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研究了河北省部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对贫困地区的成因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指出了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提出今后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相应的政策保障。
【关键词】 退耕 河北省 贫困
河北省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3709.50亿元,在全国排名第6位,人均值则仅为19745.19元,全国平均水平为18934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1位。在东部沿海地区,河北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仅为3481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低于京津,不及北京的一半。另据《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根据中国的贫困标准,河北省与京津接壤的6个设区市中,32个贫困县的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总面积的63.3%。而地处京津上游,担负京津屏障和水源地的河北张家口、承德市的贫困县、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京津郊县形成明显反差。
1 河北省贫困地区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1 贫困地区形成原因
1.1.1 敏感的区位条件
作为京津的水源地,为了给京津提供充足和清洁的水资源,不断提高水源保护标准,加大对这一地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这不可避免地会制约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保障官厅、密云、潘家口等几座大型水库的水源质量,环京津贫困地区大规模压缩工农业用水,不断提高企业排污标准,关停了众多效益可观的企业。
1.1.2 恶劣的自然条件
环京津贫困地区所处生态和地理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该区域多处于半干旱和半湿润过渡气候带,分别为沙化严重的坝上高原、石化严重的燕山和太行山区、盐碱遍地的黑龙港流域,这一带几百年来一直就是穷困地区。交通和教育基础薄弱,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多发的自然灾害,直接影响这一地区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工业及农牧业的发展。
1.1.3 严重超采和退化的自然资源条件
燕山和太行山呈现八山一水(干河道)一分田的地貌特征,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农业生产和交通条件很差,难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规模经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退化的生态环境,导致全区有限的人口承载力难以适应现有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为维系区内众多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土地资源开发曾呈现出严重过度垦殖和超载放牧状态。区内全部现有耕地中,绝大部分是旱涝难保收的中低产田,水浇地和基本旱作农田只占耕地面积的25%;土地可持续纯收益下降。
1.1.4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历史原因,环京津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还很落后。一是公路网络化程度低,高等级公路少。县市之间、县县之间、县乡之间路网状况较差。二是贫困地区电力严重不足,现在的用电指标多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核定的,有少部分是1994年以后核定的。
1.1.5 思想和体制障碍
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严重制约了贫困县的发展。在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以来处理京津与张家口、承德等城市贫困地区资源环境关系的办法,不是把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这两个目标结合起来,使这些贫困地区与京津一起发展,而是实行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行政调控和行政命令,要求贫困县必须做出牺牲,而无偿地对京津提供资源。
1.2 环京津贫困地区对京津及全局的影响分析
1.2.1 威胁着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从生态角度看,环京津贫困地区大面积存在河湖干枯断流、水土流失和污染、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和沙尘暴频发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城市供水安全以及大气环境质量。
1.2.2 影响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
由于环京津地贫困地区的存在,使这一区域的发展受到严重的“短板”现象的制约。如果不制定特殊的战略措施和优惠政策,改变这一区域贫困落后的现状,不仅继续影响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也必将会影响我国北方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家经济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1.2.3 直接影响首都大城市形象
北京周边贫困地区的存在对首都生态安全构成威胁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发展进程。北京的发展,如果没有北京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就是一片孤岛,它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且它的稳定也是没有保障的。
1.3退耕在消除贫困中的作用
1.3.1退耕对投入产出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退耕耕地的补贴力度,旨在使退耕涉及的农户生活质量不下降的同时保障国家生态建设的发展。另外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增加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拿出专项基金用于水利设施的改善,正在逐渐改变农户靠天吃饭的生存状态。
1.3.2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近年来随着农民增收意识的增强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农户收入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农户正在从传统的农业向农、林、牧、副、渔方向综合发展。退耕对这种转变起到以一定的促进作用。退耕后耕地的减少、林草面积的增加,必然使得收入来源以种植业为主的状况发生改变。
1.3.3产业结构的调整
退耕之后,由于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带来一定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对这部分劳动力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下,通过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可以促进退耕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
1.4退耕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4.1补助发放不及时到位
由于地理跨度比较大,同时这些区域大都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必要的水利设施缺乏,造成了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种树难、养树难的问题,这和国家的补助款发放不及时、标准过低有一定的关系。
1.4.2林木管护不到位
张家口、承德的坝上有些区域出现了由于林木后期管理不善造成退耕还林后的林木成活率低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和近年来坝上地区雨水缺乏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和当地居民缺乏护林经验和懒惰情绪有关。林木成活率低直接影响到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的发放和林木效益
1.4.3退耕补助期限短且未细分区域
某些地区出现农民对生态林的发展前景堪忧、生态林管理过程中资金出现困难等问题,国家对这些现象也及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于经济林和生态林的补贴又延长了一个补助周期。此外,由于不同区域气候条件的差异,致使林木从种植到见到经济效益的年限有所差异,笼统地按经济林5年、生态林8年加以规定难以适应各地的实际情况。
1.5 消除贫困状况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方案
1.5.1 京津与环京津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合作共赢
在现有的行政区划和财政体制下,地方领导只是地方利益的代表。经济合作只能是共赢的过程。现实的经济发展是政府主导型的,只有外在制度安排形成的利益机制能够促使处于梯度高端的行政区领导为了自身的利益发自内心地关注区域协调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1.5.2 京津与环京津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权利义务应该均衡
从京津与环京津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与发展关系看,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是贫困带形成的重要原因。只有明确京津和环京津地区对生态资源享有正当的权利,负有合理的义务,实现二者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公正配置,才能为消除环京津贫困带、保障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5.3 引入市场化方式消除贫困问题
按照以往的行政主导的扶贫方式,贫困地区的扶贫始终游离于市场体制之外,只可能助长贫困的惰性,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困地区陷入绝对贫困的深渊,区域发展不平衡将会加剧,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也难以最终确立。
1.5.4 因地制宜发展地区观光旅游产业
观光旅游产品是河北省环京津区域旅游产品的主体,环京津地区应该抓住有力契机加快旅游产业的改造升级。一是要深挖内涵,提高现有内容的品味和档次;二是策划与主题协调的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强的新内容;三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准。
1.5.5 加快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河北要想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有所作为,第一步应该加快与京津两地的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如京承城际快速铁路、秦鄂高速公路、张石高速等的建设,为对外联系提供了便利。没有交通、人流、物流、信息流都无法流动,而这一切对于河北来说好处最大。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地区间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这对投资者的心理暗示作用非常大。在京津两地不断抬高的投资门槛中,河北的投资优势就很容易显现。
1.5.6 建立长期持久的生态补偿机制
借助税收、转移支付等多种手段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于改善京津与环京津地区生态环境,缓解环京津地区贫困状况,缩小两个地区经济差距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强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虽然过去京津也曾经对周边的贫困地区给予了一定帮扶和捐助,但大多是临时性的动议,没有科学的补偿标准,更没有形成制度固定下来,并未从根本上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1.5.7 利用地理条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由于气候和地域条件特殊,张家口、承德的坝上地区蔬菜质量好。可以依靠自身的自然条件优势发展特色蔬菜等特色产业产业。目前张北县蔬菜节的开展为宣传当地蔬菜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但是由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的限制,现在的露天种植一年只能种一季。如果能发展温室大棚,农民可以多赚钱。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科院、北京市社科院.2006年《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
[2] 中国社科院、北京市社科院.2006年《中国区域发展蓝皮 书》之《环京津贫困带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研究了河北省部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对贫困地区的成因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指出了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提出今后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相应的政策保障。
【关键词】 退耕 河北省 贫困
河北省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3709.50亿元,在全国排名第6位,人均值则仅为19745.19元,全国平均水平为18934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1位。在东部沿海地区,河北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仅为3481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低于京津,不及北京的一半。另据《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根据中国的贫困标准,河北省与京津接壤的6个设区市中,32个贫困县的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总面积的63.3%。而地处京津上游,担负京津屏障和水源地的河北张家口、承德市的贫困县、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京津郊县形成明显反差。
1 河北省贫困地区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1 贫困地区形成原因
1.1.1 敏感的区位条件
作为京津的水源地,为了给京津提供充足和清洁的水资源,不断提高水源保护标准,加大对这一地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这不可避免地会制约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保障官厅、密云、潘家口等几座大型水库的水源质量,环京津贫困地区大规模压缩工农业用水,不断提高企业排污标准,关停了众多效益可观的企业。
1.1.2 恶劣的自然条件
环京津贫困地区所处生态和地理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该区域多处于半干旱和半湿润过渡气候带,分别为沙化严重的坝上高原、石化严重的燕山和太行山区、盐碱遍地的黑龙港流域,这一带几百年来一直就是穷困地区。交通和教育基础薄弱,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多发的自然灾害,直接影响这一地区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工业及农牧业的发展。
1.1.3 严重超采和退化的自然资源条件
燕山和太行山呈现八山一水(干河道)一分田的地貌特征,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农业生产和交通条件很差,难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规模经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退化的生态环境,导致全区有限的人口承载力难以适应现有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为维系区内众多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土地资源开发曾呈现出严重过度垦殖和超载放牧状态。区内全部现有耕地中,绝大部分是旱涝难保收的中低产田,水浇地和基本旱作农田只占耕地面积的25%;土地可持续纯收益下降。
1.1.4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历史原因,环京津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还很落后。一是公路网络化程度低,高等级公路少。县市之间、县县之间、县乡之间路网状况较差。二是贫困地区电力严重不足,现在的用电指标多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核定的,有少部分是1994年以后核定的。
1.1.5 思想和体制障碍
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严重制约了贫困县的发展。在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以来处理京津与张家口、承德等城市贫困地区资源环境关系的办法,不是把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这两个目标结合起来,使这些贫困地区与京津一起发展,而是实行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行政调控和行政命令,要求贫困县必须做出牺牲,而无偿地对京津提供资源。
1.2 环京津贫困地区对京津及全局的影响分析
1.2.1 威胁着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从生态角度看,环京津贫困地区大面积存在河湖干枯断流、水土流失和污染、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和沙尘暴频发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城市供水安全以及大气环境质量。
1.2.2 影响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
由于环京津地贫困地区的存在,使这一区域的发展受到严重的“短板”现象的制约。如果不制定特殊的战略措施和优惠政策,改变这一区域贫困落后的现状,不仅继续影响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也必将会影响我国北方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家经济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1.2.3 直接影响首都大城市形象
北京周边贫困地区的存在对首都生态安全构成威胁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发展进程。北京的发展,如果没有北京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就是一片孤岛,它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且它的稳定也是没有保障的。
1.3退耕在消除贫困中的作用
1.3.1退耕对投入产出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退耕耕地的补贴力度,旨在使退耕涉及的农户生活质量不下降的同时保障国家生态建设的发展。另外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增加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拿出专项基金用于水利设施的改善,正在逐渐改变农户靠天吃饭的生存状态。
1.3.2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近年来随着农民增收意识的增强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农户收入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农户正在从传统的农业向农、林、牧、副、渔方向综合发展。退耕对这种转变起到以一定的促进作用。退耕后耕地的减少、林草面积的增加,必然使得收入来源以种植业为主的状况发生改变。
1.3.3产业结构的调整
退耕之后,由于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带来一定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对这部分劳动力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下,通过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可以促进退耕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
1.4退耕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4.1补助发放不及时到位
由于地理跨度比较大,同时这些区域大都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必要的水利设施缺乏,造成了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种树难、养树难的问题,这和国家的补助款发放不及时、标准过低有一定的关系。
1.4.2林木管护不到位
张家口、承德的坝上有些区域出现了由于林木后期管理不善造成退耕还林后的林木成活率低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和近年来坝上地区雨水缺乏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和当地居民缺乏护林经验和懒惰情绪有关。林木成活率低直接影响到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的发放和林木效益
1.4.3退耕补助期限短且未细分区域
某些地区出现农民对生态林的发展前景堪忧、生态林管理过程中资金出现困难等问题,国家对这些现象也及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于经济林和生态林的补贴又延长了一个补助周期。此外,由于不同区域气候条件的差异,致使林木从种植到见到经济效益的年限有所差异,笼统地按经济林5年、生态林8年加以规定难以适应各地的实际情况。
1.5 消除贫困状况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方案
1.5.1 京津与环京津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合作共赢
在现有的行政区划和财政体制下,地方领导只是地方利益的代表。经济合作只能是共赢的过程。现实的经济发展是政府主导型的,只有外在制度安排形成的利益机制能够促使处于梯度高端的行政区领导为了自身的利益发自内心地关注区域协调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1.5.2 京津与环京津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权利义务应该均衡
从京津与环京津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与发展关系看,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是贫困带形成的重要原因。只有明确京津和环京津地区对生态资源享有正当的权利,负有合理的义务,实现二者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公正配置,才能为消除环京津贫困带、保障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5.3 引入市场化方式消除贫困问题
按照以往的行政主导的扶贫方式,贫困地区的扶贫始终游离于市场体制之外,只可能助长贫困的惰性,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困地区陷入绝对贫困的深渊,区域发展不平衡将会加剧,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也难以最终确立。
1.5.4 因地制宜发展地区观光旅游产业
观光旅游产品是河北省环京津区域旅游产品的主体,环京津地区应该抓住有力契机加快旅游产业的改造升级。一是要深挖内涵,提高现有内容的品味和档次;二是策划与主题协调的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强的新内容;三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准。
1.5.5 加快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河北要想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有所作为,第一步应该加快与京津两地的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如京承城际快速铁路、秦鄂高速公路、张石高速等的建设,为对外联系提供了便利。没有交通、人流、物流、信息流都无法流动,而这一切对于河北来说好处最大。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地区间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这对投资者的心理暗示作用非常大。在京津两地不断抬高的投资门槛中,河北的投资优势就很容易显现。
1.5.6 建立长期持久的生态补偿机制
借助税收、转移支付等多种手段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于改善京津与环京津地区生态环境,缓解环京津地区贫困状况,缩小两个地区经济差距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强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虽然过去京津也曾经对周边的贫困地区给予了一定帮扶和捐助,但大多是临时性的动议,没有科学的补偿标准,更没有形成制度固定下来,并未从根本上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1.5.7 利用地理条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由于气候和地域条件特殊,张家口、承德的坝上地区蔬菜质量好。可以依靠自身的自然条件优势发展特色蔬菜等特色产业产业。目前张北县蔬菜节的开展为宣传当地蔬菜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但是由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的限制,现在的露天种植一年只能种一季。如果能发展温室大棚,农民可以多赚钱。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科院、北京市社科院.2006年《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
[2] 中国社科院、北京市社科院.2006年《中国区域发展蓝皮 书》之《环京津贫困带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