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溶洞的处理
处理路基溶洞,应在搞清影响路基稳定的溶洞分布后分别对待,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考虑施工方便可行,节约投资的原则,选择处理方案。施工中遵循的一般原则如下:
对影响路基稳定的溶洞,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处理,在施工中均不应堵塞溶洞水的出路。对路基基底的岩溶泉或冒水洞,不论采用什么办法排出,均应保证路基填土高度内的土石方不受温差作用而使水蒸气上升,聚集在路面基层下。
对路基上方岩溶泉或冒水洞,可采用排水沟将水引离路基。对路基基底的岩溶泉或冒水洞,宜设涵洞、涵管将水排除,对流量较大的暗洞及淌水洞可用桥涵跨过。
路堑边坡上危及路基稳定的干溶洞,可采用干砌片石或浆砌片石堵塞:对于路基基底或挡土墙基底的干溶洞,当洞口不大、深度较浅时,可采用回填夯实:对于洞口较大、深度较深的溶洞,应采用绕避或用桥涵跨越:当干溶洞顶板太薄或顶板较碎时,可采用加固或将顶板炸除以桥涵跨越:当溶洞位于沟边附近且较深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封闭,并应防止边沟水渗到溶洞内。
对于隐伏岩溶裂隙的处理,应根据物探报告提供的隐伏岩溶分布位置、埋深及裂隙方向,选择出一批表土层薄、裂隙较为发育的岩溶进行重点开挖验证。其目的时为了验证物探报告的准确性,确保路基的稳定,如物探报告不准时应重新勘测。
施工具体措施:
(1) 对岩溶水宜以疏导为主,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方法予以疏导。一般做法
是与地下水道相联系的漏斗、消水洞处一律修建涵洞,因为这样漏斗和消水洞
内无填充物,它们往往随季节变化而出现间歇性或周期性的泄水与涌水,修建
涵洞有利于保证当地农田灌溉用水。涵洞与漏斗和消水洞之间根据具体地形可
用钢筋混凝土明沟蓄水池相连。
(2) 路线跨越过溶洞或是岩溶水时如跨越条件好,应首选跨越形式。桥跨适用与流
量较大的暗河、冒水洞或消水洞等,涵跨适用于一般岩溶泉。雨季暗河与地表
水汇流量较大时,桥涵过水孔径应满足排水要求:在跨越经常性积水而水又比
较浅的溶蚀洼地时,可采用片石透水堤。
(3) 对又填充物的溶洞,可采用以下加固处理的方法;对洞径较小的,清除洞内的
充填物后,先用大石块堵塞洞口,再用片石混凝土填平:对洞径小而深的,采
用钢筋混凝土板把洞封闭:对洞径大而浅的,全部清除洞内填充物后换填片石
混凝土:对洞径又大又深的,洞内填充物多而不易清除,采取清除部分填充物
并整平后,先填大石块,再添片石,然后夯填黏土做成土片拱,最后用浆砌片
石拱跨封闭。
(4) 对路基范围内的地表塌陷,首先应查明塌陷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如
岩基未出露者,可采用黏土回填夯实:如岩基出露并见空洞洞口时,可采用大
块石堵塞洞口,再采用黏土回填土洞。
(5) 在加固岩洞时,经常遇到有关岩溶顶板的安全厚度问题,当设计没有要求时,
一般可参照下列情况处理:当溶洞或暗河的顶板厚度大于10m, 其下洞道的直径
小于5m 时,在顶板岩层完整的情况下,可以不进行处理,如顶板的岩层破碎
并又坍坠现象则应考虑加固,或将顶板炸除,以填塞或架桥跨越,若洞内又水
流,应注意不要堵塞水流引起壅水。当顶板厚度大于10m ,而洞道直径小于2m
时,即使顶板岩层有坍坠现象,如为坚硬岩层,也可不作处理。
(6) 路基和建筑物地基由于密集的小型溶洞和孔溶等,造成岩体强度低或稳定性差
的地段可采用灌浆加固。
二.施工注意事项
1. 施工前应查明路基附近的岩溶情况及成因(如岩溶类型,发展规律,有水情况,溶洞顶
板厚度及岩石破碎程度等),以便采取措施。
2. 对于路基下危害性大的岩溶应将处理经过、施工方法及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等,随时
记入工程日志,已备查考。
3. 路基附近岩溶的处理应根据检算决定。
4. 路基两侧取土坑离路基稍远一些并且具有畅通的流水坡度,使水不至下渗到路基基底。
5. 当岩溶中遇有软弱填充物时,应视情况加以清除,同时应将岩溶表层的风化破碎层凿除
再砌筑浆砌片石或灌筑混凝土。
6. 在有水岩溶的出入口,禁止弃渣堵塞,同时应做好排水准备,以免造成质量事故。
7. 对有水岩溶应采取疏导措施,不得任意堵塞出口。
一.溶洞的处理
处理路基溶洞,应在搞清影响路基稳定的溶洞分布后分别对待,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考虑施工方便可行,节约投资的原则,选择处理方案。施工中遵循的一般原则如下:
对影响路基稳定的溶洞,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处理,在施工中均不应堵塞溶洞水的出路。对路基基底的岩溶泉或冒水洞,不论采用什么办法排出,均应保证路基填土高度内的土石方不受温差作用而使水蒸气上升,聚集在路面基层下。
对路基上方岩溶泉或冒水洞,可采用排水沟将水引离路基。对路基基底的岩溶泉或冒水洞,宜设涵洞、涵管将水排除,对流量较大的暗洞及淌水洞可用桥涵跨过。
路堑边坡上危及路基稳定的干溶洞,可采用干砌片石或浆砌片石堵塞:对于路基基底或挡土墙基底的干溶洞,当洞口不大、深度较浅时,可采用回填夯实:对于洞口较大、深度较深的溶洞,应采用绕避或用桥涵跨越:当干溶洞顶板太薄或顶板较碎时,可采用加固或将顶板炸除以桥涵跨越:当溶洞位于沟边附近且较深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封闭,并应防止边沟水渗到溶洞内。
对于隐伏岩溶裂隙的处理,应根据物探报告提供的隐伏岩溶分布位置、埋深及裂隙方向,选择出一批表土层薄、裂隙较为发育的岩溶进行重点开挖验证。其目的时为了验证物探报告的准确性,确保路基的稳定,如物探报告不准时应重新勘测。
施工具体措施:
(1) 对岩溶水宜以疏导为主,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方法予以疏导。一般做法
是与地下水道相联系的漏斗、消水洞处一律修建涵洞,因为这样漏斗和消水洞
内无填充物,它们往往随季节变化而出现间歇性或周期性的泄水与涌水,修建
涵洞有利于保证当地农田灌溉用水。涵洞与漏斗和消水洞之间根据具体地形可
用钢筋混凝土明沟蓄水池相连。
(2) 路线跨越过溶洞或是岩溶水时如跨越条件好,应首选跨越形式。桥跨适用与流
量较大的暗河、冒水洞或消水洞等,涵跨适用于一般岩溶泉。雨季暗河与地表
水汇流量较大时,桥涵过水孔径应满足排水要求:在跨越经常性积水而水又比
较浅的溶蚀洼地时,可采用片石透水堤。
(3) 对又填充物的溶洞,可采用以下加固处理的方法;对洞径较小的,清除洞内的
充填物后,先用大石块堵塞洞口,再用片石混凝土填平:对洞径小而深的,采
用钢筋混凝土板把洞封闭:对洞径大而浅的,全部清除洞内填充物后换填片石
混凝土:对洞径又大又深的,洞内填充物多而不易清除,采取清除部分填充物
并整平后,先填大石块,再添片石,然后夯填黏土做成土片拱,最后用浆砌片
石拱跨封闭。
(4) 对路基范围内的地表塌陷,首先应查明塌陷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如
岩基未出露者,可采用黏土回填夯实:如岩基出露并见空洞洞口时,可采用大
块石堵塞洞口,再采用黏土回填土洞。
(5) 在加固岩洞时,经常遇到有关岩溶顶板的安全厚度问题,当设计没有要求时,
一般可参照下列情况处理:当溶洞或暗河的顶板厚度大于10m, 其下洞道的直径
小于5m 时,在顶板岩层完整的情况下,可以不进行处理,如顶板的岩层破碎
并又坍坠现象则应考虑加固,或将顶板炸除,以填塞或架桥跨越,若洞内又水
流,应注意不要堵塞水流引起壅水。当顶板厚度大于10m ,而洞道直径小于2m
时,即使顶板岩层有坍坠现象,如为坚硬岩层,也可不作处理。
(6) 路基和建筑物地基由于密集的小型溶洞和孔溶等,造成岩体强度低或稳定性差
的地段可采用灌浆加固。
二.施工注意事项
1. 施工前应查明路基附近的岩溶情况及成因(如岩溶类型,发展规律,有水情况,溶洞顶
板厚度及岩石破碎程度等),以便采取措施。
2. 对于路基下危害性大的岩溶应将处理经过、施工方法及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等,随时
记入工程日志,已备查考。
3. 路基附近岩溶的处理应根据检算决定。
4. 路基两侧取土坑离路基稍远一些并且具有畅通的流水坡度,使水不至下渗到路基基底。
5. 当岩溶中遇有软弱填充物时,应视情况加以清除,同时应将岩溶表层的风化破碎层凿除
再砌筑浆砌片石或灌筑混凝土。
6. 在有水岩溶的出入口,禁止弃渣堵塞,同时应做好排水准备,以免造成质量事故。
7. 对有水岩溶应采取疏导措施,不得任意堵塞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