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
2. 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3.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二)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有分寸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重点
(一)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二)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教学设想
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就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旧知识。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学生看多媒体播放的主题歌),教师问:你们看过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吗?(看过)说说看,你认为这部电视剧中哪个人物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一)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是表中的代表作。文天祥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评价“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二)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
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试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字、词圈点出来,将断不准的句子划上记号。
1.生字:
殂(cú) 弘(hïng) 菲(fěi)薄 攸(yōu) 韦(yí) 谏(jiàn)
猥(wěi) 枉(wǎng) 庶(shù) 弩钝(nú dùn) 攘(rǎng)除诹(zōu)
2. 通假字:
(1)裨补阙漏(通“缺”,缺点;读作quē)
(2)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读作yîu)
3. 多音字:
以遗陛下(wâi) 遗诏(yí) 妄自菲薄(bï) 性行(xíng) 行阵(háng)
塞忠谏之路(sâ) 长史(zhǎng) 裨补(bì) 臧否(pī)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解决以上问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诸葛亮劝说刘禅继承先帝遗志,振兴蜀国。
生2:诸葛亮出师北伐之前对国内政务逐一安排,并表明自己的忠心。
生3:诸葛亮陈述自己出师的理由,并立下军令状,以示决心。
生4:全文着眼于“出师”二字,既向后主提出数条治国建议,又向刘禅陈述出师理由, 表达出师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四、疏通课文,把握文意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二) 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疏通文意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完成。
五、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复述课文,理清文意
指明同学复述课文,理清课文大意
(二)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归纳出各部分要点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明确: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六、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问题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的形势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先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机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问题2:诸葛亮出师前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讨论交流明确: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问题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
讨论交流明确: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
问题4: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问题5: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问题6:作者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明确: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问题7: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问题8: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问题9: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问题10: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虚语
问题11: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1)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2)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二、探究本文写作特色
(一)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二)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本文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工整的排比句式。
三、延伸拓展,合作探究
(一)、交流歌颂诸葛亮的名诗名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讲述诸葛亮的故事
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等
(三)、可用“读 ,我读出了诸葛亮 的情怀(或期望)”这种句式说话。
1、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我读出了亮暗示刘禅发愤图强的良苦用心。
2、读“受命以来„„深入不毛”,我读出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我读出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
(四)向老师或父母陈述一件事。
内容自定,对象自选,叙议结合。
四、课堂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 震动对方,以“情感” 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
《出师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
2. 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3.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二)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有分寸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重点
(一)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二)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教学设想
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就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旧知识。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学生看多媒体播放的主题歌),教师问:你们看过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吗?(看过)说说看,你认为这部电视剧中哪个人物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一)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是表中的代表作。文天祥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评价“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二)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
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试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字、词圈点出来,将断不准的句子划上记号。
1.生字:
殂(cú) 弘(hïng) 菲(fěi)薄 攸(yōu) 韦(yí) 谏(jiàn)
猥(wěi) 枉(wǎng) 庶(shù) 弩钝(nú dùn) 攘(rǎng)除诹(zōu)
2. 通假字:
(1)裨补阙漏(通“缺”,缺点;读作quē)
(2)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读作yîu)
3. 多音字:
以遗陛下(wâi) 遗诏(yí) 妄自菲薄(bï) 性行(xíng) 行阵(háng)
塞忠谏之路(sâ) 长史(zhǎng) 裨补(bì) 臧否(pī)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解决以上问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诸葛亮劝说刘禅继承先帝遗志,振兴蜀国。
生2:诸葛亮出师北伐之前对国内政务逐一安排,并表明自己的忠心。
生3:诸葛亮陈述自己出师的理由,并立下军令状,以示决心。
生4:全文着眼于“出师”二字,既向后主提出数条治国建议,又向刘禅陈述出师理由, 表达出师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四、疏通课文,把握文意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二) 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疏通文意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完成。
五、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复述课文,理清文意
指明同学复述课文,理清课文大意
(二)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归纳出各部分要点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明确: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六、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问题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的形势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先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机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问题2:诸葛亮出师前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讨论交流明确: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问题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
讨论交流明确: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
问题4: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问题5: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问题6:作者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明确: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问题7: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问题8: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问题9: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问题10: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虚语
问题11: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1)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2)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二、探究本文写作特色
(一)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二)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本文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工整的排比句式。
三、延伸拓展,合作探究
(一)、交流歌颂诸葛亮的名诗名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讲述诸葛亮的故事
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等
(三)、可用“读 ,我读出了诸葛亮 的情怀(或期望)”这种句式说话。
1、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我读出了亮暗示刘禅发愤图强的良苦用心。
2、读“受命以来„„深入不毛”,我读出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我读出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
(四)向老师或父母陈述一件事。
内容自定,对象自选,叙议结合。
四、课堂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 震动对方,以“情感” 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