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幼儿;科教;选择;定位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本能”。孩子们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以及人们对科学的动态认识,使得幼儿科学教育已受到相当的重视,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较,幼儿科学教育更注重让幼儿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强调幼儿的亲自参与和幼儿动手操作,它主张让幼儿通过自身与周围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那么,在设计一次科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到底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准确定位
1.教育内容的选择。科学教学不同于过去的常识教学,在原“常识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科技、环境保护等新内容,所以内容选择的范围相当大。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不仅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它更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教师要发现、保护、培植幼儿可贵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例如,自由活动时,幼儿喜欢将黑板上的磁性教具一块块排队,其实他们对磁铁有所发现并在探索;在玩弹力球时,孩子们将它们压扁又恢复,并且乐此不疲,教师就应因势利导,扩展成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
2.教育内容的划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个教学内容可以适合大、中、小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同时学习的情况,其实这就是教学内容的划分。例如,水这个教学内容包括很多小的内容,水无色无味的特征、水的流动性、水的三态、水的用途、水的沉浮以及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等,水的基本特征就是小班幼儿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大班幼儿在学习时,水的基本特征已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水的沉浮现象、水能使光发生折射等现象产生疑问,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特点选择重点内容。如果把发现了解水的沉浮现象作为大班幼儿学习的重点内容,那么了解水与物体的沉浮关系就是难点内容,因此教师在活动前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观察、评估幼儿,准备教学用具,对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现象、状况以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尽全力做出最全面的预测,确定合适的重难点内容,是成功的幼儿科学教育的必要前提。
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适当指导
1.让幼儿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例如在《沉与浮》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幼儿知道什么东西能沉下去、什么东西能浮上来,同时提问哪些东西在特定的条件下能沉下去又浮上来?又如在“电池”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幼儿玩玩具、装电池,幼儿知道有的电动玩具动了,可以玩了,而有的还是动不了,咦!问题出在哪?孩子们产生了疑问。幼儿产生了这些疑惑,接下来的操作过程才是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究的过程。
2.让幼儿深入讨论,相互交流获得正确认识。让幼儿在集体讨论中,听取别人的意见,用事实说明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指导相当具有艺术性,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A、开放式提问; B、递进式提问; C、自由式提问。
提问刚开始难度不大,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重点是让幼儿参与,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整个活动中,教师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自由组合这几种提问方式,随机性相当大,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笔带过,也不能每个问题都追根究底,更不能任幼儿自由发问、偏离重点,教师要掌握好一个度。
三、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的提供 皮亚杰的认识结构理论认为,儿童认知和智力结构的起源是物质的活动。由此可见,科学教育活动的材料提供对幼儿认知能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的提供应该注意三点:
1.目的性; 2.操作性; 3.思考性。
材料的提供必须具有引发幼儿思考的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每一种材料的投放,教师必须仔细斟酌,想想它们是否能激起幼儿思考、探索的欲望,只有在具有思考性材料的刺激下,幼儿才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思维的精神状态。 随着“ 科教兴国”的重大举措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技在推动一个国家走向强大和进步的重要作用。因此幼儿科学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中的热门话题。为使幼儿学科学有个良好的开端,使其长
大成为具有科学素质的现代的和未来的公民,幼儿科学教育应以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为基点。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学习科学方法,发展智力和好奇心,感受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产生学科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而科学素质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三个方面。在进行科学教育时,如遗忘或偏重于某一方面,将会偏离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基本出发点。
近年来不少幼儿园对开展幼儿科学教育做着积极的尝试,然而仔细分析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及对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 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偏差。
很多教师在选择幼儿科学教育 活动的内容时往往过分注重其新颖性、系统性,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师的独到与创新。其实,新鲜吸引人的内容并不一定适合幼儿,有的内容虽然新鲜,但不易为幼儿接受,这样势必影响科学教育活动的效果。
笔者曾看过这样一节在中班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认识指纹》。应该说这个内容是非常新颖的,但由于指纹细密、不易观察的特点和教师过分精确的表述,使幼儿感到生涩难懂,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又如:笔者曾组织幼儿进行过一次晨间谈话,这天恰巧出现了沙尘暴现象。笔者从早晨入园时就发现这种现象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因此,在晨谈时引导幼儿充分讨论自己亲眼看到的现象以及个人感受,并在此基础上以自然生态观点向幼儿进行环境教育,收效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在户外活动中,看不到幼儿摘花拔草的现象了。这种看似随意、 却又有着明确目的的谈话为激发幼儿的爱心,善待生灵,关心、保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是幼儿常见的、熟悉的、不为他们所注意、但又能引起其兴趣的、易操作的内容。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科学的抽象性、严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求知欲望。当然,科学必须追求精确,但对幼儿来说,精确就是需要让幼儿初步树立科学的思想,构建科学的思维方法,探求科学 活动的过程,而非专业术语的精确表达。选择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感兴趣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迷上科学。
二.活动过程中,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点在认识和运用上存在误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充要条件。”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模而感到焦虑不安。在操作中的儿童亦会如此。他们用来探索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不少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导”的过多,限制过死,急于求成,剥夺了幼儿思考、探索的机会,从而扼制了幼儿创造性的发挥。
探索活动是幼儿的一种主动活动,也有人把这种主动活动看成是随心所欲的自由活动。持有这种错误观点的教师虽然对活动内容和目的心中有数,但却不能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对幼儿听之任之,结果违背了以幼儿为中心的根本目的。
其实,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主体指导和帮助另一个未臻成熟的主体进行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这个主体要发挥“主导”的作用,即“师生皆主体,教师要主导,学生要主动。”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对游戏过程的指导和对游戏目标的说明
以及实现目标方法的提示。幼儿的好奇心强,探究事物的兴趣浓厚,但能力有限,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帮助教师只有发挥好主导作用,以满怀期待的心理对待每一位幼儿,延迟自己的判断,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机会去探索、发现、创造,用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下学科学,才能满足、保护、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重视正规性科学活动,忽视偶发性科学活动。
所谓正规性科学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幼儿自然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的幼儿科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准备充分,计划性、目的性强,所以往往能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
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所以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科学现象无处不在,这种由外界情景所导致的围绕偶然发生的事情,由幼儿自发产生的科学活动,就是所说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如:天上为什么会有彩虹,蚯蚓吃什么,壁虎在墙上为什么掉不下来„„正所谓琳琅满目、俯拾即是。偶发性活动对幼儿来说所获得的经验更直接、更有趣,印象也更为深刻,是引导幼儿认识世界的最佳时机。但由于教师事先既无计划,又不提供材料,且多数是发生在幼儿的自由活动中,有时幼儿提出的问题古怪、幼稚,但却让教师措手不及,有的教师为了“顾全面子”,在孩子面前不懂装懂或不予理睬,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提问常常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幼儿园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科学教育也应力求达到《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正规性科学活动,更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经常关心、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场合下产生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并及时给予支持、鼓励和指导,保护幼儿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幼儿科学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产物,在促进幼儿观察力、创造力、社会和情感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我们应转变观念,正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与途径,使幼儿科学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并希望其能对幼儿今后的成长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幼儿;科教;选择;定位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本能”。孩子们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以及人们对科学的动态认识,使得幼儿科学教育已受到相当的重视,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较,幼儿科学教育更注重让幼儿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强调幼儿的亲自参与和幼儿动手操作,它主张让幼儿通过自身与周围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那么,在设计一次科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到底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准确定位
1.教育内容的选择。科学教学不同于过去的常识教学,在原“常识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科技、环境保护等新内容,所以内容选择的范围相当大。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不仅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它更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教师要发现、保护、培植幼儿可贵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例如,自由活动时,幼儿喜欢将黑板上的磁性教具一块块排队,其实他们对磁铁有所发现并在探索;在玩弹力球时,孩子们将它们压扁又恢复,并且乐此不疲,教师就应因势利导,扩展成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
2.教育内容的划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个教学内容可以适合大、中、小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同时学习的情况,其实这就是教学内容的划分。例如,水这个教学内容包括很多小的内容,水无色无味的特征、水的流动性、水的三态、水的用途、水的沉浮以及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等,水的基本特征就是小班幼儿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大班幼儿在学习时,水的基本特征已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水的沉浮现象、水能使光发生折射等现象产生疑问,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特点选择重点内容。如果把发现了解水的沉浮现象作为大班幼儿学习的重点内容,那么了解水与物体的沉浮关系就是难点内容,因此教师在活动前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观察、评估幼儿,准备教学用具,对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现象、状况以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尽全力做出最全面的预测,确定合适的重难点内容,是成功的幼儿科学教育的必要前提。
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适当指导
1.让幼儿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例如在《沉与浮》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幼儿知道什么东西能沉下去、什么东西能浮上来,同时提问哪些东西在特定的条件下能沉下去又浮上来?又如在“电池”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幼儿玩玩具、装电池,幼儿知道有的电动玩具动了,可以玩了,而有的还是动不了,咦!问题出在哪?孩子们产生了疑问。幼儿产生了这些疑惑,接下来的操作过程才是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究的过程。
2.让幼儿深入讨论,相互交流获得正确认识。让幼儿在集体讨论中,听取别人的意见,用事实说明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指导相当具有艺术性,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A、开放式提问; B、递进式提问; C、自由式提问。
提问刚开始难度不大,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重点是让幼儿参与,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整个活动中,教师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自由组合这几种提问方式,随机性相当大,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笔带过,也不能每个问题都追根究底,更不能任幼儿自由发问、偏离重点,教师要掌握好一个度。
三、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的提供 皮亚杰的认识结构理论认为,儿童认知和智力结构的起源是物质的活动。由此可见,科学教育活动的材料提供对幼儿认知能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的提供应该注意三点:
1.目的性; 2.操作性; 3.思考性。
材料的提供必须具有引发幼儿思考的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每一种材料的投放,教师必须仔细斟酌,想想它们是否能激起幼儿思考、探索的欲望,只有在具有思考性材料的刺激下,幼儿才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思维的精神状态。 随着“ 科教兴国”的重大举措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技在推动一个国家走向强大和进步的重要作用。因此幼儿科学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中的热门话题。为使幼儿学科学有个良好的开端,使其长
大成为具有科学素质的现代的和未来的公民,幼儿科学教育应以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为基点。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学习科学方法,发展智力和好奇心,感受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产生学科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而科学素质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三个方面。在进行科学教育时,如遗忘或偏重于某一方面,将会偏离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基本出发点。
近年来不少幼儿园对开展幼儿科学教育做着积极的尝试,然而仔细分析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及对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 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偏差。
很多教师在选择幼儿科学教育 活动的内容时往往过分注重其新颖性、系统性,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师的独到与创新。其实,新鲜吸引人的内容并不一定适合幼儿,有的内容虽然新鲜,但不易为幼儿接受,这样势必影响科学教育活动的效果。
笔者曾看过这样一节在中班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认识指纹》。应该说这个内容是非常新颖的,但由于指纹细密、不易观察的特点和教师过分精确的表述,使幼儿感到生涩难懂,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又如:笔者曾组织幼儿进行过一次晨间谈话,这天恰巧出现了沙尘暴现象。笔者从早晨入园时就发现这种现象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因此,在晨谈时引导幼儿充分讨论自己亲眼看到的现象以及个人感受,并在此基础上以自然生态观点向幼儿进行环境教育,收效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在户外活动中,看不到幼儿摘花拔草的现象了。这种看似随意、 却又有着明确目的的谈话为激发幼儿的爱心,善待生灵,关心、保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是幼儿常见的、熟悉的、不为他们所注意、但又能引起其兴趣的、易操作的内容。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科学的抽象性、严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求知欲望。当然,科学必须追求精确,但对幼儿来说,精确就是需要让幼儿初步树立科学的思想,构建科学的思维方法,探求科学 活动的过程,而非专业术语的精确表达。选择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感兴趣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迷上科学。
二.活动过程中,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点在认识和运用上存在误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充要条件。”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模而感到焦虑不安。在操作中的儿童亦会如此。他们用来探索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不少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导”的过多,限制过死,急于求成,剥夺了幼儿思考、探索的机会,从而扼制了幼儿创造性的发挥。
探索活动是幼儿的一种主动活动,也有人把这种主动活动看成是随心所欲的自由活动。持有这种错误观点的教师虽然对活动内容和目的心中有数,但却不能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对幼儿听之任之,结果违背了以幼儿为中心的根本目的。
其实,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主体指导和帮助另一个未臻成熟的主体进行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这个主体要发挥“主导”的作用,即“师生皆主体,教师要主导,学生要主动。”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对游戏过程的指导和对游戏目标的说明
以及实现目标方法的提示。幼儿的好奇心强,探究事物的兴趣浓厚,但能力有限,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帮助教师只有发挥好主导作用,以满怀期待的心理对待每一位幼儿,延迟自己的判断,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机会去探索、发现、创造,用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下学科学,才能满足、保护、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重视正规性科学活动,忽视偶发性科学活动。
所谓正规性科学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幼儿自然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的幼儿科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准备充分,计划性、目的性强,所以往往能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
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所以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科学现象无处不在,这种由外界情景所导致的围绕偶然发生的事情,由幼儿自发产生的科学活动,就是所说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如:天上为什么会有彩虹,蚯蚓吃什么,壁虎在墙上为什么掉不下来„„正所谓琳琅满目、俯拾即是。偶发性活动对幼儿来说所获得的经验更直接、更有趣,印象也更为深刻,是引导幼儿认识世界的最佳时机。但由于教师事先既无计划,又不提供材料,且多数是发生在幼儿的自由活动中,有时幼儿提出的问题古怪、幼稚,但却让教师措手不及,有的教师为了“顾全面子”,在孩子面前不懂装懂或不予理睬,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提问常常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幼儿园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科学教育也应力求达到《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正规性科学活动,更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经常关心、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场合下产生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并及时给予支持、鼓励和指导,保护幼儿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幼儿科学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产物,在促进幼儿观察力、创造力、社会和情感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我们应转变观念,正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与途径,使幼儿科学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并希望其能对幼儿今后的成长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