有人要,国有财产的价值、工人的权益等问题都可以拉入改革成本予以报销,而判断改革是否到位的标准就看企业是否卖出去了。于是在这种改革方式的主导下,公共权力与社会上的经营资本迅速融合,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合法地进入这场争夺无主财产的行列中,使一些人在短期内迅速暴富起来。

其实,认为我国存在无主的国有财产的判断是不正确的,只要简单追溯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成过程,就不难找到这些财产的所有者。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企业不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企业一般是通过政府投资形成的,而中国的国有财产以及集体财产的主体并不是国家投资形成的,还是通过国家行政权力将其他所有者的财产无偿集中到国家手中。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财产是由土地改革后农民个体财产的集合而成;由城镇集体所有制升格成的全民所有制的财产与农村集体所有制财产的形成相类似,职工的一份是多少也是非常清楚的;至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形成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这些财产应该归这些企业的工人所有,每个人占


相关文章

  • 贺卫方:以死刑复核权上收推动刑事司法程序合理化(东方早报 2005-10-27)
  • 以死刑复核权上收推动刑事司法程序合理化 早报特约评论员 贺卫方 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任大刚   2005-10-27 1:58:15 中国的死刑复核程序终于出现重大变化:所有死刑案件的复核权一律收归最高法院.明年正式开启的这一变革将会给 ...查看


  • 政治鉴别力的现实拷问
  • 政治鉴别力的现实拷问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告诉我们什么■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划清事物界限是对鉴别力的锤炼与检验.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等"四个重大界限"的实质是政治界限 ...查看


  • 当前中国的外交战略与布局
  • 当前中国的对外战略与外交布局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国际关系和对外战略领域里有很多创新思想,中国的外交也呈现了一种新的气象. 一.当前中国的对外战略 (一)"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 最 ...查看


  • 毛中特复习笔记
  • 毛 中 特 复 习 笔 记 (一)总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提出 (1)必要性: 1. 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2)过程: 1. 李大钊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的思想: 2. 1938年六 ...查看


  • 傅莹:美国霸权基于控制海上要冲 所以对中国南海岛礁扩建紧张
  • 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在即,中国一再表明对这出"闹剧"不参与.不接受的立场.不过中国的外交官近期在国际场合密集发声.7月6日,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傅莹应邀在英国皇家 ...查看


  • 浅议中国国情的三个没有改变
  • 中国基本国情的"三个没有变"浅析 摘要: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经改革开放30余年的解放思想和发展经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查看


  • 西方教育理念屡次被误读网传哈佛校训不实
  • 西方教育理念屡次被误读 网传哈佛校训不实 2014年有望成为名副其实的"教改年".刚刚开年,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端出"教改大餐". 在被公开报道的改革举措中,既有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变革,也有具 ...查看


  • 南海问题的双重作用
  • 目前,美国插手南海问题,是出于美国的利益.在客观上起到了转移双方国内矛盾的作用,转移中美两国国内的矛盾注意力. 亚洲太平洋地区是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包括日本,南韩,台湾,菲律宾和东南亚各个国家,这是二战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中国与美国已经没有 ...查看


  • 复旦教授红旗刊文:不能将供给侧改革等同于西方供给学派
  • 复旦教授红旗刊文:警惕借供给侧改革兜售西方理论 自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对"供给侧"的各种解读.但是在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