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决策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第19卷 第4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9 No.4 2010年4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pr. 2010

文章编号:1008-8717(2010)04-0005-03

危机决策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朱凡钰1 邓鹏怡2

(1.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 华龙证券,甘肃 兰州 730050)

摘 要:危机决策是危机管理的核心。本文从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危机决策的种类和特征、危机决策的研究取向、危机决策的方法以及当前我国研究危机决策的现实意义;并针对目前我国危机决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危机决策的途径,以期对危机决策的科学化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危机事件;危机决策;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从震惊世界的美国纽约9·11恐怖事件,到2003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非典”恐慌,2004年末的印度洋地震海啸,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和禽流感,2006年印尼再次海啸,2007年美国加州火灾,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大面积的冻灾、雪灾和汶川“5·12”大地震,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蔓延,8月8号“莫拉克”台风对台湾的袭击……我们的生活周围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在每个名称后面,带来的都是大量的人员死亡和美丽家园的破碎。因此,如何科学地管理和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问题必然引起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社会乃至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在危机情景下决策主体能否恰当地做出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危机决策的基本含义

危机决策(Crisis Decision - Making)是一种非程序化决策,它是指决策主体在有限时间、资源、信息和人力等条件下,对危机做出判断和快速行为的过程[1]。危机决策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在危机决策过程中,突发性危机事件以及不确定前景造成了高度的紧张和压力,使决策主体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重要决策和反应。可以说决策主体的心理因素在危机决策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而突发性危机事件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巨大,其中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就是人的情绪反应(其情绪反应以恐惧、愤怒、焦虑等为主)。

二、危机决策的种类和特征 (一)危机决策的种类

危机决策分为危机事前决策和危机事中决策。危机事前决策一般在预警系统中进行,指对风险型决策中各

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案。如英国的肯特郡警察局的大铁皮柜子里,放着几百个像砖头大小的纸包。里面装着关于防止英法间海底隧道着火的预案,每一包都针对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而危机事中决策则是指在危机发生后进行的策略的制定与选择。

(二)危机决策的特点 1.时间的紧迫性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的特点。危机事件虽然存在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由于真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而且也超越了正常的社会运行秩序和人们习惯性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具有突发性和危险性。同时,危机决策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紧急性,且需要立刻控制危机,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和恶化[2],因此,危机决策者要遵循时间第一的原则,快速应变,迅速决策。

2.信息的紧缺性

在危机情境下,由于危机事件发生、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危机信息不断变化,决策者需要及时更新关于危机的信息。但是,由于时间紧迫、人力资源等因素(灵感、直觉、顿悟、本能、欲求、需求)使得决策者很难准确、及时地得到充分、有效的有关危机决策的信息[3]。

3.决策的非程序性

危机情景下的决策,时机决定成败,为了争取时间,更多依赖于直觉判断,可能会有考虑的盲点,但是不能为了追求完美而去过度分析,按部就班履行民主程序,决策过程必须简便、快速,依靠决策者的经验、智慧和

收稿日期:2009-10-15

作者简介:朱凡钰(1984—),女,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5

直觉去权衡利弊,实时做出情景决断。

三、危机决策的研究取向及研究现状

目前危机决策研究有三种取向:一是研究决策不当引起的危机;二是研究危机发生时的决策,大部分是从处理危机事件的结果来推断危机决策是否出了问题;三是规范性的研究,提出预防危机应有的决策内容。这三种取向其实可以归纳成“危机”与“决策”因果属性之间的探讨,其一是决策在先,危机在后,也就是研究何种决策失误容易引发危机,这是指第一种研究取向的情况;其二是危机在前,决策在后,观察重点是危机发生后的组织决策过程及效果,也就是第二、第三种研究取向的类型[4]。

危机决策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探讨影响危机决策的组织内部因素和个人因素,如领导人,组织文化、组织架构和决策模式等对决策的影响研究,以管理学派的研究成果为代表,如威胁僵固理论(Threat Rigidity Theory,1981)与压力模型(Stress Model,1978),主要研究决策者个人在面临巨大的压力之下的决策行为与决策过程;Joanne等人(2006)通过对15个危机事件的决策过程图式的分析,就危机事件发生时的决策过程进行了研究,这一过程主要是依靠对已有非冲突的解决方案进行连续性的评估来进行决策的[5]

;Kate(2008)在应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突发性消极事件的危机决策理论,构建了三段式的危机决策过程模式,即事件危机程度评估、反应选择的确定和反映选择方案的评估[6]

。第二种是探讨影响决策的外部因素,如危机种类、危机程度、不确定因素等,主要探讨危机情境与危机决策之间的关联影响,研究的视角主要有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学和修辞学等。

综上所述,危机决策的研究目前还多为理论方面的探讨,此方面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分析方法主要基于经典决策理论,借用应用数学或危机管理理论的方法,从成本和风险的角度对已有的决策进行定性分析,解决某一特定突发事件爆发后的应急决策问题。只有极少数的研究者运用心理学领域的实验研究方法对危机决策进行研究。

四、危机决策方法

危机决策涉及的未知、不确定的因素多,决策环境复杂,是一种典型的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很难用一定的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因此,常常采用初步、快速分析方法,专家紧急咨询法等方法[7]。危机群体决策方法是危机决策的一种有效方法,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把决策群体的知识、经验融为一体,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以利于决策的落实与执行。

五、危机决策的优化途径

危机决策受事态的不确定、时间紧迫、信息有限等6

因素制约,容易出现决策滞后,决策质量底下等弊端。而危机决策的紧迫性,重要性又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危机决策途径,提高决策质量。从而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将危机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一)转变危机决策观念

危机决策包括事前决策和事中决策两种模式,这也就是要求不仅要重视危机事件发生后的事中决策,也要注重组织日常运作中的常规决策。从目前我国的决策现实观察来看,危机发生后组织及个体很难在高度紧张和压力之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决策,控制危机事态的蔓延;而且各类决策者往往不能从发生的危机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导致组织及个体在危机情景下决策时,没有足够可支配的政策资源,影响和制约了决策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要想提高危机决策能力和决策效率,首先要转变危机决策观念。

(二)编制危机应急预案

危机应急预案是为了应对危机的发生而事先制订的处置方案,它是危机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决策过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危机出现之前,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情景,事先应用专家知识和经验编制危机应急预案和应对计划;二是根据出现的异常问题,判别危机情景,然后借助于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技术得到处理危机的初步可行方案[8]。预案是实现危机决策智能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基础,我国目前各部门都有应急预案,但是这些预案间不成体系,实物预案多,机制预案少,预案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比较低。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危机应急预案管理。

(三)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9] 非理性是指理性之外的认识、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人的直觉、灵感、顿悟、情感、意志、兴趣、无意识等。它有非自觉性、非逻辑性、冲动性和盲目性等特点。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能有效弥补危机决策中理性的缺憾。第一,发挥无意识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无意识可以作为一种思维定势去影响整个认识过程,能节约决策时间,往往还能创造新思维,解决危机状态下难以解决的难题。第二,发挥直觉、灵感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在纯逻辑和理性无法应付的大量变化着的情况中,直觉往往能抓住变化的本质,从而能确定危机情境中的不确定性。第三,发挥情感意志的激化和维系作用。因为任何决策都是从决策者的内心情感体验和认同中而产生的一定需要、愿望和动机出发的。情感、意志等精神力量是维系认识过程和决策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因素,它们对认识过程和决策活动起维系作用。

六、当前我国危机决策研究的现实意义

首先,相关的研究将为今后建构与完善社会预警系统提供相关的实证支持。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关键期,加之自然灾害等不可预测因素的侵扰,各类

突发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必须着眼长远建立国家的社会突发事件预防监控系统。2006年1月8日我国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该预案就是为了快速、高效地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建立起有效的社会预警系统。因此,危机决策的相关研究结果必将为建立和完善全面地、稳定地处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预警系统提供参考。

其次,在危机决策的实际过程中,决策者能否恰当做出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决策主体对风险的认知及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通过对危机决策的研究,可以对大范围的民众开展日常的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普及教育,使广大民众在面对有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如火灾、交通事故等具备相应的预期心理适应和恰当的应对心理行为,对决策者的个人应对素质及整个事件的处理效果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Sayegh L., Anthony W. P., & Perrewe P.L. Managerial decision-making under crisis: The role of emotion in an intuitive proces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J]. 2004,14(2): 179-199.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郑振宇.危机决策方法论[J].决策与信息,2003,(8): 23-25.

[4]吴宜秦.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艺观点的理论与实证[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71.

[5]Joanne E.H., David P.H., Ronald R.D. Decision Process During Crisis Respons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2006,18(3):301-320. [6]Kate S. Crisis Decision Theory: Decisions in the face of Negative Event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J]. 2008,134(1): 61-76.

[7]桂维民.应急决策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8]郭瑞鹏,孔昭君.危机决策的特点、方法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8):147-160.

[9]伍洪杏.论当前我国危机决策的优化[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4):38-39.

(上接4页)际形势的变化,权力的性质和来源也相应发生变化,软权力在各国特别是大国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变动必然要对他国的国家利益产生影响。因此,研究软权力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就显得很必要,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美国某些学者强调“软权力”作用的目的是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约瑟夫·奈认为:美国必须对“软权力”进行“投资”,发展软权力,只有这样,美国才能实行必要的世界领导;推动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软权力”旨在向世界展示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为此,美国必须调整防务、外交等政策,以反映美国在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如果别人或别国同意或接受美国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产生美国所希望的行为,那么“软权力”就成功了。总之,软权力理论是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

(三)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影响。冷战后,美国继续依靠硬权力的同时,不断加强“软权力”在其对外战略中的分量,这一调整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社会政治民主化、摆脱贫困、进一步加强合作的要求,符合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但其真实目的在于:通过“软权力”,达到和硬权力一样的效果,即削弱损害他国的利益,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进而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最终实现其所谓的单极世界的构想。面对这种比硬权力更具渗透性隐蔽性的权力,中国始终要保持高度警惕。在防范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软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具渗透性侵略性,又具有扩散性非垄断

7

性,技术、工艺、设备、管理经验、思想理念、各领域的运行机制等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我们都可以大胆借鉴,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加以运用,推进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增强国家实力,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美)康威·汉得森.国际关系[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2]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杨曼苏.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1).

[5](美)约瑟夫·奈.“软权力”再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2006,(6).

[6]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1993,(3).

[7]张小明.重视软权力因素[J].现代国际关系,2004,(3). [8]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1).

[9]陈玉聃.论文化软权力的边界[J].现代国际关系,2006,(1).

[10]郭洁敏.软权力的构成基础、条件及其运用准则[J].现代国际关系,2006,(3).

第19卷 第4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9 No.4 2010年4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pr. 2010

文章编号:1008-8717(2010)04-0005-03

危机决策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朱凡钰1 邓鹏怡2

(1.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 华龙证券,甘肃 兰州 730050)

摘 要:危机决策是危机管理的核心。本文从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危机决策的种类和特征、危机决策的研究取向、危机决策的方法以及当前我国研究危机决策的现实意义;并针对目前我国危机决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危机决策的途径,以期对危机决策的科学化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危机事件;危机决策;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从震惊世界的美国纽约9·11恐怖事件,到2003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非典”恐慌,2004年末的印度洋地震海啸,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和禽流感,2006年印尼再次海啸,2007年美国加州火灾,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大面积的冻灾、雪灾和汶川“5·12”大地震,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蔓延,8月8号“莫拉克”台风对台湾的袭击……我们的生活周围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在每个名称后面,带来的都是大量的人员死亡和美丽家园的破碎。因此,如何科学地管理和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问题必然引起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社会乃至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在危机情景下决策主体能否恰当地做出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危机决策的基本含义

危机决策(Crisis Decision - Making)是一种非程序化决策,它是指决策主体在有限时间、资源、信息和人力等条件下,对危机做出判断和快速行为的过程[1]。危机决策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在危机决策过程中,突发性危机事件以及不确定前景造成了高度的紧张和压力,使决策主体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重要决策和反应。可以说决策主体的心理因素在危机决策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而突发性危机事件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巨大,其中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就是人的情绪反应(其情绪反应以恐惧、愤怒、焦虑等为主)。

二、危机决策的种类和特征 (一)危机决策的种类

危机决策分为危机事前决策和危机事中决策。危机事前决策一般在预警系统中进行,指对风险型决策中各

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案。如英国的肯特郡警察局的大铁皮柜子里,放着几百个像砖头大小的纸包。里面装着关于防止英法间海底隧道着火的预案,每一包都针对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而危机事中决策则是指在危机发生后进行的策略的制定与选择。

(二)危机决策的特点 1.时间的紧迫性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的特点。危机事件虽然存在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由于真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而且也超越了正常的社会运行秩序和人们习惯性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具有突发性和危险性。同时,危机决策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紧急性,且需要立刻控制危机,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和恶化[2],因此,危机决策者要遵循时间第一的原则,快速应变,迅速决策。

2.信息的紧缺性

在危机情境下,由于危机事件发生、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危机信息不断变化,决策者需要及时更新关于危机的信息。但是,由于时间紧迫、人力资源等因素(灵感、直觉、顿悟、本能、欲求、需求)使得决策者很难准确、及时地得到充分、有效的有关危机决策的信息[3]。

3.决策的非程序性

危机情景下的决策,时机决定成败,为了争取时间,更多依赖于直觉判断,可能会有考虑的盲点,但是不能为了追求完美而去过度分析,按部就班履行民主程序,决策过程必须简便、快速,依靠决策者的经验、智慧和

收稿日期:2009-10-15

作者简介:朱凡钰(1984—),女,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5

直觉去权衡利弊,实时做出情景决断。

三、危机决策的研究取向及研究现状

目前危机决策研究有三种取向:一是研究决策不当引起的危机;二是研究危机发生时的决策,大部分是从处理危机事件的结果来推断危机决策是否出了问题;三是规范性的研究,提出预防危机应有的决策内容。这三种取向其实可以归纳成“危机”与“决策”因果属性之间的探讨,其一是决策在先,危机在后,也就是研究何种决策失误容易引发危机,这是指第一种研究取向的情况;其二是危机在前,决策在后,观察重点是危机发生后的组织决策过程及效果,也就是第二、第三种研究取向的类型[4]。

危机决策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探讨影响危机决策的组织内部因素和个人因素,如领导人,组织文化、组织架构和决策模式等对决策的影响研究,以管理学派的研究成果为代表,如威胁僵固理论(Threat Rigidity Theory,1981)与压力模型(Stress Model,1978),主要研究决策者个人在面临巨大的压力之下的决策行为与决策过程;Joanne等人(2006)通过对15个危机事件的决策过程图式的分析,就危机事件发生时的决策过程进行了研究,这一过程主要是依靠对已有非冲突的解决方案进行连续性的评估来进行决策的[5]

;Kate(2008)在应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突发性消极事件的危机决策理论,构建了三段式的危机决策过程模式,即事件危机程度评估、反应选择的确定和反映选择方案的评估[6]

。第二种是探讨影响决策的外部因素,如危机种类、危机程度、不确定因素等,主要探讨危机情境与危机决策之间的关联影响,研究的视角主要有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学和修辞学等。

综上所述,危机决策的研究目前还多为理论方面的探讨,此方面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分析方法主要基于经典决策理论,借用应用数学或危机管理理论的方法,从成本和风险的角度对已有的决策进行定性分析,解决某一特定突发事件爆发后的应急决策问题。只有极少数的研究者运用心理学领域的实验研究方法对危机决策进行研究。

四、危机决策方法

危机决策涉及的未知、不确定的因素多,决策环境复杂,是一种典型的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很难用一定的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因此,常常采用初步、快速分析方法,专家紧急咨询法等方法[7]。危机群体决策方法是危机决策的一种有效方法,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把决策群体的知识、经验融为一体,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以利于决策的落实与执行。

五、危机决策的优化途径

危机决策受事态的不确定、时间紧迫、信息有限等6

因素制约,容易出现决策滞后,决策质量底下等弊端。而危机决策的紧迫性,重要性又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危机决策途径,提高决策质量。从而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将危机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一)转变危机决策观念

危机决策包括事前决策和事中决策两种模式,这也就是要求不仅要重视危机事件发生后的事中决策,也要注重组织日常运作中的常规决策。从目前我国的决策现实观察来看,危机发生后组织及个体很难在高度紧张和压力之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决策,控制危机事态的蔓延;而且各类决策者往往不能从发生的危机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导致组织及个体在危机情景下决策时,没有足够可支配的政策资源,影响和制约了决策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要想提高危机决策能力和决策效率,首先要转变危机决策观念。

(二)编制危机应急预案

危机应急预案是为了应对危机的发生而事先制订的处置方案,它是危机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决策过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危机出现之前,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情景,事先应用专家知识和经验编制危机应急预案和应对计划;二是根据出现的异常问题,判别危机情景,然后借助于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技术得到处理危机的初步可行方案[8]。预案是实现危机决策智能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基础,我国目前各部门都有应急预案,但是这些预案间不成体系,实物预案多,机制预案少,预案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比较低。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危机应急预案管理。

(三)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9] 非理性是指理性之外的认识、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人的直觉、灵感、顿悟、情感、意志、兴趣、无意识等。它有非自觉性、非逻辑性、冲动性和盲目性等特点。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能有效弥补危机决策中理性的缺憾。第一,发挥无意识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无意识可以作为一种思维定势去影响整个认识过程,能节约决策时间,往往还能创造新思维,解决危机状态下难以解决的难题。第二,发挥直觉、灵感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在纯逻辑和理性无法应付的大量变化着的情况中,直觉往往能抓住变化的本质,从而能确定危机情境中的不确定性。第三,发挥情感意志的激化和维系作用。因为任何决策都是从决策者的内心情感体验和认同中而产生的一定需要、愿望和动机出发的。情感、意志等精神力量是维系认识过程和决策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因素,它们对认识过程和决策活动起维系作用。

六、当前我国危机决策研究的现实意义

首先,相关的研究将为今后建构与完善社会预警系统提供相关的实证支持。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关键期,加之自然灾害等不可预测因素的侵扰,各类

突发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必须着眼长远建立国家的社会突发事件预防监控系统。2006年1月8日我国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该预案就是为了快速、高效地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建立起有效的社会预警系统。因此,危机决策的相关研究结果必将为建立和完善全面地、稳定地处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预警系统提供参考。

其次,在危机决策的实际过程中,决策者能否恰当做出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决策主体对风险的认知及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通过对危机决策的研究,可以对大范围的民众开展日常的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普及教育,使广大民众在面对有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如火灾、交通事故等具备相应的预期心理适应和恰当的应对心理行为,对决策者的个人应对素质及整个事件的处理效果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Sayegh L., Anthony W. P., & Perrewe P.L. Managerial decision-making under crisis: The role of emotion in an intuitive proces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J]. 2004,14(2): 179-199.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郑振宇.危机决策方法论[J].决策与信息,2003,(8): 23-25.

[4]吴宜秦.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艺观点的理论与实证[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71.

[5]Joanne E.H., David P.H., Ronald R.D. Decision Process During Crisis Respons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2006,18(3):301-320. [6]Kate S. Crisis Decision Theory: Decisions in the face of Negative Event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J]. 2008,134(1): 61-76.

[7]桂维民.应急决策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8]郭瑞鹏,孔昭君.危机决策的特点、方法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8):147-160.

[9]伍洪杏.论当前我国危机决策的优化[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4):38-39.

(上接4页)际形势的变化,权力的性质和来源也相应发生变化,软权力在各国特别是大国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变动必然要对他国的国家利益产生影响。因此,研究软权力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就显得很必要,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美国某些学者强调“软权力”作用的目的是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约瑟夫·奈认为:美国必须对“软权力”进行“投资”,发展软权力,只有这样,美国才能实行必要的世界领导;推动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软权力”旨在向世界展示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为此,美国必须调整防务、外交等政策,以反映美国在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如果别人或别国同意或接受美国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产生美国所希望的行为,那么“软权力”就成功了。总之,软权力理论是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

(三)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影响。冷战后,美国继续依靠硬权力的同时,不断加强“软权力”在其对外战略中的分量,这一调整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社会政治民主化、摆脱贫困、进一步加强合作的要求,符合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但其真实目的在于:通过“软权力”,达到和硬权力一样的效果,即削弱损害他国的利益,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进而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最终实现其所谓的单极世界的构想。面对这种比硬权力更具渗透性隐蔽性的权力,中国始终要保持高度警惕。在防范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软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具渗透性侵略性,又具有扩散性非垄断

7

性,技术、工艺、设备、管理经验、思想理念、各领域的运行机制等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我们都可以大胆借鉴,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加以运用,推进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增强国家实力,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美)康威·汉得森.国际关系[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2]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杨曼苏.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1).

[5](美)约瑟夫·奈.“软权力”再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2006,(6).

[6]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1993,(3).

[7]张小明.重视软权力因素[J].现代国际关系,2004,(3). [8]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1).

[9]陈玉聃.论文化软权力的边界[J].现代国际关系,2006,(1).

[10]郭洁敏.软权力的构成基础、条件及其运用准则[J].现代国际关系,2006,(3).


相关文章

  • 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综述
  • 情报杂志2006年第8期 J o ur nal of Inf or m a ti o n No. 8,2006 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综述 章 钢 谢阳群 (宁波大学商学院 宁波3 Overvie w on the Studies of Cris ...查看


  • 2012会计论文题目
  • 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方向 1. 基于模块化的价值链会计研究 2. 论财务会计报告的改革与发展 3. 关于会计本质.职能.对象.任务等问题的探讨 4. 关于会计理论结构探讨 5. 关于会计研究方法的探讨 6. 会计监督问题研究 7. 论会计目标 ...查看


  • 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德法同构"在现代中国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顾客关系管理"理念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 ...查看


  • 危机管理理论探析
  • 理论探讨 理论探讨 危机管理理论探析 The crisis management theory/Tian Zhang [摘要]国内外针对危机管理的研究 已有将近 50年,国内外学者一直在不懈努力 着,本文对危机管理理论进行了基本的梳理, 并 ...查看


  • 浅析政府危机管理
  • 公共管理 <长江论坛>2003.6期 总第63期 浅析政府危机管理 □ 马建珍 摘 要:加强冲突和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研究是一项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 义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探讨的角度,辨析了危机.危机管理的概念,并提出必须建立政府 ...查看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重塑政府运动及其启示 AHP和ZOGP组合应用于公共部门人员选拔配置研究 B社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良性互动研究 CCIC公司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培训绩效评估研究 DM(直投)广告在我国的发展 ...查看


  • 会计专业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表
  • 1. 基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企业价值报告研究 2. 公允价值会计与企业财务报告改进 3. 企业财务报告相关问题及其改进(改进相关性.及时性等问题)研究 4. 企业财富变动及其信息披露研究 5. 企业价值报告框架研究 6. 企业价值信息披露体系( ...查看


  • 会计专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会计专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一. 选题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在财会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财会专业的特点,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分为规定性命题和自选命题两种.选题时应当结合我国财会实践,选择应用性强或当前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 ...查看


  • 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1 1
  • 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预警模式探讨 姓 名: 黄佩欣 专 业: 财务管理 指导老师: 谭宗宪 2014年 5 月 15 日 诚信声明:本人所提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