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科 枝 创 新是 提 高大 学 生创 新素 质 白基础  I l

口  姜建 良 

( 南京农 业 大学工 学院  江 苏 ・ 南京

摘 要

203 ) 10 1 

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教 师队伍和开放的科技创新平 台是提 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条件 , 没有科技创 新经历和能力   创新素质 科技 平台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8) 9 0 4 0  17— 8 4 2 0 0 — 3 - 1

国内外学术 动态 , 把科学研究 中获得 的新知识 、 新成就及时反映到  教学中去, 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水平 。在科 技成果转 

的教师 , 是培养不 出具有创新素质 的学生, 没有相应 的技术支持 , 学生的理论知识也不能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 2  G4 1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 ,一方 面是直接参 与和推进科技  创新 , 在建设创新型 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 ; 另一方面 是科 技创新对  教学的促进作用 , 为社会提供 源源不断 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 

化的过程中 , 了解社会市场需求 , 有针对性地 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 

新 活动。   ( 2) 科 技 团 队 建 设 培 养 和 锻炼 了教 师 创 新 能 力 。 良好 的创 新  团队 , 不仅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 而且有发展 前途 、 创新精神 , 充  满 激情 、 思维敏捷 、 勇于探索 、 不懈追求 的新生力 量。各学科 、 多擅  长、 各方力量 的融合 , 有利于团队成员拓 宽视野 , 有利于提高对科研 

领域 的敏 锐 性 和 对 外 界 环 境 的适 应 能力 ; 利 于提 升 个 人 的 知识 素  有

人才 , 是建设创新型 国家对 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 , 创新能 力是社会 

评价人才竞争力 的重要 指标 ,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 素质 , 是高等教  育的重要任务。  

影响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两大 因素 

1 . 人的 因素。人才培养事关两 个主体, 即学生是 学习活动的主 

体。 教师是教育工作 的主体 。 教师的学识水平与科学研究 实践能力 ,   对于学生科技素质 的启蒙 与潜 能的开发起主导作用 。高等教育规  模进入 “ 大众化” 以后 , 师严重 缺编, 教 高素质教师引进难 、 留更难 。   教师要承担过去几倍 的教 学任务 ,缺乏足够 的时 间和精 力从事科 

养、 调整知识结 构 、 增强 创新能力 ; 有利 于激发 团队成员的思想火  花, 发展边缘学科 , 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的教学 与科研后继人才。  

二、 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科技活动提供技 术支持  我 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之 一, 是现有研究

与技术平 台  的建设水平还不够高 , 缺乏一个能使绝大多数师生受益的公共开放 

学研究工作。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不完善 , 削弱了广大教师搞科研的 

积极性。教师如果没有创新的实践经历或科技成果 , 就不能 针对性  地指导学生 的社会实践 和科 技创新活动 ,从而降低 了创 新型人才  的培养质量。  

平台 , 能满足高水平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需求 。高校科研创  不

新 不仅需要创造一种新的科学研 究的组织形式 , 以适应各学科的急  速变化 , 而且需要建立开放 的高水平 的科技 创新平台 , 创造有利 于  学科交叉 与融合 的环境, 促进面向重大科 学问题 的研究, 促进人才培 

养水 平 的提 高 。  

对于学生而言 。长期 以来 的应试 教育已经磨灭 了许 多同学 的  

求知欲望 。他们是在父母 、 老师和社会影响下被动地进 入大学 , 缺  乏强烈 的学 习愿望 和远 大理想 , 即使在一些重点大学 , 有些学生上 

大学也 只是混文凭 、 资格。有的学生虽有 良好 的探 索愿望 , 求 但缺 

乏针对性 的引导 和必要 的科技平台 ,大部分精力 只能用于理论课  学 习, 创新常常感 到茫然 不知所措 , 对 潜能得不 到发掘 , 业后缺  毕

加强科 技刨新平台建设 , 实现强强联 合, 加强信息沟通资源共  享, 增强资源开拓能力和资源运作能力 , 最大限度地释放高校创新  活力 , 高科技竞争实力和创新水平。开放 的科技创新平台不仅为  提 教师科研提供条件 , 而且为学生科技 活动 提供技术支持 , 让学生 直  接或间接接触科技前沿 , 在身 临其境 、 动活泼的科技开发 和成果  生 转化中激励学生 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 催生科技创新的萌芽。   三、 产学研 结合有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 比, 启发 创新思维 、 自主创新能力  的教育不 足。 “ 重理论 、 轻实践” 的传统 教学理念 , 严重束缚 自主创 

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多渠道 、 多层次 、 多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实践 活  动, 促使教 师在思想观念上 与时俱进 , 不再满 足于 “ 传道 、 授业 、 解  惑”的传统教 育 , 大大提高实施创 新教育的 自觉性 , 在教学过程 中  主动适应市 场对人才培养需求 , 教师参与科技 创新实 践. 不断 丰 

乏创新的精神、 信心和能力。  

2物 的因素。人才特别 是尖子人才在高校发展 中具有不可替  .

代 的作用 已经成为共 识 , 因此 , 学校 把有限 的财 力 、 物力重 点 向科 

技领军人物 、尖 子人才倾 斜 , 设了一批高水平 的科学研究实验  建

室, 为提升学校科

研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高校科研 管理仍然 

沿用 金字塔 形的等级 体制 , 等级森严 , 且 层次分 明 , 限的科技创  有 新资源没有得到 充分的利用 , 越是领先的仪器设 备开放率越低 , 一 

般 不向学生 甚至教师开放 ,更不能满足学生科技 创新能力培养 的 

需要 ,使学生在课 堂上 接受的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地 转化为科技创  新能力 。  

二、 科技创新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促进作用 

富教学内容 、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 自身的创新经历 、 以 创新意识 、   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成果去感染和带动学生 ,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 兴 

趣、 开宽视野 、 拓展思维 、 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实验活 动, 可以巩 固基础知识 , 化  深 理论知识 , 补充课外知识 , 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 增强动手能 

许多高校把创新教育 引入 教学过程 ,努力将 教学重点从过去  单纯 的知识 传授 , 移到以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 来 , 转 使学生从单纯 

的知识接受 者变成 探索者 , 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 活动 , 为本科生配  备导 师 ,开展研讨 式教学 , 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的兴趣和能动  激 性, 培养科技刨新精神。做好 这些工作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 

伍 和开放 的科技 创新平台 , 没有科技创新经历 和能力 的教师 , 是培  养不 出具有创新 素质的学生 , 没有相应的技术支 持 , 学生 的理论知 

力和实验技能。学生参与科技咨询和科技成果转 化, 以沟通信息  可

渠道 , 了解社会需求 , 找到 与市场对人才 要求的差 距 , 明确奋 斗 目  

标 , 发 斗志 , 放 创 新 活 力 。 激 释   参考文献:  

( 王义道. 1 】 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 战l 中国大学教学【. O ( . J2 7 ) 】 O 2 

识也不能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  

1有利 于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 ( ) 1 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教 师与时俱进 。教 师从事科学研究 为 

社会 经济 服务的科技创新活动 , 以从 中了解最 新科 技信息 , 可 紧跟 

【 智强. 2 俏 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 与创新管理【. 0(. 技术 J2 7 ) 】0 S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科 枝 创 新是 提 高大 学 生创 新素 质 白基础  I l

口  姜建 良 

( 南京农 业 大学工 学院  江 苏 ・ 南京

摘 要

203 ) 10 1 

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教 师队伍和开放的科技创新平 台是提 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条件 , 没有科技创 新经历和能力   创新素质 科技 平台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8) 9 0 4 0  17— 8 4 2 0 0 — 3 - 1

国内外学术 动态 , 把科学研究 中获得 的新知识 、 新成就及时反映到  教学中去, 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水平 。在科 技成果转 

的教师 , 是培养不 出具有创新素质 的学生, 没有相应 的技术支持 , 学生的理论知识也不能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 2  G4 1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 ,一方 面是直接参 与和推进科技  创新 , 在建设创新型 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 ; 另一方面 是科 技创新对  教学的促进作用 , 为社会提供 源源不断 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 

化的过程中 , 了解社会市场需求 , 有针对性地 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 

新 活动。   ( 2) 科 技 团 队 建 设 培 养 和 锻炼 了教 师 创 新 能 力 。 良好 的创 新  团队 , 不仅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 而且有发展 前途 、 创新精神 , 充  满 激情 、 思维敏捷 、 勇于探索 、 不懈追求 的新生力 量。各学科 、 多擅  长、 各方力量 的融合 , 有利于团队成员拓 宽视野 , 有利于提高对科研 

领域 的敏 锐 性 和 对 外 界 环 境 的适 应 能力 ; 利 于提 升 个 人 的 知识 素  有

人才 , 是建设创新型 国家对 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 , 创新能 力是社会 

评价人才竞争力 的重要 指标 ,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 素质 , 是高等教  育的重要任务。  

影响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两大 因素 

1 . 人的 因素。人才培养事关两 个主体, 即学生是 学习活动的主 

体。 教师是教育工作 的主体 。 教师的学识水平与科学研究 实践能力 ,   对于学生科技素质 的启蒙 与潜 能的开发起主导作用 。高等教育规  模进入 “ 大众化” 以后 , 师严重 缺编, 教 高素质教师引进难 、 留更难 。   教师要承担过去几倍 的教 学任务 ,缺乏足够 的时 间和精 力从事科 

养、 调整知识结 构 、 增强 创新能力 ; 有利 于激发 团队成员的思想火  花, 发展边缘学科 , 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的教学 与科研后继人才。  

二、 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科技活动提供技 术支持  我 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之 一, 是现有研究

与技术平 台  的建设水平还不够高 , 缺乏一个能使绝大多数师生受益的公共开放 

学研究工作。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不完善 , 削弱了广大教师搞科研的 

积极性。教师如果没有创新的实践经历或科技成果 , 就不能 针对性  地指导学生 的社会实践 和科 技创新活动 ,从而降低 了创 新型人才  的培养质量。  

平台 , 能满足高水平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需求 。高校科研创  不

新 不仅需要创造一种新的科学研 究的组织形式 , 以适应各学科的急  速变化 , 而且需要建立开放 的高水平 的科技 创新平台 , 创造有利 于  学科交叉 与融合 的环境, 促进面向重大科 学问题 的研究, 促进人才培 

养水 平 的提 高 。  

对于学生而言 。长期 以来 的应试 教育已经磨灭 了许 多同学 的  

求知欲望 。他们是在父母 、 老师和社会影响下被动地进 入大学 , 缺  乏强烈 的学 习愿望 和远 大理想 , 即使在一些重点大学 , 有些学生上 

大学也 只是混文凭 、 资格。有的学生虽有 良好 的探 索愿望 , 求 但缺 

乏针对性 的引导 和必要 的科技平台 ,大部分精力 只能用于理论课  学 习, 创新常常感 到茫然 不知所措 , 对 潜能得不 到发掘 , 业后缺  毕

加强科 技刨新平台建设 , 实现强强联 合, 加强信息沟通资源共  享, 增强资源开拓能力和资源运作能力 , 最大限度地释放高校创新  活力 , 高科技竞争实力和创新水平。开放 的科技创新平台不仅为  提 教师科研提供条件 , 而且为学生科技 活动 提供技术支持 , 让学生 直  接或间接接触科技前沿 , 在身 临其境 、 动活泼的科技开发 和成果  生 转化中激励学生 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 催生科技创新的萌芽。   三、 产学研 结合有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 比, 启发 创新思维 、 自主创新能力  的教育不 足。 “ 重理论 、 轻实践” 的传统 教学理念 , 严重束缚 自主创 

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多渠道 、 多层次 、 多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实践 活  动, 促使教 师在思想观念上 与时俱进 , 不再满 足于 “ 传道 、 授业 、 解  惑”的传统教 育 , 大大提高实施创 新教育的 自觉性 , 在教学过程 中  主动适应市 场对人才培养需求 , 教师参与科技 创新实 践. 不断 丰 

乏创新的精神、 信心和能力。  

2物 的因素。人才特别 是尖子人才在高校发展 中具有不可替  .

代 的作用 已经成为共 识 , 因此 , 学校 把有限 的财 力 、 物力重 点 向科 

技领军人物 、尖 子人才倾 斜 , 设了一批高水平 的科学研究实验  建

室, 为提升学校科

研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高校科研 管理仍然 

沿用 金字塔 形的等级 体制 , 等级森严 , 且 层次分 明 , 限的科技创  有 新资源没有得到 充分的利用 , 越是领先的仪器设 备开放率越低 , 一 

般 不向学生 甚至教师开放 ,更不能满足学生科技 创新能力培养 的 

需要 ,使学生在课 堂上 接受的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地 转化为科技创  新能力 。  

二、 科技创新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促进作用 

富教学内容 、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 自身的创新经历 、 以 创新意识 、   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成果去感染和带动学生 ,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 兴 

趣、 开宽视野 、 拓展思维 、 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实验活 动, 可以巩 固基础知识 , 化  深 理论知识 , 补充课外知识 , 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 增强动手能 

许多高校把创新教育 引入 教学过程 ,努力将 教学重点从过去  单纯 的知识 传授 , 移到以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 来 , 转 使学生从单纯 

的知识接受 者变成 探索者 , 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 活动 , 为本科生配  备导 师 ,开展研讨 式教学 , 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的兴趣和能动  激 性, 培养科技刨新精神。做好 这些工作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 

伍 和开放 的科技 创新平台 , 没有科技创新经历 和能力 的教师 , 是培  养不 出具有创新 素质的学生 , 没有相应的技术支 持 , 学生 的理论知 

力和实验技能。学生参与科技咨询和科技成果转 化, 以沟通信息  可

渠道 , 了解社会需求 , 找到 与市场对人才 要求的差 距 , 明确奋 斗 目  

标 , 发 斗志 , 放 创 新 活 力 。 激 释   参考文献:  

( 王义道. 1 】 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 战l 中国大学教学【. O ( . J2 7 ) 】 O 2 

识也不能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  

1有利 于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 ( ) 1 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教 师与时俱进 。教 师从事科学研究 为 

社会 经济 服务的科技创新活动 , 以从 中了解最 新科 技信息 , 可 紧跟 

【 智强. 2 俏 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 与创新管理【. 0(. 技术 J2 7 ) 】0 S 


相关文章

  • 创新与创业类
  • 目录 <面向工业企业应用的创新方法> . ............................................... 2 <成功之道> .............................. ...查看


  • 浅谈科技创新大赛与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 科技创新大赛是为认真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和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建设,面向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开展的一项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活动,是中小学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 ...查看


  • 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 ValueEngineering·193· 试论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TheAnalysisofWaystoTrainingHighlyQualifiedandCreativeTalentinUniversities 李雁LiYan ...查看


  • 关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 关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一)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 2. 3.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对外开放. 科学技术与对外开放. 科学技术与国际竞争:国际竞争的实质是 ...查看


  •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 [热点点击] 1.2012年4月3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 ...查看


  • 体育教育中贯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意义
  • 摘 要:创新素质教育在整个体育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创新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理念,相比较以往的体育教育过程,创新素质教育具有它的时代性和优越性,注重对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观念,和一些方法 ...查看


  • 新课改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
  • 浅析新课改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 摘 要: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系统,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中学英语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新课改要求中学英语教学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只有从 ...查看


  • 论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 [摘要] 21世纪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成为强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已成为现在乃至将来教育界讨论的热点 ...查看


  •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 http://www.paper.edu.cn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艾晓杰,魏先军,李伟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 * 摘 要:教育改革不仅要有知识的更新,也要有科学的考核评定方式,以利对学生 的客观评价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