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 针 疗 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 冯淑兰
一、定义
浮针疗法(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
浮针疗法发明人是符仲华(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浮针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该疗法诞生于1996年6月,并在广东增城第一次试用。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对浮针疗法的器具和操作技术不断改善,形成了现在发展较为成熟的浮针疗法。
二、特点
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1.适应症广:可用于软组织伤痛等疾病,也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
2.对痛症有特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时对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3.取效快捷:进针完毕即可收效;
4.疗效维持时间长: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
5.安全无副作用:可避免传统针灸引起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 6.费用低:因为采用浮针疗法治疗次数较少,总体上节省费用; 7.治疗场所的空间利用率较高:因为留针期间病人可以自由活动,不需要在治疗床或椅上留针;
8.方便:所需设备少,方便携带。
9.对室内的温度要求较低:因为操作时间短,浮针疗法的操作在寒冷的天气里比传统针灸有优势。
三、浮针治疗的原理
1.中医原理:
肺合皮毛,肺朝百脉; 皮部理论: 近治原理; 《内经》中相似刺法,如:浮刺、报刺、扬刺等;
2.现代医学研究:
提高痛阈;
躯体—神经节段—内脏的联系;
疏松结缔组织的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
体液因素—对免疫活动的调节,增强免疫反应。
四、操作方法:
1.体位选择
如体位选择不当,在施术过程中病人紧张,医生进针、行针不便,给病人造成痛苦。因此,治疗时必须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的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进针点和上下肢部分进针点。
(2)侧卧位:适宜于在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分部位治疗。
(3)俯卧位:适宜于在头、项、脊背、腰臀部和下肢背侧及上肢的一部分进针。
(4)俯伏坐位:适宜于项、背部的进针。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 2.明确病痛点(MTrP)
MTrP :Myoascial trigger point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
MTrP特点:1)软组织存在结节或条索,或仅仅是局部紧张;2)在结节、条索或者局部紧张的部位上有定位明确的压痛点;3)按压压痛点时可产生远离部位的疼痛;4)通过压痛点按摩或注射等方法可减缓疼痛;5)抽累肌肉伸直受限或无力。
MTrP分为:潜在性MTrP和活动性MTrP,两者皆有疼痛,区别在于:在没有受压时,前者没有疼痛,而后者伴有疼痛(多为定位不很明确的肌肉、关节持续性隐痛)。
明确MTrP所在是浮针疗法不可或缺的重要万面。初学者要用心体会,认真把握规律。
3. 进针点的选择
(1)小范围病痛进针点近,大范围、多痛点的远。
(2)多数情况下,选择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处,特殊的部位如在肋间,不必拘泥上下左右,可以斜取进针点。
(3)避开皮肤上的瘢痕、结节、破损、凹陷、突起等处,尽量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刺时出血。
(4)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不要有关节。
4.进针步骤:
1)消毒:用安尔碘消毒以进针点为中心直径10-15cm范围内皮肤。
2)进针: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食、中两指分别紧贴针芯座和软套管后座,针尖搁置在皮肤上,针体与皮肤夹角15°~25°,快速透皮,略达肌层。
3)运针、扫散:进针后,将针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右手持针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向下深入。针体完全平置于进皮下后,皮肤呈线状隆起。持针座使针尖作扇形运动,角度控制在25°-30°之间。扫散时以拇指为支点;动作要稳、匀、柔;每个进针点扫散时间一般为2分钟,次数为200次。
5.留管:
扫散后,抽出针芯,以胶布贴附于针座,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留管时间为5~8小时,期间针刺局部保持干洁,防止感染;并嘱患者勿剧烈运动,若因针体移动,引起局部刺痛,可自行起管,告诉病人起管时可能出血。
6.起管:
由患者自行起管。起管时按压进针点前方1~2cm的部位,防止出
血;出管即刻按压进针点3秒(头部浮针按压时间要稍长)。
五、疗程:
初针者可采用:日针一次,连续治疗三天,休息一天;
慢性迁延疾病:一周一次,根据情况可以间隔更长时间(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六、浮针疗法的安全性:
1.禁忌症: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浮针五不治:一不治全身浮肿;二不治局部红热肿大;三不治近期使用外治法,如重力推拿拔火罐按摩乳红花油膏药;四不治近期进行过局部封闭者;五不治疼痛点时有时无、摸不清。
2. 异常情况的处理
1)皮下瘀血: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只要告知病人,消除其顾虑情绪及恐惧心理即可,不必立即起针。
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影响到功能活动时,可先起针,作冷敷止血,24小时后,再作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淤血消散吸收。
2)晕针:
相比传统针灸,浮针疗法的临床更少发生晕针。但也可发生于个别敏感者,以青年女性较多见,尤其是在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等情况下容易发生。
晕针的处理方法:同普通针刺晕针处理方法。
3.其他注意事项:
注意消毒,浮针器具只能一次性使用,特别是如糖尿病病人等,当加倍小心,慎防感染。
留针期间,应注意针口密封和针体固定,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进入机体引起感染。
当肢体浮肿时,效果不佳,改用它法治疗。例如,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大量激素导致水肿,浮针疗法镇痛效果差。
对软组织伤痛,如果浮针疗法治疗后只有近期效果,病情反复发作,要考虑免疫系统疾病所致。
没有明确痛点的位置性疼痛,效果往往不佳。
七、疗效举例
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
1. 浮针治疗肩周炎诊断要点
1)多方位的疼痛;
2)多方位的压痛(多个MTrP );
3)多方位关节活动受限;
4)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
5)常与颈椎痛伴发;
6)疼痛常夜间加重;
7)重者三角肌可萎缩;
8)与骨折鉴别。
2.肩周炎三个主要MTrP:
1)P1肩前:喙突周围或结节间沟,多呈圆盘状若鹅卵石,范围中等大小。
2)P2肩侧:肩峰下凹陷处,范围小,仅有紧感。
3)P3肩后:肩胛骨外侧角外上方处(肩贞穴周围),范围大,硬、紧感觉。
浮针疗法治疗膝关节炎
膝关节六大MTrP(推按髌骨时)
髌骨下内、外侧,髌骨上内、外侧。
髌韧带下(前5个MTrP,只有病人的感觉,医者手下无感觉) 腘窝中或下方(较大条索,触之明显)
膝关节病痛的主要进针位置
P1的处理方案:A同侧
P2的处理方案:
P3的处理方案:
P4的处理方案:
P5的处理方案:
P6的处理方案:同侧小腿上段后面,P6点下方5~8cm处。 浮针疗法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的五大MTrP
P1:在C3、C4、C5棘突旁凹陷中(放松情况下),多呈结节状,手下紧、涩、范围小,触诊引发的局部颤搐明显,按压时易产生远隔部位的牵涉痛。
P2:在同侧斜方肌上缘(相当于肩井穴周围),范围大,呈圆盘状,手下紧硬。
P3:在同侧肩胛内侧与棘突之间(所谓菱形肌损伤)或者肩胛内侧角上缘(所谓肩胛提肌损伤),多为粗大条索,和正常肌肉条索比较,显硬、紧。
P4:同侧腋下大圆肌,小圆肌重叠处上下,范围稍大,紧涩感。
P5:同侧肘关节桡侧下方(容易误诊为网球肘),范围中等,条索状、紧,快速触诊引发的局部颤搐明显。
浮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三大MTrP
P1:L1、L2、S1棘突旁凹陷中(放松状况下),多无明显条索或者结节,但与健侧比较,手下明显紧涩,范围较小,触诊引发的局部颤抽明显。
P2:同侧梨状肌投影处,范围大,部位深 ,多为粗大条索,与健侧比较,紧、涩感明显,按压时易产生远隔部位的牵涉痛。
P3:同侧小腿腓肠肌肌中央上下或外侧,多为条索、紧、滑感明显。
浮 针 疗 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 冯淑兰
一、定义
浮针疗法(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
浮针疗法发明人是符仲华(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浮针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该疗法诞生于1996年6月,并在广东增城第一次试用。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对浮针疗法的器具和操作技术不断改善,形成了现在发展较为成熟的浮针疗法。
二、特点
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1.适应症广:可用于软组织伤痛等疾病,也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
2.对痛症有特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时对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3.取效快捷:进针完毕即可收效;
4.疗效维持时间长: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
5.安全无副作用:可避免传统针灸引起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 6.费用低:因为采用浮针疗法治疗次数较少,总体上节省费用; 7.治疗场所的空间利用率较高:因为留针期间病人可以自由活动,不需要在治疗床或椅上留针;
8.方便:所需设备少,方便携带。
9.对室内的温度要求较低:因为操作时间短,浮针疗法的操作在寒冷的天气里比传统针灸有优势。
三、浮针治疗的原理
1.中医原理:
肺合皮毛,肺朝百脉; 皮部理论: 近治原理; 《内经》中相似刺法,如:浮刺、报刺、扬刺等;
2.现代医学研究:
提高痛阈;
躯体—神经节段—内脏的联系;
疏松结缔组织的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
体液因素—对免疫活动的调节,增强免疫反应。
四、操作方法:
1.体位选择
如体位选择不当,在施术过程中病人紧张,医生进针、行针不便,给病人造成痛苦。因此,治疗时必须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的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进针点和上下肢部分进针点。
(2)侧卧位:适宜于在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分部位治疗。
(3)俯卧位:适宜于在头、项、脊背、腰臀部和下肢背侧及上肢的一部分进针。
(4)俯伏坐位:适宜于项、背部的进针。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 2.明确病痛点(MTrP)
MTrP :Myoascial trigger point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
MTrP特点:1)软组织存在结节或条索,或仅仅是局部紧张;2)在结节、条索或者局部紧张的部位上有定位明确的压痛点;3)按压压痛点时可产生远离部位的疼痛;4)通过压痛点按摩或注射等方法可减缓疼痛;5)抽累肌肉伸直受限或无力。
MTrP分为:潜在性MTrP和活动性MTrP,两者皆有疼痛,区别在于:在没有受压时,前者没有疼痛,而后者伴有疼痛(多为定位不很明确的肌肉、关节持续性隐痛)。
明确MTrP所在是浮针疗法不可或缺的重要万面。初学者要用心体会,认真把握规律。
3. 进针点的选择
(1)小范围病痛进针点近,大范围、多痛点的远。
(2)多数情况下,选择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处,特殊的部位如在肋间,不必拘泥上下左右,可以斜取进针点。
(3)避开皮肤上的瘢痕、结节、破损、凹陷、突起等处,尽量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刺时出血。
(4)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不要有关节。
4.进针步骤:
1)消毒:用安尔碘消毒以进针点为中心直径10-15cm范围内皮肤。
2)进针: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食、中两指分别紧贴针芯座和软套管后座,针尖搁置在皮肤上,针体与皮肤夹角15°~25°,快速透皮,略达肌层。
3)运针、扫散:进针后,将针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右手持针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向下深入。针体完全平置于进皮下后,皮肤呈线状隆起。持针座使针尖作扇形运动,角度控制在25°-30°之间。扫散时以拇指为支点;动作要稳、匀、柔;每个进针点扫散时间一般为2分钟,次数为200次。
5.留管:
扫散后,抽出针芯,以胶布贴附于针座,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留管时间为5~8小时,期间针刺局部保持干洁,防止感染;并嘱患者勿剧烈运动,若因针体移动,引起局部刺痛,可自行起管,告诉病人起管时可能出血。
6.起管:
由患者自行起管。起管时按压进针点前方1~2cm的部位,防止出
血;出管即刻按压进针点3秒(头部浮针按压时间要稍长)。
五、疗程:
初针者可采用:日针一次,连续治疗三天,休息一天;
慢性迁延疾病:一周一次,根据情况可以间隔更长时间(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六、浮针疗法的安全性:
1.禁忌症: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浮针五不治:一不治全身浮肿;二不治局部红热肿大;三不治近期使用外治法,如重力推拿拔火罐按摩乳红花油膏药;四不治近期进行过局部封闭者;五不治疼痛点时有时无、摸不清。
2. 异常情况的处理
1)皮下瘀血: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只要告知病人,消除其顾虑情绪及恐惧心理即可,不必立即起针。
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影响到功能活动时,可先起针,作冷敷止血,24小时后,再作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淤血消散吸收。
2)晕针:
相比传统针灸,浮针疗法的临床更少发生晕针。但也可发生于个别敏感者,以青年女性较多见,尤其是在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等情况下容易发生。
晕针的处理方法:同普通针刺晕针处理方法。
3.其他注意事项:
注意消毒,浮针器具只能一次性使用,特别是如糖尿病病人等,当加倍小心,慎防感染。
留针期间,应注意针口密封和针体固定,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进入机体引起感染。
当肢体浮肿时,效果不佳,改用它法治疗。例如,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大量激素导致水肿,浮针疗法镇痛效果差。
对软组织伤痛,如果浮针疗法治疗后只有近期效果,病情反复发作,要考虑免疫系统疾病所致。
没有明确痛点的位置性疼痛,效果往往不佳。
七、疗效举例
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
1. 浮针治疗肩周炎诊断要点
1)多方位的疼痛;
2)多方位的压痛(多个MTrP );
3)多方位关节活动受限;
4)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
5)常与颈椎痛伴发;
6)疼痛常夜间加重;
7)重者三角肌可萎缩;
8)与骨折鉴别。
2.肩周炎三个主要MTrP:
1)P1肩前:喙突周围或结节间沟,多呈圆盘状若鹅卵石,范围中等大小。
2)P2肩侧:肩峰下凹陷处,范围小,仅有紧感。
3)P3肩后:肩胛骨外侧角外上方处(肩贞穴周围),范围大,硬、紧感觉。
浮针疗法治疗膝关节炎
膝关节六大MTrP(推按髌骨时)
髌骨下内、外侧,髌骨上内、外侧。
髌韧带下(前5个MTrP,只有病人的感觉,医者手下无感觉) 腘窝中或下方(较大条索,触之明显)
膝关节病痛的主要进针位置
P1的处理方案:A同侧
P2的处理方案:
P3的处理方案:
P4的处理方案:
P5的处理方案:
P6的处理方案:同侧小腿上段后面,P6点下方5~8cm处。 浮针疗法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的五大MTrP
P1:在C3、C4、C5棘突旁凹陷中(放松情况下),多呈结节状,手下紧、涩、范围小,触诊引发的局部颤搐明显,按压时易产生远隔部位的牵涉痛。
P2:在同侧斜方肌上缘(相当于肩井穴周围),范围大,呈圆盘状,手下紧硬。
P3:在同侧肩胛内侧与棘突之间(所谓菱形肌损伤)或者肩胛内侧角上缘(所谓肩胛提肌损伤),多为粗大条索,和正常肌肉条索比较,显硬、紧。
P4:同侧腋下大圆肌,小圆肌重叠处上下,范围稍大,紧涩感。
P5:同侧肘关节桡侧下方(容易误诊为网球肘),范围中等,条索状、紧,快速触诊引发的局部颤搐明显。
浮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三大MTrP
P1:L1、L2、S1棘突旁凹陷中(放松状况下),多无明显条索或者结节,但与健侧比较,手下明显紧涩,范围较小,触诊引发的局部颤抽明显。
P2:同侧梨状肌投影处,范围大,部位深 ,多为粗大条索,与健侧比较,紧、涩感明显,按压时易产生远隔部位的牵涉痛。
P3:同侧小腿腓肠肌肌中央上下或外侧,多为条索、紧、滑感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