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关宋元崖门海战的传说
http://www.jmrb.com2006-8-16
8:37:29江门日报
宋帝昺陵墓的神奇传说
位于深圳赤湾的宋帝昺陵园,黄少玮摄
最近许多游览新会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的游客意犹未尽地提出疑问:南宋最后一位皇帝赵昺在崖门蹈海殉国,他的陵墓为何不在这里,反而远在百里外的深圳赤湾?其实这里面还有一段相关的神奇传说。
1.1. 陆秀夫背少帝昺投海殉国
话说1278年,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在元军势如破竹的大举进犯下,南宋景炎帝(即宋帝昰)在众军臣护卫下,被迫沿海路退守至湛江市南面的硇洲岛上,时年11岁的景炎帝终因受不住逃亡途中的艰辛和惊吓,于农历四月十五日病逝。两天后,群臣在帝灵前拥立年仅7岁的卫王赵昺继位,并移师到新会崖门出海水道东岸的崖山,建立行朝草市。景炎帝的遗体也随师运到崖山,在崖山择地修筑简陋的永福陵。九月初一,宋景炎帝总算入土为安。
但是景炎帝的皇位继任者宋帝昺可没有那么幸运了。次年二月初六,宋元共20多万大军在崖门展开最后一场惨烈的海战。大战以宋军大败,
全
军覆没,南宋皇朝灭亡而结束。大战中宋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誓不作元军俘虏而受辱,遂在崖门海中奇石附近,把南宋的金玺印信挂在少帝昺身上,再背负着少帝昺投海殉国。
宋帝昺投海殉国后,据《继世大典序录·政典·征伐》和《续资治通鉴·元记》记载:战后,元军清理现场,有一兵卒从海上战死宋军浮尸上搜刮财物时,从一具身穿黄衣的小尸身上取得一“诏书之宝”的印鉴。元军将领张弘范怀疑小尸身即为宋帝昺,急忙派人再找时已失去踪影。据故老相传,宋帝昺虽然投海而亡,但他毕竟是一位受命于天的皇帝,岂能暴尸海面。其时正当北风劲吹,少帝昺的遗骸随海流向东南方向的深圳漂移,突然一群海鸥飞至,将宋帝昺的遗体严密覆盖,在茫茫大海中没了影迹。自始700多年来,宋朝这个最后的皇帝究竟下落何方?身葬何处?成了历史之谜。
1.2. 宋帝昺的遗骸被发现
704年后的1983年,奇迹出现了,宋帝昺的陵墓居然被人发现在深圳市南山区的赤湾附近。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派员认真勘查后,把陵墓修葺扩建为占地共1500多平方米的宋帝昺陵园,并在陵园内塑立陆秀夫背负少帝昺蹈海殉国的石雕和史碑,还在墓前矗立2米多高的“大宋祥庆少帝之墓”的墓碑。据深圳市政府重修扩建碑记记载:“一九八三年春,我国开发南海油田,赤湾为后勤基地,是时披荆斩棘,宋祥兴帝(即宋帝昺)陵墓赖以发现公布,扩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宋帝昺的遗骸是如何在深圳被发现的,当地民间有如下奇异的传说:南宋末年,深圳蛇口赤湾海边有一座破旧的天后庙,庙中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僧人。宋元崖海大战后数天,正在颂经的老僧人突感心血来潮,坐卧不宁,压抑不住便信步走向海滩,举目遥望海面,发现了一群嘎嘎而鸣的海鸥贴水低飞而来,群鸥下面有一物体随波逐渐漂至岸边。老僧趋前仔细一看,那物体竟是一具小童浮尸。浮尸身穿滚花龙袍,眉清目秀,面如冠玉。老僧想起日前听到宋帝昺投海殉国的传闻,于是认定这浮尸必是南宋皇帝赵昺无疑。他连忙把浮尸移上岸,脱下袈裟盖在少帝尸身上。群鸥见少帝遗体已有僧人照料,遂低飞三匝,飘然离去。老少两僧人合力将少帝遗骸移往庙内,并择日郑重其事地将少帝昺葬于天后庙侧的小南山向阳之处。自此,老少两僧日夜轮班守护墓旁,诵经超度。
现在,人们前来祭陵时,见到墓旁的一大一小两棵榕树,认为这是一
老一少两位僧人的化身,所以也都在树前上香致祭,以多谢两僧墓葬少帝和守陵之功。
关于宋帝昺陵墓的发现,民间还有以下传奇性的传说:当时在赤湾开发南油后期基地时,13部推土机一起开动,要铲平陵墓所在地的一处荒山野坡。殊料推土机以排山倒海之势铲到陵墓之处时,竟然同时死火,几经检修,只能后退,无法再前行,令人诧异万分。有一司机下车察看,在凸起的一个小山包的乱石中寻获一墓碑,请考古人员检视之,才知道这里正是宋少帝昺皇陵故址。
至于宋帝是否浮尸至深圳,并在深圳赤湾安葬、树碑、建陵等还是一宗历史疑案,有待考证,但遗落于新会和散居于国内及海外的宋皇赵氏后裔,每年均有人前往拜祭,纪念先祖。
1.3. 驰名的古井烧鹅源自南宋御厨
古井烧鹅以其特别的风味和奇佳的色香味赢得口碑。资料图片
葵乡新会有一驰名省港澳的特色菜肴——古井烧鹅。其外表不单金红亮丽,而且皮脆肉嫩骨香,价钱虽比其他烧鹅贵二三成,但仍畅销城乡,逢年过节,供不应求。
古井烧鹅为何如此美味,深受食客青睐呢?原来它的烤制秘诀源自南宋御厨。但逢节假日,在新会宋元崖门古战场景区附近的多家食店,往往座无虚席。究其原因是因为游客可在此品尝到正宗的色香味俱佳的古井烧鹅。
传说700多年前,在新会县的南海之滨,发生了震古烁今的宋元崖门海战,宋军大败,宋帝昺与丞相陆秀夫投海殉国,跟随南宋皇帝逃至新会崖山行朝的一名皇宫御厨,为躲避元军的搜捕,逃难到崖门出海水道西岸隐姓埋名,凭借一套南宋宫廷秘制烧鹅的手艺,以制卖烧鹅为生计。因其烧鹅专为皇帝享用,所以色香味特佳,被人们传为“奇香烧鹅”,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名声越传越广。这名御厨感念南宋皇太后杨淑妃作为一位女性,却在南宋即将灭亡之际,受命于危难之时,以坚强的意志,挺身而出,在众军臣的拥戴下,先后两次拥立起南宋的最后两位小皇帝并临朝听政,在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逆境中支撑大局,殊死抵抗元军的大举进犯,直至得悉宋少帝昺蹈海殉国后,最后坚贞不屈,悲愤地赴海而死,以身殉国的精神,遂决定这门秘制烧鹅的厨艺传女不传男,后来其女带着祖传的宫廷秘方嫁回宋元崖海大战发生地的古井镇,继续操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井烧鹅厨艺传女不传男的规矩慢慢被打破,男女相传亦无拘了。于是,古井烧鹅这一宫廷手艺也就在古井镇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大约100多年前,这一手艺更得到发扬光大,当时有间叫“奇香楼”的陈姓老板,人称“烧鹅广”的最负盛名。据其后人介绍,陈家由南宋御厨传承下来的烧鹅制作有五大特点:首先是选取生长期不超过60天的优质本地鹅尤以鹅的翼毛出笔后还未平之时的成鹅最佳;二是以上好的汾酒或曲酒浸泡多种药材,作为腌制烧鹅的酒料,这些酒料芬芳无比,大大增添烧鹅的特殊香味;三是特别调配的涂料和调味料,烧制的时候,在鹅的表皮反复用冬蜜为主配制的涂料涂抹在鹅身,又用特制的调味料灌入鹅腹。这样一来,烧熟的鹅身不但表皮红黄色中闪闪泛金,特别脆甜,而且鹅腹内的调味料渗入鹅身,肉骨奇香;四是选取荔枝干柴用作烤鹅的燃料,这种干柴耐火少烟,烧出来的烧鹅表皮成色特好,还带着隐约的荔香;五是加工全过程使用的均以清纯的地下深井水。
近年来,古井烧鹅以其特别的风味和奇佳的色香味赢得口碑,流传遐迩,其中又以古井平香烧鹅出名,分店遍布江会城乡。现今,省港澳地区甚至京津沪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有不少餐馆店档以“古井烧鹅”为标榜招徕食客,但不管如何,人们还更多地相信新会本土加工销售的古井烧鹅为正宗。
1.4. 南宋遗将与新会禾雀花
这里也有形象大小酷似禾雀的花朵,它们的形状成双嘴对嘴。黄少玮摄
每年三月是旅游淡季,但前往江门五邑的游客却络绎不断。他们大多是为了一睹新会奇葩——禾雀花专程而来,因为那时正是禾雀花漫山遍野盛开的最佳赏花时节。禾雀花是一种野生的藤本奇花,因其外型酷似禾雀而名,又因其率先在新会县棠下镇的小蓬莱山、杜阮镇的叱石山和圭峰山、古兜山等地被发现而被誉为“新会奇葩”。每年三月禾雀花蔓生地,遍野挂满了一串串惟妙惟肖的黄白色花簇,犹如万鸟归巢挂枝头,蔚为壮观,令海内外游客叹为观止。
禾雀花为何新会特有(现已在省内多处地方移植成功)?这里还有一段
700多年前的传说哩。
1.5. 宋军覆没“阿公”隐居
据说南宋末年,宋端宗皇帝和一批宋宗室的皇亲国戚,在一批文臣武将的护卫下,为躲避元军的追剿,逃出临安经永嘉(今温州),再从福建的福州经泉州、厦门到广东的潮阳、汕头、惠州、
香港逃至现湛江市南面海中的硇
洲岛上。当时,跟随南宋流亡朝廷抵抗元军的军队约有17万,除主力坚守崖山外,部分军队布防在新会县境内,其中一支驻守在棠下(现属江门市蓬江区)牙顶山和婆髻山上。
1279年二月初六,崖门海战一役,宋军全军覆没后,南宋灭亡。传说驻守在牙顶山上的一名宋军将领逃至棠下小蓬莱山中,见这里山势挺拔,林深草茂,曲涧流泉,人迹罕至,实为躲藏的好地方,于是便脱去军袍,着上道袍,隐姓埋名,在这山中一处名叫龙口岩的地方搭起一间小茅屋隐居。他身材魁梧鹤发童颜,加上颔下飘逸的灰白胡须,颇有仙风道骨之形象。他常到山下桐井、东溪一带乡村施医赠药,许多缺钱治病的劳苦群众都得到过他的恩惠,因而很受四乡村民的尊敬。见他济世为怀,不求名利,医好了不少病人,但又不知他姓甚名谁,于是大家便亲切地叫他“阿公”。久而久之,他茅屋旁的那条山坑也被当地人唤作“公坑”。
1.6. 为“阿公”建庙供奉
许多年后,“阿公”突然不知去向,人们往山上寻觅,唯见茅舍不见人踪。人们感怀“阿公”之德,认为他是济世仙翁,大家在茅舍前跪拜。有病之人接下茅舍附近龙口岩滴下的甘泉,用来煎药,居然疗效特佳,人们感到奇异,互相转告,认为“阿公”显灵庇护一方。“阿公”的茅舍日久坍塌后,乡人相约捐资,在“阿公”的茅舍原址上建起一个叫“公坑寺”的小寺庙,并供奉“阿公”神像祭祀,香火日盛。
说来奇怪,不久,寺旁的空地上竟长出一株碧绿的藤蔓。这藤蔓生长极快,向上生长的藤蔓,缠绕着周围的树干攀沿而上,向下生长的藤蔓延伸至地下吸收养分,又分枝形成千万支藤干,再也分不清哪条是原来的主干了。如此一来,这藤蔓很快就如一顶巨大无比的绿伞,渐渐地覆盖了“公坑寺”周围数十亩的山林。人们传说此藤蔓是“阿公”的化身,表示他对南宋先朝和当地村民的不舍之情。
1.7. 铁拐李的传说
可是,更奇怪的传说还在后头:话说当年八大仙之一的铁拐李游方到此,得悉“阿公”的事迹和当地村民对阿公的虔诚之情,深受感动,觉得藤蔓虽茂却无花,也恨禾雀在稻熟时啄稻为害,便施展法术用“阿公”藤蔓一串串地缚住万千只禾雀,只许禾雀每年清明前后,禾稻青黄不接时才放出来,啄食为祸禾苗的害虫。自此,每年逢农历二月,这延绵一方的藤蔓上长出了一串串形象大小酷似禾雀的花朵来。这些花朵或成群聚枝头,或成双嘴对嘴,或展翅欲飞,或含苞欲放,或绿或白或黄,千姿百态,漫山遍
野,蔚为奇观。其花有四瓣,花托似雀头,有两个黑点缀在花托两边,恰恰就是雀的眼睛,正中向上拱起的一瓣如雀背,侧边两瓣如雀翼,底下一瓣伸出如雀尾,花房内还有一摄细长略弯的花蕊象雀的内脏。人们因其形似,便把它命名为禾雀花。奇异的是假若碰折禾雀花的花瓣,损伤处竟会慢慢地渗出红色的汁液,宛如血迹。新鲜禾雀花味甘可口,伴肉片可煮汤或烹调为新会特有的禾雀佳肴,而且其干花入药可去湿健脾。为新会特有集观赏与药膳于一体的异卉。近年来,经有心人士移种培植,已逐渐遍布新会圭峰、小鸟天堂、崖门、古兜等地,甚至恩平、鹤山、开平、广州、顺德、南海等珠三角地区的花农也争相前来觅种培植引种。禾雀花除了黄白色的外,还发现有大量的紫色或红色等品种禾雀花。(黄少玮)
1. 有关宋元崖门海战的传说
http://www.jmrb.com2006-8-16
8:37:29江门日报
宋帝昺陵墓的神奇传说
位于深圳赤湾的宋帝昺陵园,黄少玮摄
最近许多游览新会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的游客意犹未尽地提出疑问:南宋最后一位皇帝赵昺在崖门蹈海殉国,他的陵墓为何不在这里,反而远在百里外的深圳赤湾?其实这里面还有一段相关的神奇传说。
1.1. 陆秀夫背少帝昺投海殉国
话说1278年,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在元军势如破竹的大举进犯下,南宋景炎帝(即宋帝昰)在众军臣护卫下,被迫沿海路退守至湛江市南面的硇洲岛上,时年11岁的景炎帝终因受不住逃亡途中的艰辛和惊吓,于农历四月十五日病逝。两天后,群臣在帝灵前拥立年仅7岁的卫王赵昺继位,并移师到新会崖门出海水道东岸的崖山,建立行朝草市。景炎帝的遗体也随师运到崖山,在崖山择地修筑简陋的永福陵。九月初一,宋景炎帝总算入土为安。
但是景炎帝的皇位继任者宋帝昺可没有那么幸运了。次年二月初六,宋元共20多万大军在崖门展开最后一场惨烈的海战。大战以宋军大败,
全
军覆没,南宋皇朝灭亡而结束。大战中宋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誓不作元军俘虏而受辱,遂在崖门海中奇石附近,把南宋的金玺印信挂在少帝昺身上,再背负着少帝昺投海殉国。
宋帝昺投海殉国后,据《继世大典序录·政典·征伐》和《续资治通鉴·元记》记载:战后,元军清理现场,有一兵卒从海上战死宋军浮尸上搜刮财物时,从一具身穿黄衣的小尸身上取得一“诏书之宝”的印鉴。元军将领张弘范怀疑小尸身即为宋帝昺,急忙派人再找时已失去踪影。据故老相传,宋帝昺虽然投海而亡,但他毕竟是一位受命于天的皇帝,岂能暴尸海面。其时正当北风劲吹,少帝昺的遗骸随海流向东南方向的深圳漂移,突然一群海鸥飞至,将宋帝昺的遗体严密覆盖,在茫茫大海中没了影迹。自始700多年来,宋朝这个最后的皇帝究竟下落何方?身葬何处?成了历史之谜。
1.2. 宋帝昺的遗骸被发现
704年后的1983年,奇迹出现了,宋帝昺的陵墓居然被人发现在深圳市南山区的赤湾附近。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派员认真勘查后,把陵墓修葺扩建为占地共1500多平方米的宋帝昺陵园,并在陵园内塑立陆秀夫背负少帝昺蹈海殉国的石雕和史碑,还在墓前矗立2米多高的“大宋祥庆少帝之墓”的墓碑。据深圳市政府重修扩建碑记记载:“一九八三年春,我国开发南海油田,赤湾为后勤基地,是时披荆斩棘,宋祥兴帝(即宋帝昺)陵墓赖以发现公布,扩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宋帝昺的遗骸是如何在深圳被发现的,当地民间有如下奇异的传说:南宋末年,深圳蛇口赤湾海边有一座破旧的天后庙,庙中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僧人。宋元崖海大战后数天,正在颂经的老僧人突感心血来潮,坐卧不宁,压抑不住便信步走向海滩,举目遥望海面,发现了一群嘎嘎而鸣的海鸥贴水低飞而来,群鸥下面有一物体随波逐渐漂至岸边。老僧趋前仔细一看,那物体竟是一具小童浮尸。浮尸身穿滚花龙袍,眉清目秀,面如冠玉。老僧想起日前听到宋帝昺投海殉国的传闻,于是认定这浮尸必是南宋皇帝赵昺无疑。他连忙把浮尸移上岸,脱下袈裟盖在少帝尸身上。群鸥见少帝遗体已有僧人照料,遂低飞三匝,飘然离去。老少两僧人合力将少帝遗骸移往庙内,并择日郑重其事地将少帝昺葬于天后庙侧的小南山向阳之处。自此,老少两僧日夜轮班守护墓旁,诵经超度。
现在,人们前来祭陵时,见到墓旁的一大一小两棵榕树,认为这是一
老一少两位僧人的化身,所以也都在树前上香致祭,以多谢两僧墓葬少帝和守陵之功。
关于宋帝昺陵墓的发现,民间还有以下传奇性的传说:当时在赤湾开发南油后期基地时,13部推土机一起开动,要铲平陵墓所在地的一处荒山野坡。殊料推土机以排山倒海之势铲到陵墓之处时,竟然同时死火,几经检修,只能后退,无法再前行,令人诧异万分。有一司机下车察看,在凸起的一个小山包的乱石中寻获一墓碑,请考古人员检视之,才知道这里正是宋少帝昺皇陵故址。
至于宋帝是否浮尸至深圳,并在深圳赤湾安葬、树碑、建陵等还是一宗历史疑案,有待考证,但遗落于新会和散居于国内及海外的宋皇赵氏后裔,每年均有人前往拜祭,纪念先祖。
1.3. 驰名的古井烧鹅源自南宋御厨
古井烧鹅以其特别的风味和奇佳的色香味赢得口碑。资料图片
葵乡新会有一驰名省港澳的特色菜肴——古井烧鹅。其外表不单金红亮丽,而且皮脆肉嫩骨香,价钱虽比其他烧鹅贵二三成,但仍畅销城乡,逢年过节,供不应求。
古井烧鹅为何如此美味,深受食客青睐呢?原来它的烤制秘诀源自南宋御厨。但逢节假日,在新会宋元崖门古战场景区附近的多家食店,往往座无虚席。究其原因是因为游客可在此品尝到正宗的色香味俱佳的古井烧鹅。
传说700多年前,在新会县的南海之滨,发生了震古烁今的宋元崖门海战,宋军大败,宋帝昺与丞相陆秀夫投海殉国,跟随南宋皇帝逃至新会崖山行朝的一名皇宫御厨,为躲避元军的搜捕,逃难到崖门出海水道西岸隐姓埋名,凭借一套南宋宫廷秘制烧鹅的手艺,以制卖烧鹅为生计。因其烧鹅专为皇帝享用,所以色香味特佳,被人们传为“奇香烧鹅”,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名声越传越广。这名御厨感念南宋皇太后杨淑妃作为一位女性,却在南宋即将灭亡之际,受命于危难之时,以坚强的意志,挺身而出,在众军臣的拥戴下,先后两次拥立起南宋的最后两位小皇帝并临朝听政,在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逆境中支撑大局,殊死抵抗元军的大举进犯,直至得悉宋少帝昺蹈海殉国后,最后坚贞不屈,悲愤地赴海而死,以身殉国的精神,遂决定这门秘制烧鹅的厨艺传女不传男,后来其女带着祖传的宫廷秘方嫁回宋元崖海大战发生地的古井镇,继续操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井烧鹅厨艺传女不传男的规矩慢慢被打破,男女相传亦无拘了。于是,古井烧鹅这一宫廷手艺也就在古井镇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大约100多年前,这一手艺更得到发扬光大,当时有间叫“奇香楼”的陈姓老板,人称“烧鹅广”的最负盛名。据其后人介绍,陈家由南宋御厨传承下来的烧鹅制作有五大特点:首先是选取生长期不超过60天的优质本地鹅尤以鹅的翼毛出笔后还未平之时的成鹅最佳;二是以上好的汾酒或曲酒浸泡多种药材,作为腌制烧鹅的酒料,这些酒料芬芳无比,大大增添烧鹅的特殊香味;三是特别调配的涂料和调味料,烧制的时候,在鹅的表皮反复用冬蜜为主配制的涂料涂抹在鹅身,又用特制的调味料灌入鹅腹。这样一来,烧熟的鹅身不但表皮红黄色中闪闪泛金,特别脆甜,而且鹅腹内的调味料渗入鹅身,肉骨奇香;四是选取荔枝干柴用作烤鹅的燃料,这种干柴耐火少烟,烧出来的烧鹅表皮成色特好,还带着隐约的荔香;五是加工全过程使用的均以清纯的地下深井水。
近年来,古井烧鹅以其特别的风味和奇佳的色香味赢得口碑,流传遐迩,其中又以古井平香烧鹅出名,分店遍布江会城乡。现今,省港澳地区甚至京津沪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有不少餐馆店档以“古井烧鹅”为标榜招徕食客,但不管如何,人们还更多地相信新会本土加工销售的古井烧鹅为正宗。
1.4. 南宋遗将与新会禾雀花
这里也有形象大小酷似禾雀的花朵,它们的形状成双嘴对嘴。黄少玮摄
每年三月是旅游淡季,但前往江门五邑的游客却络绎不断。他们大多是为了一睹新会奇葩——禾雀花专程而来,因为那时正是禾雀花漫山遍野盛开的最佳赏花时节。禾雀花是一种野生的藤本奇花,因其外型酷似禾雀而名,又因其率先在新会县棠下镇的小蓬莱山、杜阮镇的叱石山和圭峰山、古兜山等地被发现而被誉为“新会奇葩”。每年三月禾雀花蔓生地,遍野挂满了一串串惟妙惟肖的黄白色花簇,犹如万鸟归巢挂枝头,蔚为壮观,令海内外游客叹为观止。
禾雀花为何新会特有(现已在省内多处地方移植成功)?这里还有一段
700多年前的传说哩。
1.5. 宋军覆没“阿公”隐居
据说南宋末年,宋端宗皇帝和一批宋宗室的皇亲国戚,在一批文臣武将的护卫下,为躲避元军的追剿,逃出临安经永嘉(今温州),再从福建的福州经泉州、厦门到广东的潮阳、汕头、惠州、
香港逃至现湛江市南面海中的硇
洲岛上。当时,跟随南宋流亡朝廷抵抗元军的军队约有17万,除主力坚守崖山外,部分军队布防在新会县境内,其中一支驻守在棠下(现属江门市蓬江区)牙顶山和婆髻山上。
1279年二月初六,崖门海战一役,宋军全军覆没后,南宋灭亡。传说驻守在牙顶山上的一名宋军将领逃至棠下小蓬莱山中,见这里山势挺拔,林深草茂,曲涧流泉,人迹罕至,实为躲藏的好地方,于是便脱去军袍,着上道袍,隐姓埋名,在这山中一处名叫龙口岩的地方搭起一间小茅屋隐居。他身材魁梧鹤发童颜,加上颔下飘逸的灰白胡须,颇有仙风道骨之形象。他常到山下桐井、东溪一带乡村施医赠药,许多缺钱治病的劳苦群众都得到过他的恩惠,因而很受四乡村民的尊敬。见他济世为怀,不求名利,医好了不少病人,但又不知他姓甚名谁,于是大家便亲切地叫他“阿公”。久而久之,他茅屋旁的那条山坑也被当地人唤作“公坑”。
1.6. 为“阿公”建庙供奉
许多年后,“阿公”突然不知去向,人们往山上寻觅,唯见茅舍不见人踪。人们感怀“阿公”之德,认为他是济世仙翁,大家在茅舍前跪拜。有病之人接下茅舍附近龙口岩滴下的甘泉,用来煎药,居然疗效特佳,人们感到奇异,互相转告,认为“阿公”显灵庇护一方。“阿公”的茅舍日久坍塌后,乡人相约捐资,在“阿公”的茅舍原址上建起一个叫“公坑寺”的小寺庙,并供奉“阿公”神像祭祀,香火日盛。
说来奇怪,不久,寺旁的空地上竟长出一株碧绿的藤蔓。这藤蔓生长极快,向上生长的藤蔓,缠绕着周围的树干攀沿而上,向下生长的藤蔓延伸至地下吸收养分,又分枝形成千万支藤干,再也分不清哪条是原来的主干了。如此一来,这藤蔓很快就如一顶巨大无比的绿伞,渐渐地覆盖了“公坑寺”周围数十亩的山林。人们传说此藤蔓是“阿公”的化身,表示他对南宋先朝和当地村民的不舍之情。
1.7. 铁拐李的传说
可是,更奇怪的传说还在后头:话说当年八大仙之一的铁拐李游方到此,得悉“阿公”的事迹和当地村民对阿公的虔诚之情,深受感动,觉得藤蔓虽茂却无花,也恨禾雀在稻熟时啄稻为害,便施展法术用“阿公”藤蔓一串串地缚住万千只禾雀,只许禾雀每年清明前后,禾稻青黄不接时才放出来,啄食为祸禾苗的害虫。自此,每年逢农历二月,这延绵一方的藤蔓上长出了一串串形象大小酷似禾雀的花朵来。这些花朵或成群聚枝头,或成双嘴对嘴,或展翅欲飞,或含苞欲放,或绿或白或黄,千姿百态,漫山遍
野,蔚为奇观。其花有四瓣,花托似雀头,有两个黑点缀在花托两边,恰恰就是雀的眼睛,正中向上拱起的一瓣如雀背,侧边两瓣如雀翼,底下一瓣伸出如雀尾,花房内还有一摄细长略弯的花蕊象雀的内脏。人们因其形似,便把它命名为禾雀花。奇异的是假若碰折禾雀花的花瓣,损伤处竟会慢慢地渗出红色的汁液,宛如血迹。新鲜禾雀花味甘可口,伴肉片可煮汤或烹调为新会特有的禾雀佳肴,而且其干花入药可去湿健脾。为新会特有集观赏与药膳于一体的异卉。近年来,经有心人士移种培植,已逐渐遍布新会圭峰、小鸟天堂、崖门、古兜等地,甚至恩平、鹤山、开平、广州、顺德、南海等珠三角地区的花农也争相前来觅种培植引种。禾雀花除了黄白色的外,还发现有大量的紫色或红色等品种禾雀花。(黄少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