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叶圣陶先生对文章的开头有这样的说法:“文章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气氛,使大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致志看那下文的发展。”我觉得这段话用来比喻语文课堂教学的导人环节也同样经典。 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结合教材文本的实际,运用恰到好处的导人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欲望,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下面针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设计。 一、名人轶事导入 例如: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这样导入: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渝,终于大败吴国,重振越国,然而不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胜利后的越王因为沉溺于安乐又重蹈覆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设置悬念导入 教师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心智与学习动机,产生疑问,跟随老师的思路逐步探究文本。 例如:教读《荒岛余生》时可这样设置悬念:在西方,有一部小说被称为生活教科书。18世纪欧洲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读它,因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了28年的孤独时光,他的名字被称为冒险家的代名词,这位传奇人物是谁呢?这部小说又叫什么名字呢? 又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可这样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回答“1+1=?”学生思考时,教师继续诱导: 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 一把锯+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 雪+太阳=水、春天…… 牛顿+苹果=万有引力定律 亚里士多德+支点=整个世界 李白+酒=诗百篇 李白+月=…… 同一个问题,答案却五花八门,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三、歌曲音乐导入 杨竹教授曾说:“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是最容易激发人的情感的。”在丝竹管弦声中领悟诗文的意境,营造诗情画意,使诗歌文字产生牵人情思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授《木兰辞》时可播放豫剧《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不如男”一段,引出本文主人公。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可播放同名民乐;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可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可播放钢琴曲《命运》…… 四、文本题目导入 抓住文本题目的特点,通过对题目的改写、加标点、解析以引起学生注意,抓住要旨,激发兴趣,从而导人文本。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课题是兼语结构,由此可推断本文是分写“邹忌讽谏”和“齐王纳谏”两部分。 五、名人名言导入 意蕴丰富的名人名言常常能使学生产生联想、想象。从而感受文本的深刻内涵。如《唐雎不辱使命》一课的导语: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今天,我们就一睹一位大丈夫的风采。 如《孙权劝学》一课的导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知识能塑造人、改变人,三国时期吴国将吕蒙就是一例。 六、情感意境导入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创设意境,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学生、教师产生共鸣,使学生在被感染的过程中体悟文本内涵。如《回忆我的母亲》一课,可用下面的导语:1944年2月2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延安各界举行公祭,党中央送来挽联:“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此前,朱老总写下这篇发至肺腑的散文。 七、插图视频导入 展示教学插图给学生以形象直观之感;利用多媒体视频,把文字、影像、声音同时投诸于学生的视觉、听觉。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讲授《香菱学诗》可用教学插图导人:《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莲枯荷败。下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林,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讲授《杨修之死》、《智取生辰纲》等文本时,都可以播放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断来导入。 八、文体知识导入 讲《出师表》时这样导入:“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特点是陈述衷情,诸葛亮的《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是表中的典范之作。文天祥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诸如《岳阳楼记》、《爱莲说》、《陋室铭》、《傅雷家书》等文分别用记、说、铭、书信等文体知识导人,会使学生对文体知识印象深刻,对文本的内容、形式产生探究的心理。 总之,水无定形,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就会使课前几分钟的新课导入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换来“满园春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叶圣陶先生对文章的开头有这样的说法:“文章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气氛,使大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致志看那下文的发展。”我觉得这段话用来比喻语文课堂教学的导人环节也同样经典。 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结合教材文本的实际,运用恰到好处的导人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欲望,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下面针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设计。 一、名人轶事导入 例如: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这样导入: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渝,终于大败吴国,重振越国,然而不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胜利后的越王因为沉溺于安乐又重蹈覆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设置悬念导入 教师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心智与学习动机,产生疑问,跟随老师的思路逐步探究文本。 例如:教读《荒岛余生》时可这样设置悬念:在西方,有一部小说被称为生活教科书。18世纪欧洲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读它,因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了28年的孤独时光,他的名字被称为冒险家的代名词,这位传奇人物是谁呢?这部小说又叫什么名字呢? 又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可这样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回答“1+1=?”学生思考时,教师继续诱导: 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 一把锯+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 雪+太阳=水、春天…… 牛顿+苹果=万有引力定律 亚里士多德+支点=整个世界 李白+酒=诗百篇 李白+月=…… 同一个问题,答案却五花八门,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三、歌曲音乐导入 杨竹教授曾说:“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是最容易激发人的情感的。”在丝竹管弦声中领悟诗文的意境,营造诗情画意,使诗歌文字产生牵人情思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授《木兰辞》时可播放豫剧《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不如男”一段,引出本文主人公。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可播放同名民乐;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可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可播放钢琴曲《命运》…… 四、文本题目导入 抓住文本题目的特点,通过对题目的改写、加标点、解析以引起学生注意,抓住要旨,激发兴趣,从而导人文本。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课题是兼语结构,由此可推断本文是分写“邹忌讽谏”和“齐王纳谏”两部分。 五、名人名言导入 意蕴丰富的名人名言常常能使学生产生联想、想象。从而感受文本的深刻内涵。如《唐雎不辱使命》一课的导语: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今天,我们就一睹一位大丈夫的风采。 如《孙权劝学》一课的导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知识能塑造人、改变人,三国时期吴国将吕蒙就是一例。 六、情感意境导入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创设意境,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学生、教师产生共鸣,使学生在被感染的过程中体悟文本内涵。如《回忆我的母亲》一课,可用下面的导语:1944年2月2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延安各界举行公祭,党中央送来挽联:“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此前,朱老总写下这篇发至肺腑的散文。 七、插图视频导入 展示教学插图给学生以形象直观之感;利用多媒体视频,把文字、影像、声音同时投诸于学生的视觉、听觉。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讲授《香菱学诗》可用教学插图导人:《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莲枯荷败。下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林,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讲授《杨修之死》、《智取生辰纲》等文本时,都可以播放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断来导入。 八、文体知识导入 讲《出师表》时这样导入:“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特点是陈述衷情,诸葛亮的《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是表中的典范之作。文天祥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诸如《岳阳楼记》、《爱莲说》、《陋室铭》、《傅雷家书》等文分别用记、说、铭、书信等文体知识导人,会使学生对文体知识印象深刻,对文本的内容、形式产生探究的心理。 总之,水无定形,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就会使课前几分钟的新课导入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换来“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