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的消食漫步,走到哪儿算哪儿,让计划都见鬼去吧!
没有比这更悠闲的了。
夜晚的古镇没有人,偶尔几声狗叫划开夜色后又迅速归于寂静。
带龙桥的清晨,游客不多。游客一多,韵致全无。
所以还是要早起,美景永远是要付出代价的。
吱呀声中,木船飘来又飘远,摇动岁月中的黄姚印象,就是伴水而生的一部发展衰颓史,
陆路永远是水路的天敌,令人感伤又无法改变。
在这里它们是主人,每天清早的领地巡视仪式庄严而固定,
连续三天都在这里看到同样的场景,动物界的社会秩序照样井井有条。
两条灰砖柱体摇摇欲坠,据说是大户人家的原大门柱。
岁月的流逝衬映着文化的延续,不疾不徐的节奏永远是这里的主旋律。
一直不太喜欢拍微距和特写,总觉得内容空洞,视角奇怪。
不通过镜头,我们是看不到这些细节的,太较了真,也就失去了含蓄和想像。
再说撅着个屁股对着被摄体我觉得挺傻的~~~~~~~。
我傻了一次,感觉还是怪怪的。
这是我想要的古镇意向,巍巍大山封住了出去的路,带来闭塞也带来安宁,
晨光下亦或是夕阳下,闪耀的是祥和的光。
错落有致、斜斜歪歪,韵律十足地展现她的风情和雅致,
让任何外来者都有回到故土的感叹。
她与我的梦境很重叠。
老狗的慵懒和随意表明这里的生活不慌张不逼仄,
如同老人的晨练般入定,间或睁开眼睛眯一下又慢慢合上继续发呆享受。
逆光下的古镇温暖而踏实,我走在石板上,无牵无挂。
三条洁澈碧绿的小河——姚江、小珠江、兴宁河蜿蜒流经、交汇于古镇。
姚江由东而来,转向南,在古镇中心画了一个形似八卦图的,大大的倒“S”形从古镇南端的叠螺山脚流出。
小珠江由西北方而来,从宝珠观南侧汇入姚江;由西向东流淌的兴宁河则由兴宁祠旁流入。
榕树构成的画框里,晨光在缓缓流淌。
流汇成我心中的黄瑶光影。
万物的灵性在太阳绽放的那一刻开始清晰,枝叶舒展的声音仿佛都能听见。
多高的意境啊,万般烦恼在这一刻变得很可笑。
岭下的家园,从这里的走出去的学子是幸运的,故乡的画面是那么清晰而梦幻!
老人在下面扯草,间或抬起手喂一下鸡,鸡不离不弃地跟了一早上,间或用鸡眼旁光斜我一眼,
面对我的镜头更是镇定自若,因为它有靠山。
我狠狠地咽下口水,艰难打消了中午吃鸡的念头。
没有几百年的摩挲与踩踏,路面不会如此光洁温润。
这是岁月在歌唱吟诵,起伏的的线条是五线,音符就是跳跃的光。
浣溪纱的画面是如此深达内心,以至于我拿相机的手都有些轻柔缓慢。
屏气良久,郑重按下快门。
网上攻略多有诟病黄瑶卫生的内容,但是这次我没有碰到一起因为环境卫生原因引起的不快,
至少我在清晨6点看到这位在辛勤劳作。
我能感觉到,黄姚新桥的建设尽量贴近了环境要求,在镇的边缘,有这座沟通两岸的仿古桥,还挺耐看的。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起伏跌宕,精致灵秀。
虽然已是仲秋,岭南的和煦风水依然令植物生机葱茏。
河面在阳光照射下不断变换色彩,油润通透。
古镇建筑选材均是因地制宜。
喀斯特地貌的石山给古镇的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石屋、石门、石桥、石庙、石街,一个石质的“石头镇”跃然于眼前。
黄姚古镇里随处可见这样的大榕树,也不知道它们究竟存在了多少年。
然而无论树龄有多么古老,其根茎依然苍劲有力,其枝叶依然茂盛翠绿,令人油然生敬。
老人小孩在树下休憩、嬉戏,妇女在树下编制、洗衣,悠然自得,其乐融融。
这可能与黄姚未受凡尘俗世污染有关吧。
在局部风水的人文建构中,黄姚人对“水口”景观的建构尤为注意。
在中国风水理论中,古村落水口的位置有二种:一种为村镇水流之入口;一种为水流之出口。
中国江南村镇通常都将水流出口定为“水口”,按风水的观点,水是财富,为了留住财气,
须在出水口建桥设祠,锁住水口。
同时水口往往是行人往来的重要通道,是村落对外的门而,需要在此植树造林,营建风水园林,
美化环境,塑造良好的居住生存空间。
黄姚的孩子在街巷中悠游嬉戏,他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多么美。
本地祖孙走在街道石板上慢慢回家,传承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只是演员们自己不清楚罢了。
当然也有创新的故事发生,俩小朋友在用尽心思对付这只该死的柚子,
本地柚果小皮厚,很难料理,但这难不住哥俩,他们的专心与用心令我拍得也很认真。
几百年都相同的场景,只是主角不同。
阳光明媚的四季清晨,赶圩的担子挑到永安门歇脚,看到的就是这幅景象。
有清风拂过,空气里的味道很甜凉。
那是酒类在发酵的余香。
黄姚镇原为附近地方的一个商品集散地,每月逢二、五、九即为黄姚圩市,附近村子的人都来赶圩。
圩市里有固定的商铺、商号,经营日用百货、盐、火柴、豆豉、糖果、布匹等,
还有供娱乐的戏台、赌场、妓院。黄姚本地最具盛名的商品为豆豉和黄精,
解放前商人们曾把豆豉运到香港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销售,
现今许多人家里仍珍藏着当年祖辈经营豆豉、黄精等商品所用的商标和印模。
这次去黄姚基本没有做什么功课,纯粹的闲逛和发呆,走到哪儿算哪儿。
因为这可以带来意外的惊喜。
譬如这处场景就是小巷七转八拐之后的开敞与光亮,
在黄姚,发现不断、惊喜不断。
干净与优雅,加上一点沧桑感,没有比这更令人流连回味空间了。
我呆了整整三天,还觉得不够。
因为我相信:真正地品味人文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
时间不需解释,空间即是说:玩古镇,一个人最合适,嘿嘿。
古镇里,我没有感受到商业侵袭中的人性变异,感受到的是取之有道的从容。
这是文化,是一个地域历经千百年形成的气质。
在人文与商业的较量中,我们总是沮丧面对很多不想要的结果,
而在黄姚,我没有一丝一毫的沮丧。
仙人古井旁的曲径探幽,
枯水季节的黄姚依然丰润灵秀,这好比气质少妇,即算是时局艰难,手头拮据,
依然可以把自己的家和头面收拾得清爽怡人。
仙人古井的水漫溢出这条小溪,石块随意放了,能让你的脚步变得跳跃而轻盈。
我相信,即算自来水到户了,她们还是愿意来这里洗衣淘米,
自己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总要找个人倾诉,流水声中,淘走不快、涤清郁结。
正好赶上土菜馆的小女生担水,赶紧拍了。
古井旁的土菜馆是我们这次黄姚活动里口味最好的一家,推荐。
那水中的树叶是倒影,不是水生植物,
净水清冽可见一斑。
这是我唯一没有到达的镇中一隅,对岸的人声鼎沸,让我失去了打探的欲望。
当然,这也为下次来黄姚留下一个理由。
我们住宿的“偶然间”民居,看到这里也是双闹很偶然地打探,居然就发现,
这里正是我们苦苦寻觅的窝点。还说啥?搬家!
这次来黄姚,先住在古镇外的鑫隆宾馆,结果发现“偶然间”之后,立马就搬了进来。
住了一晚,发现楼下的酒吧很吵,于是又搬到金德街上的金德庄客栈,总算安稳了一夜。
建议后去的驴子们一定要住在古镇内,方便,安静,而且条件还不错。
晚饭后的消食漫步,走到哪儿算哪儿,让计划都见鬼去吧!
没有比这更悠闲的了。
夜晚的古镇没有人,偶尔几声狗叫划开夜色后又迅速归于寂静。
带龙桥的清晨,游客不多。游客一多,韵致全无。
所以还是要早起,美景永远是要付出代价的。
吱呀声中,木船飘来又飘远,摇动岁月中的黄姚印象,就是伴水而生的一部发展衰颓史,
陆路永远是水路的天敌,令人感伤又无法改变。
在这里它们是主人,每天清早的领地巡视仪式庄严而固定,
连续三天都在这里看到同样的场景,动物界的社会秩序照样井井有条。
两条灰砖柱体摇摇欲坠,据说是大户人家的原大门柱。
岁月的流逝衬映着文化的延续,不疾不徐的节奏永远是这里的主旋律。
一直不太喜欢拍微距和特写,总觉得内容空洞,视角奇怪。
不通过镜头,我们是看不到这些细节的,太较了真,也就失去了含蓄和想像。
再说撅着个屁股对着被摄体我觉得挺傻的~~~~~~~。
我傻了一次,感觉还是怪怪的。
这是我想要的古镇意向,巍巍大山封住了出去的路,带来闭塞也带来安宁,
晨光下亦或是夕阳下,闪耀的是祥和的光。
错落有致、斜斜歪歪,韵律十足地展现她的风情和雅致,
让任何外来者都有回到故土的感叹。
她与我的梦境很重叠。
老狗的慵懒和随意表明这里的生活不慌张不逼仄,
如同老人的晨练般入定,间或睁开眼睛眯一下又慢慢合上继续发呆享受。
逆光下的古镇温暖而踏实,我走在石板上,无牵无挂。
三条洁澈碧绿的小河——姚江、小珠江、兴宁河蜿蜒流经、交汇于古镇。
姚江由东而来,转向南,在古镇中心画了一个形似八卦图的,大大的倒“S”形从古镇南端的叠螺山脚流出。
小珠江由西北方而来,从宝珠观南侧汇入姚江;由西向东流淌的兴宁河则由兴宁祠旁流入。
榕树构成的画框里,晨光在缓缓流淌。
流汇成我心中的黄瑶光影。
万物的灵性在太阳绽放的那一刻开始清晰,枝叶舒展的声音仿佛都能听见。
多高的意境啊,万般烦恼在这一刻变得很可笑。
岭下的家园,从这里的走出去的学子是幸运的,故乡的画面是那么清晰而梦幻!
老人在下面扯草,间或抬起手喂一下鸡,鸡不离不弃地跟了一早上,间或用鸡眼旁光斜我一眼,
面对我的镜头更是镇定自若,因为它有靠山。
我狠狠地咽下口水,艰难打消了中午吃鸡的念头。
没有几百年的摩挲与踩踏,路面不会如此光洁温润。
这是岁月在歌唱吟诵,起伏的的线条是五线,音符就是跳跃的光。
浣溪纱的画面是如此深达内心,以至于我拿相机的手都有些轻柔缓慢。
屏气良久,郑重按下快门。
网上攻略多有诟病黄瑶卫生的内容,但是这次我没有碰到一起因为环境卫生原因引起的不快,
至少我在清晨6点看到这位在辛勤劳作。
我能感觉到,黄姚新桥的建设尽量贴近了环境要求,在镇的边缘,有这座沟通两岸的仿古桥,还挺耐看的。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起伏跌宕,精致灵秀。
虽然已是仲秋,岭南的和煦风水依然令植物生机葱茏。
河面在阳光照射下不断变换色彩,油润通透。
古镇建筑选材均是因地制宜。
喀斯特地貌的石山给古镇的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石屋、石门、石桥、石庙、石街,一个石质的“石头镇”跃然于眼前。
黄姚古镇里随处可见这样的大榕树,也不知道它们究竟存在了多少年。
然而无论树龄有多么古老,其根茎依然苍劲有力,其枝叶依然茂盛翠绿,令人油然生敬。
老人小孩在树下休憩、嬉戏,妇女在树下编制、洗衣,悠然自得,其乐融融。
这可能与黄姚未受凡尘俗世污染有关吧。
在局部风水的人文建构中,黄姚人对“水口”景观的建构尤为注意。
在中国风水理论中,古村落水口的位置有二种:一种为村镇水流之入口;一种为水流之出口。
中国江南村镇通常都将水流出口定为“水口”,按风水的观点,水是财富,为了留住财气,
须在出水口建桥设祠,锁住水口。
同时水口往往是行人往来的重要通道,是村落对外的门而,需要在此植树造林,营建风水园林,
美化环境,塑造良好的居住生存空间。
黄姚的孩子在街巷中悠游嬉戏,他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多么美。
本地祖孙走在街道石板上慢慢回家,传承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只是演员们自己不清楚罢了。
当然也有创新的故事发生,俩小朋友在用尽心思对付这只该死的柚子,
本地柚果小皮厚,很难料理,但这难不住哥俩,他们的专心与用心令我拍得也很认真。
几百年都相同的场景,只是主角不同。
阳光明媚的四季清晨,赶圩的担子挑到永安门歇脚,看到的就是这幅景象。
有清风拂过,空气里的味道很甜凉。
那是酒类在发酵的余香。
黄姚镇原为附近地方的一个商品集散地,每月逢二、五、九即为黄姚圩市,附近村子的人都来赶圩。
圩市里有固定的商铺、商号,经营日用百货、盐、火柴、豆豉、糖果、布匹等,
还有供娱乐的戏台、赌场、妓院。黄姚本地最具盛名的商品为豆豉和黄精,
解放前商人们曾把豆豉运到香港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销售,
现今许多人家里仍珍藏着当年祖辈经营豆豉、黄精等商品所用的商标和印模。
这次去黄姚基本没有做什么功课,纯粹的闲逛和发呆,走到哪儿算哪儿。
因为这可以带来意外的惊喜。
譬如这处场景就是小巷七转八拐之后的开敞与光亮,
在黄姚,发现不断、惊喜不断。
干净与优雅,加上一点沧桑感,没有比这更令人流连回味空间了。
我呆了整整三天,还觉得不够。
因为我相信:真正地品味人文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
时间不需解释,空间即是说:玩古镇,一个人最合适,嘿嘿。
古镇里,我没有感受到商业侵袭中的人性变异,感受到的是取之有道的从容。
这是文化,是一个地域历经千百年形成的气质。
在人文与商业的较量中,我们总是沮丧面对很多不想要的结果,
而在黄姚,我没有一丝一毫的沮丧。
仙人古井旁的曲径探幽,
枯水季节的黄姚依然丰润灵秀,这好比气质少妇,即算是时局艰难,手头拮据,
依然可以把自己的家和头面收拾得清爽怡人。
仙人古井的水漫溢出这条小溪,石块随意放了,能让你的脚步变得跳跃而轻盈。
我相信,即算自来水到户了,她们还是愿意来这里洗衣淘米,
自己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总要找个人倾诉,流水声中,淘走不快、涤清郁结。
正好赶上土菜馆的小女生担水,赶紧拍了。
古井旁的土菜馆是我们这次黄姚活动里口味最好的一家,推荐。
那水中的树叶是倒影,不是水生植物,
净水清冽可见一斑。
这是我唯一没有到达的镇中一隅,对岸的人声鼎沸,让我失去了打探的欲望。
当然,这也为下次来黄姚留下一个理由。
我们住宿的“偶然间”民居,看到这里也是双闹很偶然地打探,居然就发现,
这里正是我们苦苦寻觅的窝点。还说啥?搬家!
这次来黄姚,先住在古镇外的鑫隆宾馆,结果发现“偶然间”之后,立马就搬了进来。
住了一晚,发现楼下的酒吧很吵,于是又搬到金德街上的金德庄客栈,总算安稳了一夜。
建议后去的驴子们一定要住在古镇内,方便,安静,而且条件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