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01,#2$/03.($4,看来单独采用该法效果并不理想,与其它方法合用,效果才较佳。.()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
程凌江
567
#$$#,%&’(#),*&(!!!"!
S9’9/U(X/YNA
等先用结晶法对条斑紫
-"G
林红卫、伍正清等(钝顶螺旋藻中藻蓝蛋白的提取新工艺(广西化工,!66G+.4:-JG(
彭卫民、商树田等K钝顶螺旋藻(@=(JE)藻胆蛋白的提取,食品科学,!666+"4:.2J.6(
王广策、周百成等K钝顶螺旋藻NJ藻蓝蛋白和多管藻>J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摩尔消光系数的测定K海洋科学,!66"+!4:-#J--(26
张建平、张景民等(>J藻蓝蛋白的分离及其结构表征(生物物理学报,!66G+"4:!G)J!G2(
程凌江、蒋丽金等K条斑紫菜中>J藻红蛋白的纯化及其!和"亚基的分离与发色团含量的测定(海洋与湖沼,!66$+G4:))2J).!(!$!!!#!)!.!-!"
参考文献
!G
高洪峰(不同生长期坛紫菜中藻胆蛋白的含量变化(海(")洋与湖沼,:!66)".-J".2(
黄岩、秦利等(红毛菜中两中不同分子量的>J藻红蛋白的性质比较K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66)+G4:.).J..$(李邵蓉、林惠民K>A&C&U&O]U0BO9/]U中藻红蛋白的纯化及其性质的研究K水生生物学报,!66"+64:#-GJ#".(余丽君、李永明等K钝顶螺旋藻藻胆蛋白的纯化及其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K台湾海峡,:!666!G#J!G"(张以芳、刘旭川等K螺旋藻藻蓝蛋白提取及稳定性试验K(自然版)云南大学学报,!666+)4:#)$J#)#(
韦萍、李环等K极大螺旋藻藻蓝蛋白的提取与纯化K南京(-)化工大学学报,:!666"#J"-(
汤朝晖、蒋加伦K钝顶螺旋藻藻胆蛋白的提取及其特征初报K东海海洋H!66)+!#4:.6J-.(
@9
李娟、吴红艳(螺旋藻、鱼腥藻的开发与应用(适用技术(")市场,:!666-J"(
王勇、董强等(高纯度藻蓝蛋白分离纯化及光谱特性研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666,#"+-4:.-GJ."$(
菜进行粗提,再用89&:;:藻红蛋白+,-"$/01,#2$/0?2(!4;
灰石柱层析,再过@:藻红蛋白+,-.-/01,#2$/03.($4。研究表明,将葡聚糖凝胶柱层析与其它纯化方法混合使用,在纯化的后期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实际应用中,上述几种纯化方法要混合使用,才可能取得较好的纯化效果。王勇5!67等经过反复探索研究建立了@
(,"!-/01,#2$/0)突破了国了高纯度的藻蓝蛋白,纯度值高达!.,内外报告的最高值。这也是将上述几种纯化方法混合使用的典型例证。-结
语
藻胆蛋白作为海藻中的一种重要生理活性物质,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逐步深入,它的价值也正逐步为人们所认识。藻胆蛋白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但昂贵的价格成为制约其开发利用的瓶颈,因而如何在分离纯化技术上取得突破,低成本高效益地获得高纯度的藻胆蛋白已显得极为迫切。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应加大研究力度,尤其应加快有关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以实现藻胆蛋白的大规模生产、利用,造福于人类。
!#).
纪明侯(海藻化学(科学出版社,!66GH.22(
余九九、李宽钰等(螺旋藻的藻胆蛋白提取及稳定性研究(海洋通报,!66GH+24I#"J#2(
李定梅(螺旋藻:全球人类最理想的食品K中国农业出版+)4:社,!66-,)J2(
LMNBOOBHP(B/CN(LMAF&QABK,’RB’S9’9=O&T
食品包装新技术
曾庆祝
曾庆孝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广州
-!$".$
摘要主要介绍当今国际上研究热门的食品包装新技术一活性包装、气调包装及信息化包装。食品包装
活性包装
气调包装
信息化包装
关键词
!"#$%&’$,[BO9
BR9/RH9/T
%&’(#),*&(!!!"##$$#,
+,-.,/01/23-41&’&/035,’’&6378&7’9(!"#$%&’(
:&&9+,-.,/01/
;-2063+,-.,/01/
&5+4373+,-.,/01/
?123’’01/3120,’+,-.,/01/
目前,人们普遍采用惰性的塑料材料包装食品。这些包装材料对包装内食品本身所夹带的或密封时残留的或包装后渗透进的氧气及食品在贮存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或腐败异味“消极包装”“惰物质却无能为力。因此,人类将这类包装称之为或!综述
栅栏等所控制的氧气浓度。在日本,糖果、蜜饯、干制水产食品、肉制品、比萨饼、坚果、巧克力和干制蔬菜等产品中使用了去氧剂。日本的0-,’5H&540405,I,.,.0E,7,公司已经推出了二价铁类的内贴式去氧剂产品。将该产品帖于包装内侧性包装”。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需求的不断提高,或固定在内置标置标签上即可有效地去除包装内氧气成分。试
对与食品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直接相关的包装技术就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食品专家们便着手研究开发新型食品包装技术,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称的“积极包装”或“活性包装”。积极包装或活性包装可以通过包装使食品与环境相互协调,创造一种适宜食品保藏的内部条件,从而确保食品原有的品质,提高包装食品的质量,延长食品的货架寿命。当前,国外一些食品研究机构及食品生产商和包装生产企业都在大力开发这种新型活性包装材料及包装技术。澳大利亚的一家公司已使用有机吸氧剂,如乙二醇、苯酚等,与包装用树脂单体共聚制成自身带有吸氧性的共聚物,其各主要指标都达到了食品卫生级要求,可将该共聚物直接加入树脂中挤成型或制成复合材料。美国、日本等已有多种商业化的食品活性包装材料问世,法国、意大利等已将智能化包装技术用于食品,并已进入市场。食品表面滋生微生物,是导致其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抗微生物包装材料的开发也是包装技术开发的热点,这种包装材料可以缓释一种抗微生物滋生的成分,从而大大提高食品的品质及延长食品货架期。!
活性包装
活性包装是食品包装的一个新概念,是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的更高需要和食品市场的不断发展而开发出的新技术。活性包装是指采用去氧剂、抗菌剂、异味@腐味A、消除剂、水分和二氧化碳控制剂等来延长食品的贺架期,提高其安全性和改善感官性的包装技术。活性包装分为三类方法:去除、排放或其他。去除主要是除去氧气、乙烯、水分和腐味等。将吸附剂、内置标签、封闭物和多聚物等和弹性的包装材料结合起来便构成了去除系统。氧气去除剂可以逐渐预防嗜氧微生物的生长、脂质氧化、退色、风味损失和营养素的损失等。去氧必须考虑产品、容器@包装袋内A渗透和密封不严@在加工和包装过程中A等氧化残余。异味去除是除去象鱼腐败、油脂氧化或果蔬代谢等产生的异味。使用干燥剂有助于减少低水分产品@甜饼A和高水分产品@如鱼、肉等A的水分含量,从而控制其水分活度,延长其货架期。!B!
去氧包装
氧气是引起食品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经证明了湿性面团的对氧气的敏感性,采用在包装内侧附着去氧剂来去除残留或通过包装材料和密封材料进来的氧气,从而有效地延长面团的质量和抑制嗜氧微生物的生长。去氧剂不同于食品添加剂,它有助于防止因氧气而变质的食品的保藏。采用内贴式去氧剂可使包装内氧的浓度降低到万方数据
$B$!C,远远低于真空、充气和气体
验证明,用含有去氧剂的栅栏层聚乙烯包装橙汁,在JK下)9内,其含氧量仍为$;一年后,与用传统栅栏包装相比,产品的维生素G损失少一半。采用该技术包装葡萄酒、果酒等,与传统气体栅栏包装相比,其货架期增加))C。目前,对去氧剂的研制在全球范围内正在积极进行。澳大利亚研究去氧剂方面的著名专家
抗菌剂
当抗菌剂与细菌体包括病原体接触时,它能渗透到细胞壁,从而破坏其功能。在包装中应用的几种合成的和天然的抗菌活性物质有:有机酸@丙酸、苯甲酸、山梨酸A、细菌素@乳链菌素A、香料提取物@百里酚、百里香素A、硫代硫酸盐@蒜素:@GO#PGOGO#I#QA、
酶@过氧化物酶、溶菌酶A、蛋白质@伴清蛋白A、异硫氰酸脂@异硫氰酸烯丙酯A、杀真菌剂@苯菌灵A、螯合剂@RST;A、金属@;/A等。
一种叫氯苯酚SU—)$$的二苯醚衍生物270-’&5,1已是新近面市的商业抗菌剂产品。该产品具有安全和长时间的抗菌效果,也是一种“清洁界面”的保护剂。尽管具有明显的抗菌效果,但是它还不能替代传统的控制微生物操作,因为它在食品包装袋中对食品的作用@机理A还未得到证实。
二氧化氯@G’Q#A是一种强有力的易溶于水的氧化剂。将亚氯酸钠混入塑料包装材料中,当包装层内的水和疏水相物质接触反应产生一种酸而移进亲水相中,将离聚的二氯酸转变为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活性、广谱抗微生物生长剂,包括对
病原体和形成芽孢都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浓度很低@低至$B$NV!$W"XNV!$W"A,反应的最终产物氯离子是无毒无害的。二氧化氯作为食品“包装”主要应用在超市中盛装新鲜食品的托盘低部有水或湿渗部分的微生物的控制。!B)
抗菌膜
食品表面滋生微生物是导致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现在在研制开发高效抗微生物包装材料,这种包装可以缓释一种抗微生物滋生的成分,从而可大幅度延长食品保质期并提高食品品质。抗菌腊便是这类材料的典型代表。抗菌膜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膜中的抗菌剂迁移到食品表面;另一种是抗菌剂不迁移到食品表面。
银盐是日本采用的一种抗微生物剂。银在光线或水的催化作用下,使气态氧变成活性氧,该活性氧将破坏微生物的结构。这种催化反应产物可能是过氧化氢。包装材料中银盐作为抗微
!综述
生物的塑料包装膜。其中一种材料是把用银离子取代部分钠离子而合成的沸石直接加入到与食品接触的膜材料中,让其中的银离子慢慢地释放而产生长久的抗菌效果。
澳大利亚正在研制采用释放+,$来控制水果产品中霉菌生长的抗菌膜。很明显,作为气体的+,$可能要渗透进产品,但是它能漂白水果而产生不好的感官效果。$
气调包装-./01
近来,为满足消费者对新鲜食品和天然食品的需要,控制微生物增长的一些方法研制成功,其中一种成功的方法是气调包装。气调包装是指选用密封性能好的材料包装食品,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来调节包装内的气体环境,以减缓氧化速度,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阻止酶促反应等,从而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存在于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受到如下五个方面的影响:时间、温度、食品组成、原始微生物含量及食品周围的大气环境。在食品进行冻结以前,采用气调来控制微生物的增长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不过,气调包装不能控制所有的微生物的增长,而且其防菌效果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在包装内实现气调的方法有:-!1根据食品-如水果、蔬菜1本身的呼吸代谢情况,结合2,$的产生率和耗氧率而进行调控以形成一种平衡浓度体系。如果能是到很好的控制,那么将减缓腐败,延长货架期。-$1在包装封口前,排除空气,再注入一种混配好的气体。
-#1在包装材料中添加一种物质或在包装膜内侧附上一种物质以改变包装膜内的气体组成。#
信息化包装
这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智力化包装技术。在食品的包装中安装有防盗窃、防假伪、指示时间—温度和指示食品出现腐败等装置的电子指示器。这些智能化仪器-亦即消费者指示器1能告诉消费者欲购食品的真实情况。其中的时间—温度指示器-[1**********]:;?@4A;1能对食品的贮存时间和贮存温度作出显示。但是,33>并不只是时间或温度“标签”,而是记录了食品在贮存和销售期间的温度变化的连续过程,进而预示食品的质量变化情况,因为温度往往和食品的质量直接相关。实际上,33>是建立在化学、机械、酶学、微生物等基础上的质量监控系统。33>作为质量监控器,可以指示包装食品的温度变化和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质量下降水平。33>主要有两个方面应用:-!1作为仓库管理和零售食品的循回检测工具,可以据此对临近到期的食品作出正确的处理是继续陈列还是销售处理掉,这有助于对保持所售食品的质量水平建立一个稳定状态。33>的应用有助于建立一个真实消费系统。
-$1每个包装产品的33>是一个动态的或活性的货架期标签而不是一个打开的日期标签。33>能够确保消费者所购食品是
万方数据
$%%$,&’()$#,*’)!!!"#
保存良好的并在货架期内的。33>作为“消费者指示器”是其最高目标。信息化包装在法国、意大利等国的超市中已有使用。D
研究动态及注意问题
目前,世界上一些专家正在探索一些新的包装领域,他们相信,去氧剂和从生物中提取无毒无害抗菌物的应用将是有前途的。但是,去氧系统必须是得到证实和经济可行,提取的抗菌物可直接固定在膜内侧而不需要迁移到食品表面才能起作用。例如从微生物中提取的尼生素-?4B4?1,从理论上讲可以直接附着在与食品接触的膜内侧。
下一代的食品包装将毫无疑问是将几种活性成分结合应用-目前还未知1。预计今后将会出现更多更好的食品包装。
在研制抗菌素或抗菌膜时应考虑如下问题:
-!1膜的抗菌范围。例如./0只抑制腐败而不能控制病原体的增长将导致食用安全问题。
-$1抗菌膜中抗菌剂的作用机理和物理特性。例如抗菌剂强有力的抗菌活力可能会减弱包装密封性能,反而影响了安全
性。
-#1抗菌剂的抗菌活动是减少细胞增加还是导致细胞死亡。-D1抗菌剂迁移到食品的程度和毒理学及有关法规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E)F:’@G)0:’@=A
$.EQ’’?6G)/A
#..;
DY’:@;?ECQ’Z6:B?
"E;Z=‘;30)/?>?
W_6??6
食品包装新技术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曾庆祝, 曾庆孝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广州,510640食品科学FOOD SCIENCE2002,23(11)12次
1.Aron L Brody Products & Technologies Packaging 2001(01)
2.M L Rooney Active Food Packaging.Blockie Academic & professional 1995
3.M Mathlouthi Food Packaging and Preservation. Blockie Academic & professional 19944.Gordan L Roberston Food Packaging:principles and practice.marcel deckker inc 1992
5.Ray White;Richard Roberts Developments in Modified Atmosphere and Chilled Foods and Packaging 19926.Labuza T P An Introduction to Active Packaging for Foods[外文期刊] 1996(04)
7.Kenneth J Valeentas Enrique Rotstein R Paul Singh Handbook Food Engineering Practice 1997
1. 王利兵.于艳军.李宁涛.张江萍.WANG Li-bing.YU Yan-jun.LI Ning-tao.ZHANG Jiang-ping 我国食品包装标准现状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包装工程2007,28(8)
2. 郁新颜.YU Xin-yan 食品包装的卫生安全分析[期刊论文]-包装工程2005,26(5)3. 彭国勋.刘筱霞 国内外包装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期刊论文]-包装工程2003,24(5)
4. 温志英.WEN Zhi-ying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期刊论文]-食品与机械2006,22(4)5. 李晶.LI Jing 食品包装检验[期刊论文]-包装工程2006,27(6)
6. 朱恩俊.Zhu Enjun 食品包装与环境[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2006(12)7. 杨福馨 活性包装技术研究与分析[期刊论文]-广东印刷2003(2)8. 李亚娜.冯启路.贺庆辉 食品活性包装[期刊论文]-中国包装2008,28(4)9. 童贞 食品包装技术的发展动向[期刊论文]-包装工程2004,25(3)
10. 王晶.赵海霞.周泽宇.唐晓纯.WANG Jing.ZHAO Hai-xia.ZHOU Ze-yu.TANG Xiao-chun 绿色理念下的食品包装与环境保护[期刊论文]-食品科学2007,28(7)
1.朱勇.胡长鹰.王志伟 智能包装技术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07(6)2.付丽.孔保华 抗菌包装在肉类保鲜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04(8)3.郑凌君.张东芳 活性包装在肉制品保鲜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肉类工业 2013(3)
4.刘艳华.张秀娟.汪明 航空食品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动物检疫 2009(8)5.崔福顺.权伍荣.李赫.李弦军 现代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03(2)6.吴淑清.陈阳.刘长胜 HACCP与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浅析[期刊论文]-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7.曾庆祝.曾庆孝 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控制技术[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03(8)
8.段涛.罗伟明 生物技术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包装与食品机械 2008(6)9.毕海丹 抗菌包装技术及其在肉类保鲜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肉类研究 2009(2)
10.凌静 活性包装在肉类保藏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肉类研究 2009(2)
11.付丽 乳铁蛋白的抑菌作用及其对冷却肉保鲜和护色效果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2.鲁奇林.王月华.徐方旭.马蓉.冯叙桥 影响食品安全包装因素的分析与建议[期刊论文]-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pkx200211042.aspx
!综述
+,-.-/01,#2$/03.($4,看来单独采用该法效果并不理想,与其它方法合用,效果才较佳。.()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
程凌江
567
#$$#,%&’(#),*&(!!!"!
S9’9/U(X/YNA
等先用结晶法对条斑紫
-"G
林红卫、伍正清等(钝顶螺旋藻中藻蓝蛋白的提取新工艺(广西化工,!66G+.4:-JG(
彭卫民、商树田等K钝顶螺旋藻(@=(JE)藻胆蛋白的提取,食品科学,!666+"4:.2J.6(
王广策、周百成等K钝顶螺旋藻NJ藻蓝蛋白和多管藻>J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摩尔消光系数的测定K海洋科学,!66"+!4:-#J--(26
张建平、张景民等(>J藻蓝蛋白的分离及其结构表征(生物物理学报,!66G+"4:!G)J!G2(
程凌江、蒋丽金等K条斑紫菜中>J藻红蛋白的纯化及其!和"亚基的分离与发色团含量的测定(海洋与湖沼,!66$+G4:))2J).!(!$!!!#!)!.!-!"
参考文献
!G
高洪峰(不同生长期坛紫菜中藻胆蛋白的含量变化(海(")洋与湖沼,:!66)".-J".2(
黄岩、秦利等(红毛菜中两中不同分子量的>J藻红蛋白的性质比较K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66)+G4:.).J..$(李邵蓉、林惠民K>A&C&U&O]U0BO9/]U中藻红蛋白的纯化及其性质的研究K水生生物学报,!66"+64:#-GJ#".(余丽君、李永明等K钝顶螺旋藻藻胆蛋白的纯化及其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K台湾海峡,:!666!G#J!G"(张以芳、刘旭川等K螺旋藻藻蓝蛋白提取及稳定性试验K(自然版)云南大学学报,!666+)4:#)$J#)#(
韦萍、李环等K极大螺旋藻藻蓝蛋白的提取与纯化K南京(-)化工大学学报,:!666"#J"-(
汤朝晖、蒋加伦K钝顶螺旋藻藻胆蛋白的提取及其特征初报K东海海洋H!66)+!#4:.6J-.(
@9
李娟、吴红艳(螺旋藻、鱼腥藻的开发与应用(适用技术(")市场,:!666-J"(
王勇、董强等(高纯度藻蓝蛋白分离纯化及光谱特性研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666,#"+-4:.-GJ."$(
菜进行粗提,再用89&:;:藻红蛋白+,-"$/01,#2$/0?2(!4;
灰石柱层析,再过@:藻红蛋白+,-.-/01,#2$/03.($4。研究表明,将葡聚糖凝胶柱层析与其它纯化方法混合使用,在纯化的后期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实际应用中,上述几种纯化方法要混合使用,才可能取得较好的纯化效果。王勇5!67等经过反复探索研究建立了@
(,"!-/01,#2$/0)突破了国了高纯度的藻蓝蛋白,纯度值高达!.,内外报告的最高值。这也是将上述几种纯化方法混合使用的典型例证。-结
语
藻胆蛋白作为海藻中的一种重要生理活性物质,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逐步深入,它的价值也正逐步为人们所认识。藻胆蛋白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但昂贵的价格成为制约其开发利用的瓶颈,因而如何在分离纯化技术上取得突破,低成本高效益地获得高纯度的藻胆蛋白已显得极为迫切。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应加大研究力度,尤其应加快有关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以实现藻胆蛋白的大规模生产、利用,造福于人类。
!#).
纪明侯(海藻化学(科学出版社,!66GH.22(
余九九、李宽钰等(螺旋藻的藻胆蛋白提取及稳定性研究(海洋通报,!66GH+24I#"J#2(
李定梅(螺旋藻:全球人类最理想的食品K中国农业出版+)4:社,!66-,)J2(
LMNBOOBHP(B/CN(LMAF&QABK,’RB’S9’9=O&T
食品包装新技术
曾庆祝
曾庆孝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广州
-!$".$
摘要主要介绍当今国际上研究热门的食品包装新技术一活性包装、气调包装及信息化包装。食品包装
活性包装
气调包装
信息化包装
关键词
!"#$%&’$,[BO9
BR9/RH9/T
%&’(#),*&(!!!"##$$#,
+,-.,/01/23-41&’&/035,’’&6378&7’9(!"#$%&’(
:&&9+,-.,/01/
;-2063+,-.,/01/
&5+4373+,-.,/01/
?123’’01/3120,’+,-.,/01/
目前,人们普遍采用惰性的塑料材料包装食品。这些包装材料对包装内食品本身所夹带的或密封时残留的或包装后渗透进的氧气及食品在贮存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或腐败异味“消极包装”“惰物质却无能为力。因此,人类将这类包装称之为或!综述
栅栏等所控制的氧气浓度。在日本,糖果、蜜饯、干制水产食品、肉制品、比萨饼、坚果、巧克力和干制蔬菜等产品中使用了去氧剂。日本的0-,’5H&540405,I,.,.0E,7,公司已经推出了二价铁类的内贴式去氧剂产品。将该产品帖于包装内侧性包装”。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需求的不断提高,或固定在内置标置标签上即可有效地去除包装内氧气成分。试
对与食品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直接相关的包装技术就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食品专家们便着手研究开发新型食品包装技术,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称的“积极包装”或“活性包装”。积极包装或活性包装可以通过包装使食品与环境相互协调,创造一种适宜食品保藏的内部条件,从而确保食品原有的品质,提高包装食品的质量,延长食品的货架寿命。当前,国外一些食品研究机构及食品生产商和包装生产企业都在大力开发这种新型活性包装材料及包装技术。澳大利亚的一家公司已使用有机吸氧剂,如乙二醇、苯酚等,与包装用树脂单体共聚制成自身带有吸氧性的共聚物,其各主要指标都达到了食品卫生级要求,可将该共聚物直接加入树脂中挤成型或制成复合材料。美国、日本等已有多种商业化的食品活性包装材料问世,法国、意大利等已将智能化包装技术用于食品,并已进入市场。食品表面滋生微生物,是导致其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抗微生物包装材料的开发也是包装技术开发的热点,这种包装材料可以缓释一种抗微生物滋生的成分,从而大大提高食品的品质及延长食品货架期。!
活性包装
活性包装是食品包装的一个新概念,是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的更高需要和食品市场的不断发展而开发出的新技术。活性包装是指采用去氧剂、抗菌剂、异味@腐味A、消除剂、水分和二氧化碳控制剂等来延长食品的贺架期,提高其安全性和改善感官性的包装技术。活性包装分为三类方法:去除、排放或其他。去除主要是除去氧气、乙烯、水分和腐味等。将吸附剂、内置标签、封闭物和多聚物等和弹性的包装材料结合起来便构成了去除系统。氧气去除剂可以逐渐预防嗜氧微生物的生长、脂质氧化、退色、风味损失和营养素的损失等。去氧必须考虑产品、容器@包装袋内A渗透和密封不严@在加工和包装过程中A等氧化残余。异味去除是除去象鱼腐败、油脂氧化或果蔬代谢等产生的异味。使用干燥剂有助于减少低水分产品@甜饼A和高水分产品@如鱼、肉等A的水分含量,从而控制其水分活度,延长其货架期。!B!
去氧包装
氧气是引起食品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经证明了湿性面团的对氧气的敏感性,采用在包装内侧附着去氧剂来去除残留或通过包装材料和密封材料进来的氧气,从而有效地延长面团的质量和抑制嗜氧微生物的生长。去氧剂不同于食品添加剂,它有助于防止因氧气而变质的食品的保藏。采用内贴式去氧剂可使包装内氧的浓度降低到万方数据
$B$!C,远远低于真空、充气和气体
验证明,用含有去氧剂的栅栏层聚乙烯包装橙汁,在JK下)9内,其含氧量仍为$;一年后,与用传统栅栏包装相比,产品的维生素G损失少一半。采用该技术包装葡萄酒、果酒等,与传统气体栅栏包装相比,其货架期增加))C。目前,对去氧剂的研制在全球范围内正在积极进行。澳大利亚研究去氧剂方面的著名专家
抗菌剂
当抗菌剂与细菌体包括病原体接触时,它能渗透到细胞壁,从而破坏其功能。在包装中应用的几种合成的和天然的抗菌活性物质有:有机酸@丙酸、苯甲酸、山梨酸A、细菌素@乳链菌素A、香料提取物@百里酚、百里香素A、硫代硫酸盐@蒜素:@GO#PGOGO#I#QA、
酶@过氧化物酶、溶菌酶A、蛋白质@伴清蛋白A、异硫氰酸脂@异硫氰酸烯丙酯A、杀真菌剂@苯菌灵A、螯合剂@RST;A、金属@;/A等。
一种叫氯苯酚SU—)$$的二苯醚衍生物270-’&5,1已是新近面市的商业抗菌剂产品。该产品具有安全和长时间的抗菌效果,也是一种“清洁界面”的保护剂。尽管具有明显的抗菌效果,但是它还不能替代传统的控制微生物操作,因为它在食品包装袋中对食品的作用@机理A还未得到证实。
二氧化氯@G’Q#A是一种强有力的易溶于水的氧化剂。将亚氯酸钠混入塑料包装材料中,当包装层内的水和疏水相物质接触反应产生一种酸而移进亲水相中,将离聚的二氯酸转变为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活性、广谱抗微生物生长剂,包括对
病原体和形成芽孢都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浓度很低@低至$B$NV!$W"XNV!$W"A,反应的最终产物氯离子是无毒无害的。二氧化氯作为食品“包装”主要应用在超市中盛装新鲜食品的托盘低部有水或湿渗部分的微生物的控制。!B)
抗菌膜
食品表面滋生微生物是导致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现在在研制开发高效抗微生物包装材料,这种包装可以缓释一种抗微生物滋生的成分,从而可大幅度延长食品保质期并提高食品品质。抗菌腊便是这类材料的典型代表。抗菌膜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膜中的抗菌剂迁移到食品表面;另一种是抗菌剂不迁移到食品表面。
银盐是日本采用的一种抗微生物剂。银在光线或水的催化作用下,使气态氧变成活性氧,该活性氧将破坏微生物的结构。这种催化反应产物可能是过氧化氢。包装材料中银盐作为抗微
!综述
生物的塑料包装膜。其中一种材料是把用银离子取代部分钠离子而合成的沸石直接加入到与食品接触的膜材料中,让其中的银离子慢慢地释放而产生长久的抗菌效果。
澳大利亚正在研制采用释放+,$来控制水果产品中霉菌生长的抗菌膜。很明显,作为气体的+,$可能要渗透进产品,但是它能漂白水果而产生不好的感官效果。$
气调包装-./01
近来,为满足消费者对新鲜食品和天然食品的需要,控制微生物增长的一些方法研制成功,其中一种成功的方法是气调包装。气调包装是指选用密封性能好的材料包装食品,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来调节包装内的气体环境,以减缓氧化速度,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阻止酶促反应等,从而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存在于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受到如下五个方面的影响:时间、温度、食品组成、原始微生物含量及食品周围的大气环境。在食品进行冻结以前,采用气调来控制微生物的增长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不过,气调包装不能控制所有的微生物的增长,而且其防菌效果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在包装内实现气调的方法有:-!1根据食品-如水果、蔬菜1本身的呼吸代谢情况,结合2,$的产生率和耗氧率而进行调控以形成一种平衡浓度体系。如果能是到很好的控制,那么将减缓腐败,延长货架期。-$1在包装封口前,排除空气,再注入一种混配好的气体。
-#1在包装材料中添加一种物质或在包装膜内侧附上一种物质以改变包装膜内的气体组成。#
信息化包装
这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智力化包装技术。在食品的包装中安装有防盗窃、防假伪、指示时间—温度和指示食品出现腐败等装置的电子指示器。这些智能化仪器-亦即消费者指示器1能告诉消费者欲购食品的真实情况。其中的时间—温度指示器-[1**********]:;?@4A;1能对食品的贮存时间和贮存温度作出显示。但是,33>并不只是时间或温度“标签”,而是记录了食品在贮存和销售期间的温度变化的连续过程,进而预示食品的质量变化情况,因为温度往往和食品的质量直接相关。实际上,33>是建立在化学、机械、酶学、微生物等基础上的质量监控系统。33>作为质量监控器,可以指示包装食品的温度变化和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质量下降水平。33>主要有两个方面应用:-!1作为仓库管理和零售食品的循回检测工具,可以据此对临近到期的食品作出正确的处理是继续陈列还是销售处理掉,这有助于对保持所售食品的质量水平建立一个稳定状态。33>的应用有助于建立一个真实消费系统。
-$1每个包装产品的33>是一个动态的或活性的货架期标签而不是一个打开的日期标签。33>能够确保消费者所购食品是
万方数据
$%%$,&’()$#,*’)!!!"#
保存良好的并在货架期内的。33>作为“消费者指示器”是其最高目标。信息化包装在法国、意大利等国的超市中已有使用。D
研究动态及注意问题
目前,世界上一些专家正在探索一些新的包装领域,他们相信,去氧剂和从生物中提取无毒无害抗菌物的应用将是有前途的。但是,去氧系统必须是得到证实和经济可行,提取的抗菌物可直接固定在膜内侧而不需要迁移到食品表面才能起作用。例如从微生物中提取的尼生素-?4B4?1,从理论上讲可以直接附着在与食品接触的膜内侧。
下一代的食品包装将毫无疑问是将几种活性成分结合应用-目前还未知1。预计今后将会出现更多更好的食品包装。
在研制抗菌素或抗菌膜时应考虑如下问题:
-!1膜的抗菌范围。例如./0只抑制腐败而不能控制病原体的增长将导致食用安全问题。
-$1抗菌膜中抗菌剂的作用机理和物理特性。例如抗菌剂强有力的抗菌活力可能会减弱包装密封性能,反而影响了安全
性。
-#1抗菌剂的抗菌活动是减少细胞增加还是导致细胞死亡。-D1抗菌剂迁移到食品的程度和毒理学及有关法规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E)F:’@G)0:’@=A
$.EQ’’?6G)/A
#..;
DY’:@;?ECQ’Z6:B?
"E;Z=‘;30)/?>?
W_6??6
食品包装新技术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曾庆祝, 曾庆孝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广州,510640食品科学FOOD SCIENCE2002,23(11)12次
1.Aron L Brody Products & Technologies Packaging 2001(01)
2.M L Rooney Active Food Packaging.Blockie Academic & professional 1995
3.M Mathlouthi Food Packaging and Preservation. Blockie Academic & professional 19944.Gordan L Roberston Food Packaging:principles and practice.marcel deckker inc 1992
5.Ray White;Richard Roberts Developments in Modified Atmosphere and Chilled Foods and Packaging 19926.Labuza T P An Introduction to Active Packaging for Foods[外文期刊] 1996(04)
7.Kenneth J Valeentas Enrique Rotstein R Paul Singh Handbook Food Engineering Practice 1997
1. 王利兵.于艳军.李宁涛.张江萍.WANG Li-bing.YU Yan-jun.LI Ning-tao.ZHANG Jiang-ping 我国食品包装标准现状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包装工程2007,28(8)
2. 郁新颜.YU Xin-yan 食品包装的卫生安全分析[期刊论文]-包装工程2005,26(5)3. 彭国勋.刘筱霞 国内外包装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期刊论文]-包装工程2003,24(5)
4. 温志英.WEN Zhi-ying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期刊论文]-食品与机械2006,22(4)5. 李晶.LI Jing 食品包装检验[期刊论文]-包装工程2006,27(6)
6. 朱恩俊.Zhu Enjun 食品包装与环境[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2006(12)7. 杨福馨 活性包装技术研究与分析[期刊论文]-广东印刷2003(2)8. 李亚娜.冯启路.贺庆辉 食品活性包装[期刊论文]-中国包装2008,28(4)9. 童贞 食品包装技术的发展动向[期刊论文]-包装工程2004,25(3)
10. 王晶.赵海霞.周泽宇.唐晓纯.WANG Jing.ZHAO Hai-xia.ZHOU Ze-yu.TANG Xiao-chun 绿色理念下的食品包装与环境保护[期刊论文]-食品科学2007,28(7)
1.朱勇.胡长鹰.王志伟 智能包装技术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07(6)2.付丽.孔保华 抗菌包装在肉类保鲜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04(8)3.郑凌君.张东芳 活性包装在肉制品保鲜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肉类工业 2013(3)
4.刘艳华.张秀娟.汪明 航空食品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动物检疫 2009(8)5.崔福顺.权伍荣.李赫.李弦军 现代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03(2)6.吴淑清.陈阳.刘长胜 HACCP与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浅析[期刊论文]-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7.曾庆祝.曾庆孝 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控制技术[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03(8)
8.段涛.罗伟明 生物技术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包装与食品机械 2008(6)9.毕海丹 抗菌包装技术及其在肉类保鲜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肉类研究 2009(2)
10.凌静 活性包装在肉类保藏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肉类研究 2009(2)
11.付丽 乳铁蛋白的抑菌作用及其对冷却肉保鲜和护色效果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2.鲁奇林.王月华.徐方旭.马蓉.冯叙桥 影响食品安全包装因素的分析与建议[期刊论文]-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pkx20021104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