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

必修三 一 1 人体的稳态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年高考中也经常涉及: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对内环境概念进行考察;对稳态的各种调节机制则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也经常出现实验分析题及实验设计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因学生准备知识不足,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说明内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人体是怎样保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的。

3.掌握人体中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的调节机制,以及肾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的作用。

4.理解人体体温恒定的意义,以及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

5.理解人体中血糖平衡的来源和去路,以及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2)能力目标:1.获得对图表信息识别、分析、理解的能力。

2.能运用掌握的基本原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3)情感目标:

1.关注由于水和电解质失衡引起的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饮水习

惯。 2.关注体温调节失衡引起的中暑等疾病,学会中暑的自我预防和急救。

3.关注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2.人体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和调节,及肾的调节作用。

3.人体体温的调节的机制。

4.人体血糖平衡及其调节的机制,糖尿病及其防治。 (2)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习热情→自学教材初步分析→互动解决问题

1.充分运用图解形式,对知识重点进行有层次地分析,并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具整体性的把握。

2.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或实验模型等,以动态形式解决知识难点。

3.运用信息平台,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

三、说教学过程: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体温调节

1、激趣揭题

进行课前材料阅读,设疑为什么在严寒或酷暑的条件下,人类仍然可以生存,人是如何调节体温以适应环境的?

2、联系实际,提出理论,获得新知

以情境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请学生说明测量体温时的注意事项,推导体温的概念,了解体温动态平衡的含义及其意义

•本环节为本课重点,通过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并使学生明确体温动态平衡的含义及其意义

4、对比数据,小组探究

•四人一小组,让学生根据表格的数据,参照人体在适温、严寒、酷暑时各器官的产热情况图,明确产热和散热器官或部位是什么,以及产热和散热的方式和过程

5、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观看皮肤冷觉条件下调节的动画,引导学生构建反射弧,并请同学们自主构建温觉条件下神经-体液调节的知识。

6、知识迁移,形成沉淀

•让学生猜测:当散热>产热、散热

7、作业巩固

(三)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2问题探究 降解教材

2.1问题一 人体摄入水和排出水的途径有哪些?

分解为若干小问题:①摄入和排出水的器官或组织有哪些?②主要的途径是什么?③摄入水量和排出水量

有什么关系?

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分析课本上面的相关表格,然后让学生自己做答。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内容见课件)

2.2问题二 人体摄入水和排出水量有差别时,机体是如何进行调节的?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问题分解:

① 摄入水过多或过少,或者吃的食物过咸,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②抗利尿激素的分

泌部位及生理调节功能是什么?抗利尿激素的化学本质及其作用部位?③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还能分

泌哪些激素?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解答,学生对水的调节就有了比较清楚的理解,然后通过练习来强化,比如可以列

举尿崩疹来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让他们学会用以学知识分析解决日常相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相关具体调节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后,以课件形式展示给学生。

2.3 问题三 人体是如何维持无机盐的平衡的?学生阅读教材。问题分解如下:①钠钾对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有何作

用?②人体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无机盐(以钠和钾为例)的量怎样?③摄入和排出的途径有哪些?最主要的

途径是什么?总结订正见课件。

2.4 问题四 如果人体钾或钠偏离正常的生理指标,机体是如何进行调节的?学生阅读教材。分解如下:①醛固酮

激素的分泌部位及其作用部位?醛固酮激素的化学本质及其生理功能?在调节水分上醛固酮与抗利尿激素

有何区别?课件展示调节过程。

以上四个大问题解决后,学生回答课前设计的问题及课本旁栏思考题,强化生物学语言的准确性,以期达

到及时反馈的作用。

3对比分析,解答容易混淆的问题:

3.1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引起对机体失水的关注。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三种失水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3.2 要求学生比较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激素 。

师生互动,通过表格对比总结,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4反馈练习

(四)血糖的调节

(五)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六)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课前准备:分组 准备汇报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艾滋病和器官移植等

2、问题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关于中小学学生接种乙脑疫苗或乙肝疫苗的教育宣传片,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国

家要提倡接种这些疫苗呢?这就要用今天的免疫学知识来解释。进而引出新课。

3、探究新知

(1.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免疫的概念

(2.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

第二道防线是由

然后提出问题:这两道防线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个别发言。师生归纳总结并有课件显示:

(1)先天存在(2)非特异性

人体还有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

(3.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以下内容:

(1)淋巴细胞的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2)分化:在中心淋巴器官。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分化成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分化

成B细胞。

(3)分布:在外周淋巴器官,如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4)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等。体液中有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4.抗原

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1)由抗原的概念分析抗原有哪两种性能。(2)是否人体内部和外界环境中各种各

样的物质都是抗原?(3)抗原具有哪些性质呢?(4)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与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吗?为

什么?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分析讨论上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扩展相

关知识。

(5.抗体

教师播放资料,并介绍抗体的发现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归纳总结。

教师再重述抗体的概念。

抗体的分布:

那么,抗体是由哪里产生呢?

(6.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前者叫体液免疫,后者叫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都包括三个阶段。

动画播放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然后简示体液免疫的过程图解并简单讲述。

提问学生用语言归纳体液免疫的发生过程(并用课件逐步显示):

如果抗原侵入了细胞内部,抗体能否发挥作用?不能。接着简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解并简单讲述。

提问学生用语言归纳细胞免疫的发生过程(并用课件逐步显示)

(7.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间的关系

教师设计两者不同点的表格,学生完善,并用课件逐步显示

(8.小结,以知识框架(即板书)的形式小结本节内容及重

(9.练习反馈知识

(10.同学汇报交流:对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说的过敏反应、艾滋病和器官移植等知识分组进行汇总并做介绍。

四、板书设计

§2.1.2体温调节

•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一)体温的概念:身体内部温度。

•(二)常用代表体温:口腔、腋窝、直肠

•(三)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体温的调节:(生理性调节)

•(一)体温的来源

•(二)体温的调节 :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1.调节中枢:下丘脑

2.温度感受器: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

3体温调节的局限性:避免在寒冷和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

冷觉感受器 图

温觉感受器 图

五、教学反思

•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必修三 一 2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2节的内容。该内容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讲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第二课时主要讲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以及人脑的高级功能。第三课时讲述激素调节。教材以生长激素等几种主要激素的调节作用为例,着重说明激素对生长、发育、生殖、新陈代谢等基本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而显著的调节效能。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使学生对生命活动调节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3) 学会膝跳反射实验。

(4)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5)列举部分激素分泌异常时的表现,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能力等。 (3)情感目标: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本节课教学,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求真务实、勇于探究的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生理调节作用;

内分泌腺、激素的概念 (2)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实例和一个探究实验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完成缩手、眨眼、膝跳反射等实验探究活动及分析、讨论一些生理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得出反射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结构。 以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形式,归纳总结出本节的重点知识内容,呈现出“生生合作,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预防和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糖尿病的方法,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现在需要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做实验,有没有同学自愿呢?

(请上学生侧向大家做好,老师用小锤轻轻敲击学生膝盖下韧带,学生小腿作急速前踢的反应,即演示膝跳反射的过程)

教师设问:有谁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解答这一现象呢?

学生回答:这是反射,我们初中学过,是膝跳反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已经学过的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补充知识】

教师设问: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

学生会通过已有知识回答“反射弧”。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回想并记忆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

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兴奋的概念

(问题)通常脊椎动物的反射弧,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还有中间神经元,它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那么这些神经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PPT呈现神经元图片或者板书画图,一边画图一边讲解各个部分结构)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本17页实验图示。

为什么会出现电位差呢?很早人们就发现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Na+离子和K+离子的浓度差:膜内的K+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Na+离子浓度则相反。

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

静息时,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处于何种状态?

学生分析:静息时,由于K+离子外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

受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由于Na+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学生:试着用物理课上电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就膜外和膜内情况分别说明。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如何呢?

学生: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引导学生观察相邻的未兴奋部位: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整个过程: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细胞间的传递】

教师设问: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多媒体演示动画或者板书画图

讲解突触结构:

将动画还原到较为宏观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去观察突触。(先微观,后宏观,这一步很重要)

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通过点学生复述的方式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

在讲解这一段知识点的时候要注意讲清楚以下几点:

① 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

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② 神经递质的作用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第一课时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做一个比较。

第二课时【补充知

教师讲解:神经调节

完成的。神经系统由

围神经系统共同组成,并分别讲解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20相关内容。教师归纳总结之。同时让学生明白,控制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但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机体能够协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不同的中枢之间分级调节的结果。 讲解要点: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提问:脊椎动物和人的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利用教材P20插图,进行归纳和完善。

【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讲解要点:①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②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

教师结合教材P21插图讲解S、H、W、V区的功能以及这些言语区损伤可能出现的症状。

S(speak说) H(hear听) W(write写) V(view看)

(1)运动性失语症 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2)听觉性失语症 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

【总结】

讲解要点: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神经系统各部分共同调节的作用下达到的协调统一 识】 是通过神经系统来中枢神经系统和周

第三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某学生三年级时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让学生思考:这两张照片身体上有哪些变化?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出本节课题。

讲授新课

(一) 内分泌系统与激素

首先多媒体出示汗腺、唾液腺、肝脏的图片,让学生讨论他们的分泌物是通过什么结构运输的,学生观察后很容易得出结果,由此引出外分泌腺的概念。

然后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回答内分泌腺的概念及它的分泌物叫什么,是怎么定义的,并让学生讨论怎么区别内、外分泌腺。这样通过比较它们的不同,更便于理解和掌握。

多媒体出示内分泌系统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按照顺序说出人体的各内分泌腺以及它们所分泌的激素是什么。这样更便于学生记忆。特别强调垂体、胰岛、卵巢和睾丸

(二)生长激素的调节作用

关于这部分内容,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图片,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讨论它们的病因。并由此总结出生长激素的作用。最后补充:在睡眠时人分泌的生长激素较多,青少年应每天有充足的睡眠,保证8小时以上。这样才能更健康的生活。

(三)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

首先多媒体展示蝌蚪和小狗有关甲状腺激素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为什么饲喂甲状腺激素的蝌蚪提前发育成了青蛙?

(2)手术摘除了狗的甲状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甲状腺激素有哪些作用?

这些问题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小组推荐1名学生叙述组内讨论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总结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功能。

然后出示甲状腺功能亢进、呆小症、和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图片,结合教材,回答它们的病因及症状。并让学生知道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方法。这样通过资料和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在生活中识别疾病。

最后让学生从病因、相同点、不同点三个方面对侏儒症和呆小症进行比较,并列出表格。可以让学生更明确这两种病症的本质原因不同。

(四)胰岛素的调节作用

多媒体展示科学家对糖尿病的探究实验,并讨论从科学家的实验的每一步中你得出什么结论?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胰岛素的主要作用,糖尿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同时让学生思考胰岛素制剂为什么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同时阅读“相关连接”讨论糖尿病的防治措施。

(五)总结

(六)达标测试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必修三 一 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必修三 一 4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2个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4节的内容。这一章是在前面讲过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生殖和发育等生命活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讲述有关生物生命活动调节问题。主要内容是说明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植物激素进行调节的。以发现和研究得最早的生长素为例,来说明植物激素对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有必要学好这一节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了解激素的概念、含量、生理效应和产生部位

⑵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⑶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并在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学生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了解研究激素的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

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⑵通过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们像科学家那样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们养

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⑵在关于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中,通过联系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

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⒈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本课题的教学重点

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是本课题的教学重点

⒊植物激素的特点,是本课题教学的难点 (2)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⑴学生主体性。比如在学习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每一组实验可以通过展示实验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

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设计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题或讨论题,比如为什么凹凸不平的西瓜与正常圆滑的西瓜发育不同、为什么棉花通过摘心可以增产等,让学生通过思考或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引导阅读,讨论归纳。如:此节中动植物激素的异同点的比较

⑷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尝试着设计实验,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

⑸直观原则。充分利用挂图或自制投影片,调动学生多重器官共同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导入

同学们,如果仔细留意过身边的事和物,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例子。比如向日葵幼嫩的花盘总是跟着太阳转;室内栽培的植物的幼苗总是朝着光源的方向生长(即植物具有向光性);植物的茎总是背地生长,而根则向地生长(注:举例时结合展示图片)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呢?

2、动植物激素的异同点

植物不具有神经,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通过植物体内的激素起作用的。同学们能回忆几种动物体内的激素吗?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等

那么动物激素与植物激素相比较,有那些异同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19页《第一节 植物生命活动》下的第一自然段,找出他们的异同点。

组织学生讨论,并小结如下:

共同点:含量少,对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不同点:产生的部位不同

动物激素是由动物体内一定的内分泌腺产生的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的

3、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现在我们以发现和研究最早的生长素为例,来说明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那么生长素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达尔文在1880年以燕麦的胚芽鞘为实验材料,来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⑴介绍胚芽鞘(展示投影片)即燕麦胚芽外面的锥形套。

⑵介绍达尔文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处理:暗处理 实验处理:单侧光照

实验结果:直立生长 实验结果:弯向光源生长

推论: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思考]单侧光的刺激使其弯向光源生长,那么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还是尖端下部?(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实验证

明呢?)

⑶实验设计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设计方案实验处理:单侧光照 实验处理:单侧光照

用锡箔纸(不透光)遮住 用锡箔纸遮住

胚芽鞘尖端 胚芽鞘尖端下部

实验结果:直立生长 实验结果:弯向光源生长

结论:证明感受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尖端

[思考]胚芽鞘的生长是由哪个部位引起的?(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实验证明)

⑷实验设计证明生长是由那个部位有关

实验方案一 实验方案二

实验处理:切除尖端 实验处理:尖端与尖端下部

用云母片(不透水)隔开

实验结果:不生长 实验结果:不生长

结论:证明生长离不开胚芽鞘的尖端

推测:尖端中能产生某种物质刺激生长

[思考]怎样能证明这种推测呢?(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实验证明呢?)

⑸设计这个实验有难度,因此介绍1928年温特(荷兰科学家)设计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

证明:从A、B、C三组实验,可以证明尖端中能产生某种物质刺激生长

⑹经过几代人的研究,现已经提取出这种物质,并证明为吲哚乙酸

分子结构式如下:

由于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

⑺解释⑷设计方案二

结论:尖端下部是生长的部位

4、生长素合成的部位和分布部位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21页,第二自然段,找出合成和分布部位,并举例

合成部位: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

举例:芽的顶端分生组织,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细胞等

分布部位: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而衰老部位则少

举例:芽、根尖分生组织,形成层细胞,幼嫩的种子等

5、小结

6、习题巩固 四、板书设计

一、动植物激素的异同点

1、共同点:量小,重要调节作用

2、不同点:产生部位不同

动物激素:内分泌腺

植物激素:一定部位

二、生长素的发现

1、实验材料:胚芽鞘

2、结论: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生长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是胚芽鞘的尖端

3、生长素:吲哚乙酸

4、生长素产生部位:具有分生能力组织

5、生长素分布部位:大部分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五、教学反思

必修3 三 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2个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教材又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由于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对种群特征的讨论、比较,能例举出种群的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学习,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能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并进一步关心生活生产,关心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由于在课堂上学生无法亲身体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且该内容比较抽象,故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讨论合作学习。

以具体的生物实例引入课题,启发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

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合作交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始终以问题解决为线索。

在教师引导下,小组进行讨论活动,最后全班相互交流得出结论。讨论法与合作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沟通、表达、倾听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共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5分钟

地二环节 合作讨论,获得新知 30分钟

第三环节 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5分钟

第四环节 小结作业,提升能力 5分钟

通过例题引入种群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渴望问题解决的心理处于激发状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学生举例完之后,教师说:我们称一块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为一个种群,那么老师想知道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大概数量,怎么估算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呢?在这里,就要引出种群密度。

教师问:能不能根据种群密度的字面意思推出它的含义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种群密度的含义补充完整并了解种群密度在生活中的意义。知道了种群密度,就要回到刚才的问题,如何估算蒲公英的数量,即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查资料、讨论、总结,最后能说出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并能说出具体的操作步骤。

教师又问:能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上老鼠的种群密度吗?通过提问,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进一步思考得出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一步完善标志重捕法的含义、操作过程、计算公式,并与样方法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然后,教师说: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其他数量特征。下面我们分四大组分别讨论一个数量特征。

教师提示:大家可以课后思考一下,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该问题的设置,为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埋下伏笔。

接着,教师说,种群不仅有数量特征,我们把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的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教师在幻灯片上放了这么三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三个种群的空间特征有什么区别。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了解种群的三类空间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四、板书设计

主要以提纲式为主。板书简洁、有条理,揭示本节内容和内容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弥补多媒体“昙花一现“的不足。

五、教学反思

必修三 三 2 生物群落的构成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解释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类型,列举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概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群落问题。 (2)能力目标: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

见,认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认识群落的价值,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

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二、教法学法

建构群落概念学生自主预习---学生汇报调查---结果教师设疑---学生讨论结果---思维拓展

1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学生调查研究中,群落内的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现象,如热带雨林群落,温带草原群落,海洋群落,湖泊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2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进行引导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季校园荷塘的照片引入新课:荷塘中有许多生物,你都认识哪些?你能列举几种吗?它们是同一种吗?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组成的单位是什么?如果将荷塘中全部生物作为一个集合研究,这个集合应称群落。

2 建构群落的概念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调查群落现象的4个小组汇报4个群落调查时间、面积范围、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和估计的数量。

教师设疑 在你调查的时间和调查的区域内,这些生活着的生物属于一个物种还是不同的物种?所有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什么?不同的种群集合在一起还能称为种群吗?

学生讨论结果 在调查的区域内生活着许多种生物,同一物种个体构成了一个种群,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构成了多个种群,这样的集合要比种群要大得多,不能称为种群。 建构群落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思维拓展 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圆表示不同种群的差异,请你画出种群和群落之间关系的概念图。

3 建构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

(1 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4个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设疑 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类型是否相同?数量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结果 不同类型的群落内的植物、动物种类和数量的是有差异的,取自不同地域土壤内小动物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群落都是由不同的物种组成的。 建构群落特征1 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思维拓展 你怎样从外观上区别两个生物群落呢?分析导致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差异的原因。

(2 群落内有一定的种间关系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4种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大致数量,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生物种类,列举观察到的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疑 不同的种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捕食、竞争和寄生是否会导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对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吗?

课件展示 荷塘、灌丛、坡地、草地内典型的几种种间关系,如大鱼和小鱼之间的捕食关系,两种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和鱼的寄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学生讨论结果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如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建构群落特征2 群落内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3 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4种群落中的生物个体分别占据的位置情况,生物在群落内部的分层分布情况。

教师设疑 你所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种群个体分布是否杂乱无章的?荷塘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如何分布的?这对动物的分布有什么影响?灌丛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是如何分布的?动物的在垂直结构上是否有分层现象?

课件展示 池塘内四大家鱼分层生活情况,灌丛鸟类的垂直分布情况,森林中植物水平分布情况等。

学生讨论结果 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有的生物群落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是水平结构。

建构群落特征3 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思维拓展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思考群落内的分层结构的意义。

(4 运用群落核心知识概念解决未知群落问题

学生已掌握了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生物群落,所有群落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不同群落主要表现在其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下不同生物群落问题,让学生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概念,通过分析、演绎和具体化等辩证思维的过程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 课件展示 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海洋、湖泊等生物群落。

学生运用概念 说明不同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差异,列举不同群落的种间关系,分析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研究造成不同群落重要特征差异的原因。评价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结构的影响。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必修三 三 3 生物群落的演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必修三 四 1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基于前面三册有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阐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本节内容即将学习第一个学习目标: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本节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从宏观上认识生态系统,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为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做好了铺垫。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能力目标:1、通过形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整体构架,培养综合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将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绘制成概念图,培养识图,析图,绘图能力。

3、通过学生对各种影像资料的观看、讨论、分析、交流,培养他们通过分析资料、图片获取知识

的能力。

4、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教学难点:

1、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教法学法

本节内容概念性知识比较集中,学起来抽象、乏味,又难以理解,所以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制作了多张美丽的大自然图片,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创造了乐学情景,也激起了热爱美好大自然的情感,同时,又为正确理解本节的概念提供了感性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运用了视频动画来演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既生动有趣,又突破了本节教学难点。

讲授法、材料分析法。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如下图:

具体环节如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图片、音乐、动画的插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小组量化评分竞学活动的实施既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也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涨。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必修三 四 2 生态系统的稳态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本节需要用本章“生态系统”的其他部分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又是第五章《人类与环境》的重要知识基础。

高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本章前面的内容为本节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很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存在着很大难度。另一方面,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强,对实际应用的内容兴趣浓厚,只要我们从翔实的实例出发,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学有所获。

2、教学目标

21

(1) 知识目标:①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

②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培养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稳态 2、稳态自我调节的机制

(2)教学难点:负反馈调节机制

二、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目标,可应用问题情境法、讲授法、比较法、讨论法

1、主动学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2、合作学习法:课前分组收集生态系统稳态的一些实例

三、说教学过程:

1、 设置情境导入

地球上,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都已经存在至少上千万年了,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是现在依然基本保持着正常的森林、草原,仍能维系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趋于稳态的特点

2、 新课学习

(1) 生态系统的稳态

概念: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

还有没有其他实例?(学生讨论回答)

[提问]:为什么这些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如何调节的呢?

(2)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

实例:课本上116页。草原上兔子数量增加后引起的一系列的变化,调节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兔子最初发生的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的稳定,这种调节机制就叫负反馈调节。我们可以简单地这么理解,偏离了正常值后,通过调节又回到正常值。这种调节曾经在人体内环境稳态中学过,同学是否记得(呈示示意图)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所以它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如果偏离正常值后,通过调节,偏离更远,那叫什么调节?

——正反馈调节(举例:课本116页),它对生态系统有极大破坏作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很少见。

(3) 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

众所周知,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示图片),如今荒山秃岭,几百年以前曾有茂密的森林,为什么森林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呢?

——人类长期乱砍滥伐,掠夺式开发引起的。外来的强干扰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外来干扰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灾害。

而人为因素是目前稳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引申出,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活动要特别注意生态效益,(我们学生应该怎么做?)讨论

3、课堂小结

4、巩固练习

22

四、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一) 稳态的概念

(二) 稳态调节的机制 —— 负反馈

正反馈

(三) 稳态的破坏

五、教学反思

必修三 五 1 人类影响环境一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内容则阐明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人类数量的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其他动物都大,因此应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对环境有什么影响”这一问题,教材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人口增长过快必然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教材引导学生对图5-3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学生讨论,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

因此,根据本节教材特点,采取组织学生阅读、收集、分析资料是完成教材任务的重要途径。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和前景,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能力目标: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相关问题,形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指导课前调查法:列出课题,分组让学生按课题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社会调查能力,资料收集能力。 23

2、指导观察法:出示学生观察的图片、图象,提出观察的内容和目的,让学生进行目的观察、程序观察。

3、指导资料分析法:让学生按课文要求进行资料分析、探究、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4、谈话法:讲课内容以问题形式贯穿,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5、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图片、图象、文字,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

6、归纳总结法:对知识及时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7、创新研讨法:学生汇报、展示人口增长对我市环境影响时,创设新平台,让学生主持会场,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气氛,改变以前的常规作法。

三、说教学过程:

1、课前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以“我国人口的现状和前景”,“我市人口的现状和前景”、“人口增长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对我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怎样协调人口和环境的关系”为课题,进行外出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

2、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示和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观察课文和教材中的相关资料、图片,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我国、我市人口的现状和前景”、“人口增长对我国、我市环境的影响”、“怎样协调人口和环境的关系”等知识。

3、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思考题,说说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拥挤的人群图片,组织学生讨论:①人口拥挤中的你有何感受?

②造成人口拥挤的原因是什么?③目前我国人口是否过多?④人口过多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学生:感受材料,探究问题。

教学意图:以图片引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2、讨论问题一:目前我国、我市人口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

教师:让第一组、第二组学生介绍课前调查收集到的我国、我市人口现状和前景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用课件、投影形式介绍。

学生:第一、第二组派代表汇报、演示课件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和观看老师展示的图片,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分析”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意图:通过让学生汇报,阅读、观察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目前我国、我市人口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同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习因果联系分析的方法。

3、讨论问题二:我国、我市人口增长对环境有那些影响?

教师:让第三、第四组学生分别介绍、展示课前调查到的资料,说明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对三亚市环境的影响。

学生:第三组学生派代表介绍人口增长过快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四小组由学生自己主持 “我市人口增长过快对三亚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讨论会,汇报课前调查到的资料和讨论,其它小组参与发言。

教师:投影:课本图6-2组织学生讨论、补充和完善。

学生:观察老师投影图片并进行讨论,对图片问题进行补充和完善。

教学意图:通过让学生汇报、观察、主持,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更深刻地理解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主持会议的能力。

4、讨论问题三:怎样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组织第五组学生进行汇报课前调查到的资料,交流、讨论、发表意见和见解。

学生:展示课件、图片,汇报调查到的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教师:投影6-5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体会、讨论我国各级政府的相关措施。

学生:观察老师投影的图片并进行讨论。

教学意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理解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归纳小结

教师:利用课堂板书进行小结。最后播放结束语,以升华情感,展望未来。

学生:倾听、思考。

24

6、课堂练习

7、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

1、目前我国、我市人口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如何?

2、人口增长对我国、我市的生态环境有那些影响?

3、怎样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

必修三 五 2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主要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指导讨论,得出结论,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

2、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唯一解决环

境问题的途径

(2)能力目标:

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⒉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⒊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

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

心。

25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局部和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②通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了解, 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

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

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

(2)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

二、教法学法

结合了直观教具(图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来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读——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能力,增强理解力。

让学生讲——讨论分析信息,让学生能表达出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想——在讨论、分析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养归纳、比较、综合能力。

让学生做——学生在收集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资料中得到实践,培养实际收集信息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分组 搜集整理汇报资料: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

1.导入:

通过画面黑猩猩那双纯真无助的眼睛,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不想孤独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我以一句广告语来引入本文

2.引出课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基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3.重难点突破

(1)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通过这种学生自学和讨论来体现本文的重点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我再用14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相关图片,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阅读能力,也可以提高分析、归纳及信息交流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对本文的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先让学生比较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使用价值的侧重点,再引导帮助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而让学生自己来说明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通过一组“一棵50年的大树的生态价值数据”来进一步说明。

(2)展示资料,探讨问题。

用20张图片来展示我国存在的各种美丽生物和濒临灭绝的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感受到我国的生物资源之丰富。

然后提出问题: 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②这些威胁来自于什么?③为消除这些威胁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结合教材,并让学生拿出自己收集起来的一些资料(包括图片、数据),由这些直观感性材料中学生可以强烈感觉到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如:我国已经灭绝的物种、濒临灭绝的物种、生态系统的无节制破坏等),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

由此展开讨论,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并举出例子。

四、板书设计

第五章 人与环境

26

第二节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生物多样性

1、概念

2、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

2、间接使用价值

3、潜在使用价值

3、我国生物多样的概况

特点

面临的威胁

4、保护

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二、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反思

27

必修三 一 1 人体的稳态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年高考中也经常涉及: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对内环境概念进行考察;对稳态的各种调节机制则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也经常出现实验分析题及实验设计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因学生准备知识不足,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说明内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人体是怎样保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的。

3.掌握人体中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的调节机制,以及肾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的作用。

4.理解人体体温恒定的意义,以及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

5.理解人体中血糖平衡的来源和去路,以及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2)能力目标:1.获得对图表信息识别、分析、理解的能力。

2.能运用掌握的基本原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3)情感目标:

1.关注由于水和电解质失衡引起的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饮水习

惯。 2.关注体温调节失衡引起的中暑等疾病,学会中暑的自我预防和急救。

3.关注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2.人体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和调节,及肾的调节作用。

3.人体体温的调节的机制。

4.人体血糖平衡及其调节的机制,糖尿病及其防治。 (2)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习热情→自学教材初步分析→互动解决问题

1.充分运用图解形式,对知识重点进行有层次地分析,并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具整体性的把握。

2.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或实验模型等,以动态形式解决知识难点。

3.运用信息平台,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

三、说教学过程: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体温调节

1、激趣揭题

进行课前材料阅读,设疑为什么在严寒或酷暑的条件下,人类仍然可以生存,人是如何调节体温以适应环境的?

2、联系实际,提出理论,获得新知

以情境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请学生说明测量体温时的注意事项,推导体温的概念,了解体温动态平衡的含义及其意义

•本环节为本课重点,通过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并使学生明确体温动态平衡的含义及其意义

4、对比数据,小组探究

•四人一小组,让学生根据表格的数据,参照人体在适温、严寒、酷暑时各器官的产热情况图,明确产热和散热器官或部位是什么,以及产热和散热的方式和过程

5、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观看皮肤冷觉条件下调节的动画,引导学生构建反射弧,并请同学们自主构建温觉条件下神经-体液调节的知识。

6、知识迁移,形成沉淀

•让学生猜测:当散热>产热、散热

7、作业巩固

(三)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2问题探究 降解教材

2.1问题一 人体摄入水和排出水的途径有哪些?

分解为若干小问题:①摄入和排出水的器官或组织有哪些?②主要的途径是什么?③摄入水量和排出水量

有什么关系?

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分析课本上面的相关表格,然后让学生自己做答。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内容见课件)

2.2问题二 人体摄入水和排出水量有差别时,机体是如何进行调节的?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问题分解:

① 摄入水过多或过少,或者吃的食物过咸,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②抗利尿激素的分

泌部位及生理调节功能是什么?抗利尿激素的化学本质及其作用部位?③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还能分

泌哪些激素?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解答,学生对水的调节就有了比较清楚的理解,然后通过练习来强化,比如可以列

举尿崩疹来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让他们学会用以学知识分析解决日常相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相关具体调节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后,以课件形式展示给学生。

2.3 问题三 人体是如何维持无机盐的平衡的?学生阅读教材。问题分解如下:①钠钾对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有何作

用?②人体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无机盐(以钠和钾为例)的量怎样?③摄入和排出的途径有哪些?最主要的

途径是什么?总结订正见课件。

2.4 问题四 如果人体钾或钠偏离正常的生理指标,机体是如何进行调节的?学生阅读教材。分解如下:①醛固酮

激素的分泌部位及其作用部位?醛固酮激素的化学本质及其生理功能?在调节水分上醛固酮与抗利尿激素

有何区别?课件展示调节过程。

以上四个大问题解决后,学生回答课前设计的问题及课本旁栏思考题,强化生物学语言的准确性,以期达

到及时反馈的作用。

3对比分析,解答容易混淆的问题:

3.1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引起对机体失水的关注。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三种失水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3.2 要求学生比较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激素 。

师生互动,通过表格对比总结,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4反馈练习

(四)血糖的调节

(五)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六)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课前准备:分组 准备汇报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艾滋病和器官移植等

2、问题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关于中小学学生接种乙脑疫苗或乙肝疫苗的教育宣传片,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国

家要提倡接种这些疫苗呢?这就要用今天的免疫学知识来解释。进而引出新课。

3、探究新知

(1.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免疫的概念

(2.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

第二道防线是由

然后提出问题:这两道防线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个别发言。师生归纳总结并有课件显示:

(1)先天存在(2)非特异性

人体还有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

(3.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以下内容:

(1)淋巴细胞的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2)分化:在中心淋巴器官。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分化成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分化

成B细胞。

(3)分布:在外周淋巴器官,如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4)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等。体液中有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4.抗原

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1)由抗原的概念分析抗原有哪两种性能。(2)是否人体内部和外界环境中各种各

样的物质都是抗原?(3)抗原具有哪些性质呢?(4)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与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吗?为

什么?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分析讨论上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扩展相

关知识。

(5.抗体

教师播放资料,并介绍抗体的发现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归纳总结。

教师再重述抗体的概念。

抗体的分布:

那么,抗体是由哪里产生呢?

(6.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前者叫体液免疫,后者叫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都包括三个阶段。

动画播放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然后简示体液免疫的过程图解并简单讲述。

提问学生用语言归纳体液免疫的发生过程(并用课件逐步显示):

如果抗原侵入了细胞内部,抗体能否发挥作用?不能。接着简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解并简单讲述。

提问学生用语言归纳细胞免疫的发生过程(并用课件逐步显示)

(7.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间的关系

教师设计两者不同点的表格,学生完善,并用课件逐步显示

(8.小结,以知识框架(即板书)的形式小结本节内容及重

(9.练习反馈知识

(10.同学汇报交流:对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说的过敏反应、艾滋病和器官移植等知识分组进行汇总并做介绍。

四、板书设计

§2.1.2体温调节

•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一)体温的概念:身体内部温度。

•(二)常用代表体温:口腔、腋窝、直肠

•(三)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体温的调节:(生理性调节)

•(一)体温的来源

•(二)体温的调节 :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1.调节中枢:下丘脑

2.温度感受器: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

3体温调节的局限性:避免在寒冷和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

冷觉感受器 图

温觉感受器 图

五、教学反思

•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必修三 一 2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2节的内容。该内容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讲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第二课时主要讲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以及人脑的高级功能。第三课时讲述激素调节。教材以生长激素等几种主要激素的调节作用为例,着重说明激素对生长、发育、生殖、新陈代谢等基本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而显著的调节效能。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使学生对生命活动调节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3) 学会膝跳反射实验。

(4)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5)列举部分激素分泌异常时的表现,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能力等。 (3)情感目标: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本节课教学,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求真务实、勇于探究的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生理调节作用;

内分泌腺、激素的概念 (2)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实例和一个探究实验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完成缩手、眨眼、膝跳反射等实验探究活动及分析、讨论一些生理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得出反射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结构。 以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形式,归纳总结出本节的重点知识内容,呈现出“生生合作,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预防和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糖尿病的方法,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现在需要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做实验,有没有同学自愿呢?

(请上学生侧向大家做好,老师用小锤轻轻敲击学生膝盖下韧带,学生小腿作急速前踢的反应,即演示膝跳反射的过程)

教师设问:有谁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解答这一现象呢?

学生回答:这是反射,我们初中学过,是膝跳反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已经学过的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补充知识】

教师设问: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

学生会通过已有知识回答“反射弧”。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回想并记忆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

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兴奋的概念

(问题)通常脊椎动物的反射弧,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还有中间神经元,它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那么这些神经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PPT呈现神经元图片或者板书画图,一边画图一边讲解各个部分结构)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本17页实验图示。

为什么会出现电位差呢?很早人们就发现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Na+离子和K+离子的浓度差:膜内的K+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Na+离子浓度则相反。

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

静息时,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处于何种状态?

学生分析:静息时,由于K+离子外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

受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由于Na+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学生:试着用物理课上电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就膜外和膜内情况分别说明。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如何呢?

学生: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引导学生观察相邻的未兴奋部位: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整个过程: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细胞间的传递】

教师设问: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多媒体演示动画或者板书画图

讲解突触结构:

将动画还原到较为宏观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去观察突触。(先微观,后宏观,这一步很重要)

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通过点学生复述的方式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

在讲解这一段知识点的时候要注意讲清楚以下几点:

① 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

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② 神经递质的作用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第一课时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做一个比较。

第二课时【补充知

教师讲解:神经调节

完成的。神经系统由

围神经系统共同组成,并分别讲解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20相关内容。教师归纳总结之。同时让学生明白,控制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但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机体能够协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不同的中枢之间分级调节的结果。 讲解要点: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提问:脊椎动物和人的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利用教材P20插图,进行归纳和完善。

【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讲解要点:①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②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

教师结合教材P21插图讲解S、H、W、V区的功能以及这些言语区损伤可能出现的症状。

S(speak说) H(hear听) W(write写) V(view看)

(1)运动性失语症 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2)听觉性失语症 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

【总结】

讲解要点: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神经系统各部分共同调节的作用下达到的协调统一 识】 是通过神经系统来中枢神经系统和周

第三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某学生三年级时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让学生思考:这两张照片身体上有哪些变化?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出本节课题。

讲授新课

(一) 内分泌系统与激素

首先多媒体出示汗腺、唾液腺、肝脏的图片,让学生讨论他们的分泌物是通过什么结构运输的,学生观察后很容易得出结果,由此引出外分泌腺的概念。

然后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回答内分泌腺的概念及它的分泌物叫什么,是怎么定义的,并让学生讨论怎么区别内、外分泌腺。这样通过比较它们的不同,更便于理解和掌握。

多媒体出示内分泌系统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按照顺序说出人体的各内分泌腺以及它们所分泌的激素是什么。这样更便于学生记忆。特别强调垂体、胰岛、卵巢和睾丸

(二)生长激素的调节作用

关于这部分内容,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图片,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讨论它们的病因。并由此总结出生长激素的作用。最后补充:在睡眠时人分泌的生长激素较多,青少年应每天有充足的睡眠,保证8小时以上。这样才能更健康的生活。

(三)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

首先多媒体展示蝌蚪和小狗有关甲状腺激素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为什么饲喂甲状腺激素的蝌蚪提前发育成了青蛙?

(2)手术摘除了狗的甲状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甲状腺激素有哪些作用?

这些问题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小组推荐1名学生叙述组内讨论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总结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功能。

然后出示甲状腺功能亢进、呆小症、和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图片,结合教材,回答它们的病因及症状。并让学生知道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方法。这样通过资料和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在生活中识别疾病。

最后让学生从病因、相同点、不同点三个方面对侏儒症和呆小症进行比较,并列出表格。可以让学生更明确这两种病症的本质原因不同。

(四)胰岛素的调节作用

多媒体展示科学家对糖尿病的探究实验,并讨论从科学家的实验的每一步中你得出什么结论?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胰岛素的主要作用,糖尿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同时让学生思考胰岛素制剂为什么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同时阅读“相关连接”讨论糖尿病的防治措施。

(五)总结

(六)达标测试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必修三 一 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必修三 一 4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2个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4节的内容。这一章是在前面讲过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生殖和发育等生命活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讲述有关生物生命活动调节问题。主要内容是说明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植物激素进行调节的。以发现和研究得最早的生长素为例,来说明植物激素对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有必要学好这一节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了解激素的概念、含量、生理效应和产生部位

⑵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⑶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并在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学生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了解研究激素的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

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⑵通过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们像科学家那样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们养

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⑵在关于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中,通过联系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

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⒈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本课题的教学重点

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是本课题的教学重点

⒊植物激素的特点,是本课题教学的难点 (2)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⑴学生主体性。比如在学习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每一组实验可以通过展示实验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

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设计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题或讨论题,比如为什么凹凸不平的西瓜与正常圆滑的西瓜发育不同、为什么棉花通过摘心可以增产等,让学生通过思考或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引导阅读,讨论归纳。如:此节中动植物激素的异同点的比较

⑷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尝试着设计实验,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

⑸直观原则。充分利用挂图或自制投影片,调动学生多重器官共同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导入

同学们,如果仔细留意过身边的事和物,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例子。比如向日葵幼嫩的花盘总是跟着太阳转;室内栽培的植物的幼苗总是朝着光源的方向生长(即植物具有向光性);植物的茎总是背地生长,而根则向地生长(注:举例时结合展示图片)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呢?

2、动植物激素的异同点

植物不具有神经,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通过植物体内的激素起作用的。同学们能回忆几种动物体内的激素吗?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等

那么动物激素与植物激素相比较,有那些异同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19页《第一节 植物生命活动》下的第一自然段,找出他们的异同点。

组织学生讨论,并小结如下:

共同点:含量少,对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不同点:产生的部位不同

动物激素是由动物体内一定的内分泌腺产生的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的

3、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现在我们以发现和研究最早的生长素为例,来说明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那么生长素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达尔文在1880年以燕麦的胚芽鞘为实验材料,来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⑴介绍胚芽鞘(展示投影片)即燕麦胚芽外面的锥形套。

⑵介绍达尔文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处理:暗处理 实验处理:单侧光照

实验结果:直立生长 实验结果:弯向光源生长

推论: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思考]单侧光的刺激使其弯向光源生长,那么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还是尖端下部?(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实验证

明呢?)

⑶实验设计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设计方案实验处理:单侧光照 实验处理:单侧光照

用锡箔纸(不透光)遮住 用锡箔纸遮住

胚芽鞘尖端 胚芽鞘尖端下部

实验结果:直立生长 实验结果:弯向光源生长

结论:证明感受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尖端

[思考]胚芽鞘的生长是由哪个部位引起的?(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实验证明)

⑷实验设计证明生长是由那个部位有关

实验方案一 实验方案二

实验处理:切除尖端 实验处理:尖端与尖端下部

用云母片(不透水)隔开

实验结果:不生长 实验结果:不生长

结论:证明生长离不开胚芽鞘的尖端

推测:尖端中能产生某种物质刺激生长

[思考]怎样能证明这种推测呢?(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实验证明呢?)

⑸设计这个实验有难度,因此介绍1928年温特(荷兰科学家)设计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

证明:从A、B、C三组实验,可以证明尖端中能产生某种物质刺激生长

⑹经过几代人的研究,现已经提取出这种物质,并证明为吲哚乙酸

分子结构式如下:

由于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

⑺解释⑷设计方案二

结论:尖端下部是生长的部位

4、生长素合成的部位和分布部位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21页,第二自然段,找出合成和分布部位,并举例

合成部位: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

举例:芽的顶端分生组织,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细胞等

分布部位: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而衰老部位则少

举例:芽、根尖分生组织,形成层细胞,幼嫩的种子等

5、小结

6、习题巩固 四、板书设计

一、动植物激素的异同点

1、共同点:量小,重要调节作用

2、不同点:产生部位不同

动物激素:内分泌腺

植物激素:一定部位

二、生长素的发现

1、实验材料:胚芽鞘

2、结论: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生长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是胚芽鞘的尖端

3、生长素:吲哚乙酸

4、生长素产生部位:具有分生能力组织

5、生长素分布部位:大部分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五、教学反思

必修3 三 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2个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教材又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由于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对种群特征的讨论、比较,能例举出种群的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学习,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能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并进一步关心生活生产,关心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由于在课堂上学生无法亲身体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且该内容比较抽象,故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讨论合作学习。

以具体的生物实例引入课题,启发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

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合作交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始终以问题解决为线索。

在教师引导下,小组进行讨论活动,最后全班相互交流得出结论。讨论法与合作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沟通、表达、倾听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共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5分钟

地二环节 合作讨论,获得新知 30分钟

第三环节 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5分钟

第四环节 小结作业,提升能力 5分钟

通过例题引入种群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渴望问题解决的心理处于激发状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学生举例完之后,教师说:我们称一块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为一个种群,那么老师想知道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大概数量,怎么估算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呢?在这里,就要引出种群密度。

教师问:能不能根据种群密度的字面意思推出它的含义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种群密度的含义补充完整并了解种群密度在生活中的意义。知道了种群密度,就要回到刚才的问题,如何估算蒲公英的数量,即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查资料、讨论、总结,最后能说出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并能说出具体的操作步骤。

教师又问:能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上老鼠的种群密度吗?通过提问,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进一步思考得出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一步完善标志重捕法的含义、操作过程、计算公式,并与样方法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然后,教师说: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其他数量特征。下面我们分四大组分别讨论一个数量特征。

教师提示:大家可以课后思考一下,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该问题的设置,为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埋下伏笔。

接着,教师说,种群不仅有数量特征,我们把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的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教师在幻灯片上放了这么三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三个种群的空间特征有什么区别。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了解种群的三类空间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四、板书设计

主要以提纲式为主。板书简洁、有条理,揭示本节内容和内容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弥补多媒体“昙花一现“的不足。

五、教学反思

必修三 三 2 生物群落的构成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解释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类型,列举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概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群落问题。 (2)能力目标: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

见,认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认识群落的价值,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

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二、教法学法

建构群落概念学生自主预习---学生汇报调查---结果教师设疑---学生讨论结果---思维拓展

1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学生调查研究中,群落内的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现象,如热带雨林群落,温带草原群落,海洋群落,湖泊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2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进行引导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季校园荷塘的照片引入新课:荷塘中有许多生物,你都认识哪些?你能列举几种吗?它们是同一种吗?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组成的单位是什么?如果将荷塘中全部生物作为一个集合研究,这个集合应称群落。

2 建构群落的概念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调查群落现象的4个小组汇报4个群落调查时间、面积范围、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和估计的数量。

教师设疑 在你调查的时间和调查的区域内,这些生活着的生物属于一个物种还是不同的物种?所有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什么?不同的种群集合在一起还能称为种群吗?

学生讨论结果 在调查的区域内生活着许多种生物,同一物种个体构成了一个种群,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构成了多个种群,这样的集合要比种群要大得多,不能称为种群。 建构群落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思维拓展 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圆表示不同种群的差异,请你画出种群和群落之间关系的概念图。

3 建构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

(1 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4个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设疑 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类型是否相同?数量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结果 不同类型的群落内的植物、动物种类和数量的是有差异的,取自不同地域土壤内小动物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群落都是由不同的物种组成的。 建构群落特征1 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思维拓展 你怎样从外观上区别两个生物群落呢?分析导致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差异的原因。

(2 群落内有一定的种间关系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4种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大致数量,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生物种类,列举观察到的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疑 不同的种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捕食、竞争和寄生是否会导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对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吗?

课件展示 荷塘、灌丛、坡地、草地内典型的几种种间关系,如大鱼和小鱼之间的捕食关系,两种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和鱼的寄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学生讨论结果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如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建构群落特征2 群落内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3 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4种群落中的生物个体分别占据的位置情况,生物在群落内部的分层分布情况。

教师设疑 你所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种群个体分布是否杂乱无章的?荷塘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如何分布的?这对动物的分布有什么影响?灌丛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是如何分布的?动物的在垂直结构上是否有分层现象?

课件展示 池塘内四大家鱼分层生活情况,灌丛鸟类的垂直分布情况,森林中植物水平分布情况等。

学生讨论结果 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有的生物群落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是水平结构。

建构群落特征3 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思维拓展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思考群落内的分层结构的意义。

(4 运用群落核心知识概念解决未知群落问题

学生已掌握了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生物群落,所有群落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不同群落主要表现在其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下不同生物群落问题,让学生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概念,通过分析、演绎和具体化等辩证思维的过程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 课件展示 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海洋、湖泊等生物群落。

学生运用概念 说明不同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差异,列举不同群落的种间关系,分析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研究造成不同群落重要特征差异的原因。评价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结构的影响。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必修三 三 3 生物群落的演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必修三 四 1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基于前面三册有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阐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本节内容即将学习第一个学习目标: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本节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从宏观上认识生态系统,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为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做好了铺垫。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能力目标:1、通过形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整体构架,培养综合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将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绘制成概念图,培养识图,析图,绘图能力。

3、通过学生对各种影像资料的观看、讨论、分析、交流,培养他们通过分析资料、图片获取知识

的能力。

4、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教学难点:

1、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教法学法

本节内容概念性知识比较集中,学起来抽象、乏味,又难以理解,所以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制作了多张美丽的大自然图片,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创造了乐学情景,也激起了热爱美好大自然的情感,同时,又为正确理解本节的概念提供了感性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运用了视频动画来演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既生动有趣,又突破了本节教学难点。

讲授法、材料分析法。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如下图:

具体环节如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图片、音乐、动画的插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小组量化评分竞学活动的实施既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也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涨。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必修三 四 2 生态系统的稳态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本节需要用本章“生态系统”的其他部分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又是第五章《人类与环境》的重要知识基础。

高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本章前面的内容为本节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很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存在着很大难度。另一方面,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强,对实际应用的内容兴趣浓厚,只要我们从翔实的实例出发,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学有所获。

2、教学目标

21

(1) 知识目标:①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

②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培养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稳态 2、稳态自我调节的机制

(2)教学难点:负反馈调节机制

二、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目标,可应用问题情境法、讲授法、比较法、讨论法

1、主动学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2、合作学习法:课前分组收集生态系统稳态的一些实例

三、说教学过程:

1、 设置情境导入

地球上,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都已经存在至少上千万年了,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是现在依然基本保持着正常的森林、草原,仍能维系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趋于稳态的特点

2、 新课学习

(1) 生态系统的稳态

概念: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

还有没有其他实例?(学生讨论回答)

[提问]:为什么这些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如何调节的呢?

(2)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

实例:课本上116页。草原上兔子数量增加后引起的一系列的变化,调节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兔子最初发生的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的稳定,这种调节机制就叫负反馈调节。我们可以简单地这么理解,偏离了正常值后,通过调节又回到正常值。这种调节曾经在人体内环境稳态中学过,同学是否记得(呈示示意图)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所以它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如果偏离正常值后,通过调节,偏离更远,那叫什么调节?

——正反馈调节(举例:课本116页),它对生态系统有极大破坏作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很少见。

(3) 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

众所周知,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示图片),如今荒山秃岭,几百年以前曾有茂密的森林,为什么森林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呢?

——人类长期乱砍滥伐,掠夺式开发引起的。外来的强干扰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外来干扰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灾害。

而人为因素是目前稳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引申出,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活动要特别注意生态效益,(我们学生应该怎么做?)讨论

3、课堂小结

4、巩固练习

22

四、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一) 稳态的概念

(二) 稳态调节的机制 —— 负反馈

正反馈

(三) 稳态的破坏

五、教学反思

必修三 五 1 人类影响环境一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内容则阐明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人类数量的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其他动物都大,因此应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对环境有什么影响”这一问题,教材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人口增长过快必然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教材引导学生对图5-3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学生讨论,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

因此,根据本节教材特点,采取组织学生阅读、收集、分析资料是完成教材任务的重要途径。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和前景,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能力目标: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相关问题,形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指导课前调查法:列出课题,分组让学生按课题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社会调查能力,资料收集能力。 23

2、指导观察法:出示学生观察的图片、图象,提出观察的内容和目的,让学生进行目的观察、程序观察。

3、指导资料分析法:让学生按课文要求进行资料分析、探究、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4、谈话法:讲课内容以问题形式贯穿,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5、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图片、图象、文字,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

6、归纳总结法:对知识及时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7、创新研讨法:学生汇报、展示人口增长对我市环境影响时,创设新平台,让学生主持会场,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气氛,改变以前的常规作法。

三、说教学过程:

1、课前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以“我国人口的现状和前景”,“我市人口的现状和前景”、“人口增长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对我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怎样协调人口和环境的关系”为课题,进行外出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

2、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示和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观察课文和教材中的相关资料、图片,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我国、我市人口的现状和前景”、“人口增长对我国、我市环境的影响”、“怎样协调人口和环境的关系”等知识。

3、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思考题,说说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拥挤的人群图片,组织学生讨论:①人口拥挤中的你有何感受?

②造成人口拥挤的原因是什么?③目前我国人口是否过多?④人口过多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学生:感受材料,探究问题。

教学意图:以图片引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2、讨论问题一:目前我国、我市人口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

教师:让第一组、第二组学生介绍课前调查收集到的我国、我市人口现状和前景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用课件、投影形式介绍。

学生:第一、第二组派代表汇报、演示课件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和观看老师展示的图片,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分析”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意图:通过让学生汇报,阅读、观察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目前我国、我市人口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同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习因果联系分析的方法。

3、讨论问题二:我国、我市人口增长对环境有那些影响?

教师:让第三、第四组学生分别介绍、展示课前调查到的资料,说明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对三亚市环境的影响。

学生:第三组学生派代表介绍人口增长过快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四小组由学生自己主持 “我市人口增长过快对三亚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讨论会,汇报课前调查到的资料和讨论,其它小组参与发言。

教师:投影:课本图6-2组织学生讨论、补充和完善。

学生:观察老师投影图片并进行讨论,对图片问题进行补充和完善。

教学意图:通过让学生汇报、观察、主持,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更深刻地理解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主持会议的能力。

4、讨论问题三:怎样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组织第五组学生进行汇报课前调查到的资料,交流、讨论、发表意见和见解。

学生:展示课件、图片,汇报调查到的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教师:投影6-5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体会、讨论我国各级政府的相关措施。

学生:观察老师投影的图片并进行讨论。

教学意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理解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归纳小结

教师:利用课堂板书进行小结。最后播放结束语,以升华情感,展望未来。

学生:倾听、思考。

24

6、课堂练习

7、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

1、目前我国、我市人口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如何?

2、人口增长对我国、我市的生态环境有那些影响?

3、怎样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

必修三 五 2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主要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指导讨论,得出结论,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

2、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唯一解决环

境问题的途径

(2)能力目标:

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⒉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⒊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

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

心。

25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局部和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②通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了解, 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

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

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

(2)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

二、教法学法

结合了直观教具(图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来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读——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能力,增强理解力。

让学生讲——讨论分析信息,让学生能表达出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想——在讨论、分析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养归纳、比较、综合能力。

让学生做——学生在收集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资料中得到实践,培养实际收集信息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分组 搜集整理汇报资料: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

1.导入:

通过画面黑猩猩那双纯真无助的眼睛,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不想孤独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我以一句广告语来引入本文

2.引出课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基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3.重难点突破

(1)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通过这种学生自学和讨论来体现本文的重点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我再用14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相关图片,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阅读能力,也可以提高分析、归纳及信息交流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对本文的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先让学生比较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使用价值的侧重点,再引导帮助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而让学生自己来说明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通过一组“一棵50年的大树的生态价值数据”来进一步说明。

(2)展示资料,探讨问题。

用20张图片来展示我国存在的各种美丽生物和濒临灭绝的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感受到我国的生物资源之丰富。

然后提出问题: 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②这些威胁来自于什么?③为消除这些威胁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结合教材,并让学生拿出自己收集起来的一些资料(包括图片、数据),由这些直观感性材料中学生可以强烈感觉到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如:我国已经灭绝的物种、濒临灭绝的物种、生态系统的无节制破坏等),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

由此展开讨论,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并举出例子。

四、板书设计

第五章 人与环境

26

第二节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生物多样性

1、概念

2、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

2、间接使用价值

3、潜在使用价值

3、我国生物多样的概况

特点

面临的威胁

4、保护

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二、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反思

27


相关文章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20140912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 首先,高中有以下课程: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高考科目,都有学分) 体育,美术(或音乐),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分科目) 心理,自习,班会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九门课共有课本(必修和选修)共111本,清单如下 书名 价 ...查看


  • 人民教师方方面的
  • (2011-11-28 14:41:25) 转载▼ 标签: 杂谈 语文: 第一部分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http://www.docin.com/p-46752105.html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http://www.docin.c ...查看


  •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解读
  • 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 ...查看


  •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赵占良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验已经三年.三年来,实验区不断扩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高度重视,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遇到不少问题 ...查看


  •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
  •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赵占良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验已经三年.三年来,实验区不断扩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高度重视,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遇到不少问题 ...查看


  • 高中生物新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 高中生物新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摘要 自2009年我省开始了新课程改革,已经过了3年的实践.从起初对新课程的好奇懵懂,和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到如今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等等,更有了真切深刻的认识.且对于常规的教学及其方向的把握心里的 ...查看


  • 高中学生学籍档案填写样表
  •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中学 高中学生学籍档案填写样表 学 学习 领域 科目 语文 英语 语 言 与 文 学 语文 英语 分 修 习 学 时 72 72 72 72 (第一学年) 考核方式 学业水平评价 学业水平评价 学业水平评价 学业水平评价 成 ...查看


  • 高中生物必修目录文本文档
  • 必修系列: ★ 必修1:分子与细胞-科学家访谈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第1章 走近细胞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科学前沿 组装细胞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 生命活动 ...查看


  •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_百度文库
  • 1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复习知识梳理 第一章 人类探索细胞的历史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 (1 )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是英国的科学家胡克 (2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是德国的科学家施莱登 .施旺 和魏尔肖.提出 ...查看


  • 如何走好从初中到高中的第一步
  • 如何走好从初中到高中的第一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经历了初中3年的努力拼搏,你终于如愿以偿----踏入了高中的神圣殿堂.五彩斑斓的高中生活即将开始,在此,我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刚刚完成的初中阶段的学习,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基础性.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