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七大报告解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摘要】对外开放既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强大动力,又是国家利益的根本所在。回顾我们党的对外开放思想,深刻体会党的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对在新时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十七大报告 对外开放 基本国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列宁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问题做出重要论述的第一人。他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他还断言:“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日益迫切地提上日程。邓小平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总结“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邓小平果敢地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必须开放,”“中国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随着中国同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正常交往开始恢复,人们形成了两点比较突出的共识:中国同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正在拉大,必须急起直追;世界通行的发展经济的某些做法,包括利用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可以采用。在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外开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走上了对外开放的轨道。   对于开放,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以贯之、接力推进。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自强,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自力更生能力和在国际社会的竞争能力,逐步使我们的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对外开放已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入世以前是改革促开放,入世后是开放促改革。      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根据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趋势,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反复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是指我国无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紧紧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基本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目前,我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和往来,至2007年与我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270个。    多层次是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实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先试点后扩大,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的战略部署。20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后,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从南到北,由东到西,沿江、沿边和中心城市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十五大以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依据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继续把沿海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引向内地,加大对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划多层次参与国际竞争的地区。    宽领域是指在开放的范围、空间和形式上,有宽阔的活动领域。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时间的推移,适应国际惯例的对外经济运行机制已初步建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开放的范围上,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和卫生等多领域对外开放;在开放空间上,已由生产领域扩展到基础设施、商业、金融业、旅游和信息产业等领域;在开放形式上,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可以全面地利用国际通行的各种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形式以及各种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新型的国际投资形式。      三、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对外开放面临着新的形势,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不断达到新的认识,在实践上达到新的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嬴、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我国的对外开放正是从“引进来”起步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通过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人才,使我们目前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技术水平大为提高,并在技术、生产、管理、人才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正是由于20多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引进来”,才使我国在国内资源短缺、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由原来的经济小国变为目前的经济大国。积极“引进来”是入世后履行承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是新时期我国谋求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引进来”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具体而言,一方面合理安排引进我们经济建设急需的,另一方面慎重选择引进我们能够经得起冲击的领域,同时还要根据承受能力和稳步推进的原则,探索多种有利的方式,恰当选取引进的方式和步骤,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积极“引进来”,特别是对外资的引进,并不是任何领域都可以引进,而是要密切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合理选择引进外资的领域。同时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合理地“引进来” ,这是我国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的的前提和基础。    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求我们要大胆地“走出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努力开拓国外市场,既要主动,又要稳健。一方面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另一方面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我们对外开放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完全意义的对外开放,应该是既“引进来”又“走出去”的双向开放。这是我国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的关键点和立足点。只有当“引进来”与“走出去”形成良性互动时,我们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与此同时,要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根本保障。十七大报告指出,“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这一指示精神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可以说,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建立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成败。

     四、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自力更生。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要想取得胜利,都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艰苦努力而不是外来力量,这是一项重要的原则。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拥有十三亿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我国的社会经济性质和具体国情,决定了经济建设的立足点必须坚定不移的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所谓开放,就是从历史上和同时代的人类文明中吸取优秀成果来充实和丰富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自满自足的自我封闭的体系。中国坚持自力更生,同时也主张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中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和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从来不会成功的,因为世界上哪一个国家都很难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也不可能掌握世界上所有的先进技术,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与其他国家交往,否则就很难发展。   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对外开放是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条件,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于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所讲的自力更生,不仅包括依靠本国资源发展自己的能力,而且还包括吸引外资和技术,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发展自己的能力。现在实行的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壮大自己,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即融入时代进步潮流,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清醒地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国门打开了,好的东西进来了,一些不好的东西也会进来,西方敌对势力会加紧对中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面对这种图谋,我们应当在对外开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注意防止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坚持自力更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本文系教育部委托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准号2008JYJW001。)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4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列宁全集(第3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周 欣)

  【摘要】对外开放既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强大动力,又是国家利益的根本所在。回顾我们党的对外开放思想,深刻体会党的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对在新时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十七大报告 对外开放 基本国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列宁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问题做出重要论述的第一人。他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他还断言:“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日益迫切地提上日程。邓小平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总结“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邓小平果敢地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必须开放,”“中国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随着中国同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正常交往开始恢复,人们形成了两点比较突出的共识:中国同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正在拉大,必须急起直追;世界通行的发展经济的某些做法,包括利用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可以采用。在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外开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走上了对外开放的轨道。   对于开放,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以贯之、接力推进。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自强,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自力更生能力和在国际社会的竞争能力,逐步使我们的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对外开放已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入世以前是改革促开放,入世后是开放促改革。      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根据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趋势,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反复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是指我国无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紧紧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基本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目前,我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和往来,至2007年与我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270个。    多层次是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实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先试点后扩大,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的战略部署。20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后,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从南到北,由东到西,沿江、沿边和中心城市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十五大以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依据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继续把沿海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引向内地,加大对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划多层次参与国际竞争的地区。    宽领域是指在开放的范围、空间和形式上,有宽阔的活动领域。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时间的推移,适应国际惯例的对外经济运行机制已初步建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开放的范围上,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和卫生等多领域对外开放;在开放空间上,已由生产领域扩展到基础设施、商业、金融业、旅游和信息产业等领域;在开放形式上,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可以全面地利用国际通行的各种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形式以及各种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新型的国际投资形式。      三、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对外开放面临着新的形势,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不断达到新的认识,在实践上达到新的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嬴、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我国的对外开放正是从“引进来”起步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通过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人才,使我们目前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技术水平大为提高,并在技术、生产、管理、人才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正是由于20多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引进来”,才使我国在国内资源短缺、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由原来的经济小国变为目前的经济大国。积极“引进来”是入世后履行承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是新时期我国谋求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引进来”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具体而言,一方面合理安排引进我们经济建设急需的,另一方面慎重选择引进我们能够经得起冲击的领域,同时还要根据承受能力和稳步推进的原则,探索多种有利的方式,恰当选取引进的方式和步骤,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积极“引进来”,特别是对外资的引进,并不是任何领域都可以引进,而是要密切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合理选择引进外资的领域。同时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合理地“引进来” ,这是我国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的的前提和基础。    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求我们要大胆地“走出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努力开拓国外市场,既要主动,又要稳健。一方面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另一方面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我们对外开放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完全意义的对外开放,应该是既“引进来”又“走出去”的双向开放。这是我国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的关键点和立足点。只有当“引进来”与“走出去”形成良性互动时,我们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与此同时,要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根本保障。十七大报告指出,“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这一指示精神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可以说,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建立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成败。

     四、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自力更生。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要想取得胜利,都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艰苦努力而不是外来力量,这是一项重要的原则。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拥有十三亿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我国的社会经济性质和具体国情,决定了经济建设的立足点必须坚定不移的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所谓开放,就是从历史上和同时代的人类文明中吸取优秀成果来充实和丰富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自满自足的自我封闭的体系。中国坚持自力更生,同时也主张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中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和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从来不会成功的,因为世界上哪一个国家都很难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也不可能掌握世界上所有的先进技术,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与其他国家交往,否则就很难发展。   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对外开放是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条件,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于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所讲的自力更生,不仅包括依靠本国资源发展自己的能力,而且还包括吸引外资和技术,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发展自己的能力。现在实行的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壮大自己,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即融入时代进步潮流,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清醒地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国门打开了,好的东西进来了,一些不好的东西也会进来,西方敌对势力会加紧对中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面对这种图谋,我们应当在对外开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注意防止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坚持自力更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本文系教育部委托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准号2008JYJW001。)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4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列宁全集(第3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周 欣)


相关文章

  • 十七大的内容
  • 十七大报告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七大报告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解读:党中央之所以如此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因为当今国际环境发生了重 ...查看


  •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解读(期中考试类似论文参考)
  •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解读 章 娇 娜 [内容摘要]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了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它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探索.它体现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作为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 ...查看


  •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五个"首次",展现中国新前景 1首次提出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 ...查看


  • 解读中特理论体系
  • 解读中特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中特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中特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 ...查看


  • 十八大报告要点专家解读
  • 理论学习:十八大报告要点解读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以高度凝练的语 ...查看


  • 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
  • "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报告之读书笔记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查看


  • .十八大会议精神要点解读doc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准确而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阐述了 ...查看


  • 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第一篇 十八大报告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第二篇 十七大和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位 第三篇 十八大报告重要内容解读 第四篇 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 第一篇 十八大报告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一)十八大报告的题目 11月8日 ...查看


  • 2012年形势与政策课论文十八大
  • 成绩 论文题目:道路与目标 --十八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的对比学习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授课教师: 院 系:应用英语学院 年 级:2009级 姓 名: 学 号: 道路与目标 --十八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的对比学习 要学习十八大精神,仅仅看新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