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专题教案

杨丽卿

教学目的:

能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反思总结:

1. 对词语意义的把握,不能够和语境紧密结合,仅机械地套用积累的词义。 2. 翻译句子不能够关注语境,尤其是忽略主语的变换。

对策方法:

1. 熟悉历年高考题中考查过的实词,复习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 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在复习过程中,抓住典型习题加强训练。 练习巩固:

(一)(题型专练04)解释斜体字 1.D县以属周 岁饥,官为粥以食饿者,民坌集不可禁,县以.

属者。

.周,周设梐枑,间老少男女,无一乱译文:当年饥荒,官府向饥饿的灾民供应粥,灾民聚集不可控制,官府就把(控制灾民的事情)交给李周,李周设置栅栏,把老少男女间隔开来,没有一处混乱的。 2.A.民不告病县之南有涧,支流溢入,岁赋菑楗,调徒遏之,周始筑新堤,民不告.

病。 译文:洪洞县的南边有山涧,支流泛出,征收赋税准备抗洪物资,让百姓抗洪,李周.

开始构筑新的大堤,百姓没有叫苦的。 5.D.若薛向使三司,欲辟为属,及相见,卒不敢言,退而叹曰:.

人未易屈也 “若人未易屈也。于世。

.”以是不偶译文:薛向掌管三司,要征召他为部署,等到见面,最终没有敢说,(薛向)退下后感叹说:“这个人不容易屈服。”因此不被当世人知遇。 9.B.其将金应虎等穷蹙降诸将受之芳密檄,急据关夹击,其将金应虎等.

穷蹙降。 译文:诸将收到李之芳的密信,紧急据关夹击他们,马九玉的将领金应虎等处于困境.

就投降了。

13.C.世祖厌其烦 D.特命预其议. 时中书、尚书二省并立,世祖厌其.

烦,欲合为一,集大臣杂议之,祐还朝,特命预其议。

..译文:这时,中书、尚书两省并立,世祖厌烦它的繁多,打算合二为一,召集大臣共同讨论。陈祐回朝,(世祖)特命他参议其事。

14.B.祐极言中书政本 及入议,祐极言中书政本.译文:等到入朝议论,陈祐极力主张中书省为行政之本,是祖宗所创立,不可废止。.

,祖宗所立,不可罢。 15. D.祐请曰:“„„”不报 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

“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 译文:不久,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陈祐请求:“战争之后,对于遭受兵刃之苦.的百姓,应宽大体恤。”(朝廷)不批覆。 (质检二)4A往受业其门

既长,益笃于学。蜀儒张摐道仪真,往受业译文:他长大之后,更加专心于求学。四川儒学家张摐途径仪真,.

其门,质以疑义数十,摐甚器之。 (马祖常)前往他的门下拜师学习,拿了几十个问题请教张摐,张摐非常器重他。 2014安徽卷

4.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

殷勤译文: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教官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勉励别..

,去而人爱思之。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深厚,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 2014浙江卷

16.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

振发译文:拿起笔来写文章,其文章言辞秀美而多具才思,大多是别人没有说过的,先生..

于乡里之间。 却很轻易地表达出来,(他的名声)从此在乡里之间传扬。 (二)文化常识补充:《知识手册》文化常识部分 课堂练习:

1.《题型专练与纠错》04——08 2.《专题透析》 课后反思:

文言文实词专题教案

杨丽卿

教学目的:

能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反思总结:

1. 对词语意义的把握,不能够和语境紧密结合,仅机械地套用积累的词义。 2. 翻译句子不能够关注语境,尤其是忽略主语的变换。

对策方法:

1. 熟悉历年高考题中考查过的实词,复习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 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在复习过程中,抓住典型习题加强训练。 练习巩固:

(一)(题型专练04)解释斜体字 1.D县以属周 岁饥,官为粥以食饿者,民坌集不可禁,县以.

属者。

.周,周设梐枑,间老少男女,无一乱译文:当年饥荒,官府向饥饿的灾民供应粥,灾民聚集不可控制,官府就把(控制灾民的事情)交给李周,李周设置栅栏,把老少男女间隔开来,没有一处混乱的。 2.A.民不告病县之南有涧,支流溢入,岁赋菑楗,调徒遏之,周始筑新堤,民不告.

病。 译文:洪洞县的南边有山涧,支流泛出,征收赋税准备抗洪物资,让百姓抗洪,李周.

开始构筑新的大堤,百姓没有叫苦的。 5.D.若薛向使三司,欲辟为属,及相见,卒不敢言,退而叹曰:.

人未易屈也 “若人未易屈也。于世。

.”以是不偶译文:薛向掌管三司,要征召他为部署,等到见面,最终没有敢说,(薛向)退下后感叹说:“这个人不容易屈服。”因此不被当世人知遇。 9.B.其将金应虎等穷蹙降诸将受之芳密檄,急据关夹击,其将金应虎等.

穷蹙降。 译文:诸将收到李之芳的密信,紧急据关夹击他们,马九玉的将领金应虎等处于困境.

就投降了。

13.C.世祖厌其烦 D.特命预其议. 时中书、尚书二省并立,世祖厌其.

烦,欲合为一,集大臣杂议之,祐还朝,特命预其议。

..译文:这时,中书、尚书两省并立,世祖厌烦它的繁多,打算合二为一,召集大臣共同讨论。陈祐回朝,(世祖)特命他参议其事。

14.B.祐极言中书政本 及入议,祐极言中书政本.译文:等到入朝议论,陈祐极力主张中书省为行政之本,是祖宗所创立,不可废止。.

,祖宗所立,不可罢。 15. D.祐请曰:“„„”不报 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

“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 译文:不久,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陈祐请求:“战争之后,对于遭受兵刃之苦.的百姓,应宽大体恤。”(朝廷)不批覆。 (质检二)4A往受业其门

既长,益笃于学。蜀儒张摐道仪真,往受业译文:他长大之后,更加专心于求学。四川儒学家张摐途径仪真,.

其门,质以疑义数十,摐甚器之。 (马祖常)前往他的门下拜师学习,拿了几十个问题请教张摐,张摐非常器重他。 2014安徽卷

4.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

殷勤译文: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教官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勉励别..

,去而人爱思之。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深厚,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 2014浙江卷

16.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

振发译文:拿起笔来写文章,其文章言辞秀美而多具才思,大多是别人没有说过的,先生..

于乡里之间。 却很轻易地表达出来,(他的名声)从此在乡里之间传扬。 (二)文化常识补充:《知识手册》文化常识部分 课堂练习:

1.《题型专练与纠错》04——08 2.《专题透析》 课后反思:


相关文章

  • 后赤壁赋说课稿(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 ...查看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案
  • [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案 目标:1 考纲解读: 2 命题趋向和应试对策: 3 理解文言翻译的误区,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4 针对练习. 重点:方法指导,针对练习. 课时:4课时. 方法:导学. 准备:学案. 内容和过程: ...查看


  • 人琴俱亡教案
  • 一.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和〈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现手足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 ...查看


  • 古文二则[四知]教案
  • 古 文 二 则 四 知 范 晔 一.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课文. 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领悟文中"四知" 的寓意. 二.重难点: 结合文中注释 ...查看


  • 21.[梦溪笔谈]二则
  • --以虫治虫 一.        对本课教学的认识: <梦溪笔谈>二则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的二十一课.它是第五单元--"关注科学"中的唯一一篇文言文. 在设计教学时,最使我头 ...查看


  • 29[礼记]一则教案
  • 29<礼记>一则 教案 · 学案 · 测案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 ...查看


  •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 博客首页 登录注册 让你的微博变成经典语录 发博文 博文 一松柏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czhangmingcheng [订阅][手机订阅] 首页 博文目录 图片 关于我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个人资料 ...查看


  • [过秦论]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过秦论>说课稿 二.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 ...查看


  • [治水必躬亲]教案
  • 八(上) 24.<治水必躬亲>教案 执教:薛惠娟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所讲述的"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的道理. 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