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①)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的概念 ,如 、 、 、 、 。
2、 构成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 、 、 、 、 、 、
2、八大行星的公转具有的共同特征: 、 、
3、八大行星按温度、质量、体积可分为 行星( 、 、 、 )、 行星 ( 、 )、 行星( 、 )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八大行星中只有 才有生命。
2、具有生命的条件 、 、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 为地球提供能量
1、 叫太阳辐射。
2、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 。
3、太阳能量对地球的意义:
① ;② ;
③ ;④
4、太阳能量的来源:
5、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规律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由外向内依次为 、 、 。
2、 称为太阳活动,其主要类型和标志是光球
层的 、色球层的 ,其发生的平均周期为 年。
3、 太阳活动的整体性表现为 。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
① ②
③ ④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 自转:
(1)方向
(2)周期:1个太阳日(即1昼夜)为 ,1个恒星日(自转360°)为
(3)速度:画图说明
角速度分布规律 ;
线速度分布规律 。
2、 公转:画图说明
(1)方向
(2)周期:1个回归年为 天 小时 分 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在 月初,远日点在 月初。
(4)速度: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 ,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 。
二、自转与时差
1、昼夜半球与晨昏线(圈): 叫晨线、 叫昏线。
2、随着自转,东边时刻总比西边 ,每隔15°经度,地方时相差 小时。
3、时区与区时:
每15°经度内为一个时区,都以 的地方时作为该区标准时间,称为 ,
如南京(119°E)属于 时区,其中央经线是 ;北京属于 区,纽约属于 区,伦敦属于 区。 时区差就是 ,因时间东早西迟,故求东时则 ,求西时则 。
4、 日界线:
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人为规定的、固定的日界线,其西侧的
最早(新)的地方,是新的一天(一个月、一年、一个世纪)开始的地方;其东侧的 区是每一天
0:00
(联系新年寒山寺敲钟)
三、公转与季节
1、目前黄赤交角为 ,它是 平面与 平面的夹角。
2、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不断移动:填图
3、直射点移动引起某地 和
4、五带:热带范围包括 ,其天文特征是 ; 寒带范围包括 ,其天文特征是 ; 温带范围包括 ,其天文特征是 。
5、四季更替: 从天文上看,夏季是一年中 、 的季节;冬
季是一年中 、 的季节,春秋是过渡季节。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内部圈层
1、地震波就是 ,分为 (P)波和 (S)波。 P波速度较 ,能通过 物质,S波速度较 ,只能通过 态物质。 2、莫霍面:在大陆地下平均 千米深处,S、P波速度都明显 ,它是 、 的界面。
3、古登堡面:在地下平均 千米处, 波消失, 波减速,它是 、 的界面。
4、全球地壳平均厚度约 KM,大陆比海底 ,是由各种 组成的。 5、地幔分为上、下地幔,上地幔顶部由 组成,与地壳合称 圈。该圈下部是 层,可能是 的发源地。
6、地核又分为 、
,温度 、密度 、压力 。
二、外部圈层
1、大气圈:主要由 、 组成,温度、密度不均匀,不断运动。
2、水圈:由表层水体组成的 但 的圈层,不断循环。
3、生物圈:是 及 的总称,它包括 圈底部、 圈全部、 圈上部。
4、三大圈层的关系是 、 。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读图、填图:写出各箭头的含义
1:
2:
3:
4:
5:
6:
7:
8:
9: 是大气的根本热源; 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主要热源,所以说“高处不胜寒”。
二、热力环流
1、画图、说明: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 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 差→空气的 运动,形成环流。
2、画出城郊环流、海陆风环流、沃克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高空风向最终与 平行;
2、地面风向最终与 斜交;
3、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力就 。
4、风向是指 (来向、去向)。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形成机制
1、 地表均匀、地球无自转时的闭合环流
2、 地表均匀、地球自转时的三圈环流
3、 地表的气压带、风带:在右图标出各气压带、风带、环流
4、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
幅度较 (大,小)
二、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由于地表性质不均、海陆差异、地形起伏,气压带不完全呈
状,而是出现了多个 ,且季节性演替。如亚欧大陆与
太平洋:一月大陆上是 中心,海洋上是 中心;
七月大陆上是 中心,海洋上是 中心。 导致了 现象的出现,出现不同天气:冬季东亚吹 风,天气 ;夏季东亚则吹 风,天气 。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 控制,特征 ;
2、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 控制,特征 ;
3、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 控制,特征 ;
4、地中海气候受 、 交替控制,特征 ;
5、热带草原气候受 、 交替控制,特征 ;
6、形成气候的因素有 、 、 、 、 。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 叫气团。
2、 叫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叫 ,锋面总向 侧倾斜。
3、冷锋过后气温 、气压 、天气 ;我国终年有冷锋, 半年多些。夏季 地区的暴雨也是冷锋造成的。
4、暖锋过后气温 、气压 、天气 。我国 、 地区多见。
5、准静止锋是指 ,如我国 地区的梅雨。
二、低压、高压与天气
1、低压、高压是指 而言,
气旋、反气旋是指 而言。
2、 低压(气旋)与天气 :
在右图中标出995、1000、1005百帕,画出气旋的俯视
和侧视气流,并推测其下天气。
3、高压(反气旋)与天气:画图说明
在右图中标出995、1000、1005百帕,画出反气旋的俯
视和侧视气流,并推测其下天气。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
1、按时间尺度分为 、 、 。
2、过去一万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特点是 。
3、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特点是 ,但各地不均。
二、可能的影响
1、引起海面上升,它是由 、 造成的,对 、 地区影响大。
2、引起气温和干湿变化:低纬度地区农业产量 ,高纬度国家农产量 。
3、影响水循环:蒸发 ,水旱灾害的频次、强度 ,水资源 。
三、气候变化的对策
1、通过技术措施减少 、 等温室气体: 、 。
2、修建 ,防止海水入侵,改良 。
3、市区温度高于郊区的原因是 。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形态包括 、 、 。
2、地球上最多的水是 水,占 %。
3、陆地水种类多,其主体是 ,但人类常用的水是 、 、 。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就是 。
2、水循环按发生的领域分为 、 、 。对人类
意义最大的领域是 ,它促进 更新。
3、水循环的意义:① ②
③ ④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定义: 。
2、洋流类型: 叫暖流, 叫寒流。
3、按成因,洋流分为 流、 流、 流。
4、洋流模式:画图
5、洋流分布:画出三大洋的洋流系统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2、
3、
4、
5、
三、厄尔尼诺现象
1、现象表现: 水温升高,使渔业产量 。
2、后果: 地区多水灾, 地区多旱灾。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通常所言水资源指 , 地区水资源丰富。
2、水资源的丰歉以 来衡量,除南极洲外, 洲最多, 洲最少; 国最多,其次为 (国家),我国居第三。
3、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空间上 多、 少,时间上 多、 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数量影响 ,水资源质量影响 。
2、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的影响程度不同: 古代文明多在 地区;近代技术进步,取水广而深,拓展了 。
三、合理用水
1、 和 ,使人类对水的需求大增。
2、 使可用淡水减少。
3、开源措施: 、 、 、 、
4、节流措施: 、 、 。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 。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 、 ,其中 是塑造地形
的主要方式,按方向、性质,它又分为 运动和 运动,前者在地表形成 、 ;后者则引起 和 。就全球而言, 运动占主导。
3、内力作用造就了 与 、 与 ,使地表变得 。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有 、 、 、 等媒质引起地形变化,其能量主要来自 。
其方式包括 、 、 、 。
2、风化主要是指在 、 、 影响下,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堆积在原地。
3、侵蚀作用是指 、 、 运动状态下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并发生迁移
而形成新的地貌。如 、 、 、 、 、 。
4、搬运作用: 、 、 等将风化、侵蚀产物迁移到别处。如 、 。
5、堆积作用:搬运作用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搬运物便沉积下来。如 、 、 。
6、可见,外力作用总是不断 地表,并 高 低,使地表 。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右图中填出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说明各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①
②
③
④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二)断块山
1、断层是指
2、断层一侧相对上升则形成 ,如我国的 山、 山、 山;一侧相对下沉
则形成 ,如我国的 、 。
(三)火山
1、岩浆沿 流出地面,则形成宽大玄武岩高原,如 高原;若沿 喷出,则形成火山,如 、 、 。
2、火山由 、 组成。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一般而言,山区交通以 为主,其次是 。
2、山区的交通线路选址时,往往在 地带,且采用 方式。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域堆积地貌
(二)堆积地貌
1、定义:
2、冲积平原包括山区的 、中下游河道凸岸的 、入海或入湖时的 。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高原山区的聚落集中于 ,呈 状。
2、山区聚落分布于 ,呈 状。
3、冲积平原地平、土肥、水网稠密、运输便利,聚落多沿 或 发展。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表要素通过 循环、 循环、 循环,形成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 功能:它主要依赖于众多要素共同参与的 作用。
(2) 功能:各要素通过 和 ,使性质保持 。
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或引起其他要素的演化。
三、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雨林减少会引起 、 ,而植树造林则能 、 、
2、人类活动容易干预的自然要素是 、 ,而对 影响较小。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1、 没有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
2、 地域差异的空间尺度(规模)不同:有 性的、 内部的、同一座山区的。
二、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受 影响,自然带沿 方向更替,以 为基础。
2、在 纬和 纬地区横穿大陆, 纬地区则呈现东西有别的南北更替。
三、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受 影响不同,沿 方向更替,以 为基础。
2、在 纬大陆表现明显。
读出理想大陆上各自然带名称。画
出沿岸洋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图中,1-2-3-4-5-10-11和1-6-7-10-11体现了 变化规律; 4-8-9-8-6和5-8-9-87体现了 变化规律。
数字 和 自然带都是 带,而气候类型分别是 、 ; 数字 和 所在气候类型都是 ,而自然带分别是 、 。
四、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随着海拔变化,山坡的 差异很大,形成垂直气候带。
2、山地垂直带谱是由 基础发展的,故与 规律相似。
3、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则垂直带数目越 。如乞力马扎罗山比阿尔卑斯山的自然带
高中地理(必修①)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的概念 ,如 、 、 、 、 。
2、 构成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 、 、 、 、 、 、
2、八大行星的公转具有的共同特征: 、 、
3、八大行星按温度、质量、体积可分为 行星( 、 、 、 )、 行星 ( 、 )、 行星( 、 )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八大行星中只有 才有生命。
2、具有生命的条件 、 、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 为地球提供能量
1、 叫太阳辐射。
2、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 。
3、太阳能量对地球的意义:
① ;② ;
③ ;④
4、太阳能量的来源:
5、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规律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由外向内依次为 、 、 。
2、 称为太阳活动,其主要类型和标志是光球
层的 、色球层的 ,其发生的平均周期为 年。
3、 太阳活动的整体性表现为 。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
① ②
③ ④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 自转:
(1)方向
(2)周期:1个太阳日(即1昼夜)为 ,1个恒星日(自转360°)为
(3)速度:画图说明
角速度分布规律 ;
线速度分布规律 。
2、 公转:画图说明
(1)方向
(2)周期:1个回归年为 天 小时 分 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在 月初,远日点在 月初。
(4)速度: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 ,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 。
二、自转与时差
1、昼夜半球与晨昏线(圈): 叫晨线、 叫昏线。
2、随着自转,东边时刻总比西边 ,每隔15°经度,地方时相差 小时。
3、时区与区时:
每15°经度内为一个时区,都以 的地方时作为该区标准时间,称为 ,
如南京(119°E)属于 时区,其中央经线是 ;北京属于 区,纽约属于 区,伦敦属于 区。 时区差就是 ,因时间东早西迟,故求东时则 ,求西时则 。
4、 日界线:
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人为规定的、固定的日界线,其西侧的
最早(新)的地方,是新的一天(一个月、一年、一个世纪)开始的地方;其东侧的 区是每一天
0:00
(联系新年寒山寺敲钟)
三、公转与季节
1、目前黄赤交角为 ,它是 平面与 平面的夹角。
2、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不断移动:填图
3、直射点移动引起某地 和
4、五带:热带范围包括 ,其天文特征是 ; 寒带范围包括 ,其天文特征是 ; 温带范围包括 ,其天文特征是 。
5、四季更替: 从天文上看,夏季是一年中 、 的季节;冬
季是一年中 、 的季节,春秋是过渡季节。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内部圈层
1、地震波就是 ,分为 (P)波和 (S)波。 P波速度较 ,能通过 物质,S波速度较 ,只能通过 态物质。 2、莫霍面:在大陆地下平均 千米深处,S、P波速度都明显 ,它是 、 的界面。
3、古登堡面:在地下平均 千米处, 波消失, 波减速,它是 、 的界面。
4、全球地壳平均厚度约 KM,大陆比海底 ,是由各种 组成的。 5、地幔分为上、下地幔,上地幔顶部由 组成,与地壳合称 圈。该圈下部是 层,可能是 的发源地。
6、地核又分为 、
,温度 、密度 、压力 。
二、外部圈层
1、大气圈:主要由 、 组成,温度、密度不均匀,不断运动。
2、水圈:由表层水体组成的 但 的圈层,不断循环。
3、生物圈:是 及 的总称,它包括 圈底部、 圈全部、 圈上部。
4、三大圈层的关系是 、 。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读图、填图:写出各箭头的含义
1:
2:
3:
4:
5:
6:
7:
8:
9: 是大气的根本热源; 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主要热源,所以说“高处不胜寒”。
二、热力环流
1、画图、说明: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 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 差→空气的 运动,形成环流。
2、画出城郊环流、海陆风环流、沃克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高空风向最终与 平行;
2、地面风向最终与 斜交;
3、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力就 。
4、风向是指 (来向、去向)。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形成机制
1、 地表均匀、地球无自转时的闭合环流
2、 地表均匀、地球自转时的三圈环流
3、 地表的气压带、风带:在右图标出各气压带、风带、环流
4、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
幅度较 (大,小)
二、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由于地表性质不均、海陆差异、地形起伏,气压带不完全呈
状,而是出现了多个 ,且季节性演替。如亚欧大陆与
太平洋:一月大陆上是 中心,海洋上是 中心;
七月大陆上是 中心,海洋上是 中心。 导致了 现象的出现,出现不同天气:冬季东亚吹 风,天气 ;夏季东亚则吹 风,天气 。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 控制,特征 ;
2、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 控制,特征 ;
3、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 控制,特征 ;
4、地中海气候受 、 交替控制,特征 ;
5、热带草原气候受 、 交替控制,特征 ;
6、形成气候的因素有 、 、 、 、 。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 叫气团。
2、 叫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叫 ,锋面总向 侧倾斜。
3、冷锋过后气温 、气压 、天气 ;我国终年有冷锋, 半年多些。夏季 地区的暴雨也是冷锋造成的。
4、暖锋过后气温 、气压 、天气 。我国 、 地区多见。
5、准静止锋是指 ,如我国 地区的梅雨。
二、低压、高压与天气
1、低压、高压是指 而言,
气旋、反气旋是指 而言。
2、 低压(气旋)与天气 :
在右图中标出995、1000、1005百帕,画出气旋的俯视
和侧视气流,并推测其下天气。
3、高压(反气旋)与天气:画图说明
在右图中标出995、1000、1005百帕,画出反气旋的俯
视和侧视气流,并推测其下天气。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
1、按时间尺度分为 、 、 。
2、过去一万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特点是 。
3、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特点是 ,但各地不均。
二、可能的影响
1、引起海面上升,它是由 、 造成的,对 、 地区影响大。
2、引起气温和干湿变化:低纬度地区农业产量 ,高纬度国家农产量 。
3、影响水循环:蒸发 ,水旱灾害的频次、强度 ,水资源 。
三、气候变化的对策
1、通过技术措施减少 、 等温室气体: 、 。
2、修建 ,防止海水入侵,改良 。
3、市区温度高于郊区的原因是 。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形态包括 、 、 。
2、地球上最多的水是 水,占 %。
3、陆地水种类多,其主体是 ,但人类常用的水是 、 、 。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就是 。
2、水循环按发生的领域分为 、 、 。对人类
意义最大的领域是 ,它促进 更新。
3、水循环的意义:① ②
③ ④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定义: 。
2、洋流类型: 叫暖流, 叫寒流。
3、按成因,洋流分为 流、 流、 流。
4、洋流模式:画图
5、洋流分布:画出三大洋的洋流系统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2、
3、
4、
5、
三、厄尔尼诺现象
1、现象表现: 水温升高,使渔业产量 。
2、后果: 地区多水灾, 地区多旱灾。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通常所言水资源指 , 地区水资源丰富。
2、水资源的丰歉以 来衡量,除南极洲外, 洲最多, 洲最少; 国最多,其次为 (国家),我国居第三。
3、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空间上 多、 少,时间上 多、 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数量影响 ,水资源质量影响 。
2、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的影响程度不同: 古代文明多在 地区;近代技术进步,取水广而深,拓展了 。
三、合理用水
1、 和 ,使人类对水的需求大增。
2、 使可用淡水减少。
3、开源措施: 、 、 、 、
4、节流措施: 、 、 。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 。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 、 ,其中 是塑造地形
的主要方式,按方向、性质,它又分为 运动和 运动,前者在地表形成 、 ;后者则引起 和 。就全球而言, 运动占主导。
3、内力作用造就了 与 、 与 ,使地表变得 。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有 、 、 、 等媒质引起地形变化,其能量主要来自 。
其方式包括 、 、 、 。
2、风化主要是指在 、 、 影响下,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堆积在原地。
3、侵蚀作用是指 、 、 运动状态下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并发生迁移
而形成新的地貌。如 、 、 、 、 、 。
4、搬运作用: 、 、 等将风化、侵蚀产物迁移到别处。如 、 。
5、堆积作用:搬运作用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搬运物便沉积下来。如 、 、 。
6、可见,外力作用总是不断 地表,并 高 低,使地表 。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右图中填出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说明各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①
②
③
④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二)断块山
1、断层是指
2、断层一侧相对上升则形成 ,如我国的 山、 山、 山;一侧相对下沉
则形成 ,如我国的 、 。
(三)火山
1、岩浆沿 流出地面,则形成宽大玄武岩高原,如 高原;若沿 喷出,则形成火山,如 、 、 。
2、火山由 、 组成。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一般而言,山区交通以 为主,其次是 。
2、山区的交通线路选址时,往往在 地带,且采用 方式。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域堆积地貌
(二)堆积地貌
1、定义:
2、冲积平原包括山区的 、中下游河道凸岸的 、入海或入湖时的 。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高原山区的聚落集中于 ,呈 状。
2、山区聚落分布于 ,呈 状。
3、冲积平原地平、土肥、水网稠密、运输便利,聚落多沿 或 发展。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表要素通过 循环、 循环、 循环,形成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 功能:它主要依赖于众多要素共同参与的 作用。
(2) 功能:各要素通过 和 ,使性质保持 。
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或引起其他要素的演化。
三、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雨林减少会引起 、 ,而植树造林则能 、 、
2、人类活动容易干预的自然要素是 、 ,而对 影响较小。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1、 没有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
2、 地域差异的空间尺度(规模)不同:有 性的、 内部的、同一座山区的。
二、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受 影响,自然带沿 方向更替,以 为基础。
2、在 纬和 纬地区横穿大陆, 纬地区则呈现东西有别的南北更替。
三、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受 影响不同,沿 方向更替,以 为基础。
2、在 纬大陆表现明显。
读出理想大陆上各自然带名称。画
出沿岸洋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图中,1-2-3-4-5-10-11和1-6-7-10-11体现了 变化规律; 4-8-9-8-6和5-8-9-87体现了 变化规律。
数字 和 自然带都是 带,而气候类型分别是 、 ; 数字 和 所在气候类型都是 ,而自然带分别是 、 。
四、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随着海拔变化,山坡的 差异很大,形成垂直气候带。
2、山地垂直带谱是由 基础发展的,故与 规律相似。
3、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则垂直带数目越 。如乞力马扎罗山比阿尔卑斯山的自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