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女科歌括 (6)

傅青主女科歌括 (6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气喘(六十八)

妇人产后气喘,最是大危之症,苟不急治,立刻死亡,人只知是气血之虚也,谁知是气血两脱乎!夫既气血两脱,人将立死,何又能作喘?然此血将脱,而气犹未脱也。血将脱而气欲挽之,而反上喘,如人救溺,援之而力不胜,又不肯自安于不救,乃召号同志以求助,故呼声而喘作,其症虽危,而可救处正在能作喘也。盖肺主气,喘则肺气似盛而实衰,当是之时,血将脱而万难骤生,望肺气之相救甚急;而肺因血失,只存几微之气,自顾尚且不暇,又何能提挈乎血,气不与血俱脱者几希矣,是救血必须补气也。方用

救脱活母汤。

人参(二两)当归(一两,酒洗)熟地(一两,九蒸)枸杞子(五钱)山萸(五钱,蒸,去核)麦冬(一两,去心)阿胶(二钱,蛤粉炒)肉桂(一钱,去粗,研)黑芥穗(二钱)水煎服。一剂而喘轻,二剂而喘减,三剂而喘定,四剂而全愈矣。此方用人参以接续元阳,然徒补其气而不补其血,则阳燥而狂,虽回生于一时,亦旋得旋失之道;即补血而不补其肝肾之精,则本原不固,阳气又安得而续乎!所以又用熟地、山萸、枸杞之类,以大补其肝肾之精,而后大益其肺气,则肺气健旺,升提有力矣。特虑新产之后,用补阴之药,腻滞不行,又加肉桂以补命门之火,使火气有根,助人参以生气,且能运化地黄之类,以化精生血。若过于助阳,万一血随阳动瘀而上行,亦非保全之策,更加荆芥以引血归经,则肺气安而喘速定,治几其神乎。

眉批∶

方妙不可加减。

歌括∶

产后气喘病膏肓,气血双脱无主张。救脱尚须补气血,抓紧时机施妙方。救脱活母人参当,麦冬枸杞熟地黄。山萸阿胶桂芥穗,肺安喘定病复康。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恶寒身颤(六十九)

妇人产后恶寒恶心,身体颤,发热作渴,人以为产后也,谁知是气血两虚,正不敌邪而然乎!大凡人之气不虚,则邪断难入。产妇失血既多,则气必大虚,气虚则皮毛无卫,邪原易入,正不必户外之风来袭体也,即一举一动,风即可乘虚而入之。然产后之妇,风易入而亦易出,凡有外邪之感,俱不必祛风,况产妇之恶寒者,寒由内生也。发热者,热由内弱也;身颤者,颤由气虚也。治其内寒,而外寒自散;治其内弱,而外热自解;壮其元阳,而身颤自除。方用

十全大补汤。

人参(三钱)白术(三钱,土炒)茯苓(三钱,去皮)甘草(一钱,炙)川芎(一钱,酒洗)当归(三钱,酒洗)熟地(五钱,九蒸)白芍(二钱,酒炒)黄(一两,生用)肉桂(一钱,去粗,研)水煎服。一剂而诸病悉愈。此方但补气与血之虚,而不去散风与邪之实,正以正足而邪自除也,况原无邪气乎!所以奏功之捷也。

眉批∶

宜连服数剂,不可只服一剂。

歌括∶

产后恶寒身振颤,发热作渴是何缘。气血两虚邪入侵,认作伤寒错决断。十全大补参草,术苓当归与白芍。川芎肉桂熟地黄,连服数剂奏捷效。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恶心呕吐(七十)

妇人产后恶心欲吐,时而呕吐,人皆曰胃气之寒也,谁知是肾气之寒乎!夫胃为肾之关,胃之气寒,则胃气不能行于肾之中;肾之气寒,则肾气亦不能行于胃之内,是肾与胃不可分而两之也。惟是产后失血过多,必致肾水干涸,肾水涸应肾火上炎,当不至胃有寒冷之虞,何故肾寒而胃亦寒乎?盖新产之余,水乃遽然涸去,虚火尚不能生,火既不生,而寒之象自现。治法宜补其肾中之火,然火无水济,则火在水上,未必不成火动阴虚之症,必须于水中补火,肾中温胃,而后肾无太热之患,胃有既济之欢也。方用

温肾止呕汤。

熟地(五钱,九蒸)巴戟(一两,盐水浸)人参(三钱)白术(一两,土炒)山萸(五钱,蒸,去核)炮姜(一钱)茯苓(二钱,去皮)橘红(五分,姜汁洗)白蔻(一粒,研)水煎服。一剂而呕吐止,二剂而不再发,四剂而全愈矣。此方补肾之药,多于治胃之品,然而治肾仍是治胃也。所以肾气升腾,而胃寒自解,不必用大热之剂,温胃而祛寒也。

眉批∶

服此方必待恶露尽后,若初产一、二日之内恶心欲呕,乃恶露上冲,宜服加味生化汤∶全当归一两(酒洗)、川芎二钱、炮姜一钱、东查炭二钱、桃仁一钱(研,用无灰黄酒一钟,水三钟同煎)。

歌括∶

产后恶心呕吐现,胃气寒因肾气寒。失血过多肾水涸,火既不生寒自现。温肾止呕白术丸,巴戟山萸熟地团。参苓炮姜橘白蔻,肾气升腾驱胃寒。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血崩(七十一)

少妇产后半月,血崩昏晕,人皆曰恶血冲心也,谁知是不慎房帏之过乎!夫产后业逾半月,虽不比初产之二、三日,而气血初生,尚未全复,即血路已净,而胞胎之损伤未痊,断不可轻于一试,以重伤其门户。气血初复,不知慎养,致血崩昏晕,是心肾两伤,不特胞胎门户已也。精泄神脱,舍大补其气与血,别无良法也。方用

救败求生汤。

人参(二两)当归(二两,酒洗)白术(二两,土炒)九蒸熟地(一两)山萸(五钱,蒸)山药(五钱,炒)枣仁(五钱,生用)附子(一分或一钱,自制)水煎服。一剂而神定,二剂而晕止,三剂而血亦止矣,倘一服见效,连服三、四剂,减去一半,再服十剂,可庆更生。此方补气以回元阳于无何有之乡,阳回而气回,自可摄血以归神,生青而续命矣。

眉批∶

亦有中气素虚,产后顷刻血崩不止,气亦随之而脱。此至危之证,十常不救者八、九,惟用独参汤尚可救活一、二。辽人参去芦五钱,打碎,急煎,迟则气脱不及待矣。煎成徐徐灌之,待气回再煎一服灌之。其余治法参看血崩门。但产后不可用杭芍炭以及诸凉药。然此证皆系临产一、二日前入房所致,戒之!

歌括∶

少妇产后半月时,阴兴阳起云雨施。血崩昏晕见神鬼,此等病孽自作之。救败求生参白术,当归山药与熟地。山萸枣仁制附子,补气回阳此方奇。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手伤胞胎淋漓不止(七十二)

妇人有生产之时,被稳婆手入产门,损伤胞胎,因而淋漓不止,欲少忍须臾而不能,人谓胞破不能再补也,孰知不然。夫破伤皮肤,尚可完补,岂破在腹内者,独不可治疗?或谓破在外可用药外治,以生皮肤;破在内,虽有灵膏,无可救补,然破之在内者,外治虽无可施力,安必内治不可奏功乎!试思疮伤之毒,大有缺陷,尚可服药以生肌肉,此不过收生不谨,小有所损,并无恶毒,何难补其缺陷也。方用

完胞饮。

人参(一两)白术(十两,土炒)茯苓(三钱,去皮)生黄(五钱)当归(一两,酒炒)川芎(五钱)白及末(一钱)红花(一钱)益母草(三钱)桃仁(十粒,泡炒,研)用猪羊胞一个,先煎汤,后煎药,饥服十剂全愈。夫胞损宜用补胞之药,何以反用补气血之药也?盖生产本不可手探试,而稳婆竟以手探,胞胎以致伤损,则难产必矣。难产者,因气血之虚也。产后大伤气血,是虚而又虚矣,因虚而损,复因损而更虚,苦不补其气与血,而胞胎之破,何以奏功乎!今之大补其气血者,不啻饥而与之食,渴而与之饮者,则精神大长,气血再造,而胞胎何难补完乎,所以旬日之内便成功也。

眉批∶

胞破诸书单方最多,然不如此之妙。

歌括∶

临产接生要安祥,频频手试胎胞伤。淋漓不止痛难忍,急服药饵补救方。完胞饮中用参,术归川芎和白及。茯苓桃红益母草,煎猪羊胞代水剂。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四肢浮肿(七十三)

产后四肢浮肿,寒热往来,气喘咳嗽,胸膈不利,口吐酸水,两胁疼痛,人皆曰败血流于经络,渗于四肢,以致气逆也,谁知是肝肾两虚,阴不得出之阳乎!夫产后之妇,气血大亏,自然肾水不足,肾水沸腾;然水不足则不能养肝,而肝木大燥,木中乏津木燥火发,肾火有党,子母两焚,火焰直冲,而上克肺金,金受火刑,力难制肝,而咳嗽喘满之病生焉;肝火既旺而下克脾土,土受木刑,力难制水,而四肢浮肿之病出焉。然而肝木之火旺,乃假象而非真旺也。假旺之气,若盛而实不足,故时而热时而寒,往来无定,乃随气之盛衰以为寒热,而寒非真寒,热亦非真热,是以气逆于胸膈之间而不舒耳。两胁者,肝之部位也,酸者,肝之气味也。吐酸胁疼痛,皆肝虚而肾不能荣之象也。治法宜补血以养肝,补精以生血,精血足而气自顺,而寒热咳嗽浮肿之病悉退矣。方用

转气汤。

人参(三钱)茯苓(三钱,去皮)白术(三钱,土炒)当归(五钱,酒洗)白芍(五钱,酒炒)熟地(一两,九蒸)山萸(三钱,蒸)山药(五钱,炒)芡实(三钱,炒)柴胡(五分)故纸(一钱,盐水炒)水煎服。三剂效,十剂痊。此方皆是补血补精之品,何以名为转气耶?不知气逆由于气虚,乃是肝肾之气虚也。补肝肾之精血,即所以补肝肾之气也。盖虚则逆,旺则顺,是补即转也;气转而各症尽愈,阴出之阳,则阴阳无捍格之虞矣。

眉批∶

方妙不可加减。白芍宜炒炭用。

歌括∶

产后四肢皆浮肿,咳嗽吐酸两胁痛。寒热往来阴阳捍,气血大亏肾水空。转气白芍和熟地,参苓术归与芡实。山药山萸柴胡配,再加盐炒补骨脂。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肉线出(七十四)

妇人有产后水道中出肉线一条,长二、三尺,动之则疼痛欲绝,人以为胞胎之下坠也,谁知是带脉之虚脱乎!夫带脉束于任督之间,任脉前而督脉后,二脉有力,则带脉坚牢;二脉无力,则带脉崩坠。产后亡血过多,无血以养任督,而带脉崩坠,力难升举,故随溺而随下也。带脉下垂,每每作痛于腰脐之间,况下坠者而出于产门之外,其失于关键也更甚,安得不疼痛欲绝乎!方用

两收汤。

人参(一两)白术(二两,土炒)川芎(三钱,酒洗)九蒸熟地(二两)山药(一两,炒)山萸(四钱,蒸)芡实(五钱,炒)扁豆(五钱,炒)巴戟(三钱,盐水浸)杜仲(五钱,炒黑)白果(十枚,捣碎)水煎服。一剂而收半,二剂而全收矣。此方补任督而仍补腰脐者,盖以任督连于腰脐也。补任督而不补腰脐,则任督无助,而带脉何以升举?惟两补之,则任督得腰脐之助,带脉亦得任督之力而收矣。

眉批∶

此方凡肾虚、腰痛、遗尿皆可治,甚勿轻忽。

歌括∶

产后水道出肉线,动之疼痛更增添。此乃带脉虚脱故,任督无力不能还。两收参术和山药,熟地芡实扁豆炒。杜仲山萸巴戟肉,川芎白果共煎熬。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肝痿(七十五)

妇人产后阴户中垂下一物,其形如帕,或有角、或二歧,人以为产颓也,谁知是肝痿之故乎!夫产后何以成肝痿也?盖因产前劳役过伤,又触动怪怒,以致肝不藏血,血亡过多,故肝之脂膜随血崩坠,其形似子宫,而实非子宫也。若是子宫之下坠,状如茄子,只到产门,而不能越出于产门之外。惟肝之脂膜往往出产门外者,至六、七寸许,且有粘席干落一片,如手掌大者,如是子宫坠落,人立死矣,又安得而复生乎!治法宜大补其气与血,而少加升提之品,则肝气旺而易生,肝血旺而易养,肝得生养之力,而脂膜自收。方用

收膜汤。

生黄(一两)人参(五钱)白术(五钱,土炒)当归(三钱,酒洗)升麻(一钱)白芍(五钱,酒炒焦)水煎服。一剂即收矣。或疑产后禁用白芍,恐伐生气之源,何以频用之而奏功也?是未读仲景之书者,嗟乎!白芍之在产后不可频用者,恐其收敛乎瘀也;而谓伐生气之源,则误矣。况病之在肝者,尤不可以不用;且用之于大补气血中,在芍药亦忘其为酸收矣,又何能少有作祟者乎!矧脂膜下坠,正借酸收之力,助升麻以提升气血,所以奏功之捷也。

眉批∶

收肝膜全赖白芍之功,不可用炭。

歌括∶

产后阴户一物生,其形如帕或角形。肝之血膜随血堕,病名肝痿补气灵。收膜汤中参用,白术白芍当归同。升麻提升量宜少,一剂即收奏奇功。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气血两虚乳汁不下(七十六)

妇人产后绝无点滴之乳,人以为乳管之闭也,谁知是气与血之两涸乎!夫乳乃气血之所化而成也,无血固不能生乳汁,无气亦不能生乳汁,然二者之中,血之化乳,又不若气之所化为尤速。新产之妇,血已大亏,血本自顾不暇,又何能以化乳?乳全赖气之力,以行血而化之也。今产后数日,而乳不下点滴之汁,其血少气衰可知。气旺则乳汁旺,气衰则乳汁衰,气涸则乳汁亦涸,必然之势也。世人不知大补气血之妙,而一味通乳,岂知无气则乳无以化,无血则乳无以生。治法带补气以生血,而乳汁自下,不必利窍以通乳也。方名

通乳丹。

人参(一两)生黄(一两)当归(二两,酒洗)麦冬(五钱,去心)木通(三分)桔梗(三分)七孔猪蹄(二个,去爪壳)水煎服。二剂而乳如泉涌矣。此方专补气血以生乳汁,正以乳生于气血也。产后气血涸而无乳,非乳管之闭而无乳者可比。不去通乳而名通乳丹,亦因服之乳通而名之;今不通乳而乳生,即名生乳丹亦可。

歌括∶

产后乳汁点滴无,原因气血两虚乎。气血充足乳汁旺,衰弱乳汁必干枯。生乳丹中参通,当归麦冬苦桔梗。七孔猪蹄用两个,二剂乳汁如泉涌。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郁结乳汁不通(七十七)

少壮之妇,于生产之后,或闻嫌谇,遂致两乳胀满疼痛,乳汁不通,人以为阳明之火热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夫阳明属胃,乃多气多血之府也。乳汁之化,原属阳明,然阳明属土,壮妇产后,虽云亡血,而阳明之气,实未尽衰,必得肝木之气以相通,始能化成乳汁,未可全责之阳明也。盖乳汁之化,全在气而不在血,今产后数日,宜其有乳,而两乳胀满作痛,是欲化乳而不可得,非气郁而何?明明是羞愤成郁,土木相结,又安能化乳而成汁也。治法宜大舒其肝木之气,而阳明之气血自通,而乳亦通矣,不必专去通乳也。方名通肝生乳汤。白芍(五钱,醋炒)当归(五钱,酒洗)白术(五钱,土炒)熟地(三分)甘草(三分)麦冬(五钱,去心)通草(一钱)柴胡(一钱)远志(一钱)水煎服。一剂即通,不必再服也。

眉批∶

麦冬用小米炒,不惟不寒胃,且得米味一直引入胃中,而化乳愈速。

歌括∶

少壮妇人乳应浓,只因羞怒乳塞壅。肝气郁结乳胀痛,舒通肝气乳自行。通肝生乳芍归冬,白术柴胡远志从。熟地通草生甘草,服后乳汁水溶溶。

[产后编上卷] 产后总论

凡病起于血气之衰,脾胃之虚。而产后尤甚。是以丹溪先生论产后,必大补气血为先,虽有他症,以末治之,斯言尽治产之大旨。若能扩充立方,则治产可无过矣。夫产后忧、惊、劳、倦,气血暴虚,诸症乘虚易入,如有气毋专耗散,有食毋专消导;热不可用芩、连,寒不可用桂、附;寒则血块停滞,热则新血崩流。至若中虚外感,见三阳表症之多,似可汗也,在产后而用麻黄,则重竭其阳;见三阴里症之多,似可下也,在产后而用承气,则重亡阴血。胁痛,乃肾虚恶露之停,休用柴胡。谵语出汗,乃元弱似邪之症,非同胃实。厥由阳气之衰,无分寒热,非大补不能回阳而起弱。痉因阴血之亏,不论刚柔,非滋荣不能舒筋而活终。乍寒乍热,发作无期,症似疟也,若以疟治,迁延难愈。言论无伦,神不守舍,病似邪也,若以邪治,危亡可待。去血过多而大便燥结,肉苁蓉加于生化,非润肠承气之能通。去汗过多而小便短涩,六君子倍加参、,必生津助液之可利。加参生化汤频服,救产后之危;长生活命丹屡用,苏绝谷之人。疝脱肛,多是气虚下陷,补中益气之方,口噤拳挛,乃因血燥类风,加参生化之剂。产户入风而痛甚,服宜羌活养荣汤。玉门伤凉而不闭,洗宜儿黄硫散。怔忡惊悸,生化汤加以定志。似邪恍惚,安神丸助以归脾。因气而闷满虚烦,生化汤加木香为佐。因食而嗳酸恶食,六君子加神曲、麦芽为良。苏木、莪术大能破血;青皮、枳壳,最消满胀。一应耗气破血之剂,汗吐宣下之法,只可施诸壮实,岂宜用于胎产。大抵新产后,先问恶露如何,块痛未除,不可遽加参术;腹中痛止,补中益气无疑。至若亡阳脱汗,气虚喘促,频服加参生化汤,是从权也。又如亡阴火热,血崩厥晕,速煎生化原方,是救急也。王太仆云∶“治下补下,治以急缓,缓则道路达而力微,急则气味浓而力重。”故治产当遵丹溪而固本,服法宜效太仆以频加。凡付生死之重寄,须着意于极危;欲求俯仰之无亏,用存心于爱物。此虽未尽产症之详,然所闻一症,皆援近乡治验为据,亦未必无小补云。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正产

正产者,有腹或痛或止,腰胁酸痛;或势急而胞未破,名弄胎,服八珍汤加香附自安。有胞破数日而痛尚缓,亦服上药俟之。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伤产

伤产者,胎未足月,有所伤动,或腹痛脐痛,或服催生药太早,或产母努力太过,逼儿错路,不能正产,故临月必举动从容,不可多睡饱食饮酒,但觉腹中动转,即正身仰卧,待儿转顺,与其临时费力,不如先时慎重。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调产

调产者,产母临月,择稳婆、办器用、备参药,产时不可多人喧闹,二人扶身,或凭物站。心烦,用滚水调白蜜一匙,独活汤更妙;或饥,服糜粥少许,勿令饥渴。有生息未顺者,只说有双胎,或胎衣不下,勿令产母惊恐。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催生

催生者,因坐草太早,困倦难产,用八珍汤,稍佐以香附、乳香,以助血气。胞衣早破,浆血已干,亦用八珍汤。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冻产

冻产者,天寒血气凝滞,不能速生,故衣裳宜浓,产室宜暖,背心下体尤要。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热产

热产者,暑月宜温凉得宜。若产室人众,热气蒸逼,致头痛面赤昏晕等症,宜饮清水少许以解之。然风雨阴凉,亦当避之。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横产

横产者,儿居母腹,头上足下,产时则头向下,产母若用力逼之,胎转至半而横,当令产母安然仰卧,令其自顺。稳婆以中指挟其肩,勿使脐带羁绊。用催生药,努力即生。当归、紫苏各三钱,长流水煎服即下。一方,用好京墨服之即下。一方,用益母草六两浓煎,加童便一大杯调服即下。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盘肠产

盘肠产者,产则子肠先出,然后生子,其肠或未即收,以蓖麻子四十九粒,研碎涂头上,肠收,急急洗去,迟则有害。又方,只用四十粒,去皮研为膏,涂顶中,收即拭之。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难产

难产者,交骨不开,不能生产也,服加味芎归汤,良久即下。小川芎(一两)当归(一两)败龟版(一个,酒炙)妇人发灰(一握)水一钟,煎七分服。

歌括∶

交骨不开难产生,酒炙龟版当归芎。外加发灰一握整,煎服胎儿离玉宫。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死产

死产者,子死腹中也。验母舌青黑,其胎已死。先用平胃散一服,酒水各一钟,煎八分,投朴硝煎服,即下。用童便亦好,后用补剂调理。

歌括∶

子死腹中名死产,母舌青黑可决断。酒水共煎平胃散,再投朴硝下胎元。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下胞

胞衣不下,用滚酒送下失笑散一剂,或益母丸,或生化汤送鹿角灰一钱,或以产母发入口作吐,胞衣即出。有气虚不能送出者,腹必胀痛,单用生化汤。全当归(一两)川芎(三钱)白术(一钱)香附(一钱)加人参三钱更妙,用水煎服。一方,用蓖麻子二两,雄黄二钱,研膏,涂足下涌泉穴,衣下,急速洗去。

平胃散

南苍术(米泔水浸炒)浓朴(姜炒)陈皮炙草(各二钱)共为粗末,或水煎,或酒煎,煎成时加朴硝二钱,再煎一二沸,温服。

失笑散

五灵脂、蒲黄俱研为细末,每服三钱,热酒下。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断脐

断脐,必以绵裹咬断为妙。如遇天寒,或因难产,母子劳倦,宜以大麻油纸拈,徐徐烧断,以助元气。虽儿已死,令暖气入脐,多得生,切勿以刀断之。

滑胎散

临月常服数剂以便易生当归(三、五钱)川芎(五、七钱)杜仲(二钱)熟地(三钱)枳壳(七分)山药(二钱)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温服。如气虚体弱人,加人参、白术,随宜服之;如便实多带滞者,加牛膝二钱。

歌括∶

滑胎散用当归片,川芎熟地山药研。杜仲枳壳同加入,临月常服效如仙。

治产秘验良方

治横生逆产,至数日不下,一服即下;有未足月,忽然胎动,一服即安;或临月先服一服,保护无虞,更能治胎死腹中,及小产伤胎无乳者,一服即如原体。全当归川芎(各一钱五分)川贝母(一钱,去心)荆芥穗黄(各八分)浓朴(姜炒)菟丝子(一钱二分)蕲艾红花(各七分)甘草(五分)羌活(六分,面炒)枳壳(六分,面炒)白芍(一钱二分,冬月不用)上十三味,只用十二味,不可加减。安胎去红花;催生去蕲艾,用井水钟半,姜三片为引,热服,渣用水一钟煎半钟热服。如不好,再用水一钟煎半钟,服之即效,不用二剂。

歌括∶

治产秘验一良方,临月先服保无殃。横生逆产伤胎症,煎服一剂效便彰。归芎川贝芥穗良,黄红花浓朴羌。艾叶枳壳菟丝子,芍药甘草引用姜。

催生兔脑丸

治横生逆产神效。腊月兔脑髓(一个)母丁香(一个)乳香(一钱,另研)麝香(一分)兔脑为丸,芡实大,阴干密封,用时以温酒送下一丸。

歌括∶

催生兔脑腊月良,乳香麝香母丁香。兔脑为丸芡实大,密封用时温酒尝。

夺命丹

临产未产时,目翻口噤,面黑唇青,口中吐沫,命在须臾。若脸面微红,子死母活,急用∶ 蛇退蚕故子(烧灰不存性)发灰(一钱)乳香(五分)共为细末,酒下。

歌括∶

夺命丹用蛇退良,蚕子发灰与乳香。共为细末酒送下,子死能保母命康。

加味芎归汤

治子宫不收,产户不闭人参(二钱)黄(一钱)当归(二钱)升麻(八分)川芎(一钱)炙草(四分)五味子(十五粒)再不收,加半夏八分,白芍八分酒炒。

歌括∶

子宫不收产门张,急用加味芎归汤,人参黄炙甘草,升麻五味共煎尝。

新产治法

生化汤先连进二服。若胎前素弱妇人,见危症热症堕胎,不可拘帖数,服至病退乃止。若产时劳甚,血崩形脱,即加人参三、四钱在内,频服无虞。若气促亦加人参,加参于生化汤者,血块无滞,不可以参为补而弗用也。有治产不用当归者,见偏之甚。此方处置万全,必无一失。世以四物汤治产,地黄性寒滞血,芍药微酸无补,伐伤生气,误甚。

产后用药十误

一因气不舒而误用耗气顺气等药,反增饱闷,陈皮用至五分,禁枳实、浓朴;二因伤气而误用消导,反损胃气,至绝谷,禁枳壳、大黄、蓬、棱、曲、朴;三因身热而误用寒凉,必致损胃增热,禁芩、连、栀、柏、升柴;四因日内未曾服生化汤,勿用参、、术,以致块痛不消;五毋用地黄以滞恶露;六毋用枳壳、牛膝、枳实以消块;七,毋用大黄、芒硝;八毋用苏木、棱、蓬以行块、芍药能伐气。不可用;九毋用山楂汤以攻块定痛,而反损新血;十毋轻服济坤丹以下胎下胞。产后危疾诸症,当频服生化汤,随症加减,照根据方论。

产后寒热

凡新产后,荣卫俱虚,易发寒热,身痛腹痛,决不可妄投发散之剂,当用生化汤为主,稍佐发散之药。产后脾虚,易于停食,以致身热,世人见有身热,便以为外感,遽然发汗,速亡甚矣,当于生化汤中加扶脾消食之药。大抵产后先宜补血,次补气。若偏补气而专用参,非善也。产后补虚,用参、、芎、归、白术、陈皮、炙草,热轻则用茯苓淡渗之药,其热自除,重则加干姜。或云大热而用姜何也?曰此热非有余之热,乃阴虚内生热耳。盖干姜能入肺分,利肺气,又能入肝分,引众药生血,然必与阴血药同用之。产后恶寒发热腹痛者,当主恶血;若腹不痛,非恶血也。产后寒热,口眼歪邪,此乃气血虚甚,以大补为主。左手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右手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切不可用小续命等发散之药。

胎前患伤寒疫症疟疾堕胎等症

胎前或患伤寒、疫症、疟疾,热久必致堕胎,堕后愈增热,因热消阴血,而又继产失血故也。治者甚勿妄论伤寒、疟疫未除,误投栀子豉汤、柴、芩、连、柏等药。虽或往来潮热,大小便秘,五苓、承气等药,断不可用。只重产轻邪,大补气血,频服生化汤。如形脱气脱,加生脉散以防血晕。盖川芎味辛能散,干姜能除虚火,虽有便秘烦渴等症,只多服生化汤,自津液生而二便通矣。若热用寒剂,愈虚中气,误甚。

发表于:2011-01-17 22:55

我要咨询赵东奇大夫

评论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发表评论

请输入计算结果:

相关文章

《傅青主医学》——麻木门

傅青主医学——胁痛门

傅青主医学——痰嗽门

傅青主医学——喘证门

傅青主医学——心腹痛门

傅青主医学——腰腿肩背手足疼痛门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感谢信:7

礼物:31

爱心:

贡献值:27640

科室:

松原市中医院 推拿按摩科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目前暂不接受新问题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中医筋伤、中医妇科、中医男科、中医内科、中医皮肤科、中医儿科...更多>>

咨询赵东奇大夫

今日心意礼物推荐

长寿面

1000积分

医生爱心值+2

立即赠送

大家都在送什么?什么是“心意礼物”?

b***刚刚给曾颖大夫

赠送了一个长寿面

医生爱心值+2

我也要送>>

f***刚刚给孙彦辉大夫赠送了一个赞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h***刚刚给闵宝权大夫赠送了一个吉祥如意

医生爱心值+18

我也要送>>

h***刚刚给颜华大夫赠送了一个赞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郑***刚刚给钟忠辉大夫赠送了一个赞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y***刚刚给董振华大夫赠送了一个赞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追***刚刚给成九梅大夫赠送了一个赞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y***刚刚给夏正坤大夫赠送了一个再世华佗

医生爱心值+10

我也要送>>

j***刚刚给李宏军大夫

赠送了一个感恩花篮

医生爱心值+2

我也要送>>

j***刚刚给李宏军大夫

赠送了一个感恩花篮

医生爱心值+2

我也要送>>

j***刚刚给李宏军大夫

赠送了一个长寿面

医生爱心值+2

我也要送>>

刘***刚刚给黎培员大夫赠送了一个赞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共有299,674位患者送出556,970件礼物,下一个是你么?

我也要送

分类阅读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刘景源... (46篇)

《伤寒括要》明·李中梓著 (128篇)

《四圣心源》 王四进 译读 (65篇)

《素灵微蕴》清·黄元御... (29篇)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 (95篇)

《王绵之方剂讲义》节选 (14篇)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 (141篇)

《中医筋伤学》教材 (46篇)

中医内科学第七版教材(节选... (29篇)

蒲辅周医案当代 · 蒲... (88篇)

中药学讲座 张廷模 (79篇)

保健按摩师培训教材 (28篇)

《小儿推拿广意》 清·熊应... (4篇)

《实用中医推拿学》 罗才贵... (123篇)

何任经验 何若苹 整理 (5篇)

伤寒名案选新注 作者:熊寥... (76篇)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座 (79篇)

本草新编 清 · 陈士铎 (80篇)

《丹溪手镜》 元·朱丹溪 (159篇)

俞长荣临床经验 俞宜年等整... (5篇)

《方剂学》讲座 邓中甲 (81篇)

《傅青主男科》 傅山 (26篇)

名老中医任继学临床经验 ... (8篇)

《金匮悬解》清 黄元御 著 (25篇)

妇科名医经验集 (8篇)

《伤寒悬解》清 黄元御... (31篇)

《伤寒杂病论类方》 金国... (40篇)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72篇)

《四圣悬枢》清·黄元御... (6篇)

《辨证玉函》 清·陈士铎 (75篇)

千金翼方唐 · 孙思邈 (13篇)

中医临床廿五年 作者:朱木... (243篇)

破解中医密码 作者:李玉宾 (42篇)

一得集 清·心禅僧 (98篇)

中医词典 (43篇)

《脉象统类》 清·沈金鳌 (9篇)

西医专业技能资料汇编 (9篇)

《女科指要》 清·徐大椿 (4篇)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作者:... (14篇)

杨麦青·《伤寒金匮教学文集... (15篇)

名方广用 作者·门纯德 (59篇)

倪海厦讲课资料汇编 (107篇)

伊尹汤液经 (27篇)

《一见能医》 清·朱时进 (200篇)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妇科... (20篇)

医学经验录·医案 民国 ·... (89篇)

经方一百首 作者:黄煌 (100篇)

伤寒论翼 清·柯琴 (15篇)

保健按摩师 (5篇)

《证治汇补》 清·李用粹 (83篇)

施杞医案 (25篇)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19篇)

玉台新案 清·徐镛 (21篇)

医林五十年 作者:麻瑞亭 (60篇)

中医脉诊资料 (22篇)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作者:... (334篇)

辨证奇闻 清·陈士铎 (124篇)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21篇)

家庭医学百科 主编:黄铭... (242篇)

古方今病 胡星垣著 (45篇)

伤寒发微论 宋·许叔微 (21篇)

傅青主男科 清·傅山 (24篇)

伤寒恒论 清·郑钦安 (32篇)

妇科问答 清:陈佳园 等编 (4篇)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 (118篇)

伤寒论类方 清·徐灵胎 (12篇)

明医杂著 明·王纶 (52篇)

跌损妙方 明·异远真人 (10篇)

沈绍功经验集 (95篇)

千金翼方 唐·孙思邈 (37篇)

女科折衷纂要 清·凌德 (7篇)

古今医统大全 明·徐春甫 (493篇)

经方发挥 赵明锐编著 (40篇)

景岳全书 明·张介宾 (173篇)

类证活人书 宋·朱肱 (23篇)

厘正按摩要术 清·张振鉴 (43篇)

灵素节注类编 清·章楠 (49篇)

难病奇治 作者:朱进忠 (42篇)

难经 战国:秦越人(扁鹊) (5篇)

望诊遵经 清·汪宏 (100篇)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 (34篇)

骨科学 (57篇)

审视瑶函 明·付仁宇 (82篇)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81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陈师... (33篇)

经方验 刘景祺编著 (50篇)

杂病广要 日本·丹波元坚 (4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彭建中... (78篇)

正体类要 明.薛立斋 (6篇)

证因方论集要 清·汪汝麟 (45篇)

本草择要纲目 清·蒋介繁 (6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 (15篇)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标... (89篇)

中医膏方 (11篇)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15篇)

本草崇原 清·张志聪、高世... (236篇)

中医眼科备读 作者:聂天祥 (45篇)

白癜风资料汇编 (13篇)

朱良春虫类药物的应用 作... (32篇)

云鹏经验方整理 (9篇)

病历书写规范 (39篇)

银屑病资料汇编 (66篇)

痤疮资料汇编 (33篇)

外科十法 清·朱世杰 (34篇)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4篇)

姚贞白医案 作者: 姚承济 (94篇)

医法圆通 清·郑钦安 (93篇)

医林改错 清·王清任 (13篇)

长沙药解 清·黄元御 (43篇)

临证指南医案 清·叶天士 (101篇)

伤寒百证歌 宋·许叔微 (103篇)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金·刘完... (2篇)

伤寒贯珠集 清·尤在泾 (20篇)

伤寒捷诀 清·严则庵 (76篇)

伤寒括要 明·李中梓 (17篇)

伤寒论辩证广注 清·汪琥(... (29篇)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陈明、张... (95篇)

伤寒寻源 清·吕震名 (251篇)

伤寒医诀串解·陈念祖 清 (7篇)

神农本草经 (14篇)

市隐庐医学杂着 清·王严士 (18篇)

素问玄机原病式 金·刘完素 (7篇)

痰火点雪 明·龚居中 (43篇)

痰疠法门 清·李子毅 (10篇)

删补名医方论 清·吴谦 (4篇)

儒门事亲 金·张子和 (45篇)

脉确 清·黄琳述 (30篇)

脉症治方 明·吴正伦 (16篇)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明·龚廷... (31篇)

内科摘要 清·薛己 (7篇)

难经集注 明·王九思 (20篇)

难经经释 清·徐灵胎 (4篇)

难经正义 清·叶霖 (7篇)

吴鞠通医案 清·吴瑭撰 (45篇)

女科撮要·薛立斋 (33篇)

女科经纶 清·肖埙 (10篇)

女科指掌 清·叶其蓁 (63篇)

皮肤性病资料汇编 (53篇)

奇方类编 清·吴世昌 (40篇)

《全生指迷方》 宋·王贶 (29篇)

退思集类方歌注·王泰林 清 (26篇)

王氏医案绎注 清·王士雄 (14篇)

王旭高临证医案 清·王泰林 (26篇)

医学摘粹 清·庆恕 (11篇)

医宗金鉴 清.吴谦等编 (257篇)

尤氏喉科秘书 清·尤乘 (14篇)

尤氏喉症指南 明·尤仲仁 (42篇)

友渔斋医话 清·黄凯钧 (113篇)

运气易览 明·汪机 (45篇)

章次公医案 作者:朱良春 (15篇)

整脊疗法 (6篇)

竹泉生女科集要 民国:彭逊... (9篇)

中风论 清·熊笏  (21篇)

中国癫痫病诊疗指南 (28篇)

重订通俗伤寒论 清·俞根撰... (48篇)

《重楼玉钥》 清.郑梅涧 (51篇)

周慎斋遗书 明·周慎斋 (91篇)

医学三字经 清·陈修园 (53篇)

医学启源 金·张元素 (12篇)

吴医汇讲 清·唐大烈 (79篇)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唐·蔺道... (27篇)

虚损启微 洪炜 (21篇)

研经言 清·莫枚士 (125篇)

杨氏家藏方 宋·杨倓  (38篇)

药症忌宜 清·陈三山 (154篇)

也是山人医案 清·也是山人 (85篇)

叶选医衡 清·叶桂 (40篇)

医方集解 清·汪昂 (26篇)

医方简义 清·王清源 (54篇)

医门法律 清·愈嘉言 (29篇)

医学传灯·陈歧 清 (38篇)

医学纲目 明.楼英 (149篇)

医学妙谛 清·何其伟 (49篇)

诸病主病诗 宋·东轩居士 (20篇)

何氏虚劳心传 清·何炫 (5篇)

扶余县已故名老中医经验方传... (804篇)

串雅内外编 清·赵学敏 (30篇)

傅青主女科歌括 清·傅山 (82篇)

金匮要略浅注 清·陈修园 (27篇)

金匮要略心典 清·尤怡 (22篇)

金匮翼 清·尤怡  (60篇)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清·元简 (27篇)

金匮钩玄 元·朱震亨 (14篇)

妇人规 明·张介宾 (12篇)

本草征要 (28篇)

胡希恕讲伤寒论 (26篇)

华氏中藏经 东汉·华佗 (53篇)

黄帝内经素问 (82篇)

何澹安医案 (13篇)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13篇)

古今医鉴·龚信 明 (147篇)

古今医彻 清·怀远 (73篇)

古今名医汇粹 清·罗美 (86篇)

妇科秘书 清·陈佳园等 (56篇)

存存斋医话稿 清·赵晴 (6篇)

《本草备要》汪昂 清 (172篇)

肯堂医论 明·王肯堂 (9篇)

客尘医话 清·讦寿乔 (5篇)

PDF医学资料汇编 (29篇)

济生集 清·王春亭 (57篇)

妇科玉尺 清·沈金鳌 (9篇)

本草求真 (14篇)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694篇)

松原市中医院康复科偏瘫资料 (128篇)

松原市中医院康复科截瘫资料 (88篇)

松原市中医院康复科关节功能... (42篇)

女科证治准绳 (90篇)

妇人大全良方 宋·陈自明 (31篇)

女科精要 (11篇)

湖岳村叟医案 (95篇)

医方论 (21篇)

金匮要略表解 (19篇)

松原市中医院康复科优势病种... (237篇)

女科宝鉴 (18篇)

胸痹文献资料 (10篇)

类经 (34篇)

六因条辨 (21篇)

《丹溪治法心要》元·朱丹溪 (83篇)

痹证资料 (2篇)

沈氏女科辑要 (60篇)

知医必辩 (9篇)

湿病专栏 (46篇)

伤寒医诀串解 (6篇)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8篇)

诸病源候论 (25篇)

咳嗽哮喘之辩证论治 (34篇)

血证论 (43篇)

温热论 (13篇)

协定处方 (29篇)

女科宝鉴 作者:李小清;于... (83篇)

扶阳论坛 (15篇)

温热经纬 (121篇)

临床路径 (41篇)

民间中医药 (1098篇)

名老中医之路 (44篇)

门纯德经验辑要 (35篇)

松原市中医院康复科资料 (1101篇)

温病指南 (14篇)

冷庐医话 (29篇)

贴敷疗法 (48篇)

汤头歌诀 (22篇)

小品方 (28篇)

中风论 (21篇)

饮食须知 (8篇)

济阴纲目 明·武之望 (40篇)

笔花医镜 (44篇)

内经摘要 (2篇)

医学视频 (198篇)

医学科普 (955篇)

授业恩师 (10篇)

内经知要 (8篇)

医学心悟 (133篇)

仁术便览 (75篇)

内科摘要 (13篇)

妇科秘方 (23篇)

康复医学 (92篇)

疼痛资料汇编 (56篇)

医学从众录 (13篇)

用药思辨录 (14篇)

证治心传 (16篇)

《石室秘录》 (12篇)

医学科普 (579篇)

寓意草 (67篇)

止园医话 (10篇)

本草演义 (45篇)

证治汇补 (85篇)

《医经国小》 (5篇)

《推拿抉微》 民国·涂蔚生 (210篇)

趣味中医 (54篇)

中医视频 (42篇)

经典问答 (4篇)

《四圣心源》 清·黄元御 (11篇)

孙文垣医案 (395篇)

西医诊断学 (32篇)

心理学资料 (374篇)

医学实在易 (31篇)

颈椎病资料 (7篇)

本草问答 (13篇)

名师垂教 (86篇)

跌损妙方 (11篇)

论文集要 (61篇)

杂病治例 (29篇)

中医传承 (156篇)

中医治未病 (16篇)

中医方剂学 (286篇)

丁甘仁医案 (40篇)

余无言医案 (56篇)

竹林女科证治 (29篇)

大小诸证方论 (7篇)

妇科心法要诀 (28篇)

推拿治疗学 (56篇)

中医诊断学 (129篇)

本草思辨录 (54篇)

临证实验录 (246篇)

医学传心录 (93篇)

濒湖脉学 (12篇)

脾胃论 (40篇)

西医综合资料汇编 (25篇)

中医心声 (7篇)

中医外科学 (97篇)

中医妇科学 (222篇)

中医养生学 (83篇)

中医儿科学 (56篇)

松原市中医院 (64篇)

古今医统大全 (104篇)

形色外诊简摩 (25篇)

推拿教学视频 (24篇)

时病论歌括新编 (11篇)

名医故事性医案 (7篇)

杏林医话汇编 (1195篇)

辨证录 清·陈士铎 (132篇)

房中术 (53篇)

中药学 (173篇)

中医传承 (673篇)

中医饮食营养学 (16篇)

初学用药的提纲 (11篇)

敖氏伤寒金镜录 (41篇)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190篇)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14篇)

推拿科常规用药汇编 (155篇)

中医内科学 (141篇)

中医伤科按摩学 (29篇)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91篇)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76篇)

中医四大经典方剂选录 (7篇)

青年中医发展委员会 (40篇)

医学衷中参西录 作者:张锡... (494篇)

中医古籍选录 (224篇)

杂病源流犀烛 清·沈金鳌 (83篇)

金匮要略方论 (143篇)

临床经验录 (1705篇)

彭子益 (15篇)

温病学 (305篇)

偏方验方 (446篇)

中医临床家医案研读 (985篇)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59篇)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14篇)

察舌辨症新法 作者: 刘恒... (11篇)

推拿手法学 (124篇)

推拿基础学 (111篇)

推拿治疗学 (179篇)

《黄帝内经》 (67篇)

《伤寒论》 (256篇)

针灸学 (252篇)

中医基础理论 (189篇)

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11篇)

内经选读习题库 (20篇)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80篇)

松原市中医院院内培训资料及... (122篇)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科主要病种... (37篇)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所有门诊时间仅供参考,最终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好大夫在线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4京ICP证080340号京卫网审[2013]第0092号

傅青主女科歌括 (6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气喘(六十八)

妇人产后气喘,最是大危之症,苟不急治,立刻死亡,人只知是气血之虚也,谁知是气血两脱乎!夫既气血两脱,人将立死,何又能作喘?然此血将脱,而气犹未脱也。血将脱而气欲挽之,而反上喘,如人救溺,援之而力不胜,又不肯自安于不救,乃召号同志以求助,故呼声而喘作,其症虽危,而可救处正在能作喘也。盖肺主气,喘则肺气似盛而实衰,当是之时,血将脱而万难骤生,望肺气之相救甚急;而肺因血失,只存几微之气,自顾尚且不暇,又何能提挈乎血,气不与血俱脱者几希矣,是救血必须补气也。方用

救脱活母汤。

人参(二两)当归(一两,酒洗)熟地(一两,九蒸)枸杞子(五钱)山萸(五钱,蒸,去核)麦冬(一两,去心)阿胶(二钱,蛤粉炒)肉桂(一钱,去粗,研)黑芥穗(二钱)水煎服。一剂而喘轻,二剂而喘减,三剂而喘定,四剂而全愈矣。此方用人参以接续元阳,然徒补其气而不补其血,则阳燥而狂,虽回生于一时,亦旋得旋失之道;即补血而不补其肝肾之精,则本原不固,阳气又安得而续乎!所以又用熟地、山萸、枸杞之类,以大补其肝肾之精,而后大益其肺气,则肺气健旺,升提有力矣。特虑新产之后,用补阴之药,腻滞不行,又加肉桂以补命门之火,使火气有根,助人参以生气,且能运化地黄之类,以化精生血。若过于助阳,万一血随阳动瘀而上行,亦非保全之策,更加荆芥以引血归经,则肺气安而喘速定,治几其神乎。

眉批∶

方妙不可加减。

歌括∶

产后气喘病膏肓,气血双脱无主张。救脱尚须补气血,抓紧时机施妙方。救脱活母人参当,麦冬枸杞熟地黄。山萸阿胶桂芥穗,肺安喘定病复康。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恶寒身颤(六十九)

妇人产后恶寒恶心,身体颤,发热作渴,人以为产后也,谁知是气血两虚,正不敌邪而然乎!大凡人之气不虚,则邪断难入。产妇失血既多,则气必大虚,气虚则皮毛无卫,邪原易入,正不必户外之风来袭体也,即一举一动,风即可乘虚而入之。然产后之妇,风易入而亦易出,凡有外邪之感,俱不必祛风,况产妇之恶寒者,寒由内生也。发热者,热由内弱也;身颤者,颤由气虚也。治其内寒,而外寒自散;治其内弱,而外热自解;壮其元阳,而身颤自除。方用

十全大补汤。

人参(三钱)白术(三钱,土炒)茯苓(三钱,去皮)甘草(一钱,炙)川芎(一钱,酒洗)当归(三钱,酒洗)熟地(五钱,九蒸)白芍(二钱,酒炒)黄(一两,生用)肉桂(一钱,去粗,研)水煎服。一剂而诸病悉愈。此方但补气与血之虚,而不去散风与邪之实,正以正足而邪自除也,况原无邪气乎!所以奏功之捷也。

眉批∶

宜连服数剂,不可只服一剂。

歌括∶

产后恶寒身振颤,发热作渴是何缘。气血两虚邪入侵,认作伤寒错决断。十全大补参草,术苓当归与白芍。川芎肉桂熟地黄,连服数剂奏捷效。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恶心呕吐(七十)

妇人产后恶心欲吐,时而呕吐,人皆曰胃气之寒也,谁知是肾气之寒乎!夫胃为肾之关,胃之气寒,则胃气不能行于肾之中;肾之气寒,则肾气亦不能行于胃之内,是肾与胃不可分而两之也。惟是产后失血过多,必致肾水干涸,肾水涸应肾火上炎,当不至胃有寒冷之虞,何故肾寒而胃亦寒乎?盖新产之余,水乃遽然涸去,虚火尚不能生,火既不生,而寒之象自现。治法宜补其肾中之火,然火无水济,则火在水上,未必不成火动阴虚之症,必须于水中补火,肾中温胃,而后肾无太热之患,胃有既济之欢也。方用

温肾止呕汤。

熟地(五钱,九蒸)巴戟(一两,盐水浸)人参(三钱)白术(一两,土炒)山萸(五钱,蒸,去核)炮姜(一钱)茯苓(二钱,去皮)橘红(五分,姜汁洗)白蔻(一粒,研)水煎服。一剂而呕吐止,二剂而不再发,四剂而全愈矣。此方补肾之药,多于治胃之品,然而治肾仍是治胃也。所以肾气升腾,而胃寒自解,不必用大热之剂,温胃而祛寒也。

眉批∶

服此方必待恶露尽后,若初产一、二日之内恶心欲呕,乃恶露上冲,宜服加味生化汤∶全当归一两(酒洗)、川芎二钱、炮姜一钱、东查炭二钱、桃仁一钱(研,用无灰黄酒一钟,水三钟同煎)。

歌括∶

产后恶心呕吐现,胃气寒因肾气寒。失血过多肾水涸,火既不生寒自现。温肾止呕白术丸,巴戟山萸熟地团。参苓炮姜橘白蔻,肾气升腾驱胃寒。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血崩(七十一)

少妇产后半月,血崩昏晕,人皆曰恶血冲心也,谁知是不慎房帏之过乎!夫产后业逾半月,虽不比初产之二、三日,而气血初生,尚未全复,即血路已净,而胞胎之损伤未痊,断不可轻于一试,以重伤其门户。气血初复,不知慎养,致血崩昏晕,是心肾两伤,不特胞胎门户已也。精泄神脱,舍大补其气与血,别无良法也。方用

救败求生汤。

人参(二两)当归(二两,酒洗)白术(二两,土炒)九蒸熟地(一两)山萸(五钱,蒸)山药(五钱,炒)枣仁(五钱,生用)附子(一分或一钱,自制)水煎服。一剂而神定,二剂而晕止,三剂而血亦止矣,倘一服见效,连服三、四剂,减去一半,再服十剂,可庆更生。此方补气以回元阳于无何有之乡,阳回而气回,自可摄血以归神,生青而续命矣。

眉批∶

亦有中气素虚,产后顷刻血崩不止,气亦随之而脱。此至危之证,十常不救者八、九,惟用独参汤尚可救活一、二。辽人参去芦五钱,打碎,急煎,迟则气脱不及待矣。煎成徐徐灌之,待气回再煎一服灌之。其余治法参看血崩门。但产后不可用杭芍炭以及诸凉药。然此证皆系临产一、二日前入房所致,戒之!

歌括∶

少妇产后半月时,阴兴阳起云雨施。血崩昏晕见神鬼,此等病孽自作之。救败求生参白术,当归山药与熟地。山萸枣仁制附子,补气回阳此方奇。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手伤胞胎淋漓不止(七十二)

妇人有生产之时,被稳婆手入产门,损伤胞胎,因而淋漓不止,欲少忍须臾而不能,人谓胞破不能再补也,孰知不然。夫破伤皮肤,尚可完补,岂破在腹内者,独不可治疗?或谓破在外可用药外治,以生皮肤;破在内,虽有灵膏,无可救补,然破之在内者,外治虽无可施力,安必内治不可奏功乎!试思疮伤之毒,大有缺陷,尚可服药以生肌肉,此不过收生不谨,小有所损,并无恶毒,何难补其缺陷也。方用

完胞饮。

人参(一两)白术(十两,土炒)茯苓(三钱,去皮)生黄(五钱)当归(一两,酒炒)川芎(五钱)白及末(一钱)红花(一钱)益母草(三钱)桃仁(十粒,泡炒,研)用猪羊胞一个,先煎汤,后煎药,饥服十剂全愈。夫胞损宜用补胞之药,何以反用补气血之药也?盖生产本不可手探试,而稳婆竟以手探,胞胎以致伤损,则难产必矣。难产者,因气血之虚也。产后大伤气血,是虚而又虚矣,因虚而损,复因损而更虚,苦不补其气与血,而胞胎之破,何以奏功乎!今之大补其气血者,不啻饥而与之食,渴而与之饮者,则精神大长,气血再造,而胞胎何难补完乎,所以旬日之内便成功也。

眉批∶

胞破诸书单方最多,然不如此之妙。

歌括∶

临产接生要安祥,频频手试胎胞伤。淋漓不止痛难忍,急服药饵补救方。完胞饮中用参,术归川芎和白及。茯苓桃红益母草,煎猪羊胞代水剂。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四肢浮肿(七十三)

产后四肢浮肿,寒热往来,气喘咳嗽,胸膈不利,口吐酸水,两胁疼痛,人皆曰败血流于经络,渗于四肢,以致气逆也,谁知是肝肾两虚,阴不得出之阳乎!夫产后之妇,气血大亏,自然肾水不足,肾水沸腾;然水不足则不能养肝,而肝木大燥,木中乏津木燥火发,肾火有党,子母两焚,火焰直冲,而上克肺金,金受火刑,力难制肝,而咳嗽喘满之病生焉;肝火既旺而下克脾土,土受木刑,力难制水,而四肢浮肿之病出焉。然而肝木之火旺,乃假象而非真旺也。假旺之气,若盛而实不足,故时而热时而寒,往来无定,乃随气之盛衰以为寒热,而寒非真寒,热亦非真热,是以气逆于胸膈之间而不舒耳。两胁者,肝之部位也,酸者,肝之气味也。吐酸胁疼痛,皆肝虚而肾不能荣之象也。治法宜补血以养肝,补精以生血,精血足而气自顺,而寒热咳嗽浮肿之病悉退矣。方用

转气汤。

人参(三钱)茯苓(三钱,去皮)白术(三钱,土炒)当归(五钱,酒洗)白芍(五钱,酒炒)熟地(一两,九蒸)山萸(三钱,蒸)山药(五钱,炒)芡实(三钱,炒)柴胡(五分)故纸(一钱,盐水炒)水煎服。三剂效,十剂痊。此方皆是补血补精之品,何以名为转气耶?不知气逆由于气虚,乃是肝肾之气虚也。补肝肾之精血,即所以补肝肾之气也。盖虚则逆,旺则顺,是补即转也;气转而各症尽愈,阴出之阳,则阴阳无捍格之虞矣。

眉批∶

方妙不可加减。白芍宜炒炭用。

歌括∶

产后四肢皆浮肿,咳嗽吐酸两胁痛。寒热往来阴阳捍,气血大亏肾水空。转气白芍和熟地,参苓术归与芡实。山药山萸柴胡配,再加盐炒补骨脂。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肉线出(七十四)

妇人有产后水道中出肉线一条,长二、三尺,动之则疼痛欲绝,人以为胞胎之下坠也,谁知是带脉之虚脱乎!夫带脉束于任督之间,任脉前而督脉后,二脉有力,则带脉坚牢;二脉无力,则带脉崩坠。产后亡血过多,无血以养任督,而带脉崩坠,力难升举,故随溺而随下也。带脉下垂,每每作痛于腰脐之间,况下坠者而出于产门之外,其失于关键也更甚,安得不疼痛欲绝乎!方用

两收汤。

人参(一两)白术(二两,土炒)川芎(三钱,酒洗)九蒸熟地(二两)山药(一两,炒)山萸(四钱,蒸)芡实(五钱,炒)扁豆(五钱,炒)巴戟(三钱,盐水浸)杜仲(五钱,炒黑)白果(十枚,捣碎)水煎服。一剂而收半,二剂而全收矣。此方补任督而仍补腰脐者,盖以任督连于腰脐也。补任督而不补腰脐,则任督无助,而带脉何以升举?惟两补之,则任督得腰脐之助,带脉亦得任督之力而收矣。

眉批∶

此方凡肾虚、腰痛、遗尿皆可治,甚勿轻忽。

歌括∶

产后水道出肉线,动之疼痛更增添。此乃带脉虚脱故,任督无力不能还。两收参术和山药,熟地芡实扁豆炒。杜仲山萸巴戟肉,川芎白果共煎熬。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肝痿(七十五)

妇人产后阴户中垂下一物,其形如帕,或有角、或二歧,人以为产颓也,谁知是肝痿之故乎!夫产后何以成肝痿也?盖因产前劳役过伤,又触动怪怒,以致肝不藏血,血亡过多,故肝之脂膜随血崩坠,其形似子宫,而实非子宫也。若是子宫之下坠,状如茄子,只到产门,而不能越出于产门之外。惟肝之脂膜往往出产门外者,至六、七寸许,且有粘席干落一片,如手掌大者,如是子宫坠落,人立死矣,又安得而复生乎!治法宜大补其气与血,而少加升提之品,则肝气旺而易生,肝血旺而易养,肝得生养之力,而脂膜自收。方用

收膜汤。

生黄(一两)人参(五钱)白术(五钱,土炒)当归(三钱,酒洗)升麻(一钱)白芍(五钱,酒炒焦)水煎服。一剂即收矣。或疑产后禁用白芍,恐伐生气之源,何以频用之而奏功也?是未读仲景之书者,嗟乎!白芍之在产后不可频用者,恐其收敛乎瘀也;而谓伐生气之源,则误矣。况病之在肝者,尤不可以不用;且用之于大补气血中,在芍药亦忘其为酸收矣,又何能少有作祟者乎!矧脂膜下坠,正借酸收之力,助升麻以提升气血,所以奏功之捷也。

眉批∶

收肝膜全赖白芍之功,不可用炭。

歌括∶

产后阴户一物生,其形如帕或角形。肝之血膜随血堕,病名肝痿补气灵。收膜汤中参用,白术白芍当归同。升麻提升量宜少,一剂即收奏奇功。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气血两虚乳汁不下(七十六)

妇人产后绝无点滴之乳,人以为乳管之闭也,谁知是气与血之两涸乎!夫乳乃气血之所化而成也,无血固不能生乳汁,无气亦不能生乳汁,然二者之中,血之化乳,又不若气之所化为尤速。新产之妇,血已大亏,血本自顾不暇,又何能以化乳?乳全赖气之力,以行血而化之也。今产后数日,而乳不下点滴之汁,其血少气衰可知。气旺则乳汁旺,气衰则乳汁衰,气涸则乳汁亦涸,必然之势也。世人不知大补气血之妙,而一味通乳,岂知无气则乳无以化,无血则乳无以生。治法带补气以生血,而乳汁自下,不必利窍以通乳也。方名

通乳丹。

人参(一两)生黄(一两)当归(二两,酒洗)麦冬(五钱,去心)木通(三分)桔梗(三分)七孔猪蹄(二个,去爪壳)水煎服。二剂而乳如泉涌矣。此方专补气血以生乳汁,正以乳生于气血也。产后气血涸而无乳,非乳管之闭而无乳者可比。不去通乳而名通乳丹,亦因服之乳通而名之;今不通乳而乳生,即名生乳丹亦可。

歌括∶

产后乳汁点滴无,原因气血两虚乎。气血充足乳汁旺,衰弱乳汁必干枯。生乳丹中参通,当归麦冬苦桔梗。七孔猪蹄用两个,二剂乳汁如泉涌。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郁结乳汁不通(七十七)

少壮之妇,于生产之后,或闻嫌谇,遂致两乳胀满疼痛,乳汁不通,人以为阳明之火热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夫阳明属胃,乃多气多血之府也。乳汁之化,原属阳明,然阳明属土,壮妇产后,虽云亡血,而阳明之气,实未尽衰,必得肝木之气以相通,始能化成乳汁,未可全责之阳明也。盖乳汁之化,全在气而不在血,今产后数日,宜其有乳,而两乳胀满作痛,是欲化乳而不可得,非气郁而何?明明是羞愤成郁,土木相结,又安能化乳而成汁也。治法宜大舒其肝木之气,而阳明之气血自通,而乳亦通矣,不必专去通乳也。方名通肝生乳汤。白芍(五钱,醋炒)当归(五钱,酒洗)白术(五钱,土炒)熟地(三分)甘草(三分)麦冬(五钱,去心)通草(一钱)柴胡(一钱)远志(一钱)水煎服。一剂即通,不必再服也。

眉批∶

麦冬用小米炒,不惟不寒胃,且得米味一直引入胃中,而化乳愈速。

歌括∶

少壮妇人乳应浓,只因羞怒乳塞壅。肝气郁结乳胀痛,舒通肝气乳自行。通肝生乳芍归冬,白术柴胡远志从。熟地通草生甘草,服后乳汁水溶溶。

[产后编上卷] 产后总论

凡病起于血气之衰,脾胃之虚。而产后尤甚。是以丹溪先生论产后,必大补气血为先,虽有他症,以末治之,斯言尽治产之大旨。若能扩充立方,则治产可无过矣。夫产后忧、惊、劳、倦,气血暴虚,诸症乘虚易入,如有气毋专耗散,有食毋专消导;热不可用芩、连,寒不可用桂、附;寒则血块停滞,热则新血崩流。至若中虚外感,见三阳表症之多,似可汗也,在产后而用麻黄,则重竭其阳;见三阴里症之多,似可下也,在产后而用承气,则重亡阴血。胁痛,乃肾虚恶露之停,休用柴胡。谵语出汗,乃元弱似邪之症,非同胃实。厥由阳气之衰,无分寒热,非大补不能回阳而起弱。痉因阴血之亏,不论刚柔,非滋荣不能舒筋而活终。乍寒乍热,发作无期,症似疟也,若以疟治,迁延难愈。言论无伦,神不守舍,病似邪也,若以邪治,危亡可待。去血过多而大便燥结,肉苁蓉加于生化,非润肠承气之能通。去汗过多而小便短涩,六君子倍加参、,必生津助液之可利。加参生化汤频服,救产后之危;长生活命丹屡用,苏绝谷之人。疝脱肛,多是气虚下陷,补中益气之方,口噤拳挛,乃因血燥类风,加参生化之剂。产户入风而痛甚,服宜羌活养荣汤。玉门伤凉而不闭,洗宜儿黄硫散。怔忡惊悸,生化汤加以定志。似邪恍惚,安神丸助以归脾。因气而闷满虚烦,生化汤加木香为佐。因食而嗳酸恶食,六君子加神曲、麦芽为良。苏木、莪术大能破血;青皮、枳壳,最消满胀。一应耗气破血之剂,汗吐宣下之法,只可施诸壮实,岂宜用于胎产。大抵新产后,先问恶露如何,块痛未除,不可遽加参术;腹中痛止,补中益气无疑。至若亡阳脱汗,气虚喘促,频服加参生化汤,是从权也。又如亡阴火热,血崩厥晕,速煎生化原方,是救急也。王太仆云∶“治下补下,治以急缓,缓则道路达而力微,急则气味浓而力重。”故治产当遵丹溪而固本,服法宜效太仆以频加。凡付生死之重寄,须着意于极危;欲求俯仰之无亏,用存心于爱物。此虽未尽产症之详,然所闻一症,皆援近乡治验为据,亦未必无小补云。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正产

正产者,有腹或痛或止,腰胁酸痛;或势急而胞未破,名弄胎,服八珍汤加香附自安。有胞破数日而痛尚缓,亦服上药俟之。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伤产

伤产者,胎未足月,有所伤动,或腹痛脐痛,或服催生药太早,或产母努力太过,逼儿错路,不能正产,故临月必举动从容,不可多睡饱食饮酒,但觉腹中动转,即正身仰卧,待儿转顺,与其临时费力,不如先时慎重。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调产

调产者,产母临月,择稳婆、办器用、备参药,产时不可多人喧闹,二人扶身,或凭物站。心烦,用滚水调白蜜一匙,独活汤更妙;或饥,服糜粥少许,勿令饥渴。有生息未顺者,只说有双胎,或胎衣不下,勿令产母惊恐。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催生

催生者,因坐草太早,困倦难产,用八珍汤,稍佐以香附、乳香,以助血气。胞衣早破,浆血已干,亦用八珍汤。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冻产

冻产者,天寒血气凝滞,不能速生,故衣裳宜浓,产室宜暖,背心下体尤要。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热产

热产者,暑月宜温凉得宜。若产室人众,热气蒸逼,致头痛面赤昏晕等症,宜饮清水少许以解之。然风雨阴凉,亦当避之。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横产

横产者,儿居母腹,头上足下,产时则头向下,产母若用力逼之,胎转至半而横,当令产母安然仰卧,令其自顺。稳婆以中指挟其肩,勿使脐带羁绊。用催生药,努力即生。当归、紫苏各三钱,长流水煎服即下。一方,用好京墨服之即下。一方,用益母草六两浓煎,加童便一大杯调服即下。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盘肠产

盘肠产者,产则子肠先出,然后生子,其肠或未即收,以蓖麻子四十九粒,研碎涂头上,肠收,急急洗去,迟则有害。又方,只用四十粒,去皮研为膏,涂顶中,收即拭之。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难产

难产者,交骨不开,不能生产也,服加味芎归汤,良久即下。小川芎(一两)当归(一两)败龟版(一个,酒炙)妇人发灰(一握)水一钟,煎七分服。

歌括∶

交骨不开难产生,酒炙龟版当归芎。外加发灰一握整,煎服胎儿离玉宫。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死产

死产者,子死腹中也。验母舌青黑,其胎已死。先用平胃散一服,酒水各一钟,煎八分,投朴硝煎服,即下。用童便亦好,后用补剂调理。

歌括∶

子死腹中名死产,母舌青黑可决断。酒水共煎平胃散,再投朴硝下胎元。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下胞

胞衣不下,用滚酒送下失笑散一剂,或益母丸,或生化汤送鹿角灰一钱,或以产母发入口作吐,胞衣即出。有气虚不能送出者,腹必胀痛,单用生化汤。全当归(一两)川芎(三钱)白术(一钱)香附(一钱)加人参三钱更妙,用水煎服。一方,用蓖麻子二两,雄黄二钱,研膏,涂足下涌泉穴,衣下,急速洗去。

平胃散

南苍术(米泔水浸炒)浓朴(姜炒)陈皮炙草(各二钱)共为粗末,或水煎,或酒煎,煎成时加朴硝二钱,再煎一二沸,温服。

失笑散

五灵脂、蒲黄俱研为细末,每服三钱,热酒下。

[产后编上卷\产前后方症宜忌] 断脐

断脐,必以绵裹咬断为妙。如遇天寒,或因难产,母子劳倦,宜以大麻油纸拈,徐徐烧断,以助元气。虽儿已死,令暖气入脐,多得生,切勿以刀断之。

滑胎散

临月常服数剂以便易生当归(三、五钱)川芎(五、七钱)杜仲(二钱)熟地(三钱)枳壳(七分)山药(二钱)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温服。如气虚体弱人,加人参、白术,随宜服之;如便实多带滞者,加牛膝二钱。

歌括∶

滑胎散用当归片,川芎熟地山药研。杜仲枳壳同加入,临月常服效如仙。

治产秘验良方

治横生逆产,至数日不下,一服即下;有未足月,忽然胎动,一服即安;或临月先服一服,保护无虞,更能治胎死腹中,及小产伤胎无乳者,一服即如原体。全当归川芎(各一钱五分)川贝母(一钱,去心)荆芥穗黄(各八分)浓朴(姜炒)菟丝子(一钱二分)蕲艾红花(各七分)甘草(五分)羌活(六分,面炒)枳壳(六分,面炒)白芍(一钱二分,冬月不用)上十三味,只用十二味,不可加减。安胎去红花;催生去蕲艾,用井水钟半,姜三片为引,热服,渣用水一钟煎半钟热服。如不好,再用水一钟煎半钟,服之即效,不用二剂。

歌括∶

治产秘验一良方,临月先服保无殃。横生逆产伤胎症,煎服一剂效便彰。归芎川贝芥穗良,黄红花浓朴羌。艾叶枳壳菟丝子,芍药甘草引用姜。

催生兔脑丸

治横生逆产神效。腊月兔脑髓(一个)母丁香(一个)乳香(一钱,另研)麝香(一分)兔脑为丸,芡实大,阴干密封,用时以温酒送下一丸。

歌括∶

催生兔脑腊月良,乳香麝香母丁香。兔脑为丸芡实大,密封用时温酒尝。

夺命丹

临产未产时,目翻口噤,面黑唇青,口中吐沫,命在须臾。若脸面微红,子死母活,急用∶ 蛇退蚕故子(烧灰不存性)发灰(一钱)乳香(五分)共为细末,酒下。

歌括∶

夺命丹用蛇退良,蚕子发灰与乳香。共为细末酒送下,子死能保母命康。

加味芎归汤

治子宫不收,产户不闭人参(二钱)黄(一钱)当归(二钱)升麻(八分)川芎(一钱)炙草(四分)五味子(十五粒)再不收,加半夏八分,白芍八分酒炒。

歌括∶

子宫不收产门张,急用加味芎归汤,人参黄炙甘草,升麻五味共煎尝。

新产治法

生化汤先连进二服。若胎前素弱妇人,见危症热症堕胎,不可拘帖数,服至病退乃止。若产时劳甚,血崩形脱,即加人参三、四钱在内,频服无虞。若气促亦加人参,加参于生化汤者,血块无滞,不可以参为补而弗用也。有治产不用当归者,见偏之甚。此方处置万全,必无一失。世以四物汤治产,地黄性寒滞血,芍药微酸无补,伐伤生气,误甚。

产后用药十误

一因气不舒而误用耗气顺气等药,反增饱闷,陈皮用至五分,禁枳实、浓朴;二因伤气而误用消导,反损胃气,至绝谷,禁枳壳、大黄、蓬、棱、曲、朴;三因身热而误用寒凉,必致损胃增热,禁芩、连、栀、柏、升柴;四因日内未曾服生化汤,勿用参、、术,以致块痛不消;五毋用地黄以滞恶露;六毋用枳壳、牛膝、枳实以消块;七,毋用大黄、芒硝;八毋用苏木、棱、蓬以行块、芍药能伐气。不可用;九毋用山楂汤以攻块定痛,而反损新血;十毋轻服济坤丹以下胎下胞。产后危疾诸症,当频服生化汤,随症加减,照根据方论。

产后寒热

凡新产后,荣卫俱虚,易发寒热,身痛腹痛,决不可妄投发散之剂,当用生化汤为主,稍佐发散之药。产后脾虚,易于停食,以致身热,世人见有身热,便以为外感,遽然发汗,速亡甚矣,当于生化汤中加扶脾消食之药。大抵产后先宜补血,次补气。若偏补气而专用参,非善也。产后补虚,用参、、芎、归、白术、陈皮、炙草,热轻则用茯苓淡渗之药,其热自除,重则加干姜。或云大热而用姜何也?曰此热非有余之热,乃阴虚内生热耳。盖干姜能入肺分,利肺气,又能入肝分,引众药生血,然必与阴血药同用之。产后恶寒发热腹痛者,当主恶血;若腹不痛,非恶血也。产后寒热,口眼歪邪,此乃气血虚甚,以大补为主。左手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右手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切不可用小续命等发散之药。

胎前患伤寒疫症疟疾堕胎等症

胎前或患伤寒、疫症、疟疾,热久必致堕胎,堕后愈增热,因热消阴血,而又继产失血故也。治者甚勿妄论伤寒、疟疫未除,误投栀子豉汤、柴、芩、连、柏等药。虽或往来潮热,大小便秘,五苓、承气等药,断不可用。只重产轻邪,大补气血,频服生化汤。如形脱气脱,加生脉散以防血晕。盖川芎味辛能散,干姜能除虚火,虽有便秘烦渴等症,只多服生化汤,自津液生而二便通矣。若热用寒剂,愈虚中气,误甚。

发表于:2011-01-17 22:55

我要咨询赵东奇大夫

评论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发表评论

请输入计算结果:

相关文章

《傅青主医学》——麻木门

傅青主医学——胁痛门

傅青主医学——痰嗽门

傅青主医学——喘证门

傅青主医学——心腹痛门

傅青主医学——腰腿肩背手足疼痛门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感谢信:7

礼物:31

爱心:

贡献值:27640

科室:

松原市中医院 推拿按摩科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目前暂不接受新问题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中医筋伤、中医妇科、中医男科、中医内科、中医皮肤科、中医儿科...更多>>

咨询赵东奇大夫

今日心意礼物推荐

长寿面

1000积分

医生爱心值+2

立即赠送

大家都在送什么?什么是“心意礼物”?

b***刚刚给曾颖大夫

赠送了一个长寿面

医生爱心值+2

我也要送>>

f***刚刚给孙彦辉大夫赠送了一个赞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h***刚刚给闵宝权大夫赠送了一个吉祥如意

医生爱心值+18

我也要送>>

h***刚刚给颜华大夫赠送了一个赞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郑***刚刚给钟忠辉大夫赠送了一个赞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y***刚刚给董振华大夫赠送了一个赞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追***刚刚给成九梅大夫赠送了一个赞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y***刚刚给夏正坤大夫赠送了一个再世华佗

医生爱心值+10

我也要送>>

j***刚刚给李宏军大夫

赠送了一个感恩花篮

医生爱心值+2

我也要送>>

j***刚刚给李宏军大夫

赠送了一个感恩花篮

医生爱心值+2

我也要送>>

j***刚刚给李宏军大夫

赠送了一个长寿面

医生爱心值+2

我也要送>>

刘***刚刚给黎培员大夫赠送了一个赞

医生爱心值+5

我也要送>>

共有299,674位患者送出556,970件礼物,下一个是你么?

我也要送

分类阅读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刘景源... (46篇)

《伤寒括要》明·李中梓著 (128篇)

《四圣心源》 王四进 译读 (65篇)

《素灵微蕴》清·黄元御... (29篇)

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 (95篇)

《王绵之方剂讲义》节选 (14篇)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 (141篇)

《中医筋伤学》教材 (46篇)

中医内科学第七版教材(节选... (29篇)

蒲辅周医案当代 · 蒲... (88篇)

中药学讲座 张廷模 (79篇)

保健按摩师培训教材 (28篇)

《小儿推拿广意》 清·熊应... (4篇)

《实用中医推拿学》 罗才贵... (123篇)

何任经验 何若苹 整理 (5篇)

伤寒名案选新注 作者:熊寥... (76篇)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座 (79篇)

本草新编 清 · 陈士铎 (80篇)

《丹溪手镜》 元·朱丹溪 (159篇)

俞长荣临床经验 俞宜年等整... (5篇)

《方剂学》讲座 邓中甲 (81篇)

《傅青主男科》 傅山 (26篇)

名老中医任继学临床经验 ... (8篇)

《金匮悬解》清 黄元御 著 (25篇)

妇科名医经验集 (8篇)

《伤寒悬解》清 黄元御... (31篇)

《伤寒杂病论类方》 金国... (40篇)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72篇)

《四圣悬枢》清·黄元御... (6篇)

《辨证玉函》 清·陈士铎 (75篇)

千金翼方唐 · 孙思邈 (13篇)

中医临床廿五年 作者:朱木... (243篇)

破解中医密码 作者:李玉宾 (42篇)

一得集 清·心禅僧 (98篇)

中医词典 (43篇)

《脉象统类》 清·沈金鳌 (9篇)

西医专业技能资料汇编 (9篇)

《女科指要》 清·徐大椿 (4篇)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作者:... (14篇)

杨麦青·《伤寒金匮教学文集... (15篇)

名方广用 作者·门纯德 (59篇)

倪海厦讲课资料汇编 (107篇)

伊尹汤液经 (27篇)

《一见能医》 清·朱时进 (200篇)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妇科... (20篇)

医学经验录·医案 民国 ·... (89篇)

经方一百首 作者:黄煌 (100篇)

伤寒论翼 清·柯琴 (15篇)

保健按摩师 (5篇)

《证治汇补》 清·李用粹 (83篇)

施杞医案 (25篇)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19篇)

玉台新案 清·徐镛 (21篇)

医林五十年 作者:麻瑞亭 (60篇)

中医脉诊资料 (22篇)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作者:... (334篇)

辨证奇闻 清·陈士铎 (124篇)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21篇)

家庭医学百科 主编:黄铭... (242篇)

古方今病 胡星垣著 (45篇)

伤寒发微论 宋·许叔微 (21篇)

傅青主男科 清·傅山 (24篇)

伤寒恒论 清·郑钦安 (32篇)

妇科问答 清:陈佳园 等编 (4篇)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 (118篇)

伤寒论类方 清·徐灵胎 (12篇)

明医杂著 明·王纶 (52篇)

跌损妙方 明·异远真人 (10篇)

沈绍功经验集 (95篇)

千金翼方 唐·孙思邈 (37篇)

女科折衷纂要 清·凌德 (7篇)

古今医统大全 明·徐春甫 (493篇)

经方发挥 赵明锐编著 (40篇)

景岳全书 明·张介宾 (173篇)

类证活人书 宋·朱肱 (23篇)

厘正按摩要术 清·张振鉴 (43篇)

灵素节注类编 清·章楠 (49篇)

难病奇治 作者:朱进忠 (42篇)

难经 战国:秦越人(扁鹊) (5篇)

望诊遵经 清·汪宏 (100篇)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 (34篇)

骨科学 (57篇)

审视瑶函 明·付仁宇 (82篇)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81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陈师... (33篇)

经方验 刘景祺编著 (50篇)

杂病广要 日本·丹波元坚 (4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彭建中... (78篇)

正体类要 明.薛立斋 (6篇)

证因方论集要 清·汪汝麟 (45篇)

本草择要纲目 清·蒋介繁 (6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 (15篇)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标... (89篇)

中医膏方 (11篇)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15篇)

本草崇原 清·张志聪、高世... (236篇)

中医眼科备读 作者:聂天祥 (45篇)

白癜风资料汇编 (13篇)

朱良春虫类药物的应用 作... (32篇)

云鹏经验方整理 (9篇)

病历书写规范 (39篇)

银屑病资料汇编 (66篇)

痤疮资料汇编 (33篇)

外科十法 清·朱世杰 (34篇)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4篇)

姚贞白医案 作者: 姚承济 (94篇)

医法圆通 清·郑钦安 (93篇)

医林改错 清·王清任 (13篇)

长沙药解 清·黄元御 (43篇)

临证指南医案 清·叶天士 (101篇)

伤寒百证歌 宋·许叔微 (103篇)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金·刘完... (2篇)

伤寒贯珠集 清·尤在泾 (20篇)

伤寒捷诀 清·严则庵 (76篇)

伤寒括要 明·李中梓 (17篇)

伤寒论辩证广注 清·汪琥(... (29篇)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陈明、张... (95篇)

伤寒寻源 清·吕震名 (251篇)

伤寒医诀串解·陈念祖 清 (7篇)

神农本草经 (14篇)

市隐庐医学杂着 清·王严士 (18篇)

素问玄机原病式 金·刘完素 (7篇)

痰火点雪 明·龚居中 (43篇)

痰疠法门 清·李子毅 (10篇)

删补名医方论 清·吴谦 (4篇)

儒门事亲 金·张子和 (45篇)

脉确 清·黄琳述 (30篇)

脉症治方 明·吴正伦 (16篇)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明·龚廷... (31篇)

内科摘要 清·薛己 (7篇)

难经集注 明·王九思 (20篇)

难经经释 清·徐灵胎 (4篇)

难经正义 清·叶霖 (7篇)

吴鞠通医案 清·吴瑭撰 (45篇)

女科撮要·薛立斋 (33篇)

女科经纶 清·肖埙 (10篇)

女科指掌 清·叶其蓁 (63篇)

皮肤性病资料汇编 (53篇)

奇方类编 清·吴世昌 (40篇)

《全生指迷方》 宋·王贶 (29篇)

退思集类方歌注·王泰林 清 (26篇)

王氏医案绎注 清·王士雄 (14篇)

王旭高临证医案 清·王泰林 (26篇)

医学摘粹 清·庆恕 (11篇)

医宗金鉴 清.吴谦等编 (257篇)

尤氏喉科秘书 清·尤乘 (14篇)

尤氏喉症指南 明·尤仲仁 (42篇)

友渔斋医话 清·黄凯钧 (113篇)

运气易览 明·汪机 (45篇)

章次公医案 作者:朱良春 (15篇)

整脊疗法 (6篇)

竹泉生女科集要 民国:彭逊... (9篇)

中风论 清·熊笏  (21篇)

中国癫痫病诊疗指南 (28篇)

重订通俗伤寒论 清·俞根撰... (48篇)

《重楼玉钥》 清.郑梅涧 (51篇)

周慎斋遗书 明·周慎斋 (91篇)

医学三字经 清·陈修园 (53篇)

医学启源 金·张元素 (12篇)

吴医汇讲 清·唐大烈 (79篇)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唐·蔺道... (27篇)

虚损启微 洪炜 (21篇)

研经言 清·莫枚士 (125篇)

杨氏家藏方 宋·杨倓  (38篇)

药症忌宜 清·陈三山 (154篇)

也是山人医案 清·也是山人 (85篇)

叶选医衡 清·叶桂 (40篇)

医方集解 清·汪昂 (26篇)

医方简义 清·王清源 (54篇)

医门法律 清·愈嘉言 (29篇)

医学传灯·陈歧 清 (38篇)

医学纲目 明.楼英 (149篇)

医学妙谛 清·何其伟 (49篇)

诸病主病诗 宋·东轩居士 (20篇)

何氏虚劳心传 清·何炫 (5篇)

扶余县已故名老中医经验方传... (804篇)

串雅内外编 清·赵学敏 (30篇)

傅青主女科歌括 清·傅山 (82篇)

金匮要略浅注 清·陈修园 (27篇)

金匮要略心典 清·尤怡 (22篇)

金匮翼 清·尤怡  (60篇)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清·元简 (27篇)

金匮钩玄 元·朱震亨 (14篇)

妇人规 明·张介宾 (12篇)

本草征要 (28篇)

胡希恕讲伤寒论 (26篇)

华氏中藏经 东汉·华佗 (53篇)

黄帝内经素问 (82篇)

何澹安医案 (13篇)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13篇)

古今医鉴·龚信 明 (147篇)

古今医彻 清·怀远 (73篇)

古今名医汇粹 清·罗美 (86篇)

妇科秘书 清·陈佳园等 (56篇)

存存斋医话稿 清·赵晴 (6篇)

《本草备要》汪昂 清 (172篇)

肯堂医论 明·王肯堂 (9篇)

客尘医话 清·讦寿乔 (5篇)

PDF医学资料汇编 (29篇)

济生集 清·王春亭 (57篇)

妇科玉尺 清·沈金鳌 (9篇)

本草求真 (14篇)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694篇)

松原市中医院康复科偏瘫资料 (128篇)

松原市中医院康复科截瘫资料 (88篇)

松原市中医院康复科关节功能... (42篇)

女科证治准绳 (90篇)

妇人大全良方 宋·陈自明 (31篇)

女科精要 (11篇)

湖岳村叟医案 (95篇)

医方论 (21篇)

金匮要略表解 (19篇)

松原市中医院康复科优势病种... (237篇)

女科宝鉴 (18篇)

胸痹文献资料 (10篇)

类经 (34篇)

六因条辨 (21篇)

《丹溪治法心要》元·朱丹溪 (83篇)

痹证资料 (2篇)

沈氏女科辑要 (60篇)

知医必辩 (9篇)

湿病专栏 (46篇)

伤寒医诀串解 (6篇)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8篇)

诸病源候论 (25篇)

咳嗽哮喘之辩证论治 (34篇)

血证论 (43篇)

温热论 (13篇)

协定处方 (29篇)

女科宝鉴 作者:李小清;于... (83篇)

扶阳论坛 (15篇)

温热经纬 (121篇)

临床路径 (41篇)

民间中医药 (1098篇)

名老中医之路 (44篇)

门纯德经验辑要 (35篇)

松原市中医院康复科资料 (1101篇)

温病指南 (14篇)

冷庐医话 (29篇)

贴敷疗法 (48篇)

汤头歌诀 (22篇)

小品方 (28篇)

中风论 (21篇)

饮食须知 (8篇)

济阴纲目 明·武之望 (40篇)

笔花医镜 (44篇)

内经摘要 (2篇)

医学视频 (198篇)

医学科普 (955篇)

授业恩师 (10篇)

内经知要 (8篇)

医学心悟 (133篇)

仁术便览 (75篇)

内科摘要 (13篇)

妇科秘方 (23篇)

康复医学 (92篇)

疼痛资料汇编 (56篇)

医学从众录 (13篇)

用药思辨录 (14篇)

证治心传 (16篇)

《石室秘录》 (12篇)

医学科普 (579篇)

寓意草 (67篇)

止园医话 (10篇)

本草演义 (45篇)

证治汇补 (85篇)

《医经国小》 (5篇)

《推拿抉微》 民国·涂蔚生 (210篇)

趣味中医 (54篇)

中医视频 (42篇)

经典问答 (4篇)

《四圣心源》 清·黄元御 (11篇)

孙文垣医案 (395篇)

西医诊断学 (32篇)

心理学资料 (374篇)

医学实在易 (31篇)

颈椎病资料 (7篇)

本草问答 (13篇)

名师垂教 (86篇)

跌损妙方 (11篇)

论文集要 (61篇)

杂病治例 (29篇)

中医传承 (156篇)

中医治未病 (16篇)

中医方剂学 (286篇)

丁甘仁医案 (40篇)

余无言医案 (56篇)

竹林女科证治 (29篇)

大小诸证方论 (7篇)

妇科心法要诀 (28篇)

推拿治疗学 (56篇)

中医诊断学 (129篇)

本草思辨录 (54篇)

临证实验录 (246篇)

医学传心录 (93篇)

濒湖脉学 (12篇)

脾胃论 (40篇)

西医综合资料汇编 (25篇)

中医心声 (7篇)

中医外科学 (97篇)

中医妇科学 (222篇)

中医养生学 (83篇)

中医儿科学 (56篇)

松原市中医院 (64篇)

古今医统大全 (104篇)

形色外诊简摩 (25篇)

推拿教学视频 (24篇)

时病论歌括新编 (11篇)

名医故事性医案 (7篇)

杏林医话汇编 (1195篇)

辨证录 清·陈士铎 (132篇)

房中术 (53篇)

中药学 (173篇)

中医传承 (673篇)

中医饮食营养学 (16篇)

初学用药的提纲 (11篇)

敖氏伤寒金镜录 (41篇)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190篇)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14篇)

推拿科常规用药汇编 (155篇)

中医内科学 (141篇)

中医伤科按摩学 (29篇)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91篇)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76篇)

中医四大经典方剂选录 (7篇)

青年中医发展委员会 (40篇)

医学衷中参西录 作者:张锡... (494篇)

中医古籍选录 (224篇)

杂病源流犀烛 清·沈金鳌 (83篇)

金匮要略方论 (143篇)

临床经验录 (1705篇)

彭子益 (15篇)

温病学 (305篇)

偏方验方 (446篇)

中医临床家医案研读 (985篇)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59篇)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14篇)

察舌辨症新法 作者: 刘恒... (11篇)

推拿手法学 (124篇)

推拿基础学 (111篇)

推拿治疗学 (179篇)

《黄帝内经》 (67篇)

《伤寒论》 (256篇)

针灸学 (252篇)

中医基础理论 (189篇)

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11篇)

内经选读习题库 (20篇)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80篇)

松原市中医院院内培训资料及... (122篇)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科主要病种... (37篇)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所有门诊时间仅供参考,最终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好大夫在线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4京ICP证080340号京卫网审[2013]第0092号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