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科 枝 创 新是 提 高大 学 生创 新素 质 白基础 I l
口 姜建 良
( 南京农 业 大学工 学院 江 苏 ・ 南京
摘 要
203 ) 10 1
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教 师队伍和开放的科技创新平 台是提 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条件 , 没有科技创 新经历和能力 创新素质 科技 平台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8) 9 0 4 0 17— 8 4 2 0 0 — 3 - 1
国内外学术 动态 , 把科学研究 中获得 的新知识 、 新成就及时反映到 教学中去, 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水平 。在科 技成果转
的教师 , 是培养不 出具有创新素质 的学生, 没有相应 的技术支持 , 学生的理论知识也不能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 2 G4 1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 ,一方 面是直接参 与和推进科技 创新 , 在建设创新型 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 ; 另一方面 是科 技创新对 教学的促进作用 , 为社会提供 源源不断 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
化的过程中 , 了解社会市场需求 , 有针对性地 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
新 活动。 ( 2) 科 技 团 队 建 设 培 养 和 锻炼 了教 师 创 新 能 力 。 良好 的创 新 团队 , 不仅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 而且有发展 前途 、 创新精神 , 充 满 激情 、 思维敏捷 、 勇于探索 、 不懈追求 的新生力 量。各学科 、 多擅 长、 各方力量 的融合 , 有利于团队成员拓 宽视野 , 有利于提高对科研
领域 的敏 锐 性 和 对 外 界 环 境 的适 应 能力 ; 利 于提 升 个 人 的 知识 素 有
人才 , 是建设创新型 国家对 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 , 创新能 力是社会
评价人才竞争力 的重要 指标 ,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 素质 , 是高等教 育的重要任务。
一
、
影响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两大 因素
1 . 人的 因素。人才培养事关两 个主体, 即学生是 学习活动的主
体。 教师是教育工作 的主体 。 教师的学识水平与科学研究 实践能力 , 对于学生科技素质 的启蒙 与潜 能的开发起主导作用 。高等教育规 模进入 “ 大众化” 以后 , 师严重 缺编, 教 高素质教师引进难 、 留更难 。 教师要承担过去几倍 的教 学任务 ,缺乏足够 的时 间和精 力从事科
养、 调整知识结 构 、 增强 创新能力 ; 有利 于激发 团队成员的思想火 花, 发展边缘学科 , 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的教学 与科研后继人才。
二、 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科技活动提供技 术支持 我 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之 一, 是现有研究
与技术平 台 的建设水平还不够高 , 缺乏一个能使绝大多数师生受益的公共开放
学研究工作。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不完善 , 削弱了广大教师搞科研的
积极性。教师如果没有创新的实践经历或科技成果 , 就不能 针对性 地指导学生 的社会实践 和科 技创新活动 ,从而降低 了创 新型人才 的培养质量。
平台 , 能满足高水平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需求 。高校科研创 不
新 不仅需要创造一种新的科学研 究的组织形式 , 以适应各学科的急 速变化 , 而且需要建立开放 的高水平 的科技 创新平台 , 创造有利 于 学科交叉 与融合 的环境, 促进面向重大科 学问题 的研究, 促进人才培
养水 平 的提 高 。
对于学生而言 。长期 以来 的应试 教育已经磨灭 了许 多同学 的
求知欲望 。他们是在父母 、 老师和社会影响下被动地进 入大学 , 缺 乏强烈 的学 习愿望 和远 大理想 , 即使在一些重点大学 , 有些学生上
大学也 只是混文凭 、 资格。有的学生虽有 良好 的探 索愿望 , 求 但缺
乏针对性 的引导 和必要 的科技平台 ,大部分精力 只能用于理论课 学 习, 创新常常感 到茫然 不知所措 , 对 潜能得不 到发掘 , 业后缺 毕
加强科 技刨新平台建设 , 实现强强联 合, 加强信息沟通资源共 享, 增强资源开拓能力和资源运作能力 , 最大限度地释放高校创新 活力 , 高科技竞争实力和创新水平。开放 的科技创新平台不仅为 提 教师科研提供条件 , 而且为学生科技 活动 提供技术支持 , 让学生 直 接或间接接触科技前沿 , 在身 临其境 、 动活泼的科技开发 和成果 生 转化中激励学生 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 催生科技创新的萌芽。 三、 产学研 结合有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 比, 启发 创新思维 、 自主创新能力 的教育不 足。 “ 重理论 、 轻实践” 的传统 教学理念 , 严重束缚 自主创
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多渠道 、 多层次 、 多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实践 活 动, 促使教 师在思想观念上 与时俱进 , 不再满 足于 “ 传道 、 授业 、 解 惑”的传统教 育 , 大大提高实施创 新教育的 自觉性 , 在教学过程 中 主动适应市 场对人才培养需求 , 教师参与科技 创新实 践. 不断 丰
乏创新的精神、 信心和能力。
2物 的因素。人才特别 是尖子人才在高校发展 中具有不可替 .
代 的作用 已经成为共 识 , 因此 , 学校 把有限 的财 力 、 物力重 点 向科
技领军人物 、尖 子人才倾 斜 , 设了一批高水平 的科学研究实验 建
室, 为提升学校科
研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高校科研 管理仍然
沿用 金字塔 形的等级 体制 , 等级森严 , 且 层次分 明 , 限的科技创 有 新资源没有得到 充分的利用 , 越是领先的仪器设 备开放率越低 , 一
般 不向学生 甚至教师开放 ,更不能满足学生科技 创新能力培养 的
需要 ,使学生在课 堂上 接受的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地 转化为科技创 新能力 。
二、 科技创新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促进作用
富教学内容 、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 自身的创新经历 、 以 创新意识 、 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成果去感染和带动学生 ,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 兴
趣、 开宽视野 、 拓展思维 、 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实验活 动, 可以巩 固基础知识 , 化 深 理论知识 , 补充课外知识 , 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 增强动手能
许多高校把创新教育 引入 教学过程 ,努力将 教学重点从过去 单纯 的知识 传授 , 移到以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 来 , 转 使学生从单纯
的知识接受 者变成 探索者 , 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 活动 , 为本科生配 备导 师 ,开展研讨 式教学 , 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的兴趣和能动 激 性, 培养科技刨新精神。做好 这些工作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
伍 和开放 的科技 创新平台 , 没有科技创新经历 和能力 的教师 , 是培 养不 出具有创新 素质的学生 , 没有相应的技术支 持 , 学生 的理论知
力和实验技能。学生参与科技咨询和科技成果转 化, 以沟通信息 可
渠道 , 了解社会需求 , 找到 与市场对人才 要求的差 距 , 明确奋 斗 目
标 , 发 斗志 , 放 创 新 活 力 。 激 释 参考文献:
( 王义道. 1 】 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 战l 中国大学教学【. O ( . J2 7 ) 】 O 2
识也不能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
1有利 于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 ( ) 1 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教 师与时俱进 。教 师从事科学研究 为
社会 经济 服务的科技创新活动 , 以从 中了解最 新科 技信息 , 可 紧跟
【 智强. 2 俏 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 与创新管理【. 0(. 技术 J2 7 ) 】0 S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科 枝 创 新是 提 高大 学 生创 新素 质 白基础 I l
口 姜建 良
( 南京农 业 大学工 学院 江 苏 ・ 南京
摘 要
203 ) 10 1
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教 师队伍和开放的科技创新平 台是提 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条件 , 没有科技创 新经历和能力 创新素质 科技 平台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8) 9 0 4 0 17— 8 4 2 0 0 — 3 - 1
国内外学术 动态 , 把科学研究 中获得 的新知识 、 新成就及时反映到 教学中去, 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水平 。在科 技成果转
的教师 , 是培养不 出具有创新素质 的学生, 没有相应 的技术支持 , 学生的理论知识也不能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 2 G4 1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 ,一方 面是直接参 与和推进科技 创新 , 在建设创新型 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 ; 另一方面 是科 技创新对 教学的促进作用 , 为社会提供 源源不断 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
化的过程中 , 了解社会市场需求 , 有针对性地 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
新 活动。 ( 2) 科 技 团 队 建 设 培 养 和 锻炼 了教 师 创 新 能 力 。 良好 的创 新 团队 , 不仅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 而且有发展 前途 、 创新精神 , 充 满 激情 、 思维敏捷 、 勇于探索 、 不懈追求 的新生力 量。各学科 、 多擅 长、 各方力量 的融合 , 有利于团队成员拓 宽视野 , 有利于提高对科研
领域 的敏 锐 性 和 对 外 界 环 境 的适 应 能力 ; 利 于提 升 个 人 的 知识 素 有
人才 , 是建设创新型 国家对 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 , 创新能 力是社会
评价人才竞争力 的重要 指标 ,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 素质 , 是高等教 育的重要任务。
一
、
影响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两大 因素
1 . 人的 因素。人才培养事关两 个主体, 即学生是 学习活动的主
体。 教师是教育工作 的主体 。 教师的学识水平与科学研究 实践能力 , 对于学生科技素质 的启蒙 与潜 能的开发起主导作用 。高等教育规 模进入 “ 大众化” 以后 , 师严重 缺编, 教 高素质教师引进难 、 留更难 。 教师要承担过去几倍 的教 学任务 ,缺乏足够 的时 间和精 力从事科
养、 调整知识结 构 、 增强 创新能力 ; 有利 于激发 团队成员的思想火 花, 发展边缘学科 , 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的教学 与科研后继人才。
二、 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科技活动提供技 术支持 我 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之 一, 是现有研究
与技术平 台 的建设水平还不够高 , 缺乏一个能使绝大多数师生受益的公共开放
学研究工作。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不完善 , 削弱了广大教师搞科研的
积极性。教师如果没有创新的实践经历或科技成果 , 就不能 针对性 地指导学生 的社会实践 和科 技创新活动 ,从而降低 了创 新型人才 的培养质量。
平台 , 能满足高水平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需求 。高校科研创 不
新 不仅需要创造一种新的科学研 究的组织形式 , 以适应各学科的急 速变化 , 而且需要建立开放 的高水平 的科技 创新平台 , 创造有利 于 学科交叉 与融合 的环境, 促进面向重大科 学问题 的研究, 促进人才培
养水 平 的提 高 。
对于学生而言 。长期 以来 的应试 教育已经磨灭 了许 多同学 的
求知欲望 。他们是在父母 、 老师和社会影响下被动地进 入大学 , 缺 乏强烈 的学 习愿望 和远 大理想 , 即使在一些重点大学 , 有些学生上
大学也 只是混文凭 、 资格。有的学生虽有 良好 的探 索愿望 , 求 但缺
乏针对性 的引导 和必要 的科技平台 ,大部分精力 只能用于理论课 学 习, 创新常常感 到茫然 不知所措 , 对 潜能得不 到发掘 , 业后缺 毕
加强科 技刨新平台建设 , 实现强强联 合, 加强信息沟通资源共 享, 增强资源开拓能力和资源运作能力 , 最大限度地释放高校创新 活力 , 高科技竞争实力和创新水平。开放 的科技创新平台不仅为 提 教师科研提供条件 , 而且为学生科技 活动 提供技术支持 , 让学生 直 接或间接接触科技前沿 , 在身 临其境 、 动活泼的科技开发 和成果 生 转化中激励学生 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 催生科技创新的萌芽。 三、 产学研 结合有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 比, 启发 创新思维 、 自主创新能力 的教育不 足。 “ 重理论 、 轻实践” 的传统 教学理念 , 严重束缚 自主创
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多渠道 、 多层次 、 多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实践 活 动, 促使教 师在思想观念上 与时俱进 , 不再满 足于 “ 传道 、 授业 、 解 惑”的传统教 育 , 大大提高实施创 新教育的 自觉性 , 在教学过程 中 主动适应市 场对人才培养需求 , 教师参与科技 创新实 践. 不断 丰
乏创新的精神、 信心和能力。
2物 的因素。人才特别 是尖子人才在高校发展 中具有不可替 .
代 的作用 已经成为共 识 , 因此 , 学校 把有限 的财 力 、 物力重 点 向科
技领军人物 、尖 子人才倾 斜 , 设了一批高水平 的科学研究实验 建
室, 为提升学校科
研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高校科研 管理仍然
沿用 金字塔 形的等级 体制 , 等级森严 , 且 层次分 明 , 限的科技创 有 新资源没有得到 充分的利用 , 越是领先的仪器设 备开放率越低 , 一
般 不向学生 甚至教师开放 ,更不能满足学生科技 创新能力培养 的
需要 ,使学生在课 堂上 接受的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地 转化为科技创 新能力 。
二、 科技创新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促进作用
富教学内容 、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 自身的创新经历 、 以 创新意识 、 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成果去感染和带动学生 ,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 兴
趣、 开宽视野 、 拓展思维 、 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实验活 动, 可以巩 固基础知识 , 化 深 理论知识 , 补充课外知识 , 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 增强动手能
许多高校把创新教育 引入 教学过程 ,努力将 教学重点从过去 单纯 的知识 传授 , 移到以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 来 , 转 使学生从单纯
的知识接受 者变成 探索者 , 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 活动 , 为本科生配 备导 师 ,开展研讨 式教学 , 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的兴趣和能动 激 性, 培养科技刨新精神。做好 这些工作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
伍 和开放 的科技 创新平台 , 没有科技创新经历 和能力 的教师 , 是培 养不 出具有创新 素质的学生 , 没有相应的技术支 持 , 学生 的理论知
力和实验技能。学生参与科技咨询和科技成果转 化, 以沟通信息 可
渠道 , 了解社会需求 , 找到 与市场对人才 要求的差 距 , 明确奋 斗 目
标 , 发 斗志 , 放 创 新 活 力 。 激 释 参考文献:
( 王义道. 1 】 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 战l 中国大学教学【. O ( . J2 7 ) 】 O 2
识也不能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
1有利 于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 ( ) 1 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教 师与时俱进 。教 师从事科学研究 为
社会 经济 服务的科技创新活动 , 以从 中了解最 新科 技信息 , 可 紧跟
【 智强. 2 俏 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 与创新管理【. 0(. 技术 J2 7 ) 】0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