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 2
教育的构成要素 2
教育的形态 3
与其他社会活动有着根本区别的教育的质的规定 6
教育学定义 8
教育规律 8
教育科学 9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10
教育学的价值 11
教育学的产生 14
教育学的发展 15
近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18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社会制约教育的原理 28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30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3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32
社会现代化的内涵 35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36
教育先搭话的内容 37
教育内容现代化转型和整合的总体特点
教师素质现代化 39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40
教育功能 43
教育功能类型 44
教育的个体功能 45
教育的社会功能 47
教育的政治功能 50
教育的经济功能 51
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对象的科学定位 59
人是教育的对象 50
教育的对象是人 61
人的本质 63
人的素质 65
人的素质的基本特征 66
人的素质的结构 66
人的身心发展 68
认知发展 68
智力 71
道德 73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76 38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79
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86、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82
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84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的作用 87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期主导作用的条件 88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97
教育方针 97
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98
教育目的的类型 99
教育目的的功能 100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及本内容 103
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含义 111
全面教育 111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16
贯彻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20
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 122
德育 122
智育 124
体育 125
美育 126
劳动技术教育 127
第五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133
学校教育制度 135
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 140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42
义务教育 143
终身教育 146
学制内容 147
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155
基础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156
成人教育 特殊教育 157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动向 162
第六章 课程
课程 173
课程类型 173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174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175 显性课程 176
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制特点 178课程计划 179
课程标准 182 指导作用 结构框架 182
教材 183 课程层次 185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课程评价 189类型 教师评价 192学生评价 201 185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评价186 204
考试评价 206
第七章 教学
教学的定义 211 基本特征 212基本要素 212
教学任务 213 教学内容 214 教学内容的选择 215 优化 216
教学过程 217 基本活动 六阶段 218 基本规律 219
教学模式 221 结构 222 示例 223
教学方法 225 学习方法 227学习方式 227自主学习 228、探究式学习 229班级授课制 231 复式教学 232 现场教学 233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234 有效教学 235 对话教学 236 体验教学 237 实践教学 反思教学 238 239生成性教学 241 生命化教学 242
第八章 德育
的与内涵 247 学校德育的意义 248德育目标 250 基本构成 250 内容 252 过程多样性 254 过程特点 255 应有的理性把握 258 心灵交往之教259 德育过程的操作特性 260 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62 陶冶教育法意义 274
第九章 教师
教师概念 280 职业作用 284 基本特征 285 权利与义务 288、 职业角色 293 职业形象 294 专业发展 297 发展途径 299
自主发展 301 班主任 306 班级组织结构 307 功能 309
班级管理的任务和方法 311 周常规 月常规 学期常规312
第十章 学生
学生本质属性 321 权利与义务 323 学生在教育过程的地位 326
如何处理学生的性别差异 342 非智力因素 344
第十一章 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 348 目的和意义 348功能 350学校管理的任务 352
主要内容 352 教育人事管理 358 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聘任形式 359
教育财务管理 360内容 361 具体原则 364导向性原则 364
整体性原则 365民主性原则 366 科学性原则 367规范性原则 368有效性 369
学校的行政方法 371 法律方法 372 经济方法 374 社会心理方法 376
校长负责制 377 学校管理人员的素质 38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 2
教育的构成要素 2
教育的形态 3
与其他社会活动有着根本区别的教育的质的规定 6
教育学定义 8
教育规律 8
教育科学 9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10
教育学的价值 11
教育学的产生 14
教育学的发展 15
近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18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社会制约教育的原理 28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30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3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32
社会现代化的内涵 35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36
教育先搭话的内容 37
教育内容现代化转型和整合的总体特点
教师素质现代化 39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40
教育功能 43
教育功能类型 44
教育的个体功能 45
教育的社会功能 47
教育的政治功能 50
教育的经济功能 51
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对象的科学定位 59
人是教育的对象 50
教育的对象是人 61
人的本质 63
人的素质 65
人的素质的基本特征 66
人的素质的结构 66
人的身心发展 68
认知发展 68
智力 71
道德 73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76 38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79
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86、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82
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84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的作用 87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期主导作用的条件 88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97
教育方针 97
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98
教育目的的类型 99
教育目的的功能 100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及本内容 103
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含义 111
全面教育 111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16
贯彻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20
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 122
德育 122
智育 124
体育 125
美育 126
劳动技术教育 127
第五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133
学校教育制度 135
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 140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42
义务教育 143
终身教育 146
学制内容 147
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155
基础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156
成人教育 特殊教育 157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动向 162
第六章 课程
课程 173
课程类型 173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174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175 显性课程 176
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制特点 178课程计划 179
课程标准 182 指导作用 结构框架 182
教材 183 课程层次 185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课程评价 189类型 教师评价 192学生评价 201 185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评价186 204
考试评价 206
第七章 教学
教学的定义 211 基本特征 212基本要素 212
教学任务 213 教学内容 214 教学内容的选择 215 优化 216
教学过程 217 基本活动 六阶段 218 基本规律 219
教学模式 221 结构 222 示例 223
教学方法 225 学习方法 227学习方式 227自主学习 228、探究式学习 229班级授课制 231 复式教学 232 现场教学 233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234 有效教学 235 对话教学 236 体验教学 237 实践教学 反思教学 238 239生成性教学 241 生命化教学 242
第八章 德育
的与内涵 247 学校德育的意义 248德育目标 250 基本构成 250 内容 252 过程多样性 254 过程特点 255 应有的理性把握 258 心灵交往之教259 德育过程的操作特性 260 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62 陶冶教育法意义 274
第九章 教师
教师概念 280 职业作用 284 基本特征 285 权利与义务 288、 职业角色 293 职业形象 294 专业发展 297 发展途径 299
自主发展 301 班主任 306 班级组织结构 307 功能 309
班级管理的任务和方法 311 周常规 月常规 学期常规312
第十章 学生
学生本质属性 321 权利与义务 323 学生在教育过程的地位 326
如何处理学生的性别差异 342 非智力因素 344
第十一章 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 348 目的和意义 348功能 350学校管理的任务 352
主要内容 352 教育人事管理 358 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聘任形式 359
教育财务管理 360内容 361 具体原则 364导向性原则 364
整体性原则 365民主性原则 366 科学性原则 367规范性原则 368有效性 369
学校的行政方法 371 法律方法 372 经济方法 374 社会心理方法 376
校长负责制 377 学校管理人员的素质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