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和解读文本,有效利用教科书课程资源,质疑本课重点与难点;启发诱导学生有效迁移高一历史学习内容,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形成一体的广阔的历史视野下把握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是全球化的产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积累寻求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可利用相关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等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也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第一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全球化的产物。
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难点:如何理解为什么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必要性和可能性)
尽可能有效利用教科书课程资源,以自主阅读和质疑探究为中心,体现“用教材教,教学生学”的教学思想。
【导入新课】
以影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记录》片段直观导入,提问学生:为什么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提示学生可以从“为什么要打”和“为什么能打”来理解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讲授新课】
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
提问学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哪些重大的影响?(温故知新,同类迁移) 师生相互补充回答:(1)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教师出示:P4地图《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迄1914年)》,请同学们说说自己从历史地图中获得哪些有效信息以及如何获得有效信息的方法。过渡:到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请同学们仔细解读以下两组数据材料,我们又发现什么问题?
表一 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1870-1913)
现象,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可见,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在20世纪初爆发,有其历史必然性即为了世界市场而大战。
教师展示板书:
整体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对全球市场的争夺
过渡:随着经济实力增强,为了更好争夺世界霸权和海外殖民地,各国在外交和军事方面有不同的打算?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当时某一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领导人,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形势说说本国的打算。(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移情历史,加深理解)
学生表演:(略)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演后补充材料:崇尚战争和强权的威廉二世曾说“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再请同学结合P5《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海陆军总人数》图和课文内容,不难得出结论:各国不约而同纠集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随着欧洲列强之间争夺市场竞争加强转而又促成了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世界大战的到来。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具体)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目,动手画出两大军事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充分利用课文资源,探究本课重点内容,训练学生阅读归纳构建新知识的能力)然后教师选择补充展示两位学生有代表性的结构图:
教师展示材料,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加深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
1、请同学结合“资料回收”和所学知识,思考:战前德国与英国的矛盾主要因何产生? 英德矛盾的本质问题又是什么?(指导学生解读文字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特别解读外交辞令时,注意考虑外交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材料一 让别的国家去分割陆地和海洋,而我们只能欣赏蓝色天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1895年皮洛夫(德国外长的讲话)
材料二 假如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末,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富有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50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战吗?
——英国《星期六评论》杂志(1887年)
2、法德矛盾又是怎样发展演变呢?请同学们回顾必修一专题七内容和所学的知识加以说明。随着英德矛盾激化,英国不得不调整与法国的关系,试着说说从19世纪以来英法关系的微妙变化,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3、(同时)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争夺异常激烈,使巴尔干半岛的各种矛盾更为激烈和复杂,甚至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为什么这么称呼?请结合P6《巴尔干地图》,从民族、宗教、地理位置、大国的插手等多角度回答。
师生相互解疑后,展示板书:
接着,教师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完成课后的“学思之窗”。(学以致用,检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情况)
过渡: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笼罩战争阴云。可以说世界大战爆发如箭在弦,一触即发。那么,点燃战火的火星是什么事件?
三、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P7-8,请几位同学解释“萨拉热窝事件”这个名词 。(指导学生掌握名词解释的方法,如把握重大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和地位等要素,表达时采用主谓宾格式等等)
教师展示以“萨拉热窝事件”为主题的一组情景创设史料选择题(历史教学,2007,6):
1、南斯拉夫萨拉热窝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刺杀的是
A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C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2、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A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C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3、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这段话对“他的子弹”事件
A 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B表示了一定的同情
C 保持了理性的中立 D作出了高度的赞扬
4、有一块纪念碑的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文中提到的事件发生在
A 奥匈帝国的首府 B塞尔维亚的首府
C 黑塞哥维那首府 D波斯尼亚的首府
5、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文中“暴虐”是指
A 阶级压迫和宗教迫害 B宗教迫害和国际压迫
C 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D国际侵略和民族压迫
(等学生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应对高考真情景创设史料选择题的策略,又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正义感教育。)
过渡:萨拉热窝事件正好点燃了欧洲的“火药桶”,如果没有这个事件,帝国主义大国还会找到其他借口发动战争,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对战争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战争不可避免。但战争自古有之, 人类社会为什么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当时爆发世界性大战还具备了哪些条件?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条件
1、20世纪初整体世界的形成
请同学们结合必修二专题五的内容回答:世界市场如何一步步形成?(学会整合已经学过的知识体系,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到当时整体世界形成的时代高度去把握)
教师总结:从15、16世纪开辟人类文明交往的航线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尤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20世纪初的世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物质和技术)
请同学们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一组图片,归纳科技如何促进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这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深刻启示?(学生能从图片等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迁移旧知识,初步整合与建构新知识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巩固总结】
提问学生:从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触和启发?肯定学生的不同答案: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成自身的发展;要正确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泛滥;„„(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更好发挥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 【延伸探究】
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
战就不会爆发。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带有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作用,学生初步学会用历史思维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同时掌握做辨析题的一般方法)
经过讨论,达成参考答案:
1.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 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 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 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4.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 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5. 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 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其中,第1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必然原因或根本原因;第2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具体原因;3、4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条件;第5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偶然原因。 【教学反思】
内容取舍符合学科指导要求. 注重理性分析和启发学生思维养成,能较好达成三维目标,尤其尝试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和解读文本,有效利用教科书课程资源,质疑本课重点与难点;启发诱导学生有效迁移高一历史学习内容,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形成一体的广阔的历史视野下把握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是全球化的产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积累寻求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可利用相关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等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也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第一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全球化的产物。
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难点:如何理解为什么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必要性和可能性)
尽可能有效利用教科书课程资源,以自主阅读和质疑探究为中心,体现“用教材教,教学生学”的教学思想。
【导入新课】
以影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记录》片段直观导入,提问学生:为什么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提示学生可以从“为什么要打”和“为什么能打”来理解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讲授新课】
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
提问学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哪些重大的影响?(温故知新,同类迁移) 师生相互补充回答:(1)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教师出示:P4地图《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迄1914年)》,请同学们说说自己从历史地图中获得哪些有效信息以及如何获得有效信息的方法。过渡:到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请同学们仔细解读以下两组数据材料,我们又发现什么问题?
表一 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1870-1913)
现象,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可见,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在20世纪初爆发,有其历史必然性即为了世界市场而大战。
教师展示板书:
整体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对全球市场的争夺
过渡:随着经济实力增强,为了更好争夺世界霸权和海外殖民地,各国在外交和军事方面有不同的打算?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当时某一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领导人,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形势说说本国的打算。(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移情历史,加深理解)
学生表演:(略)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演后补充材料:崇尚战争和强权的威廉二世曾说“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再请同学结合P5《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海陆军总人数》图和课文内容,不难得出结论:各国不约而同纠集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随着欧洲列强之间争夺市场竞争加强转而又促成了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世界大战的到来。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具体)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目,动手画出两大军事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充分利用课文资源,探究本课重点内容,训练学生阅读归纳构建新知识的能力)然后教师选择补充展示两位学生有代表性的结构图:
教师展示材料,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加深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
1、请同学结合“资料回收”和所学知识,思考:战前德国与英国的矛盾主要因何产生? 英德矛盾的本质问题又是什么?(指导学生解读文字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特别解读外交辞令时,注意考虑外交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材料一 让别的国家去分割陆地和海洋,而我们只能欣赏蓝色天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1895年皮洛夫(德国外长的讲话)
材料二 假如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末,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富有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50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战吗?
——英国《星期六评论》杂志(1887年)
2、法德矛盾又是怎样发展演变呢?请同学们回顾必修一专题七内容和所学的知识加以说明。随着英德矛盾激化,英国不得不调整与法国的关系,试着说说从19世纪以来英法关系的微妙变化,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3、(同时)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争夺异常激烈,使巴尔干半岛的各种矛盾更为激烈和复杂,甚至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为什么这么称呼?请结合P6《巴尔干地图》,从民族、宗教、地理位置、大国的插手等多角度回答。
师生相互解疑后,展示板书:
接着,教师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完成课后的“学思之窗”。(学以致用,检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情况)
过渡: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笼罩战争阴云。可以说世界大战爆发如箭在弦,一触即发。那么,点燃战火的火星是什么事件?
三、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P7-8,请几位同学解释“萨拉热窝事件”这个名词 。(指导学生掌握名词解释的方法,如把握重大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和地位等要素,表达时采用主谓宾格式等等)
教师展示以“萨拉热窝事件”为主题的一组情景创设史料选择题(历史教学,2007,6):
1、南斯拉夫萨拉热窝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刺杀的是
A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C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2、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A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C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3、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这段话对“他的子弹”事件
A 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B表示了一定的同情
C 保持了理性的中立 D作出了高度的赞扬
4、有一块纪念碑的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文中提到的事件发生在
A 奥匈帝国的首府 B塞尔维亚的首府
C 黑塞哥维那首府 D波斯尼亚的首府
5、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文中“暴虐”是指
A 阶级压迫和宗教迫害 B宗教迫害和国际压迫
C 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D国际侵略和民族压迫
(等学生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应对高考真情景创设史料选择题的策略,又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正义感教育。)
过渡:萨拉热窝事件正好点燃了欧洲的“火药桶”,如果没有这个事件,帝国主义大国还会找到其他借口发动战争,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对战争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战争不可避免。但战争自古有之, 人类社会为什么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当时爆发世界性大战还具备了哪些条件?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条件
1、20世纪初整体世界的形成
请同学们结合必修二专题五的内容回答:世界市场如何一步步形成?(学会整合已经学过的知识体系,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到当时整体世界形成的时代高度去把握)
教师总结:从15、16世纪开辟人类文明交往的航线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尤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20世纪初的世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物质和技术)
请同学们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一组图片,归纳科技如何促进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这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深刻启示?(学生能从图片等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迁移旧知识,初步整合与建构新知识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巩固总结】
提问学生:从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触和启发?肯定学生的不同答案: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成自身的发展;要正确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泛滥;„„(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更好发挥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 【延伸探究】
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
战就不会爆发。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带有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作用,学生初步学会用历史思维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同时掌握做辨析题的一般方法)
经过讨论,达成参考答案:
1.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 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 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 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4.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 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5. 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 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其中,第1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必然原因或根本原因;第2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具体原因;3、4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条件;第5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偶然原因。 【教学反思】
内容取舍符合学科指导要求. 注重理性分析和启发学生思维养成,能较好达成三维目标,尤其尝试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