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业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

  摘 要:文章论述了当前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风险,分析了银行内部存在的管理漏洞,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银行卡 风险防范 管理漏洞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207-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银行卡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发卡银行发卡量大幅度上升,致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随着银行卡市场不断发展,发卡银行所面临的业务风险也日益显现。特别是近年来银行卡犯罪分子利用自助设备作案活动猖獗,给银行和持卡人的资金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寻求对银行卡风险识别、分析、监控和管理的有效办法,希望能进一步降低银行卡业务风险,促进银行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银行卡发展的主要外部风险

  当前,银行卡在各类银行卡风险中,外部欺诈风险是最严重、危害最大的一类。欺诈目的的实现渠道主要有三种:ATM机取现、POS机套现(消费)或网络(电话)转账。从欺诈的手段看,主要是伪卡欺诈、直接骗取客户资金和利用ATM机骗卡三类。具体反映在:

  1.假冒银行名义在ATM机上张贴“紧急通知”,要求持卡人依规定操作步骤将账户资金转入不法分子事先准备好的银行账户。

  2.利用手机短信形式发布虚假获奖信息,要求持卡人以转帐支付方式缴纳所得税等费用。

  3.当持卡人在银行柜面、ATM机、特约商户进行存取款或支付结算时,犯罪分子偷窥持卡人密码,然后利用持卡人丢弃的凭条获取卡号等信息制造伪卡,或乘持卡人卡片在ATM上退出时转移持卡人视线调换卡片。甚至有的犯罪团伙还以合作买卖为由通过以上方式得到持卡人密码后,再以核对卡号等理由借用持卡人卡片进行卡片复制。

  4.在ATM机、门襟上加装读卡器、摄像机和在密码键盘上加装假的密码键盘,用来复制银行卡信息、拍摄和盗取银行卡密码,在ATM机出钞口粘贴干胶造成吞卡丢失假象。

  5.持卡人在卡片被盗或丢失后,因密码设置过于简单或以电话号码、生日等有规律性的数字设置成密码而造成卡内现金丢失。

  6.分散持卡人注意力,对卡片进行掉包。采取假装提醒持卡人遗落钱物,询问ATM机使用方法、故意推撞持卡人等方式干扰持卡人的正常操作,转移持卡人视线后在卡扣插上假冒的同类银行卡,然后利用留在机具内的真卡,继续进行取款、修改密码甚至到商场消费等操作使持卡人蒙受损失。

  7.中介机构交易风险。中介机构交易风险主要是指特约商户非法交易或违章操作引起持卡人或发卡机构资金损失的风险。中介机构的交易风险主要体现为两类:一是部分不法商户提供信用卡套现交易,为犯罪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渠道,引发交易风险;二是中介机构或个人不规范(甚至非法)的信用卡营销行为引发的风险。

  二、银行内部管理存在的漏洞

  1.机构延伸管理的缺失与疏忽。从国内轰动一时且颇有争议的“许霆ATM”案件来看,可以深彻地反映出银行方面疏于管理或安全保卫措施的不到位。银行提供银行卡存取款服务,并从中获取利润,根据收益与风险相一致的原则,应对其安全运行管理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防范义务,做到加强巡逻工作,观察周边环境及张贴内容,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及时排除风险。

  2.临柜人员合规操作意识淡薄。银行卡因集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与透支等功能于一身,因成为投资业务、理财业务交易的必要载体,而成了时下各大商业银行大力拓展的“宠儿”。在发行的过程中,银行员工对客户身份的认证缺乏了应有的严谨性。追溯一些案件发生后的源头,由于不法分子提供假身份证件或办理新卡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上的照片与其本人明显不符,而借助银行方的自助设备实施釜底抽薪的阴谋,这都反映出了银行对员工合规意识教育的不到位和内控管理上的疏忽。

  3.授信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目前,各行对金卡发卡量、交易额都事先下达了工作任务,导致了部分金融机构迫于任务压力,给客户核定了高于其保障能力的授信额度。只要客户办卡时无不良记录,并客户需要,给客户的额度多能达到本行对该类客户的最高授信额度。由于同一客户往往在多家银行均有办卡,多家银行同时授信使客户获得了远远高于其保障能力的授信额度,成倍放大了客户叠加的可透支额,加剧了银行资金风险。

  4.操作人员培训工作不够到位。首先,在系统设备安装完毕后,由提供方科技人员进行口述操作,操作人员进行记录,记录下的却是几个简单的数字与几个默认的回车键,一旦按错了数字,或者或多或少地敲击了回车键,进入的界面就不是那么的简单了。这时,关掉电源就会成了最佳的解决方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操作员对界面的认知程度、对系统的驾驭能力。其次,网点人员流动性大、各行在实施人员轮岗后对自助设备管理的工作衔接性不够,新管理人员未得到过系统的培训,或正确的指导,往往成了只能任用设备的被动操作者。再次,根据了解,台州市商业银行自助设备的密码更换期为三个月,而银行的更换周期为半年,因为对更改密码操作的极度不熟悉与长时间的遗忘,该项工作往往要联络专业人员到场指导或进行处理,这也成了操作人员对自助设备管理的一大弊端。

  三、加强银行卡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持卡人安全用卡知识的宣传。银行方不仅要通过柜面指导、发送宣传手册、用卡指南小卡片,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大堂经理、保安和引导员的作用,加强对持卡人安全用卡知识的宣传,使银行卡用户在设置密码时以易记和无规律性为原则,在ATM机、POS机等机具上使用密码时注意密码的安全输入,养成良好的用卡习惯,提高自身反诈骗、抗风险能力。客户申请银行卡时,银行工作人员应建议客户建立银行卡手机短信服务功能,便于其实时了解账户资金变动情况,此举也有利于在发生卡片丢失、被盗或资金被盗后即时发起短信挂失止付。同时银行方应将曾经资金或卡片被盗的案列通过手机短信或新闻媒体及时告知持卡人,谨防因偏听轻信、贪图小便宜上当受骗而造成损失。

  2.不定时对ATM机进行巡查和管理。银行方要安排人员每天不少于3次对ATM机进行检查,即使节假日也不能例外。ATM机管理人员还要熟悉ATM机外观的每一个部位构造,当发生犯罪分子安装了读卡器、摄像头等犯罪工具后,ATM机管理人员在巡查时要即刻能识别出来并予以拆除。而且,ATM机管理人员在巡查时还要认真检查摄像机摄录和回放是否正常、ATM机周边的用卡环境是否安全、有无张贴不法广告、ATM机口有无异物、摄像头有无被堵塞、密码键盘上方和出卡扣有无海面或干胶痕迹,一旦发现上述情况要立即调取监控录像确定作案时间,打印出在此时间里在该台ATM机上操作过的银行卡清单,本行卡应立即进行止付,他行卡通知他行卡部或他行银行卡客服中心。同时,建立远程实时监控中心,在异常行为发生时及时预警,防范制止犯罪活动的发生。

  3.提高人员素质,强化内控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业务素质。通过熟练掌握受理、审查、授信、催收等方面业务知识,为提供银行整体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规范业务操作打下坚实基础。建立科学的系统化业务流程,规范对客户资料审查核实和不良催收环节的工作流程,将风险防范重心从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转移到事前防范。在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和完善产品功能,满足客户需要。

  4.加大对银行卡不良透支的催收力度。打击违规套现行为,建立系统模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数据特征,锁定违规套现商户,取消其特约商户资格。并取得司法部门支持,通过法律途径对套现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同时,通过系统性、针对性催收不良透支的方法,提高催收工作的效率,降低催收成本。

  5.完善银行卡风险管理平台和机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系统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建立和完善银行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对客户群体、还款能力、消费信息、消费习惯的分析、动态分析客户风险状况,提高信用额度调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对客户群体、高风险客户的系统跟踪功能,提高银行卡风险预警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临海支行 浙江临海 317000)

  (责编:乐毅)

  摘 要:文章论述了当前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风险,分析了银行内部存在的管理漏洞,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银行卡 风险防范 管理漏洞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207-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银行卡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发卡银行发卡量大幅度上升,致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随着银行卡市场不断发展,发卡银行所面临的业务风险也日益显现。特别是近年来银行卡犯罪分子利用自助设备作案活动猖獗,给银行和持卡人的资金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寻求对银行卡风险识别、分析、监控和管理的有效办法,希望能进一步降低银行卡业务风险,促进银行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银行卡发展的主要外部风险

  当前,银行卡在各类银行卡风险中,外部欺诈风险是最严重、危害最大的一类。欺诈目的的实现渠道主要有三种:ATM机取现、POS机套现(消费)或网络(电话)转账。从欺诈的手段看,主要是伪卡欺诈、直接骗取客户资金和利用ATM机骗卡三类。具体反映在:

  1.假冒银行名义在ATM机上张贴“紧急通知”,要求持卡人依规定操作步骤将账户资金转入不法分子事先准备好的银行账户。

  2.利用手机短信形式发布虚假获奖信息,要求持卡人以转帐支付方式缴纳所得税等费用。

  3.当持卡人在银行柜面、ATM机、特约商户进行存取款或支付结算时,犯罪分子偷窥持卡人密码,然后利用持卡人丢弃的凭条获取卡号等信息制造伪卡,或乘持卡人卡片在ATM上退出时转移持卡人视线调换卡片。甚至有的犯罪团伙还以合作买卖为由通过以上方式得到持卡人密码后,再以核对卡号等理由借用持卡人卡片进行卡片复制。

  4.在ATM机、门襟上加装读卡器、摄像机和在密码键盘上加装假的密码键盘,用来复制银行卡信息、拍摄和盗取银行卡密码,在ATM机出钞口粘贴干胶造成吞卡丢失假象。

  5.持卡人在卡片被盗或丢失后,因密码设置过于简单或以电话号码、生日等有规律性的数字设置成密码而造成卡内现金丢失。

  6.分散持卡人注意力,对卡片进行掉包。采取假装提醒持卡人遗落钱物,询问ATM机使用方法、故意推撞持卡人等方式干扰持卡人的正常操作,转移持卡人视线后在卡扣插上假冒的同类银行卡,然后利用留在机具内的真卡,继续进行取款、修改密码甚至到商场消费等操作使持卡人蒙受损失。

  7.中介机构交易风险。中介机构交易风险主要是指特约商户非法交易或违章操作引起持卡人或发卡机构资金损失的风险。中介机构的交易风险主要体现为两类:一是部分不法商户提供信用卡套现交易,为犯罪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渠道,引发交易风险;二是中介机构或个人不规范(甚至非法)的信用卡营销行为引发的风险。

  二、银行内部管理存在的漏洞

  1.机构延伸管理的缺失与疏忽。从国内轰动一时且颇有争议的“许霆ATM”案件来看,可以深彻地反映出银行方面疏于管理或安全保卫措施的不到位。银行提供银行卡存取款服务,并从中获取利润,根据收益与风险相一致的原则,应对其安全运行管理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防范义务,做到加强巡逻工作,观察周边环境及张贴内容,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及时排除风险。

  2.临柜人员合规操作意识淡薄。银行卡因集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与透支等功能于一身,因成为投资业务、理财业务交易的必要载体,而成了时下各大商业银行大力拓展的“宠儿”。在发行的过程中,银行员工对客户身份的认证缺乏了应有的严谨性。追溯一些案件发生后的源头,由于不法分子提供假身份证件或办理新卡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上的照片与其本人明显不符,而借助银行方的自助设备实施釜底抽薪的阴谋,这都反映出了银行对员工合规意识教育的不到位和内控管理上的疏忽。

  3.授信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目前,各行对金卡发卡量、交易额都事先下达了工作任务,导致了部分金融机构迫于任务压力,给客户核定了高于其保障能力的授信额度。只要客户办卡时无不良记录,并客户需要,给客户的额度多能达到本行对该类客户的最高授信额度。由于同一客户往往在多家银行均有办卡,多家银行同时授信使客户获得了远远高于其保障能力的授信额度,成倍放大了客户叠加的可透支额,加剧了银行资金风险。

  4.操作人员培训工作不够到位。首先,在系统设备安装完毕后,由提供方科技人员进行口述操作,操作人员进行记录,记录下的却是几个简单的数字与几个默认的回车键,一旦按错了数字,或者或多或少地敲击了回车键,进入的界面就不是那么的简单了。这时,关掉电源就会成了最佳的解决方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操作员对界面的认知程度、对系统的驾驭能力。其次,网点人员流动性大、各行在实施人员轮岗后对自助设备管理的工作衔接性不够,新管理人员未得到过系统的培训,或正确的指导,往往成了只能任用设备的被动操作者。再次,根据了解,台州市商业银行自助设备的密码更换期为三个月,而银行的更换周期为半年,因为对更改密码操作的极度不熟悉与长时间的遗忘,该项工作往往要联络专业人员到场指导或进行处理,这也成了操作人员对自助设备管理的一大弊端。

  三、加强银行卡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持卡人安全用卡知识的宣传。银行方不仅要通过柜面指导、发送宣传手册、用卡指南小卡片,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大堂经理、保安和引导员的作用,加强对持卡人安全用卡知识的宣传,使银行卡用户在设置密码时以易记和无规律性为原则,在ATM机、POS机等机具上使用密码时注意密码的安全输入,养成良好的用卡习惯,提高自身反诈骗、抗风险能力。客户申请银行卡时,银行工作人员应建议客户建立银行卡手机短信服务功能,便于其实时了解账户资金变动情况,此举也有利于在发生卡片丢失、被盗或资金被盗后即时发起短信挂失止付。同时银行方应将曾经资金或卡片被盗的案列通过手机短信或新闻媒体及时告知持卡人,谨防因偏听轻信、贪图小便宜上当受骗而造成损失。

  2.不定时对ATM机进行巡查和管理。银行方要安排人员每天不少于3次对ATM机进行检查,即使节假日也不能例外。ATM机管理人员还要熟悉ATM机外观的每一个部位构造,当发生犯罪分子安装了读卡器、摄像头等犯罪工具后,ATM机管理人员在巡查时要即刻能识别出来并予以拆除。而且,ATM机管理人员在巡查时还要认真检查摄像机摄录和回放是否正常、ATM机周边的用卡环境是否安全、有无张贴不法广告、ATM机口有无异物、摄像头有无被堵塞、密码键盘上方和出卡扣有无海面或干胶痕迹,一旦发现上述情况要立即调取监控录像确定作案时间,打印出在此时间里在该台ATM机上操作过的银行卡清单,本行卡应立即进行止付,他行卡通知他行卡部或他行银行卡客服中心。同时,建立远程实时监控中心,在异常行为发生时及时预警,防范制止犯罪活动的发生。

  3.提高人员素质,强化内控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业务素质。通过熟练掌握受理、审查、授信、催收等方面业务知识,为提供银行整体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规范业务操作打下坚实基础。建立科学的系统化业务流程,规范对客户资料审查核实和不良催收环节的工作流程,将风险防范重心从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转移到事前防范。在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和完善产品功能,满足客户需要。

  4.加大对银行卡不良透支的催收力度。打击违规套现行为,建立系统模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数据特征,锁定违规套现商户,取消其特约商户资格。并取得司法部门支持,通过法律途径对套现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同时,通过系统性、针对性催收不良透支的方法,提高催收工作的效率,降低催收成本。

  5.完善银行卡风险管理平台和机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系统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建立和完善银行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对客户群体、还款能力、消费信息、消费习惯的分析、动态分析客户风险状况,提高信用额度调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对客户群体、高风险客户的系统跟踪功能,提高银行卡风险预警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临海支行 浙江临海 317000)

  (责编:乐毅)


相关文章

  •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防范对策
  • 目 录 摘要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 ......... ...查看


  •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金融市场对经济发展的稳定与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在这之中,商业银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时也是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 ...查看


  • 中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 河北经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中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指导教师赵玉洁 专业2012级会计班级 03姓名 董云千 性别 女 完成日期 2014年3月21日 摘要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其风险成因是多元的, ...查看


  • 浅谈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研究与分析
  • 浅谈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研究与分析 [ 论文关键词]银行会计 会计风险 风险防范 会计风险防范 银行会计风险 [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条件下,银行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日益突出.特别是银行风险问题,受到业内高度重视.如何化解和防范银 ...查看


  • 试论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管理职能行使
  • 摘 要:支付结算体系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和社会资金运行的大动脉,关系到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定,维护支付结算的正常运行是法律赋予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人民银行作为支付体系的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应充分发挥好法律赋予的支付结算管理职能.加强支 ...查看


  •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
  • 摘 要 信贷风险历来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银行信贷业务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及其控制也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为关注和棘手的问题.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 ...查看


  •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1.多哈回合谈判的前景: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及前景:3.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4.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特殊保障条款:5.我国的生产补贴和WTO的反补贴协议(ASCM):6.中 ...查看


  •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 [摘要]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占具重要的地位.然而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资金运作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因此增强信贷风险的管理意识,有效的防范风险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重中之重.对此,本文阐述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查看


  •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
  •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 风险防范 一.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必要性.迫切性 1.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迫使银行改变经营模式 当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商品不断丰富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都迫使银行转变经营观念多方位开发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品种 纵观全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