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河南无数,游历古都安阳仅止一回,天宁寺的塔,袁某人的林,名满天下的殷墟遗址,深居幽巷的韩公祠堂,都令笔者缱绻不足。
然倘以一日之内纵聆名邑上自陶唐,下迄民国文明腾骧之跫音,似唯观博一途,不过古相珍宝历历无穷,虽则妇好累累重器在此无缘一见,但没有了铜鸮尊,缺少了三联甗,安阳可供悦目怡情的奇物仍有许多,在此先就市博馆与民俗馆略述一二,而殷墟车马、甲骨卜辞之类的专题,暂不在本文涉及之内。
相博有鼎彝之气,内部可扩展空间很大
十字纹青铜?
地处市郊的安阳博物馆气魄宏大,四方梯台略似半簠,可见三代青铜依旧是该馆骄傲的资本。展品中以商中期为最早,兽面纹锥足鼎不止一件,商晚的酒食之器更是不胜枚举,部分还带有铭文,比如‘臣’鼎、‘虞’壶、‘中得’觚、‘屰父乙丙’和‘光父辛’铜爵,‘文父乙’铜觯,等,这种小件器物刻铭的情况后世并不多见,从一个侧面反映殷商时代饮器之重。
兵器类以戈矛为主,前者銎内、直内和曲内数量不分上下,曲内还分磬折与歧冠两种,都有纹饰,但歧冠末端还带分叉,略似鸟首;直内戈后来逐步衍化,下刃弯曲,也就出现了最早的带胡戈,只是当时的胡(弧)弯度不大,所以又叫短胡戈;矛类大致分为短叶矛、蝉纹矛和亚腰矛三种,蝉纹矛更为尖锐,中茎明显;箭镞也至少有三种样式,最多的是长脊双翼镞,还有显得较为厚重的三棱镞,极少见的是刃部平直的剑式镞,或许可兼防身之用。
蝉纹矛也是商代最精锐的兵器之一
薄刃铜戚体现的是礼仪功能,纹饰较为繁复
早期手工器具类也相当繁盛,分类齐全,后世统称的锛凿斧锯,这里倒可一一寻到。凿形如铁尺,一端中空纳柄,末梢横刃如铲,还有一类是下部曲上至刃,形成弧面,与之相似的是长宽比例接近,刃部更宽的锛,用以削平木料,也就是今世刨子前身。
有人将锛归于斧类,大为不妥,锛是铲削,斧是劈砍,着力角度迥然不同,各自的用途当然也不一样。
早期的斧与锛确实外形相似,刃部相对平直,几乎与肩同宽,又叫做戚(鏚),安阳馆的铜戚就是这种直援带銎的,后来的斧戚弧刃加大,援边外侈,和今天的斧已无多少差别。
由于这类斧戚形体厚重,杀伤力大,渐渐被看做君权的象征,具备了礼仪的功能,馆内这种礼器类铜钺有中孔双穿的,也有带兽面和蝉纹的,刃面较薄,没有实用器的粗笨之感。
巨型铜矛,样子有点污哈,算了不说了
这个细皮嫩肉的罐子据说是商代的,这美颜好牛啊
其实从早期酒食和匠作之具演化而成敬神祭祖的礼仪陈设,这也是商周之际青铜器物发生嬗变的主流趋势,比如酒具中的觚,多是两端侈口,长腰纤细,而稍晚出现的尊与之近似,但中腰更为粗硕,两者的界限有时候并不明显,安阳有件平平无奇的兽面纹青铜觚,和同一馆藏兽面纹青铜尊(图录中有简化二字)从外观上并无明显差别。
实用器物之间也同样如此,前文提到的某铜锛,与馆中另一件出土于北郊三家庄的“青铜钁(jué )”乍看下并无差别,且都带十字纹,只不过后者体腔较大,带有圆孔而已,根据说文的解释“钁,大锄也”,似是农具,但也与今天大不相同。
器型类似但因画意差别而名称各异的情况,在彩瓷中也偶有出现,比如同为直口溜肩垂腹带夔耳的牛头瓷瓶,乾隆年间与光绪所仿的多为百鹿尊,而施白釉绘红彩云龙的就改叫双耳瓶。
这个和牛头尊没啥区别啊,可人家偏偏就叫双耳瓶
康熙青花人物故事撇口瓶被称为”凤尾尊“,而与之造型几无二致的粉彩人物故事瓶、乾隆洒蓝釉鱼纹瓶虽有凤尾,却没能称“尊”。
其实铜器也好,陶瓷也罢,命名虽然力求准确细致,却也并非没有变通的余地,除了基本的研判尺度,仍可掺入一定的内心感受。
这种棱角出檐的长条白描人物故事枕,大多出于元代
当然安阳最著其名的瓷器并非明清时代的彩瓷和青花,而是宋金之际数量众多的黑花瓷枕,在邯郸和开封所能见到的那些典型图纹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当中磁州窑占绝大多数,造型和画面也更为丰富,但一般是中间斜倾略凹的长方枕,通常枕面出檐,各面主题都以开光为界,笔势挥洒简率,有些芦雁颇有八大之风,侧面多画竹叶,顿若清风拂鬓,令人乐不思‘暑’。
还有一类是腰圆枕,往往枕面无棱,当阳峪窑的圆枕就近似矮鼓,但也有一些带角出檐,比如婴戏枕就很典型,只是和通常婴戏不同,枕面仅有垂髫小童一人,或蹴鞠,或鞭陀,不少是左衽之服,可能是女真少年。
北宋的芦雁纹腰圆枕,画面有点八大之风
四个系穿十分规整,这是隋代覆仰莲瓣纹罐的特征
再往前推就是更具本地风采的隋唐相州窑,一些仅施半釉,三系四系带盖,如两碗上下相扣的青瓷罐就很耐看,可能多为冥器,与当时的塔式罐功能类似,还有一种开槛窗的闷罐,应是谷仓一种,但笔者大胆推测,或许是扑满也未可知。
带槛窗的小瓷仓
这一时代短流的黄釉敞口壶也开始流行,比六朝的更为挺拔,还有拙中大雅的辟雍砚,蹄足丰满,釉汁浓厚,对案词客持研援毫之姿,似可想见。
心细的观者还能发现历史的微妙呼应,一组侍女俑手中所持之物,与同代实用之物忠实对照,且亦有多足砚,塔式罐等。
女俑手中的器物,其实体可以在馆中找到
但馆中相州窑组器中最为可人的则属韩邕墓出土的刻花杯盘,托盘圈足外撇较大,盘内带刻花,中心仰莲,周圈花叶,支烧痕清晰可见,口沿一周阴弦纹。杯形似钵,口部稍稍收敛,总共六个摆满盘中。
相州窑青釉杯盘一组
不过更令我讶然的是安阳馆藏一件淡黄釉瓷罐,上古青瓷萌孽已有三千余年,而安阳自古为殷商文政中心,出土原始青瓷也不足为奇,但此罐除口部稍有磕碰,整体保存几无破损,器型类似穴居时代的网纹陶罐,还可见到满身淡淡的篦纹,釉水却极为匀净,甚至我一度怀疑是否真为商代之器,或是后代仿作。
算是冢中人所用的长明灯吧
名人真迹大多在入清之后,就画而言,佚名、俞大年、种松道者三人的山水图轴则是例外,名头较大的诸如禹之鼎的仕女图扇面、边寿民的芦雁图、高其佩指画高士图、恽冰工笔牡丹、董邦达松霭长春图、黄山寿青绿山水条屏等。
个人较爱张文虎的工笔士女轴,画面淡彩纤洁,吴带曹衣之感;阙青峰的工笔花鸟也很雅致,绣球枝上双鹟相顾,似诉馨怀;天官图和福禄寿虽题材涉俗,但天官图笔触清峻枯磔,须眉若烟,福禄寿画色润暖,三仙燕服自适,流眄慵逸。
画鹤之作三本,均为纵轴,色调亦似,李梅生双鹤图有冬意,缩毛敛喙,背羽鳞鳞覆雪,构图峭仄独出。
色彩艳杂的全神图,就是求个热闹
市博包容了一部分的当地民俗内容,各类供品和神仙画刻板就是大项,全神图罗列释道人物,诸路神仙魔怪,叠列七山,两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各嵌八仙一位,俗中献巧,聊添一兴。
不过现今威灵庙专辟民俗展,门类更为齐整,如寺观祠庙砖木构件,还有石狮香炉,蜡台灯盏等五供之具,地方戏册也有不少,虽是印本,字倒不差,木刻板看来与朱仙镇的线条相似,还有一些是道家的法印,木饼模颇为厚重,有些融篆画符的意思。
浓艳的女红是北方的温暖,虎头鞋、布娃娃、画面要么稚拙,要么夸张,但仍不失协调,清素的不是没有,蝈蝈白菜就比故宫国宝更显淡雅,现代工匠把盈盈白绿的一团绢花撮弄到这般酷似,也算的是神乎其技了。
绢花蝈蝈白菜,质感不错
入境河南无数,游历古都安阳仅止一回,天宁寺的塔,袁某人的林,名满天下的殷墟遗址,深居幽巷的韩公祠堂,都令笔者缱绻不足。
然倘以一日之内纵聆名邑上自陶唐,下迄民国文明腾骧之跫音,似唯观博一途,不过古相珍宝历历无穷,虽则妇好累累重器在此无缘一见,但没有了铜鸮尊,缺少了三联甗,安阳可供悦目怡情的奇物仍有许多,在此先就市博馆与民俗馆略述一二,而殷墟车马、甲骨卜辞之类的专题,暂不在本文涉及之内。
相博有鼎彝之气,内部可扩展空间很大
十字纹青铜?
地处市郊的安阳博物馆气魄宏大,四方梯台略似半簠,可见三代青铜依旧是该馆骄傲的资本。展品中以商中期为最早,兽面纹锥足鼎不止一件,商晚的酒食之器更是不胜枚举,部分还带有铭文,比如‘臣’鼎、‘虞’壶、‘中得’觚、‘屰父乙丙’和‘光父辛’铜爵,‘文父乙’铜觯,等,这种小件器物刻铭的情况后世并不多见,从一个侧面反映殷商时代饮器之重。
兵器类以戈矛为主,前者銎内、直内和曲内数量不分上下,曲内还分磬折与歧冠两种,都有纹饰,但歧冠末端还带分叉,略似鸟首;直内戈后来逐步衍化,下刃弯曲,也就出现了最早的带胡戈,只是当时的胡(弧)弯度不大,所以又叫短胡戈;矛类大致分为短叶矛、蝉纹矛和亚腰矛三种,蝉纹矛更为尖锐,中茎明显;箭镞也至少有三种样式,最多的是长脊双翼镞,还有显得较为厚重的三棱镞,极少见的是刃部平直的剑式镞,或许可兼防身之用。
蝉纹矛也是商代最精锐的兵器之一
薄刃铜戚体现的是礼仪功能,纹饰较为繁复
早期手工器具类也相当繁盛,分类齐全,后世统称的锛凿斧锯,这里倒可一一寻到。凿形如铁尺,一端中空纳柄,末梢横刃如铲,还有一类是下部曲上至刃,形成弧面,与之相似的是长宽比例接近,刃部更宽的锛,用以削平木料,也就是今世刨子前身。
有人将锛归于斧类,大为不妥,锛是铲削,斧是劈砍,着力角度迥然不同,各自的用途当然也不一样。
早期的斧与锛确实外形相似,刃部相对平直,几乎与肩同宽,又叫做戚(鏚),安阳馆的铜戚就是这种直援带銎的,后来的斧戚弧刃加大,援边外侈,和今天的斧已无多少差别。
由于这类斧戚形体厚重,杀伤力大,渐渐被看做君权的象征,具备了礼仪的功能,馆内这种礼器类铜钺有中孔双穿的,也有带兽面和蝉纹的,刃面较薄,没有实用器的粗笨之感。
巨型铜矛,样子有点污哈,算了不说了
这个细皮嫩肉的罐子据说是商代的,这美颜好牛啊
其实从早期酒食和匠作之具演化而成敬神祭祖的礼仪陈设,这也是商周之际青铜器物发生嬗变的主流趋势,比如酒具中的觚,多是两端侈口,长腰纤细,而稍晚出现的尊与之近似,但中腰更为粗硕,两者的界限有时候并不明显,安阳有件平平无奇的兽面纹青铜觚,和同一馆藏兽面纹青铜尊(图录中有简化二字)从外观上并无明显差别。
实用器物之间也同样如此,前文提到的某铜锛,与馆中另一件出土于北郊三家庄的“青铜钁(jué )”乍看下并无差别,且都带十字纹,只不过后者体腔较大,带有圆孔而已,根据说文的解释“钁,大锄也”,似是农具,但也与今天大不相同。
器型类似但因画意差别而名称各异的情况,在彩瓷中也偶有出现,比如同为直口溜肩垂腹带夔耳的牛头瓷瓶,乾隆年间与光绪所仿的多为百鹿尊,而施白釉绘红彩云龙的就改叫双耳瓶。
这个和牛头尊没啥区别啊,可人家偏偏就叫双耳瓶
康熙青花人物故事撇口瓶被称为”凤尾尊“,而与之造型几无二致的粉彩人物故事瓶、乾隆洒蓝釉鱼纹瓶虽有凤尾,却没能称“尊”。
其实铜器也好,陶瓷也罢,命名虽然力求准确细致,却也并非没有变通的余地,除了基本的研判尺度,仍可掺入一定的内心感受。
这种棱角出檐的长条白描人物故事枕,大多出于元代
当然安阳最著其名的瓷器并非明清时代的彩瓷和青花,而是宋金之际数量众多的黑花瓷枕,在邯郸和开封所能见到的那些典型图纹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当中磁州窑占绝大多数,造型和画面也更为丰富,但一般是中间斜倾略凹的长方枕,通常枕面出檐,各面主题都以开光为界,笔势挥洒简率,有些芦雁颇有八大之风,侧面多画竹叶,顿若清风拂鬓,令人乐不思‘暑’。
还有一类是腰圆枕,往往枕面无棱,当阳峪窑的圆枕就近似矮鼓,但也有一些带角出檐,比如婴戏枕就很典型,只是和通常婴戏不同,枕面仅有垂髫小童一人,或蹴鞠,或鞭陀,不少是左衽之服,可能是女真少年。
北宋的芦雁纹腰圆枕,画面有点八大之风
四个系穿十分规整,这是隋代覆仰莲瓣纹罐的特征
再往前推就是更具本地风采的隋唐相州窑,一些仅施半釉,三系四系带盖,如两碗上下相扣的青瓷罐就很耐看,可能多为冥器,与当时的塔式罐功能类似,还有一种开槛窗的闷罐,应是谷仓一种,但笔者大胆推测,或许是扑满也未可知。
带槛窗的小瓷仓
这一时代短流的黄釉敞口壶也开始流行,比六朝的更为挺拔,还有拙中大雅的辟雍砚,蹄足丰满,釉汁浓厚,对案词客持研援毫之姿,似可想见。
心细的观者还能发现历史的微妙呼应,一组侍女俑手中所持之物,与同代实用之物忠实对照,且亦有多足砚,塔式罐等。
女俑手中的器物,其实体可以在馆中找到
但馆中相州窑组器中最为可人的则属韩邕墓出土的刻花杯盘,托盘圈足外撇较大,盘内带刻花,中心仰莲,周圈花叶,支烧痕清晰可见,口沿一周阴弦纹。杯形似钵,口部稍稍收敛,总共六个摆满盘中。
相州窑青釉杯盘一组
不过更令我讶然的是安阳馆藏一件淡黄釉瓷罐,上古青瓷萌孽已有三千余年,而安阳自古为殷商文政中心,出土原始青瓷也不足为奇,但此罐除口部稍有磕碰,整体保存几无破损,器型类似穴居时代的网纹陶罐,还可见到满身淡淡的篦纹,釉水却极为匀净,甚至我一度怀疑是否真为商代之器,或是后代仿作。
算是冢中人所用的长明灯吧
名人真迹大多在入清之后,就画而言,佚名、俞大年、种松道者三人的山水图轴则是例外,名头较大的诸如禹之鼎的仕女图扇面、边寿民的芦雁图、高其佩指画高士图、恽冰工笔牡丹、董邦达松霭长春图、黄山寿青绿山水条屏等。
个人较爱张文虎的工笔士女轴,画面淡彩纤洁,吴带曹衣之感;阙青峰的工笔花鸟也很雅致,绣球枝上双鹟相顾,似诉馨怀;天官图和福禄寿虽题材涉俗,但天官图笔触清峻枯磔,须眉若烟,福禄寿画色润暖,三仙燕服自适,流眄慵逸。
画鹤之作三本,均为纵轴,色调亦似,李梅生双鹤图有冬意,缩毛敛喙,背羽鳞鳞覆雪,构图峭仄独出。
色彩艳杂的全神图,就是求个热闹
市博包容了一部分的当地民俗内容,各类供品和神仙画刻板就是大项,全神图罗列释道人物,诸路神仙魔怪,叠列七山,两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各嵌八仙一位,俗中献巧,聊添一兴。
不过现今威灵庙专辟民俗展,门类更为齐整,如寺观祠庙砖木构件,还有石狮香炉,蜡台灯盏等五供之具,地方戏册也有不少,虽是印本,字倒不差,木刻板看来与朱仙镇的线条相似,还有一些是道家的法印,木饼模颇为厚重,有些融篆画符的意思。
浓艳的女红是北方的温暖,虎头鞋、布娃娃、画面要么稚拙,要么夸张,但仍不失协调,清素的不是没有,蝈蝈白菜就比故宫国宝更显淡雅,现代工匠把盈盈白绿的一团绢花撮弄到这般酷似,也算的是神乎其技了。
绢花蝈蝈白菜,质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