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学名词解释
1.1大卫生观:是指在现代社会,各种卫生问题的解决和主要疾病的防治,必须依靠全社会的支持和协作配合,即为“大卫生观”。
1.2社区护理学:是由护理与公共卫生学结合而成的新兴学科,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 并在护理实践过程中,为适应社会公众的健康要求逐步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1.3初级卫生保健指主要由基层卫生人员提供居民必需的保健服务。
1.9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在发病前期,用增强健康和特殊防护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2.1社区(费孝通的定义):费孝通先生将社区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民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2.2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结合而成,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
2.8社区的基本要素:(1)社区是由人组成的(2)社区位于特定的区域范围内(3)社区有其特有的组织和行为规范(4)社区内有其相互沟通的方法 (5)社区成员有共同的需要与问题。
3.1护理模式:是从护理角度陈述护理内涵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并围绕护理这一核心来进行概括陈述。
3.2护理理论:是指通过对护理现象系统的、整体的观察,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护理现象。
3.3适应:可以解释为生物体(人体)调整自身以满足环境需求的能力,或促使生物体(人 体)更能适于生存的一种过程,也就是生物体(人体)所具有的各种保护性的调节能力
3.4危机:当某些预期或非预期中所产生的逆境,使人的基本需要受到威胁,自我完整性面临挑战或内心中的平衡遭到破坏时,而平时惯用的应对方式无法解决目前的困境,因而导致情绪障碍、惊惶失措或精神失常,这种情境统称为危机。
3.5正常防御线:指对各种压力源做出适当的调节,维持机体健康的稳定状态。
3.6局部适应综合征:通常是指机体对局部应激源所产生的局部反应。
5.8发病率:是指在一定的观察期间,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数。
5.9患病率:指某个时期内某病的病例数(包括新、老病例,但不包括死亡及痊愈者)与同期的平均人口之比率。
5.10罹病率:指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在短时间内发生新病例的频率,是发病率的特殊类 型。
5.11死亡率:指在一定的时期内死亡人数占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例。
5.12感染率:指平均每百名受检者中感染某种病原体的人数。
5.13病死率:指一定时间内忠某种疾病死亡的人数在同期患该病而死亡的人数中的比率。
5.14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病人能活到桌段时间的生存频率。
5.15治愈率:表明莱病的治愈人数占受治疗的病人数的频率。
5.16出生率:指一年内的活产婴儿数占年平均人口的比率
5.17相对比:是衡量两个因素之间的对比指标。常以倍数或百分数表示。 ,
5.18构成比:是说明某一事件内部组成所占的比重或分布的构成指标,常用百分数表示。
殊的人群。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增加其生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6.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6.2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6.3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染给子代的过程。
6.5国境卫生检疫:是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的国际通航地对 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及可能传染疾病的其他物品等进行卫生检疫及处理。
6.6疫区检疫:是指在国内遇到甲类、乙类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时所采取的在疫区内防治及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
7.1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7.2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活动。
7.3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
8.1预防接种;是用人工方法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使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8.2计划免疫;就是有计划的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
8.3非计划免疫;一般是在流行季节或针对某些特殊群体进行的预防接种。
9.1曲线图法;是将当地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某项发育指标的均值±1个和±2个标准差,分别点在坐标图上而连成5条曲线,作为评价个体儿童或青少年发育的标准。
9.2近视;是指眼睛辩认远方(5m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但视近正常,它是由于屈光不正所致。 10.1计划生育;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0.2见红;是指正式临产前l—2天,出现少量血性粘液自阴道流出。
10.3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及坏死蜕膜组织的血性液体经阴道排出,称恶露。 10.4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从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过渡时期,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以及绝经后期。
11.1中年人;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发达国家是45~ 64岁,发展中国家是45。59岁为中年人
11.2高效率有氧运动;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参与活动的关节、肌肉的数量较多,在运动过程中呼吸得到的氧能够连续不断地供给肌肉。
11.10高效率有效运动:高效率有氧运动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参与活动的关节、肌肉的数量较多,在运动过程中呼吸得到的氧能够连续不断地供给肌肉。
12.1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统计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的一种发展趋势。
12.2为老龄化社会;世界卫生组织规定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 %以上即为老龄化社会。
13.1社区康复;是指病、伤、残者经临床治疗阶段后,为减少病、伤、残者身心功能障碍,由社区提供有效、可行、经济的全面康复服务,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
13.2社区康复护理;是指在社区康复过程中,根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围绕全面康复目标,针对病、伤、残者的整体进行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的康复指导,使他们自觉地坚持康复 锻炼,减少残疾的影响,预防继发性残疾,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
13.3残疾;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
13.4残疾人;是指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使得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个人和社会生活能力的人。
13.5作业疗法为康复患者功能的一种治疗护理方法,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从日常活动、职 业劳动、认知活动中选择一些作业,对患者进行训练,以缓解症状和改善功能。
13.6心理疗法;又称精神疗法,是一种心理调整和干预,以求达到改变人们行为、思想和情感的方法。 13.7康复;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以减少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使病、伤、 残者能重返社会。
13.8智力低下是指在发育期内,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时伴有适应性行为缺 陷。 13.9具有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征即为慢性病,其中包括:患病时间是长期的,会成为残 疾,起因于不可恢复的病理状态,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需要长期的医疗指导
15.2家庭访视;简称家访,是为了促进和维持个体和家庭的健康,在服务对象里进行有目的的交往活动。它是开展社区护理的重要手段。
16.1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性反应,是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引起的体温升高。一般当腋下温度超过370,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oC以上时,即为发热。
16.2社区急救护理;是指在社区,当病人突然发生急症或遭受到意外伤害时,护理急救人员必须立即赶到现场,利用所携带的医疗器械、设备及救护物品对病人立即救治,以达到保护病人的生命、缓解疼痛及防止病情恶化的目的。社区急救护理同时也包括对各种急性事件的预防性护理。
16.3疼痛;是躯体有实际或潜在性的损伤时产生的不适等情绪性及情感性的体验。
16.4咯血;人体下呼吸道及肺部的出血经口咳出者称为咯血。
16.5休克;是机体受到外来或内在有害刺激的强烈侵袭,使机体内环境失调,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出现的以细胞及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循环功能衰竭。
16.6家庭暴力;是指家庭内部发生的暴力和虐待事件。
17.1褥疮;是由于短时间较强的局部压迫或持续长时间地压迫,使承受压力最大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发生缺血、坏死、破溃等形成的。
17.2灭菌;不单纯指消灭所有致病菌及其芽孢,还包括消灭病毒等其他致病微生物。
17.3严密隔离;是对经空气和接触进行传播的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危害性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
社区护理学名词解释
1.1大卫生观:是指在现代社会,各种卫生问题的解决和主要疾病的防治,必须依靠全社会的支持和协作配合,即为“大卫生观”。
1.2社区护理学:是由护理与公共卫生学结合而成的新兴学科,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 并在护理实践过程中,为适应社会公众的健康要求逐步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1.3初级卫生保健指主要由基层卫生人员提供居民必需的保健服务。
1.9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在发病前期,用增强健康和特殊防护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2.1社区(费孝通的定义):费孝通先生将社区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民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2.2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结合而成,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
2.8社区的基本要素:(1)社区是由人组成的(2)社区位于特定的区域范围内(3)社区有其特有的组织和行为规范(4)社区内有其相互沟通的方法 (5)社区成员有共同的需要与问题。
3.1护理模式:是从护理角度陈述护理内涵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并围绕护理这一核心来进行概括陈述。
3.2护理理论:是指通过对护理现象系统的、整体的观察,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护理现象。
3.3适应:可以解释为生物体(人体)调整自身以满足环境需求的能力,或促使生物体(人 体)更能适于生存的一种过程,也就是生物体(人体)所具有的各种保护性的调节能力
3.4危机:当某些预期或非预期中所产生的逆境,使人的基本需要受到威胁,自我完整性面临挑战或内心中的平衡遭到破坏时,而平时惯用的应对方式无法解决目前的困境,因而导致情绪障碍、惊惶失措或精神失常,这种情境统称为危机。
3.5正常防御线:指对各种压力源做出适当的调节,维持机体健康的稳定状态。
3.6局部适应综合征:通常是指机体对局部应激源所产生的局部反应。
5.8发病率:是指在一定的观察期间,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数。
5.9患病率:指某个时期内某病的病例数(包括新、老病例,但不包括死亡及痊愈者)与同期的平均人口之比率。
5.10罹病率:指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在短时间内发生新病例的频率,是发病率的特殊类 型。
5.11死亡率:指在一定的时期内死亡人数占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例。
5.12感染率:指平均每百名受检者中感染某种病原体的人数。
5.13病死率:指一定时间内忠某种疾病死亡的人数在同期患该病而死亡的人数中的比率。
5.14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病人能活到桌段时间的生存频率。
5.15治愈率:表明莱病的治愈人数占受治疗的病人数的频率。
5.16出生率:指一年内的活产婴儿数占年平均人口的比率
5.17相对比:是衡量两个因素之间的对比指标。常以倍数或百分数表示。 ,
5.18构成比:是说明某一事件内部组成所占的比重或分布的构成指标,常用百分数表示。
殊的人群。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增加其生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6.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6.2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6.3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染给子代的过程。
6.5国境卫生检疫:是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的国际通航地对 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及可能传染疾病的其他物品等进行卫生检疫及处理。
6.6疫区检疫:是指在国内遇到甲类、乙类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时所采取的在疫区内防治及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
7.1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7.2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活动。
7.3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
8.1预防接种;是用人工方法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使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8.2计划免疫;就是有计划的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
8.3非计划免疫;一般是在流行季节或针对某些特殊群体进行的预防接种。
9.1曲线图法;是将当地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某项发育指标的均值±1个和±2个标准差,分别点在坐标图上而连成5条曲线,作为评价个体儿童或青少年发育的标准。
9.2近视;是指眼睛辩认远方(5m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但视近正常,它是由于屈光不正所致。 10.1计划生育;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0.2见红;是指正式临产前l—2天,出现少量血性粘液自阴道流出。
10.3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及坏死蜕膜组织的血性液体经阴道排出,称恶露。 10.4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从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过渡时期,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以及绝经后期。
11.1中年人;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发达国家是45~ 64岁,发展中国家是45。59岁为中年人
11.2高效率有氧运动;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参与活动的关节、肌肉的数量较多,在运动过程中呼吸得到的氧能够连续不断地供给肌肉。
11.10高效率有效运动:高效率有氧运动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参与活动的关节、肌肉的数量较多,在运动过程中呼吸得到的氧能够连续不断地供给肌肉。
12.1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统计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的一种发展趋势。
12.2为老龄化社会;世界卫生组织规定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 %以上即为老龄化社会。
13.1社区康复;是指病、伤、残者经临床治疗阶段后,为减少病、伤、残者身心功能障碍,由社区提供有效、可行、经济的全面康复服务,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
13.2社区康复护理;是指在社区康复过程中,根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围绕全面康复目标,针对病、伤、残者的整体进行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的康复指导,使他们自觉地坚持康复 锻炼,减少残疾的影响,预防继发性残疾,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
13.3残疾;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
13.4残疾人;是指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使得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个人和社会生活能力的人。
13.5作业疗法为康复患者功能的一种治疗护理方法,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从日常活动、职 业劳动、认知活动中选择一些作业,对患者进行训练,以缓解症状和改善功能。
13.6心理疗法;又称精神疗法,是一种心理调整和干预,以求达到改变人们行为、思想和情感的方法。 13.7康复;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以减少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使病、伤、 残者能重返社会。
13.8智力低下是指在发育期内,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时伴有适应性行为缺 陷。 13.9具有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征即为慢性病,其中包括:患病时间是长期的,会成为残 疾,起因于不可恢复的病理状态,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需要长期的医疗指导
15.2家庭访视;简称家访,是为了促进和维持个体和家庭的健康,在服务对象里进行有目的的交往活动。它是开展社区护理的重要手段。
16.1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性反应,是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引起的体温升高。一般当腋下温度超过370,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oC以上时,即为发热。
16.2社区急救护理;是指在社区,当病人突然发生急症或遭受到意外伤害时,护理急救人员必须立即赶到现场,利用所携带的医疗器械、设备及救护物品对病人立即救治,以达到保护病人的生命、缓解疼痛及防止病情恶化的目的。社区急救护理同时也包括对各种急性事件的预防性护理。
16.3疼痛;是躯体有实际或潜在性的损伤时产生的不适等情绪性及情感性的体验。
16.4咯血;人体下呼吸道及肺部的出血经口咳出者称为咯血。
16.5休克;是机体受到外来或内在有害刺激的强烈侵袭,使机体内环境失调,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出现的以细胞及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循环功能衰竭。
16.6家庭暴力;是指家庭内部发生的暴力和虐待事件。
17.1褥疮;是由于短时间较强的局部压迫或持续长时间地压迫,使承受压力最大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发生缺血、坏死、破溃等形成的。
17.2灭菌;不单纯指消灭所有致病菌及其芽孢,还包括消灭病毒等其他致病微生物。
17.3严密隔离;是对经空气和接触进行传播的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危害性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