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筑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往往映射着一个国家及其民族特定时期的历史及文化,它也许无法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筑技术水平的衡量标准,但却往往是该地区文脉的象征、建筑文化的代言人。由此可见,博物馆建筑比其他类型的建筑更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这里更能展现人类的历史、风俗、艺术等,同样是创意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博物馆作为文化建筑,既是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所创造,也是为维系人类的文化活动而存在,同时体现了文化环境。197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在建筑界刮过一阵历史主义和人文主义旋风。在形象上,后现代主义推崇对历史样式的借用和人文精神的体现,使建筑成为通俗的、适用于公众口味的、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 在这种思潮推动下,一些博物馆建筑的设计者们开始对除了自身的形式和功能之外,人们多彩生活与文化意义的表达进行努力探索。它不再是单纯的展出和收藏空间,而是尽力服务于人们的情感、领悟和沉思的场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文化哲理是建筑的灵魂,只有当建筑与人们的意识产生共鸣的时候,建筑才能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类真实精神需求的博物馆建筑形象。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建筑设计经典的例证。该博物馆选址于城市门户之地一旧城区边缘、内维隆河南岸的艺术区域。一条进入毕市的主要高架通道穿越此地一角,是从北部进入城市的必经之路。从内维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该博物馆是最醒目的第一层滨水景观。面对如此重要而富于挑战性的地段,长期的建筑实践和深刻的理念思索,给予了建筑师盖里无限的艺术灵感。他给出了一个迄今为止建筑史上最大胆的解答: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曲面体组合而成,其形式与人类建筑的既往实践均无关涉,超离任何经验之外。在盖里魔术般的指挥下,建筑仿佛踏着hip-hop音乐激情的热舞,已凝固了数千年的音乐又重新流动起来。 在邻水的北侧,盖里以较长的横向波动的展厅,来呼应河水的水平流动感及大尺度关系。因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北立面终日处于阴影中。盖里聪明地将建筑表皮处理成向各个方向弯曲的曲面,这样,随着日光入射角的变化,建筑的各个表面都会产生不断变动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筑在北向的沉闷感。 在南侧主入口处,由于与19世纪的旧建筑只有一街之隔,故采取打碎建筑体量过大的方法与之协调。更妙的是,盖里为解决高架桥与其下的博物馆建筑冲突的问题,将建筑穿越高架路下部,并在桥的另一端设计了一座高塔,使建筑对高架桥形成包揽、收纳之势,进而与城市融为一体。以高架路为纽带,盖里将这栋建筑旺盛的生命活力辐射入城市的深处。 博物馆的室内设计也极为精彩,尤其是入口处的中庭设计,被盖里称为“将帽子扔向空中的一声欢呼”,它创造出以往任何中庭空间都不具备的、打破简单几何秩序性的强悍冲击力,曲面层叠起伏、奔涌向上,光影倾泻而下、直透人心,使人目不暇接。在此中庭下,人们被调动起全部参与艺术狂欢的心理准备,踏上与平常经验告别的渡口。展厅设计简洁静素,为艺术品创造一个安逸的栖所。 建构特殊地段之“凤凰涅��” 特殊地段,在这里是指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后,伴随旧的工业、仓储、交通或商业活动撤退,在城市中出现的一些可再开发的历史地段。这些地段昔日曾经辉煌,周边也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居民区,但现在这里失去了生气,成为城市衰落的象征。上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广泛兴起的城市中心复兴运动,推动了这些地段大型基础设施的兴建。博物馆之类的公共文化建筑,被作为城市修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与城市历史环境的结合,来赋予城市新的内涵与生命,促进当地向旅游型产业转换,推动城市经济复苏。同时,它们也帮助当地复兴曾经拥有的辉煌,重新唤回社区的凝聚力。外观引人注目的博物馆建筑也拥有超越地域的影响力,成为城市新的标志与中心。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在漫长的环境艺术设计发展中,是一颗耀眼的明珠,是艺术与科技高度结合的完美例证。对于它来讲,功能与形式已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就像爆炸的氢弹一样让我们深思。 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始建于1300年,上世纪90年代初却已沦为欧洲无名的小城。为城市复兴大计,毕市政府决议发展旅游业,但该市历史不长、名头不响、风俗不奇、景色不佳,兼乏名人旧迹,各种可能的旅游资源一一欠缺,如何吸引外地人士前来观光成为头号难题。多方问计之下,终于决定兴建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寄希望于欧洲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文化苦旅”。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是收藏现代艺术的重镇,其基金会早有向欧洲拓张之意,双方一拍即合,要将新的博物馆营造成当代的艺术奇迹。于是,博物馆成为毕尔巴鄂整个都市更新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并斥资1亿美金动工兴建。博物馆建成后,新闻界、绘画界、建筑界,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毕尔巴鄂,络绎不绝的旅游人士慕名来参观,艺术爱好者前往朝圣,建筑师们来学习。毕尔巴鄂在经济上取得了快速的增长,而其文化上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繁荣,必然使它在政治上更加稳固、和谐。 产业结构调整之“草船借箭” 当今是广义的文化时代,天人同构、创意产业、低碳经济……它们之间充满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在其间求得一个平衡点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项目就是成功案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正面临着时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禁锢着人们思绪的飞跃,深刻地约束着本地区的行为模式,这种约束力必然波及人们的建设行为,从而对这一地域的建筑风格造成深层次的影响,以至形成本地区建筑的地域特色。 地域主义,主张对文脉的尊重和表现,认为建筑形态应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两方面相适应,传统文化是建筑构思的重要源泉,尊重文化传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而“文脉意象”正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通过建筑外部形态,传递相应时代、环境和人文背景信息:通过视觉的熟悉和情感的体验达到心理上的共鸣,从而创造出人们易于认同的、富有符合当代特征的建筑。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就是这种新型地方精神的集中体现。不难看出这个作品中洋溢着那种弗拉门戈、斗牛、毕加索、高迪式的西班牙文化,既激扬又沉静,倾倒了全世界的万干民众。当然,最幸福的应属毕尔巴鄂市的居民。当天起凉风,日影飞去,整个博物馆因光阴的流转而幻化出奇异的迷彩,河面粼波浩荡,光影上下相逐,整座城市随这一精彩的环境艺术设计而舞蹈起来 -这也是城市复兴所要借鉴的高明之处,建筑的外观表象、精神气质一定要符合时代、环境和人文背景信息,暗含着历史的积淀,从而建造出视觉认同和情感体验共鸣的时代建筑。 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对拥有五千年文明古国并正处在重新崛起的中国来讲更加重要。尤其是那些自然资源桔竭的城市,山东枣庄、湖北黄石、安徽淮北……这些城市与19世纪因出产铁矿而发展的毕尔巴鄂市有何不同?自然资源枯竭后便是萧条,不可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艺术博物馆建筑是很好的“清洁资源”,同样它所带来的文化现象也必然成为“清洁能源”。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例证确实值得我们去评鉴,认识博物馆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抓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导入全新的价值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会给出正确的评价。
博物馆建筑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往往映射着一个国家及其民族特定时期的历史及文化,它也许无法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筑技术水平的衡量标准,但却往往是该地区文脉的象征、建筑文化的代言人。由此可见,博物馆建筑比其他类型的建筑更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这里更能展现人类的历史、风俗、艺术等,同样是创意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博物馆作为文化建筑,既是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所创造,也是为维系人类的文化活动而存在,同时体现了文化环境。197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在建筑界刮过一阵历史主义和人文主义旋风。在形象上,后现代主义推崇对历史样式的借用和人文精神的体现,使建筑成为通俗的、适用于公众口味的、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 在这种思潮推动下,一些博物馆建筑的设计者们开始对除了自身的形式和功能之外,人们多彩生活与文化意义的表达进行努力探索。它不再是单纯的展出和收藏空间,而是尽力服务于人们的情感、领悟和沉思的场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文化哲理是建筑的灵魂,只有当建筑与人们的意识产生共鸣的时候,建筑才能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类真实精神需求的博物馆建筑形象。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建筑设计经典的例证。该博物馆选址于城市门户之地一旧城区边缘、内维隆河南岸的艺术区域。一条进入毕市的主要高架通道穿越此地一角,是从北部进入城市的必经之路。从内维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该博物馆是最醒目的第一层滨水景观。面对如此重要而富于挑战性的地段,长期的建筑实践和深刻的理念思索,给予了建筑师盖里无限的艺术灵感。他给出了一个迄今为止建筑史上最大胆的解答: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曲面体组合而成,其形式与人类建筑的既往实践均无关涉,超离任何经验之外。在盖里魔术般的指挥下,建筑仿佛踏着hip-hop音乐激情的热舞,已凝固了数千年的音乐又重新流动起来。 在邻水的北侧,盖里以较长的横向波动的展厅,来呼应河水的水平流动感及大尺度关系。因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北立面终日处于阴影中。盖里聪明地将建筑表皮处理成向各个方向弯曲的曲面,这样,随着日光入射角的变化,建筑的各个表面都会产生不断变动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筑在北向的沉闷感。 在南侧主入口处,由于与19世纪的旧建筑只有一街之隔,故采取打碎建筑体量过大的方法与之协调。更妙的是,盖里为解决高架桥与其下的博物馆建筑冲突的问题,将建筑穿越高架路下部,并在桥的另一端设计了一座高塔,使建筑对高架桥形成包揽、收纳之势,进而与城市融为一体。以高架路为纽带,盖里将这栋建筑旺盛的生命活力辐射入城市的深处。 博物馆的室内设计也极为精彩,尤其是入口处的中庭设计,被盖里称为“将帽子扔向空中的一声欢呼”,它创造出以往任何中庭空间都不具备的、打破简单几何秩序性的强悍冲击力,曲面层叠起伏、奔涌向上,光影倾泻而下、直透人心,使人目不暇接。在此中庭下,人们被调动起全部参与艺术狂欢的心理准备,踏上与平常经验告别的渡口。展厅设计简洁静素,为艺术品创造一个安逸的栖所。 建构特殊地段之“凤凰涅��” 特殊地段,在这里是指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后,伴随旧的工业、仓储、交通或商业活动撤退,在城市中出现的一些可再开发的历史地段。这些地段昔日曾经辉煌,周边也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居民区,但现在这里失去了生气,成为城市衰落的象征。上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广泛兴起的城市中心复兴运动,推动了这些地段大型基础设施的兴建。博物馆之类的公共文化建筑,被作为城市修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与城市历史环境的结合,来赋予城市新的内涵与生命,促进当地向旅游型产业转换,推动城市经济复苏。同时,它们也帮助当地复兴曾经拥有的辉煌,重新唤回社区的凝聚力。外观引人注目的博物馆建筑也拥有超越地域的影响力,成为城市新的标志与中心。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在漫长的环境艺术设计发展中,是一颗耀眼的明珠,是艺术与科技高度结合的完美例证。对于它来讲,功能与形式已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就像爆炸的氢弹一样让我们深思。 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始建于1300年,上世纪90年代初却已沦为欧洲无名的小城。为城市复兴大计,毕市政府决议发展旅游业,但该市历史不长、名头不响、风俗不奇、景色不佳,兼乏名人旧迹,各种可能的旅游资源一一欠缺,如何吸引外地人士前来观光成为头号难题。多方问计之下,终于决定兴建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寄希望于欧洲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文化苦旅”。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是收藏现代艺术的重镇,其基金会早有向欧洲拓张之意,双方一拍即合,要将新的博物馆营造成当代的艺术奇迹。于是,博物馆成为毕尔巴鄂整个都市更新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并斥资1亿美金动工兴建。博物馆建成后,新闻界、绘画界、建筑界,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毕尔巴鄂,络绎不绝的旅游人士慕名来参观,艺术爱好者前往朝圣,建筑师们来学习。毕尔巴鄂在经济上取得了快速的增长,而其文化上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繁荣,必然使它在政治上更加稳固、和谐。 产业结构调整之“草船借箭” 当今是广义的文化时代,天人同构、创意产业、低碳经济……它们之间充满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在其间求得一个平衡点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项目就是成功案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正面临着时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禁锢着人们思绪的飞跃,深刻地约束着本地区的行为模式,这种约束力必然波及人们的建设行为,从而对这一地域的建筑风格造成深层次的影响,以至形成本地区建筑的地域特色。 地域主义,主张对文脉的尊重和表现,认为建筑形态应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两方面相适应,传统文化是建筑构思的重要源泉,尊重文化传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而“文脉意象”正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通过建筑外部形态,传递相应时代、环境和人文背景信息:通过视觉的熟悉和情感的体验达到心理上的共鸣,从而创造出人们易于认同的、富有符合当代特征的建筑。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就是这种新型地方精神的集中体现。不难看出这个作品中洋溢着那种弗拉门戈、斗牛、毕加索、高迪式的西班牙文化,既激扬又沉静,倾倒了全世界的万干民众。当然,最幸福的应属毕尔巴鄂市的居民。当天起凉风,日影飞去,整个博物馆因光阴的流转而幻化出奇异的迷彩,河面粼波浩荡,光影上下相逐,整座城市随这一精彩的环境艺术设计而舞蹈起来 -这也是城市复兴所要借鉴的高明之处,建筑的外观表象、精神气质一定要符合时代、环境和人文背景信息,暗含着历史的积淀,从而建造出视觉认同和情感体验共鸣的时代建筑。 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对拥有五千年文明古国并正处在重新崛起的中国来讲更加重要。尤其是那些自然资源桔竭的城市,山东枣庄、湖北黄石、安徽淮北……这些城市与19世纪因出产铁矿而发展的毕尔巴鄂市有何不同?自然资源枯竭后便是萧条,不可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艺术博物馆建筑是很好的“清洁资源”,同样它所带来的文化现象也必然成为“清洁能源”。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例证确实值得我们去评鉴,认识博物馆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抓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导入全新的价值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会给出正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