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小传

郑板桥小传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同时擅长画兰、竹、石,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这是我摘自百度百科上的一段对郑板桥的小介,其实相对于上面介绍的简单精炼,我对郑板桥的认识不仅于此。 我开始接触郑板桥是上小学时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小学课本里的《竹石》让我首次与这位“怪人”相遇,那时的我一下子就记住了郑板桥这个名字,不仅是因为老师的介绍,让我知道他是我的同乡,家乡的名人,更因为他这首诗相对其他诗来说更加直白形象易记,容易上口,这让小学背诗越简单越欢喜的我喜欢上了。

这首诗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再接触过郑板桥,所以小学时对他的认知都停留在那个会写诗会作画的文人上。直到升到初中在学校举办的“寻找家乡名人”的活动中才得以仔细的了解他这个人。郑板桥少时家到中落,生活拮据,身边的一些亲人又相继离世,早时的生活有些艰辛。后来二十岁时考取秀才,客居扬州,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出游北京,放言高论,评论历史人物,因此得到了一些狂名。之后几年努力求学通仕,担任过两任知县,在任期间吏治清明,情系百姓,对于百姓的疾苦,时时刻刻都挂在心,期间多次参加赈灾发放粮仓,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曾经他的上官向他求画时,他用竹枝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来提醒自己与上官要关心百姓生活。后来不忍官场上的黑暗,他愤然辞官,回到故乡江苏兴化定居。去官以后,他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相和,也是在此期间他留下了很多书画作品流传于世。这是我第一次详细的了解了郑板桥的生平事迹,后来也在网上知道了很多关于他的生平文学诗画上的成就,下面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郑板桥在后人认知中一直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是三绝。郑板桥书法是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被后人称为“板桥体”,他的字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代表作有《行书曹操诗》和七十高龄时所作《行书论书》横幅。而郑板桥的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所以他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透过画和诗,让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有像石缝中的竹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也有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

的平静心态。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同时他在画上的题诗形式也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使得他的题画诗变得:是书也是题,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欣赏每幅画中题画诗,既是绝妙的书法再现,也是将书画相映成趣的综合艺术,书题与画面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后来几次有机会去“江苏兴化郑板桥纪念管”和其故居参观,板桥先生的故居和纪念馆里多竹,也正如上面所介绍的一样其中收藏的字画多是关于竹兰的,虽然对书画不是太了解,但我仍能感觉其中的清瘦与淡雅之意,正如他晚年在此的闲居生活一样。

在他的纪念馆中还有一些关于他的轶事的介绍,作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他而的故居中挂的这四个字最让我印象深刻:“难得糊涂”,后人对此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板桥先生对一生忙忙碌碌、无所作为的自嘲和消极的避世的思想;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求得了自己心态的平衡。板桥先生可以算是个长寿之人,对他这个经历了人生起伏坎坷的人而言,我更加愿意相信他的“难得糊涂”是对自己和后人的一份劝解,所以我更愿意用“难得糊涂”来宽慰自己,有时退一步,放下聪明不免也是一种心安与智慧。

对我来说郑板桥这位同乡名人遥远而又亲近,遥远的是他这个人,亲近的是他留下的作品和像竹一样的性情,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可能去了解他的全部,只能从他的诗画作品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描述中去了解这个人,去了解他那像竹一样坚韧不屈的性情,同时作为同乡者我们要感谢他在兴化历史文化中留下的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郑板桥小传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同时擅长画兰、竹、石,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这是我摘自百度百科上的一段对郑板桥的小介,其实相对于上面介绍的简单精炼,我对郑板桥的认识不仅于此。 我开始接触郑板桥是上小学时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小学课本里的《竹石》让我首次与这位“怪人”相遇,那时的我一下子就记住了郑板桥这个名字,不仅是因为老师的介绍,让我知道他是我的同乡,家乡的名人,更因为他这首诗相对其他诗来说更加直白形象易记,容易上口,这让小学背诗越简单越欢喜的我喜欢上了。

这首诗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再接触过郑板桥,所以小学时对他的认知都停留在那个会写诗会作画的文人上。直到升到初中在学校举办的“寻找家乡名人”的活动中才得以仔细的了解他这个人。郑板桥少时家到中落,生活拮据,身边的一些亲人又相继离世,早时的生活有些艰辛。后来二十岁时考取秀才,客居扬州,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出游北京,放言高论,评论历史人物,因此得到了一些狂名。之后几年努力求学通仕,担任过两任知县,在任期间吏治清明,情系百姓,对于百姓的疾苦,时时刻刻都挂在心,期间多次参加赈灾发放粮仓,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曾经他的上官向他求画时,他用竹枝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来提醒自己与上官要关心百姓生活。后来不忍官场上的黑暗,他愤然辞官,回到故乡江苏兴化定居。去官以后,他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相和,也是在此期间他留下了很多书画作品流传于世。这是我第一次详细的了解了郑板桥的生平事迹,后来也在网上知道了很多关于他的生平文学诗画上的成就,下面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郑板桥在后人认知中一直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是三绝。郑板桥书法是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被后人称为“板桥体”,他的字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代表作有《行书曹操诗》和七十高龄时所作《行书论书》横幅。而郑板桥的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所以他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透过画和诗,让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有像石缝中的竹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也有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

的平静心态。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同时他在画上的题诗形式也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使得他的题画诗变得:是书也是题,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欣赏每幅画中题画诗,既是绝妙的书法再现,也是将书画相映成趣的综合艺术,书题与画面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后来几次有机会去“江苏兴化郑板桥纪念管”和其故居参观,板桥先生的故居和纪念馆里多竹,也正如上面所介绍的一样其中收藏的字画多是关于竹兰的,虽然对书画不是太了解,但我仍能感觉其中的清瘦与淡雅之意,正如他晚年在此的闲居生活一样。

在他的纪念馆中还有一些关于他的轶事的介绍,作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他而的故居中挂的这四个字最让我印象深刻:“难得糊涂”,后人对此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板桥先生对一生忙忙碌碌、无所作为的自嘲和消极的避世的思想;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求得了自己心态的平衡。板桥先生可以算是个长寿之人,对他这个经历了人生起伏坎坷的人而言,我更加愿意相信他的“难得糊涂”是对自己和后人的一份劝解,所以我更愿意用“难得糊涂”来宽慰自己,有时退一步,放下聪明不免也是一种心安与智慧。

对我来说郑板桥这位同乡名人遥远而又亲近,遥远的是他这个人,亲近的是他留下的作品和像竹一样的性情,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可能去了解他的全部,只能从他的诗画作品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描述中去了解这个人,去了解他那像竹一样坚韧不屈的性情,同时作为同乡者我们要感谢他在兴化历史文化中留下的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文章

  • 历史人物小传教案
  •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9课 历史人物小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撰写历史人物小传,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并具有针对性,系统性. 能力目标: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找历史人物资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史料收集方法 ...查看


  •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 光明日报/2012年/8月/30日/第015版 光明讲坛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演讲人 叶舒宪 地点: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叶舒宪 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199 ...查看


  • 画家邹家亮画论九:中国画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 [导语:邹家亮是近年来活跃在网络书画论坛上的画家,他十多篇书画论文被许多刊物转载,震动了画坛:他用最朴实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理清了长期困扰画坛模糊不清的概念,读了让人有耳目一新.方然顿悟的感觉,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非常有指导意义] 什么样的 ...查看


  • [鲁迅自传]
  • 16<鲁迅自传>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解读鲁迅精神. 3 ...查看


  • 阜南二小创建"平安校园"资料目录
  • 阜南二小创建"平安校园"资料目录 一.组织领导 1.阜南二小学校工作计划 2.阜南二小学校工作行事历 3.阜南二小学校基本情况 4.阜南二小学校发展目标 5.阜南二小领导班子分工示意图 6.阜南二小"抓管理.促 ...查看


  • 如何写人物传记
  • 如何写传记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应.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 ...查看


  • 一篇个性鲜明的描写同学的佳作[阿U小传]
  • 阿U 小传 江苏省大丰市第二中学七(6)班 许李杰 阿U ,江苏省大丰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今已十三岁也,身高四尺有余,脸不算很圆,下巴尖尖的,额头上因有几颗痣,故蓄刘海,发型为马尾辫,小小的嘴配上她那不算太大的眼睛,还是很不错的,现就 ...查看


  • 李老师小传
  • 李老师小传 "棒子炖肉"看到这四个字,你一定以为谁又惹祸挨了家长的一顿棒打.NO,NO,如果你这么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它是一道菜,它的发明者可是大名鼎鼎的李大厨,想知道李大厨是谁,她就是我们班的李老师呀. 李老师的秘密: ...查看


  • 哈姆雷特人物小传
  • 哈姆雷特人物小传 霍拉旭 对哈姆雷特的悼词 今日我们聚集到此,在这个尽显上帝的恩德与圣洁的地方,为一位最不该离开的人送终.虽说生与死自有定数,当死者安然闭上他们的双眼,灵魂进入另一个永恒的国度休憩,他们在人世间永不停止转动着的思想.牵动着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