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性别角色社会化对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
摘 要:成就动机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个人谋求成就的冲动、愿望或趋势。它是人类最基本而重要的动机,有助于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功,达到完善的状态。成就动机与个人的成就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年研究表明:影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有客观因素,有主观因素。分析其主、客观因素的利弊,趋利避害,可以促进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形成和逐渐成熟。
关键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影响因素
一、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现状
在大学校园里,女大学生有幸接受人类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熏陶,这对于她们生活理想、人生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无疑具有导向、调适和控制的功能。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使当代女大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境界审视人生,从而冲破了传统女性“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的生活理想。有调查显示,100%的女大学生不同意“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有93%的女大学生认为女性应有自己的事业追求,而不应该满足于仅做一个贤妻良母,表现出较强的平等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历史的使命感,使她们将自己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从而表现出对成就的关注与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呈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然而,在当代这样一个有着较强的,以成就定向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女大学生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成功恐惧症”,她们既追求成功又回避成功。此外,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中融入了明显的亲和因素,更多的女大学生力求在更高的层次上成为较完整的女性,他们愈来愈追求自身属性与家庭属性的统一性,渴望事业成功、爱情美满、家庭幸福。而当事业成功与家庭美满不可兼得时,她们往往舍弃“事业”而成全“家庭”。她们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减轻心理的压抑感。
二、影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传统观念与社会分工的束缚
近代以来,“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受到了批判。但不可否认,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时时处处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生存与发展。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善良的、温柔的,它几乎是迄今为止任何时代衡量女性好坏与否的标准,不仅被男性也被女性自身所接受,受到高等教育的男女大学生同样不例外。
由于传统观念的作祟,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值远不如对男性的期望值高。就业信息的不利女性的消极反馈对在校各年级的女大学生几乎都形成了一股冲击波,使她们不知今后的路该怎样走,不少人失去了拼搏进取的信心,失去了抗衡偏见的勇气,采取了听命于自然,安于现状的态度。
2.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
日常生活中商业广告、音像制品、报刊图书、广播电视、文艺作品、网络等大众传媒有意无意地变相宣传有关性别角色模式的陈腐观念。它们间接地对女性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许多传媒暗示女性应定位于家庭私域,女性若“弱、柔、漂亮、性感、细心”才有女人味;男人若“强、事业有成、有钱、粗心”才是“男子汉”。女性就是要在事业上比男人差,在脾气上
比男人柔,在性格上比男人软,在能力上比男人低。这些形象无疑对女大学生起着误导作用。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偏差
学校是女大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她们主要从教材、教师和同学中获得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价值期待和价值评价标准。由于传统性别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与学生的言谈也在某种程度上传达着旧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教师对于男女学生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老师最喜欢用功、成绩突出和头脑反应快的男孩,对男孩的交际和为人则不太注重。这可能会导致日后女孩的动机指向人际关系领域,而男孩的动机则更多地指向成就领域。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女大学生对旧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认同感。
(二)主观因素
1.主体意识薄弱,角色期望值低
传统社会里中国女性处于被支配的顺从地位,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严重削弱了女性的主体意识。我国妇女地位的提高更多的是得益于党和国家所制定的相关政策而不是众多女性自主意识的真正觉醒。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中学阶段通常成绩优异,并由此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厚爱与夸赞,也因此而产生了一定的好胜心理,凡事追求完美,有很多高远的理想和抱负,形成表面上看似较强的主体意识。但当进入人才聚集且不仅仅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大学校园,她们很快就会感到原来的优势不复存在,并感到自己在很多方面诸如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上不如男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进而把失败归因于性别的差异,以此安慰自己,降低对自我的要求,并逐步退出和男生竞争的舞台。主体意识的薄弱导致女性依赖思想严重,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自我负责的精神不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
2.人格弱点
一般情况下,女大学生心理发展要经历了20年左右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她们的人格特点已趋于稳定,其中存在的一些人格弱点对其成就动机和追求更高成就的信心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些人格弱点主要有:(1)承受挫折能力差。女大学生自尊心强且敏感,并且比男大学生更重视事情的后果及他人评价。当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时她们的失败感较强,更容易排斥否定自我,缺乏自信心,抑制新的成就欲;(2)缺乏意志力。女大学生对行为目标认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对缺乏,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并且习惯做立竿见影的事情,因而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的能力比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她们深层次的心理动力;(3)缺少冒险精神。女大学生求平稳、求安定、不愿做具有风险事情的心态使得她们自我期望值低、成就意识不强、缺少创新性,从而压抑、埋没了未被发觉的潜能;由于自认为能力有限,不少女大学生经常自我原谅,反省意识不够,容易原地踏步走,甚至面对困难望而却步;(4)嫉妒心理强。一些女大学生见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内心便开始焦虑,但焦虑本身并未成为其奋发上进、急起直追的动力,而是仍旧保持心理的惰性,对别人非难、挑剔,甚至制造麻烦。
3.成功“恐惧”与“亲和”性动机的负面效应
当代女大学生既有追求事业成功的期望,同时也存在对于失败的顾虑和担忧,呈现出矛盾心理。事业心重、能力强、成就感高的女性常会具有较多的男性气质而失去女性魅力。女大学生这种既有成功期盼又有成功焦虑的矛盾动机,会使她们在将来的社会角色中有意回避成功,压抑自己的成就表现。
女大学生大都渴望事业成功、爱情的美满和家庭的幸福,当其难以兼得时,女性的亲和动机决定了她往往“牺牲事业”而“成就家庭”。她们向世人展示的是她们的自我牺牲精神,借此来减轻其心理的压抑感。显而易见,社会文化因素尤其是刻板印象这一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直接决定了女大学生对职业成就的渴望低于男大学生,从而影响她们对成功的追求。
4.情感困惑
女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性与身心发育亦正趋于成熟。然而女大学生情感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困惑,不仅未能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影响着学业和自身发展,具体表现为两点:(1)角色家庭化提前。角色家庭化提前是指女大学生在各种外因的影响下,基于其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和角色模式的特点,过早地表现出女性的家庭角色特点,过快地执行家庭角色职能的倾向。由于女大学生感情细腻、专注,又好幻想、憧憬自己的未来,因而不少人以较大的兴趣关注女性事务,如学习织毛衣、做饭等,分散了学习时间和注意力,成就需求感越来越少。(2)痛苦的“牺牲”精神。很多女大学生一旦谈恋爱便立刻陶醉于爱情的漩涡不能自拔,不仅影响了学习而且面对个人的发展犹豫不决。她们总是寄希望于男朋友,只要对方能有所发展,自己保持一般水平便可以了,说明情感中存在的烦恼、困惑在不同程度地约束着女大学生的进取精神。
5.知识结构单一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优于男生,但科研能力却比男生差。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在于女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简单,过于单一化。主要表现在读书兴趣狭窄、学习主动性差、读书积极性不高。女大学生的主要任务集中于学习活动,由于其知识结构单一化造成学习与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相脱离,影响她们的成就动机。
参考文献:
[1]王萍.关于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分析与思考[J].
[2]马林芳.浅论影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3]张林,黎兵,刘永兴.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梁丽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取向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6]王本法,杜文学.男女成就动机的差异及其成因简析[J].济南大学学报,
浅论性别角色社会化对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
摘 要:成就动机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个人谋求成就的冲动、愿望或趋势。它是人类最基本而重要的动机,有助于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功,达到完善的状态。成就动机与个人的成就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年研究表明:影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有客观因素,有主观因素。分析其主、客观因素的利弊,趋利避害,可以促进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形成和逐渐成熟。
关键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影响因素
一、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现状
在大学校园里,女大学生有幸接受人类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熏陶,这对于她们生活理想、人生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无疑具有导向、调适和控制的功能。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使当代女大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境界审视人生,从而冲破了传统女性“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的生活理想。有调查显示,100%的女大学生不同意“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有93%的女大学生认为女性应有自己的事业追求,而不应该满足于仅做一个贤妻良母,表现出较强的平等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历史的使命感,使她们将自己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从而表现出对成就的关注与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呈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然而,在当代这样一个有着较强的,以成就定向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女大学生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成功恐惧症”,她们既追求成功又回避成功。此外,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中融入了明显的亲和因素,更多的女大学生力求在更高的层次上成为较完整的女性,他们愈来愈追求自身属性与家庭属性的统一性,渴望事业成功、爱情美满、家庭幸福。而当事业成功与家庭美满不可兼得时,她们往往舍弃“事业”而成全“家庭”。她们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减轻心理的压抑感。
二、影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传统观念与社会分工的束缚
近代以来,“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受到了批判。但不可否认,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时时处处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生存与发展。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善良的、温柔的,它几乎是迄今为止任何时代衡量女性好坏与否的标准,不仅被男性也被女性自身所接受,受到高等教育的男女大学生同样不例外。
由于传统观念的作祟,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值远不如对男性的期望值高。就业信息的不利女性的消极反馈对在校各年级的女大学生几乎都形成了一股冲击波,使她们不知今后的路该怎样走,不少人失去了拼搏进取的信心,失去了抗衡偏见的勇气,采取了听命于自然,安于现状的态度。
2.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
日常生活中商业广告、音像制品、报刊图书、广播电视、文艺作品、网络等大众传媒有意无意地变相宣传有关性别角色模式的陈腐观念。它们间接地对女性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许多传媒暗示女性应定位于家庭私域,女性若“弱、柔、漂亮、性感、细心”才有女人味;男人若“强、事业有成、有钱、粗心”才是“男子汉”。女性就是要在事业上比男人差,在脾气上
比男人柔,在性格上比男人软,在能力上比男人低。这些形象无疑对女大学生起着误导作用。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偏差
学校是女大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她们主要从教材、教师和同学中获得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价值期待和价值评价标准。由于传统性别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与学生的言谈也在某种程度上传达着旧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教师对于男女学生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老师最喜欢用功、成绩突出和头脑反应快的男孩,对男孩的交际和为人则不太注重。这可能会导致日后女孩的动机指向人际关系领域,而男孩的动机则更多地指向成就领域。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女大学生对旧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认同感。
(二)主观因素
1.主体意识薄弱,角色期望值低
传统社会里中国女性处于被支配的顺从地位,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严重削弱了女性的主体意识。我国妇女地位的提高更多的是得益于党和国家所制定的相关政策而不是众多女性自主意识的真正觉醒。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中学阶段通常成绩优异,并由此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厚爱与夸赞,也因此而产生了一定的好胜心理,凡事追求完美,有很多高远的理想和抱负,形成表面上看似较强的主体意识。但当进入人才聚集且不仅仅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大学校园,她们很快就会感到原来的优势不复存在,并感到自己在很多方面诸如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上不如男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进而把失败归因于性别的差异,以此安慰自己,降低对自我的要求,并逐步退出和男生竞争的舞台。主体意识的薄弱导致女性依赖思想严重,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自我负责的精神不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
2.人格弱点
一般情况下,女大学生心理发展要经历了20年左右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她们的人格特点已趋于稳定,其中存在的一些人格弱点对其成就动机和追求更高成就的信心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些人格弱点主要有:(1)承受挫折能力差。女大学生自尊心强且敏感,并且比男大学生更重视事情的后果及他人评价。当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时她们的失败感较强,更容易排斥否定自我,缺乏自信心,抑制新的成就欲;(2)缺乏意志力。女大学生对行为目标认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对缺乏,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并且习惯做立竿见影的事情,因而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的能力比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她们深层次的心理动力;(3)缺少冒险精神。女大学生求平稳、求安定、不愿做具有风险事情的心态使得她们自我期望值低、成就意识不强、缺少创新性,从而压抑、埋没了未被发觉的潜能;由于自认为能力有限,不少女大学生经常自我原谅,反省意识不够,容易原地踏步走,甚至面对困难望而却步;(4)嫉妒心理强。一些女大学生见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内心便开始焦虑,但焦虑本身并未成为其奋发上进、急起直追的动力,而是仍旧保持心理的惰性,对别人非难、挑剔,甚至制造麻烦。
3.成功“恐惧”与“亲和”性动机的负面效应
当代女大学生既有追求事业成功的期望,同时也存在对于失败的顾虑和担忧,呈现出矛盾心理。事业心重、能力强、成就感高的女性常会具有较多的男性气质而失去女性魅力。女大学生这种既有成功期盼又有成功焦虑的矛盾动机,会使她们在将来的社会角色中有意回避成功,压抑自己的成就表现。
女大学生大都渴望事业成功、爱情的美满和家庭的幸福,当其难以兼得时,女性的亲和动机决定了她往往“牺牲事业”而“成就家庭”。她们向世人展示的是她们的自我牺牲精神,借此来减轻其心理的压抑感。显而易见,社会文化因素尤其是刻板印象这一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直接决定了女大学生对职业成就的渴望低于男大学生,从而影响她们对成功的追求。
4.情感困惑
女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性与身心发育亦正趋于成熟。然而女大学生情感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困惑,不仅未能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影响着学业和自身发展,具体表现为两点:(1)角色家庭化提前。角色家庭化提前是指女大学生在各种外因的影响下,基于其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和角色模式的特点,过早地表现出女性的家庭角色特点,过快地执行家庭角色职能的倾向。由于女大学生感情细腻、专注,又好幻想、憧憬自己的未来,因而不少人以较大的兴趣关注女性事务,如学习织毛衣、做饭等,分散了学习时间和注意力,成就需求感越来越少。(2)痛苦的“牺牲”精神。很多女大学生一旦谈恋爱便立刻陶醉于爱情的漩涡不能自拔,不仅影响了学习而且面对个人的发展犹豫不决。她们总是寄希望于男朋友,只要对方能有所发展,自己保持一般水平便可以了,说明情感中存在的烦恼、困惑在不同程度地约束着女大学生的进取精神。
5.知识结构单一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优于男生,但科研能力却比男生差。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在于女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简单,过于单一化。主要表现在读书兴趣狭窄、学习主动性差、读书积极性不高。女大学生的主要任务集中于学习活动,由于其知识结构单一化造成学习与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相脱离,影响她们的成就动机。
参考文献:
[1]王萍.关于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分析与思考[J].
[2]马林芳.浅论影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3]张林,黎兵,刘永兴.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梁丽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取向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6]王本法,杜文学.男女成就动机的差异及其成因简析[J].济南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