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第23卷第2期陇东学院学报
JournalofLongdongUniversityMar2012Vol.23No.2
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之比较
唐永霞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743000)
摘要: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在对现代
“四个现代化”化道路的探索中,提出了思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为后来确定正确的现代化目标提供了经验。改革开
“中国式的现代化”放后,探索中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在:立足国情,探索道路;立足整体,探索宽泛的现代化
定位。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着理论和实践,完成着继承与超越,走上了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
关键词:改革开放前后;现代化道路;探索;比较
1730(2012)02-0026-04中图分类号:D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5-11收稿日期:2011-作者简介:唐永霞(1976—),女,甘肃会宁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
所谓现代化主要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
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的工业化,
化等。建设现代化和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是中
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主题。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62年历程,就是探索和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伟大历史转折,将新中国62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在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思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较
为新中国的现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根据当时我国只有10%左右的现代化工业
经济,而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还停留在古代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一基本国情,党中央确定了把国营经济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允许城乡资本主义成分存在、发展的建设方针;确立了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三年准备、十年经济建设的计划。这是一个稳妥的、建立和发展国营经济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方针。这是一条体现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走向现代化之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奇迹,在很短的时间里,人
代化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为后来确
定正确的现代化目标提供了经验。改革开放后,民政府稳定了物价、金融和财政,恢复了经济。到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着理论和实践,完成着继承与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民主革命时
““、“超越,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目标”从三步走期遗留的问题特别是土地改革任务也彻底完成,
“”、“发展战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秩序已经确立,工人阶级在政的社会主义建设布局和现代化目标,一步一步打
走上了充满希望、充满活开通向现代化的新路径,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
治、经济、思想上的领导地位得到加强。为此,党
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
1953年9月公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会主义工业化”
“毛泽东提出在几个五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1949年10月,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
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国终于具备了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条件。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开始由激烈的社会变革阶段向全
国现代化建设阶段的过渡。中国共产党领导制《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宣:“布要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从而开始初步探索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1]”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周恩来在会上作的
《,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任
一、改革开放前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务: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6年9月,八大将这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正式写进了党章。
1956年八大前夕,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用三代化建设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
26
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初步工业化。第二步,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毛泽东在做此设想的时候还考虑了:“国情,特别是人口的因素。他说我国是一个具
到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有六亿人口的国家,
候,按照每年增加一千二百万人计算,那时将有七按照每人占有各项主要工业产品亿几千万人口,
的数量来说,我国要进一步工业化,要接近或者赶
那就需要几十年才上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化这个历史主题,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和
,“损失四个现代化”建设被搁浅。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邓小平在这年主持全四个现代化”再次重提
“也力排四人帮”的干扰,强调面整顿的过程中,
“四个现代化”是大局,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1975年6月2日,·他在会见尤金帕特森为团长的
·美国报纸主编协会代表团和美联社董事长保尔“米勒时,这样描述四届人大提出的现代化两步
:“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总的说来,我们发展社走”
[2]
”有可能。关于现代化的长期性和实现现代化的
建设国家,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分两具体时间问题,毛泽东也提出过明确的预见。会主义经济,
步走。第一步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的工1956年9月,毛泽东会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
业、农业、科学技术这些方面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3]
”的时光。然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中国的
的体系,使各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发展。第二步是
在这个世纪的末期达到现代化水平。所谓现代化水平,就是接近或比较接近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当然不是达到同等的水平。在这个时期内
国内条件的局限,当时我们基本现代化受到国际、
处于封闭状态,对世界现代化的状况了解甚少,对
因为中国有自己的情况,首先是人口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基本经验,还办不到,
较多。但还有25年的时间,我们有信心达到比较因而现代化探索进程充满曲折。首先,盲目的
[”5]接近通常说的西方的水平。邓小平把我国四“。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赶超思想”党在指
“”、“个现代化的目标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西方的“导思想上逐渐陷入左”的错误。1957年11月,毛相比较,从动态的分析中揭示了实现这一泽东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苏联十月革命庆典,水平”
目标的艰巨性。邓小平既看到了我国现代化建面对赫鲁晓夫提出苏联15年赶超美国的挑战,提
设的艰巨性,又反复强调党和人民有信心实现这出了15年左右在主要工业品的产量上超过英国
“一雄心壮志。遗憾的是被四人帮”指责为背离并提出了30年内赶超美国,使中国逐步的口号,
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这个设想
的确鼓舞人心,但它脱离了中国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客观事实,违反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规
“律。其次,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进程遭受严重挫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我们党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国民经济进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整顿被迫中断四了
个现代化”再度被搁浅。纵观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毋庸置疑,探索中充满着曲折,曲折中蕴含着经验。“四个现代化”思想的提出与实施,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为后来确定“正确的现代化目标提供了经验;现代化分步走”“和一百年”的设想,表明党比较早地意识到了在
行调整,一度回到了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上来。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渐进性和长
“,期性,为后来提出分三步走”用一百年基本实1963年9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确定了分两步
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宝贵经验。可以说,““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所谓两步,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21世纪中叶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与此是有历走”
史渊源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体系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用50年
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到100年时间,
二、改革开放后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新发展
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至此,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四个现代化目标已形成了完整的表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但由于党内左”的指导思想很快又占了上来的指导思想。以此为中心,确定了党在政治、思
风,这些正确的认识和思路没能坚持下来。从想、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1964年12月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周恩来所作的《政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府工作报告》即体现出了思想上的变化。报告重
:“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
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和
战略目标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较之
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前一阶段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有了以下新的特点。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一)立足国情,“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4]“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但用了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现代化再次成为摆在全
“太长的历史时期”和赶上和超过”这样的字眼。党全国人民面前的最重要的任务。对于怎样开“报告虽然继续提到两步走”的战略,但不再写入展现代化建设,邓小平从重新认识中国的基本国
“,情入手,每一步实现的时间。接着,又是文化大革命”提出了国家现代化的新目标。
“,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完全偏离了社会主义现代在继承毛泽东等领导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
27
邓小平对中国基本国情有了新的认识:其一,中国的实际发展水平。邓小平曾强调,要使中国实现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四个现代化,
[
6]一个是底子薄。第二个是人口多,耕地少。这实际上新中国成立时就存在,邓小平再两个特点,
次加以突出,表明其改变的不易性。在建国初的20多年,“”、“党和国家曾提出十五年赶超英美本
,“,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实现一大二公”甚“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脱离中国国情的现代至
化的目标。要探索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要
它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首先,它立足于中国的
具体国情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重新定位,借用富来描述中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小康概念,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蓝图,矫正了中国现代使得中国的现代化目标落到了实化的历史方位,
,“处;其次小康”的提出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所处的目标历史阶段,同先进的发达中国的国情、
“”、“国家的差距。比起十五年赶超英美本世纪,“,小康水平显得很保守”但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彻底扭转了人们过去思想中已经深深植入的一
,“立足中国国情,正视中国的实际发展水平;其二,大二公”甚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思想,有助
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1978年以来,随着到西方于人们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邓小平发达国家考察的增多,创造性地提出小康目标,中国人打开了眼界,对现代为中国开启了现代化的化增加了新的认识。1978年邓小平考察了日本、新天地,
1979年初又访问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所以小康目标”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新的
“”、“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美国。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等方面差开端。此后的“”、“距的直接感受,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既定的在20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布局和现
“世纪末赶上和超过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代化目标,都是立足于国情,对中国式的现代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不实际的。他开始重化”理论和实践进行的探索。新思考四个现代化的可行性问题;其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78年3月,邓小平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小组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
:“题,他说社会主义不是比资本主义优越吗?不。”“优越叫什么社会主义所以要实现四个现代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然,就化,
[
”7]始终处于挨打的地位。光喊口号没有用。在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1978年11月29日,邓
(二)立足整体,探索宽泛的中国现代化定位对于现代化的定位,党的十七大较之以前有
。“了新变化四个现代化”定位于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偏于物质层面;十二大提出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之后一直沿用这一提法。十七大将这一目家”
“标进一步丰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社会和谐列入社会主义现
代化目标的主要内容,强调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
:“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就已经提出实际上,我
,“们现在议的就是怎么样万众一心搞四个现代化,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此后社会主义现
[”8]“中心议题就是这个。这实际是对我国面对的代化”逐步取代了四个现代化”的提法,这表明“主要矛盾的重新诠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恢复
到了党的八大的正确分析上来,即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这个恢复,并不
中国现代化的定位已由农业、工业、科技和国防四
个方面,向着中国社会整体的全面的现代化转变。首先,物质文明建设。1978年前现代化目标
1978年后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
——改善人民生活也是简单的重复,不是要回到20世纪50年代的路把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
子上去,是要在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外背景下,纳入现代化的目标之中,并且比较具体地构想了探索新的道路,确定新的目标。若干年分步骤实现的目标。为确保这个目标的这些新的认识,经过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二、十三大,最后形成了系统的关于社会主
实现,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体制,以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步伐。党的十五大对下世纪的前50年作了进一
“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步展望,指出在实现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战
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就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最基略目标:第一个十年,要实现至2010年的发展规使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本的国情。制定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方略,划,就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
国民经济将更加新的概念:中国式的现代化。场经济体制;到建党100周年时,“,1979年12月,发展,对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各项制度将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也就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达到中等发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著名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专家大平正芳时,提出了一个影响中国未来几十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年命运的重要设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
[
‘。”9]“是小康之家’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
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也成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
,“之一。邓小平提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个新名词来描述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前景,也
““小康”来解释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是第一次用
28
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
”的民主。在党的十二大之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就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目标
和根本任务之一。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继承邓小平的民主法治理论的基础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归结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它作为经济、政治、文明相互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中国共产党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对社会丰富主义社会及其现代化建设目标认识的深化,了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具体内涵。
。“再次,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
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
”把建设高度的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现代化思想一项根本任务,
[10]
总之,十七大对现代化目标的丰富和发展,表明对中国现代化的定位已向着中国社会整体
的全面的现代化转变,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综上从实践上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从理论上讲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会不断丰富和提升。当人们探究当代中国巨大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时,不得不从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现代化探索中所留下来的正面积累和反面教训中寻找答案。可以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全面现代化,正是由于汲取了前30年的经验和教训,才获得了发展的动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力和智慧。我们有理由相信,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华民族一定能以现代化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参考文献】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专门作了论证。[1][M].北京: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之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已载入党章。1999:350.民出版社,由此,党在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的认识上达到
即物质文明、精神文了一个更为明确系统的境界,
明、政治文明相统一的新境界。
最后,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我们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着重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党内不断强调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进一步凝聚各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出建设方面力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这是对中国农村改革乃至中国现代化道路改革整体思路进行战略调整的又一重大举措。
[2]M].北京: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
2003:529.中央文献出版社,
[3]M].北京: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
2003:541.中央文献出版社,
[4][M].北京:人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下
1984:439.民出版社,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52-53.[6]M].北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
1994:163-164.京:人民出版社,
[7][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思想年谱
1998:81.中央文献出版社,
[8][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思想年谱
1998:97.中央文献出版社,
[9]M].北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
1994:237.京:人民出版社,
[1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05.
【责任编辑
朱世广】
BeforeandaftertheReformExplorationofModernizationinNewChina
TANGYong-xia
(DinyxiTeachersCollege,Dingxi743000Gansu)
Abstract:ReformandexplorationofmodernizationinNewChina,both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Beforethereformandopeningup,newChinainthemodernizationroadofexploration,putforwardtheideologyof“fourmodernizations”,Inarelativelyshortperiodoftimeestablishedarelativelycompleteindustrialsystemandnationaleconomicsystem,asthenewChinamodernizationlaidthefirstmaterialandtechnicalbasisforlater,determinethecorrecttargetofmodernizationprovidesexperience;Afterreformingandopening,explorationhasbeenanewdevel-opment,expressionisin:Basedonthenationalconditions,explore“themodernizationofChinesetype”road;Basedonthewhole,explorebroadmodernizationlocalization.TheCommunistPartyofChinainnovationtheoryandpractice,completewithinheritanceandtranscendence,embarkedonafullofhope,fullofvigorandvitalityofthesocialisticmodernizationgreatjourney.
Keywords:BeforeandafterthereformandOpening-up;Modernroad;Exploration;Comparison
29
2012年3月第23卷第2期陇东学院学报
JournalofLongdongUniversityMar2012Vol.23No.2
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之比较
唐永霞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743000)
摘要: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在对现代
“四个现代化”化道路的探索中,提出了思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为后来确定正确的现代化目标提供了经验。改革开
“中国式的现代化”放后,探索中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在:立足国情,探索道路;立足整体,探索宽泛的现代化
定位。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着理论和实践,完成着继承与超越,走上了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
关键词:改革开放前后;现代化道路;探索;比较
1730(2012)02-0026-04中图分类号:D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5-11收稿日期:2011-作者简介:唐永霞(1976—),女,甘肃会宁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
所谓现代化主要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
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的工业化,
化等。建设现代化和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是中
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主题。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62年历程,就是探索和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伟大历史转折,将新中国62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在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思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较
为新中国的现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根据当时我国只有10%左右的现代化工业
经济,而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还停留在古代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一基本国情,党中央确定了把国营经济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允许城乡资本主义成分存在、发展的建设方针;确立了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三年准备、十年经济建设的计划。这是一个稳妥的、建立和发展国营经济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方针。这是一条体现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走向现代化之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奇迹,在很短的时间里,人
代化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为后来确
定正确的现代化目标提供了经验。改革开放后,民政府稳定了物价、金融和财政,恢复了经济。到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着理论和实践,完成着继承与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民主革命时
““、“超越,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目标”从三步走期遗留的问题特别是土地改革任务也彻底完成,
“”、“发展战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秩序已经确立,工人阶级在政的社会主义建设布局和现代化目标,一步一步打
走上了充满希望、充满活开通向现代化的新路径,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
治、经济、思想上的领导地位得到加强。为此,党
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
1953年9月公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会主义工业化”
“毛泽东提出在几个五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1949年10月,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
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国终于具备了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条件。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开始由激烈的社会变革阶段向全
国现代化建设阶段的过渡。中国共产党领导制《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宣:“布要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从而开始初步探索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1]”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周恩来在会上作的
《,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任
一、改革开放前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务: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6年9月,八大将这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正式写进了党章。
1956年八大前夕,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用三代化建设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
26
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初步工业化。第二步,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毛泽东在做此设想的时候还考虑了:“国情,特别是人口的因素。他说我国是一个具
到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有六亿人口的国家,
候,按照每年增加一千二百万人计算,那时将有七按照每人占有各项主要工业产品亿几千万人口,
的数量来说,我国要进一步工业化,要接近或者赶
那就需要几十年才上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化这个历史主题,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和
,“损失四个现代化”建设被搁浅。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邓小平在这年主持全四个现代化”再次重提
“也力排四人帮”的干扰,强调面整顿的过程中,
“四个现代化”是大局,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1975年6月2日,·他在会见尤金帕特森为团长的
·美国报纸主编协会代表团和美联社董事长保尔“米勒时,这样描述四届人大提出的现代化两步
:“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总的说来,我们发展社走”
[2]
”有可能。关于现代化的长期性和实现现代化的
建设国家,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分两具体时间问题,毛泽东也提出过明确的预见。会主义经济,
步走。第一步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的工1956年9月,毛泽东会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
业、农业、科学技术这些方面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3]
”的时光。然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中国的
的体系,使各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发展。第二步是
在这个世纪的末期达到现代化水平。所谓现代化水平,就是接近或比较接近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当然不是达到同等的水平。在这个时期内
国内条件的局限,当时我们基本现代化受到国际、
处于封闭状态,对世界现代化的状况了解甚少,对
因为中国有自己的情况,首先是人口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基本经验,还办不到,
较多。但还有25年的时间,我们有信心达到比较因而现代化探索进程充满曲折。首先,盲目的
[”5]接近通常说的西方的水平。邓小平把我国四“。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赶超思想”党在指
“”、“个现代化的目标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西方的“导思想上逐渐陷入左”的错误。1957年11月,毛相比较,从动态的分析中揭示了实现这一泽东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苏联十月革命庆典,水平”
目标的艰巨性。邓小平既看到了我国现代化建面对赫鲁晓夫提出苏联15年赶超美国的挑战,提
设的艰巨性,又反复强调党和人民有信心实现这出了15年左右在主要工业品的产量上超过英国
“一雄心壮志。遗憾的是被四人帮”指责为背离并提出了30年内赶超美国,使中国逐步的口号,
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这个设想
的确鼓舞人心,但它脱离了中国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客观事实,违反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规
“律。其次,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进程遭受严重挫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我们党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国民经济进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整顿被迫中断四了
个现代化”再度被搁浅。纵观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毋庸置疑,探索中充满着曲折,曲折中蕴含着经验。“四个现代化”思想的提出与实施,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为后来确定“正确的现代化目标提供了经验;现代化分步走”“和一百年”的设想,表明党比较早地意识到了在
行调整,一度回到了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上来。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渐进性和长
“,期性,为后来提出分三步走”用一百年基本实1963年9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确定了分两步
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宝贵经验。可以说,““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所谓两步,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21世纪中叶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与此是有历走”
史渊源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体系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用50年
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到100年时间,
二、改革开放后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新发展
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至此,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四个现代化目标已形成了完整的表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但由于党内左”的指导思想很快又占了上来的指导思想。以此为中心,确定了党在政治、思
风,这些正确的认识和思路没能坚持下来。从想、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1964年12月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周恩来所作的《政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府工作报告》即体现出了思想上的变化。报告重
:“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
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和
战略目标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较之
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前一阶段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有了以下新的特点。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一)立足国情,“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4]“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但用了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现代化再次成为摆在全
“太长的历史时期”和赶上和超过”这样的字眼。党全国人民面前的最重要的任务。对于怎样开“报告虽然继续提到两步走”的战略,但不再写入展现代化建设,邓小平从重新认识中国的基本国
“,情入手,每一步实现的时间。接着,又是文化大革命”提出了国家现代化的新目标。
“,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完全偏离了社会主义现代在继承毛泽东等领导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
27
邓小平对中国基本国情有了新的认识:其一,中国的实际发展水平。邓小平曾强调,要使中国实现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四个现代化,
[
6]一个是底子薄。第二个是人口多,耕地少。这实际上新中国成立时就存在,邓小平再两个特点,
次加以突出,表明其改变的不易性。在建国初的20多年,“”、“党和国家曾提出十五年赶超英美本
,“,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实现一大二公”甚“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脱离中国国情的现代至
化的目标。要探索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要
它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首先,它立足于中国的
具体国情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重新定位,借用富来描述中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小康概念,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蓝图,矫正了中国现代使得中国的现代化目标落到了实化的历史方位,
,“处;其次小康”的提出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所处的目标历史阶段,同先进的发达中国的国情、
“”、“国家的差距。比起十五年赶超英美本世纪,“,小康水平显得很保守”但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彻底扭转了人们过去思想中已经深深植入的一
,“立足中国国情,正视中国的实际发展水平;其二,大二公”甚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思想,有助
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1978年以来,随着到西方于人们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邓小平发达国家考察的增多,创造性地提出小康目标,中国人打开了眼界,对现代为中国开启了现代化的化增加了新的认识。1978年邓小平考察了日本、新天地,
1979年初又访问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所以小康目标”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新的
“”、“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美国。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等方面差开端。此后的“”、“距的直接感受,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既定的在20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布局和现
“世纪末赶上和超过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代化目标,都是立足于国情,对中国式的现代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不实际的。他开始重化”理论和实践进行的探索。新思考四个现代化的可行性问题;其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78年3月,邓小平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小组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
:“题,他说社会主义不是比资本主义优越吗?不。”“优越叫什么社会主义所以要实现四个现代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然,就化,
[
”7]始终处于挨打的地位。光喊口号没有用。在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1978年11月29日,邓
(二)立足整体,探索宽泛的中国现代化定位对于现代化的定位,党的十七大较之以前有
。“了新变化四个现代化”定位于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偏于物质层面;十二大提出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之后一直沿用这一提法。十七大将这一目家”
“标进一步丰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社会和谐列入社会主义现
代化目标的主要内容,强调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
:“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就已经提出实际上,我
,“们现在议的就是怎么样万众一心搞四个现代化,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此后社会主义现
[”8]“中心议题就是这个。这实际是对我国面对的代化”逐步取代了四个现代化”的提法,这表明“主要矛盾的重新诠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恢复
到了党的八大的正确分析上来,即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这个恢复,并不
中国现代化的定位已由农业、工业、科技和国防四
个方面,向着中国社会整体的全面的现代化转变。首先,物质文明建设。1978年前现代化目标
1978年后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
——改善人民生活也是简单的重复,不是要回到20世纪50年代的路把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
子上去,是要在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外背景下,纳入现代化的目标之中,并且比较具体地构想了探索新的道路,确定新的目标。若干年分步骤实现的目标。为确保这个目标的这些新的认识,经过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二、十三大,最后形成了系统的关于社会主
实现,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体制,以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步伐。党的十五大对下世纪的前50年作了进一
“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步展望,指出在实现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战
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就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最基略目标:第一个十年,要实现至2010年的发展规使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本的国情。制定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方略,划,就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
国民经济将更加新的概念:中国式的现代化。场经济体制;到建党100周年时,“,1979年12月,发展,对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各项制度将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也就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达到中等发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著名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专家大平正芳时,提出了一个影响中国未来几十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年命运的重要设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
[
‘。”9]“是小康之家’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
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也成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
,“之一。邓小平提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个新名词来描述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前景,也
““小康”来解释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是第一次用
28
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
”的民主。在党的十二大之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就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目标
和根本任务之一。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继承邓小平的民主法治理论的基础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归结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它作为经济、政治、文明相互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中国共产党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对社会丰富主义社会及其现代化建设目标认识的深化,了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具体内涵。
。“再次,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
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
”把建设高度的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现代化思想一项根本任务,
[10]
总之,十七大对现代化目标的丰富和发展,表明对中国现代化的定位已向着中国社会整体
的全面的现代化转变,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综上从实践上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从理论上讲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会不断丰富和提升。当人们探究当代中国巨大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时,不得不从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现代化探索中所留下来的正面积累和反面教训中寻找答案。可以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全面现代化,正是由于汲取了前30年的经验和教训,才获得了发展的动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力和智慧。我们有理由相信,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华民族一定能以现代化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参考文献】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专门作了论证。[1][M].北京: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之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已载入党章。1999:350.民出版社,由此,党在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的认识上达到
即物质文明、精神文了一个更为明确系统的境界,
明、政治文明相统一的新境界。
最后,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我们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着重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党内不断强调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进一步凝聚各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出建设方面力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这是对中国农村改革乃至中国现代化道路改革整体思路进行战略调整的又一重大举措。
[2]M].北京: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
2003:529.中央文献出版社,
[3]M].北京: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
2003:541.中央文献出版社,
[4][M].北京:人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下
1984:439.民出版社,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52-53.[6]M].北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
1994:163-164.京:人民出版社,
[7][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思想年谱
1998:81.中央文献出版社,
[8][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思想年谱
1998:97.中央文献出版社,
[9]M].北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
1994:237.京:人民出版社,
[1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05.
【责任编辑
朱世广】
BeforeandaftertheReformExplorationofModernizationinNewChina
TANGYong-xia
(DinyxiTeachersCollege,Dingxi743000Gansu)
Abstract:ReformandexplorationofmodernizationinNewChina,both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Beforethereformandopeningup,newChinainthemodernizationroadofexploration,putforwardtheideologyof“fourmodernizations”,Inarelativelyshortperiodoftimeestablishedarelativelycompleteindustrialsystemandnationaleconomicsystem,asthenewChinamodernizationlaidthefirstmaterialandtechnicalbasisforlater,determinethecorrecttargetofmodernizationprovidesexperience;Afterreformingandopening,explorationhasbeenanewdevel-opment,expressionisin:Basedonthenationalconditions,explore“themodernizationofChinesetype”road;Basedonthewhole,explorebroadmodernizationlocalization.TheCommunistPartyofChinainnovationtheoryandpractice,completewithinheritanceandtranscendence,embarkedonafullofhope,fullofvigorandvitalityofthesocialisticmodernizationgreatjourney.
Keywords:BeforeandafterthereformandOpening-up;Modernroad;Exploration;Comparison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