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研讨会议记录
时间:2013年12月24日
地点:山师一号楼
参加人员:马培青、胡霞、王汨金、张淑梅、张红缨、滕俊叶、程桂华、于谊、刘淑霞、李红云、曹培琦、张小红、隋联军、张晓
主要议题:依据观课报告对研究问题解决情况进行评议
主持人:王汨金
王汨金: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对于谊老师讲授的一节复习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进行分析评议。课前,我们召开了三次观课准备会,围绕本课例确定的研究问题和目标任务,研讨制定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目标与评价三个观课维度的观课量表,并进行了具体的观课分工。下面围绕我们的观课情况,请各小组谈一下意见,首先我们第一观课小组进行。
张小红:好的。我们从材料的科学性、实用性、设问的合理性及目标的达成度这几个维度进行了观课。于谊老师的导入材料用的是梁启超的一句话,是文字史料。有出处,科学合理。由于学生有以前所学的知识基础,问题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所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进行思考并得出答案。这段导入材料较好地达到了导入复习的目的。 复习洋务运动时,于老师采用了三段文字史料,相对来说难度不是很大,便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其中,前两段史料都分别设了三个问题,问题的难度都是由浅入深的。
张淑梅:于老师的几个设问都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来进行,既落实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一问往往能够引发学生进一步地思考,所以问题的设置梯度是非常明显的。在戊戌变法的复习中,设问从最初的“图片中的维新人士是谁?”,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人物图片的认知,到“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如昙花一现”?引导学生对变法本身进行思考,所以同样是梯度明显的。
刘淑霞:辛亥革命是近代化探索当中的重要内容,于老师采用了孙中山先生的图片并且让学生思考他的事迹,这是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很有必要,也是科学合理的。
滕俊叶:同时,于老师采用了三段文字史料,把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以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这三个重点难点问题以材料解析的方式进行了突破,最后一个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辛亥革命取得了那样大的成就,最终却是悲剧性的结局?
张小红:在复习新文化运动时,于老师采用了三段文字史料,重点突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不同之处,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所起的作用。
张淑梅:从设问来看,于老师是先从《青年杂志>入手,让学生思考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之后再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这种方法是从大处入手,由远及近。做为复习课,是可以的。当然也可以先解决内容,之后再分析这场运动的意义,这样的话设问的梯度可能会更明显一些。
于谊:谢谢,今后我会做这方面的尝试。我想把意义放在后面可能会更便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隋连军:最后的小结,于谊老师选取的材料是《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讲话》的一段材料,给出的问题是:请说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和“民主革命”分别是指什么?这些方案最后的结果如何?
就“综合性”来讲,这段材料的选择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段材料囊括了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个历史事件,涉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同派别的探索,是对本节课复习内容的全面总结。而问题的设计也充分体现出全局性的特点,问题分别指向上述四个事件,并进行适当拓展(旧式农民战争),使学生对本节课重要知识点有进一步巩固,从认识上有一个概括和提升,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总体上进行单元小结,并深入思考近代化探索方案的结果和原因,这一设问有利于承上启下,既引起学生思考,又为下一个单元的复习做好铺垫。
张淑梅:总得来说,于谊老师的这节复习课中,充分运用了材料解析题,从才料选择方面,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同时,在材料的有效性运用方面,我觉得也是非常实际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这段材料的概述,明确了早期先进中国人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进行的种种不懈努力、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并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人民真正走向独立和富强,只有更先进的思想和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和拓展。所以,从我的观察点来看,于老师做得很到位。
王汨金:刚才老师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谈了材料解析这一题型在复习课当中的运用,总得来说,于谊老师驾驭材料的能力是比较高的。学生学习观察组的老师们,不知你们的观课过程和感想是怎样的?
李红云: 我来说说吧。我负责从学生维度进行观察,具体的观察视角是“学生在复习课上,对材料解析题学习方式及学习效果如何?”。从课堂导入“梁启超的一段话”观察的结果来看,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思考,认真浏览老师课件给出的表格,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李红云:复习洋务运动时,对老师给出的一组文字史料,学生认真思考老师给出的设问。当判断出材料所描述的事件是洋务运动时,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能迅速把答案写在了学案上,然后同桌进行了简单交流。材料三的最后一问,有些学生没做上,听到同学的回答后才忙着往学案上写,看来学生对材料理解能力存有差异。
于谊: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力度是不一样的,以后我定会多关注每一个学生,力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隋联军:这则材料从我的观察点来看,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课前预习,由于材料中的“剿发捻,勤远略”进行了注释,学生在进行阅读时,难度就降低了许多,从而消除了学生理解的障碍,有助于学生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和关键信息的提炼,从而使材料起到了很好的指向性作用,为本模块的复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张红缨:学习戊戌变法一组材料时,学生做学案速度快,非常顺利,多数学生不用小组讨论自己都能解决。当学生展示答案时,看起来很自信,回答多数都正确。我认为,这一组材料解析题,因为设问比较简单,是否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己交流答案,个别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让其他组的同学或者老师帮助解决?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马培青:确实是,本模块的三段材料,文字史料与图片史料相结合,有文字、表格、图片等,形式多样,学生很有兴趣,缓冲了上课后带来的紧张情绪,使大部分学生继续保持了极高的热情。但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话可能会更好。
于谊:这个建议很好,我会在以后的实践当中进行实验。
李红云:学习辛亥革命的一组材料时,学生先是独立思考,完成学案问题,然后举手依次展示答案。展示到“他为振兴中国做出了哪些努力?”的时候,其他同学予以补充和完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谈了如何学习孙中山“天下为公”的伟大精神,潜移默化地达成了情感目标。另外,学生在完成材料九后面的问题后,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掌握了该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在材料解析题中,方法的掌握是最重要的。
隋联军:据我观察,本模块三段材料前后联系,一脉相承,绝大部分学生对本模块呈现的材料并没有阅读和理解的难度,但费正清的材料,通过观察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老师可以个别指导一下也可以考虑换一则简单的材料。
李红云:学习新文化运动时,学生依托材料先思考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代表人物等,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案。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比较好。
李红云:学生在学习最后部分的综合材料题时,回顾了四次运动方案及失败的结果,了解了中国近代化探索道路的艰难和曲折,并能引发学生 对中国到底应该走什么道路 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为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做了铺垫。
隋联军:是的。从我的观察点来看,学生在结束部分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声音洪亮,富有感情色彩,与课前的氛围相呼应。通过观课,本段材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时教师还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这样在情感教育目标的达成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汩金:刚才,老师从学生观察的角度分析了这节课,认为于老师采用材料进行复习,过程总得来说扎实有效,保证了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也就是说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如回答问题、完成习题、遵守纪律、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出的语言上的评判。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导向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那下面请第三小组的老师们,发表一下你们的意见吧。
张晓:好的。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的作用的确不容忽视,恰当的评价,能够起到引领作用。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什么方式的评价,都要为教学服务,这节课我们观察的,就是课堂评价。
首先,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将于谊老师的评价,进行了归类总结,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显性评价即:量化评价,也就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于老师引进了小组合作竞争机制,以分数的形式进行量化,评定各小组的表现。二是隐性评价,也就是为实现一定的评价目标,教师在言语、体态、行为上采取‘隐藏的、不暴露’的方式,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下面请曹老师,对本节课的显性评价,做一个简要的点评。曹老师有请。
曹培琦:
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将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留给学生去思考作答,然后根据回答情况,给他所在的小组加上适当的分数。这是一种比较常见,又比较直观,也比较有效的评价方式。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组评价,将这种评价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张淑梅:曹老师打断一下,我有个问题。
曹培琦:刘老师请讲。
张淑梅: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对小组的评价,没有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合适吗?
曹培琦:刘老师问得很好,关于这个问题,课后我也问过于谊老师。其实在上课过程中,每个小组的组长,对组内每个同学的活动情况,都有统计,然后进行组内评价。
张淑梅:哦,我明白了,这样的话就比较全面了。
刘杰:那下面我说一下隐性评价。隐性评价包括,语言隐性评价和表情肢体动作的隐性评价。在本节课教学中,于教师们还有许多无目的、无意识的,但具有评价意义的行为,这些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比如“这里我不明白,谁来告诉我?”像这些语言,实际上是一些隐性的评价,无形中肯定了学生的能力,起到了调动积极性的作用。再就是表情动作的隐性评价。于谊老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比较有亲和力。柔和的语调、赞赏的目光、信任的表情、肯定的点头,无不对学生充满信任和赞许,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进行学习。我认为这些细微的表情与动作,也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
王汩金:张晓老师观察的非常细致,这种隐性的评价方式,的确能够大面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值得学习。
江永久:张老师的评价很好,我们的课堂就应该用这种语言、动作和目光,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在这种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评价方式多要样化。于老师将这三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服务于一个教学目标,达到了评价的预期效果,很好。我觉得还有一点需要补充,那就是于老师特别注意把握评价的契
机,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拿出评价的武器,保证了评价的适切性。
王汩金:是啊,只靠量化评价过于单一。多种方式结合的评价才会更加有效,评价要按照需要给予,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认可和激励,切忌评价时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有较高的亲和力,讲求语言的艺术。这一点于谊老师做得很好。曹老师您继续。
曹培琦: 纵观于谊老师的这堂课,材料的运用贯穿其中,用大量的材料作为主线引领学生对本单元进行复习,做到了一以贯之,突出了我们的研究主题,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这是我的总体感觉。好了我就说这些。
王汩金:刚才大家对于谊老师的课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评议,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这对于上课老师来说是个很大的帮助,对于参与磨课的老师们而言,也是一个思维不断碰撞,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再见!
观课研讨会议记录
时间:2013年12月24日
地点:山师一号楼
参加人员:马培青、胡霞、王汨金、张淑梅、张红缨、滕俊叶、程桂华、于谊、刘淑霞、李红云、曹培琦、张小红、隋联军、张晓
主要议题:依据观课报告对研究问题解决情况进行评议
主持人:王汨金
王汨金: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对于谊老师讲授的一节复习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进行分析评议。课前,我们召开了三次观课准备会,围绕本课例确定的研究问题和目标任务,研讨制定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目标与评价三个观课维度的观课量表,并进行了具体的观课分工。下面围绕我们的观课情况,请各小组谈一下意见,首先我们第一观课小组进行。
张小红:好的。我们从材料的科学性、实用性、设问的合理性及目标的达成度这几个维度进行了观课。于谊老师的导入材料用的是梁启超的一句话,是文字史料。有出处,科学合理。由于学生有以前所学的知识基础,问题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所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进行思考并得出答案。这段导入材料较好地达到了导入复习的目的。 复习洋务运动时,于老师采用了三段文字史料,相对来说难度不是很大,便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其中,前两段史料都分别设了三个问题,问题的难度都是由浅入深的。
张淑梅:于老师的几个设问都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来进行,既落实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一问往往能够引发学生进一步地思考,所以问题的设置梯度是非常明显的。在戊戌变法的复习中,设问从最初的“图片中的维新人士是谁?”,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人物图片的认知,到“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如昙花一现”?引导学生对变法本身进行思考,所以同样是梯度明显的。
刘淑霞:辛亥革命是近代化探索当中的重要内容,于老师采用了孙中山先生的图片并且让学生思考他的事迹,这是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很有必要,也是科学合理的。
滕俊叶:同时,于老师采用了三段文字史料,把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以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这三个重点难点问题以材料解析的方式进行了突破,最后一个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辛亥革命取得了那样大的成就,最终却是悲剧性的结局?
张小红:在复习新文化运动时,于老师采用了三段文字史料,重点突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不同之处,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所起的作用。
张淑梅:从设问来看,于老师是先从《青年杂志>入手,让学生思考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之后再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这种方法是从大处入手,由远及近。做为复习课,是可以的。当然也可以先解决内容,之后再分析这场运动的意义,这样的话设问的梯度可能会更明显一些。
于谊:谢谢,今后我会做这方面的尝试。我想把意义放在后面可能会更便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隋连军:最后的小结,于谊老师选取的材料是《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讲话》的一段材料,给出的问题是:请说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和“民主革命”分别是指什么?这些方案最后的结果如何?
就“综合性”来讲,这段材料的选择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段材料囊括了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个历史事件,涉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同派别的探索,是对本节课复习内容的全面总结。而问题的设计也充分体现出全局性的特点,问题分别指向上述四个事件,并进行适当拓展(旧式农民战争),使学生对本节课重要知识点有进一步巩固,从认识上有一个概括和提升,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总体上进行单元小结,并深入思考近代化探索方案的结果和原因,这一设问有利于承上启下,既引起学生思考,又为下一个单元的复习做好铺垫。
张淑梅:总得来说,于谊老师的这节复习课中,充分运用了材料解析题,从才料选择方面,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同时,在材料的有效性运用方面,我觉得也是非常实际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这段材料的概述,明确了早期先进中国人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进行的种种不懈努力、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并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人民真正走向独立和富强,只有更先进的思想和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和拓展。所以,从我的观察点来看,于老师做得很到位。
王汨金:刚才老师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谈了材料解析这一题型在复习课当中的运用,总得来说,于谊老师驾驭材料的能力是比较高的。学生学习观察组的老师们,不知你们的观课过程和感想是怎样的?
李红云: 我来说说吧。我负责从学生维度进行观察,具体的观察视角是“学生在复习课上,对材料解析题学习方式及学习效果如何?”。从课堂导入“梁启超的一段话”观察的结果来看,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思考,认真浏览老师课件给出的表格,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李红云:复习洋务运动时,对老师给出的一组文字史料,学生认真思考老师给出的设问。当判断出材料所描述的事件是洋务运动时,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能迅速把答案写在了学案上,然后同桌进行了简单交流。材料三的最后一问,有些学生没做上,听到同学的回答后才忙着往学案上写,看来学生对材料理解能力存有差异。
于谊: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力度是不一样的,以后我定会多关注每一个学生,力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隋联军:这则材料从我的观察点来看,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课前预习,由于材料中的“剿发捻,勤远略”进行了注释,学生在进行阅读时,难度就降低了许多,从而消除了学生理解的障碍,有助于学生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和关键信息的提炼,从而使材料起到了很好的指向性作用,为本模块的复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张红缨:学习戊戌变法一组材料时,学生做学案速度快,非常顺利,多数学生不用小组讨论自己都能解决。当学生展示答案时,看起来很自信,回答多数都正确。我认为,这一组材料解析题,因为设问比较简单,是否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己交流答案,个别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让其他组的同学或者老师帮助解决?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马培青:确实是,本模块的三段材料,文字史料与图片史料相结合,有文字、表格、图片等,形式多样,学生很有兴趣,缓冲了上课后带来的紧张情绪,使大部分学生继续保持了极高的热情。但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话可能会更好。
于谊:这个建议很好,我会在以后的实践当中进行实验。
李红云:学习辛亥革命的一组材料时,学生先是独立思考,完成学案问题,然后举手依次展示答案。展示到“他为振兴中国做出了哪些努力?”的时候,其他同学予以补充和完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谈了如何学习孙中山“天下为公”的伟大精神,潜移默化地达成了情感目标。另外,学生在完成材料九后面的问题后,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掌握了该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在材料解析题中,方法的掌握是最重要的。
隋联军:据我观察,本模块三段材料前后联系,一脉相承,绝大部分学生对本模块呈现的材料并没有阅读和理解的难度,但费正清的材料,通过观察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老师可以个别指导一下也可以考虑换一则简单的材料。
李红云:学习新文化运动时,学生依托材料先思考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代表人物等,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案。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比较好。
李红云:学生在学习最后部分的综合材料题时,回顾了四次运动方案及失败的结果,了解了中国近代化探索道路的艰难和曲折,并能引发学生 对中国到底应该走什么道路 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为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做了铺垫。
隋联军:是的。从我的观察点来看,学生在结束部分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声音洪亮,富有感情色彩,与课前的氛围相呼应。通过观课,本段材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时教师还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这样在情感教育目标的达成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汩金:刚才,老师从学生观察的角度分析了这节课,认为于老师采用材料进行复习,过程总得来说扎实有效,保证了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也就是说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如回答问题、完成习题、遵守纪律、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出的语言上的评判。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导向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那下面请第三小组的老师们,发表一下你们的意见吧。
张晓:好的。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的作用的确不容忽视,恰当的评价,能够起到引领作用。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什么方式的评价,都要为教学服务,这节课我们观察的,就是课堂评价。
首先,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将于谊老师的评价,进行了归类总结,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显性评价即:量化评价,也就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于老师引进了小组合作竞争机制,以分数的形式进行量化,评定各小组的表现。二是隐性评价,也就是为实现一定的评价目标,教师在言语、体态、行为上采取‘隐藏的、不暴露’的方式,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下面请曹老师,对本节课的显性评价,做一个简要的点评。曹老师有请。
曹培琦:
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将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留给学生去思考作答,然后根据回答情况,给他所在的小组加上适当的分数。这是一种比较常见,又比较直观,也比较有效的评价方式。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组评价,将这种评价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张淑梅:曹老师打断一下,我有个问题。
曹培琦:刘老师请讲。
张淑梅: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对小组的评价,没有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合适吗?
曹培琦:刘老师问得很好,关于这个问题,课后我也问过于谊老师。其实在上课过程中,每个小组的组长,对组内每个同学的活动情况,都有统计,然后进行组内评价。
张淑梅:哦,我明白了,这样的话就比较全面了。
刘杰:那下面我说一下隐性评价。隐性评价包括,语言隐性评价和表情肢体动作的隐性评价。在本节课教学中,于教师们还有许多无目的、无意识的,但具有评价意义的行为,这些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比如“这里我不明白,谁来告诉我?”像这些语言,实际上是一些隐性的评价,无形中肯定了学生的能力,起到了调动积极性的作用。再就是表情动作的隐性评价。于谊老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比较有亲和力。柔和的语调、赞赏的目光、信任的表情、肯定的点头,无不对学生充满信任和赞许,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进行学习。我认为这些细微的表情与动作,也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
王汩金:张晓老师观察的非常细致,这种隐性的评价方式,的确能够大面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值得学习。
江永久:张老师的评价很好,我们的课堂就应该用这种语言、动作和目光,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在这种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评价方式多要样化。于老师将这三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服务于一个教学目标,达到了评价的预期效果,很好。我觉得还有一点需要补充,那就是于老师特别注意把握评价的契
机,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拿出评价的武器,保证了评价的适切性。
王汩金:是啊,只靠量化评价过于单一。多种方式结合的评价才会更加有效,评价要按照需要给予,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认可和激励,切忌评价时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有较高的亲和力,讲求语言的艺术。这一点于谊老师做得很好。曹老师您继续。
曹培琦: 纵观于谊老师的这堂课,材料的运用贯穿其中,用大量的材料作为主线引领学生对本单元进行复习,做到了一以贯之,突出了我们的研究主题,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这是我的总体感觉。好了我就说这些。
王汩金:刚才大家对于谊老师的课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评议,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这对于上课老师来说是个很大的帮助,对于参与磨课的老师们而言,也是一个思维不断碰撞,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