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①)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的概念 ,如 、 、 、 、 。

2、 构成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 、 、 、 、 、 、

2、八大行星的公转具有的共同特征: 、 、

3、八大行星按温度、质量、体积可分为 行星( 、 、 、 )、 行星 ( 、 )、 行星( 、 )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八大行星中只有 才有生命。

2、具有生命的条件 、 、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 为地球提供能量

1、 叫太阳辐射。

2、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 。

3、太阳能量对地球的意义:

① ;② ;

③ ;④

4、太阳能量的来源:

5、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规律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由外向内依次为 、 、 。

2、 称为太阳活动,其主要类型和标志是光球

层的 、色球层的 ,其发生的平均周期为 年。

3、 太阳活动的整体性表现为 。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

① ②

③ ④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 自转:

(1)方向

(2)周期:1个太阳日(即1昼夜)为 ,1个恒星日(自转360°)为

(3)速度:画图说明

角速度分布规律 ;

线速度分布规律 。

2、 公转:画图说明

(1)方向

(2)周期:1个回归年为 天 小时 分 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在 月初,远日点在 月初。

(4)速度: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 ,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 。

二、自转与时差

1、昼夜半球与晨昏线(圈): 叫晨线、 叫昏线。

2、随着自转,东边时刻总比西边 ,每隔15°经度,地方时相差 小时。

3、时区与区时:

每15°经度内为一个时区,都以 的地方时作为该区标准时间,称为 ,

如南京(119°E)属于 时区,其中央经线是 ;北京属于 区,纽约属于 区,伦敦属于 区。 时区差就是 ,因时间东早西迟,故求东时则 ,求西时则 。

4、 日界线:

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人为规定的、固定的日界线,其西侧的

最早(新)的地方,是新的一天(一个月、一年、一个世纪)开始的地方;其东侧的 区是每一天

0:00

(联系新年寒山寺敲钟)

三、公转与季节

1、目前黄赤交角为 ,它是 平面与 平面的夹角。

2、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不断移动:填图

3、直射点移动引起某地 和

4、五带:热带范围包括 ,其天文特征是 ; 寒带范围包括 ,其天文特征是 ; 温带范围包括 ,其天文特征是 。

5、四季更替: 从天文上看,夏季是一年中 、 的季节;冬

季是一年中 、 的季节,春秋是过渡季节。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内部圈层

1、地震波就是 ,分为 (P)波和 (S)波。 P波速度较 ,能通过 物质,S波速度较 ,只能通过 态物质。 2、莫霍面:在大陆地下平均 千米深处,S、P波速度都明显 ,它是 、 的界面。

3、古登堡面:在地下平均 千米处, 波消失, 波减速,它是 、 的界面。

4、全球地壳平均厚度约 KM,大陆比海底 ,是由各种 组成的。 5、地幔分为上、下地幔,上地幔顶部由 组成,与地壳合称 圈。该圈下部是 层,可能是 的发源地。

6、地核又分为 、

,温度 、密度 、压力 。

二、外部圈层

1、大气圈:主要由 、 组成,温度、密度不均匀,不断运动。

2、水圈:由表层水体组成的 但 的圈层,不断循环。

3、生物圈:是 及 的总称,它包括 圈底部、 圈全部、 圈上部。

4、三大圈层的关系是 、 。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读图、填图:写出各箭头的含义

1:

2:

3:

4:

5:

6:

7:

8:

9: 是大气的根本热源; 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主要热源,所以说“高处不胜寒”。

二、热力环流

1、画图、说明: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 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 差→空气的 运动,形成环流。

2、画出城郊环流、海陆风环流、沃克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高空风向最终与 平行;

2、地面风向最终与 斜交;

3、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力就 。

4、风向是指 (来向、去向)。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形成机制

1、 地表均匀、地球无自转时的闭合环流

2、 地表均匀、地球自转时的三圈环流

3、 地表的气压带、风带:在右图标出各气压带、风带、环流

4、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

幅度较 (大,小)

二、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由于地表性质不均、海陆差异、地形起伏,气压带不完全呈

状,而是出现了多个 ,且季节性演替。如亚欧大陆与

太平洋:一月大陆上是 中心,海洋上是 中心;

七月大陆上是 中心,海洋上是 中心。 导致了 现象的出现,出现不同天气:冬季东亚吹 风,天气 ;夏季东亚则吹 风,天气 。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 控制,特征 ;

2、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 控制,特征 ;

3、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 控制,特征 ;

4、地中海气候受 、 交替控制,特征 ;

5、热带草原气候受 、 交替控制,特征 ;

6、形成气候的因素有 、 、 、 、 。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 叫气团。

2、 叫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叫 ,锋面总向 侧倾斜。

3、冷锋过后气温 、气压 、天气 ;我国终年有冷锋, 半年多些。夏季 地区的暴雨也是冷锋造成的。

4、暖锋过后气温 、气压 、天气 。我国 、 地区多见。

5、准静止锋是指 ,如我国 地区的梅雨。

二、低压、高压与天气

1、低压、高压是指 而言,

气旋、反气旋是指 而言。

2、 低压(气旋)与天气 :

在右图中标出995、1000、1005百帕,画出气旋的俯视

和侧视气流,并推测其下天气。

3、高压(反气旋)与天气:画图说明

在右图中标出995、1000、1005百帕,画出反气旋的俯

视和侧视气流,并推测其下天气。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

1、按时间尺度分为 、 、 。

2、过去一万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特点是 。

3、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特点是 ,但各地不均。

二、可能的影响

1、引起海面上升,它是由 、 造成的,对 、 地区影响大。

2、引起气温和干湿变化:低纬度地区农业产量 ,高纬度国家农产量 。

3、影响水循环:蒸发 ,水旱灾害的频次、强度 ,水资源 。

三、气候变化的对策

1、通过技术措施减少 、 等温室气体: 、 。

2、修建 ,防止海水入侵,改良 。

3、市区温度高于郊区的原因是 。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形态包括 、 、 。

2、地球上最多的水是 水,占 %。

3、陆地水种类多,其主体是 ,但人类常用的水是 、 、 。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就是 。

2、水循环按发生的领域分为 、 、 。对人类

意义最大的领域是 ,它促进 更新。

3、水循环的意义:① ②

③ ④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定义: 。

2、洋流类型: 叫暖流, 叫寒流。

3、按成因,洋流分为 流、 流、 流。

4、洋流模式:画图

5、洋流分布:画出三大洋的洋流系统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2、

3、

4、

5、

三、厄尔尼诺现象

1、现象表现: 水温升高,使渔业产量 。

2、后果: 地区多水灾, 地区多旱灾。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通常所言水资源指 , 地区水资源丰富。

2、水资源的丰歉以 来衡量,除南极洲外, 洲最多, 洲最少; 国最多,其次为 (国家),我国居第三。

3、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空间上 多、 少,时间上 多、 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数量影响 ,水资源质量影响 。

2、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的影响程度不同: 古代文明多在 地区;近代技术进步,取水广而深,拓展了 。

三、合理用水

1、 和 ,使人类对水的需求大增。

2、 使可用淡水减少。

3、开源措施: 、 、 、 、

4、节流措施: 、 、 。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 。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 、 ,其中 是塑造地形

的主要方式,按方向、性质,它又分为 运动和 运动,前者在地表形成 、 ;后者则引起 和 。就全球而言, 运动占主导。

3、内力作用造就了 与 、 与 ,使地表变得 。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有 、 、 、 等媒质引起地形变化,其能量主要来自 。

其方式包括 、 、 、 。

2、风化主要是指在 、 、 影响下,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堆积在原地。

3、侵蚀作用是指 、 、 运动状态下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并发生迁移

而形成新的地貌。如 、 、 、 、 、 。

4、搬运作用: 、 、 等将风化、侵蚀产物迁移到别处。如 、 。

5、堆积作用:搬运作用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搬运物便沉积下来。如 、 、 。

6、可见,外力作用总是不断 地表,并 高 低,使地表 。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右图中填出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说明各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①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二)断块山

1、断层是指

2、断层一侧相对上升则形成 ,如我国的 山、 山、 山;一侧相对下沉

则形成 ,如我国的 、 。

(三)火山

1、岩浆沿 流出地面,则形成宽大玄武岩高原,如 高原;若沿 喷出,则形成火山,如 、 、 。

2、火山由 、 组成。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一般而言,山区交通以 为主,其次是 。

2、山区的交通线路选址时,往往在 地带,且采用 方式。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域堆积地貌

(二)堆积地貌

1、定义:

2、冲积平原包括山区的 、中下游河道凸岸的 、入海或入湖时的 。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高原山区的聚落集中于 ,呈 状。

2、山区聚落分布于 ,呈 状。

3、冲积平原地平、土肥、水网稠密、运输便利,聚落多沿 或 发展。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表要素通过 循环、 循环、 循环,形成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 功能:它主要依赖于众多要素共同参与的 作用。

(2) 功能:各要素通过 和 ,使性质保持 。

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或引起其他要素的演化。

三、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雨林减少会引起 、 ,而植树造林则能 、 、

2、人类活动容易干预的自然要素是 、 ,而对 影响较小。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1、 没有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

2、 地域差异的空间尺度(规模)不同:有 性的、 内部的、同一座山区的。

二、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受 影响,自然带沿 方向更替,以 为基础。

2、在 纬和 纬地区横穿大陆, 纬地区则呈现东西有别的南北更替。

三、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受 影响不同,沿 方向更替,以 为基础。

2、在 纬大陆表现明显。

读出理想大陆上各自然带名称。画

出沿岸洋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图中,1-2-3-4-5-10-11和1-6-7-10-11体现了 变化规律; 4-8-9-8-6和5-8-9-87体现了 变化规律。

数字 和 自然带都是 带,而气候类型分别是 、 ; 数字 和 所在气候类型都是 ,而自然带分别是 、 。

四、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随着海拔变化,山坡的 差异很大,形成垂直气候带。

2、山地垂直带谱是由 基础发展的,故与 规律相似。

3、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则垂直带数目越 。如乞力马扎罗山比阿尔卑斯山的自然带

高中地理(必修①)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的概念 ,如 、 、 、 、 。

2、 构成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 、 、 、 、 、 、

2、八大行星的公转具有的共同特征: 、 、

3、八大行星按温度、质量、体积可分为 行星( 、 、 、 )、 行星 ( 、 )、 行星( 、 )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八大行星中只有 才有生命。

2、具有生命的条件 、 、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 为地球提供能量

1、 叫太阳辐射。

2、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 。

3、太阳能量对地球的意义:

① ;② ;

③ ;④

4、太阳能量的来源:

5、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规律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由外向内依次为 、 、 。

2、 称为太阳活动,其主要类型和标志是光球

层的 、色球层的 ,其发生的平均周期为 年。

3、 太阳活动的整体性表现为 。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

① ②

③ ④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 自转:

(1)方向

(2)周期:1个太阳日(即1昼夜)为 ,1个恒星日(自转360°)为

(3)速度:画图说明

角速度分布规律 ;

线速度分布规律 。

2、 公转:画图说明

(1)方向

(2)周期:1个回归年为 天 小时 分 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在 月初,远日点在 月初。

(4)速度: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 ,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 。

二、自转与时差

1、昼夜半球与晨昏线(圈): 叫晨线、 叫昏线。

2、随着自转,东边时刻总比西边 ,每隔15°经度,地方时相差 小时。

3、时区与区时:

每15°经度内为一个时区,都以 的地方时作为该区标准时间,称为 ,

如南京(119°E)属于 时区,其中央经线是 ;北京属于 区,纽约属于 区,伦敦属于 区。 时区差就是 ,因时间东早西迟,故求东时则 ,求西时则 。

4、 日界线:

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人为规定的、固定的日界线,其西侧的

最早(新)的地方,是新的一天(一个月、一年、一个世纪)开始的地方;其东侧的 区是每一天

0:00

(联系新年寒山寺敲钟)

三、公转与季节

1、目前黄赤交角为 ,它是 平面与 平面的夹角。

2、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不断移动:填图

3、直射点移动引起某地 和

4、五带:热带范围包括 ,其天文特征是 ; 寒带范围包括 ,其天文特征是 ; 温带范围包括 ,其天文特征是 。

5、四季更替: 从天文上看,夏季是一年中 、 的季节;冬

季是一年中 、 的季节,春秋是过渡季节。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内部圈层

1、地震波就是 ,分为 (P)波和 (S)波。 P波速度较 ,能通过 物质,S波速度较 ,只能通过 态物质。 2、莫霍面:在大陆地下平均 千米深处,S、P波速度都明显 ,它是 、 的界面。

3、古登堡面:在地下平均 千米处, 波消失, 波减速,它是 、 的界面。

4、全球地壳平均厚度约 KM,大陆比海底 ,是由各种 组成的。 5、地幔分为上、下地幔,上地幔顶部由 组成,与地壳合称 圈。该圈下部是 层,可能是 的发源地。

6、地核又分为 、

,温度 、密度 、压力 。

二、外部圈层

1、大气圈:主要由 、 组成,温度、密度不均匀,不断运动。

2、水圈:由表层水体组成的 但 的圈层,不断循环。

3、生物圈:是 及 的总称,它包括 圈底部、 圈全部、 圈上部。

4、三大圈层的关系是 、 。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读图、填图:写出各箭头的含义

1:

2:

3:

4:

5:

6:

7:

8:

9: 是大气的根本热源; 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主要热源,所以说“高处不胜寒”。

二、热力环流

1、画图、说明: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 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 差→空气的 运动,形成环流。

2、画出城郊环流、海陆风环流、沃克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高空风向最终与 平行;

2、地面风向最终与 斜交;

3、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力就 。

4、风向是指 (来向、去向)。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形成机制

1、 地表均匀、地球无自转时的闭合环流

2、 地表均匀、地球自转时的三圈环流

3、 地表的气压带、风带:在右图标出各气压带、风带、环流

4、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

幅度较 (大,小)

二、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由于地表性质不均、海陆差异、地形起伏,气压带不完全呈

状,而是出现了多个 ,且季节性演替。如亚欧大陆与

太平洋:一月大陆上是 中心,海洋上是 中心;

七月大陆上是 中心,海洋上是 中心。 导致了 现象的出现,出现不同天气:冬季东亚吹 风,天气 ;夏季东亚则吹 风,天气 。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 控制,特征 ;

2、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 控制,特征 ;

3、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 控制,特征 ;

4、地中海气候受 、 交替控制,特征 ;

5、热带草原气候受 、 交替控制,特征 ;

6、形成气候的因素有 、 、 、 、 。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 叫气团。

2、 叫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叫 ,锋面总向 侧倾斜。

3、冷锋过后气温 、气压 、天气 ;我国终年有冷锋, 半年多些。夏季 地区的暴雨也是冷锋造成的。

4、暖锋过后气温 、气压 、天气 。我国 、 地区多见。

5、准静止锋是指 ,如我国 地区的梅雨。

二、低压、高压与天气

1、低压、高压是指 而言,

气旋、反气旋是指 而言。

2、 低压(气旋)与天气 :

在右图中标出995、1000、1005百帕,画出气旋的俯视

和侧视气流,并推测其下天气。

3、高压(反气旋)与天气:画图说明

在右图中标出995、1000、1005百帕,画出反气旋的俯

视和侧视气流,并推测其下天气。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

1、按时间尺度分为 、 、 。

2、过去一万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特点是 。

3、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特点是 ,但各地不均。

二、可能的影响

1、引起海面上升,它是由 、 造成的,对 、 地区影响大。

2、引起气温和干湿变化:低纬度地区农业产量 ,高纬度国家农产量 。

3、影响水循环:蒸发 ,水旱灾害的频次、强度 ,水资源 。

三、气候变化的对策

1、通过技术措施减少 、 等温室气体: 、 。

2、修建 ,防止海水入侵,改良 。

3、市区温度高于郊区的原因是 。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形态包括 、 、 。

2、地球上最多的水是 水,占 %。

3、陆地水种类多,其主体是 ,但人类常用的水是 、 、 。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就是 。

2、水循环按发生的领域分为 、 、 。对人类

意义最大的领域是 ,它促进 更新。

3、水循环的意义:① ②

③ ④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定义: 。

2、洋流类型: 叫暖流, 叫寒流。

3、按成因,洋流分为 流、 流、 流。

4、洋流模式:画图

5、洋流分布:画出三大洋的洋流系统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2、

3、

4、

5、

三、厄尔尼诺现象

1、现象表现: 水温升高,使渔业产量 。

2、后果: 地区多水灾, 地区多旱灾。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通常所言水资源指 , 地区水资源丰富。

2、水资源的丰歉以 来衡量,除南极洲外, 洲最多, 洲最少; 国最多,其次为 (国家),我国居第三。

3、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空间上 多、 少,时间上 多、 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数量影响 ,水资源质量影响 。

2、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的影响程度不同: 古代文明多在 地区;近代技术进步,取水广而深,拓展了 。

三、合理用水

1、 和 ,使人类对水的需求大增。

2、 使可用淡水减少。

3、开源措施: 、 、 、 、

4、节流措施: 、 、 。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 。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 、 ,其中 是塑造地形

的主要方式,按方向、性质,它又分为 运动和 运动,前者在地表形成 、 ;后者则引起 和 。就全球而言, 运动占主导。

3、内力作用造就了 与 、 与 ,使地表变得 。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有 、 、 、 等媒质引起地形变化,其能量主要来自 。

其方式包括 、 、 、 。

2、风化主要是指在 、 、 影响下,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堆积在原地。

3、侵蚀作用是指 、 、 运动状态下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并发生迁移

而形成新的地貌。如 、 、 、 、 、 。

4、搬运作用: 、 、 等将风化、侵蚀产物迁移到别处。如 、 。

5、堆积作用:搬运作用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搬运物便沉积下来。如 、 、 。

6、可见,外力作用总是不断 地表,并 高 低,使地表 。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右图中填出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说明各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①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二)断块山

1、断层是指

2、断层一侧相对上升则形成 ,如我国的 山、 山、 山;一侧相对下沉

则形成 ,如我国的 、 。

(三)火山

1、岩浆沿 流出地面,则形成宽大玄武岩高原,如 高原;若沿 喷出,则形成火山,如 、 、 。

2、火山由 、 组成。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一般而言,山区交通以 为主,其次是 。

2、山区的交通线路选址时,往往在 地带,且采用 方式。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域堆积地貌

(二)堆积地貌

1、定义:

2、冲积平原包括山区的 、中下游河道凸岸的 、入海或入湖时的 。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高原山区的聚落集中于 ,呈 状。

2、山区聚落分布于 ,呈 状。

3、冲积平原地平、土肥、水网稠密、运输便利,聚落多沿 或 发展。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表要素通过 循环、 循环、 循环,形成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 功能:它主要依赖于众多要素共同参与的 作用。

(2) 功能:各要素通过 和 ,使性质保持 。

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或引起其他要素的演化。

三、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雨林减少会引起 、 ,而植树造林则能 、 、

2、人类活动容易干预的自然要素是 、 ,而对 影响较小。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1、 没有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

2、 地域差异的空间尺度(规模)不同:有 性的、 内部的、同一座山区的。

二、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受 影响,自然带沿 方向更替,以 为基础。

2、在 纬和 纬地区横穿大陆, 纬地区则呈现东西有别的南北更替。

三、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受 影响不同,沿 方向更替,以 为基础。

2、在 纬大陆表现明显。

读出理想大陆上各自然带名称。画

出沿岸洋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图中,1-2-3-4-5-10-11和1-6-7-10-11体现了 变化规律; 4-8-9-8-6和5-8-9-87体现了 变化规律。

数字 和 自然带都是 带,而气候类型分别是 、 ; 数字 和 所在气候类型都是 ,而自然带分别是 、 。

四、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随着海拔变化,山坡的 差异很大,形成垂直气候带。

2、山地垂直带谱是由 基础发展的,故与 规律相似。

3、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则垂直带数目越 。如乞力马扎罗山比阿尔卑斯山的自然带


相关文章

  •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
  • 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提纲 1.(1)天体系统的级别: 『填空』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 ...查看


  •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 高中地理·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①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 ...查看


  •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案
  •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案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江都市丁沟中学 陈芳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根据有关资料,说明近百年来的全球 气候变暖 ...查看


  •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复习提纲
  • 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高考复习提纲 一.知识点网络 二.知识点精讲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数据:"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 ...查看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完整版)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高中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的高二文理分科学习,将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崭新的起点,也可能是很多同学学习成效的另一分水岭.因此即将来临的暑假自主学习时间对于每位同 ...查看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复习提纲原题.练习
  •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 单位,它是人们在 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 特征,以及一定的 . .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 ,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 干湿地区. 区 ...查看


  • 2015-2016高三地理备考计划
  • 2015-2016 一.指导思想 学年高三地理备考计划 以<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及<高考大纲及说明>为依据,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广泛收集关于高考的信息.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充分发挥学 ...查看


  •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_百度文库
  • 1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复习知识梳理 第一章 人类探索细胞的历史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 (1 )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是英国的科学家胡克 (2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是德国的科学家施莱登 .施旺 和魏尔肖.提出 ...查看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 年的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网络结构] : [背景知识与单元线索] 1."中国近代史":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划分标准:社会性质),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