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以来秦腔研究

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秦腔研究文献综述

秦腔是我国国内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经几百年的兴衰变迁,至今仍然活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作为中国戏剧界的四大声腔之一,秦腔和其它几个声腔比较起来,豪迈、粗犷、刚健而又悲壮苍凉的风格独一无二。正因为如此,乾隆年间晌一在北京吼起,便震惊朝野,广受士大夫和庶民青睐。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究竟它有何等魅力?一直激励着学界试图一层一层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有明以来,前代学者一直孜孜不倦的对它进行研究。

近代以来,国内关于秦腔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中期才有学者开始研究。最早出现的是20世纪40年代末的《秦腔记闻》,之后出现了《关于秦腔源流的研究》、《秦腔声韵初探》、《秦腔音乐》、《秦腔史稿》等一系列研究著作拉开了二十世纪国内秦腔研究的序幕,根据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学者对秦腔的研究情况,笔者拟把这一时期的秦腔研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中期到70年末为研究初发期;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研究密集期。 第一阶段 秦腔研究初发期(1949-1970年代末)

据现存国内秦腔研究文献来看,从20世纪中期到70年代末的几十年间,国内学者对秦腔进行研究的人很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和论著也较少,因此这段时期可以称为研究的初发期。 作为地方剧种的秦腔,一直面临着一个中国戏曲特别是地方戏曲共同面临的问题:“剧业”盛而“剧学”微。直到上世纪中后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秦腔记闻》(王绍猷著,易俗社刊本,1949年)、《乐学通论》(范紫东著,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出版,1954年)、《关于秦腔源流的研究》(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省分会编,1961年)等秦腔理论研究专著刊行。 同秦腔演艺事业比较起来,这些理论专著出现可谓晚矣,不要说比早期秦腔班社演艺历史晚,就是比西安易俗社成立也要晚四十多年。建国后,随着秦腔理论研究专著的刊行和研究论文的发表,秦腔才开始逐渐引起学界注意。

总的来说,在第一阶段这几十年时间里,虽然国内多家报纸都刊登了有关秦腔的报道,对于秦腔的宣传和推广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出现了一些关于秦腔的文章和著作,但大多数是对秦腔内容进行常识性介绍,基本处于描述性阶段,真正从学术理论层面上对秦腔进行研究的论文和文献非常有限,很多领域尚未涉及。

第二阶段 秦腔研究密集期(1980至今)

20世纪80年代,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为撰写《戏曲志》对秦腔展开了深入调查,这为秦腔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对秦腔调查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涌现出了很多关于秦腔研究的文章和论著,可称为秦腔研究的密集期。这一阶段的文献主要针对秦腔的起源与形成,秦腔的流传与分布,秦腔的声腔、音乐及艺术特色,秦腔的艺人、剧目、剧团,秦腔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等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一、秦腔的起源与形成

关于秦腔的具体形成时间,目前还没有惟一、确定的结论。

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秦腔源流研究的文献,关于秦腔的源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先秦说。关于秦腔的源流说,最早可以推及到秦汉以至春秋战国时期。如易俗社编剧范紫东先生曾言“秦腔远绍二南遗音,近挹两汉文化本为温柔敦厚之风,又寓激昂慷慨之气”。[1] 上世纪80年代,仍有学者坚持先秦远源说“现在流行于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的秦腔唱腔,我个人认为是缘于上古西音、秦音和秦声的。历史数千年,中间当然会有许多发展、变化,乃至是很大的变动。但我又坚信,万变不离其宗,西音、秦音和秦声的个性是不至于变丢的„„西音、秦音和秦声,起码从唐代迄今变化不会很剧烈”。[2]

2、明代说。如《辞海》“秦腔”条目:“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山西一代的民歌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按节拍,节奏鲜明,长句基本为七字句,音乐为板腔体。明末清初流传南北各地,对各种剧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

此外还有人认为:“秦腔形成于明中叶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是比较客观的。”持此观点的有张来斌的论文《从审美特性看秦腔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把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发展,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几个方面考证了秦腔剧种的形成,认为秦腔作为一种高度发展的综合艺术,只能形成于明中叶以后。[4]

3、汉唐说。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是苏育生,在其著作《中国秦腔》中他认为“秦腔声腔起源于唐代变文的诗赞体音乐,秦腔作为一个剧种,广泛吸收唐代梨园艺术以及北杂剧和昆曲的营养„„由此可见秦腔的音,也就是唱法,起始于唐代;源于陕西的秦腔声腔,其最早即仿效广泛流行于唐代民间的变文‘偈赞’,即诗赞体,应当说是顺乎自然了”。他还认为“秦腔戏曲文学源于唐代变文诗赞体韵文,唐代变文以散文讲说,以韵文歌唱;讲唱的内容,最初属于经文,后来逐渐扩大为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唐代变文的这种俗讲化,成为我国民间说唱艺术的滥觞,也是产生于民间说唱艺术的秦腔戏曲文学,包括剧本内容及唱词的主要来源”。最后他提出“秦腔的表演艺术,可追溯到汉代百戏,唐代梨园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歌舞戏、参军戏”。[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秦腔起源及形成的研究不断有新作出现,但始终没有形成共识。而且我们认真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就会发现,在许多文献中运用的资料种类没有太多改变,这些文献资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分散、不完整和不统一。

二、秦腔的流传与分布

对秦腔流传与分布的研究,对于研究秦腔史及探索秦腔的发展与传承至关重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就已经对这个问题开始关注和研究。主要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研究特点。 “多元”体现在各个时期或者各个地区对于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域内秦腔剧种的研究。陈光、王正强著文《立足甘肃说秦腔》,该文从秦腔在甘肃的发展历程来对秦腔的音乐声腔和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6]周育德著有《乾隆末年秦腔在北京》一文,该文对乾隆年间以魏长生等为代表的秦腔艺人在北京表演秦腔的曲折经历为线索,研究了魏长生等人创作和改良秦腔情况。

[7]

买玉华的《民国时期乌鲁木齐秦腔艺术的发展》一文,通过对民国时期秦腔艺术在新疆三个阶段发展历程的研究,探讨了秦腔艺术在新疆从兴盛到衰落的原因。[8]

赵建斌著文的《浅论西府秦腔》研究了秦腔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派——西府秦腔,探究了西府秦腔的文化根基、历史渊源及其声腔特点对于弘扬秦腔文化、继承和保护西府秦腔艺术中的精华具有的重要意义。[9]

苏强的论著《浅谈秦腔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生存与发展》,从当前秦腔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存在现状和趋势出发,提出了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等几点建议。[10]

“一体”体现在全方位、纵向地、宏观地来研究秦腔的流传与分布。李会娥在其《秦腔社会文化研究述评》中梳理了秦腔的历史传播和社会影响,认为秦腔文化区是指秦腔影响达到一定程度,专业剧团和演出人数在当地戏曲活动中占到半数以上分量的省份,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秦腔的生长、发展、繁荣、研究有赖于整个文化区内各种有利因素的推动。该文从秦地的历史渊薮、秦腔的历史传播方面研究指出,秦腔的流播途径有三种:(1) 秦晋商人。(2)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首领及主要人物大部分是陕西人,他们把秦腔作为军戏,随军演唱。(3)艺人的流播演出。通过以上三种途径,秦腔在宁、甘、青、新等省区广泛流行开来。[11] 张晋元在其论著《秦腔流派与传播》中,提出秦腔在明末清初形成了五个流派,是秦腔向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传播而形成的结果,并且各路特色不同。除此之外,秦腔还曾远播海外。[12]

三、秦腔的声腔、音乐及艺术特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秦腔声腔、音乐及艺术特色的研究文献较多,如常智奇的《长歌当哭悲秦腔——兼论秦腔的审美特征》一文较早认为秦腔艺术是一种直面人生苦难、在忧伤的基调中表达不屈精神的艺术,它是一种阳刚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并简要从秦地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分析了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13]

韩健《秦腔的悲剧艺术》从秦腔音乐、表演程式两个方面分析了“秦腔的悲剧艺术的表现力较之其他戏曲剧种能够最大限度地揭示悲剧人物面对厄运、死亡时的那种无助、痛苦、忧伤、愤怒的心情和反抗精神”。[14]

孙媛媛在其《荡气回肠西秦音 淳朴豪放关中情 析〈秦腔主题随想曲〉的演奏体会》一文中,研究了二胡在秦腔艺术表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阐述出秦腔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高超音乐演奏造诣。[15]

谢艳春《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研究了在现代化进程中秦腔艺术加快现代化进程以适应时代变迁而形成的新的审美特征,从清末民初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秦腔五个阶段的现代化进程,文本:由道德批判走向人性挖掘;表演:由泛程式化走向个性化;音乐:从固定板式走向动态变迁;舞美:由大写意走向虚实结合。[16]

苏育生《秦腔要有艺术美》主要研究了当前秦腔缺少艺术美的问题,即缺乏戏曲的艺术感染作用,从而提出了演员的表演艺术是决定戏剧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高演员表演艺术是至关重要的。[17]

张伦所著的《秦腔唱法研究》对秦腔的唱法,由感情到技巧,由呼吸控制到声音的完成,以及咬字吐字与声音的融合,行当声型的区分和念白技巧等,从感性到理性,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在戏曲声乐艺术这一领域里,它可能还有不尽完善之处,但在目前秦腔唱功著作不多的情况下,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研究和借鉴的可贵资料。[18]

李增厚在其《秦腔语音是秦腔艺术的根》一文中,探讨了秦腔表演中一直存在的语音问题,提出了语音对秦腔的重要性,探索出了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秦腔语音知识的教师队伍是其出路。[19]

四、秦腔的艺人、剧目、剧团

戏曲的表演需要艺人,艺人需要按剧目要求来演,表演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集体协调合作才能完成。那么,秦腔这种戏曲艺术,它的艺人、剧目和剧团的研究现状又如何呢?

1、秦腔艺人

关于秦腔艺人的研究目前来看并不是很多,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世家。杨居礼的《痴迷秦腔的艺术世家》一文研究的天山脚下一个两辈人在同一剧团的秦腔世家出现的比较早。通过对和强与熊月玲家庭两代人痴迷秦腔事业,和秦腔结下不解之缘说起,谈到他们作为戏曲艺术工作者的敬业奉献精神,尤其是对作为老一辈以老带新、扶掖后辈给予很高评价。[20]

(2)知名艺人。卢巍的《怎一个“爱”字了得——戏痴李小锋印象》中,从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来研究李小锋,从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来研究其内心世界以及对秦腔表演造成的影响,深刻剖析了其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21]张世忠的《放不下的依然是秦腔》一文中分别介绍了李正敏、杨凤兰、刘毓中、任哲中、端正恭、肖若兰、郭明霞等几位秦腔界已故前辈一生的气节风骨,他们为秦腔的发展与传承贡献良多,令人钦佩。[22]

2、秦腔剧目

秦腔剧目繁多,研究起来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王志直的《秦腔剧目源流谭》比较全面、细致的研究了这个问题,该文献中比较系统的研究了秦腔剧目起源于何时,最早的剧本是什么的问题。从历史纵向来研究秦腔剧目的发展演变、创作过程和方法;从题材横向来研究秦腔剧目的创新与扩展。同时重点总结和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秦腔剧目方面所取得的重大创新和成果,学术价值较高。[23]

在王东明的学术论文《浅论秦腔剧目》中,对秦腔传统剧目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作者本人研究易俗社秦腔新编剧目的心得体会,并对其进行了概括、总结和评价,在研究现代戏方面也有新的观点,值得玩味。[24]

在一鸣《剧本——秦腔发展的根本》文中,作者从实际出发,探究戏曲的兴衰存亡原因,结合秦腔自身特点,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提出了剧本是秦腔发展的根本。对戏曲创作和改革有一定参考意义。[25]

根据焦文彬先生的研究,按戏剧故事发生的历史年代,开列出秦腔传统剧目1000多本(实例不足1000,其中尚有同剧异名者并列,本戏与折戏并列的情况),然而先生仍然认定五路秦腔剧目总数当在5000以上。这一研究意义重大。现将焦先生提出的剧目附于文后。

3、秦腔剧团

对于秦腔剧团的研究,笔者找到的资料比较有限。在这里只对易俗社和新盛班研究情况进行简单介绍。何桑在其《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的价值认知》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易俗社的显性和隐性文化价值,研究并总结出易俗社文化魅力形成品牌而带来的市场效益,对于人们重新发现和认识

易俗社有了一个新的角度和视野,通过对易俗社品牌的价格内涵、情感内涵、不可再生性、亟待保护等几个方面予以研究,为秦腔剧团发展指明方向。[26]

薛钉钉的《古调独弹——论〈易俗社秦腔剧本选〉》文中,通过研究《易俗社秦腔剧本选》,对易俗社所编戏曲进行总结和归纳,对于研究易俗社历史具有重大意义。[27]

振易、卓慧的《易俗社唱腔创新例谈》一文,通过对易俗社10个唱腔创新案例的研究,以资今天戏曲改革和创新。[28]

陈丽霞、王生耀的《秦腔新盛班的沉浮兴衰考略——1890至1949》一文,通过对秦腔班社——兴盛班形成和传入新疆历史、兴衰变迁、发展特色的研究,对于研究秦腔近代发展史具有一定学术价值。[29]

五、秦腔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秦腔传承与保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还是比较多的。李振中的《论秦腔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从现实出发,结合时代特征,以秦腔的传承与长远发展为立足点,探索性的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中小学设立秦腔课程,二是各地市建立专业秦腔戏校,三是建立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四是建立秦腔戏剧大学,并在艺术院校设立秦腔系,五是编审秦腔剧目教材与教学大纲。[30]

刘天利的《论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一文中,从研究秦腔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出发,提出秦腔发展与保护的建议:一是建立健全秦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立法,二是生产性保护方式是最优选择,三是政府支持和鼓励是重要手段,四是加强对秦腔艺术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发挥他们在培养后继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31]

马维岳的《配套改革刻不容缓》中,通过对戏曲现状不景气的研究,提出秦腔要振兴就必须得改革,改革的劲头主要应用在提高秦腔艺术的质量和魅力上。为此,作者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一是加快秦腔艺术团体的体制改革,二是搞好秦腔艺术的配套改革。[32]

李锦航的《浅议秦腔艺术的出路与创新》文中,通过研究分析秦腔低迷不振的原因,提出几点改善现状的建议:一是解决秦腔的文化认同问题,二是打造自身品牌,三是加快秦腔创新节奏,对于秦腔改善自身困境具有重大意义。[33]

樊凤爱的《分析秦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文中,通过分析研究目前秦腔的发展现状,从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来探索秦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不断继承和创新。[34]

田博的《传统与创新之我见》一文,作者把秦腔创新发展的切入点放在了表演程式的创新上,秦腔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汲取精华,海纳百川,走自己的独特之路,作者通过对表演程式概说、行当表演程式创新、行当表演程式创新原则的论述,来探索秦腔发展创新的道路。[35]

赵逵夫的《弘扬传统 与时俱进——论秦腔的艺术传统与改革发展问题》一文,通过对秦腔历史的研究挖掘,进而提出适应时代、推陈出新,探讨了怎么个改法,什么事戏曲的艺术精神,什么是秦腔的演唱风格等问题,提出了秦腔的改革主要应从剧目剧本入手,进而进行阐述和论证。

[36]

此外还有叶涛的《建议建立秦腔艺术博物馆——对秦腔发展前景的构想》一文,从秦腔改革和保存及接纳更多层次观众的角度来大胆提出设想,对于建立秦腔艺术博物馆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37]

季国平的《当秦腔遭遇现代文明》一文,从探讨秦腔面临的严峻时代挑战写起,进而提出秦腔要与时代精神接轨,要有思想、审美、形式、手段的现代化提升和发展,但风格不能丢失,而是更要强化。该文对于秦腔在当下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值得研究。[38]

金行健的《要推陈出新 不要全盘否定》一文,对于正确对待秦腔的传统剧目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传统戏剧指明了方向。[39]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秦腔研究和研究初发期比较而言,有关秦腔研究的文章和论著的数量大幅提高,秦腔的历史渊源、流派划分、秦腔剧目、表演艺术和现状发展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探讨,填补了不少领域的学术空白。综观20世纪中叶以来秦腔研究情况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在秦腔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在秦腔的系统化研究不足,研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科学体系,在一些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对秦腔传统曲目研究较少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赵懂) 参考文献:

[1]齐鸿. 吼秦腔刍议[J]. 当代戏剧,2001(5):18—19

[2]郭红军. 建国以来秦腔源流研究述评[J].当代戏剧,2007(1):33—35

[3]陈至立.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4]张来斌. 从审美特性看秦腔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J].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3):40—42

[5]苏育生. 中国秦腔[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6]陈光、王正强. 立足甘肃说秦腔[J].当代戏剧,2004(3):33—34

[7]周育德. 乾隆末年秦腔在北京[J].当代戏剧,1981(6):73—75

[8]买玉华. 民国时期乌鲁木齐秦腔艺术的发展[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2(3):120—122

[9]赵建斌. 浅谈西府秦腔[J].文艺争鸣,2010(21):134—136

[10]苏强. 浅谈秦腔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生存与发展[J].当代戏剧,2009(1):36—37

[11]李会娥. 秦腔社会文化研究述评[J].西北农林科大学报,2012(3):125—130

[12]张晋元. 秦腔流派与传播[J].当代戏剧,2005(2):60

[13]常智奇. 长歌当哭悲秦腔——兼论秦腔的审美特征[J].当代戏剧,2005(1):14—16

[14]韩健. 秦腔的悲剧艺术[J].当代戏剧,2001(4):21

[15]孙媛媛. 荡气回肠西秦音 淳朴豪放关中情 析〈秦腔主题随想曲〉的演奏体会[J].黄河之声,2010(6):35

[16]谢艳春. 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J].当代戏剧,2008(2):11—13

[17]苏育生. 秦腔要有艺术美[J].当代戏剧,1981(5):7—8

[18]张伦. 秦腔唱法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19]李增厚. 秦腔语音是秦腔艺术的根[J].中国戏剧,2010(10):71—72

[20]杨居礼. 痴迷秦腔的艺术世家[J].当代戏剧,1998(5):60

[21]卢巍. 怎一个“爱”字了得——戏痴李小锋印象[J].中国戏剧,2003(11):49—51

[22]张世忠. 放不下的依然是秦腔[J].当代戏剧,2007(4):32—33

[23]王志直. 秦腔剧目源流谭[J].戏曲研究,2001(1):224—232

[24]王东明. 浅论秦腔剧目[J].新疆艺术,1999(5):37—39

[25]一鸣. 剧本——秦腔发展的根本[J].当代戏剧,2001(3):43—45

[26]何桑. 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的价值认知[J].当代戏剧,2011(2):7—10

[27]薛钉钉. 古调独弹——论〈易俗社秦腔剧本选〉[J].大舞台,2010(10):135

[28]振易、卓慧. 易俗社唱腔创新例谈[J].当代戏剧,1987(3):32—38

[29]陈丽霞、王生耀. 秦腔新盛班的沉浮兴衰考略:1890至1949[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4):28—31

[30]李振中. 论秦腔的传承与发展[J].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2008):143—145

[31]刘天利. 论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5):92—95

[32]马维岳. 配套改革刻不容缓[J]. 当代戏剧,1988(4):54—55

[33]李锦航. 浅议秦腔艺术的出路与创新[J].当代戏剧,2008(2):44—45

[34]樊凤爱. 分析秦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1(1):114

[35]田博. 传统与创新之我见[J].当代戏剧,2010(3):41—42

[36]赵逵夫. 弘扬传统与时俱进 论秦腔的艺术传统与改革发展问题[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4(1):149—161

[37]叶涛. 建议建立秦腔艺术博物馆——对秦腔发展前景的构想[J].当代戏剧,1987(1):60—61

[38]季国平. 当秦腔遭遇现代文明[J].当代戏剧,2008(2):5—7

[39]金行健. 要推陈出新 不要全盘否定[J]. 当代戏剧,1981(4):8—11

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秦腔研究文献综述

秦腔是我国国内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经几百年的兴衰变迁,至今仍然活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作为中国戏剧界的四大声腔之一,秦腔和其它几个声腔比较起来,豪迈、粗犷、刚健而又悲壮苍凉的风格独一无二。正因为如此,乾隆年间晌一在北京吼起,便震惊朝野,广受士大夫和庶民青睐。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究竟它有何等魅力?一直激励着学界试图一层一层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有明以来,前代学者一直孜孜不倦的对它进行研究。

近代以来,国内关于秦腔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中期才有学者开始研究。最早出现的是20世纪40年代末的《秦腔记闻》,之后出现了《关于秦腔源流的研究》、《秦腔声韵初探》、《秦腔音乐》、《秦腔史稿》等一系列研究著作拉开了二十世纪国内秦腔研究的序幕,根据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学者对秦腔的研究情况,笔者拟把这一时期的秦腔研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中期到70年末为研究初发期;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研究密集期。 第一阶段 秦腔研究初发期(1949-1970年代末)

据现存国内秦腔研究文献来看,从20世纪中期到70年代末的几十年间,国内学者对秦腔进行研究的人很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和论著也较少,因此这段时期可以称为研究的初发期。 作为地方剧种的秦腔,一直面临着一个中国戏曲特别是地方戏曲共同面临的问题:“剧业”盛而“剧学”微。直到上世纪中后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秦腔记闻》(王绍猷著,易俗社刊本,1949年)、《乐学通论》(范紫东著,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出版,1954年)、《关于秦腔源流的研究》(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省分会编,1961年)等秦腔理论研究专著刊行。 同秦腔演艺事业比较起来,这些理论专著出现可谓晚矣,不要说比早期秦腔班社演艺历史晚,就是比西安易俗社成立也要晚四十多年。建国后,随着秦腔理论研究专著的刊行和研究论文的发表,秦腔才开始逐渐引起学界注意。

总的来说,在第一阶段这几十年时间里,虽然国内多家报纸都刊登了有关秦腔的报道,对于秦腔的宣传和推广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出现了一些关于秦腔的文章和著作,但大多数是对秦腔内容进行常识性介绍,基本处于描述性阶段,真正从学术理论层面上对秦腔进行研究的论文和文献非常有限,很多领域尚未涉及。

第二阶段 秦腔研究密集期(1980至今)

20世纪80年代,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为撰写《戏曲志》对秦腔展开了深入调查,这为秦腔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对秦腔调查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涌现出了很多关于秦腔研究的文章和论著,可称为秦腔研究的密集期。这一阶段的文献主要针对秦腔的起源与形成,秦腔的流传与分布,秦腔的声腔、音乐及艺术特色,秦腔的艺人、剧目、剧团,秦腔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等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一、秦腔的起源与形成

关于秦腔的具体形成时间,目前还没有惟一、确定的结论。

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秦腔源流研究的文献,关于秦腔的源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先秦说。关于秦腔的源流说,最早可以推及到秦汉以至春秋战国时期。如易俗社编剧范紫东先生曾言“秦腔远绍二南遗音,近挹两汉文化本为温柔敦厚之风,又寓激昂慷慨之气”。[1] 上世纪80年代,仍有学者坚持先秦远源说“现在流行于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的秦腔唱腔,我个人认为是缘于上古西音、秦音和秦声的。历史数千年,中间当然会有许多发展、变化,乃至是很大的变动。但我又坚信,万变不离其宗,西音、秦音和秦声的个性是不至于变丢的„„西音、秦音和秦声,起码从唐代迄今变化不会很剧烈”。[2]

2、明代说。如《辞海》“秦腔”条目:“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山西一代的民歌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按节拍,节奏鲜明,长句基本为七字句,音乐为板腔体。明末清初流传南北各地,对各种剧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

此外还有人认为:“秦腔形成于明中叶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是比较客观的。”持此观点的有张来斌的论文《从审美特性看秦腔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把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发展,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几个方面考证了秦腔剧种的形成,认为秦腔作为一种高度发展的综合艺术,只能形成于明中叶以后。[4]

3、汉唐说。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是苏育生,在其著作《中国秦腔》中他认为“秦腔声腔起源于唐代变文的诗赞体音乐,秦腔作为一个剧种,广泛吸收唐代梨园艺术以及北杂剧和昆曲的营养„„由此可见秦腔的音,也就是唱法,起始于唐代;源于陕西的秦腔声腔,其最早即仿效广泛流行于唐代民间的变文‘偈赞’,即诗赞体,应当说是顺乎自然了”。他还认为“秦腔戏曲文学源于唐代变文诗赞体韵文,唐代变文以散文讲说,以韵文歌唱;讲唱的内容,最初属于经文,后来逐渐扩大为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唐代变文的这种俗讲化,成为我国民间说唱艺术的滥觞,也是产生于民间说唱艺术的秦腔戏曲文学,包括剧本内容及唱词的主要来源”。最后他提出“秦腔的表演艺术,可追溯到汉代百戏,唐代梨园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歌舞戏、参军戏”。[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秦腔起源及形成的研究不断有新作出现,但始终没有形成共识。而且我们认真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就会发现,在许多文献中运用的资料种类没有太多改变,这些文献资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分散、不完整和不统一。

二、秦腔的流传与分布

对秦腔流传与分布的研究,对于研究秦腔史及探索秦腔的发展与传承至关重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就已经对这个问题开始关注和研究。主要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研究特点。 “多元”体现在各个时期或者各个地区对于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域内秦腔剧种的研究。陈光、王正强著文《立足甘肃说秦腔》,该文从秦腔在甘肃的发展历程来对秦腔的音乐声腔和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6]周育德著有《乾隆末年秦腔在北京》一文,该文对乾隆年间以魏长生等为代表的秦腔艺人在北京表演秦腔的曲折经历为线索,研究了魏长生等人创作和改良秦腔情况。

[7]

买玉华的《民国时期乌鲁木齐秦腔艺术的发展》一文,通过对民国时期秦腔艺术在新疆三个阶段发展历程的研究,探讨了秦腔艺术在新疆从兴盛到衰落的原因。[8]

赵建斌著文的《浅论西府秦腔》研究了秦腔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派——西府秦腔,探究了西府秦腔的文化根基、历史渊源及其声腔特点对于弘扬秦腔文化、继承和保护西府秦腔艺术中的精华具有的重要意义。[9]

苏强的论著《浅谈秦腔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生存与发展》,从当前秦腔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存在现状和趋势出发,提出了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等几点建议。[10]

“一体”体现在全方位、纵向地、宏观地来研究秦腔的流传与分布。李会娥在其《秦腔社会文化研究述评》中梳理了秦腔的历史传播和社会影响,认为秦腔文化区是指秦腔影响达到一定程度,专业剧团和演出人数在当地戏曲活动中占到半数以上分量的省份,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秦腔的生长、发展、繁荣、研究有赖于整个文化区内各种有利因素的推动。该文从秦地的历史渊薮、秦腔的历史传播方面研究指出,秦腔的流播途径有三种:(1) 秦晋商人。(2)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首领及主要人物大部分是陕西人,他们把秦腔作为军戏,随军演唱。(3)艺人的流播演出。通过以上三种途径,秦腔在宁、甘、青、新等省区广泛流行开来。[11] 张晋元在其论著《秦腔流派与传播》中,提出秦腔在明末清初形成了五个流派,是秦腔向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传播而形成的结果,并且各路特色不同。除此之外,秦腔还曾远播海外。[12]

三、秦腔的声腔、音乐及艺术特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秦腔声腔、音乐及艺术特色的研究文献较多,如常智奇的《长歌当哭悲秦腔——兼论秦腔的审美特征》一文较早认为秦腔艺术是一种直面人生苦难、在忧伤的基调中表达不屈精神的艺术,它是一种阳刚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并简要从秦地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分析了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13]

韩健《秦腔的悲剧艺术》从秦腔音乐、表演程式两个方面分析了“秦腔的悲剧艺术的表现力较之其他戏曲剧种能够最大限度地揭示悲剧人物面对厄运、死亡时的那种无助、痛苦、忧伤、愤怒的心情和反抗精神”。[14]

孙媛媛在其《荡气回肠西秦音 淳朴豪放关中情 析〈秦腔主题随想曲〉的演奏体会》一文中,研究了二胡在秦腔艺术表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阐述出秦腔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高超音乐演奏造诣。[15]

谢艳春《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研究了在现代化进程中秦腔艺术加快现代化进程以适应时代变迁而形成的新的审美特征,从清末民初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秦腔五个阶段的现代化进程,文本:由道德批判走向人性挖掘;表演:由泛程式化走向个性化;音乐:从固定板式走向动态变迁;舞美:由大写意走向虚实结合。[16]

苏育生《秦腔要有艺术美》主要研究了当前秦腔缺少艺术美的问题,即缺乏戏曲的艺术感染作用,从而提出了演员的表演艺术是决定戏剧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高演员表演艺术是至关重要的。[17]

张伦所著的《秦腔唱法研究》对秦腔的唱法,由感情到技巧,由呼吸控制到声音的完成,以及咬字吐字与声音的融合,行当声型的区分和念白技巧等,从感性到理性,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在戏曲声乐艺术这一领域里,它可能还有不尽完善之处,但在目前秦腔唱功著作不多的情况下,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研究和借鉴的可贵资料。[18]

李增厚在其《秦腔语音是秦腔艺术的根》一文中,探讨了秦腔表演中一直存在的语音问题,提出了语音对秦腔的重要性,探索出了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秦腔语音知识的教师队伍是其出路。[19]

四、秦腔的艺人、剧目、剧团

戏曲的表演需要艺人,艺人需要按剧目要求来演,表演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集体协调合作才能完成。那么,秦腔这种戏曲艺术,它的艺人、剧目和剧团的研究现状又如何呢?

1、秦腔艺人

关于秦腔艺人的研究目前来看并不是很多,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世家。杨居礼的《痴迷秦腔的艺术世家》一文研究的天山脚下一个两辈人在同一剧团的秦腔世家出现的比较早。通过对和强与熊月玲家庭两代人痴迷秦腔事业,和秦腔结下不解之缘说起,谈到他们作为戏曲艺术工作者的敬业奉献精神,尤其是对作为老一辈以老带新、扶掖后辈给予很高评价。[20]

(2)知名艺人。卢巍的《怎一个“爱”字了得——戏痴李小锋印象》中,从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来研究李小锋,从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来研究其内心世界以及对秦腔表演造成的影响,深刻剖析了其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21]张世忠的《放不下的依然是秦腔》一文中分别介绍了李正敏、杨凤兰、刘毓中、任哲中、端正恭、肖若兰、郭明霞等几位秦腔界已故前辈一生的气节风骨,他们为秦腔的发展与传承贡献良多,令人钦佩。[22]

2、秦腔剧目

秦腔剧目繁多,研究起来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王志直的《秦腔剧目源流谭》比较全面、细致的研究了这个问题,该文献中比较系统的研究了秦腔剧目起源于何时,最早的剧本是什么的问题。从历史纵向来研究秦腔剧目的发展演变、创作过程和方法;从题材横向来研究秦腔剧目的创新与扩展。同时重点总结和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秦腔剧目方面所取得的重大创新和成果,学术价值较高。[23]

在王东明的学术论文《浅论秦腔剧目》中,对秦腔传统剧目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作者本人研究易俗社秦腔新编剧目的心得体会,并对其进行了概括、总结和评价,在研究现代戏方面也有新的观点,值得玩味。[24]

在一鸣《剧本——秦腔发展的根本》文中,作者从实际出发,探究戏曲的兴衰存亡原因,结合秦腔自身特点,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提出了剧本是秦腔发展的根本。对戏曲创作和改革有一定参考意义。[25]

根据焦文彬先生的研究,按戏剧故事发生的历史年代,开列出秦腔传统剧目1000多本(实例不足1000,其中尚有同剧异名者并列,本戏与折戏并列的情况),然而先生仍然认定五路秦腔剧目总数当在5000以上。这一研究意义重大。现将焦先生提出的剧目附于文后。

3、秦腔剧团

对于秦腔剧团的研究,笔者找到的资料比较有限。在这里只对易俗社和新盛班研究情况进行简单介绍。何桑在其《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的价值认知》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易俗社的显性和隐性文化价值,研究并总结出易俗社文化魅力形成品牌而带来的市场效益,对于人们重新发现和认识

易俗社有了一个新的角度和视野,通过对易俗社品牌的价格内涵、情感内涵、不可再生性、亟待保护等几个方面予以研究,为秦腔剧团发展指明方向。[26]

薛钉钉的《古调独弹——论〈易俗社秦腔剧本选〉》文中,通过研究《易俗社秦腔剧本选》,对易俗社所编戏曲进行总结和归纳,对于研究易俗社历史具有重大意义。[27]

振易、卓慧的《易俗社唱腔创新例谈》一文,通过对易俗社10个唱腔创新案例的研究,以资今天戏曲改革和创新。[28]

陈丽霞、王生耀的《秦腔新盛班的沉浮兴衰考略——1890至1949》一文,通过对秦腔班社——兴盛班形成和传入新疆历史、兴衰变迁、发展特色的研究,对于研究秦腔近代发展史具有一定学术价值。[29]

五、秦腔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秦腔传承与保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还是比较多的。李振中的《论秦腔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从现实出发,结合时代特征,以秦腔的传承与长远发展为立足点,探索性的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中小学设立秦腔课程,二是各地市建立专业秦腔戏校,三是建立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四是建立秦腔戏剧大学,并在艺术院校设立秦腔系,五是编审秦腔剧目教材与教学大纲。[30]

刘天利的《论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一文中,从研究秦腔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出发,提出秦腔发展与保护的建议:一是建立健全秦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立法,二是生产性保护方式是最优选择,三是政府支持和鼓励是重要手段,四是加强对秦腔艺术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发挥他们在培养后继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31]

马维岳的《配套改革刻不容缓》中,通过对戏曲现状不景气的研究,提出秦腔要振兴就必须得改革,改革的劲头主要应用在提高秦腔艺术的质量和魅力上。为此,作者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一是加快秦腔艺术团体的体制改革,二是搞好秦腔艺术的配套改革。[32]

李锦航的《浅议秦腔艺术的出路与创新》文中,通过研究分析秦腔低迷不振的原因,提出几点改善现状的建议:一是解决秦腔的文化认同问题,二是打造自身品牌,三是加快秦腔创新节奏,对于秦腔改善自身困境具有重大意义。[33]

樊凤爱的《分析秦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文中,通过分析研究目前秦腔的发展现状,从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来探索秦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不断继承和创新。[34]

田博的《传统与创新之我见》一文,作者把秦腔创新发展的切入点放在了表演程式的创新上,秦腔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汲取精华,海纳百川,走自己的独特之路,作者通过对表演程式概说、行当表演程式创新、行当表演程式创新原则的论述,来探索秦腔发展创新的道路。[35]

赵逵夫的《弘扬传统 与时俱进——论秦腔的艺术传统与改革发展问题》一文,通过对秦腔历史的研究挖掘,进而提出适应时代、推陈出新,探讨了怎么个改法,什么事戏曲的艺术精神,什么是秦腔的演唱风格等问题,提出了秦腔的改革主要应从剧目剧本入手,进而进行阐述和论证。

[36]

此外还有叶涛的《建议建立秦腔艺术博物馆——对秦腔发展前景的构想》一文,从秦腔改革和保存及接纳更多层次观众的角度来大胆提出设想,对于建立秦腔艺术博物馆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37]

季国平的《当秦腔遭遇现代文明》一文,从探讨秦腔面临的严峻时代挑战写起,进而提出秦腔要与时代精神接轨,要有思想、审美、形式、手段的现代化提升和发展,但风格不能丢失,而是更要强化。该文对于秦腔在当下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值得研究。[38]

金行健的《要推陈出新 不要全盘否定》一文,对于正确对待秦腔的传统剧目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传统戏剧指明了方向。[39]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秦腔研究和研究初发期比较而言,有关秦腔研究的文章和论著的数量大幅提高,秦腔的历史渊源、流派划分、秦腔剧目、表演艺术和现状发展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探讨,填补了不少领域的学术空白。综观20世纪中叶以来秦腔研究情况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在秦腔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在秦腔的系统化研究不足,研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科学体系,在一些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对秦腔传统曲目研究较少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赵懂) 参考文献:

[1]齐鸿. 吼秦腔刍议[J]. 当代戏剧,2001(5):18—19

[2]郭红军. 建国以来秦腔源流研究述评[J].当代戏剧,2007(1):33—35

[3]陈至立.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4]张来斌. 从审美特性看秦腔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J].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3):40—42

[5]苏育生. 中国秦腔[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6]陈光、王正强. 立足甘肃说秦腔[J].当代戏剧,2004(3):33—34

[7]周育德. 乾隆末年秦腔在北京[J].当代戏剧,1981(6):73—75

[8]买玉华. 民国时期乌鲁木齐秦腔艺术的发展[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2(3):120—122

[9]赵建斌. 浅谈西府秦腔[J].文艺争鸣,2010(21):134—136

[10]苏强. 浅谈秦腔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生存与发展[J].当代戏剧,2009(1):36—37

[11]李会娥. 秦腔社会文化研究述评[J].西北农林科大学报,2012(3):125—130

[12]张晋元. 秦腔流派与传播[J].当代戏剧,2005(2):60

[13]常智奇. 长歌当哭悲秦腔——兼论秦腔的审美特征[J].当代戏剧,2005(1):14—16

[14]韩健. 秦腔的悲剧艺术[J].当代戏剧,2001(4):21

[15]孙媛媛. 荡气回肠西秦音 淳朴豪放关中情 析〈秦腔主题随想曲〉的演奏体会[J].黄河之声,2010(6):35

[16]谢艳春. 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J].当代戏剧,2008(2):11—13

[17]苏育生. 秦腔要有艺术美[J].当代戏剧,1981(5):7—8

[18]张伦. 秦腔唱法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19]李增厚. 秦腔语音是秦腔艺术的根[J].中国戏剧,2010(10):71—72

[20]杨居礼. 痴迷秦腔的艺术世家[J].当代戏剧,1998(5):60

[21]卢巍. 怎一个“爱”字了得——戏痴李小锋印象[J].中国戏剧,2003(11):49—51

[22]张世忠. 放不下的依然是秦腔[J].当代戏剧,2007(4):32—33

[23]王志直. 秦腔剧目源流谭[J].戏曲研究,2001(1):224—232

[24]王东明. 浅论秦腔剧目[J].新疆艺术,1999(5):37—39

[25]一鸣. 剧本——秦腔发展的根本[J].当代戏剧,2001(3):43—45

[26]何桑. 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的价值认知[J].当代戏剧,2011(2):7—10

[27]薛钉钉. 古调独弹——论〈易俗社秦腔剧本选〉[J].大舞台,2010(10):135

[28]振易、卓慧. 易俗社唱腔创新例谈[J].当代戏剧,1987(3):32—38

[29]陈丽霞、王生耀. 秦腔新盛班的沉浮兴衰考略:1890至1949[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4):28—31

[30]李振中. 论秦腔的传承与发展[J].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2008):143—145

[31]刘天利. 论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5):92—95

[32]马维岳. 配套改革刻不容缓[J]. 当代戏剧,1988(4):54—55

[33]李锦航. 浅议秦腔艺术的出路与创新[J].当代戏剧,2008(2):44—45

[34]樊凤爱. 分析秦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1(1):114

[35]田博. 传统与创新之我见[J].当代戏剧,2010(3):41—42

[36]赵逵夫. 弘扬传统与时俱进 论秦腔的艺术传统与改革发展问题[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4(1):149—161

[37]叶涛. 建议建立秦腔艺术博物馆——对秦腔发展前景的构想[J].当代戏剧,1987(1):60—61

[38]季国平. 当秦腔遭遇现代文明[J].当代戏剧,2008(2):5—7

[39]金行健. 要推陈出新 不要全盘否定[J]. 当代戏剧,1981(4):8—11


相关文章

  • 论贾平凹的主要文学成就
  • "以中国传统的美的方法,真实地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并且将此主张.追求贯穿于自己创作实践的全部过程,并终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家和读者的承认.在其作品中,呈现出一个不断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贾平凹,同时是一个祖国和人民 ...查看


  • 我的秦腔记忆感悟
  • 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伏天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条条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儿弥漫到村巷里. 我已记不 ...查看


  • 戏曲的种类
  • 1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 ...查看


  • 秦风格古筝曲教学刍议
  • 2005年12月第"卷第4期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JiaoⅪang-JoumaIofxi'anCon鸵n协toryofM璐ic 中固分类号:J632.32 De己2005 V01.24No.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查看


  • 豫剧的风格
  • 在中国戏曲史上,在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先后诞生过.辉煌过无数剧种,这其中能够广泛赢得受众并在某个较长时期内经久不衰的,却是寥寥无几.而豫剧,正是继17世纪的弋阳腔.昆腔(或昆曲),18世纪的罗罗腔.秦腔,19世纪的徽班和民国年间的皮黄(京剧 ...查看


  • 现代汉语专题 1
  • 第二次作业讲评 同学们: 大家好! 现于此将第二次批改作业的情况反馈给您,请阅读.本次作业的知识点见于教材的第四至六个专题,下面我重点地讲评比较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学习之后,大家还有哪些问题,就请在互动平台上提出来,我会尽快给大家解答. ...查看


  • 由[秦腔]获"红楼梦奖"看当下批评的混乱和危机
  • 王鹏程: 1979年出生,文学硕士.先后在<羊城晚报>.<三秦都市报>.<南方文学>.<理论与创作>等发表论文及散文数篇.现任教于陕西咸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去年下半年媒体上最热闹的,莫过于重拍 ...查看


  • 职业阅读.边地想象与批评气场--何英文学批评的一种观感
  • 黄桂元 如果列出一张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的地理分布图,可以看到,何英的"边塞"身份显得有些特殊.历数新时期以来的新疆汉文学编年史,最值得书写的依次是诗.散文与小说,文学批评的位置则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何英以近十年几乎是&qu ...查看


  • 论贾平凹小说[秦腔]的文化意义
  • 论贾平凹小说<秦腔>的文化意义 ■王炳智 一.<秦腔>出产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一)社会背景 如果我们把百年中国看成一个历史空间概念,那么在这一方历史空间中,中国将以"乡村"历史文化的形态呈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