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GDP的考核,应当从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中退出

  规定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评价办法,是必要的。这种规定应当遵循的原则是:第一,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第二,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还要注重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明确划分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功能。也就是在科学发展中,政府分担什么职责,企业分担什么职责,市场分担什么职责,要有清楚的界定。属于政府职责的事情,应当列入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不属于政府职责的事情,不应当列入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政府不代替企业,也不代替市场。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讲指导思想,后者是讲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分工,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所以提出对GDP的考核应当从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中退出,不管其权重减少了多少,就是因为这种考核与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符,甚至与此相悖。

  在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全国计划中的GDP指标,亦即经济总量的增长指标,是作为预期性指标出现的。预期性指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预期性指标的实现。政府不是实现经济总量目标的市场主体,把GDP及GOP增速列人政府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它的完成与否,直接与干部的奖惩和升降挂钩,就把这一指标变成了强化政府责任的约束性指标。使政府成为主导经济的直接指挥者。

  GDP是一、二、三产业的企业和生产单位创造的。为了保证GDP和人均GDP任务的完成,地方政府不得不干预企业及生产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给企业和生产单位下达指标。

  GDP的扩大,可以靠技术革新和提高效率来实现,也可以靠增加建设项目和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来实现。用前一种办法需要长时期的艰苦努力,不能立竿见影;而后一种办法来得快。为了实现快速,实现“跨越”,地方政府不得不以项目为抓手,在所管辖的地区范围内,安排赢利性项目,下达投资指标,并动员干部负责招商引资,直接分配政府所掌握的资源。

  这种做法,使政府成了市场的主体,生产力仍然按块块布局,导致政企职责难以分开,全国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市场对资源配置难以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地方政府既代替了企业,也代替了市场。

  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我们的改革是从行政性分权开始的,中央把一些经济管理权力和企业管理权力下放给了地方政府。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地域经济的积极性,但长此下去,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是:政企分开,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国是统一的市场,不再是按块块分割;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除少数不可再生的资源外,政府不再直接配置资源;政府负责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宏观调控权在中央。所谓宏观调控,是指对需求总量的调控,不可与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混为一谈。

  行政性分权,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些本质要求。中央一级的许多权力下放了,地方一级权力仍然是集中的,中央的宏观调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当前改革面临的任务,就是要由行政性分权转到经济性分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臻于完善。应当明确划分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职能,政府只承担政府该管的事,其余的该企业管的归企业,该市场管的归市场。经济总量的增长,是企业、市场、政府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主体是企业,政府只能引导但不能包揽,也没有能力包揽。严格地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企分开,生产力不再按块块布局,地方政府已经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制定一个地区无所不包的GDP增长计划。如果继续把GDP及其增速作为地方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势必阻碍政府的职能转变,使改革停留在行政性分权而止步不前。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信不相信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并在发挥市场作用和发挥政府作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好的结合点。

  从明确划分企业、市场、政府三者的职能这一点出发,有些指标是否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也值得考虑。比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进出口总额发展速度,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经济国际化水平综合指数,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及增长率,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口出生性别比,等等。这些指标,有些是政府管不了的,有些只是根据统计数字做出的分析,作为导向可以,但都要求政府负责,都要给政府的政绩考核打分,那就必然使政府成为全能政府。促使政府更多地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这些都说明,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办法制定得正确与否,关系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政府职能转变好坏又关系体制转轨的成败。对此,应当进一步展开讨论,以求得统一的认识。

  规定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评价办法,是必要的。这种规定应当遵循的原则是:第一,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第二,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还要注重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明确划分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功能。也就是在科学发展中,政府分担什么职责,企业分担什么职责,市场分担什么职责,要有清楚的界定。属于政府职责的事情,应当列入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不属于政府职责的事情,不应当列入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政府不代替企业,也不代替市场。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讲指导思想,后者是讲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分工,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所以提出对GDP的考核应当从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中退出,不管其权重减少了多少,就是因为这种考核与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符,甚至与此相悖。

  在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全国计划中的GDP指标,亦即经济总量的增长指标,是作为预期性指标出现的。预期性指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预期性指标的实现。政府不是实现经济总量目标的市场主体,把GDP及GOP增速列人政府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它的完成与否,直接与干部的奖惩和升降挂钩,就把这一指标变成了强化政府责任的约束性指标。使政府成为主导经济的直接指挥者。

  GDP是一、二、三产业的企业和生产单位创造的。为了保证GDP和人均GDP任务的完成,地方政府不得不干预企业及生产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给企业和生产单位下达指标。

  GDP的扩大,可以靠技术革新和提高效率来实现,也可以靠增加建设项目和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来实现。用前一种办法需要长时期的艰苦努力,不能立竿见影;而后一种办法来得快。为了实现快速,实现“跨越”,地方政府不得不以项目为抓手,在所管辖的地区范围内,安排赢利性项目,下达投资指标,并动员干部负责招商引资,直接分配政府所掌握的资源。

  这种做法,使政府成了市场的主体,生产力仍然按块块布局,导致政企职责难以分开,全国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市场对资源配置难以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地方政府既代替了企业,也代替了市场。

  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我们的改革是从行政性分权开始的,中央把一些经济管理权力和企业管理权力下放给了地方政府。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地域经济的积极性,但长此下去,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是:政企分开,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国是统一的市场,不再是按块块分割;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除少数不可再生的资源外,政府不再直接配置资源;政府负责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宏观调控权在中央。所谓宏观调控,是指对需求总量的调控,不可与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混为一谈。

  行政性分权,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些本质要求。中央一级的许多权力下放了,地方一级权力仍然是集中的,中央的宏观调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当前改革面临的任务,就是要由行政性分权转到经济性分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臻于完善。应当明确划分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职能,政府只承担政府该管的事,其余的该企业管的归企业,该市场管的归市场。经济总量的增长,是企业、市场、政府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主体是企业,政府只能引导但不能包揽,也没有能力包揽。严格地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企分开,生产力不再按块块布局,地方政府已经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制定一个地区无所不包的GDP增长计划。如果继续把GDP及其增速作为地方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势必阻碍政府的职能转变,使改革停留在行政性分权而止步不前。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信不相信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并在发挥市场作用和发挥政府作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好的结合点。

  从明确划分企业、市场、政府三者的职能这一点出发,有些指标是否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也值得考虑。比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进出口总额发展速度,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经济国际化水平综合指数,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及增长率,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口出生性别比,等等。这些指标,有些是政府管不了的,有些只是根据统计数字做出的分析,作为导向可以,但都要求政府负责,都要给政府的政绩考核打分,那就必然使政府成为全能政府。促使政府更多地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这些都说明,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办法制定得正确与否,关系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政府职能转变好坏又关系体制转轨的成败。对此,应当进一步展开讨论,以求得统一的认识。


相关文章

  • 发改委拟根据区域划分制定差别化政绩考核指标
  • 2011年03月28日04:41舜网-济南日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十二五"期间,中央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将分三个层面,一个是由相关部门从政治层面,将具体指标作为地方政府的业绩,进而作为选拔地方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 ...查看


  • 十八大与高等教育改革
  •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误区 -----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 公共管理学院 田 斌 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道,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 ...查看


  • "幸福江阴"试验
  • GDP崇拜之所以顽固,主要原因在于政绩考核机制.幸福江阴的实践,直接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复杂的幸福指数纳入政绩考核体系,这是一次大胆的探索.江阴的试验,无论成败都具有标本价值. 10月20日,十七大召开期间,求是<小康>杂志社. ...查看


  • 上海事业单位面试题目:幸福指数
  • 上海事业单位面试题目:幸福指数 上海教师考试网().上海中公教育()联合制作 [练习题] 有人建议将幸福指数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当中,代替GDP的指标方式.幸福指数包括社会福利.居民健康.居民收入等内容.你怎么看? [中公教育参考答案] 幸福, ...查看


  • 环保指标与官员政绩考核
  • 作者:潘岳 中国经济时报 2004年07期 从环境保护来看,环境权益是人民生存权的重要部分.国家已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保护环境已成为各级政府管理者的职责所在,破坏环境等同于违法.如今,"考核官员的环保责任"已形成国际 ...查看


  • 行政伦理学试题库2014春上传
  • 一.单项选择题 1.4中国古代认为为官从政的基础性道德是( B ). A.公忠 B.廉政 C.诚信 D.爱民 1.5在行政伦理的观念体系中,最根本的是( D ). A.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B.公私利益关系 C.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D.权利义务关 ...查看


  • 领导干部政绩观问题
  • 热点预测十六:领导干部政绩观问题 一.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的突出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干部 ...查看


  • 科学设置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
  • 科学设置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要突出对发展质量的考核,在考核指标中,充实和完善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民生保障质量的指标.既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又防止各部门都将自己的工作要求纳入考核,以致考核指标面面俱到.过细过滥. ...查看


  •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根本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根本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点击次数:4 发表时间:2013-7-5 8:42:50 所属分类:工作学习 深度 产能过剩的判定标准 "产能过剩"即生产能力过剩,指的是实际生产能力大于最佳生产能力而形成的过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