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3、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发展比较: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快 4、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7、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最主要)、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9、地区差异: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
、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有利影响是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有利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利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结合材料分析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容量。各种资源决定的环境承载力不同,而最小的环境承载力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P12木桶效应)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成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负相关)。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知识点重现
2.1城市空间结构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功能区
3、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
4、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受交通影响地租曲线沿交通线向外凸出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 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 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高和服务范围大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有发达的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交通
位置优越
(2) 资源位置优越 :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
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 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中心地理论[理解]
前提: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1)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2)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3) 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4) 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中间阻力:距离和迁移成本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 ①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② 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发展速度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原因是:是由于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城乡差别太大,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了城市化速度太快);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不合理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记忆]: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
(1)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 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使市区污染减轻,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
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重现: 主要地域类型举例: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地制宜 *3、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最主要的优势或限制性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我国南稻北麦(降水差异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郊区的乳畜业、园艺业(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使市场扩大 ...................5、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6、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理解记忆]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7、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理解记忆]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8、墨累—达令盆地: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 ....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 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 单产高,商品率低 (3) 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 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 交通运输便利 (3) 市场广阔 (4) 地广人稀 (5) 工业发达, 机械化程度高 (6) 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 地广人稀,地价地 (3) 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发展交通 (2)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分析饲料、市场因素 .......
(1) 温带海洋性气候具有气候温凉、潮湿多雾,日照不足的特点,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饲料充足) (2)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 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
高利润。按影响的主导因素分为以下工业指向类型
二、社会效益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
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
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三.环境效益
读课本P61《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强化记忆 ....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合理布局 四、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五.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宏观上首先考虑1、 经济效益,微观选址要考虑环境效益(注
意风向、河流流向,距离市区的远近)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1、造成工业集聚的工业联系类型有生产工序的联系和空间联系
2、工业地域按形成分:有自发形成的和规划的;按发育程度分有:①发育程度高的:如钢铁工业城市:
鞍山,石油工业城市 大庆,汽车工业城市 十堰 ②发育程度低的。
3、工业分散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地区优势;另一原因是有些企业所需的零件
(是怎样的零件?)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
4和通信技术
人文地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3、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发展比较: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快 4、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7、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最主要)、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9、地区差异: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
、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有利影响是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有利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利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结合材料分析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容量。各种资源决定的环境承载力不同,而最小的环境承载力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P12木桶效应)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成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负相关)。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知识点重现
2.1城市空间结构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功能区
3、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
4、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受交通影响地租曲线沿交通线向外凸出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 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 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高和服务范围大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有发达的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交通
位置优越
(2) 资源位置优越 :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
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 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中心地理论[理解]
前提: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1)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2)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3) 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4) 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中间阻力:距离和迁移成本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 ①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② 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发展速度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原因是:是由于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城乡差别太大,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了城市化速度太快);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不合理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记忆]: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
(1)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 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使市区污染减轻,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
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重现: 主要地域类型举例: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地制宜 *3、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最主要的优势或限制性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我国南稻北麦(降水差异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郊区的乳畜业、园艺业(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使市场扩大 ...................5、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6、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理解记忆]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7、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理解记忆]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8、墨累—达令盆地: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 ....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 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 单产高,商品率低 (3) 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 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 交通运输便利 (3) 市场广阔 (4) 地广人稀 (5) 工业发达, 机械化程度高 (6) 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 地广人稀,地价地 (3) 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发展交通 (2)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分析饲料、市场因素 .......
(1) 温带海洋性气候具有气候温凉、潮湿多雾,日照不足的特点,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饲料充足) (2)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 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
高利润。按影响的主导因素分为以下工业指向类型
二、社会效益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
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
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三.环境效益
读课本P61《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强化记忆 ....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合理布局 四、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五.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宏观上首先考虑1、 经济效益,微观选址要考虑环境效益(注
意风向、河流流向,距离市区的远近)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1、造成工业集聚的工业联系类型有生产工序的联系和空间联系
2、工业地域按形成分:有自发形成的和规划的;按发育程度分有:①发育程度高的:如钢铁工业城市:
鞍山,石油工业城市 大庆,汽车工业城市 十堰 ②发育程度低的。
3、工业分散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地区优势;另一原因是有些企业所需的零件
(是怎样的零件?)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
4和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