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_教案 1

《再别康桥》教案 教材内容:人教版新教材 高三年级 语文 必修1第一单元 第二课 教材分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作者资料,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他的诗歌作品及艺术风格。了解写作《再别康桥》时的背景,要熟读作品。 布置预习题: 1、试着解题,探寻诗题与主题的关系。 2、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你最喜欢哪个意象,为什么? 4、你认为这首诗写的怎么样,为什么? 二、新课导入部分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语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所以本课的导入要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采用本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以及名家对他的评

价做引语导入新课,教师导入时应配合作品情调,语调轻柔、舒缓,像节目主持人一样娓娓道来。 本课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 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另一位文学家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就是现在,仍有许多人喜欢徐志摩的诗,可见,他的诗影响之深、之远、之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再别康桥》。 三、 师生互动部分 (一)解题 诗歌的题目往往概括了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题目是分析诗歌内容,体味其情感的捷径,所以我从解题入手,循序渐进,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 ⑴题目中有一个字概括了诗歌的主题,体现了作品的情感,请问是哪一个字? 这个问题针对语文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设计,很容易回答,调动这部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信心,积极思维。 学生很快就会找出是“别”字,老师适时给以肯定,继而提出第二个问题。 ⑵作者要告别的是什么?康桥是人名还是地名? 这个问题表面上给较差学生设计,他们能够回答字面意思,实际上要引发中等学生明确康桥就是现在的剑桥大学,是作者的母校,这首诗抒发的是与母校的离别之情。 ⑶“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再别康桥》而不是《别康桥》? 这个问题针对层次较好,有一些语文功底、修养的学生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作者这是第三次与母校离别,作者在第一次与母校离别时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别康桥》,这一回又一次与母校离别,写同一内容的诗歌,所以叫《再别康桥》。 (二)简介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作品总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的具体情境分不开的。我们要解读一部作品,把握作家情感脉搏就必须要了解作者的人生际遇及生活背景,也就是要“知人论世”,这对于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这个教学环节很必要,我请学生将搜集来的资料交流、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三)配乐朗读 美诗还需要美读来体现,而音乐的陶冶必然会帮助我们更快地走入诗的意境。胡适评价说:“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三个词:爱、自由、美。”所以,我选了著名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

《爱的协奏曲》作为背景音乐,先请学生们在音乐的陶冶中自由朗读,之后请两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同时,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并与学生一同对两名学生的朗读效果给予评价,而后,教师进行范读。 我为什么要自己进行范读呢?其实范读带不是没有,而是很多,包括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的朗读,国内著名播音员的朗读,以及各种经典诗文朗诵比赛获奖者的朗读录音,我只是觉得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更容易沟通和互动,学生通过老师朗读时的语音、语调、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及表情变化,更容易去理解作品的内蕴情感,也更容易投入自己的真情。 (四)分析意象,领悟诗情。 全诗共有七个诗节,每一个诗节都有一个到两个意象,作者对母校的无限热爱之情及依依惜别的情感,正是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来抒发的,所以要领悟诗情,必然要依托于对意象的分析,这是教学的重点。 这个环节我设计两种教学方案,如果学生程度较好,就按四步骤进行:1、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找出每一个意象。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意象,体悟诗情。3、各组代表发言,组员补充。4、教师补充、总结。如果学生程度较差,教师就带领学生边诵读边一个诗节、一个诗节分析,分别找出各个意象,就共同一个意象分组讨论分析,发言总结,教师提问点拨、补充。 下面是教师点拨时设计的一些问题: 第一诗节的意象是“西天的云彩”,我启发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作者要做别的是“西天的云彩”,为什么不是“东方的朝阳”呢?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朝阳”是朝气蓬勃的,与离别的情调不符合;“夕阳”是伤感的,符合离别的情境。(2)第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换成“我轻轻的走了”可不可以?”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把“轻轻的”提前,是起强调作用,为全诗奠下了轻柔缠绵的基调。 第二诗节的意象是“金柳”,我设计的问题是:康河两岸长有许多树,不独有柳,作者为什么只选取柳来描绘? 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柳在我国诗歌中是一个传统意象,我国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因为“柳”和“留”是谐音,所以“柳”成为惜别的象征,在西安有一个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所以有“伤心不过灞桥柳”流传,为了让学生对这一传统意象有更深的体会,教师还应该例举一些不同时代的送别诗,如:唐代王维的《渭城曲》,宋代婉约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民国时弘一法师所作,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长亭送别》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又了解了祖国的传统文化,渗透了德育。

第三诗节的意象是“青荇”,“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里招摇”,这里用了一个动词——招摇,可以启发学生思考:(1)如果把“招摇”换成“逍遥”好不好?这个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要学生懂得欣赏诗歌要品味语言,写作诗歌要选词炼字。明确:不好,因为“逍遥”只体现出自己的快乐,而“招摇”有招手的意思,有人的情意,仿佛在欢迎诗人的到来。(2)如果第二诗节、第三诗节对照起来看,诗人与康河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要学生懂得鉴赏诗歌还要分析诗节与诗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情感联系。明确:康河在我的心坎上,我在康河的怀抱里。可见,作者对康桥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3)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母校有如此强烈的眷恋之情呢?这个问题旨在拓展学生思维及知识面,我从诗人的散文中摘录作者的话来给以补充回答: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 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这样,学生逐步理清了作者的情感脉络:正因为对母校如此热爱,所以才会如此惜别依依,难舍难分。 第四诗节的意象是“清潭”、“彩虹”,我启发学生思考:(1)那榆阴下的“一潭”,换成“一湾”好不好?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白这样换不好,因为‘一湾’太浅,体现不出对母校的深情,只有深深的潭水才可以将这种深情体现出来,李白的诗《赠汪伦》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可以证明。(2)“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彩虹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很快就会回答:“美丽而易碎。”(3)那么梦似彩虹,作者曾经在这里做了什么美丽的,后来又破碎了的梦呢?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去分析理解到:作者在康桥曾经做了两个梦——理想的梦、恋爱的梦,但都没有实现,尤其是与林徽因无果的爱情,对于作者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而这些并没有随风飘散,而是沉淀在作者的心里,惜别之情中又渗入更多的伤感和惆怅。第五诗节、第六诗节的意象“星辉”“笙箫”更是将这种情感抒发到极致。诗歌的最后一个诗节与第一诗节回环往复,结构大体一致,只是最后一句是“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启发学生思考: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旨在让学生理解,作者曾经的梦想,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情都留在这里,留在他做梦的地方,细细封存起来,再也不去触碰,再也不去打扰。 这样教师带领学生在诵读中将诗中的意象逐一分析领会,让学生体悟到作者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完成了教学重点。同时,学生也领会到诗人的情感并不是无所依托空

泛抒情,而是借助于精心选择的意象融情于景传递出来的,情与景达到了和谐完美的交融,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最后,在学生琅琅的诵读声中,圆满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清潭 彩虹 伤感 星辉 笙箫 景 → 交融 ← 情 西天的云彩 金柳 青荇 惜别 四、课堂总结部分 课堂总结针对教材知识的回忆巩固采用提问小结的方式。问题是:全诗七个诗节,共写了哪些意象,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诗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关于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我设计的方案是运用本课所学分析意象,体味诗人情感的方法迁移到古诗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比较、评价的能力。 问题是:比较《再别康桥》和《天净沙·秋思》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 五、课后作业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部不是徐志摩的作品集? A、《志摩的诗》 B、《猛虎集》 C、《尝试集》 D、《翡冷翠的一夜》 2、“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这是谁的话? A、闻一多 B、郭沫若 C、朱自清 D、胡适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错的一项是 A.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B.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 C.我踯躅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D.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

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唯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二)材料解析题 请将《再别康桥》和《我所知道的康桥》所选文段作比较阅读,试比较两者在写作内容上、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我所知道的康桥 静极了,这朝来水溶溶的大道,只远处牛奶车的铃声,点缀这周遭的沉默。顺着大道走,走到尽头,再转入林子里的小径,往烟雾浓密处走去,头顶是交枝的榆荫,透露着漠楞楞的暖色;再往前走去,走尽这林子,当前是平坦的原野,望见了村舍,初青的麦田,更远三两个馒形的小山掩住了一条通道。天边是雾茫茫的,尖尖的黑影是近村的教寺。听,那晓钟和缓的清香……但早起是看炊烟的时辰:朝雾渐渐的升起,揭开了这灰苍苍的天幕,(最好是微霰后的光景)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的上腾,渐渐的不见,仿佛是朝来人们的祈祷,参差的翳入了天庭。 (三)问答题你知道徐志摩名字的由来吗?试分析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艺术追求? 六、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本节课是一堂教学公开课,因为事先设计很用心思,上课的效果不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

获,学完之后,在说话、作文时经常引用,乐此不疲。学生被诗情所感染,在校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中,经常选用此诗。该课的教学设计虽然花了心思,但仍然有需要补充、完善之处,我认为可以试着让学生设计问题,互相提问,互相促进。我的感想是经典自会打动人心,教师要善于引导,以情动人,引发学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再别康桥》教案 教材内容:人教版新教材 高三年级 语文 必修1第一单元 第二课 教材分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作者资料,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他的诗歌作品及艺术风格。了解写作《再别康桥》时的背景,要熟读作品。 布置预习题: 1、试着解题,探寻诗题与主题的关系。 2、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你最喜欢哪个意象,为什么? 4、你认为这首诗写的怎么样,为什么? 二、新课导入部分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语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所以本课的导入要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采用本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以及名家对他的评

价做引语导入新课,教师导入时应配合作品情调,语调轻柔、舒缓,像节目主持人一样娓娓道来。 本课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 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另一位文学家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就是现在,仍有许多人喜欢徐志摩的诗,可见,他的诗影响之深、之远、之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再别康桥》。 三、 师生互动部分 (一)解题 诗歌的题目往往概括了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题目是分析诗歌内容,体味其情感的捷径,所以我从解题入手,循序渐进,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 ⑴题目中有一个字概括了诗歌的主题,体现了作品的情感,请问是哪一个字? 这个问题针对语文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设计,很容易回答,调动这部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信心,积极思维。 学生很快就会找出是“别”字,老师适时给以肯定,继而提出第二个问题。 ⑵作者要告别的是什么?康桥是人名还是地名? 这个问题表面上给较差学生设计,他们能够回答字面意思,实际上要引发中等学生明确康桥就是现在的剑桥大学,是作者的母校,这首诗抒发的是与母校的离别之情。 ⑶“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再别康桥》而不是《别康桥》? 这个问题针对层次较好,有一些语文功底、修养的学生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作者这是第三次与母校离别,作者在第一次与母校离别时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别康桥》,这一回又一次与母校离别,写同一内容的诗歌,所以叫《再别康桥》。 (二)简介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作品总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的具体情境分不开的。我们要解读一部作品,把握作家情感脉搏就必须要了解作者的人生际遇及生活背景,也就是要“知人论世”,这对于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这个教学环节很必要,我请学生将搜集来的资料交流、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三)配乐朗读 美诗还需要美读来体现,而音乐的陶冶必然会帮助我们更快地走入诗的意境。胡适评价说:“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三个词:爱、自由、美。”所以,我选了著名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

《爱的协奏曲》作为背景音乐,先请学生们在音乐的陶冶中自由朗读,之后请两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同时,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并与学生一同对两名学生的朗读效果给予评价,而后,教师进行范读。 我为什么要自己进行范读呢?其实范读带不是没有,而是很多,包括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的朗读,国内著名播音员的朗读,以及各种经典诗文朗诵比赛获奖者的朗读录音,我只是觉得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更容易沟通和互动,学生通过老师朗读时的语音、语调、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及表情变化,更容易去理解作品的内蕴情感,也更容易投入自己的真情。 (四)分析意象,领悟诗情。 全诗共有七个诗节,每一个诗节都有一个到两个意象,作者对母校的无限热爱之情及依依惜别的情感,正是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来抒发的,所以要领悟诗情,必然要依托于对意象的分析,这是教学的重点。 这个环节我设计两种教学方案,如果学生程度较好,就按四步骤进行:1、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找出每一个意象。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意象,体悟诗情。3、各组代表发言,组员补充。4、教师补充、总结。如果学生程度较差,教师就带领学生边诵读边一个诗节、一个诗节分析,分别找出各个意象,就共同一个意象分组讨论分析,发言总结,教师提问点拨、补充。 下面是教师点拨时设计的一些问题: 第一诗节的意象是“西天的云彩”,我启发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作者要做别的是“西天的云彩”,为什么不是“东方的朝阳”呢?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朝阳”是朝气蓬勃的,与离别的情调不符合;“夕阳”是伤感的,符合离别的情境。(2)第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换成“我轻轻的走了”可不可以?”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把“轻轻的”提前,是起强调作用,为全诗奠下了轻柔缠绵的基调。 第二诗节的意象是“金柳”,我设计的问题是:康河两岸长有许多树,不独有柳,作者为什么只选取柳来描绘? 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柳在我国诗歌中是一个传统意象,我国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因为“柳”和“留”是谐音,所以“柳”成为惜别的象征,在西安有一个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所以有“伤心不过灞桥柳”流传,为了让学生对这一传统意象有更深的体会,教师还应该例举一些不同时代的送别诗,如:唐代王维的《渭城曲》,宋代婉约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民国时弘一法师所作,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长亭送别》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又了解了祖国的传统文化,渗透了德育。

第三诗节的意象是“青荇”,“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里招摇”,这里用了一个动词——招摇,可以启发学生思考:(1)如果把“招摇”换成“逍遥”好不好?这个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要学生懂得欣赏诗歌要品味语言,写作诗歌要选词炼字。明确:不好,因为“逍遥”只体现出自己的快乐,而“招摇”有招手的意思,有人的情意,仿佛在欢迎诗人的到来。(2)如果第二诗节、第三诗节对照起来看,诗人与康河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要学生懂得鉴赏诗歌还要分析诗节与诗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情感联系。明确:康河在我的心坎上,我在康河的怀抱里。可见,作者对康桥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3)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母校有如此强烈的眷恋之情呢?这个问题旨在拓展学生思维及知识面,我从诗人的散文中摘录作者的话来给以补充回答: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 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这样,学生逐步理清了作者的情感脉络:正因为对母校如此热爱,所以才会如此惜别依依,难舍难分。 第四诗节的意象是“清潭”、“彩虹”,我启发学生思考:(1)那榆阴下的“一潭”,换成“一湾”好不好?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白这样换不好,因为‘一湾’太浅,体现不出对母校的深情,只有深深的潭水才可以将这种深情体现出来,李白的诗《赠汪伦》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可以证明。(2)“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彩虹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很快就会回答:“美丽而易碎。”(3)那么梦似彩虹,作者曾经在这里做了什么美丽的,后来又破碎了的梦呢?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去分析理解到:作者在康桥曾经做了两个梦——理想的梦、恋爱的梦,但都没有实现,尤其是与林徽因无果的爱情,对于作者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而这些并没有随风飘散,而是沉淀在作者的心里,惜别之情中又渗入更多的伤感和惆怅。第五诗节、第六诗节的意象“星辉”“笙箫”更是将这种情感抒发到极致。诗歌的最后一个诗节与第一诗节回环往复,结构大体一致,只是最后一句是“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启发学生思考: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旨在让学生理解,作者曾经的梦想,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情都留在这里,留在他做梦的地方,细细封存起来,再也不去触碰,再也不去打扰。 这样教师带领学生在诵读中将诗中的意象逐一分析领会,让学生体悟到作者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完成了教学重点。同时,学生也领会到诗人的情感并不是无所依托空

泛抒情,而是借助于精心选择的意象融情于景传递出来的,情与景达到了和谐完美的交融,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最后,在学生琅琅的诵读声中,圆满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清潭 彩虹 伤感 星辉 笙箫 景 → 交融 ← 情 西天的云彩 金柳 青荇 惜别 四、课堂总结部分 课堂总结针对教材知识的回忆巩固采用提问小结的方式。问题是:全诗七个诗节,共写了哪些意象,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诗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关于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我设计的方案是运用本课所学分析意象,体味诗人情感的方法迁移到古诗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比较、评价的能力。 问题是:比较《再别康桥》和《天净沙·秋思》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 五、课后作业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部不是徐志摩的作品集? A、《志摩的诗》 B、《猛虎集》 C、《尝试集》 D、《翡冷翠的一夜》 2、“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这是谁的话? A、闻一多 B、郭沫若 C、朱自清 D、胡适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错的一项是 A.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B.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 C.我踯躅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D.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

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唯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二)材料解析题 请将《再别康桥》和《我所知道的康桥》所选文段作比较阅读,试比较两者在写作内容上、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我所知道的康桥 静极了,这朝来水溶溶的大道,只远处牛奶车的铃声,点缀这周遭的沉默。顺着大道走,走到尽头,再转入林子里的小径,往烟雾浓密处走去,头顶是交枝的榆荫,透露着漠楞楞的暖色;再往前走去,走尽这林子,当前是平坦的原野,望见了村舍,初青的麦田,更远三两个馒形的小山掩住了一条通道。天边是雾茫茫的,尖尖的黑影是近村的教寺。听,那晓钟和缓的清香……但早起是看炊烟的时辰:朝雾渐渐的升起,揭开了这灰苍苍的天幕,(最好是微霰后的光景)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的上腾,渐渐的不见,仿佛是朝来人们的祈祷,参差的翳入了天庭。 (三)问答题你知道徐志摩名字的由来吗?试分析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艺术追求? 六、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本节课是一堂教学公开课,因为事先设计很用心思,上课的效果不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

获,学完之后,在说话、作文时经常引用,乐此不疲。学生被诗情所感染,在校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中,经常选用此诗。该课的教学设计虽然花了心思,但仍然有需要补充、完善之处,我认为可以试着让学生设计问题,互相提问,互相促进。我的感想是经典自会打动人心,教师要善于引导,以情动人,引发学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关文章

  • 再别康桥教案
  •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 "两卷 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 ...查看


  •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 <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查看


  • 再别康桥 教案2
  •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 ...查看


  •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 执教者:长沙县三中 陈晓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 ...查看


  • 美文赏析教案
  •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 ...查看


  • [再别康桥]教案4
  •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查看


  •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 王宝杰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死水>的象征意义:3.& ...查看


  •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
  • 诗两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 ...查看


  • 课题再别康桥.doc1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石榴初级中学 孙成静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悟诗人淡淡的忧愁: 2.通过意象,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爱与眷恋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读,体悟诗人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往往体会不到纯粹的,本真的情感,尤其是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