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二章 政治权力
第三章 国家
第四章 政党
第五章 利益集团
第六章 政治管理
第七章 政治参与
第八章 政治文化
第九章 政治民主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含义
(一)对政治概念的不同理解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神权政治观 即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董仲舒,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
(3)政治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或者说政治就是“权术”、“统治术”、“权谋”。——韩非子,马基雅弗利
(4)认为政治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孙中山—“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马克斯·韦伯。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二)政治的含义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杨光斌:《政治学导论》)
政治就是在特定经济基础上,人们为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围绕社会公共权力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二、什么是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就是以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政治现象的描述和把握,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目前我国政治学研究几个领域
一是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
二是中国政治
三是比较政治学
四是行政管理
五是公共政策
六是国际政治
(二)政治学与其相关科学的关系
三、政治学的历史发展(P12—P24)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学习、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学习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1、学习和研究政治学,有助于我们确立共同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
2、学习和研究政治学,有助于我们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合理地规划政治生活。
3、学习和研究政治学,有助于我们寻求全面的政治规则,文明地解决政治冲突
4、学习和研究政治学,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 。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3、简述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4、“行为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史上的一种有趣现象。”,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6、学习、研究政治学有什么意义?
第二章 政治权力
一、权力的相关理论
1、中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对权力的不同观点
2、权力的含义
广义而言,权力可以被定义为达到理想结果的能力,或者说是指能够做某种事情的能力,它包括从个人到社会组织、国家和政府、国际组织广泛领域中所有的行为能力。
二、政治权力的涵义
1、政治权力的含义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政治权力的特征:支配性,强制性,扩张性,排他性
三.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1. 武力: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在国际政治中,武力作为国家实力的象征扮演着关键角色。
2. 财富:“财大才能气粗”
3. 技能
4. 动机
5. 知识
6.制度基础
“ 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地区性大国,而要成为全球性大国,中国必须卧薪尝胆,发展经济。”请结合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四.政治权力的类型
1,强制性权力
2,功利性权力
3,操纵性权力
4,人格型权力
5,合法性权力(政治的合法性)
政治合法性就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简言之,就是政府实施的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
五、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
(1)直接动用武力
(2)使用政治威胁
(3)制定政治规则
(4)下达政治指令
(5)展开政治说服
(6)实施政治激励
(7)实行政治处罚
思考练习:
1、如何理解权力的含义?
2、政治权力的概念?
3、政治权力的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基本类型及其实现方式?
4(1)权力越大,滥用起来就越危险
(2)权力意味着腐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
(3)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
面对以上观点,你的观点是什么?
第三章 政治体系
第一节 国家
一、 国家理论
(一) 国家本质
1.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P43--P45;P48—P49)
(1)国家神权说
(2)社会契约说
(3)社会共同体说
(4)国家统治说
(5)国家要素说
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P37—P41;P45—P48):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具有强制力的机构体系。
(二) 国家的特征(P48)
1、国家是按地域原则来划分国民的社会管理组织。
2、国家实质上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
3、国家是系统使用暴力的特殊机构。
4、国家是拥有主权的独立政治实体。
(三) 国家的目的
1. 安全是国家的首要目的。
2. 秩序是国家的重大目的。
3. 正义是国家的又一重要目的。
(四) 国家的职能(P49-P52)
二、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的消亡(P52-P58)
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分国家的类型,按照这一标准,国家从产生至今,相继出现过四种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三、国家形式
(一)国家管理形式(P70—P75)
1.含义(P70)
国家管理形式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也即政体,指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2.政体与国体(P70—P72)
国体与政体对应的几种情况:
第一、同一类型的国体,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不同,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
第二、不同类型的国体,也可以采用同一种形式的政体。
3.政体的选择(P72-P73)
4.划分政体的标准(P74)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划分政体的标准有三个:
A、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
B、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
C、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
5.政体的类型(P75-P78)
(1)君主制政体
含义: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地实际或形式地掌握最高国家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注意:以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为主
(2)共和制
含义:共和制政体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管理形式。
类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较为普遍的政权组织形式,由于
各国的议会与总统谁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不同,可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
注意:以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主
探讨:
请结合教材并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韩国、新加坡、俄罗斯以及战后日本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内政府间关系)(P78-P80)
1.单一制
2.复合制(联邦制)
(三)我国的国家形式(P80-P87)
讨论:
1.作为超国家的欧盟,正在挑战传统的国家理论。
2.中国是单一制的多民族国家, 但是,中央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一制,甚至也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联邦制国家的安排,而是一种特殊的制度。
3.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国传统的中央——地方关系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地方之间的政治关系依然是单一制的,但是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单一制来形容我国中央——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了。
四、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理论
1、含义: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体现,主要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2、国家机构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具有国家强制权力
(3)具有严密的组织性
(4)特定的职能性
3、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 主要国家机构
1、国家元首
(1)国家元首的含义: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的居于首脑地位。
(2)国家元首的作用
第一、象征国家
第二、代表国家
第三、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2、立法机关
(1)立法机关的含义: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
(2)立法机关的结构:
按立法机关内部的组织结构的不同,主要分为一院制和两院制。
(3)立法机关的职权
第一 、立法权:即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权力。
“委任立法”制度:指立法机关只制定法律的一般原则,对于法律条
文本身所具有的具体内容并不作详细规定,而用明文委任行政机关另行制定决议、命令、条例、细则等具体措施。
第二、监督权:立法机关主要监督方式:质询、审议、弹劾或解散政府、罢免政府官员等。
第三 、财政同意权
财政监督权:指立法机关对政府提出的国家财政预算、赋税、公债专门拨款等财政法案的审议权。
第四、其他权力
(4)我国的立法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① 立法权
② 组织中央政府和其他最高国家机关的权力
③ 决定一切国家重大事务的权力
④ 监督权
讨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
①选举制
②人民代表的素质
③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及其组成人员
④人大常委的专门委员会
(三)行政机关
(1)含义:国家行政机关是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它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 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机关,可划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主要由政务部门,职能部门,直属部门组成
(2)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
第一、执行国家法律,参与国家立法和管理司法行政,为实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而制订政令,条例或发布命令。
第二、制定各项政策,发布行政命令,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和卫生等各方面的工作。
第三、领导全国行政机关工作,管理、任免行政人员。
第四、负责和协助处理军事力量的编制、训练、调遣和指挥事宜。
第五、处理对外事务 。
(四)司法机关
(1)含义: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是维护法律的部门。它包括法院和检察机关。
(2)主要的职权:
第一、行使司法审判权;
第二、行使司法审查和行政裁判权;
第三、行使对诉讼案件的处理权。
(3)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原则和制度
A、司法独立原则——司法独立原则主要应包括:
司法权独立,司法裁决独立,不同审级的法院审判独立,法官独立审判。
B、法官保障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主要包括立法机关,国家元首,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 。
社会主义国家机构是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打碎旧的剥削阶级国家机器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制度和活动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内部的权力划分极其相互关系都与资本主义国家机构有着重大区别。
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组织活动的根本原则。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的上下级之间,国家机关内部之间的关系也都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之上,在充分听取群众,下级和地方的意见和要求的基础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
本章思考题:
1.以实例说明不同类型国家政体及其基本特点(以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制为主)
2.简述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
3.国家机构及国家机构的主要职权
4.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5.国家的本质及目的
6.有人认为,作为超国家的欧盟,正在挑战传统的国家理论。对此,你怎么看?
第四章政党与政党制度
一、政党的涵义和功能
(一)政党的本质及特征
1.关于“政党”词源的探究
2.西方学者对政党的理解
3.马克思主义者对政党的理解:把政党与阶级利益结合起来,科学地揭示了政党的本质。 从而使政党这种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与其他政治组织相区别。
4.关于政党本质内容界定: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政党的特征:
A.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的本质属性)
B. 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一定的政治纲领
C. 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组织纪律
D. 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
(二)政党的划分与类型
1.政党的不同标准的划分:
按政党的阶级属性可分为: 无产阶级政党、资产阶级政党
以政党政治作用标准可分为: 执政党、反对党、在野党、参政党
以政党的法律地位标准可分为:合法政党、非法政党
以政党的活动范围标准可分为:国内政党、跨国政党
(三)政党的功能与作用
(1)凝聚阶级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
(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
(4)培养本阶级政治骨干分子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二、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含义与特点
1、政党制度的含义:
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关于政党结构及其活动规范的总称,即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2、政党制度的特点:
利益导向性: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不拘法条性:可无明确法条规定
影响广泛性:影响到国家和个人
3、政党制度的分类
根据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情况分: (班克斯和泰克斯特持此观点)
一党制, 主从党制, 一个半党制, 两党制, 多党制
根据政党制下是否存在竞争性分:(萨尔多里持此观点)无竞争性政党制
有竞争性政党制
根据政党执政情况分:(拉帕隆巴拉) 独霸型政党制,轮流型政党制 马克思主义对政党制度分类:
按照政党的阶级性质分类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 ,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二)资产阶级国家政党制度
按照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分为: 1、一党制 2、两党制3、多党制
1、一党制: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的制度。
分类:法西斯国家一党制 如:日、德、意
民族主义国家一党制 如:几内亚、科特迪瓦 、肯尼亚
资产阶级国家一党制特点:专制性暂稳性脆弱性
2、两党制:两党制又称为“两党对恃制”。它主要是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
分类: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 如:英国
总统制下的两党制如:美国
两党制特点:民主性责明性稳定性趋同性
3、多党制: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由于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的竞选、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又叫做“多党并立制”。
分类:均势多党制 如:法国、意大利
两极多元制 如:德国
一党独大制 如:日本(1955-1992)
多党制特点:分化性联合性难稳性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1、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1)无产阶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物;
2)由工人阶级中的少数先进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
3)高度组织纪律性,民主集中制原则;
4)党是无产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
5)党具有独特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2、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方式
政治领导(核心) 解决社会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奋斗目标的问题; 组织领导是实现政治领导的物质保证,服务于政治领导;
思想领导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基础和前提,思想统一,就可以保证政治一致和组织上巩固。
3、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类型
(1)一党专政制度(前苏联)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中国)
特点:多党合作
多党合作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十六字方针”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是政治协商形式 :
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协商会 、谈心活动 、座谈会
本节思考题
1、政党的本质是什么?其特征呢?
2、简述政党的作用。
3、如何划分政党的基本类型?
4、一党制、两党制与多党制的各自特点。
5、我国政党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
第五章 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的含义
1、利益集团的概念:所谓利益集团就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诉求而联合起来的,为实现这种群体利益而寻求影响政府政策的一种社会团体;
⑴、集团利益是利益集团存在的基础;
⑵、这种利益是某一集团的特殊利益,因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⑶、影响政府政策过程是利益集团实现集团利益的重要途径;
2、利益集团的特征:
⑴、利益集团的社会基础是具有相对具体、集中、单一的利益和目标的人群;
⑵、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⑶、作为一种非政府性的组织,利益集团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
3、利益集团影响政府政策的主要途径:
⑴、政治捐款;
⑵、参加选举;
⑶、院外游说
4、利益集团与现代政治及政治制度:
⑴、利益集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
⑵、利益集团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媒介;
⑶、利益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集团
1、压力集团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⑴、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特点:
⑵、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①、世纪转折时期的社会分化是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 ②、集团利益是利益集团产生的现实前提和基础;
③、公共权力的扩张是利益集团形成的政治背景;
2、压力集团的院外活动:
⑴、直接院外活动;是指利益集团或其代表,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独立机构等)和个人(包括这些机关的决策者和工作人员)的直接接触中影响具体的公共政策的制定的活动。
①、社交性接触和游说;
②、提供信息和情报;
③、出席听证会;
④、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委员会和相关的协商组织;
⑤、通过司法诉讼寻求利益的满足
⑵、间接院外活动:是指集团通过一定中介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3、集团政治与资本主义政治的现代发展
⑴、集团政治改变了资本主义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
⑵、集团政治表现为一种公民参与的扩展与深化;
⑶、集团政治成为一种新的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⑷、集团政治客观上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
1、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和特征
⑴、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一类政治团体都能联系同阶级、同性别、同行业、同部门的几乎所有成员;
⑵、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
⑶、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它们的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⑴、组织功能;
⑵、参政功能;
⑶、民主监督功能;
⑷、教育功能
四.现阶段我国利益集团
1、我国转轨时期利益的多元化催生出利益集团
我国利益集团形成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2.利益集团现状:
(1)代表社会弱势群体利益集团薄弱
(2)合法利益集团绝大多数由政府主导产生,官办色彩浓厚,利益集团无论组织结构还是职能角色都不成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利益集团之间存在非对抗性矛盾,非法利益集团借合法外壳存在或寄生在合法组织之中。
(3)工会、妇联、大的工业集团等社会团体大多不能反映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产业、行业、职业等特点以及利益的特殊性,基本按党政体制建立组织系统。
(4)反映行业特征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经济利益集团迅速发展成长,以地区、部门为依托,以行业利益为纽带。借助公共权力行政性垄断等手段,获取特殊利益。
2、我国的利益集团现状:
总之,利益集团不成熟、不平衡是我国现阶段利益集团的总体特征。
3、隐患:
(1)强势利益集团有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和广大公众利益,特别是严重损害弱势群体利益,影响社会正义和稳定。
(2)利益集团经济实力雄厚,无需施压或游说,即可让地方政府妥协,出现“领导傍大款”现象,影响政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3)出现“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现象。
(4)一些合法组织异化为利益集团,以企业、事业的单位等组织的合法外衣为依托,以经济、政治利益为纽带,运用合法资源,瓜分集体财产,谋取其成员的非法利益。
本节思考题:
1、如何理解利益集团的概念
2、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过程中的作用。
3、我国利益集团现状。
第六章 政治管理
一、政治管理概述
(一)有关政治管理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政治管理就是全部的政治活动。
(2)政治管理就是行政管理。
(3)政治管理就是社会管理。
政治管理概念:
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种行为方式。
(二)政治管理的特征
第一.阶级性
第二.组织性
第三、整体性
第四.程序性
第五.制约性
(三)政治管理的原则
第一,民主法治原则
第二,科学与高效原则。
第三,协调与统一原则。
(四)政治管理的类型
1.传统政治管理
(1)传统政治管理的主体具有单一性。
(2)传统政治管理的权力运行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随意性。
(3)传统政治管理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4)传统政治管理注重人治,忽视法治。
(5)传统政治管理方法简单、手段落后。
2.现代政治管理
(1)现代政治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
(五)政治管理的作用
第一,维护社会经济基础,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调节各种利益冲突,维持社会秩序稳定。
第三,确定政治生活方向,推进民主政治发展。
二、政治管理的形式
(一)政治决策的含义、特点
1.政治决策的含义:政治决策是对政治生活重大问题的决定,即国家政权在实施政治统治的过程中,为了指导国家的政治生活、调节各种政治关系而发生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2.政治决策的特征:
第一,政治决策的主体是国家政权系统中的组织、机构和个人,以及参与政治决策的组织、机构和个人。
第二,政治决策的对象是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第三,政治决策是一个动态的政治过程,它包括政治决策的形成过程和政治决策的实施与反馈过程。
第四,政治决策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
第五,政治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意志,规定国家政治生活的方向和主要内容。
(二)政治决策的基本原则
一是目标性原则。
二是最优化原则。
三是可行性原则。
四是渐进性原则。
五是利益性原则。
六是民主性原则。
(三)政治决策的科学化问题
1,决策的基本程序: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制方案、评估选优、试点检验,付诸实施等。
2,决策机构的规范化
3,政治民主与决策的科学化
思考练习:
1.政治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2.怎样理解政治管理的原则?
3.简述政治管理的作用
4.政治决策的含义
5.政治决策的原则
第七章 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概述(教材P173—P178)
二、政治参与的方式
1、投票
2、选举
3、政治结社
4、主动接触
5、政治冷漠
三、政治参与程度与制约因素
1、政治参与程度的内涵:享有参与政治权利的公民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能否广泛参与并对政府决策具有持续性的重大影响,这属于政治参与的程度问题。
2、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政治参与的基础。
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与公民政治参与呈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就越强,政治参与水平也就越高。
市场机制下的商品经济造就了参与型公民:
经济发展带来社会利益关系变化,促使公 民不断依赖政治行为保护和发展既得利益; 政府职能随经济发展扩大,在政府影响下,公民政治参与程度提高;
2、制度因素
任何国家的公民,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参与政治活动的,即制度或体制规定了公民参与政治的资格、形式、范围等问题。 制度或体制环境不同,必然会深刻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3、社会因素
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环境要素:职业,收入,年龄,种族,性别,居住地,受教育程度。
一般情况下的社会因素与参与关系,相比较而言,以下情况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相对高一些:职业较好,收入较高,较高社会地位,受教育较多
4、政治文化因素
从广义讲,政治文化也属于社会因素的一个方面。但由于它在政治参与中的特殊作用,所以人们都将它单独列出。 一般来说,政治文化规定着人们的政治倾向,影响着人们对政治的关心程度和争取或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力度,支配着人们对政治行为方式的选择,从而从深层次上影响着公民的政治参与。
四、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
1、政治选举
2、政党活动
3、政治社团活动
4、群众政治自治
5、政治接触
(二)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P187—P189)
(三)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发展中有关问题
1、必须由动员型向自主型转变;
2、中国民主政治文化急需构建
3、民主政治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4、农民政治参与水平亟待提高;
5、处理好政治参与和稳定关系。
本章思考题:
1、政治参与的概念,如何理解?
2、政治参与的方式。
3、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4、政治参与的作用。
5、你认为该如何提高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
第八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1、政治文化概念的产生
政治文化概念首先被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1956年提出,在其《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先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
2、对政治文化理解的典型观点
(1)第一种观点:把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或政治心理;
(2)第二种观点:把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因素的综合。它包括
社会政治心理倾向和社会政治价值取向;
(3)第三种观点:政治文化不仅应包括观念性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还应包括特质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 。
3、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政治文化的内容)与功能
1、政治文化的内容(P207—P209)
2、政治文化的功能(P209—P210)
三、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1、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观点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观点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的互动过程
2、是对社会政治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
3、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三)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1、家庭
2、学校
3、同辈团体
4、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
5、大众传播媒介
6、社会政治组织
7、特定政治符号、历史事件
本章思考题:
1、政治文化概念的产生
2、政治文化的含义
3、政治文化的内容与政治文化的功能
4、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5、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6、政治社会化的主要特征
第九章 政治民主
一、政治民主的涵义
1、西方关于民主概念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古典民主理论 洛克(民主就是按人民的意志进行统治) 观点二:精英民主理论 熊彼特(民主是人民投票决定权利的归属) 观点三:多元民主理论 达尔(民主是多种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 观点四:参与民主理论 柯尔(民主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决策)
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解
(1)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2)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
(3)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4)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
概括说来,民主首先意味着“人民的权力”。其次,“人民的权力”在实践中体现为有限的多数原则,即多数人的权力不是绝对的、无限的。最后,有限的多数原则是靠制度和程序来保障的。
二、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1、资本主义民主
(1)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主要内容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民主不断自我修复,制度化达到较高程度,其形式也日趋完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议会制、普选制、政党制和三权分立原则。 议会制是资本主义民主的标志,由于其成员均为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因而被视为“人民主权”的物质形态,也被宪法授予最终控制权。
普选制是指所有成年公民除依照法律被强制剥夺选举权之外,不受任何资格限制,普遍地享有参与选举的权力。
政党制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重要支柱,是资产阶级内部各种政治势力的一种平衡机制。
三权分立原则体现了权力制衡思想,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机器的组织原则。
(2)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的评价:
① 资本主义民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它彻底否定的封建专制,使人们得以从独裁、神权中解放出来,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这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
② 资本主义民主首次从法律上确认了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并不断扩大和发展个人权利。
③ 资本主义民主确立了法治原则。
④ 资本主义民主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⑤ 资本主义民主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但是,从本质上讲,资本主义民主是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其核心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金元政治”使得民主的各种制度极易为资产阶级操纵和利用。
2、社会主义民主(以我国为例)
社会主义民主是以资本主义民主为基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对于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一次质的飞越。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看,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阶段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选举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它保证公民享有真实的选举权力和被选举权;我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组织原则。
(2)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评价及其民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民主专政,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民主尚待完善。
推翻了封建统治,赶走帝国主义势力,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国家,仅仅是为民主提供了前提。只有建立民主机构,完善民主制度程序,改善国家民主生活,才能一步步实现民主。民主建设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从民主条件和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民主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其二,发展教育,培养民主观念。民主观念的培养有赖于全方位的教育。 其三,加强法治,保证司法独立。
其四,政治改革是建设民主政治的现实途径。
本章思考题:
1、论述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基本内容。
2、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民主?
3、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谈谈我国的民主建设应从哪些方面着手,为什么?
政治学概论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二章 政治权力
第三章 国家
第四章 政党
第五章 利益集团
第六章 政治管理
第七章 政治参与
第八章 政治文化
第九章 政治民主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含义
(一)对政治概念的不同理解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神权政治观 即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董仲舒,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
(3)政治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或者说政治就是“权术”、“统治术”、“权谋”。——韩非子,马基雅弗利
(4)认为政治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孙中山—“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马克斯·韦伯。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二)政治的含义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杨光斌:《政治学导论》)
政治就是在特定经济基础上,人们为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围绕社会公共权力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二、什么是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就是以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政治现象的描述和把握,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目前我国政治学研究几个领域
一是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
二是中国政治
三是比较政治学
四是行政管理
五是公共政策
六是国际政治
(二)政治学与其相关科学的关系
三、政治学的历史发展(P12—P24)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学习、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学习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1、学习和研究政治学,有助于我们确立共同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
2、学习和研究政治学,有助于我们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合理地规划政治生活。
3、学习和研究政治学,有助于我们寻求全面的政治规则,文明地解决政治冲突
4、学习和研究政治学,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 。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3、简述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4、“行为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史上的一种有趣现象。”,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6、学习、研究政治学有什么意义?
第二章 政治权力
一、权力的相关理论
1、中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对权力的不同观点
2、权力的含义
广义而言,权力可以被定义为达到理想结果的能力,或者说是指能够做某种事情的能力,它包括从个人到社会组织、国家和政府、国际组织广泛领域中所有的行为能力。
二、政治权力的涵义
1、政治权力的含义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政治权力的特征:支配性,强制性,扩张性,排他性
三.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1. 武力: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在国际政治中,武力作为国家实力的象征扮演着关键角色。
2. 财富:“财大才能气粗”
3. 技能
4. 动机
5. 知识
6.制度基础
“ 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地区性大国,而要成为全球性大国,中国必须卧薪尝胆,发展经济。”请结合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四.政治权力的类型
1,强制性权力
2,功利性权力
3,操纵性权力
4,人格型权力
5,合法性权力(政治的合法性)
政治合法性就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简言之,就是政府实施的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
五、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
(1)直接动用武力
(2)使用政治威胁
(3)制定政治规则
(4)下达政治指令
(5)展开政治说服
(6)实施政治激励
(7)实行政治处罚
思考练习:
1、如何理解权力的含义?
2、政治权力的概念?
3、政治权力的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基本类型及其实现方式?
4(1)权力越大,滥用起来就越危险
(2)权力意味着腐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
(3)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
面对以上观点,你的观点是什么?
第三章 政治体系
第一节 国家
一、 国家理论
(一) 国家本质
1.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P43--P45;P48—P49)
(1)国家神权说
(2)社会契约说
(3)社会共同体说
(4)国家统治说
(5)国家要素说
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P37—P41;P45—P48):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具有强制力的机构体系。
(二) 国家的特征(P48)
1、国家是按地域原则来划分国民的社会管理组织。
2、国家实质上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
3、国家是系统使用暴力的特殊机构。
4、国家是拥有主权的独立政治实体。
(三) 国家的目的
1. 安全是国家的首要目的。
2. 秩序是国家的重大目的。
3. 正义是国家的又一重要目的。
(四) 国家的职能(P49-P52)
二、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的消亡(P52-P58)
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分国家的类型,按照这一标准,国家从产生至今,相继出现过四种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三、国家形式
(一)国家管理形式(P70—P75)
1.含义(P70)
国家管理形式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也即政体,指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2.政体与国体(P70—P72)
国体与政体对应的几种情况:
第一、同一类型的国体,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不同,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
第二、不同类型的国体,也可以采用同一种形式的政体。
3.政体的选择(P72-P73)
4.划分政体的标准(P74)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划分政体的标准有三个:
A、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
B、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
C、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
5.政体的类型(P75-P78)
(1)君主制政体
含义: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地实际或形式地掌握最高国家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注意:以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为主
(2)共和制
含义:共和制政体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管理形式。
类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较为普遍的政权组织形式,由于
各国的议会与总统谁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不同,可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
注意:以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主
探讨:
请结合教材并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韩国、新加坡、俄罗斯以及战后日本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内政府间关系)(P78-P80)
1.单一制
2.复合制(联邦制)
(三)我国的国家形式(P80-P87)
讨论:
1.作为超国家的欧盟,正在挑战传统的国家理论。
2.中国是单一制的多民族国家, 但是,中央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一制,甚至也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联邦制国家的安排,而是一种特殊的制度。
3.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国传统的中央——地方关系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地方之间的政治关系依然是单一制的,但是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单一制来形容我国中央——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了。
四、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理论
1、含义: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体现,主要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2、国家机构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具有国家强制权力
(3)具有严密的组织性
(4)特定的职能性
3、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 主要国家机构
1、国家元首
(1)国家元首的含义: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的居于首脑地位。
(2)国家元首的作用
第一、象征国家
第二、代表国家
第三、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2、立法机关
(1)立法机关的含义: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
(2)立法机关的结构:
按立法机关内部的组织结构的不同,主要分为一院制和两院制。
(3)立法机关的职权
第一 、立法权:即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权力。
“委任立法”制度:指立法机关只制定法律的一般原则,对于法律条
文本身所具有的具体内容并不作详细规定,而用明文委任行政机关另行制定决议、命令、条例、细则等具体措施。
第二、监督权:立法机关主要监督方式:质询、审议、弹劾或解散政府、罢免政府官员等。
第三 、财政同意权
财政监督权:指立法机关对政府提出的国家财政预算、赋税、公债专门拨款等财政法案的审议权。
第四、其他权力
(4)我国的立法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① 立法权
② 组织中央政府和其他最高国家机关的权力
③ 决定一切国家重大事务的权力
④ 监督权
讨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
①选举制
②人民代表的素质
③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及其组成人员
④人大常委的专门委员会
(三)行政机关
(1)含义:国家行政机关是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它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 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机关,可划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主要由政务部门,职能部门,直属部门组成
(2)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
第一、执行国家法律,参与国家立法和管理司法行政,为实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而制订政令,条例或发布命令。
第二、制定各项政策,发布行政命令,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和卫生等各方面的工作。
第三、领导全国行政机关工作,管理、任免行政人员。
第四、负责和协助处理军事力量的编制、训练、调遣和指挥事宜。
第五、处理对外事务 。
(四)司法机关
(1)含义: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是维护法律的部门。它包括法院和检察机关。
(2)主要的职权:
第一、行使司法审判权;
第二、行使司法审查和行政裁判权;
第三、行使对诉讼案件的处理权。
(3)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原则和制度
A、司法独立原则——司法独立原则主要应包括:
司法权独立,司法裁决独立,不同审级的法院审判独立,法官独立审判。
B、法官保障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主要包括立法机关,国家元首,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 。
社会主义国家机构是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打碎旧的剥削阶级国家机器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制度和活动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内部的权力划分极其相互关系都与资本主义国家机构有着重大区别。
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组织活动的根本原则。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的上下级之间,国家机关内部之间的关系也都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之上,在充分听取群众,下级和地方的意见和要求的基础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
本章思考题:
1.以实例说明不同类型国家政体及其基本特点(以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制为主)
2.简述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
3.国家机构及国家机构的主要职权
4.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5.国家的本质及目的
6.有人认为,作为超国家的欧盟,正在挑战传统的国家理论。对此,你怎么看?
第四章政党与政党制度
一、政党的涵义和功能
(一)政党的本质及特征
1.关于“政党”词源的探究
2.西方学者对政党的理解
3.马克思主义者对政党的理解:把政党与阶级利益结合起来,科学地揭示了政党的本质。 从而使政党这种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与其他政治组织相区别。
4.关于政党本质内容界定: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政党的特征:
A.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的本质属性)
B. 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一定的政治纲领
C. 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组织纪律
D. 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
(二)政党的划分与类型
1.政党的不同标准的划分:
按政党的阶级属性可分为: 无产阶级政党、资产阶级政党
以政党政治作用标准可分为: 执政党、反对党、在野党、参政党
以政党的法律地位标准可分为:合法政党、非法政党
以政党的活动范围标准可分为:国内政党、跨国政党
(三)政党的功能与作用
(1)凝聚阶级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
(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
(4)培养本阶级政治骨干分子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二、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含义与特点
1、政党制度的含义:
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关于政党结构及其活动规范的总称,即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2、政党制度的特点:
利益导向性: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不拘法条性:可无明确法条规定
影响广泛性:影响到国家和个人
3、政党制度的分类
根据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情况分: (班克斯和泰克斯特持此观点)
一党制, 主从党制, 一个半党制, 两党制, 多党制
根据政党制下是否存在竞争性分:(萨尔多里持此观点)无竞争性政党制
有竞争性政党制
根据政党执政情况分:(拉帕隆巴拉) 独霸型政党制,轮流型政党制 马克思主义对政党制度分类:
按照政党的阶级性质分类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 ,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二)资产阶级国家政党制度
按照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分为: 1、一党制 2、两党制3、多党制
1、一党制: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的制度。
分类:法西斯国家一党制 如:日、德、意
民族主义国家一党制 如:几内亚、科特迪瓦 、肯尼亚
资产阶级国家一党制特点:专制性暂稳性脆弱性
2、两党制:两党制又称为“两党对恃制”。它主要是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
分类: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 如:英国
总统制下的两党制如:美国
两党制特点:民主性责明性稳定性趋同性
3、多党制: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由于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的竞选、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又叫做“多党并立制”。
分类:均势多党制 如:法国、意大利
两极多元制 如:德国
一党独大制 如:日本(1955-1992)
多党制特点:分化性联合性难稳性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1、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1)无产阶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物;
2)由工人阶级中的少数先进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
3)高度组织纪律性,民主集中制原则;
4)党是无产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
5)党具有独特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2、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方式
政治领导(核心) 解决社会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奋斗目标的问题; 组织领导是实现政治领导的物质保证,服务于政治领导;
思想领导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基础和前提,思想统一,就可以保证政治一致和组织上巩固。
3、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类型
(1)一党专政制度(前苏联)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中国)
特点:多党合作
多党合作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十六字方针”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是政治协商形式 :
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协商会 、谈心活动 、座谈会
本节思考题
1、政党的本质是什么?其特征呢?
2、简述政党的作用。
3、如何划分政党的基本类型?
4、一党制、两党制与多党制的各自特点。
5、我国政党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
第五章 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的含义
1、利益集团的概念:所谓利益集团就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诉求而联合起来的,为实现这种群体利益而寻求影响政府政策的一种社会团体;
⑴、集团利益是利益集团存在的基础;
⑵、这种利益是某一集团的特殊利益,因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⑶、影响政府政策过程是利益集团实现集团利益的重要途径;
2、利益集团的特征:
⑴、利益集团的社会基础是具有相对具体、集中、单一的利益和目标的人群;
⑵、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⑶、作为一种非政府性的组织,利益集团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
3、利益集团影响政府政策的主要途径:
⑴、政治捐款;
⑵、参加选举;
⑶、院外游说
4、利益集团与现代政治及政治制度:
⑴、利益集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
⑵、利益集团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媒介;
⑶、利益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集团
1、压力集团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⑴、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特点:
⑵、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①、世纪转折时期的社会分化是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 ②、集团利益是利益集团产生的现实前提和基础;
③、公共权力的扩张是利益集团形成的政治背景;
2、压力集团的院外活动:
⑴、直接院外活动;是指利益集团或其代表,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独立机构等)和个人(包括这些机关的决策者和工作人员)的直接接触中影响具体的公共政策的制定的活动。
①、社交性接触和游说;
②、提供信息和情报;
③、出席听证会;
④、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委员会和相关的协商组织;
⑤、通过司法诉讼寻求利益的满足
⑵、间接院外活动:是指集团通过一定中介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3、集团政治与资本主义政治的现代发展
⑴、集团政治改变了资本主义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
⑵、集团政治表现为一种公民参与的扩展与深化;
⑶、集团政治成为一种新的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⑷、集团政治客观上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
1、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和特征
⑴、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一类政治团体都能联系同阶级、同性别、同行业、同部门的几乎所有成员;
⑵、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
⑶、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它们的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⑴、组织功能;
⑵、参政功能;
⑶、民主监督功能;
⑷、教育功能
四.现阶段我国利益集团
1、我国转轨时期利益的多元化催生出利益集团
我国利益集团形成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2.利益集团现状:
(1)代表社会弱势群体利益集团薄弱
(2)合法利益集团绝大多数由政府主导产生,官办色彩浓厚,利益集团无论组织结构还是职能角色都不成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利益集团之间存在非对抗性矛盾,非法利益集团借合法外壳存在或寄生在合法组织之中。
(3)工会、妇联、大的工业集团等社会团体大多不能反映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产业、行业、职业等特点以及利益的特殊性,基本按党政体制建立组织系统。
(4)反映行业特征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经济利益集团迅速发展成长,以地区、部门为依托,以行业利益为纽带。借助公共权力行政性垄断等手段,获取特殊利益。
2、我国的利益集团现状:
总之,利益集团不成熟、不平衡是我国现阶段利益集团的总体特征。
3、隐患:
(1)强势利益集团有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和广大公众利益,特别是严重损害弱势群体利益,影响社会正义和稳定。
(2)利益集团经济实力雄厚,无需施压或游说,即可让地方政府妥协,出现“领导傍大款”现象,影响政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3)出现“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现象。
(4)一些合法组织异化为利益集团,以企业、事业的单位等组织的合法外衣为依托,以经济、政治利益为纽带,运用合法资源,瓜分集体财产,谋取其成员的非法利益。
本节思考题:
1、如何理解利益集团的概念
2、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过程中的作用。
3、我国利益集团现状。
第六章 政治管理
一、政治管理概述
(一)有关政治管理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政治管理就是全部的政治活动。
(2)政治管理就是行政管理。
(3)政治管理就是社会管理。
政治管理概念:
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种行为方式。
(二)政治管理的特征
第一.阶级性
第二.组织性
第三、整体性
第四.程序性
第五.制约性
(三)政治管理的原则
第一,民主法治原则
第二,科学与高效原则。
第三,协调与统一原则。
(四)政治管理的类型
1.传统政治管理
(1)传统政治管理的主体具有单一性。
(2)传统政治管理的权力运行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随意性。
(3)传统政治管理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4)传统政治管理注重人治,忽视法治。
(5)传统政治管理方法简单、手段落后。
2.现代政治管理
(1)现代政治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
(五)政治管理的作用
第一,维护社会经济基础,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调节各种利益冲突,维持社会秩序稳定。
第三,确定政治生活方向,推进民主政治发展。
二、政治管理的形式
(一)政治决策的含义、特点
1.政治决策的含义:政治决策是对政治生活重大问题的决定,即国家政权在实施政治统治的过程中,为了指导国家的政治生活、调节各种政治关系而发生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2.政治决策的特征:
第一,政治决策的主体是国家政权系统中的组织、机构和个人,以及参与政治决策的组织、机构和个人。
第二,政治决策的对象是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第三,政治决策是一个动态的政治过程,它包括政治决策的形成过程和政治决策的实施与反馈过程。
第四,政治决策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
第五,政治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意志,规定国家政治生活的方向和主要内容。
(二)政治决策的基本原则
一是目标性原则。
二是最优化原则。
三是可行性原则。
四是渐进性原则。
五是利益性原则。
六是民主性原则。
(三)政治决策的科学化问题
1,决策的基本程序: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制方案、评估选优、试点检验,付诸实施等。
2,决策机构的规范化
3,政治民主与决策的科学化
思考练习:
1.政治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2.怎样理解政治管理的原则?
3.简述政治管理的作用
4.政治决策的含义
5.政治决策的原则
第七章 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概述(教材P173—P178)
二、政治参与的方式
1、投票
2、选举
3、政治结社
4、主动接触
5、政治冷漠
三、政治参与程度与制约因素
1、政治参与程度的内涵:享有参与政治权利的公民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能否广泛参与并对政府决策具有持续性的重大影响,这属于政治参与的程度问题。
2、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政治参与的基础。
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与公民政治参与呈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就越强,政治参与水平也就越高。
市场机制下的商品经济造就了参与型公民:
经济发展带来社会利益关系变化,促使公 民不断依赖政治行为保护和发展既得利益; 政府职能随经济发展扩大,在政府影响下,公民政治参与程度提高;
2、制度因素
任何国家的公民,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参与政治活动的,即制度或体制规定了公民参与政治的资格、形式、范围等问题。 制度或体制环境不同,必然会深刻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3、社会因素
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环境要素:职业,收入,年龄,种族,性别,居住地,受教育程度。
一般情况下的社会因素与参与关系,相比较而言,以下情况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相对高一些:职业较好,收入较高,较高社会地位,受教育较多
4、政治文化因素
从广义讲,政治文化也属于社会因素的一个方面。但由于它在政治参与中的特殊作用,所以人们都将它单独列出。 一般来说,政治文化规定着人们的政治倾向,影响着人们对政治的关心程度和争取或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力度,支配着人们对政治行为方式的选择,从而从深层次上影响着公民的政治参与。
四、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
1、政治选举
2、政党活动
3、政治社团活动
4、群众政治自治
5、政治接触
(二)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P187—P189)
(三)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发展中有关问题
1、必须由动员型向自主型转变;
2、中国民主政治文化急需构建
3、民主政治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4、农民政治参与水平亟待提高;
5、处理好政治参与和稳定关系。
本章思考题:
1、政治参与的概念,如何理解?
2、政治参与的方式。
3、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4、政治参与的作用。
5、你认为该如何提高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
第八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1、政治文化概念的产生
政治文化概念首先被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1956年提出,在其《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先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
2、对政治文化理解的典型观点
(1)第一种观点:把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或政治心理;
(2)第二种观点:把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因素的综合。它包括
社会政治心理倾向和社会政治价值取向;
(3)第三种观点:政治文化不仅应包括观念性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还应包括特质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 。
3、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政治文化的内容)与功能
1、政治文化的内容(P207—P209)
2、政治文化的功能(P209—P210)
三、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1、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观点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观点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的互动过程
2、是对社会政治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
3、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三)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1、家庭
2、学校
3、同辈团体
4、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
5、大众传播媒介
6、社会政治组织
7、特定政治符号、历史事件
本章思考题:
1、政治文化概念的产生
2、政治文化的含义
3、政治文化的内容与政治文化的功能
4、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5、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6、政治社会化的主要特征
第九章 政治民主
一、政治民主的涵义
1、西方关于民主概念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古典民主理论 洛克(民主就是按人民的意志进行统治) 观点二:精英民主理论 熊彼特(民主是人民投票决定权利的归属) 观点三:多元民主理论 达尔(民主是多种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 观点四:参与民主理论 柯尔(民主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决策)
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解
(1)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2)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
(3)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4)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
概括说来,民主首先意味着“人民的权力”。其次,“人民的权力”在实践中体现为有限的多数原则,即多数人的权力不是绝对的、无限的。最后,有限的多数原则是靠制度和程序来保障的。
二、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1、资本主义民主
(1)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主要内容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民主不断自我修复,制度化达到较高程度,其形式也日趋完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议会制、普选制、政党制和三权分立原则。 议会制是资本主义民主的标志,由于其成员均为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因而被视为“人民主权”的物质形态,也被宪法授予最终控制权。
普选制是指所有成年公民除依照法律被强制剥夺选举权之外,不受任何资格限制,普遍地享有参与选举的权力。
政党制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重要支柱,是资产阶级内部各种政治势力的一种平衡机制。
三权分立原则体现了权力制衡思想,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机器的组织原则。
(2)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的评价:
① 资本主义民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它彻底否定的封建专制,使人们得以从独裁、神权中解放出来,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这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
② 资本主义民主首次从法律上确认了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并不断扩大和发展个人权利。
③ 资本主义民主确立了法治原则。
④ 资本主义民主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⑤ 资本主义民主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但是,从本质上讲,资本主义民主是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其核心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金元政治”使得民主的各种制度极易为资产阶级操纵和利用。
2、社会主义民主(以我国为例)
社会主义民主是以资本主义民主为基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对于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一次质的飞越。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看,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阶段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选举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它保证公民享有真实的选举权力和被选举权;我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组织原则。
(2)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评价及其民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民主专政,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民主尚待完善。
推翻了封建统治,赶走帝国主义势力,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国家,仅仅是为民主提供了前提。只有建立民主机构,完善民主制度程序,改善国家民主生活,才能一步步实现民主。民主建设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从民主条件和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民主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其二,发展教育,培养民主观念。民主观念的培养有赖于全方位的教育。 其三,加强法治,保证司法独立。
其四,政治改革是建设民主政治的现实途径。
本章思考题:
1、论述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基本内容。
2、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民主?
3、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谈谈我国的民主建设应从哪些方面着手,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