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地处苏州昆山市、吴江市、上海的青浦区三地交界处,四面环水,处于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南湖怀抱之中。全镇36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多人。周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至汉代,吴王少子摇和汉越摇君分于此,称为摇城,又名贞丰里。至宋元祐元年,周迪功郎在此舍宅为寺,始称周庄,至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
周庄凭借“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的特有自然环境,避开了历代兵荒马乱,更滋养了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悠久的历史,给周庄造就了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有耐人寻味的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寓居钓游的南湖园,有“轿从门前进,船从家中过”的明代建筑张厅,江南民居之最“七进五门楼”的沈厅。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周庄充分利用旖旎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形成了荟萃传统文化的贞丰街,传承经典昆曲艺术的古戏台等。2006年,更是成为首批国家5A级景区。
前面的这座古牌楼就是古镇区的一个大门。1991年时造的一个仿古牌楼,是古镇区和新区的分界线,里边是周庄的古镇区,占地面积很小,只有0.47平方公里,但古镇风貌保存的相当完好,60%以上为元明清建筑,外面是新区。牌楼上有四个字“贞丰泽国”,由原中央书法协会主席沈鹏所题。“贞丰”是周庄的原名,汉初到北宋时期这里叫“贞丰里”,古时五十户人家为一里。到了北宋元祐元年,也就是1086年,有一位姓周的人,他的官衔是“迪功郎”,是一个九品官,相当于现在的镇长地位。他做了一件好事,舍宅为寺。即把自己的200亩庄田捐了出来,为老百姓造了座寺庙,叫“全福寺”。 舍宅为寺,古代各地都有,但周庄人特别感恩。于是把“贞丰里”改名为周庄。所以“周庄”这个名字我们已经叫了九百多年了。泽国”是说这里是个水乡,它四面环水,有四个湖,整个周庄镇原先是一个岛屿,89年时才通车的,也就是说在89年之前老百姓想进出都是靠坐船摆渡的。
抱柱上的对联是“贞坚不贰攀日康庄有道路,丰衣足食向阳桃李自逢时”,这是由著名记者冯英子题写的。上下联首字位置上的“贞丰”二字,与牌楼上的横额“贞丰泽国”相对应。本联正是回溯了周庄悠久的历史,让人体味到了千百年来,周庄人民“贞坚不贰”地努力,终使“攀”于“耀日”的“康庄”有着四通八达的“道路”,呈现一片“丰衣足食”、“向阳桃李自逢时”的景象。
我们走过牌楼就进入古镇区了,大家请回头看一下,这背面也有四个字,“唐风孑遗”,意思是说在周庄还能看到一些古代传统的民俗文化以及古风遗韵。这是著名左笔书法家费新我老先生在晚年高龄时题写的,左下角还有他的落款,“新我左笔”四个字。抱柱的对联是:“万顷碧波水光潋滟晴方好,百尺临云塔影横斜景亦奇”,这是著名记者冯英子题写的。以苏东坡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化成,原诗前两句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说周庄“万顷碧波”、“水光潋滟”可真是十分确切。全镇处在澄湖、白蚬湖、和南湖环抱之中,镇区内以“井”字形河道为骨架,因水成街,因河成镇。下联所描述的景物是纤丽俊俏的全福塔。
前面呢,有一座醒目的汉白玉照壁,它是为纪念古镇九百周年而建立的。它艺术地勾勒出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缩影。抬头看去,拱桥驳岸,风火墙和蠡窗黛瓦,无不给人以浓重的历史感。吴冠中教授游览了周庄后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前面有一座古桥,叫太平桥,建于清代。这一条古街俗称一步街,因为它很窄,一步就可以跨过,街道两旁开店的店主不用走出店门,就可以互相握手或递东西表示友谊,所以又称友谊街。上面还有一线天,中间是过街楼,这种建筑在大城市是很少见的,在周庄却有许多。
(在双桥前停下来)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双桥,游览周庄双桥是不能不看的。大家看,这两座桥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所以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这两座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这座石拱桥叫世德桥,横跨南北市河,长16米,宽3米,跨度5.9米。这座石梁桥叫永安桥,平架在银子浜口,长13.3米,宽2.4米,跨度 3.5米。双桥最能体现周庄古镇的神韵,等一会大家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双桥为什么会这么出名呢?关于双桥有这样一则动人的故事,那是1984年春天,上海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乘坐小船来到周庄,由于时间短促,陈逸飞不能采取在画板上一一写生的办法,只能用摄影这种最便捷易行的方法记录周庄,而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深深的吸引了陈逸飞,他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于是,就以双桥为背景,创作了一幅题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后来,这幅幅画连同他的37幅作品一起在以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名字命名的哈默画廊中展出,引起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技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后来,这幅《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被阿曼德·哈默用高价购藏。同年十一月份,哈默先生在访问中国的时候,将这幅油画送给了邓小平。1985年,这幅画又经过陈逸飞的加工成为当时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睐。经新闻媒体宣传,周庄古镇声名鹊起。陈逸飞的画使默默无闻的双桥走向了世界。
(走到张厅)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张厅,张厅是江南民居中比较典型的前厅后堂格局,是周庄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建筑,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厅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由明朝中山王徐达的弟弟徐孟清的后代所建,按理说徐家建的应叫徐厅,为什么叫张厅呢?那是在清朝初年的时候,徐家衰落了,就把这座房子卖给了一户姓张的人家,才被改名为张厅。
整个张厅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大小房间60余间,前后分为六进,还有一个私家后花园,接下来我们就进这家大户人家参观一下。
进门第一进是门厅,门厅主要起到装饰作用,比如张家有喜事就在门前张灯结彩,显示排场。
第二进,轿厅也称茶厅。左边有顶八抬大轿,主要供主人、客人在此落轿。这右边是接待一般客人,也是轿夫、船夫休息、喝茶的地方。因为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一般客人包括轿夫、船夫是不能进入正厅的,只能在这里等待主人的吩咐,在中国古代园林民宅中,主人为了达到“别有洞天”的效果,大门内常有一堵照壁,让人进入后才见分晓。因此,有人说,参观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像欣赏一幅手卷,逐步展开。张厅的照壁在哪儿呢?这里有一块天然的大理石照壁,这照壁也就起到了“开门见山”、“欲扬先抑”的作用。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欣赏张厅“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特色。
这儿是张厅的第三进正厅。“玉燕堂”原名“怡顺堂”,早先庭院里种有两棵白玉兰树,春天一到,玉兰花开放,引来许多燕子在屋檐下筑巢繁殖后代,被张厅主人看见了,认为燕子和玉兰树给张厅带来了勃勃生机,于是将“怡顺堂”改为“玉燕堂”,也有金玉满堂,子孙满堂之意。这里是举办婚丧庆典和接待贵宾的地方,遇到家中老辈寿辰,儿孙辈结婚娶媳,都在正厅里行拜和新婚之礼,并设寿、喜之席,宴请亲朋好友,遇老辈去世,除了在家族祠堂行丧礼之外,还要将棺木停放正厅,按习俗做道场。所以正厅也是一个家庭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正厅所陈列的家具是明式风格。明式家具讲究线条简、线、精、雅的风格特点。简,简就是造型简练,轮廓舒展;线,就是线条流畅,挺拔取胜;精,就是做工精细,结构合理稳固;雅,就是整体和谐,气韵雅洁。请大家抬头看,在正厅的正梁角落里各有两块突出的椭圆形的雕花板,各位可以想象一下,这很像古时候做官人官帽上的帽翅,所以这个厅也叫纱帽厅,这就证明了当时最早的主人是做官的。我们还可以回头看一下门槛,门槛的高低能表明官位的大小,据史书记载,这家主人官居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玉燕堂”里边是内眷招待女宾的内堂。
我们已经来到了第四进大堂楼。大堂楼分为二层,楼上是内眷们生活起居之处。楼下
是夫人招待女宾客的地方,堂楼家具的布置均取对称规整的形式。长条几案是堂楼中最主要的家具,它做工讲究,多附有雕饰。几案两侧堂摆设花瓶及镜子,以取阖家“平平静静”的寓意,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两根柱子底下的鼓墩,它主要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大家可以猜一下这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一般都是由石头制成,而这却是罕见的楠木鼓墩,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历史仍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也足以说明张厅历史悠久。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当中这幅对联,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吴冠中撰联“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意思是说,八抬大轿可以从前门抬进来,我们刚才已经看到了,而小船可以从自家院子里穿过,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张家最大的特色。
再往里走是第五进琴棋室,古时大户人家的小姐一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以这里是小姐弹琴、下棋的活动场所,好比现在的卡拉OK厅。
第六进是书房,因为是临河而建,采光很好,环境也相当清静、优雅,所以主人可以静心的在这里读书、办公,打开窗户还可以看到后花园优美的景色。
我们现在所来到的就是被称之为“船自家中过”的地方。前边条小河称“箸泾”河,虽然很窄,但与外面的大湖是相通的,所以这是一条活水。这儿融合了水乡的特色,有小桥、流水、人家,像这样的建筑就是江南水乡特有的跨水民居。有人可能会问,当时他们为什么要开挖这条不河,这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张家是一户大户人家,每天要消耗很多吃的、用的、穿的,这些东西都靠小船从这里运进运出。(二是封建社会时时会打仗,主人万一遇到什么不测,就可以坐着小船从这里逃生,主人在修房时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
我们来到了张家的后花园,里边是佛堂,因为夫人信仰佛教,吃斋念佛,祈求家人平安健康。佛堂内供奉的是“西方三圣”,中间是教主阿弥陀佛和他的两位胁待,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旁边是自家的私塾,供孩子读书所用。
看完张厅我们走走大厅东侧的备弄,当年在封建社会,没有尊贵的客人来临,大门是不开的,这条备弄就是当年供自家人平时出入时所走,相当于现在的安全通道。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周庄的富安桥,它建于元代1355年,也是镇上最古老的一座桥。它原名总管桥,据说这座桥是由沈万三的弟弟沈万四出资修缮的,因他不愿重蹈哥哥发配充军,客死异乡的覆辙,主动为乡里修桥铺路,将桥名改其富安桥是说富了之后要求安康安定的生活。这座桥的特点是,桥的四个角上都有一座楼房,而且楼房一、二楼之间是没有楼梯的,必须走到外面桥阶上绕上去,专家们把这样格局称为桥楼建筑。同济大学的陈从周教授说:封建年代桥楼建筑在江南一带是很多见的,但象今天周庄保存的这样完整的四个桥楼已经是绝无仅有了。
我们接下来参观江南民居之最沈厅。沈厅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占地2900多平方米,坐东朝西,七进五门楼,共有大小房屋100余间。
第一进水墙门,紧挨着河道,沈家是经商的,而水乡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只,要是有什么货物运过来,直接把船停靠在这里就可以了,相当于是沈家的私家码头。
第二进门厅,用来张灯结彩,装饰门面的,另外如果沈厅发生什么事情不用挨家挨户的通知,挂个饰物就可以了,红灯笼出来当然有喜事了,我们还可以抬头看到上面雕刻着一个金光闪闪的聚宝盆,喻意进门有宝,聚宝盆可是沈家的镇宅之宝。
第三进茶厅,家具布置的很简单,这一间可不是来招待所有的客人在这里喝茶的,在封建社会等级观念非常强烈,客人来访,有身份有地位的贵宾到正厅接待,而像船夫、轿夫这些小跟班就只能在茶厅坐一会,等候吩咐。
第四进正厅,正厅是用来招待贵宾,也是沈家祭神拜祖的场所,因而也是全宅的中心,所以非常宽敞气派,正厅的空间大,前面宽敞,厅内空间与天井直接联通,得采光与空气流通,。正厅取名“松茂堂”,松叶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希望子孙满堂,像松柏常青,这三个字是由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张謇所书写的,正厅的后板壁称为太师壁,太师壁前的长条几案是
堂屋中最主要的家具,案前的八仙桌到逢年过节时将它移至厅中央,摆上各式供品,一家人面对几案上的祖宗牌位祭祀之礼,或者把供桌移至前檐下,在厅内面朝天井拜祭天地神仙。遇到家中老辈寿辰,儿孙辈结婚娶媳,都在此行拜和新婚之礼,并设寿、喜之席,宴请亲朋好友,遇老辈去世,除了在家族祠堂行丧礼之外,还要将棺木停放厅内,按习俗做道场,所以正厅也是一个家庭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 请大家抬头看,屋梁上精美的雕刻有凤凰、仙鹤,蝙蝠,代表富贵,长寿,福气。 特别是这个图案,你们一定会说这是龙吧,嘿,这回你们可错了!龙,那时候就是天子的象征,五爪金龙,现在大家数数,是不是4爪,所以就只能把它称作为“蟒”。
第五进大堂楼,女子生活起居的地方,家具非常小巧秀气,圆桌下有个雕工细致的隔板,据说冬天南方这里比较湿冷,小姐妹怕冷,上面放暖炉被子什么的,用来捂脚的,可见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也有的说,沈家有钱,小姐不用受缠足之苦,反正是招女婿,可家里来了别的女客,古代又以三寸金莲为美,怎么办呢,所以做这个隔板来遮丑的)
第六进小堂楼,里面有一尊沈万三的塑像,沈万三祖籍浙江湖州南浔,小时候他的父亲沈祐带着全家从南浔搬到周庄,刚到周庄时,就是靠耕田起家,积累了一定资金,长大后的沈万三商业头脑非常灵活,利用周庄的水利条件,走急水江,把这一带盛产的丝绸、瓷器等等运到南洋,又把国外的珠宝运到中国来销售,在以前叫做“通番”,其实就国际贸易,沈万三的财富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人怕出名猪怕壮,由于沈万三钱太多了,所以引来了朱元璋的嫉妒,当年朱元璋就处处刁难沈万三。当朱元璋定都南京的时候,听取大臣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要修建南京城墙,但是国库空虚,所以要江南这些有钱人集资,沈万三堪称“江南首富”,自然分到的任务最多,据南京城墙1/3的修资都是沈万三一个出的钱,由于施工的士兵比较卖力,提前几天竣工,沈万三得意忘形,看在大家比较辛苦,所以决定犒赏三军,这件事被朱元璋知道了,正好被他抓住了把柄,他说:“沈万三是想收买军队,篡夺皇位”,当即要把沈万三问罪杀人,幸亏马皇后刘伯温等人出面求情,沈万三的脑袋保住了,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最后沈万三被发配到云南充军,客死异乡。沈万三传说中有个聚宝盆,据说里面的财富是用不完的,当朱元璋知道后,命沈万三上交,沈万三不得已,把聚宝交了出来,后来在修建中华门时,由于地陷坍塌,所以朱元璋就下令把聚宝盆埋在下面,因此,中华门在以前叫聚宝门。
第七间餐厅,万三家宴,最中那个就是万三蹄,“肥而不腻,酥而不烂”,它的做工相当考究,要经过几个小时的焖蒸煨煮,加上十几味原料,才形成了蹄色酱红,香气扑鼻,外形饱满的特点。那么为什么叫它为“万三蹄”而不叫“猪蹄”呢?很简单,沈万三和朱元璋一个朝代,如果沈家吃的是“猪蹄”,那岂不是每天都啃皇帝的腿,以前帝皇都可有姓氏避讳的,另外万三蹄吃的时候很讲究,一上桌不能马上动筷子动刀,那怎么吃呢?其实每个蹄上都有两根骨头一粗一细,吃的时候把细的那根抽出来,以骨代刀将蹄划开就可以了,现在万三蹄是团圆的象征,逢年过节家里来客人了,一定会有这道菜,所谓“无蹄不成宴”。
现在我们走的备弄两边上有一些铜板画主要是介绍沈万三的生平事迹,他是如何经商致富,然后遭到朱元璋的迫害,最后被发配充军的全过程,这些铜画增加了周庄旅游的文化底蕴。到现在为止,我们沈厅已参观结束了,那么沈厅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对,沈厅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官宅,而是民居,民居能有这么大的规模,而且保存了两百多年,这在江南一带是极罕见的。
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南湖园全福寺,这是一座典型的园林寺庙,分为三个部门,东西两个为花园,分别是为了了纪念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陆龟蒙和西晋文学家张季鹰而建,中间即是我们今天着重参观的全福讲寺。
全福寺始建于宋代,已有900多年历史原是宋元佑年间的周迪功廊舍宅为寺的,后经历代不断扩建,香火旺盛,成为江南一带的名寺,但,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间,寺庙被毁,
被迫改作粮仓,这可以说是周庄的一大憾事。
今天我们看到的全福寺是1995年由上海华夏公司重新修建的并从原来的白蚬湖畔移址在现今的南湖畔,整个寺庙分为山门、指归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四个部分。众所周知,寺庙一般建在山上,为了远离尘世,有一个清修的地方,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寺庙却是建在水上的,体现了水乡的特色,所以被誉为“水中佛国”,大家可以看一下,这边牌楼上就有这四个字,就是由原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题。
(叶楚伧故居)在周庄历史上,曾经出过很多的名人。在清末民初,周庄出了一位爱国志士,他就是叶楚伧先生。(叶楚伧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周庄人,1887年生于周庄,1946年卒于上海,享年59岁,曾从周庄本镇秀才诸元吉学文,后考入苏州高等学堂,虚心好学,博闻强记,后因清庭腐败,他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毅然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他曾任国民党代理文官长、江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考试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执行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京、沪两市宣慰使,叶楚伧先生也是一个有名的新闻工作者,他21岁就步入了新闻界,曾任过多家报刊的主编,“民国日报”、“太平洋报”都做过主编,总而言之,他是一个爱国、爱家乡的革命志士。)
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叶楚伧故居,就是他的祖宅,他幼年曾居住的地方。
叶楚伧故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由叶楚伧祖父修建,叶楚伧曾祖父叶杏江为清朝官吏,祖父叶原甫无意于仕途,在周庄开设叶太和酱园,家道比较富裕,修建了这栋老宅,叶楚伧故居前后五进,1100多平方,是典型的苏州庭院建筑,它的建筑特色是清砖小瓦硬山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一个仿明的格式。
一进门口木匾上的“叶楚伧故居”。第二进为轿厅是叶家招待一般宾客的地方。这第三进是叶家的正厅,举办大事、招待贵客之处,这边我们又可看到一副对联“应遗留名文苑传,难忘结客少年场”。这是当年柳亚子先生写给他的一副挽联,叶楚伧先生早年参加柳亚子、陈去病组织的进步文学团体“南社”,经常与柳亚子先生他们一起吟诗作对,宣传民主革命,宣传新文化,所以当年柳亚子惊闻叶楚伧先世的噩耗时悲痛万分,疾书此挽联以送行。
第四、第五进是叶家的内堂,曾是叶家生活起居的地方,现在陈列着一些叶楚伧的书籍,他的文稿,还有他的一些题字、照片等。
(文化街)大家来到了小镇的贞丰街,以前是一条商业街,后来经过改造把周庄传统手工艺活集中展示在这条街上。街上有纺织、圆木、阿婆茶、篾竹、铁铺等民间手工作坊,融汇于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于一体所以有时也称为文化街,“文化一条街”。大家可以现场看看。
古戏台占地4600平方米(七亩),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以古戏台和走马楼式观演楼、展览馆为主体的古建筑群。犹如北京之“四合院”,戏台座南面北,台中心是由四百二十只木雕凤凰盘旋成复盆状,叫“凤凰藻井”,这是古代利用共鸣原理筑成的“高级音响”。使演唱婉转动听,绕梁三匝。戏台、戏楼布置了上乘的戏曲楹联。戏台正面的上联是“泽曰南湖,誉满摇城二千年”,说的是周庄2000年的来的美誉,下联是“腔称水磨,风靡昆山六百春”。昆曲,百戏之祖的地位。
昆曲,自元代形成的昆山腔,到明代嘉隆时期魏良辅十年改革新腔,梁辰鱼新编《浣纱记》,因曲调幽雅婉转,唱词典雅华丽,称“水磨腔”,好象古代水磨漆器、水磨糯米粉一样细腻绵糯。自清代后期,政府腐败,列强侵华,中国戏曲每况愈下,日本侵略时期,昆剧到了败落失传的地步。1956年浙江国风剧团改编了《十五贯》从浙到苏继北上首都公演,周总理的推荐,毛泽东主席二次观看《十五贯》传遍大江南北,总理说“一出《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誉称昆曲是中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幽兰”。昆剧艺术从此走上新生,重放光芒,以致二OO一年的五月十八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很高兴我们一起度过了这美好的时光。
周庄地处苏州昆山市、吴江市、上海的青浦区三地交界处,四面环水,处于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南湖怀抱之中。全镇36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多人。周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至汉代,吴王少子摇和汉越摇君分于此,称为摇城,又名贞丰里。至宋元祐元年,周迪功郎在此舍宅为寺,始称周庄,至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
周庄凭借“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的特有自然环境,避开了历代兵荒马乱,更滋养了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悠久的历史,给周庄造就了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有耐人寻味的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寓居钓游的南湖园,有“轿从门前进,船从家中过”的明代建筑张厅,江南民居之最“七进五门楼”的沈厅。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周庄充分利用旖旎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形成了荟萃传统文化的贞丰街,传承经典昆曲艺术的古戏台等。2006年,更是成为首批国家5A级景区。
前面的这座古牌楼就是古镇区的一个大门。1991年时造的一个仿古牌楼,是古镇区和新区的分界线,里边是周庄的古镇区,占地面积很小,只有0.47平方公里,但古镇风貌保存的相当完好,60%以上为元明清建筑,外面是新区。牌楼上有四个字“贞丰泽国”,由原中央书法协会主席沈鹏所题。“贞丰”是周庄的原名,汉初到北宋时期这里叫“贞丰里”,古时五十户人家为一里。到了北宋元祐元年,也就是1086年,有一位姓周的人,他的官衔是“迪功郎”,是一个九品官,相当于现在的镇长地位。他做了一件好事,舍宅为寺。即把自己的200亩庄田捐了出来,为老百姓造了座寺庙,叫“全福寺”。 舍宅为寺,古代各地都有,但周庄人特别感恩。于是把“贞丰里”改名为周庄。所以“周庄”这个名字我们已经叫了九百多年了。泽国”是说这里是个水乡,它四面环水,有四个湖,整个周庄镇原先是一个岛屿,89年时才通车的,也就是说在89年之前老百姓想进出都是靠坐船摆渡的。
抱柱上的对联是“贞坚不贰攀日康庄有道路,丰衣足食向阳桃李自逢时”,这是由著名记者冯英子题写的。上下联首字位置上的“贞丰”二字,与牌楼上的横额“贞丰泽国”相对应。本联正是回溯了周庄悠久的历史,让人体味到了千百年来,周庄人民“贞坚不贰”地努力,终使“攀”于“耀日”的“康庄”有着四通八达的“道路”,呈现一片“丰衣足食”、“向阳桃李自逢时”的景象。
我们走过牌楼就进入古镇区了,大家请回头看一下,这背面也有四个字,“唐风孑遗”,意思是说在周庄还能看到一些古代传统的民俗文化以及古风遗韵。这是著名左笔书法家费新我老先生在晚年高龄时题写的,左下角还有他的落款,“新我左笔”四个字。抱柱的对联是:“万顷碧波水光潋滟晴方好,百尺临云塔影横斜景亦奇”,这是著名记者冯英子题写的。以苏东坡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化成,原诗前两句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说周庄“万顷碧波”、“水光潋滟”可真是十分确切。全镇处在澄湖、白蚬湖、和南湖环抱之中,镇区内以“井”字形河道为骨架,因水成街,因河成镇。下联所描述的景物是纤丽俊俏的全福塔。
前面呢,有一座醒目的汉白玉照壁,它是为纪念古镇九百周年而建立的。它艺术地勾勒出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缩影。抬头看去,拱桥驳岸,风火墙和蠡窗黛瓦,无不给人以浓重的历史感。吴冠中教授游览了周庄后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前面有一座古桥,叫太平桥,建于清代。这一条古街俗称一步街,因为它很窄,一步就可以跨过,街道两旁开店的店主不用走出店门,就可以互相握手或递东西表示友谊,所以又称友谊街。上面还有一线天,中间是过街楼,这种建筑在大城市是很少见的,在周庄却有许多。
(在双桥前停下来)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双桥,游览周庄双桥是不能不看的。大家看,这两座桥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所以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这两座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这座石拱桥叫世德桥,横跨南北市河,长16米,宽3米,跨度5.9米。这座石梁桥叫永安桥,平架在银子浜口,长13.3米,宽2.4米,跨度 3.5米。双桥最能体现周庄古镇的神韵,等一会大家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双桥为什么会这么出名呢?关于双桥有这样一则动人的故事,那是1984年春天,上海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乘坐小船来到周庄,由于时间短促,陈逸飞不能采取在画板上一一写生的办法,只能用摄影这种最便捷易行的方法记录周庄,而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深深的吸引了陈逸飞,他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于是,就以双桥为背景,创作了一幅题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后来,这幅幅画连同他的37幅作品一起在以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名字命名的哈默画廊中展出,引起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技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后来,这幅《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被阿曼德·哈默用高价购藏。同年十一月份,哈默先生在访问中国的时候,将这幅油画送给了邓小平。1985年,这幅画又经过陈逸飞的加工成为当时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睐。经新闻媒体宣传,周庄古镇声名鹊起。陈逸飞的画使默默无闻的双桥走向了世界。
(走到张厅)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张厅,张厅是江南民居中比较典型的前厅后堂格局,是周庄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建筑,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厅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由明朝中山王徐达的弟弟徐孟清的后代所建,按理说徐家建的应叫徐厅,为什么叫张厅呢?那是在清朝初年的时候,徐家衰落了,就把这座房子卖给了一户姓张的人家,才被改名为张厅。
整个张厅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大小房间60余间,前后分为六进,还有一个私家后花园,接下来我们就进这家大户人家参观一下。
进门第一进是门厅,门厅主要起到装饰作用,比如张家有喜事就在门前张灯结彩,显示排场。
第二进,轿厅也称茶厅。左边有顶八抬大轿,主要供主人、客人在此落轿。这右边是接待一般客人,也是轿夫、船夫休息、喝茶的地方。因为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一般客人包括轿夫、船夫是不能进入正厅的,只能在这里等待主人的吩咐,在中国古代园林民宅中,主人为了达到“别有洞天”的效果,大门内常有一堵照壁,让人进入后才见分晓。因此,有人说,参观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像欣赏一幅手卷,逐步展开。张厅的照壁在哪儿呢?这里有一块天然的大理石照壁,这照壁也就起到了“开门见山”、“欲扬先抑”的作用。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欣赏张厅“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特色。
这儿是张厅的第三进正厅。“玉燕堂”原名“怡顺堂”,早先庭院里种有两棵白玉兰树,春天一到,玉兰花开放,引来许多燕子在屋檐下筑巢繁殖后代,被张厅主人看见了,认为燕子和玉兰树给张厅带来了勃勃生机,于是将“怡顺堂”改为“玉燕堂”,也有金玉满堂,子孙满堂之意。这里是举办婚丧庆典和接待贵宾的地方,遇到家中老辈寿辰,儿孙辈结婚娶媳,都在正厅里行拜和新婚之礼,并设寿、喜之席,宴请亲朋好友,遇老辈去世,除了在家族祠堂行丧礼之外,还要将棺木停放正厅,按习俗做道场。所以正厅也是一个家庭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正厅所陈列的家具是明式风格。明式家具讲究线条简、线、精、雅的风格特点。简,简就是造型简练,轮廓舒展;线,就是线条流畅,挺拔取胜;精,就是做工精细,结构合理稳固;雅,就是整体和谐,气韵雅洁。请大家抬头看,在正厅的正梁角落里各有两块突出的椭圆形的雕花板,各位可以想象一下,这很像古时候做官人官帽上的帽翅,所以这个厅也叫纱帽厅,这就证明了当时最早的主人是做官的。我们还可以回头看一下门槛,门槛的高低能表明官位的大小,据史书记载,这家主人官居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玉燕堂”里边是内眷招待女宾的内堂。
我们已经来到了第四进大堂楼。大堂楼分为二层,楼上是内眷们生活起居之处。楼下
是夫人招待女宾客的地方,堂楼家具的布置均取对称规整的形式。长条几案是堂楼中最主要的家具,它做工讲究,多附有雕饰。几案两侧堂摆设花瓶及镜子,以取阖家“平平静静”的寓意,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两根柱子底下的鼓墩,它主要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大家可以猜一下这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一般都是由石头制成,而这却是罕见的楠木鼓墩,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历史仍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也足以说明张厅历史悠久。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当中这幅对联,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吴冠中撰联“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意思是说,八抬大轿可以从前门抬进来,我们刚才已经看到了,而小船可以从自家院子里穿过,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张家最大的特色。
再往里走是第五进琴棋室,古时大户人家的小姐一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以这里是小姐弹琴、下棋的活动场所,好比现在的卡拉OK厅。
第六进是书房,因为是临河而建,采光很好,环境也相当清静、优雅,所以主人可以静心的在这里读书、办公,打开窗户还可以看到后花园优美的景色。
我们现在所来到的就是被称之为“船自家中过”的地方。前边条小河称“箸泾”河,虽然很窄,但与外面的大湖是相通的,所以这是一条活水。这儿融合了水乡的特色,有小桥、流水、人家,像这样的建筑就是江南水乡特有的跨水民居。有人可能会问,当时他们为什么要开挖这条不河,这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张家是一户大户人家,每天要消耗很多吃的、用的、穿的,这些东西都靠小船从这里运进运出。(二是封建社会时时会打仗,主人万一遇到什么不测,就可以坐着小船从这里逃生,主人在修房时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
我们来到了张家的后花园,里边是佛堂,因为夫人信仰佛教,吃斋念佛,祈求家人平安健康。佛堂内供奉的是“西方三圣”,中间是教主阿弥陀佛和他的两位胁待,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旁边是自家的私塾,供孩子读书所用。
看完张厅我们走走大厅东侧的备弄,当年在封建社会,没有尊贵的客人来临,大门是不开的,这条备弄就是当年供自家人平时出入时所走,相当于现在的安全通道。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周庄的富安桥,它建于元代1355年,也是镇上最古老的一座桥。它原名总管桥,据说这座桥是由沈万三的弟弟沈万四出资修缮的,因他不愿重蹈哥哥发配充军,客死异乡的覆辙,主动为乡里修桥铺路,将桥名改其富安桥是说富了之后要求安康安定的生活。这座桥的特点是,桥的四个角上都有一座楼房,而且楼房一、二楼之间是没有楼梯的,必须走到外面桥阶上绕上去,专家们把这样格局称为桥楼建筑。同济大学的陈从周教授说:封建年代桥楼建筑在江南一带是很多见的,但象今天周庄保存的这样完整的四个桥楼已经是绝无仅有了。
我们接下来参观江南民居之最沈厅。沈厅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占地2900多平方米,坐东朝西,七进五门楼,共有大小房屋100余间。
第一进水墙门,紧挨着河道,沈家是经商的,而水乡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只,要是有什么货物运过来,直接把船停靠在这里就可以了,相当于是沈家的私家码头。
第二进门厅,用来张灯结彩,装饰门面的,另外如果沈厅发生什么事情不用挨家挨户的通知,挂个饰物就可以了,红灯笼出来当然有喜事了,我们还可以抬头看到上面雕刻着一个金光闪闪的聚宝盆,喻意进门有宝,聚宝盆可是沈家的镇宅之宝。
第三进茶厅,家具布置的很简单,这一间可不是来招待所有的客人在这里喝茶的,在封建社会等级观念非常强烈,客人来访,有身份有地位的贵宾到正厅接待,而像船夫、轿夫这些小跟班就只能在茶厅坐一会,等候吩咐。
第四进正厅,正厅是用来招待贵宾,也是沈家祭神拜祖的场所,因而也是全宅的中心,所以非常宽敞气派,正厅的空间大,前面宽敞,厅内空间与天井直接联通,得采光与空气流通,。正厅取名“松茂堂”,松叶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希望子孙满堂,像松柏常青,这三个字是由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张謇所书写的,正厅的后板壁称为太师壁,太师壁前的长条几案是
堂屋中最主要的家具,案前的八仙桌到逢年过节时将它移至厅中央,摆上各式供品,一家人面对几案上的祖宗牌位祭祀之礼,或者把供桌移至前檐下,在厅内面朝天井拜祭天地神仙。遇到家中老辈寿辰,儿孙辈结婚娶媳,都在此行拜和新婚之礼,并设寿、喜之席,宴请亲朋好友,遇老辈去世,除了在家族祠堂行丧礼之外,还要将棺木停放厅内,按习俗做道场,所以正厅也是一个家庭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 请大家抬头看,屋梁上精美的雕刻有凤凰、仙鹤,蝙蝠,代表富贵,长寿,福气。 特别是这个图案,你们一定会说这是龙吧,嘿,这回你们可错了!龙,那时候就是天子的象征,五爪金龙,现在大家数数,是不是4爪,所以就只能把它称作为“蟒”。
第五进大堂楼,女子生活起居的地方,家具非常小巧秀气,圆桌下有个雕工细致的隔板,据说冬天南方这里比较湿冷,小姐妹怕冷,上面放暖炉被子什么的,用来捂脚的,可见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也有的说,沈家有钱,小姐不用受缠足之苦,反正是招女婿,可家里来了别的女客,古代又以三寸金莲为美,怎么办呢,所以做这个隔板来遮丑的)
第六进小堂楼,里面有一尊沈万三的塑像,沈万三祖籍浙江湖州南浔,小时候他的父亲沈祐带着全家从南浔搬到周庄,刚到周庄时,就是靠耕田起家,积累了一定资金,长大后的沈万三商业头脑非常灵活,利用周庄的水利条件,走急水江,把这一带盛产的丝绸、瓷器等等运到南洋,又把国外的珠宝运到中国来销售,在以前叫做“通番”,其实就国际贸易,沈万三的财富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人怕出名猪怕壮,由于沈万三钱太多了,所以引来了朱元璋的嫉妒,当年朱元璋就处处刁难沈万三。当朱元璋定都南京的时候,听取大臣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要修建南京城墙,但是国库空虚,所以要江南这些有钱人集资,沈万三堪称“江南首富”,自然分到的任务最多,据南京城墙1/3的修资都是沈万三一个出的钱,由于施工的士兵比较卖力,提前几天竣工,沈万三得意忘形,看在大家比较辛苦,所以决定犒赏三军,这件事被朱元璋知道了,正好被他抓住了把柄,他说:“沈万三是想收买军队,篡夺皇位”,当即要把沈万三问罪杀人,幸亏马皇后刘伯温等人出面求情,沈万三的脑袋保住了,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最后沈万三被发配到云南充军,客死异乡。沈万三传说中有个聚宝盆,据说里面的财富是用不完的,当朱元璋知道后,命沈万三上交,沈万三不得已,把聚宝交了出来,后来在修建中华门时,由于地陷坍塌,所以朱元璋就下令把聚宝盆埋在下面,因此,中华门在以前叫聚宝门。
第七间餐厅,万三家宴,最中那个就是万三蹄,“肥而不腻,酥而不烂”,它的做工相当考究,要经过几个小时的焖蒸煨煮,加上十几味原料,才形成了蹄色酱红,香气扑鼻,外形饱满的特点。那么为什么叫它为“万三蹄”而不叫“猪蹄”呢?很简单,沈万三和朱元璋一个朝代,如果沈家吃的是“猪蹄”,那岂不是每天都啃皇帝的腿,以前帝皇都可有姓氏避讳的,另外万三蹄吃的时候很讲究,一上桌不能马上动筷子动刀,那怎么吃呢?其实每个蹄上都有两根骨头一粗一细,吃的时候把细的那根抽出来,以骨代刀将蹄划开就可以了,现在万三蹄是团圆的象征,逢年过节家里来客人了,一定会有这道菜,所谓“无蹄不成宴”。
现在我们走的备弄两边上有一些铜板画主要是介绍沈万三的生平事迹,他是如何经商致富,然后遭到朱元璋的迫害,最后被发配充军的全过程,这些铜画增加了周庄旅游的文化底蕴。到现在为止,我们沈厅已参观结束了,那么沈厅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对,沈厅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官宅,而是民居,民居能有这么大的规模,而且保存了两百多年,这在江南一带是极罕见的。
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南湖园全福寺,这是一座典型的园林寺庙,分为三个部门,东西两个为花园,分别是为了了纪念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陆龟蒙和西晋文学家张季鹰而建,中间即是我们今天着重参观的全福讲寺。
全福寺始建于宋代,已有900多年历史原是宋元佑年间的周迪功廊舍宅为寺的,后经历代不断扩建,香火旺盛,成为江南一带的名寺,但,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间,寺庙被毁,
被迫改作粮仓,这可以说是周庄的一大憾事。
今天我们看到的全福寺是1995年由上海华夏公司重新修建的并从原来的白蚬湖畔移址在现今的南湖畔,整个寺庙分为山门、指归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四个部分。众所周知,寺庙一般建在山上,为了远离尘世,有一个清修的地方,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寺庙却是建在水上的,体现了水乡的特色,所以被誉为“水中佛国”,大家可以看一下,这边牌楼上就有这四个字,就是由原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题。
(叶楚伧故居)在周庄历史上,曾经出过很多的名人。在清末民初,周庄出了一位爱国志士,他就是叶楚伧先生。(叶楚伧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周庄人,1887年生于周庄,1946年卒于上海,享年59岁,曾从周庄本镇秀才诸元吉学文,后考入苏州高等学堂,虚心好学,博闻强记,后因清庭腐败,他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毅然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他曾任国民党代理文官长、江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考试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执行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京、沪两市宣慰使,叶楚伧先生也是一个有名的新闻工作者,他21岁就步入了新闻界,曾任过多家报刊的主编,“民国日报”、“太平洋报”都做过主编,总而言之,他是一个爱国、爱家乡的革命志士。)
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叶楚伧故居,就是他的祖宅,他幼年曾居住的地方。
叶楚伧故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由叶楚伧祖父修建,叶楚伧曾祖父叶杏江为清朝官吏,祖父叶原甫无意于仕途,在周庄开设叶太和酱园,家道比较富裕,修建了这栋老宅,叶楚伧故居前后五进,1100多平方,是典型的苏州庭院建筑,它的建筑特色是清砖小瓦硬山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一个仿明的格式。
一进门口木匾上的“叶楚伧故居”。第二进为轿厅是叶家招待一般宾客的地方。这第三进是叶家的正厅,举办大事、招待贵客之处,这边我们又可看到一副对联“应遗留名文苑传,难忘结客少年场”。这是当年柳亚子先生写给他的一副挽联,叶楚伧先生早年参加柳亚子、陈去病组织的进步文学团体“南社”,经常与柳亚子先生他们一起吟诗作对,宣传民主革命,宣传新文化,所以当年柳亚子惊闻叶楚伧先世的噩耗时悲痛万分,疾书此挽联以送行。
第四、第五进是叶家的内堂,曾是叶家生活起居的地方,现在陈列着一些叶楚伧的书籍,他的文稿,还有他的一些题字、照片等。
(文化街)大家来到了小镇的贞丰街,以前是一条商业街,后来经过改造把周庄传统手工艺活集中展示在这条街上。街上有纺织、圆木、阿婆茶、篾竹、铁铺等民间手工作坊,融汇于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于一体所以有时也称为文化街,“文化一条街”。大家可以现场看看。
古戏台占地4600平方米(七亩),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以古戏台和走马楼式观演楼、展览馆为主体的古建筑群。犹如北京之“四合院”,戏台座南面北,台中心是由四百二十只木雕凤凰盘旋成复盆状,叫“凤凰藻井”,这是古代利用共鸣原理筑成的“高级音响”。使演唱婉转动听,绕梁三匝。戏台、戏楼布置了上乘的戏曲楹联。戏台正面的上联是“泽曰南湖,誉满摇城二千年”,说的是周庄2000年的来的美誉,下联是“腔称水磨,风靡昆山六百春”。昆曲,百戏之祖的地位。
昆曲,自元代形成的昆山腔,到明代嘉隆时期魏良辅十年改革新腔,梁辰鱼新编《浣纱记》,因曲调幽雅婉转,唱词典雅华丽,称“水磨腔”,好象古代水磨漆器、水磨糯米粉一样细腻绵糯。自清代后期,政府腐败,列强侵华,中国戏曲每况愈下,日本侵略时期,昆剧到了败落失传的地步。1956年浙江国风剧团改编了《十五贯》从浙到苏继北上首都公演,周总理的推荐,毛泽东主席二次观看《十五贯》传遍大江南北,总理说“一出《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誉称昆曲是中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幽兰”。昆剧艺术从此走上新生,重放光芒,以致二OO一年的五月十八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很高兴我们一起度过了这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