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经改革开放发展的中国,正经历着历史转折。许多重大社会问题,诸如民生、腐败、城乡二元结构等,已经或正在逐渐影响着我国。建设廉洁、勤政、务实的政府,解决好民生与科学发展问题,全面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这不仅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昭示,更是发展中国与接力未来的必然抉择。
关键词:民生问题;发展;接力未来
近年来,笔者一直潜心研究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试图依据中国的国情,提出解决二元结构问题的理论,即二元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的理论。但问题并不那样简单。在现实中国社会问题当中,农村城镇化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单方面就能解决好的。历史地、客观地审视过去,不难发现:我们以往总是强调了一面,却自然不自然地忽略了另一面;有时候想要突出某一面,却由于顾此失彼恰恰忽略了另一面。只顾眼前利益,或者只看到了局部,甚至急功近利,忽略了全局,是导致所有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着眼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站在宏观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本着通盘解决所有难题的想法,成就了《发展的中国与接力未来》的写作命题。
一、制约当今中国发展的几个问题
中国的民生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中国的民生问题也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发展,并且由单纯的物质生活转向全面化。2011年的人大和政协“两会”,让百姓所高度关注的,当莫过于民生和腐败两大问题了。尤其民生问题,已成为了全社会所瞩目的焦点,成为了百姓们街头巷尾争议的话题。民生和腐败两大难题,折射了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隐痛,中国的贪污腐败在某些地方确实较为严重,已经给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伤害。
在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其一,民生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民生都是说不尽的话题,也是难以有所结论的话题。但是今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进入21世纪之后,民生问题重又回到了我们的生活,成了我们众所关注的话题。你越是不想面对,可它就越是个问题,而且愈来愈严重,也越来越不好解决。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结果,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束手无策呢?其二,腐败问题古今有之,历史上的各朝各代,腐败无不与历史紧密相连,似乎没有腐败,也就难以有历史可圈可写了。然而今天,社会的腐败,尤其官场的腐败,其人数之多,贪污数额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也不敢想象。是什么原因让腐败滋生蔓延,又是什么原因让腐败愈演愈烈呢?能否解决好这两大难题,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更事关中国未来的走向。
首先还是要从发展说起,从历史的回顾来考察今天的问题。最初的发展,应当是非常朴实的发展,是简单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为了摆脱贫穷,我们改变了集体所有制,也就改变了传统的管理体制。从旧的生产关系中解脱出来的人们,激发了自我劳动的积极性,并发挥着个人的潜能经营着自我。国家政策倾斜特区和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同时也鼓励一部分人先行致富。于是之后有了区域的差别,也有了个人贫富的差别。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游离于集体和国家单位之外的少数人,凭借其经济实力和经营头脑,或者凭借其某一方面的专长,如私营企业主、经理人、演员、歌星、体育明星等,在经济浪潮中逐渐成为了富人。而多数依赖国企、事业单位的从业者,依赖土地生存的农业人口,以及长期务工、打工的人员,由于工资涨幅不高,收入增长不多,逐渐就成为了社会的低收入阶层。加上民生保障社会化,医疗、房地产、教育等随行就市,在层层利益的盘剥下,居高不下的价格,让百姓普遍入不抵付。看不起病,住不起房,上不起学,养不起孩子,民生问题愈演愈烈就成为了必然结果。
深入分析我们走过的改革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我们强调发展的时候,我们放手的多,集中的少;我们突出的少,而忽略的多;我们垄断了某些行业,但也放弃甚至牺牲了某些行业和不少人的利益。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与管理,放弃了政府有效的社会保障职能,过分地集权和缺乏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民生问题和腐败滋生。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是发展中国继往开来的立足之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这两者中,必须清楚人是第一要素,是决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发展的人,只有人的现代化发展,才能推进科学发展,也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只有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解决好人的一切问题,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居官者也才能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民生问题解决好了,中国的发展才能继往开来,发展的中国接力未来也才能乘风破浪。
民生问题事关大局,事关全局。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是事关中国接力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党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最高理想,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始终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人民服务,最根本的就是以人为本。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阐释,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使我们的一切工作,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我们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以人为本,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发展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正是人民群众蕴藏的无限创造力,创造了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生产关系变革和社会进步。为此,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关注人的因素,注重人对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要坚持在培养和使用人才方面做文章,在深入研究实际问题方面下功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一支好的优秀的管理人才队伍,没有对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和预测分析的正确决策,我们就难以推动发展,就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必须要有发展的新思维,有发展的新举措,要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在不断改革中谋求发展。切实做到发展要依靠人,发展的成果要惠及人。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要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这个发展大局,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有全局观念,继续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协调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是要不断解决好“三农”问题,解决好就业和民生问题,处理好政府与百姓的和谐关系。真正走出中国特色的、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民生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从全局的、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找到通盘解决民生问题的钥匙。我们绝不能再重蹈覆辙,走顾此失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路。也绝不能让民生问题继续恶化,让“国富民穷”成为中国的现实。
三、优抚民生与严惩腐败,是发展中国接力未来的历史驱动
民生问题重在解决就业和提高百姓的收入,重在解决事关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系统地、科学地组织社会生产和管理,实施各类民生保障工程,惩治官场腐败、社会腐败,是解决民生问题必不可少的系统工程,也是中国接力未来发展的当务之急。
首先,必须拉动就业,大幅度提高全社会的收入水平,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还很低,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都远不及发达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没有工业产业的发展,没有产业部门提供就业岗位,拉动就业就是一句空话,解决就业问题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阶段,我们急需要在城市工业化的基础上,在乡村地域发展工业,并依托工业带动服务业发展,借以提升我国工业化的规模与水平,并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通过城乡二元工业化的发展,不仅可以拉动就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而且也直接为农村城市(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奠定基础。走二元工业化带动城市(镇)化的发展道路,这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我们不能无限地把人口聚集到现有城市,致使城市不断膨胀,造成过度城市化的问题;我们也不能脱离工业化的工程,甚至不去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就单纯地考虑农村城镇化的实现,以及农业产业化的推进问题。工业化是城市(镇)化的基本动力,这是世界各国城市化历史经验的昭示。
其次,必须关注民生,切实把民生问题解决好,并从根本制度上加以保证。民生问题的产生和不断恶化,既有体制上的问题,也有管理方面的不足。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政府的统筹规划,民生基本能够得到保障。虽然贫穷,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民生问题似乎并不怎样尖锐,社会公平亦让人们感觉心情舒畅。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保障逐渐推向了社会,住房、教育、医疗、生活消费等很大程度都是依靠市场来调节,由商家和实体来操作。高房价,食品安全,医疗教育费用高等的社会现实,诸多事关民生的问题亟待解决。必须把解决好民生问题,放在事关中国未来发展命运的高度来审视。
再次,必须严惩腐败,加强党的廉政建设,把为人民服务宗旨落在实处。改革开放以来,腐败之风愈演愈烈,从经济领域犯罪,到权钱交易、跑官卖官,到权力与黑恶势力相勾结,其腐败形式之多,涉及领域之广,牵扯面之大,无不令人瞠目结舌。腐败之风盛行,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的组织与管理,更直接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引发了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因此,严惩腐败,建设一个清正廉洁的党和政府,是确保党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党与人民群众始终鱼水情深的根本所在。民心工程事关民心所向,解决民生问题大势所趋。增加百姓的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把住房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稳定物价、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等事关民生大计的诸多问题,尽快纳入到政府工作的范畴通盘考虑,抓紧解决。这是现实中国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的中国接力未来的当务之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尽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的精辟论述,也许能够使我们加深对本文的理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方能安邦治国,这正是发展中国与接力未来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A].毛泽东选集[C].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A].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C].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任俊华,赵清文.大学 中庸 孟子[M].华夏出版社,2008.
*本文是作者即将出版的著作《发展的中国与接力未来》一书序言的第四部分,略有修改。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摘要:历经改革开放发展的中国,正经历着历史转折。许多重大社会问题,诸如民生、腐败、城乡二元结构等,已经或正在逐渐影响着我国。建设廉洁、勤政、务实的政府,解决好民生与科学发展问题,全面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这不仅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昭示,更是发展中国与接力未来的必然抉择。
关键词:民生问题;发展;接力未来
近年来,笔者一直潜心研究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试图依据中国的国情,提出解决二元结构问题的理论,即二元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的理论。但问题并不那样简单。在现实中国社会问题当中,农村城镇化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单方面就能解决好的。历史地、客观地审视过去,不难发现:我们以往总是强调了一面,却自然不自然地忽略了另一面;有时候想要突出某一面,却由于顾此失彼恰恰忽略了另一面。只顾眼前利益,或者只看到了局部,甚至急功近利,忽略了全局,是导致所有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着眼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站在宏观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本着通盘解决所有难题的想法,成就了《发展的中国与接力未来》的写作命题。
一、制约当今中国发展的几个问题
中国的民生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中国的民生问题也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发展,并且由单纯的物质生活转向全面化。2011年的人大和政协“两会”,让百姓所高度关注的,当莫过于民生和腐败两大问题了。尤其民生问题,已成为了全社会所瞩目的焦点,成为了百姓们街头巷尾争议的话题。民生和腐败两大难题,折射了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隐痛,中国的贪污腐败在某些地方确实较为严重,已经给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伤害。
在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其一,民生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民生都是说不尽的话题,也是难以有所结论的话题。但是今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进入21世纪之后,民生问题重又回到了我们的生活,成了我们众所关注的话题。你越是不想面对,可它就越是个问题,而且愈来愈严重,也越来越不好解决。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结果,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束手无策呢?其二,腐败问题古今有之,历史上的各朝各代,腐败无不与历史紧密相连,似乎没有腐败,也就难以有历史可圈可写了。然而今天,社会的腐败,尤其官场的腐败,其人数之多,贪污数额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也不敢想象。是什么原因让腐败滋生蔓延,又是什么原因让腐败愈演愈烈呢?能否解决好这两大难题,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更事关中国未来的走向。
首先还是要从发展说起,从历史的回顾来考察今天的问题。最初的发展,应当是非常朴实的发展,是简单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为了摆脱贫穷,我们改变了集体所有制,也就改变了传统的管理体制。从旧的生产关系中解脱出来的人们,激发了自我劳动的积极性,并发挥着个人的潜能经营着自我。国家政策倾斜特区和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同时也鼓励一部分人先行致富。于是之后有了区域的差别,也有了个人贫富的差别。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游离于集体和国家单位之外的少数人,凭借其经济实力和经营头脑,或者凭借其某一方面的专长,如私营企业主、经理人、演员、歌星、体育明星等,在经济浪潮中逐渐成为了富人。而多数依赖国企、事业单位的从业者,依赖土地生存的农业人口,以及长期务工、打工的人员,由于工资涨幅不高,收入增长不多,逐渐就成为了社会的低收入阶层。加上民生保障社会化,医疗、房地产、教育等随行就市,在层层利益的盘剥下,居高不下的价格,让百姓普遍入不抵付。看不起病,住不起房,上不起学,养不起孩子,民生问题愈演愈烈就成为了必然结果。
深入分析我们走过的改革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我们强调发展的时候,我们放手的多,集中的少;我们突出的少,而忽略的多;我们垄断了某些行业,但也放弃甚至牺牲了某些行业和不少人的利益。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与管理,放弃了政府有效的社会保障职能,过分地集权和缺乏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民生问题和腐败滋生。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是发展中国继往开来的立足之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这两者中,必须清楚人是第一要素,是决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发展的人,只有人的现代化发展,才能推进科学发展,也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只有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解决好人的一切问题,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居官者也才能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民生问题解决好了,中国的发展才能继往开来,发展的中国接力未来也才能乘风破浪。
民生问题事关大局,事关全局。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是事关中国接力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党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最高理想,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始终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人民服务,最根本的就是以人为本。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阐释,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使我们的一切工作,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我们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以人为本,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发展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正是人民群众蕴藏的无限创造力,创造了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生产关系变革和社会进步。为此,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关注人的因素,注重人对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要坚持在培养和使用人才方面做文章,在深入研究实际问题方面下功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一支好的优秀的管理人才队伍,没有对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和预测分析的正确决策,我们就难以推动发展,就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必须要有发展的新思维,有发展的新举措,要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在不断改革中谋求发展。切实做到发展要依靠人,发展的成果要惠及人。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要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这个发展大局,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有全局观念,继续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协调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是要不断解决好“三农”问题,解决好就业和民生问题,处理好政府与百姓的和谐关系。真正走出中国特色的、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民生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从全局的、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找到通盘解决民生问题的钥匙。我们绝不能再重蹈覆辙,走顾此失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路。也绝不能让民生问题继续恶化,让“国富民穷”成为中国的现实。
三、优抚民生与严惩腐败,是发展中国接力未来的历史驱动
民生问题重在解决就业和提高百姓的收入,重在解决事关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系统地、科学地组织社会生产和管理,实施各类民生保障工程,惩治官场腐败、社会腐败,是解决民生问题必不可少的系统工程,也是中国接力未来发展的当务之急。
首先,必须拉动就业,大幅度提高全社会的收入水平,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还很低,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都远不及发达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没有工业产业的发展,没有产业部门提供就业岗位,拉动就业就是一句空话,解决就业问题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阶段,我们急需要在城市工业化的基础上,在乡村地域发展工业,并依托工业带动服务业发展,借以提升我国工业化的规模与水平,并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通过城乡二元工业化的发展,不仅可以拉动就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而且也直接为农村城市(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奠定基础。走二元工业化带动城市(镇)化的发展道路,这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我们不能无限地把人口聚集到现有城市,致使城市不断膨胀,造成过度城市化的问题;我们也不能脱离工业化的工程,甚至不去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就单纯地考虑农村城镇化的实现,以及农业产业化的推进问题。工业化是城市(镇)化的基本动力,这是世界各国城市化历史经验的昭示。
其次,必须关注民生,切实把民生问题解决好,并从根本制度上加以保证。民生问题的产生和不断恶化,既有体制上的问题,也有管理方面的不足。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政府的统筹规划,民生基本能够得到保障。虽然贫穷,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民生问题似乎并不怎样尖锐,社会公平亦让人们感觉心情舒畅。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保障逐渐推向了社会,住房、教育、医疗、生活消费等很大程度都是依靠市场来调节,由商家和实体来操作。高房价,食品安全,医疗教育费用高等的社会现实,诸多事关民生的问题亟待解决。必须把解决好民生问题,放在事关中国未来发展命运的高度来审视。
再次,必须严惩腐败,加强党的廉政建设,把为人民服务宗旨落在实处。改革开放以来,腐败之风愈演愈烈,从经济领域犯罪,到权钱交易、跑官卖官,到权力与黑恶势力相勾结,其腐败形式之多,涉及领域之广,牵扯面之大,无不令人瞠目结舌。腐败之风盛行,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的组织与管理,更直接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引发了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因此,严惩腐败,建设一个清正廉洁的党和政府,是确保党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党与人民群众始终鱼水情深的根本所在。民心工程事关民心所向,解决民生问题大势所趋。增加百姓的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把住房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稳定物价、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等事关民生大计的诸多问题,尽快纳入到政府工作的范畴通盘考虑,抓紧解决。这是现实中国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的中国接力未来的当务之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尽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的精辟论述,也许能够使我们加深对本文的理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方能安邦治国,这正是发展中国与接力未来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A].毛泽东选集[C].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A].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C].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任俊华,赵清文.大学 中庸 孟子[M].华夏出版社,2008.
*本文是作者即将出版的著作《发展的中国与接力未来》一书序言的第四部分,略有修改。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