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资源,在专家和学者编制“一次开发”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从而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文章以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战烽火”一课为例,对如何实现历史教科书的再开发进行探析。 关键词:教科书;整合;再开发;知识重构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8-0093-01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树立新的教材观,即实现从“唯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还要对课本进行再开发。对教材再开发的意义在于从学科思想与方法出发,保证课程标准、教材文本、实际教学三者的一致性。因此,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对教科书的开发和研究。 一、初步分析目录,了解单元体系 初中历史教科书通常是采用主题形式来呈现知识内容的。从目录中可以看出,“内战烽火”一课属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单元,而从单元题目不难看出本单元主要有三个学习要点:“人民”“解放战争”和“胜利”,其中“胜利”是结果,“战争”是形式,“人民”是关键。教师可以根据对目录的解读进一步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内战烽火”再度燃起符合人民的意愿吗?蒋介石挑起内战会成功吗?为什么?从单元目录可以初步看出这单元主要分为几个阶段?……通过这些问题的巧妙设置和引入,就可以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体系结构和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分析重构知识,理解知识结构 “内战烽火”一课主要设计了三个小标题:“重庆谈判”“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如果以三个标题呈现板书的话,就会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断层的感觉,也就无法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标题加以适当改变,重构知识,使各知识点之间产生内在联系,更好地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例如,可以把“重庆谈判”作为“人民解放战争”的小背景;把“转战陕北”作为战争的第一阶段――战略防御;把“挺进大别山”作为战争的第二阶段――战略进攻。这样,既弥补了知识的跳跃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单元主题的全局把握,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掌握历史知识。 三、重视课前提要,引发学生思考 本课的课前提要是蒋介石给毛泽东的一封电报,这封电报里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如“延安”是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中央所在地,“倭寇投降”指的是日本投降,“陪都”指的是重庆,“蒋中正”指的是蒋介石等。简单的一封电报,实际上就隐含了重庆谈判的时间背景、地点和人物。通过对课前内容的阅读,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初步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顺势抛出问题:“从电报文字上看,这封电报的目的是什么?”“国内和平的局面实现了吗?”“毛泽东会去参加谈判吗?为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把学生猎奇的心理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他们想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四、补充典型史料,突破重点难点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往往采用直接概括结论的论述方式来陈述历史事件,缺乏对事件细节的描写,这样做的缺点显而易见:一方面,教材并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究问题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只是对结论进行机械性的记忆,并不能理解其所包括的内涵。例如,在揭发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这一板块中,课本虽补充了美国帮助国民党运送军队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论述,但学生对此内容的认识并不深刻。这时候,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史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如可以提供重庆谈判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等内容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蒋介石此举的真正目的。 五、借用图片地图,构建空间观念 学生拿到教科书后,往往会先看书中的图片,特别是有些教材的图片是彩色插图,这些彩色图片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本课中一共出现了4张图片,每张图片都包含了具体的历史细节,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有益补充。教师应该对图片加以利用,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历史教学情境化。如《毛泽东率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一图,一方面从着装和环境背景中可以反映出内战初期中国共产党艰苦的环境,使学生认识到胜利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毛泽东率领军队转战陕北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与其他历史事件相区别。 六、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历史知识,而应该在备课时认真阅读教材,挖掘其中的问题,并适当处理教材、突破教材、发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实现对教材的再开发。只有在增加史料、还原历史之后,才能使教材散发出新的光芒,并使其成为科学合理的课程资源,从而达到树立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杜娟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法制史内容的思考――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02).
摘 要: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资源,在专家和学者编制“一次开发”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从而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文章以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战烽火”一课为例,对如何实现历史教科书的再开发进行探析。 关键词:教科书;整合;再开发;知识重构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8-0093-01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树立新的教材观,即实现从“唯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还要对课本进行再开发。对教材再开发的意义在于从学科思想与方法出发,保证课程标准、教材文本、实际教学三者的一致性。因此,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对教科书的开发和研究。 一、初步分析目录,了解单元体系 初中历史教科书通常是采用主题形式来呈现知识内容的。从目录中可以看出,“内战烽火”一课属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单元,而从单元题目不难看出本单元主要有三个学习要点:“人民”“解放战争”和“胜利”,其中“胜利”是结果,“战争”是形式,“人民”是关键。教师可以根据对目录的解读进一步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内战烽火”再度燃起符合人民的意愿吗?蒋介石挑起内战会成功吗?为什么?从单元目录可以初步看出这单元主要分为几个阶段?……通过这些问题的巧妙设置和引入,就可以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体系结构和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分析重构知识,理解知识结构 “内战烽火”一课主要设计了三个小标题:“重庆谈判”“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如果以三个标题呈现板书的话,就会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断层的感觉,也就无法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标题加以适当改变,重构知识,使各知识点之间产生内在联系,更好地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例如,可以把“重庆谈判”作为“人民解放战争”的小背景;把“转战陕北”作为战争的第一阶段――战略防御;把“挺进大别山”作为战争的第二阶段――战略进攻。这样,既弥补了知识的跳跃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单元主题的全局把握,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掌握历史知识。 三、重视课前提要,引发学生思考 本课的课前提要是蒋介石给毛泽东的一封电报,这封电报里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如“延安”是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中央所在地,“倭寇投降”指的是日本投降,“陪都”指的是重庆,“蒋中正”指的是蒋介石等。简单的一封电报,实际上就隐含了重庆谈判的时间背景、地点和人物。通过对课前内容的阅读,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初步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顺势抛出问题:“从电报文字上看,这封电报的目的是什么?”“国内和平的局面实现了吗?”“毛泽东会去参加谈判吗?为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把学生猎奇的心理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他们想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四、补充典型史料,突破重点难点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往往采用直接概括结论的论述方式来陈述历史事件,缺乏对事件细节的描写,这样做的缺点显而易见:一方面,教材并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究问题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只是对结论进行机械性的记忆,并不能理解其所包括的内涵。例如,在揭发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这一板块中,课本虽补充了美国帮助国民党运送军队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论述,但学生对此内容的认识并不深刻。这时候,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史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如可以提供重庆谈判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等内容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蒋介石此举的真正目的。 五、借用图片地图,构建空间观念 学生拿到教科书后,往往会先看书中的图片,特别是有些教材的图片是彩色插图,这些彩色图片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本课中一共出现了4张图片,每张图片都包含了具体的历史细节,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有益补充。教师应该对图片加以利用,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历史教学情境化。如《毛泽东率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一图,一方面从着装和环境背景中可以反映出内战初期中国共产党艰苦的环境,使学生认识到胜利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毛泽东率领军队转战陕北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与其他历史事件相区别。 六、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历史知识,而应该在备课时认真阅读教材,挖掘其中的问题,并适当处理教材、突破教材、发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实现对教材的再开发。只有在增加史料、还原历史之后,才能使教材散发出新的光芒,并使其成为科学合理的课程资源,从而达到树立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杜娟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法制史内容的思考――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