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貌变迁的自然因素

4.1自然因素

4.1.1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

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地表组成物质为黄土土质松散,富含氮磷钾等养分,极易耕种。土质的松软肥沃也使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更早的孕育出了文明。但也是由于土质的这种特点,黄土一旦遇水就极易崩解。其抗冲、抗蚀性能很弱,致使沟道崩塌、滑塌、泻流等混合侵蚀异常活跃。大面积严重的水土流失与黄土的深厚松软直接有关。黄土从南到北颗粒逐渐变粗,粘结度逐渐减弱,土壤侵蚀模数也相应由南向北逐渐加大。

4.1.2黄土高原的地形 黄土高原的黄土由于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其地形有垂直节理性,直立性较强,但也已被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从而使地貌不断的发生变化,形成各种新的形状。

4.1.3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因素 黄土高原占地极广,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

黄土高原所在的不同位置降水量也不同,从降水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

东南部为半湿润区,位于河南中部、陕西关中、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C,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该区域的范围与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中部半干旱区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晋中、陕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C~12°C,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域的范围与草原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区则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年均温2°C~8°C,年降雨量100~300毫米。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此区域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风沙活动较为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该区的范围与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每年夏秋季节易发生大面积暴雨,24小时暴雨笼罩面积可达5~7万平方千米;。河口镇至龙门、泾洛渭汾河、伊洛沁河为三大暴雨中心。形成的暴雨有两大类,一类是在西风带内,受局部地形条件影响,形成强对流而导致的暴雨,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如1981年6月20日陕西省渭南地区的暴雨强度达267mm/60min。另一类是受西太平洋副高压的扰动而形成的暴雨,面积大、历时较长、强度更大。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使得此区域黄土高原发育成的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比另外两个区域更极端也更明显。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所以极易形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现象。因此,西北干旱区的水土流失也更加严重。

总之,暴雨的冲刷形成了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也一定程度上的造成了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的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4.1.4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发生于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亦称为造地貌运动。地球表面的形状,即现代地貌主要由新构造运动塑造。我国的地貌格局总体上来说由构造运动所控制,在西部

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受该碰撞所产生的应力的影响,柔性地块迅速褶皱上升,形成东西向山脉,而一些刚性地块则断裂成为断块盆地。在东部沿我国大陆沿海的边沿弧,太平洋板块以较大的角度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由于这种俯冲作用产生的应力作用,使我国中部黄土高原地区产生一系列的隆起与凹陷的地貌格局,奠定了黄土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地质学基础。第四纪以来,除地球轨道三要素变化的影响之外,新构造运动,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黄土高原的地貌变迁也产生了间接性的深刻影响。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气候的影响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温带草原的半湿润性气候,第二阶段变为为干旱的温带性气候,第三阶段变为内陆干旱气候带,即现在黄土高原的气候。并且,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的形成也有这很大的影响,即对黄土高原基本构造的影响。

由于气候、构造等的不断变迁,在黄土高原黄土分布范围阶段性扩展的同时黄土地貌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黄土古土壤的时空分布的变化:古水文网、河流阶地及地质构造的演化等的综合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貌主要受两个因素的控制,构造演化和气候变迁。

大面积或局部的沉降、坳陷或断陷时期为黄土堆积期,如高原的主体部分,而高原相对抬升的时期为大的侵蚀期,其构造的演化。

气候干冷期为黄土沉积期.暖湿期为古土壤形成期.暖湿向干冷转换的时期为相对强烈侵蚀期,气候变迁还会导致河流侵蚀力的变化并形成气候阶地。

同时,新构造运动也是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4.1自然因素

4.1.1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

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地表组成物质为黄土土质松散,富含氮磷钾等养分,极易耕种。土质的松软肥沃也使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更早的孕育出了文明。但也是由于土质的这种特点,黄土一旦遇水就极易崩解。其抗冲、抗蚀性能很弱,致使沟道崩塌、滑塌、泻流等混合侵蚀异常活跃。大面积严重的水土流失与黄土的深厚松软直接有关。黄土从南到北颗粒逐渐变粗,粘结度逐渐减弱,土壤侵蚀模数也相应由南向北逐渐加大。

4.1.2黄土高原的地形 黄土高原的黄土由于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其地形有垂直节理性,直立性较强,但也已被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从而使地貌不断的发生变化,形成各种新的形状。

4.1.3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因素 黄土高原占地极广,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

黄土高原所在的不同位置降水量也不同,从降水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

东南部为半湿润区,位于河南中部、陕西关中、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C,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该区域的范围与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中部半干旱区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晋中、陕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C~12°C,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域的范围与草原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区则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年均温2°C~8°C,年降雨量100~300毫米。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此区域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风沙活动较为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该区的范围与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每年夏秋季节易发生大面积暴雨,24小时暴雨笼罩面积可达5~7万平方千米;。河口镇至龙门、泾洛渭汾河、伊洛沁河为三大暴雨中心。形成的暴雨有两大类,一类是在西风带内,受局部地形条件影响,形成强对流而导致的暴雨,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如1981年6月20日陕西省渭南地区的暴雨强度达267mm/60min。另一类是受西太平洋副高压的扰动而形成的暴雨,面积大、历时较长、强度更大。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使得此区域黄土高原发育成的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比另外两个区域更极端也更明显。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所以极易形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现象。因此,西北干旱区的水土流失也更加严重。

总之,暴雨的冲刷形成了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也一定程度上的造成了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的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4.1.4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发生于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亦称为造地貌运动。地球表面的形状,即现代地貌主要由新构造运动塑造。我国的地貌格局总体上来说由构造运动所控制,在西部

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受该碰撞所产生的应力的影响,柔性地块迅速褶皱上升,形成东西向山脉,而一些刚性地块则断裂成为断块盆地。在东部沿我国大陆沿海的边沿弧,太平洋板块以较大的角度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由于这种俯冲作用产生的应力作用,使我国中部黄土高原地区产生一系列的隆起与凹陷的地貌格局,奠定了黄土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地质学基础。第四纪以来,除地球轨道三要素变化的影响之外,新构造运动,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黄土高原的地貌变迁也产生了间接性的深刻影响。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气候的影响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温带草原的半湿润性气候,第二阶段变为为干旱的温带性气候,第三阶段变为内陆干旱气候带,即现在黄土高原的气候。并且,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的形成也有这很大的影响,即对黄土高原基本构造的影响。

由于气候、构造等的不断变迁,在黄土高原黄土分布范围阶段性扩展的同时黄土地貌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黄土古土壤的时空分布的变化:古水文网、河流阶地及地质构造的演化等的综合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貌主要受两个因素的控制,构造演化和气候变迁。

大面积或局部的沉降、坳陷或断陷时期为黄土堆积期,如高原的主体部分,而高原相对抬升的时期为大的侵蚀期,其构造的演化。

气候干冷期为黄土沉积期.暖湿期为古土壤形成期.暖湿向干冷转换的时期为相对强烈侵蚀期,气候变迁还会导致河流侵蚀力的变化并形成气候阶地。

同时,新构造运动也是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相关文章

  • 198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 198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杜瑜 这几年我国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形势十分喜人,不仅研究领域不断有所扩展,而且研究深度也较以往大有长进.这与当前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许多方面工作的开展都不同程度地向历史地理学科提出了种种要求,从而不仅 ...查看


  •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
  •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新一轮1:25万区调的第四系调查,应当以全球变化学.地球表层学理论和地质环境系统论.人-地关系协调观等新的理念为指导,运用多重地层学填图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以晚近地质作用过程和自然环境演变调查研究 ...查看


  • 关于_昆仑_黄河运动_
  • 中 国 科 学 第28卷 第1期(D 辑) 1998年2月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 关于"昆仑-黄河运动"*** 崔之久 伍永秋①② 刘耕年 葛道凯 庞其清③ 许清海④ (北京大学地理系, ...查看


  • 浅析地理环境对陕北民居形成的影响
  • 浅析地理环境对陕北民居形成的影响 [摘要]:地理环境对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窑洞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居住建筑形态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因素浅析窑洞形成的机理和正在发生的改 ...查看


  • 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
  •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 常见天体:宇宙 ...查看


  • 地形与地貌
  • 两者区别 不同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如大陆和海洋,它们与整个地球内部物质构成和运动有关,确切的讲,与地壳组成和岩石圈运动相关联:而冲沟和河谷的形成和发展又与气候控制的流水相联系.因此要研究地貌的成因,演化与分布,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 ...查看


  • 4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点1: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地层的相互关系: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的地质年代里地壳平稳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 明显变化. ②若 ...查看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1.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二. ...查看


  • [自然地理学]部分名词概念
  • 1岩石 :由一种或通常由两种以上矿物所组成的固结或不固结的矿物体在自然 界大量存在, 构成地壳的很大一部分. 2岩石圈: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由地壳和上 地幔顶部组成. 3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