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翻译官的秘密

  戴庆利 一个时态错误就是一个政策问题

  

  戴庆利:1996年取得外交学院英语系硕士学位,先后随朱�基访问南亚;随江泽民访问马耳他;为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北京SAKS“双解除”记者招待会做翻译;随同温家宝、李肇星出国访问;陪同李肇星参加联大并访问美国;随同胡锦涛参加APCE并访问澳新;为王岐山当选北京市市长记者招待会担任口译。

  与其他翻译相比,外交翻译政策性很强、很敏感,因为翻译的对象大多是在讲国家政策,这个时候翻译就好像是一个政策的代言人,所以很多地方都很敏感,翻译时需要非常严谨,不能发挥。和一般场合的翻译不同,做外交部的翻译是不能随便的,不能加进个人主观的诠释,当然有的时候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要把握好这个分寸。

  2001年夏天,朱�基总理会见一个美国参议员,讲到台湾问题。当时我们对“一个中国”的政策有一个新的解释叫“钱三句”,就是钱副总理的三句话:以前我们说的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我们讲的政策是“一个中国是指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在政策转变后,朱总理会见了这个美国参议员。他说,“我们并没有讲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我在翻译时知道这句话很重要,但是没有时间细想,于是翻译为“we did not say……”我们现在驻美国的杨洁篪大使马上纠正为“Wedonot say……”。他把我的过去时纠正为现在时,虽然我们过去的政策的确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平时我们比较倾向于翻译成过去时,但是这件事让我感到难忘。因为如果单独把这句话拿出来是没有错的,语法上也没有错,而且是很忠实地按原文来翻,但是还是错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对政策没有完全地理解把握。所以说做外交部的翻译,不能是一个机械的翻译,也不纯粹是语言精通就可以的,而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验。

  2003年4月初到6月底防治非典期间,卫生部和北京市共举行了14场记者招待会,向公众广泛披露有关疫情的信息,每场都由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每次都是在疫情处于重要时刻召开的。最后一场,也是最激动人b的一场,就是6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总裁尾身茂在北京宣布“双解除”。

  4月2H上班后,处长突然告诉我,明天有一场关于非典的记者招待会,你去做翻译。只有半天的准备时间。当时我根本不知道非典在世卫组织那儿被称为SARS,而翻译成atypical pneumonia。

  我所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有关非典的各方面词汇和知识熟悉起来,迅速形成“理解力”和“战斗力”。

  当天的下午,我和同事就忙着从网上和各种资料里收集整理关于非典的词汇,完全是从零开始的,收集整理过程一直持续到非典后期。一开始,词汇主要是有关非典病原体、传播方式及诊断标准的,比如衣原体、副黏液病毒、肺鼠疫、冠状病毒、出血热等等,这些都是发现病原体的排查对象,还有飞沫传播、肺部浸润阴影、血清学检查等,以及有关流行病学的词汇,尤其是发病人数、传染源、传播链、发病率等。

  在为每次记者会准备的过程中,我一直努力地多掌握几个词和几种表达方法,争取不打无准备之仗,但不管我怎样努力,总不能做到该知道的都知道。

  由于我们对非典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非典词汇的含义中也不乏敏感之处。非典初期用过“有效控制”一词,英语一般说(SARS has been put)under effective control。WHO的官员认为,非典还是一种新疾病,人们对它的认识水平很有限,即使是病例减少,也不要用“control",他们建议用effective containment一词,我听说后很受启发。当然,非典后期,尤其是“双解除”后,用effective contrOl也问题不大了。

  在报告病例数时,我们还经常用“治愈出院”一词,我就照常翻成cured and discharged from hospilal。结果马上有记者迫问,是通过药物治愈的,还是通过人体本身的免疫力恢复的?现在还没有治非典的特效药。因此,最好用recovered这样中性一点的词。

  我们习惯于说“确诊病例“confirmed case,而WHO出于对诊断标准的谨慎,一般用probable case。为统一起见,我们后来也用probablecase,或是干脆用SARS case。

  今年3月份两会结束后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也由我担任翻译。总理多次在会上引用多句古诗。开门见山就用两位伟人的诗概括了今年和今后的工作。一句是毛泽东主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是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这些常见的诗词,每一个合格的高翻平时都会有所准备。可之后引用台湾诗人丘逢甲的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就比较有难度了。这种平时鲜见的古诗词要做到完全正确翻译,对于任何一个翻译都不是件容易事。通常会议安排方也会事先和翻译进行沟通,避免出现翻译错误。本来告知可能会引用一句,但没想到临近发布会温总理悄悄说了句:“小戴,我准备引用整首诗啊!”所以原定只有一句的古诗被整首引用,幸亏在准备资料时,我已经把近期温总理较有兴趣的古诗词基本熟悉了一遍,有备而来。

  

  庄晨燕 从“脱稿的尴尬”开始

  

  庄晨燕:199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现任外交部翻译室法文处副处长,多次担任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和重要会议的口译、笔译,包括法国总统希拉克来访中国。

  

  令我最尴尬的经历是1995年随李岚清副总理出访非洲。在宴会讲话中,中方准备了一份稿子,我已经把译文准备到烂熟。但是李岚清副总理只按着稿子读了几句就开始脱稿演讲。我感觉很窘迫,几次用眼神求助在场的老翻译,可是他们装做看不见,根本没有人同情我。事后他们说,你不是能翻译得很好吗?想得太多,反而不能集中精力做事,谁都不能绕过这段痛苦时期。

  做一名外交翻译不仅要有比较好的心理素质,而且它还是种体力劳动。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一下飞机就要开始工作,活动日程安排很满,连倒时差的时间都没有。有时会谈时间长达两三个小时,领导要求“别人能累,翻译不能累”,我们自始至终都得有一个良好的稳定状态。在宴会上,领导人如果一边用餐一边和外国友人交流,我们要随时进行翻译,吃完饭就更没有时间等我们填饱肚子了。所以每次出访,大家都会带一些面包、饼干之类的速食食品应急。

  2001年11月随同胡锦涛出访法国。当时胡锦涛是副主席,但是法国人都猜测在人大选举时他应该当选为主席,所以活动内容安排得很满。

  在这次出访中,有一个比较大而且很重要的活动――在法国国民关系研究所演讲。中方准备了一个胡主席自己的演讲稿,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最困难的是随后的即兴提问。根据国外惯例,这样的提问中方事先是拿不到问题内容的,我没有办法事先准备。

  在这场演讲中,法方本来答应不会提出不友好的问题,但是最后还是提到了一个关于“法轮功”的问题,而且语气十分恶劣。胡主席很沉着地应对。事后我感觉这场翻译做下来是很难的,也感到很欣慰,事先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准备,但双方的交流没因为我的翻译而不顺畅。

  为了顺畅,我们的一个通常的做法是,记者会或演讲前几分钟先去现场看一下,感受一下那里的气氛,以便能尽快静下心来工作。再就是要了解外国记者关心的问题和提问意向。可以通过上网了解他们报道的重点,并向记者会组织单位询问。这样可以心中有数,知己知彼。三就是要技术熟练,手眼都要快。我每次上场都要带几页纸的词汇放在一边备查。

  

  张颖 我在挑战极限的防非典记者招待会上

  

  张颖:1997年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2002年取得美国蒙特雷国际关系学院翻译系硕士学位。曾担任APEC首脑会议及部长会议(文莱)翻译;在术�基访欧期间被欧方特聘为欧盟外交事务委员彭定康专职译员;先后随江泽民、胡锦涛、李瑞环访问非洲四国;2003年春任北京防治非典新闻发布会译员。

  北京市首场防治非典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气氛是热烈而紧张的,同时有四家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王岐山代市长从一开始就略去了开场白,展现了一位极具开拓精神的实干家的风貌,可这也无疑打乱了我的心理预期。但我很快调整了心态,逐渐适应了他的风格。

  外电形容王市长“满腹经纶、口若悬河”,一点也不过分。在一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他没用一句套话,没有一句官话,而是借古论今、引经据典、恰到好处,平民化的生动语言拉近了他同市民的距离。他受到赞誉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敢说真话。

  王岐山市长的这两大魅力,对于翻译来讲却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因为平时我们最怕遇到不熟悉的谚语,尤其是要把不知出处的中文版英文谚语再译回原文。比如他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句谚语本来可以意译为“preparfortheworsl(做最坏的打算)”,但是随后市长又加了一句,“当我们把任何问题都考虑到万一的时候,说实话我们就很难决策了。”显然,如果前一句不把“万一”译出来,在内在逻辑和语气上就无法同后一句衔接;市长又说:“恐惧的心理比恐惧的到来更可怕。”这是句西方名言,说实在的,由于学识有限,此前别说是英文原话,就是中文译文我也未曾接触过,而且至今也没有查到权威的英文表述。

  所以反应一定要快,对中国和外国的语言、文化等都要非常熟悉才行。汉语中有许多成语、谚语,英文中也有很多经典的故事和幽默,如果不知道的话,就很难把意思翻译准确。

  与此同时,由于市长谈到的真实情况和最新动态事先所有媒体都没有报道’,没有“口径”可循;一些关键表述,如“群防群控”、“村自为战”、“床边X光机”等只能临时现想对应的英文词。我当时坐在台上心里没底,思想高度紧张。一些外国记者的提问也非常棘手,不仅语气尖锐,而且内容也极具政治敏感性。是直译还是做一些淡化处理?很多问题都是第一次遇到,这再一次考验我的综合素质。根据在翻译室积累的经验和领导平时的点拨,我当时选择基本上是直译。一是在没有固定意译表达方式或是通常的译法不适合时,直译是惟一既方便又能准确体现语意的方法;二是直播时不可能给你时间去比较斟酌哪种译法更好;三是这次发布会正是要凸显新一届领导集体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的魄力和形象,而准确传达提问记者的语气和意图,不仅不会破坏气氛,而且能使外国媒体更加相信政府不惧压力、开诚布公的态度。心里有了底之后,我再次摆脱紧张,自信心也增强了。“人不自信,谁人信之”,渐渐地我发现周围的气氛也更加缓和,偶尔和国内外记者目光交错时,还得到了他们肯定的微笑。

  在新当选的市政府领导与中外记者见面的那一次会上,中外记者踊跃提问。在长达50多分钟的问答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紧张”。前一天晚上我精心准备到11点钟,应该说整个翻译过程比较自如,但由于回答记者问题时市领导语速较快、间隔较长,所以对“现场速记”功夫的确是一次考验。另外,一些经济政策方面的专用词汇不时从回答问题的市领导的口中“蹦”出来,如“廉租房政策”、“房改加危改政策”、“土地一级开发”等等。对于这类词汇,我的翻译还不够精练,还得进一步加强学习。

  戴庆利 一个时态错误就是一个政策问题

  

  戴庆利:1996年取得外交学院英语系硕士学位,先后随朱�基访问南亚;随江泽民访问马耳他;为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北京SAKS“双解除”记者招待会做翻译;随同温家宝、李肇星出国访问;陪同李肇星参加联大并访问美国;随同胡锦涛参加APCE并访问澳新;为王岐山当选北京市市长记者招待会担任口译。

  与其他翻译相比,外交翻译政策性很强、很敏感,因为翻译的对象大多是在讲国家政策,这个时候翻译就好像是一个政策的代言人,所以很多地方都很敏感,翻译时需要非常严谨,不能发挥。和一般场合的翻译不同,做外交部的翻译是不能随便的,不能加进个人主观的诠释,当然有的时候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要把握好这个分寸。

  2001年夏天,朱�基总理会见一个美国参议员,讲到台湾问题。当时我们对“一个中国”的政策有一个新的解释叫“钱三句”,就是钱副总理的三句话:以前我们说的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我们讲的政策是“一个中国是指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在政策转变后,朱总理会见了这个美国参议员。他说,“我们并没有讲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我在翻译时知道这句话很重要,但是没有时间细想,于是翻译为“we did not say……”我们现在驻美国的杨洁篪大使马上纠正为“Wedonot say……”。他把我的过去时纠正为现在时,虽然我们过去的政策的确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平时我们比较倾向于翻译成过去时,但是这件事让我感到难忘。因为如果单独把这句话拿出来是没有错的,语法上也没有错,而且是很忠实地按原文来翻,但是还是错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对政策没有完全地理解把握。所以说做外交部的翻译,不能是一个机械的翻译,也不纯粹是语言精通就可以的,而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验。

  2003年4月初到6月底防治非典期间,卫生部和北京市共举行了14场记者招待会,向公众广泛披露有关疫情的信息,每场都由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每次都是在疫情处于重要时刻召开的。最后一场,也是最激动人b的一场,就是6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总裁尾身茂在北京宣布“双解除”。

  4月2H上班后,处长突然告诉我,明天有一场关于非典的记者招待会,你去做翻译。只有半天的准备时间。当时我根本不知道非典在世卫组织那儿被称为SARS,而翻译成atypical pneumonia。

  我所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有关非典的各方面词汇和知识熟悉起来,迅速形成“理解力”和“战斗力”。

  当天的下午,我和同事就忙着从网上和各种资料里收集整理关于非典的词汇,完全是从零开始的,收集整理过程一直持续到非典后期。一开始,词汇主要是有关非典病原体、传播方式及诊断标准的,比如衣原体、副黏液病毒、肺鼠疫、冠状病毒、出血热等等,这些都是发现病原体的排查对象,还有飞沫传播、肺部浸润阴影、血清学检查等,以及有关流行病学的词汇,尤其是发病人数、传染源、传播链、发病率等。

  在为每次记者会准备的过程中,我一直努力地多掌握几个词和几种表达方法,争取不打无准备之仗,但不管我怎样努力,总不能做到该知道的都知道。

  由于我们对非典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非典词汇的含义中也不乏敏感之处。非典初期用过“有效控制”一词,英语一般说(SARS has been put)under effective control。WHO的官员认为,非典还是一种新疾病,人们对它的认识水平很有限,即使是病例减少,也不要用“control",他们建议用effective containment一词,我听说后很受启发。当然,非典后期,尤其是“双解除”后,用effective contrOl也问题不大了。

  在报告病例数时,我们还经常用“治愈出院”一词,我就照常翻成cured and discharged from hospilal。结果马上有记者迫问,是通过药物治愈的,还是通过人体本身的免疫力恢复的?现在还没有治非典的特效药。因此,最好用recovered这样中性一点的词。

  我们习惯于说“确诊病例“confirmed case,而WHO出于对诊断标准的谨慎,一般用probable case。为统一起见,我们后来也用probablecase,或是干脆用SARS case。

  今年3月份两会结束后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也由我担任翻译。总理多次在会上引用多句古诗。开门见山就用两位伟人的诗概括了今年和今后的工作。一句是毛泽东主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是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这些常见的诗词,每一个合格的高翻平时都会有所准备。可之后引用台湾诗人丘逢甲的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就比较有难度了。这种平时鲜见的古诗词要做到完全正确翻译,对于任何一个翻译都不是件容易事。通常会议安排方也会事先和翻译进行沟通,避免出现翻译错误。本来告知可能会引用一句,但没想到临近发布会温总理悄悄说了句:“小戴,我准备引用整首诗啊!”所以原定只有一句的古诗被整首引用,幸亏在准备资料时,我已经把近期温总理较有兴趣的古诗词基本熟悉了一遍,有备而来。

  

  庄晨燕 从“脱稿的尴尬”开始

  

  庄晨燕:199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现任外交部翻译室法文处副处长,多次担任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和重要会议的口译、笔译,包括法国总统希拉克来访中国。

  

  令我最尴尬的经历是1995年随李岚清副总理出访非洲。在宴会讲话中,中方准备了一份稿子,我已经把译文准备到烂熟。但是李岚清副总理只按着稿子读了几句就开始脱稿演讲。我感觉很窘迫,几次用眼神求助在场的老翻译,可是他们装做看不见,根本没有人同情我。事后他们说,你不是能翻译得很好吗?想得太多,反而不能集中精力做事,谁都不能绕过这段痛苦时期。

  做一名外交翻译不仅要有比较好的心理素质,而且它还是种体力劳动。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一下飞机就要开始工作,活动日程安排很满,连倒时差的时间都没有。有时会谈时间长达两三个小时,领导要求“别人能累,翻译不能累”,我们自始至终都得有一个良好的稳定状态。在宴会上,领导人如果一边用餐一边和外国友人交流,我们要随时进行翻译,吃完饭就更没有时间等我们填饱肚子了。所以每次出访,大家都会带一些面包、饼干之类的速食食品应急。

  2001年11月随同胡锦涛出访法国。当时胡锦涛是副主席,但是法国人都猜测在人大选举时他应该当选为主席,所以活动内容安排得很满。

  在这次出访中,有一个比较大而且很重要的活动――在法国国民关系研究所演讲。中方准备了一个胡主席自己的演讲稿,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最困难的是随后的即兴提问。根据国外惯例,这样的提问中方事先是拿不到问题内容的,我没有办法事先准备。

  在这场演讲中,法方本来答应不会提出不友好的问题,但是最后还是提到了一个关于“法轮功”的问题,而且语气十分恶劣。胡主席很沉着地应对。事后我感觉这场翻译做下来是很难的,也感到很欣慰,事先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准备,但双方的交流没因为我的翻译而不顺畅。

  为了顺畅,我们的一个通常的做法是,记者会或演讲前几分钟先去现场看一下,感受一下那里的气氛,以便能尽快静下心来工作。再就是要了解外国记者关心的问题和提问意向。可以通过上网了解他们报道的重点,并向记者会组织单位询问。这样可以心中有数,知己知彼。三就是要技术熟练,手眼都要快。我每次上场都要带几页纸的词汇放在一边备查。

  

  张颖 我在挑战极限的防非典记者招待会上

  

  张颖:1997年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2002年取得美国蒙特雷国际关系学院翻译系硕士学位。曾担任APEC首脑会议及部长会议(文莱)翻译;在术�基访欧期间被欧方特聘为欧盟外交事务委员彭定康专职译员;先后随江泽民、胡锦涛、李瑞环访问非洲四国;2003年春任北京防治非典新闻发布会译员。

  北京市首场防治非典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气氛是热烈而紧张的,同时有四家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王岐山代市长从一开始就略去了开场白,展现了一位极具开拓精神的实干家的风貌,可这也无疑打乱了我的心理预期。但我很快调整了心态,逐渐适应了他的风格。

  外电形容王市长“满腹经纶、口若悬河”,一点也不过分。在一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他没用一句套话,没有一句官话,而是借古论今、引经据典、恰到好处,平民化的生动语言拉近了他同市民的距离。他受到赞誉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敢说真话。

  王岐山市长的这两大魅力,对于翻译来讲却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因为平时我们最怕遇到不熟悉的谚语,尤其是要把不知出处的中文版英文谚语再译回原文。比如他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句谚语本来可以意译为“preparfortheworsl(做最坏的打算)”,但是随后市长又加了一句,“当我们把任何问题都考虑到万一的时候,说实话我们就很难决策了。”显然,如果前一句不把“万一”译出来,在内在逻辑和语气上就无法同后一句衔接;市长又说:“恐惧的心理比恐惧的到来更可怕。”这是句西方名言,说实在的,由于学识有限,此前别说是英文原话,就是中文译文我也未曾接触过,而且至今也没有查到权威的英文表述。

  所以反应一定要快,对中国和外国的语言、文化等都要非常熟悉才行。汉语中有许多成语、谚语,英文中也有很多经典的故事和幽默,如果不知道的话,就很难把意思翻译准确。

  与此同时,由于市长谈到的真实情况和最新动态事先所有媒体都没有报道’,没有“口径”可循;一些关键表述,如“群防群控”、“村自为战”、“床边X光机”等只能临时现想对应的英文词。我当时坐在台上心里没底,思想高度紧张。一些外国记者的提问也非常棘手,不仅语气尖锐,而且内容也极具政治敏感性。是直译还是做一些淡化处理?很多问题都是第一次遇到,这再一次考验我的综合素质。根据在翻译室积累的经验和领导平时的点拨,我当时选择基本上是直译。一是在没有固定意译表达方式或是通常的译法不适合时,直译是惟一既方便又能准确体现语意的方法;二是直播时不可能给你时间去比较斟酌哪种译法更好;三是这次发布会正是要凸显新一届领导集体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的魄力和形象,而准确传达提问记者的语气和意图,不仅不会破坏气氛,而且能使外国媒体更加相信政府不惧压力、开诚布公的态度。心里有了底之后,我再次摆脱紧张,自信心也增强了。“人不自信,谁人信之”,渐渐地我发现周围的气氛也更加缓和,偶尔和国内外记者目光交错时,还得到了他们肯定的微笑。

  在新当选的市政府领导与中外记者见面的那一次会上,中外记者踊跃提问。在长达50多分钟的问答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紧张”。前一天晚上我精心准备到11点钟,应该说整个翻译过程比较自如,但由于回答记者问题时市领导语速较快、间隔较长,所以对“现场速记”功夫的确是一次考验。另外,一些经济政策方面的专用词汇不时从回答问题的市领导的口中“蹦”出来,如“廉租房政策”、“房改加危改政策”、“土地一级开发”等等。对于这类词汇,我的翻译还不够精练,还得进一步加强学习。


相关文章

  • 资料王海容和唐闻生
  • 资料 王海容和唐闻生 文革期间,在毛泽东的所有外事活动中,始终有两名女人伴随他身边见证了中国与世 界风云变迁,她就是外交部叱咤风云的王海容和唐闻生. 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王海容,文革其间挺有名的,当 时就传是毛主席的亲戚. 王海容,湖南长沙 ...查看


  • 中美"乒乓外交"背后的秘密推手
  • 1971年3月18日第31届世乒赛定于日本名古屋举行,但距离报名截止日期还差10天之时,中国方面仍然没有动静.在此关键时刻,日本乒乓球协会会长后藤钾二排除国内右翼势力的阻挠,亲赴北京,希望以他的诚意促使中方在最后时刻改变主意.后藤表示日方在 ...查看


  • 涉外刑事诉讼资料
  • 什么是涉外刑事诉讼程序 来源: 作者: 日期:07-02-13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是指我国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处理具有涉外因素刑事案件时适用的诉讼程序. 涉外因素,是指我国司法机关立案查处的刑事案件含 ...查看


  • 甄鹏:简论苏联的历届外交部长
  • 发布时间:2012-05-17 14:49 作者:甄鹏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821次 --<历届外交部长的命运>读后 俄罗斯作家列昂尼德?姆列钦撰写的<历届外交部长的命运>(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徐葵.张达楠等 ...查看


  • 安全保密教育
  • 汕头大学党政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每一位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损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追究. 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查看


  • 揭秘两会冷艳美女翻译
  • 揭秘两会冷艳美女翻译 初中时立志做外交官(组图) 2013年03月14日 05:06 来源:新华网 作者:蒋大伟 1913人参与0 39条评论0 分享到: 更多 张京在国外留影 张京(左一)进外交部后军训照片 高一时,全班去太子湾公园玩.右 ...查看


  • 职场英语:女神翻译张璐首谈如何做好一名外交翻译
  • 分享一个免费试听课,名额有限,碰碰运气吧 http://m.meten.com/test/xingzuo.html?tid=16-73675-0 昨天"双12",小编很幸运地亲眼见到了"高冷女神翻译" ...查看


  • 正确义利观体现中国外交新思维
  •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是以理念创新带动概念创新,再以概念创新指引政策创新.这使得中国外交出现了自内而外.自上而下的思想支撑,为从守御应对转向积极作为提供了逻辑基础.因而,不理解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就不能正确理解当前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举措.其 ...查看


  •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翻译学校_明朝四夷馆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golia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2008年第6期(第10卷 总第42期) No.6 2008(Vol.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