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90-0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本质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这次全会的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把握“五大发展理念”这个贯穿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灵魂和主线,就要在深刻认识新的发展理念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的同时,深刻领会和把握其科学内涵。 一、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会描绘了未来五年实施创新发展的路线图,即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要着力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当前,从国际形势看,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余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但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等矛盾愈加凸显,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特点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其中动力转换最为关键,决定着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和质量。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方式,能否成功推进产业升级,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要看能否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 创新,就是要更换“发动机”,注重解决培育发展新动力问题。随着改革列车驶入深水区、爬坡道,可持续发展对“发动机”的要求愈来愈高,我们创新能力不强、“发动机”动力不匹配的问题日趋凸显出来。从根本上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必须更换“发动机”,实现发展动力转换。要把发展动力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二、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是要“补短板”,注重解决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管理学上有一个“木桶定律”,也叫“短板效应”,是说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当前,我们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的短板。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切实强化短板意识,坚持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平衡发展结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紧紧扭住短板,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仍十分艰巨。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在发展内容上,要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在发展空间上,要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完善区域政策,协调好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同时,还要协调好国内与国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各经济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发展的时间维度上,要协调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三、绿色发展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目的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美丽中国。绿色发展决定发展的方向,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未来发展的新路径。实现绿色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l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就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来说,就是要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就“十三五”期间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来说,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我们要从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从对全球生态安全的历史担当和对人民期盼的时代回应的高度,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精髓,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要从无节制的向自然单向索取,转向有序有度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考虑生态和环境后果,盲目上马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虽然可以带来暂时的政绩和经济效益,但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势必给环境和社会带来持久戕害。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此,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四、开放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重要经验。开放发展就是要在“引进来”“走出去”上双向发力,着重要解决的是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人类成为命运共同体,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中国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我国面临未来发展的挑战仍十分严峻。当今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必须着眼于全球视野来解决各种发展难题,为全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因此,“十三五”期间,对外开放必须从软件硬件上全面“提速升级”,要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只有在“提速升级”中增强驾驭和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类规则的本领,才能在培育我国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中掌握主动权、占领制高点。因此,必须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引进来,就要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重点吸收外资搭载的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走出去,就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带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五、共享发展 共享着重要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事业是最广大人民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平正义问题入手,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形成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良性生态链。 共享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实现共享发展,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就当前来说,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就是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共享不�H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就国际范围内促进共享发展而言,就是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促进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创新发展是动力,协调发展是方法,绿色发展是方向,开放发展是战略,共享发展是归宿,统一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益严峻的现实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必须从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科学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提高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自觉用新的发展理念规划发展、引领发展、推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D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90-0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本质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这次全会的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把握“五大发展理念”这个贯穿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灵魂和主线,就要在深刻认识新的发展理念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的同时,深刻领会和把握其科学内涵。 一、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会描绘了未来五年实施创新发展的路线图,即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要着力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当前,从国际形势看,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余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但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等矛盾愈加凸显,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特点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其中动力转换最为关键,决定着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和质量。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方式,能否成功推进产业升级,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要看能否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 创新,就是要更换“发动机”,注重解决培育发展新动力问题。随着改革列车驶入深水区、爬坡道,可持续发展对“发动机”的要求愈来愈高,我们创新能力不强、“发动机”动力不匹配的问题日趋凸显出来。从根本上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必须更换“发动机”,实现发展动力转换。要把发展动力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二、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是要“补短板”,注重解决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管理学上有一个“木桶定律”,也叫“短板效应”,是说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当前,我们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的短板。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切实强化短板意识,坚持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平衡发展结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紧紧扭住短板,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仍十分艰巨。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在发展内容上,要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在发展空间上,要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完善区域政策,协调好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同时,还要协调好国内与国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各经济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发展的时间维度上,要协调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三、绿色发展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目的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美丽中国。绿色发展决定发展的方向,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未来发展的新路径。实现绿色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l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就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来说,就是要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就“十三五”期间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来说,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我们要从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从对全球生态安全的历史担当和对人民期盼的时代回应的高度,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精髓,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要从无节制的向自然单向索取,转向有序有度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考虑生态和环境后果,盲目上马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虽然可以带来暂时的政绩和经济效益,但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势必给环境和社会带来持久戕害。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此,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四、开放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重要经验。开放发展就是要在“引进来”“走出去”上双向发力,着重要解决的是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人类成为命运共同体,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中国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我国面临未来发展的挑战仍十分严峻。当今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必须着眼于全球视野来解决各种发展难题,为全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因此,“十三五”期间,对外开放必须从软件硬件上全面“提速升级”,要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只有在“提速升级”中增强驾驭和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类规则的本领,才能在培育我国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中掌握主动权、占领制高点。因此,必须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引进来,就要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重点吸收外资搭载的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走出去,就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带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五、共享发展 共享着重要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事业是最广大人民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平正义问题入手,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形成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良性生态链。 共享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实现共享发展,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就当前来说,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就是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共享不�H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就国际范围内促进共享发展而言,就是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促进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创新发展是动力,协调发展是方法,绿色发展是方向,开放发展是战略,共享发展是归宿,统一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益严峻的现实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必须从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科学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提高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自觉用新的发展理念规划发展、引领发展、推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