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注定世代都将奔劳于寻求永生的道路上,这取决于人类的本性。回溯到秦始皇派遣徐福出海寻求长生不老药,时至今日人类试图破解人类基因图谱而找到延缓衰老的秘密。而事实证明,人类再庞大的欲望也无法冲出自然法则的束缚!
“所有事物消失得多么快啊!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中是对他们的记忆的消失。”如果一切都如奥勒留所说。那么获得永生的方法无非有两种:其一是以一种完全自省的方式切实写下自己的往事,是一种心甘情愿的清醒记录,一种没有丝毫杂念的有生对无生的托付;其二则是通过占领他人的记忆空间来实现。我将这称为“第一人称生存”到“第三人称生存”的过渡,即以“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到以“他”为中心的生存方式的过渡,即实现永生的方法,实质则是精神永生。
首先是关于第一种获取永生的方法。那么是否会有一个人愿意在记录下毕生辉煌的同时,而愿意将一生所拥有的琐碎的以及每一个点滴的不良嗜好以及非分之想如实呈现给世人呢?譬如,你在朋友不经意冒犯你时,装出一种宽容的态度,而在心里默默的诅咒他;你曾经因一时无法抑制的欲望而对妻子产生了背叛的想法,事后却又百般的取悦妻子等等等等。果真存在这样的人吗?其实就连我本人在撰写上述事例的时候,都试图尽量避免自己身上存在的陋习,以免读者读到这里时会联想到作者本人。更何况让一个人将自己的所有缺陷豪无保留的呈现在世人面前。世人生活需要伪装即使到死,也有要一直伪装下去的理由。虚伪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第二张脸。既然无法完整的记录,那么这种形式的再生也将是残缺的,如同受尽酷刑折磨,躯体支离破碎的苟延残喘一般,至此这条永生之路已经对人类关闭起来。
其次是关于第二次获取永生的机会。爱美与虚荣是人类对生的一种眷恋。其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尽可能多的人来注意自己,一种强行的对他人记忆空间的霸占。这或许就是人类骨子里因求生本能而潜在的霸道与无理。即使这种心理不被任何人察觉,可它的确存在。这种永生似乎犹为适合女人,女人天生就是戏子,天生就是为舞台而生,为虚荣而生,任是再漂亮的女人,再悉心打扮的女人,也从没为自己装扮过,所有装饰无非是为了迎合别人的口味罢了,否则美与丑的标准又该来源于谁呢?她们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却一直把自己的男人当作炫耀和撑腰的本钱,她们更乐于考虑男人的物质配备如何,例如是否有一双硬朗的拳头,是否有足够大的口袋。而对于精神上的缺陷她们可以将其无限缩小成优点,正如流行于女人之间的一句话“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她们天生为勾引而来,女人绝不希望一辈子只有一个男人关注她,她们永远不愿放弃任何一次笼络男人注意的机会,即使她们并不是要和你发展成某种关系,她们要在有生之年让更多人记住她们的风采,就算标准的淑女也不例外。倘若世界给她一次纵欲的权利,让她摆脱道德束缚,她会说我最羡慕的就是那些疯丫头式的生活。不得不说女人的命运既是一种幸运,幸运她们天生就有一张漂亮的面孔;又是一种悲哀,悲哀她们一生都为别人而活——生育前为男人活,生育后为孩子活。其实所有人都是在为别人而活,我们努力活得精彩只是为了不断的符合别人眼中所谓的价值。而当我们把这一切同求生的本能联系到一起,同对寻求永生联系到一起,我们会发现人类是多么的无辜而卑微。人类是多么的惧怕死亡!
当生死已被看作你身后不断更迭的幕布,那么你会发现我们天生就是在表演。而据此说女人天生就是戏子便不足为过。
在这幕布式的生活中,生命成为了单纯的经历,而我们则成为观望者。观望者的最大悲哀在于一旦剧场的顶灯暗下,他们的悲喜就成为一种亦步亦趋的形式,仅仅决定于眼前不断更迭的场景。他人哄笑,于是我也从这笑中找到了洋笑的理由;他人落泪,于是我也在这氛围中呼吸了悲哀的空气。
那么在这剧场里,什么才能由我们自己做出决定?
任何国家的风俗都对葬礼有着严格的讲究,任何民族对死的话题都是犹为重视且尽量避而不谈
的,任何宗教信仰都存在着永生来世观念。由此不难看出,人类的本性是多么的胆小怯懦。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大无畏,所有人都是胆小鬼(在这它只是一个中性名词)而已,即使是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英雄也不过如此。他们之所以能够轻易看穿死的恐惧,是因为他们早已为活做好了打算。他们选择了他人记忆的生存方式。英雄之死势必为了某种崇高的理想,而在这理想背后是成千上万的追随者。英雄是用死换取了他们的记忆空间。由此便能有恃无恐。瞬间的死亡痛苦与永世的生又是一个怎样的比较呢?同样宗教信徒们看破生死境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从没想过死的过程而是一心打点着死后的天堂——准备迎接永生的到来。我们看到了一个真理——大无谓,大超脱的前提还是活着。
真正的死是空间与时间上的一并消失,这是相对于物质与精神而言。但人类始终觊觎的就是空间上的永久,那么显而易见人类——真正的胆小鬼是物质的狂热追随者。
我们不停追求的永生不过是残缺精神堂而皇之的苟延残喘。
在与人类劣根性彼此对峙的5000字当中,我想我已经用悲观为人们带来了积极的启示。就这样,在他人看来,我拥抱着悲观哲学死在了叔本华的怀里,而我以为接受了一瞬间的痛苦,却揭示了人类千百年来的痛苦,在接受这一瞬间的同时,我同样在他的哲学世界中找到了幸福——“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类注定世代都将奔劳于寻求永生的道路上,这取决于人类的本性。回溯到秦始皇派遣徐福出海寻求长生不老药,时至今日人类试图破解人类基因图谱而找到延缓衰老的秘密。而事实证明,人类再庞大的欲望也无法冲出自然法则的束缚!
“所有事物消失得多么快啊!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中是对他们的记忆的消失。”如果一切都如奥勒留所说。那么获得永生的方法无非有两种:其一是以一种完全自省的方式切实写下自己的往事,是一种心甘情愿的清醒记录,一种没有丝毫杂念的有生对无生的托付;其二则是通过占领他人的记忆空间来实现。我将这称为“第一人称生存”到“第三人称生存”的过渡,即以“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到以“他”为中心的生存方式的过渡,即实现永生的方法,实质则是精神永生。
首先是关于第一种获取永生的方法。那么是否会有一个人愿意在记录下毕生辉煌的同时,而愿意将一生所拥有的琐碎的以及每一个点滴的不良嗜好以及非分之想如实呈现给世人呢?譬如,你在朋友不经意冒犯你时,装出一种宽容的态度,而在心里默默的诅咒他;你曾经因一时无法抑制的欲望而对妻子产生了背叛的想法,事后却又百般的取悦妻子等等等等。果真存在这样的人吗?其实就连我本人在撰写上述事例的时候,都试图尽量避免自己身上存在的陋习,以免读者读到这里时会联想到作者本人。更何况让一个人将自己的所有缺陷豪无保留的呈现在世人面前。世人生活需要伪装即使到死,也有要一直伪装下去的理由。虚伪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第二张脸。既然无法完整的记录,那么这种形式的再生也将是残缺的,如同受尽酷刑折磨,躯体支离破碎的苟延残喘一般,至此这条永生之路已经对人类关闭起来。
其次是关于第二次获取永生的机会。爱美与虚荣是人类对生的一种眷恋。其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尽可能多的人来注意自己,一种强行的对他人记忆空间的霸占。这或许就是人类骨子里因求生本能而潜在的霸道与无理。即使这种心理不被任何人察觉,可它的确存在。这种永生似乎犹为适合女人,女人天生就是戏子,天生就是为舞台而生,为虚荣而生,任是再漂亮的女人,再悉心打扮的女人,也从没为自己装扮过,所有装饰无非是为了迎合别人的口味罢了,否则美与丑的标准又该来源于谁呢?她们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却一直把自己的男人当作炫耀和撑腰的本钱,她们更乐于考虑男人的物质配备如何,例如是否有一双硬朗的拳头,是否有足够大的口袋。而对于精神上的缺陷她们可以将其无限缩小成优点,正如流行于女人之间的一句话“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她们天生为勾引而来,女人绝不希望一辈子只有一个男人关注她,她们永远不愿放弃任何一次笼络男人注意的机会,即使她们并不是要和你发展成某种关系,她们要在有生之年让更多人记住她们的风采,就算标准的淑女也不例外。倘若世界给她一次纵欲的权利,让她摆脱道德束缚,她会说我最羡慕的就是那些疯丫头式的生活。不得不说女人的命运既是一种幸运,幸运她们天生就有一张漂亮的面孔;又是一种悲哀,悲哀她们一生都为别人而活——生育前为男人活,生育后为孩子活。其实所有人都是在为别人而活,我们努力活得精彩只是为了不断的符合别人眼中所谓的价值。而当我们把这一切同求生的本能联系到一起,同对寻求永生联系到一起,我们会发现人类是多么的无辜而卑微。人类是多么的惧怕死亡!
当生死已被看作你身后不断更迭的幕布,那么你会发现我们天生就是在表演。而据此说女人天生就是戏子便不足为过。
在这幕布式的生活中,生命成为了单纯的经历,而我们则成为观望者。观望者的最大悲哀在于一旦剧场的顶灯暗下,他们的悲喜就成为一种亦步亦趋的形式,仅仅决定于眼前不断更迭的场景。他人哄笑,于是我也从这笑中找到了洋笑的理由;他人落泪,于是我也在这氛围中呼吸了悲哀的空气。
那么在这剧场里,什么才能由我们自己做出决定?
任何国家的风俗都对葬礼有着严格的讲究,任何民族对死的话题都是犹为重视且尽量避而不谈
的,任何宗教信仰都存在着永生来世观念。由此不难看出,人类的本性是多么的胆小怯懦。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大无畏,所有人都是胆小鬼(在这它只是一个中性名词)而已,即使是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英雄也不过如此。他们之所以能够轻易看穿死的恐惧,是因为他们早已为活做好了打算。他们选择了他人记忆的生存方式。英雄之死势必为了某种崇高的理想,而在这理想背后是成千上万的追随者。英雄是用死换取了他们的记忆空间。由此便能有恃无恐。瞬间的死亡痛苦与永世的生又是一个怎样的比较呢?同样宗教信徒们看破生死境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从没想过死的过程而是一心打点着死后的天堂——准备迎接永生的到来。我们看到了一个真理——大无谓,大超脱的前提还是活着。
真正的死是空间与时间上的一并消失,这是相对于物质与精神而言。但人类始终觊觎的就是空间上的永久,那么显而易见人类——真正的胆小鬼是物质的狂热追随者。
我们不停追求的永生不过是残缺精神堂而皇之的苟延残喘。
在与人类劣根性彼此对峙的5000字当中,我想我已经用悲观为人们带来了积极的启示。就这样,在他人看来,我拥抱着悲观哲学死在了叔本华的怀里,而我以为接受了一瞬间的痛苦,却揭示了人类千百年来的痛苦,在接受这一瞬间的同时,我同样在他的哲学世界中找到了幸福——“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