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依据
①、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有限公司《珠海横琴新区市政基础设施BT项目非示范
段一期工程NB-25下穿地道工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详细勘察阶段)》; ②、 NB-25下穿地道基坑支护工程设计图; ③、 NB-25下穿地道工程设计图; ④、 《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⑤、 有关场地平面图;
⑥、 业主对本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要求 ;
⑦、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⑧、 《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
-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我公司《质量管理手册》、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⑨、 《GB/T50358-2005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T50326-2001建
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⑩、 《建筑施工基坑支护技术施工规范》(JGJ-120-99)
二、 编制原则
本施工组织设计按照业主提出的要求,以及招标文件的规定,实现本项目工程一流质量的原则编制,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2.1、采用我单位近年来在市政公路建设中使用的先进施工方案、工艺和设备。 2.2、调集我单位精锐的管理人员和最雄厚的技术力量,并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项目经理部。
2.3、树立优良工程为合格工程的标准,一定要在珠海横琴新区市政基础设施BT项目非示范段主、次干路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创一流水平。
本工程质量要求:合格;工程质量目标:优良。
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目标:满足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的要求。
2.4、充分考虑各种不利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因素,在工期安排、人员设备配置、施工方案等方面综合考虑时留有余地。
2.5、针对本合同段的施工特点、难点着重考虑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措施
三、工程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
1)工程概况
珠海横琴岛地处珠江口岸西侧,毗邻港澳,经港珠澳大桥直接连通粤港澳三地。NB-25主干路施工范围为横琴区市政基础设施BT项目非示范段的一部分,该项目作为横琴新区开发的配合长隆公园的启动项目。地道起点里程K1+790,终点里程K2+595,地道全长805m,地道基坑设计全长805 m、净宽21.7 m 。场区地坪自然地面标高平均3.7 m,基坑开挖深度3.5~9.05 m(泵房12.7 m),整个基坑开挖土方量约114210立方米。
2)设计技术要求
1、设计荷载:机动车:公路-I级。 2、地道路面横坡:双向2%。 3、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4、下穿地道最小纵坡0.3%,最大纵坡3.889%。 5、设计安全等级:一级。
6、地道建筑净空:机动车道净高不少于5米。 7、结构耐火等级:主体结构耐火极限不少于1.5h。 8、结构防水等级:二级。 9、混凝土抗渗等级:P8。
10、结构抗浮计算采用的最高地下水位3.07米。 3)地道平面、纵断、横断面设计
NB-25主干路下穿地道起点桩号K1+790,终点桩号K2+595,全长805米。南侧引道长205米,均为船槽段;北侧引道长200米,均为船槽段;中间框架段长400米。地道平面与线路设计平面一致,处于平曲线及缓和曲线范围内,其中平曲线半径R=1337.2118m,缓和曲线长150 m.
下穿地道标准横断面按双向四车道设计,单孔隧道横向净宽9.75 m,单孔横断面布置为;0.75 m检修道+0.5 m路缘带+7.5 m机动车道+0.5 m路缘带+0.5安全带。 下穿地道地面最大纵坡为3.889%,最小纵坡为0.3%,最小竖曲线半径为1500 m;地道地面层最大纵坡为1.02%。 4)地道主体结构设计
整个下穿地道按结构归类分为:框架段和船槽段,根据船槽段边墙高度不同,船槽段细分为A、B、C三类。
地道框架部分材料为C50防水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8。 船槽段部分采用两侧带立式悬臂的C50防水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整体式),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8。 5)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5.1工程地质
根据钻孔揭示该地段场地内从上至下分布的主要地层有:人工填积层、第四系全新统海积层和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第四系残积土层、燕山期侵入花岗岩层。
需建场区地层以海相沉积为主, 淤泥及淤泥质土层厚度较大,基岩大都隐伏于第四系沉积层以下,属构造基本稳定区。地层岩性分布:人工填积(Qml)层、湖塘沉积(Ql)层、海相沉积(Q4m)层、海陆交互相沉积(Q4mc)层、残积(Qel)层燕山期(V52-3)侵入岩层。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
总体上说场区填土层厚度变化大,性质差异大、孔隙比大,地下水位高(标高约2.76m),压缩性高而承载力低,其强度受各种水侵泡软化作用明显降低。 5.2气象、水文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22~23℃,
1800毫米以上。常年主导风向东南风,平均风速6.5米/秒,平均每年6月~10月6级以上大风出现169次,其中8级以上大风出现48次,珠江口区域年平均台风6.2次,在珠江口登陆的占22.7%,约1.3次/年。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内2~6月相对湿度较大,平均在82%以上,10月至翌年3月为旱季,平均在77%以下。珠江口是我国台风暴潮多发地区,暴雨量大,台风暴潮水位高。 6)施工条件
1、业主在下穿地道右侧K2+365处提供1台630KVA的箱式变压器和K1+970处提供1台630KVA的挂式变压器作为施工用电。根据施工需要配备一台发电机来满足临时应急施工。
2、在施工红线边安装一条通长的φ50的供水管作为施工用水。
3、地道支护灌注桩施工时已在地道左侧施工红线内修筑了一条贯通地道南北方向的施工临时道路,路宽8米,路况良好,能满足降水井施工中主要材料和设备的运输需要。 7) 降水设计方案
依据本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基坑开挖深度,本基坑降水设计采用大口径井点降水方案。管井井孔直径0.7 m ,井管直径0.4 m ,滤水层厚为0.15 m 。管井沿基坑四周封闭布置,每隔30 m左右设一井点。在长隆在建酒店附近可以适当将降水井的布置进行调整。降水周期为自基坑围护的钻孔桩施工起至下穿地道基坑施工完毕;降水作业完成后,须采用水泥砂浆封闭井点。 7.1降水井施工参数表
NB-25主干道下穿地道基坑外降水井施工参数一览表
井身结构见附图。 7.2 井点降水井施工要求
⑪地下水位应降至基坑底最低高程1m一下。
⑫每个集水井应配备1台水泵,做到随集随排,严禁排出的水回流入基坑;至少配备1台备用水泵,雨季施工时项目部应配足足够的排水设施。 ⑬降水作业持续至主体结构顶板回填完毕。
⑭施工中发现地下水情况与设计资料不符,应及时反馈给设计以便调整降水方案。 ⑮降水过程中须严密监控周边环境变化,若影响较大时,应采取回灌措施。
四、施工部署
3.1施工管理体系
3.2劳动力组织计划
3.3机械设备计划 .机械设备见下表:
3.5施工工期
本降水工程降水井自2011年9月25日开始施工,2011年10月25日完成,成井总施工工期为30天,降水过程持续至主体结构顶板施工回填完毕才结束。
五、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由于本基坑上部含水层属上层滞水含水层,下部属潜水含水层,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附近海水补给,其含水介质渗透性差;因此,含水层进行降水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确保本基坑降水效果,本次降水在布井和施工中采用如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措施:
①、加深降水井深度
从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含水介质为粘质粉土、粉砂、粘土土,渗透性差,涌水量小的特点,因此加大降水井深度以增大渗流梯度,确保降水效果。
②、合理布井
依据本基坑平面形态,基坑内地下水水涌较均匀,因此采用均匀布置降水井点的布置方式。
③、完善成井工艺、确保成井质量
由于本次降水涉及到含水层属潜水含水层,且各含水层渗透性较差,采用机械成孔的施工工艺。
④、加设引排设施
依据本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含水介质均为粉质粘土、砂质粉土,其持水度大,
以确保基坑及基础施工的正常进行。 5.1降水井施工 5.1.1工艺流程
场地平整—测量施放井点—钻机就位-成孔—充填滤料—洗井—下放水泵—抽水。
5.1.2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1、测量定井位:根据降水设计方案提供的井位图、地下管线分布图及甲方提供的
坐标控制点,施放降水井井位。正常情况下井位偏差≤50mm,若遇特殊情况(比如地下障碍、地面或空中障碍)需调整井位时,应及时通知技术人员在现场调整。为保证安全,定井位后应挖探坑以查明井位处有无地下管线、地下障碍物,挖探坑的平面尺寸应和钻孔钢护筒相近(稍大一点),深度必须以挖(或钎探)到地层原状土为准。
2、成孔:采用冲击钻进,一字冲击钻头,冲击成孔、泥浆护壁工艺,口径700mm,
井管必须扶正安装,保证井管位于钻孔正中,以利于填砾厚度均匀。
3、井管安装:井圈内壁不允许错位,采用透水性良好的滤管。下管前应检查井管是否已按设计要求包缠尼龙纱网;无砂水泥管接口处要用塑料布包严,钢筋滤水管上下段焊接时,钢管或袖头连接处要打坡口,以保证井管的垂直度并焊接严实。 4、填砾:填砾前井管必须居中,使填砾厚度均匀,滤料应从井管两侧慢慢对称填入,以防滤料中途卡塞及井圈错位,填至井口1—2m米时用粘土填实。在填滤时如发生井口反砾现象,应及时停止填砾,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5、洗井:洗井为关键性工艺,在滤料充填完之后,要立即进行洗井,洗井采用井管外注清水循环法工艺,抽、停交替,直至水清砂净为止。洗井结束前测量井深,清理井底,使井底沉淀小于0.3-0.5m。
6、下泵:下泵深度距井底1.0-2.0m左右。每个集水井应配备1台水泵,做到随集随排,严禁排出的水回流入基坑;至少配备1台备用水泵,雨季施工时项目部应配足足够的排水设施。
7、井点保护:降水井施工完成后,降水井井管应高于自然地坪20—50cm,并加井盖予以保护,避免杂物落入井内,以免破坏。
8、观测记录:应及时、准确地记录观测井水位,以次检验施工方案的正确性。必要时对方案作适当调整,以确保基坑降水效果。 5.1.5降水井监测
为了掌握场地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做到降水井点布置合理,达到较好的基坑降水效果,在降水进行施工及降水过程中对降水井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在降水井施工过程中,及时采取含水层岩样,分析含水介质变化,及其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为合理布井提供依据。
②、在洗井过程中监测井深、地下水位变化,并实时进行试验抽水,确定各单井涌水量,为选择降水泵型据供参数。
③、降水工作开始后每天早、中、晚对降水井水各测一次,以便及时掌握降水效果。 ④、地下水位达到稳定后确保每天观测一次水位,依据地下水位变化历时曲线,调整
水泵投入量,达到降低能耗、保护地下水资源目的。
⑤、每二天测量一次降水井深度,掌握降水井沉砂量,以便发现失效的降水井,做到及时处理,延长降水井寿命。
六、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措施
(1)项目部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要求进行各项质量检测。
(2)项目经理部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质量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挂帅,项目总工程师主管,成员由项目经理部、技术、质检、测量、物资、供应等职能部门人员、作业班组长组成。
(3)三检制:严格执行“三检制”,层层把关,做到质量不达标准不交验收,上道工序未经验收不得进行下一步工序的施工。
(4)严把材料关:工程质量的优劣,原材料的质量是关键,为确保整个工程质量达到优良,在保证材料合格率方面应严格把关。
(5)认真做好原始记录及资料整理工作,做到资料齐全、准确、工整。对质量事故应及时上报监理工程师,不合格工程坚决返工,不留隐患。
(6)对连续作业的工作,实行交接班制度,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7)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奖罚制度,并按各项工程验收情况,每月考核兑现,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2、技术保证措施
1、由于现时地下水位在2.5米左右,故可在降水井施工的同时开始各类桩基施工。待降水井施工完工后立刻抽降,降水过程持续到地道结构顶板施工完成,基坑回填土完成才结束。
2、派专业人员负责检查凿井施工所用豆石、黄泥、焊条、混凝土井管等的质量,
不合格者禁用。
3、在抽降水时,为了排水顺畅及集中管理,避免四处漫泄,采用φ100mmPVC管作排水管道。
4、为清洁排水,须设置沉砂池;勤掏淤砂,避免堵塞下水道。
5、为保证施工期间降水顺利进行,保证顺利施工,现场设置专业发电机组,确保连续降水。
6、抽降水采取三班倒,组成抽水小组,以便及时排除故障,连续降水。 3、施工技术要求
1、活塞洗井不少于1次,空压机洗井不少于8小时,同时应正吹,反吹,以增大出水量。
2、出水含砂量不超过1/5000。 3、填砾厚度不小于75mm。 4、滤水管填砾粒径0.5~1.0cm为宜。 5、钻机钻头勤焊,尺寸不小于500mm。 6、井深误差不超过20cm。
7、对降水工程所需的材料、半成品供货商要进行资格评价,并对材料、半成品
进行检验和试验,将资格评价报告以及检验、试验结果报业主、监理审查认可后方可使用。
七、 施工安全及环保措施
6.1降水安全、环保措施 6.1.1安全措施
①、 施工人员进入现场要戴安全帽,钻塔下严禁站人。 ②、 民工队进场要进行安全教育和交底。并签订安全协议书。
患。
④、 现场严禁使用明火。
⑤、 机械维修、清理应在断电后清扫,并由电工拉闸上锁,清扫完后再通知电工通
电,以避免人员伤亡。
⑥、 机械操作手,电气焊工、电工,应持证上岗,并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⑦、 配电箱、开关箱位置合理,内部设施符合要求,箱体整洁牢固加锁。 6.1.2环保措施
①、 设置泥浆沉淀池,泥浆污水经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井。 ②、 施工场地无随地大小便,施工垃圾及时清理。 ③、 降水外排水设置泥浆池经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井。 ④、 施工人员不许大声喧哗。
⑤、 增加环保意识,对在施工人员入场前进行一次环保教育。
八、 涌水量计算
7.1基坑涌水量计算
地质质料未给出个土层的渗透系数,基坑范围内土层主要为粉土,粘土,粉砂土,粉土和粘土的渗透性能很弱,其系数为0.1~0.5m/d;粉砂土的渗透系数为1~5m/d,但考虑到该土层的的厚度不厚,为保险起见,采用渗透系数为1.0,潜水含水层完整井的计算模式,其基坑涌水量计算参数如下:
H=13.70m
S=3.30m (降至基坑底1000mm) K=2.5m/d 基坑长a=600.0m,基坑宽b21.7m r=0.29(a+b)=180.3m R=2s(HK)1/2=61.07m
基坑涌水量:
Q=1.36K[(2H-s)s]/ lg(1+R/r) =3133.2 m3/d
7.2、单个水井涌水量计算
H=11.90m
S=11.90m (降至基坑底1000mm) K=1.0m/d 管井等效半径 r=0.2 m
R=2s(HK)1/2=85.48m 基坑涌水量:
q=1.36K[(2H-s)s]/(lg(1+R/r)
=74 m3/d 7.3 管井个数
N=1.1*Q/q =3133.2/85.9 = 37(眼)
为安全起见,及根据我部以往的施工经验及现场场地形状,每个基坑设置44眼。布置图见附图
九、地面排水系统
1、 排水管线采用明铺和暗铺相结合的方式接入市政排水接驳口。施工排水方式采用集水管分散收集,根据排放线路的排量,以分散排除的方式,做到各点排水畅通,确保土建施工安全。
2、由于本工程的附近的排水系统和市政管道不完善,需才距基坑影响边线0.5m坡顶处沿基坑纵向左右侧设置采用300*300砖砌地表截水沟有组织地将降水井中抽出的地
砂池,具体按设计要求和参考照现场的实际情况而定。
十、应急处理措施
9.1防止沉降的回灌措施
降水工程实施前我们将按设计要求建立沉降监测网,若通过沉降监测发现有的建筑物沉降已达到危险程度时,应及时采取回灌措施。在沉降区域施工回灌井,回灌井与降水井之间的距离必须>5.0m,回灌井点的设计应根据发生沉降的具体建筑物情况而定。
9.2备用电源措施
为了保证降水期间抽水持续作业,防止因停电造成水位回升,影响施工,降水期间我们采取如下措施:
①在原有供电系统上,还要采取做为第二路供电系统应急备用电源,并配有自动切换装置。
②如因现场无法实施第二路供电系统时,则根据抽水用电量情况配备1~2台发电机作为应急备用电源,并配有自动切换装置。
③ 建立应急预案
本应急预案主要综合考虑五方面的内容:井管保护应急预案、排水系统应急预案、电路系统应急预案、降水设备应急预案、人员组织应急预案。
④人员组织应急预案
应急降水运行人员如应急项目负责人、应急电工、应急发电机工和应急降水操作人员做到24小时随叫随道,各负其责,参加应急抢险,排出险情。
9.3井管保护、降水设备应急预案
备足井管材料、降水设备,做到小数量险情本公司库存随时提供,大数量险情5小时内厂家及时供给。
9.4电路系统应急预案
为了防止大面积停电的突然发生以及现场电路系统故障,降水井运行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提供双电源保证措施,当有一路正常工业用电的同时配备柴油发电机,同时
在电路设计时采用双向闸刀,确保工业电与柴油发电机供电自由切换。(参见右图双向闸刀切换控制箱结构示意图)
在提供双电源保证的情况下,应对双电源电路进行认真布设。电路布置主要考虑线路负载以及降水电箱负载两个主要方面,每级电路所用电线必须达到负载要求,电箱同样必须达到负载要求,同时电箱必须作为降水专用电箱,其它用电设备不能随意接入。
9.5排水系统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排水是否正常将直接影响到降水能否正常运行,一般情况下排水可按设计,但是对于突发事件来说(突遇大暴雨、洪水等),抽水量相当大,降水量相当多,每天的出水量非常大,对排水系统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有专门的应急排水计划线路,就近排入地表水体中(如明渠、河沟等)。
一、编制依据
①、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有限公司《珠海横琴新区市政基础设施BT项目非示范
段一期工程NB-25下穿地道工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详细勘察阶段)》; ②、 NB-25下穿地道基坑支护工程设计图; ③、 NB-25下穿地道工程设计图; ④、 《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⑤、 有关场地平面图;
⑥、 业主对本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要求 ;
⑦、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⑧、 《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
-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我公司《质量管理手册》、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⑨、 《GB/T50358-2005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T50326-2001建
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⑩、 《建筑施工基坑支护技术施工规范》(JGJ-120-99)
二、 编制原则
本施工组织设计按照业主提出的要求,以及招标文件的规定,实现本项目工程一流质量的原则编制,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2.1、采用我单位近年来在市政公路建设中使用的先进施工方案、工艺和设备。 2.2、调集我单位精锐的管理人员和最雄厚的技术力量,并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项目经理部。
2.3、树立优良工程为合格工程的标准,一定要在珠海横琴新区市政基础设施BT项目非示范段主、次干路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创一流水平。
本工程质量要求:合格;工程质量目标:优良。
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目标:满足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的要求。
2.4、充分考虑各种不利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因素,在工期安排、人员设备配置、施工方案等方面综合考虑时留有余地。
2.5、针对本合同段的施工特点、难点着重考虑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措施
三、工程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
1)工程概况
珠海横琴岛地处珠江口岸西侧,毗邻港澳,经港珠澳大桥直接连通粤港澳三地。NB-25主干路施工范围为横琴区市政基础设施BT项目非示范段的一部分,该项目作为横琴新区开发的配合长隆公园的启动项目。地道起点里程K1+790,终点里程K2+595,地道全长805m,地道基坑设计全长805 m、净宽21.7 m 。场区地坪自然地面标高平均3.7 m,基坑开挖深度3.5~9.05 m(泵房12.7 m),整个基坑开挖土方量约114210立方米。
2)设计技术要求
1、设计荷载:机动车:公路-I级。 2、地道路面横坡:双向2%。 3、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4、下穿地道最小纵坡0.3%,最大纵坡3.889%。 5、设计安全等级:一级。
6、地道建筑净空:机动车道净高不少于5米。 7、结构耐火等级:主体结构耐火极限不少于1.5h。 8、结构防水等级:二级。 9、混凝土抗渗等级:P8。
10、结构抗浮计算采用的最高地下水位3.07米。 3)地道平面、纵断、横断面设计
NB-25主干路下穿地道起点桩号K1+790,终点桩号K2+595,全长805米。南侧引道长205米,均为船槽段;北侧引道长200米,均为船槽段;中间框架段长400米。地道平面与线路设计平面一致,处于平曲线及缓和曲线范围内,其中平曲线半径R=1337.2118m,缓和曲线长150 m.
下穿地道标准横断面按双向四车道设计,单孔隧道横向净宽9.75 m,单孔横断面布置为;0.75 m检修道+0.5 m路缘带+7.5 m机动车道+0.5 m路缘带+0.5安全带。 下穿地道地面最大纵坡为3.889%,最小纵坡为0.3%,最小竖曲线半径为1500 m;地道地面层最大纵坡为1.02%。 4)地道主体结构设计
整个下穿地道按结构归类分为:框架段和船槽段,根据船槽段边墙高度不同,船槽段细分为A、B、C三类。
地道框架部分材料为C50防水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8。 船槽段部分采用两侧带立式悬臂的C50防水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整体式),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8。 5)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5.1工程地质
根据钻孔揭示该地段场地内从上至下分布的主要地层有:人工填积层、第四系全新统海积层和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第四系残积土层、燕山期侵入花岗岩层。
需建场区地层以海相沉积为主, 淤泥及淤泥质土层厚度较大,基岩大都隐伏于第四系沉积层以下,属构造基本稳定区。地层岩性分布:人工填积(Qml)层、湖塘沉积(Ql)层、海相沉积(Q4m)层、海陆交互相沉积(Q4mc)层、残积(Qel)层燕山期(V52-3)侵入岩层。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
总体上说场区填土层厚度变化大,性质差异大、孔隙比大,地下水位高(标高约2.76m),压缩性高而承载力低,其强度受各种水侵泡软化作用明显降低。 5.2气象、水文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22~23℃,
1800毫米以上。常年主导风向东南风,平均风速6.5米/秒,平均每年6月~10月6级以上大风出现169次,其中8级以上大风出现48次,珠江口区域年平均台风6.2次,在珠江口登陆的占22.7%,约1.3次/年。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内2~6月相对湿度较大,平均在82%以上,10月至翌年3月为旱季,平均在77%以下。珠江口是我国台风暴潮多发地区,暴雨量大,台风暴潮水位高。 6)施工条件
1、业主在下穿地道右侧K2+365处提供1台630KVA的箱式变压器和K1+970处提供1台630KVA的挂式变压器作为施工用电。根据施工需要配备一台发电机来满足临时应急施工。
2、在施工红线边安装一条通长的φ50的供水管作为施工用水。
3、地道支护灌注桩施工时已在地道左侧施工红线内修筑了一条贯通地道南北方向的施工临时道路,路宽8米,路况良好,能满足降水井施工中主要材料和设备的运输需要。 7) 降水设计方案
依据本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基坑开挖深度,本基坑降水设计采用大口径井点降水方案。管井井孔直径0.7 m ,井管直径0.4 m ,滤水层厚为0.15 m 。管井沿基坑四周封闭布置,每隔30 m左右设一井点。在长隆在建酒店附近可以适当将降水井的布置进行调整。降水周期为自基坑围护的钻孔桩施工起至下穿地道基坑施工完毕;降水作业完成后,须采用水泥砂浆封闭井点。 7.1降水井施工参数表
NB-25主干道下穿地道基坑外降水井施工参数一览表
井身结构见附图。 7.2 井点降水井施工要求
⑪地下水位应降至基坑底最低高程1m一下。
⑫每个集水井应配备1台水泵,做到随集随排,严禁排出的水回流入基坑;至少配备1台备用水泵,雨季施工时项目部应配足足够的排水设施。 ⑬降水作业持续至主体结构顶板回填完毕。
⑭施工中发现地下水情况与设计资料不符,应及时反馈给设计以便调整降水方案。 ⑮降水过程中须严密监控周边环境变化,若影响较大时,应采取回灌措施。
四、施工部署
3.1施工管理体系
3.2劳动力组织计划
3.3机械设备计划 .机械设备见下表:
3.5施工工期
本降水工程降水井自2011年9月25日开始施工,2011年10月25日完成,成井总施工工期为30天,降水过程持续至主体结构顶板施工回填完毕才结束。
五、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由于本基坑上部含水层属上层滞水含水层,下部属潜水含水层,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附近海水补给,其含水介质渗透性差;因此,含水层进行降水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确保本基坑降水效果,本次降水在布井和施工中采用如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措施:
①、加深降水井深度
从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含水介质为粘质粉土、粉砂、粘土土,渗透性差,涌水量小的特点,因此加大降水井深度以增大渗流梯度,确保降水效果。
②、合理布井
依据本基坑平面形态,基坑内地下水水涌较均匀,因此采用均匀布置降水井点的布置方式。
③、完善成井工艺、确保成井质量
由于本次降水涉及到含水层属潜水含水层,且各含水层渗透性较差,采用机械成孔的施工工艺。
④、加设引排设施
依据本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含水介质均为粉质粘土、砂质粉土,其持水度大,
以确保基坑及基础施工的正常进行。 5.1降水井施工 5.1.1工艺流程
场地平整—测量施放井点—钻机就位-成孔—充填滤料—洗井—下放水泵—抽水。
5.1.2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1、测量定井位:根据降水设计方案提供的井位图、地下管线分布图及甲方提供的
坐标控制点,施放降水井井位。正常情况下井位偏差≤50mm,若遇特殊情况(比如地下障碍、地面或空中障碍)需调整井位时,应及时通知技术人员在现场调整。为保证安全,定井位后应挖探坑以查明井位处有无地下管线、地下障碍物,挖探坑的平面尺寸应和钻孔钢护筒相近(稍大一点),深度必须以挖(或钎探)到地层原状土为准。
2、成孔:采用冲击钻进,一字冲击钻头,冲击成孔、泥浆护壁工艺,口径700mm,
井管必须扶正安装,保证井管位于钻孔正中,以利于填砾厚度均匀。
3、井管安装:井圈内壁不允许错位,采用透水性良好的滤管。下管前应检查井管是否已按设计要求包缠尼龙纱网;无砂水泥管接口处要用塑料布包严,钢筋滤水管上下段焊接时,钢管或袖头连接处要打坡口,以保证井管的垂直度并焊接严实。 4、填砾:填砾前井管必须居中,使填砾厚度均匀,滤料应从井管两侧慢慢对称填入,以防滤料中途卡塞及井圈错位,填至井口1—2m米时用粘土填实。在填滤时如发生井口反砾现象,应及时停止填砾,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5、洗井:洗井为关键性工艺,在滤料充填完之后,要立即进行洗井,洗井采用井管外注清水循环法工艺,抽、停交替,直至水清砂净为止。洗井结束前测量井深,清理井底,使井底沉淀小于0.3-0.5m。
6、下泵:下泵深度距井底1.0-2.0m左右。每个集水井应配备1台水泵,做到随集随排,严禁排出的水回流入基坑;至少配备1台备用水泵,雨季施工时项目部应配足足够的排水设施。
7、井点保护:降水井施工完成后,降水井井管应高于自然地坪20—50cm,并加井盖予以保护,避免杂物落入井内,以免破坏。
8、观测记录:应及时、准确地记录观测井水位,以次检验施工方案的正确性。必要时对方案作适当调整,以确保基坑降水效果。 5.1.5降水井监测
为了掌握场地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做到降水井点布置合理,达到较好的基坑降水效果,在降水进行施工及降水过程中对降水井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在降水井施工过程中,及时采取含水层岩样,分析含水介质变化,及其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为合理布井提供依据。
②、在洗井过程中监测井深、地下水位变化,并实时进行试验抽水,确定各单井涌水量,为选择降水泵型据供参数。
③、降水工作开始后每天早、中、晚对降水井水各测一次,以便及时掌握降水效果。 ④、地下水位达到稳定后确保每天观测一次水位,依据地下水位变化历时曲线,调整
水泵投入量,达到降低能耗、保护地下水资源目的。
⑤、每二天测量一次降水井深度,掌握降水井沉砂量,以便发现失效的降水井,做到及时处理,延长降水井寿命。
六、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措施
(1)项目部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要求进行各项质量检测。
(2)项目经理部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质量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挂帅,项目总工程师主管,成员由项目经理部、技术、质检、测量、物资、供应等职能部门人员、作业班组长组成。
(3)三检制:严格执行“三检制”,层层把关,做到质量不达标准不交验收,上道工序未经验收不得进行下一步工序的施工。
(4)严把材料关:工程质量的优劣,原材料的质量是关键,为确保整个工程质量达到优良,在保证材料合格率方面应严格把关。
(5)认真做好原始记录及资料整理工作,做到资料齐全、准确、工整。对质量事故应及时上报监理工程师,不合格工程坚决返工,不留隐患。
(6)对连续作业的工作,实行交接班制度,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7)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奖罚制度,并按各项工程验收情况,每月考核兑现,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2、技术保证措施
1、由于现时地下水位在2.5米左右,故可在降水井施工的同时开始各类桩基施工。待降水井施工完工后立刻抽降,降水过程持续到地道结构顶板施工完成,基坑回填土完成才结束。
2、派专业人员负责检查凿井施工所用豆石、黄泥、焊条、混凝土井管等的质量,
不合格者禁用。
3、在抽降水时,为了排水顺畅及集中管理,避免四处漫泄,采用φ100mmPVC管作排水管道。
4、为清洁排水,须设置沉砂池;勤掏淤砂,避免堵塞下水道。
5、为保证施工期间降水顺利进行,保证顺利施工,现场设置专业发电机组,确保连续降水。
6、抽降水采取三班倒,组成抽水小组,以便及时排除故障,连续降水。 3、施工技术要求
1、活塞洗井不少于1次,空压机洗井不少于8小时,同时应正吹,反吹,以增大出水量。
2、出水含砂量不超过1/5000。 3、填砾厚度不小于75mm。 4、滤水管填砾粒径0.5~1.0cm为宜。 5、钻机钻头勤焊,尺寸不小于500mm。 6、井深误差不超过20cm。
7、对降水工程所需的材料、半成品供货商要进行资格评价,并对材料、半成品
进行检验和试验,将资格评价报告以及检验、试验结果报业主、监理审查认可后方可使用。
七、 施工安全及环保措施
6.1降水安全、环保措施 6.1.1安全措施
①、 施工人员进入现场要戴安全帽,钻塔下严禁站人。 ②、 民工队进场要进行安全教育和交底。并签订安全协议书。
患。
④、 现场严禁使用明火。
⑤、 机械维修、清理应在断电后清扫,并由电工拉闸上锁,清扫完后再通知电工通
电,以避免人员伤亡。
⑥、 机械操作手,电气焊工、电工,应持证上岗,并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⑦、 配电箱、开关箱位置合理,内部设施符合要求,箱体整洁牢固加锁。 6.1.2环保措施
①、 设置泥浆沉淀池,泥浆污水经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井。 ②、 施工场地无随地大小便,施工垃圾及时清理。 ③、 降水外排水设置泥浆池经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井。 ④、 施工人员不许大声喧哗。
⑤、 增加环保意识,对在施工人员入场前进行一次环保教育。
八、 涌水量计算
7.1基坑涌水量计算
地质质料未给出个土层的渗透系数,基坑范围内土层主要为粉土,粘土,粉砂土,粉土和粘土的渗透性能很弱,其系数为0.1~0.5m/d;粉砂土的渗透系数为1~5m/d,但考虑到该土层的的厚度不厚,为保险起见,采用渗透系数为1.0,潜水含水层完整井的计算模式,其基坑涌水量计算参数如下:
H=13.70m
S=3.30m (降至基坑底1000mm) K=2.5m/d 基坑长a=600.0m,基坑宽b21.7m r=0.29(a+b)=180.3m R=2s(HK)1/2=61.07m
基坑涌水量:
Q=1.36K[(2H-s)s]/ lg(1+R/r) =3133.2 m3/d
7.2、单个水井涌水量计算
H=11.90m
S=11.90m (降至基坑底1000mm) K=1.0m/d 管井等效半径 r=0.2 m
R=2s(HK)1/2=85.48m 基坑涌水量:
q=1.36K[(2H-s)s]/(lg(1+R/r)
=74 m3/d 7.3 管井个数
N=1.1*Q/q =3133.2/85.9 = 37(眼)
为安全起见,及根据我部以往的施工经验及现场场地形状,每个基坑设置44眼。布置图见附图
九、地面排水系统
1、 排水管线采用明铺和暗铺相结合的方式接入市政排水接驳口。施工排水方式采用集水管分散收集,根据排放线路的排量,以分散排除的方式,做到各点排水畅通,确保土建施工安全。
2、由于本工程的附近的排水系统和市政管道不完善,需才距基坑影响边线0.5m坡顶处沿基坑纵向左右侧设置采用300*300砖砌地表截水沟有组织地将降水井中抽出的地
砂池,具体按设计要求和参考照现场的实际情况而定。
十、应急处理措施
9.1防止沉降的回灌措施
降水工程实施前我们将按设计要求建立沉降监测网,若通过沉降监测发现有的建筑物沉降已达到危险程度时,应及时采取回灌措施。在沉降区域施工回灌井,回灌井与降水井之间的距离必须>5.0m,回灌井点的设计应根据发生沉降的具体建筑物情况而定。
9.2备用电源措施
为了保证降水期间抽水持续作业,防止因停电造成水位回升,影响施工,降水期间我们采取如下措施:
①在原有供电系统上,还要采取做为第二路供电系统应急备用电源,并配有自动切换装置。
②如因现场无法实施第二路供电系统时,则根据抽水用电量情况配备1~2台发电机作为应急备用电源,并配有自动切换装置。
③ 建立应急预案
本应急预案主要综合考虑五方面的内容:井管保护应急预案、排水系统应急预案、电路系统应急预案、降水设备应急预案、人员组织应急预案。
④人员组织应急预案
应急降水运行人员如应急项目负责人、应急电工、应急发电机工和应急降水操作人员做到24小时随叫随道,各负其责,参加应急抢险,排出险情。
9.3井管保护、降水设备应急预案
备足井管材料、降水设备,做到小数量险情本公司库存随时提供,大数量险情5小时内厂家及时供给。
9.4电路系统应急预案
为了防止大面积停电的突然发生以及现场电路系统故障,降水井运行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提供双电源保证措施,当有一路正常工业用电的同时配备柴油发电机,同时
在电路设计时采用双向闸刀,确保工业电与柴油发电机供电自由切换。(参见右图双向闸刀切换控制箱结构示意图)
在提供双电源保证的情况下,应对双电源电路进行认真布设。电路布置主要考虑线路负载以及降水电箱负载两个主要方面,每级电路所用电线必须达到负载要求,电箱同样必须达到负载要求,同时电箱必须作为降水专用电箱,其它用电设备不能随意接入。
9.5排水系统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排水是否正常将直接影响到降水能否正常运行,一般情况下排水可按设计,但是对于突发事件来说(突遇大暴雨、洪水等),抽水量相当大,降水量相当多,每天的出水量非常大,对排水系统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有专门的应急排水计划线路,就近排入地表水体中(如明渠、河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