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

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先记住: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 每个月少0.91天, 近1天。

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 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 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 和n ,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 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例如2001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的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当中这一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

什么是农历?有什么规律?

农历(中国的阴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 农历" 。至于" 农历" 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 朔" (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农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确,巧妙,谐趣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从黄帝时起到清朝末年这段时间里,一共使用过一百零二种历法,基本上都是属于阴阳历的性质。这说明,中国人民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把纯粹的 阴历和阳历很好地调和起来了。这种兼顾朔望月周期和回归年长度的历法,也是我们华族祖先的伟大创造。

农历在中国使用久远,又称夏历。曾被贬为" 废历" 。最后一次修订在清乾隆七年 (约1742年),由载进贤对汤若望的" 时宪历" 进行修订后确定的。中国广大农民对农历非常熟悉,很多民俗节日以农历为根据。与农历共同广泛流行的还

有二十四节气,朔,望,十二生肖等。农历比阳历每年少11天之多,3年则少33天,所以,逢3年加一个月,叫闰月。但3年一闰还剩下三四天,仍不精确。于是采用5年两闰法。但5年两闰又多了四五天。于是用8年三闰来补救,但8年三闰又少了2天。经过反复观测天象和实践检验, 终于订出了19年七闰法,即19年之间设7个闰月。公历19年是6939.6018天,农历19年(含7个闰月)是6939.691天,因此两种历法之间只差2小时左右,可以说,是比较精确的 了。还应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创造性地提出了在391年中设144个闰月的闰法,这就更精确了。

由此可见,农历年有时十二个月,有时十三个月,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严格的科学规律的。但是,闰月究竟放在哪一年的哪一月呢?农历闰月的安置,历史上曾 有过不同的处理。大致上,在西汉初期以前,都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例如,汉初把九月做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那时的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 后九月" 。到了后来 ,随着历法的逐步精密,安置闰月的方法也有了新规定,这就是把不包含有中气的月份做为闰月。这个置闰规则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所以下面专门介绍中气。

农历定月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月份名称

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

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

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

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

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

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

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

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

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

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

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

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

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

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历年长度

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农历闰月

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

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

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

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

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阴历的闰月规律

四年,4*365=1460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先记住: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 每个月少0.91天, 近1天。

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 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 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 和n ,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 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例如2001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的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当中这一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

什么是农历?有什么规律?

农历(中国的阴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 农历" 。至于" 农历" 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 朔" (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农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确,巧妙,谐趣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从黄帝时起到清朝末年这段时间里,一共使用过一百零二种历法,基本上都是属于阴阳历的性质。这说明,中国人民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把纯粹的 阴历和阳历很好地调和起来了。这种兼顾朔望月周期和回归年长度的历法,也是我们华族祖先的伟大创造。

农历在中国使用久远,又称夏历。曾被贬为" 废历" 。最后一次修订在清乾隆七年 (约1742年),由载进贤对汤若望的" 时宪历" 进行修订后确定的。中国广大农民对农历非常熟悉,很多民俗节日以农历为根据。与农历共同广泛流行的还

有二十四节气,朔,望,十二生肖等。农历比阳历每年少11天之多,3年则少33天,所以,逢3年加一个月,叫闰月。但3年一闰还剩下三四天,仍不精确。于是采用5年两闰法。但5年两闰又多了四五天。于是用8年三闰来补救,但8年三闰又少了2天。经过反复观测天象和实践检验, 终于订出了19年七闰法,即19年之间设7个闰月。公历19年是6939.6018天,农历19年(含7个闰月)是6939.691天,因此两种历法之间只差2小时左右,可以说,是比较精确的 了。还应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创造性地提出了在391年中设144个闰月的闰法,这就更精确了。

由此可见,农历年有时十二个月,有时十三个月,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严格的科学规律的。但是,闰月究竟放在哪一年的哪一月呢?农历闰月的安置,历史上曾 有过不同的处理。大致上,在西汉初期以前,都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例如,汉初把九月做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那时的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 后九月" 。到了后来 ,随着历法的逐步精密,安置闰月的方法也有了新规定,这就是把不包含有中气的月份做为闰月。这个置闰规则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所以下面专门介绍中气。

农历定月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月份名称

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

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

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

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

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

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

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

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

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

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

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

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

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

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历年长度

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农历闰月

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

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

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

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

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阴历的闰月规律

四年,4*365=1460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相关文章

  • 如何判断平年.闰年
  • (如何判断平年与闰年) 相关知识: 1.为什么要有平年和闰年之分?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这段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4年就少算了23时15分4秒,即将近一天.人们就把 ...查看


  • 农历闰月的计算方法
  • 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先记住: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 ...查看


  • 为何要闰月
  • 每个月都含有2个节气,古代劳动人民把前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称"节气":而后个节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称为& ...查看


  • 闰年.闰月.闰日-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
  • ·闰年.闰月.闰日-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 [ 发布:千篇一律 2008-03-01 00:18 一叶知秋 浏览/回复:1135/1] 闰年.闰月.闰日2008-01-10 11:28闰,本义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 ...查看


  • 传统紫微斗数的闰月算法
  • 传统紫微斗数的闰月算法历来也是争议的一个热点. 遇到闰月怎么办?前人各有奇招,可归纳为六种: 1.依古法按下月算,这是斗数全书的观点,为绝大多数人沿袭: 2.按当月算: 3.前15日算上月,后15日算下月: 4.按下月起身命二宫,而月系星曜 ...查看


  • 天干地支推算口诀
  • 天干地支推算口诀 推算年干支口诀 掌上推算年干支,支子花甲起根源. 阳支都是旬开始,天干為甲尾四年. 隔位逆推十年正,顺推年尾五零三. 逐支加减六十数,掌上推算千万年. 推算方法:"掌上推算年干支,支子花甲起根源."此法 ...查看


  • 流星赶月口诀
  • 流星赶月? 一.?推算年干支口诀? 掌上推算年干支,支子花甲起根源.? 阳支都是旬开始,天干为甲尾四年.? 隔位逆推十年正,顺推年尾五零三.? 逐支加减六十数,掌上推算千万年.? 推算方法:"掌上推算年干支,支子花甲起根源.&qu ...查看


  • 推算日干支
  • 推算日干支,有按公历和农历两种方法推算. 一.农历日干支推算口诀: (方法一) 大小月卦记心间, 正一干支起根源. 大后干同地支冲, 小后干支退一天. 初一十三二十五, 支同隔干一位算. 意解: "大小月卦记心间,正一干支起根源. ...查看


  • 怎样测算结婚吉日
  • 怎样测算结婚吉日这一问题难到了很多新人们,除了购买结婚用品外,最重要的就是良辰吉日了,下面wed114结婚网揭秘结婚吉日测算与挑选的方法,快来看看吧. 结婚吉日测算1 先将男.女双方的出生日期时间推算出最吉利的婚嫁日期,这个日期「吉日」必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