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主梁的钢筋计算设置介绍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七

——基础主梁的计算设置介绍

基础主梁钢筋的计算主要是底部和顶部的贯通纵筋、底部非贯通纵筋、侧面纵向构造钢筋和箍筋的计算,算法主要来源于04G101-3;

一、算量基本方法:

一、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

(一)端部外伸时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

端部外伸时上部第一排纵筋和下部最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弯折,弯折长度为12*d;底部非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即可;上部非第一排纵筋不伸入外伸端,伸入支座对边弯折,弯折长度为12*d;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29页。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一项“基础主梁端部外伸构造”来设置。

注意:基础梁底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隔开,如:2B25/4B28;则表示底部最底排纵筋是4B28,底部第二排是2B25。

(二)端部无外伸时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

端部无外伸时,根据平法04G101-3第29页,要求基础梁底部和顶部纵筋成对连通设置,底部和顶部多出的钢筋伸至端部弯折,弯折长度为15*d;软件采用传统算法,底部和顶部第一排纵筋伸至对边弯折,弯折长度为h/2,其余钢筋伸至端部弯折,弯折长度为15*d。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二项“基础主梁端部无外伸构造”来设置。

(三)基础主梁顶部有高差时纵筋的计算:

下部纵筋连续通过支座;低跨上部纵筋伸入支座内,伸入长度为la ;高跨上部第一排纵筋伸入低跨梁内,伸入长度为la ;非第一排纵筋伸入支座内la 。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30页。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三项“基础主梁顶有高差构造”来设置。

(四)基础主梁底部有高差时纵筋的计算:

上部纵筋贯穿支座;下部最底排纵筋伸入高跨梁内,伸入长度为la ;非底排纵筋伸入支座内锚固,伸入长度为la ;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30页。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四项“基础主梁底有高差构造”来设置,在节点设置中输入放坡角度,底部钢筋计算时会按照角度计算斜长。

二、底部非贯通纵筋:

基础主梁底部非贯通纵筋伸入跨内的长度为自柱中线向跨内延伸至L0/3位置,且不小于1.2L0+hb+0.5hc,hb 为基础主梁截面高度,hc 为支座宽,对于中间跨非贯通筋,L0取柱中线两边较大一跨的中心跨度值。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9页和第28页。

三、侧面构造钢筋:

侧面构造钢筋以大写字母G 打头注写,且对称布置,如G8B16,表示梁两侧共配置8根构造纵筋,每侧4根;侧面构造钢筋锚入支座内15*d即可;

四、箍筋:

基础主梁跨内的箍筋计算同框架梁,与框架梁不同的是,基础主梁在节点区通常也要布置箍筋,节点区内箍筋按梁端部箍筋设置;因此,端支座内箍筋根数计算公式为N=ceil(支座宽-bhc+起步-s 加密)/s加密+1,中间支座箍筋根数计算公式为N=ceil(支座宽+2*起步-2*s加密)/s加密+1。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28页。

二、软件计算设置:

1. 基础主梁下部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

来源:04G101-3第9页和第28页

说明:基础主梁底部非贯通纵筋伸入跨内的长度为自柱中线向跨内延伸至L0/3位置,且不小于

1.2L0+hb+0.5hc,hb 为基础主梁截面高度,hc 为支座宽,对于中间跨非贯通筋,L0取柱中线两边较大一跨的中心跨度值。

影响范围:下部非通长筋的长度;

2. 箍筋弯钩角度:

说明:提供135°、90°、180°三种选择;

影响范围:基础主梁箍筋的长度;

箍筋135度的弯钩=平直段(10d或75mm 的大值)+1.9d

箍筋90度的弯钩=平直段(10d或75mm 的大值)+0.5d

箍筋180度的弯钩=平直段(10d或75mm 的大值)+3.25d

直筋180度的弯钩=平直段(10d或75mm 的大值)+2*6.25D

3. 纵筋搭接接头错开百分率(不考虑架立筋):

来源:00G101第25页(选择0时);03G101-1第34页

说明:指在同一截面上的搭接接头的面积百分率;提供0、≤25%、50%、100%四种选择;

影响范围:纵筋的长度;不同的接头率决定不同的搭接长度修正系数;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锚固长度;接头率越大,修正系数越大,需要的搭接长度越长;

4. 附加(反扣)吊筋锚固长度:

来源:04G101-3第35页

说明:通常在次梁和主梁相交位置要在主梁上设置吊筋,吊筋高度应根据主梁高度推算,吊筋顶部平直段等于次梁宽度加2*50,吊筋锚固长度默认为20*d,可以根据设计情况修改此项默认值;

5. 附加(反扣)吊筋弯折角度:

来源:04G101-3第35页;03G101-1第64页;

说明:梁高大于800时,弯折角度为60,梁高小于等于800时,弯折角度为45,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辑弯折角度;

影响范围:吊筋的长度;

6. 次梁两侧共增加箍筋数量:

来源:04G101-3第35页;

说明:默认为0根,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输入根数,当次梁加筋和箍筋的钢筋信息不同时可以输入根数+级别+直径的形式,计算时即可按照自己输入的钢筋信息计算;

影响范围:次梁加筋的根数,次梁加筋的根数、级别和直径;

7. 拉筋配置:

来源:04G101-3第35页;

说明:拉筋默认配置为直径8mm 的一级钢,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拉筋的间距默认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实际工程中拉筋间距不是箍筋间距两倍时,可以在基础梁属性中拉筋信息一项自行输入想要的间距信息;

影响范围:拉筋的级别、直径;

8. 箍筋加密长度:

来源:03G101-1第62页和63页;

说明:一级抗震时,箍筋加密长度为max (2*h,500),非一级抗震时,箍筋加密长度为max (1.5*h,500);用户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加密长度;

9. 起始箍筋距支座边距离:

来源:04G101-3第34页;

说明:默认为50;

影响范围:箍筋的数量;

10. 侧面构造筋的锚固长度:

来源:04G101-3第35页;

说明:默认为15*d;一般情况下,当hw>=450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间距=

影响范围:侧面构造筋的长度;

11. 侧面构造筋的搭接长度:

来源:03G101-1第24页;

说明:默认为15*d;因基础主梁图集中没有明确说明,因此搭接长度还是取框架梁中的说明; 影响范围:侧面构造筋的长度;

12. 加腋梁箍筋加密起始位置:

来源:03G101-1第60页;

说明:提供两个选项,加腋端部和柱边,加腋端部是指箍筋加密范围是从加腋端部开始,柱边是指加密范围从支座边开始,注意在加腋部位箍筋高度是一个变值;在04G101-3第33页说明了基础主梁的加腋构造,但并未明确箍筋加密起始位置,软件的这个设置是取自03G101-1第60页框架梁加腋构造的说明;

影响范围:侧面构造筋的长度;

13. 基础主梁箍筋/拉筋根数计算方式:

说明:提供(四舍五入+1)、(向上取整+1)、(向下取整+1)、(四舍五入) 、(向上取整) 、(向下取整) 七种选择; 注意:只有当箍筋间距只有一个时计算取这个设置,当箍筋区分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时,采用加密区向上取整加一,非加密区向上取整减一的方式计算;

注意:当梁箍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时,例如“A10@100/200”或“A8@100[1500];

A10@200[2000];„„”,箍筋根数计算按照实际排布情况计算,不再取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例如梁箍筋为“A10@100/200”,那么当前跨左右两端加密区按照向上取整+1计算,中间非加密区按照向上取整-1计算。

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只适用于箍筋有一种形式时,例如“A10@100”。

影响范围:箍筋数量;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七

——基础主梁的计算设置介绍

基础主梁钢筋的计算主要是底部和顶部的贯通纵筋、底部非贯通纵筋、侧面纵向构造钢筋和箍筋的计算,算法主要来源于04G101-3;

一、算量基本方法:

一、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

(一)端部外伸时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

端部外伸时上部第一排纵筋和下部最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弯折,弯折长度为12*d;底部非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即可;上部非第一排纵筋不伸入外伸端,伸入支座对边弯折,弯折长度为12*d;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29页。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一项“基础主梁端部外伸构造”来设置。

注意:基础梁底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隔开,如:2B25/4B28;则表示底部最底排纵筋是4B28,底部第二排是2B25。

(二)端部无外伸时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

端部无外伸时,根据平法04G101-3第29页,要求基础梁底部和顶部纵筋成对连通设置,底部和顶部多出的钢筋伸至端部弯折,弯折长度为15*d;软件采用传统算法,底部和顶部第一排纵筋伸至对边弯折,弯折长度为h/2,其余钢筋伸至端部弯折,弯折长度为15*d。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二项“基础主梁端部无外伸构造”来设置。

(三)基础主梁顶部有高差时纵筋的计算:

下部纵筋连续通过支座;低跨上部纵筋伸入支座内,伸入长度为la ;高跨上部第一排纵筋伸入低跨梁内,伸入长度为la ;非第一排纵筋伸入支座内la 。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30页。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三项“基础主梁顶有高差构造”来设置。

(四)基础主梁底部有高差时纵筋的计算:

上部纵筋贯穿支座;下部最底排纵筋伸入高跨梁内,伸入长度为la ;非底排纵筋伸入支座内锚固,伸入长度为la ;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30页。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四项“基础主梁底有高差构造”来设置,在节点设置中输入放坡角度,底部钢筋计算时会按照角度计算斜长。

二、底部非贯通纵筋:

基础主梁底部非贯通纵筋伸入跨内的长度为自柱中线向跨内延伸至L0/3位置,且不小于1.2L0+hb+0.5hc,hb 为基础主梁截面高度,hc 为支座宽,对于中间跨非贯通筋,L0取柱中线两边较大一跨的中心跨度值。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9页和第28页。

三、侧面构造钢筋:

侧面构造钢筋以大写字母G 打头注写,且对称布置,如G8B16,表示梁两侧共配置8根构造纵筋,每侧4根;侧面构造钢筋锚入支座内15*d即可;

四、箍筋:

基础主梁跨内的箍筋计算同框架梁,与框架梁不同的是,基础主梁在节点区通常也要布置箍筋,节点区内箍筋按梁端部箍筋设置;因此,端支座内箍筋根数计算公式为N=ceil(支座宽-bhc+起步-s 加密)/s加密+1,中间支座箍筋根数计算公式为N=ceil(支座宽+2*起步-2*s加密)/s加密+1。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28页。

二、软件计算设置:

1. 基础主梁下部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

来源:04G101-3第9页和第28页

说明:基础主梁底部非贯通纵筋伸入跨内的长度为自柱中线向跨内延伸至L0/3位置,且不小于

1.2L0+hb+0.5hc,hb 为基础主梁截面高度,hc 为支座宽,对于中间跨非贯通筋,L0取柱中线两边较大一跨的中心跨度值。

影响范围:下部非通长筋的长度;

2. 箍筋弯钩角度:

说明:提供135°、90°、180°三种选择;

影响范围:基础主梁箍筋的长度;

箍筋135度的弯钩=平直段(10d或75mm 的大值)+1.9d

箍筋90度的弯钩=平直段(10d或75mm 的大值)+0.5d

箍筋180度的弯钩=平直段(10d或75mm 的大值)+3.25d

直筋180度的弯钩=平直段(10d或75mm 的大值)+2*6.25D

3. 纵筋搭接接头错开百分率(不考虑架立筋):

来源:00G101第25页(选择0时);03G101-1第34页

说明:指在同一截面上的搭接接头的面积百分率;提供0、≤25%、50%、100%四种选择;

影响范围:纵筋的长度;不同的接头率决定不同的搭接长度修正系数;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锚固长度;接头率越大,修正系数越大,需要的搭接长度越长;

4. 附加(反扣)吊筋锚固长度:

来源:04G101-3第35页

说明:通常在次梁和主梁相交位置要在主梁上设置吊筋,吊筋高度应根据主梁高度推算,吊筋顶部平直段等于次梁宽度加2*50,吊筋锚固长度默认为20*d,可以根据设计情况修改此项默认值;

5. 附加(反扣)吊筋弯折角度:

来源:04G101-3第35页;03G101-1第64页;

说明:梁高大于800时,弯折角度为60,梁高小于等于800时,弯折角度为45,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辑弯折角度;

影响范围:吊筋的长度;

6. 次梁两侧共增加箍筋数量:

来源:04G101-3第35页;

说明:默认为0根,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输入根数,当次梁加筋和箍筋的钢筋信息不同时可以输入根数+级别+直径的形式,计算时即可按照自己输入的钢筋信息计算;

影响范围:次梁加筋的根数,次梁加筋的根数、级别和直径;

7. 拉筋配置:

来源:04G101-3第35页;

说明:拉筋默认配置为直径8mm 的一级钢,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拉筋的间距默认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实际工程中拉筋间距不是箍筋间距两倍时,可以在基础梁属性中拉筋信息一项自行输入想要的间距信息;

影响范围:拉筋的级别、直径;

8. 箍筋加密长度:

来源:03G101-1第62页和63页;

说明:一级抗震时,箍筋加密长度为max (2*h,500),非一级抗震时,箍筋加密长度为max (1.5*h,500);用户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加密长度;

9. 起始箍筋距支座边距离:

来源:04G101-3第34页;

说明:默认为50;

影响范围:箍筋的数量;

10. 侧面构造筋的锚固长度:

来源:04G101-3第35页;

说明:默认为15*d;一般情况下,当hw>=450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间距=

影响范围:侧面构造筋的长度;

11. 侧面构造筋的搭接长度:

来源:03G101-1第24页;

说明:默认为15*d;因基础主梁图集中没有明确说明,因此搭接长度还是取框架梁中的说明; 影响范围:侧面构造筋的长度;

12. 加腋梁箍筋加密起始位置:

来源:03G101-1第60页;

说明:提供两个选项,加腋端部和柱边,加腋端部是指箍筋加密范围是从加腋端部开始,柱边是指加密范围从支座边开始,注意在加腋部位箍筋高度是一个变值;在04G101-3第33页说明了基础主梁的加腋构造,但并未明确箍筋加密起始位置,软件的这个设置是取自03G101-1第60页框架梁加腋构造的说明;

影响范围:侧面构造筋的长度;

13. 基础主梁箍筋/拉筋根数计算方式:

说明:提供(四舍五入+1)、(向上取整+1)、(向下取整+1)、(四舍五入) 、(向上取整) 、(向下取整) 七种选择; 注意:只有当箍筋间距只有一个时计算取这个设置,当箍筋区分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时,采用加密区向上取整加一,非加密区向上取整减一的方式计算;

注意:当梁箍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时,例如“A10@100/200”或“A8@100[1500];

A10@200[2000];„„”,箍筋根数计算按照实际排布情况计算,不再取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例如梁箍筋为“A10@100/200”,那么当前跨左右两端加密区按照向上取整+1计算,中间非加密区按照向上取整-1计算。

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只适用于箍筋有一种形式时,例如“A10@100”。

影响范围:箍筋数量;


相关文章

  •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几点体会
  •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几点体会 [摘要]:根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一些体会,提出几处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供同行参考,以提高设计质量. [关键词]:单向板 肋形结构 泊松比 负筋 最小配筋率 1.前言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 ...查看


  • 桥梁专业技术规范1
  • 前 言 本规定是根据目前桥梁设计技术的发展,以及我院长期以来一些常用做法和经验,对我院1998年8月颁布的<桥梁专业设计技术规定>(BSY-QG11-98)的修订.规定适用于我院桥梁专业的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计所采用的国家及行 ...查看


  • 桥梁说明书
  • ⑸ 可变作用 汽车荷载:公路x 级. 人群荷载:x kpa. 冲击系数: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取值. 风荷载:按<公路桥涵 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取值. 温度:混凝土结构整 ...查看


  • 自锚式悬索桥的综述
  • 自锚式悬索桥的综述 作者:未知 文章出处:论文网 发布时间:2007-7-24 自锚式悬索桥的综述 摘要: 介绍自锚式悬索桥的特点.历史及国内外发展情况.重点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桥的设计和发展,并对其施工工艺做了简单介绍.总结展望了自锚式悬索桥 ...查看


  • 广联达钢筋算量注意事项
  • 工程设置 每一个工程,无论什么形式,用软件计算时的第一步都是进行"工程设置".那么工程设置的意义何在,进行工程设置时又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1.在工程设置中对计算结果有影响的是抗震等级.砼标号.保护层厚度. ...查看


  • 桥梁工程结课论文
  • 摘要 本文介绍了桥梁的发展历史,桥梁的分类.四大组成部分,现代桥梁的设计要点及部分施工方法. 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在周朝就有关于桥梁的记载.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桥梁建设者积极开展从内陆建桥向跨海建桥的 ...查看


  • 独塔双跨自锚式悬索桥设计与分析
  • 56 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第12期(总第174期) 独塔双跨自锚式悬索桥设计与分析 马志芳,黄才良,荆友彰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辽宁 大连116024) [摘要]哈尔滨发生渠FK#2-3公路桥是一座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该桥具有独塔 ...查看


  • 桥梁工程模拟2
  • 桥梁工程模拟2 一.名词解释(25分): 1. 不完全铰: 一般小跨径或轻型的拱圈以及空腹式拱桥的腹孔墩柱上,其构造是将拱截面突然减小,以保证该截面的转动功能.在施工时拱圈不断开,使用时又能起铰的作用. 2. 伸缩缝与变形缝: 为了使结构的 ...查看


  •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
  • 第二篇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 介绍梁桥的一般特点.板桥的构造梁桥的构造.简支梁桥的计算和施工.超静定梁桥的构造和施工要点 第五章 梁桥的一般特点及分类 第一节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一般特点 一.梁式桥基本概念 主梁为主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