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
2008/3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研究理路
比较的视角
李义松 吴国振
摘 要: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具有自身特定的语境, 这决定了 纯粹! 研究方法的必要性。文章对中西政治思想的渊源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 对国内学界已有研究的方法及其缺陷进行了总结, 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研究只有融入纯粹的东方语境并以东方思维模式为框架, 才能打破在西方理论框架下探讨东方问题的尴尬局面。论文还指出了运用 纯粹! 方法所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关键词:政治; 思想; 研究; 比较; 方法中图分类号:D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90X (2008) 3-058-03
作 者:李义松, 博士, 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 河海大学环境与资源法研究所所长, 副教授; 南京, 210098/吴国振, 河海大学; 上海, 200042
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04YT 0411A );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O SSJB720010)
真正价值与必要吧。特别是当我们意欲把握一种思想进程时, 诚如葛兆光先生所言, 思想史与每个人相关! 的价值更趋显现。
同时, 在我们无不对中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思想文化底蕴叹为折服的情况下, 中国传统! 的思想, 更加应该纳入我们的视野, 借此, 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达成 中国性格! 的社会治理结构的神秘之匙吧。
(二) 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现有理路
当前学界研究政治思想的, 有一个重要的划分, 乃在于政治思想比较研究方面, 分为 中国政治思想研究! 和 西方(主要指欧洲和北美[3]) 政治思想研究! 。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研究! 自然统筹于 中国政治思想研究! 之范畴。在此问题的研究上, 我们的研究者, 往往迫于 西方文化! 的强大压力, 凡所研究即在西方 框架! 下进行, 用所谓 西言西语! 解释一切问题, 其表征是: 西方! 比中国或者 东方! 更具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扩张力, 一种称之为 现代性! 的思维注入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之中, 使得我们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历史观念。普遍主义、理性主义、启蒙主义、进步主义引导着我
[2]
, 传统!
一 研究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所应秉持的理路(一) 研究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的必要性
研究中国 传统! 政治思想, 实则旨在讨论 文化! 所统摄的思想进程问题。基于我们对 文化! 乃属于历史进程的概念的理解, 比如我们所言文化与造化乃属于对词关系
[1]
们的文化思考。一些现代性文化预设, 成为我们思考政治思想问题的前提: 西方! 文化理念具有普遍性、理性、先进性, 而中国或东方传统具有特殊性、非理性特点及落后性。于是, 向西方寻找先进真理, 就成为我们文化选择的必然宗旨。
但是, 我们要疑问的是, 为什么以 西方的! 标准作为价值取向的唯一预设而与之进行比较和学习, 而不是 平等地! 选取各民族或国家的政治思想来进行比较? 其间有一种以 西方! 价值(比如自由、民主、法治等等) 为轴心价值的预设。同时, 当我们以 西方! 的现代性政治的价值预设、制度安排以及日常政治生活为坐标, 品评中国政治理念、制度设计和政治生活方式的时候, 我们无可避免地会扭曲中国的事实状态。对于中国政治思想的解读, 无法凸显 中国味儿! , 而强使 中国的! 变成为不中不西的东西的。
(三) 纯粹! 理念 我们所应选取的研究理路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以为, 须以 纯粹! 的理念贯彻研究的各个领域, 方能解决理论范式夹缠不清的现象。
什么是 纯粹! 的理念呢? 就是说, 研究某一领域的问题, 应当沉浸在某一领域加以言说, 而不要惘顾其他。比如谈及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 就应当在中国式 逻辑! , 或者说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下探讨, 而不需要过多地考虑其他的问题。 纯化! 的优点显而易见, 就是真真正正理解和了解该语境下所表
[4]
, 包含了
人工状态的一切因素 文明与野蛮、物质与意识、载体与思想, 以及行为结果与价值取向等等问题。在历史进程的角度加以考察时, 文化与文明乃具有明显不同的属性, 文化属于有关生产方式、社会思想、制度形式等内容的综合范畴, 而文明则更多意指体现文化思想内涵(内化部分) 的各类物质载体之表现(外化部分), 比如制度、器具、服饰和礼仪。当我们说某某文明, 首先联想到的是 器物! , 而探究其背后的思想(精神或价值取向) 时, 我们乃使用 文化! 一词加以概括。
从这一角度理解 传统! 及其影响, 我们不难发现, 如果我们希望对现在的状态有所把握, 那么, 我们必须自觉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自身的存在。那么, 传统! 和与之相关的各类要素, 则会自动呈现在我们面前, 引诱我们去发掘。也只有当我们真正的理解 传统! , 明白一件事物的 源! 与 流! 之后, 我们才能真正的把握这件事物的本质和存在。通过 古! 、 今! 、 中! 、 西! 的对比, 或许, 我们的行动将能够自觉投入历史进程, 而非被动的在历史潮流中反复, 这也许就是了解 传统! 的
。这种思考理路, 无疑是有问题
58
达的思想的真实含义, 而非后人附会之词。我们说, 一种观点值得尊敬, 首先必须是这种 思想! 恒具一种崇高性, 就目的而言为人所追求, 内容而言为人所理解(真正的领会了解), 效果而言具有智慧(适用的可能性和人的普遍感情的契合性证。
因此, 真正的理解, 才是作为研究必要的第一层次的认识。而如果想要达到真正的理解, 就必须真正沉浸于该种思想所得以生存的语境下加以揣摩, 故而 纯粹! 性是必须要加以注意的。在理解和阐发 中国政治思想! , 乃至 传统! 的过程中, 就必须用 传统的! 、 中国的! 眼光和方法, 而非将其强迫置于任何外来框架之下加以考察。唯如此, 考察的结果才是真正 纯粹! 的, 可以作为批判对象的原本。我们切不可如任剑涛所说: 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逻各斯#框架犹如一个预设好了的思维天地, 引导或逼使研究者进入其中, 否则他就既不知道如何展开自己的研究思路, 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6]
[5]
并不注重其结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而着重其实际效用也是肇始于这种对事物效用关怀的思维作用。而西方思维讲究 逻各斯! , 或者是 逻辑! , 所以注重因果律, 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关联, 但并非具有统筹附庸性质, 一样事物就是一样事物, 因而注重 本体(形式) !
[7]
);
其次, 则是客观性, 在逻辑上可以进行某种层面的自恰性论。西方政治思想的唯理性, 即崇尚
理性! 思辨, 重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由此而生。
因此, 在中国语境中谈论政治, 也必因其思维结构而具有不同于西方的意义, 虽然事物本体一致, 但应用方法和认识方法上却会带来决然的差异, 并导致事物最终表现出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比如, 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国家问题, 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和管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但是, 中西政治思想的侧重点并不相同。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主要不是解决如何认识国家、如何组织国家的问题, 即建立何种形式的政体问题。而是要解决在君主的最高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 也就是为君主提供所谓的 治国之道! 。不同的是, 西方思想家们在探讨政治问题时, 普遍关心和要求解决的是人为什么要过政治生活, 为什么要建立国家的问题。他们试图通过对国家的起源、本质、作用、分类等一系列问题的论证, 达到对国家完整的认识。而管理国家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引起思想家们突出的关注
[8]
当然, 在 纯粹! 理念下的另一层含义, 就是, 当我们研究 中国! 的学问(传统文化层面上) 的时候, 需要考虑用中国自己的特有的方式, 比如, 史家笔法, 等等。一旦进入比较学的范畴, 或者诠释学的范畴, 即中国所未有的学科领域的时候, 则自然要应用相应学科的专门方法加以研究, 这也是 纯粹! 理念的应用。也就是说, 让 上帝的归上帝, 凯撒的归凯撒! 。
二 关于 纯粹! 理念的应用分析
(一) 政治思想体系研究的 纯粹! 属于哲学认识问题我们知道, 中西方对于相同的考察对象, 结论却往往不尽相同, 则必然是考察方法的问题, 即思维结构的问题。思维结构, 本是 文化! 概念中之一重要方面。实际上, 哲学! 一词所包含的含义, 即有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重含义。在认识的方法中, 思维结构即属于尤为重要之一因素。对任何问题进行考察, 所进行考察的技术方法和思维结构, 同属于哲学方法论之范畴。
在对 文化! 进行考察时, 即对哲学本体的认识形成进行考察时, 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形成的思维结构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种环境造就一种哲学, 一种哲学(方法) 形成一种思维结构, 该结构则直接影响到对各类问题的认识, 甚至是对该哲学自身的认识 自觉问题。
因此, 在不同的哲学系统下, 我们的考察方法和考察对象也具有不同的特征, 因此更需要以相适应的考察方法来剖析对象, 即需要 纯粹! 的方法理路了。
(二) 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对 政治! 之认识与西方的差异许多学者已从不同学科方面指出中西文化在思维形态上具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务实性, 强调知行合一; 而西方文化则表现为推理性, 强调逻辑思辨。这一特征表现在诸多领域, 政治思想也不例外。
这体现于思维结构, 非常易于理解。中国思维讲究 阴阳! , 主要是针对事物 性质! 而言; 西方思维讲究 因果! , 主要是针对事物 本体(形式) ! 而言。因此, 在中国, 概念之间的相互统筹非常重要, 因为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主要有一个相生相克的 阴阳! 思想, 所以非常讲究事物的 性质!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家们在分析、说明政治现象时
。
可以说, 思维结构基于主客观条件一旦形成, 就会深刻影响人们的认识结果, 导致不同的发展方式。中国 一以贯之! 的政治发展历程和西方逐渐演变的政治历史正说明了, 两种不同的逻辑结构带来的认识的不同和对行为的影响的差异。因此, 是否能够很好地融入一种语境, 对真正理解它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 从实用角度而言, 纯粹! 的理路也应当是政治研究的一种必要方法。
三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体系的构建
在承认 纯粹! 理念的基础上, 一个重要题目就放在了学者面前, 那就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体系的构建问题。对于此一问题, 本文仅就其应该注意的几点方面提出一点建议, 运用 纯粹! 理念, 进行一点阐释, 而不做详尽分析了。
(一) 当前研究的几个现象
1. 与西方理论体系夹缠不清。现代汉语文化语境的政治学言说中, 中西政治思想比较似乎已经成为了主流的论说方式:自梁启超以∃先秦政治思想史%正式开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言说以来, 论述中国政治思想问题的学者, 大都习惯于将中国政治思想放置到西学的框架中加以品评, 并在这种品评中为中国政治思想确立其思想品格与历史定位。到近期, 中西政治思想比较之风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几乎是不在中西比较的框架中言说中国政治思想, 就无法陈述中国政治思想了。这种言说方式自身究竟具有多少正当性, 从逻辑上讲, 是一件需要审视的问题
[9]
。这说明, 我们的学者, 迫于 西方! 语境某
种强大的压力, 无法正视中国传统思想, 以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重因果律, 就不具备 逻辑! 性, 因此, 无法进行 学院! 式研究。这种观点, 是非常有害的。综合上文论述, 实质上, 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种 内在! 逻辑, 有非常复杂的辩证因素, 并非线性因果律可以探寻, 这需要学者凭据中国特有的研究材料, 加以构筑和推理的。在哲学方法上, 逻辑方法和经验方法, 以及价值方法, 前两者作为主要的科学方法, 后一者作为补充, 与中国直觉性的思维结构和经验主义, 未必不具有某种
联系和分析的可能。特别是, 比如中国繁荣的史学(对事物本身性质的迷恋), 也许就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另外的学问体系, 这一点, 需要和西方的学问, 特别是用西方套东方, 加以区别。
2. 对中国问题的研究需要放眼世界。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好: 敦煌不仅是中国的财富, 更是世界财富, 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在世界! !
3. 中国结合西方的研究, 得到的结论与中国原生文化相去太远。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 一是某些学者论述老子思想 道之为物! 的时候, 认为这里的 物! 并不是 万物! 中之一 物! , 而是 万物! 之所以能成为 万物! 的 本根之物!
[10]
解和研究, 其价值就在于, 将我们的社会进程与我们自己的历史发展联系和统一起来, 进行对比和统筹, 最终能够探寻出我们对于现实的理解与作为的心理根据。
最后, 基于以上的目标, 我们需要注意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相结合。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 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提出的关于 天下! 、 社会等级思维结构(宗族) ! 、 人情社会! 、 政治专制、宗教融合(儒释道三家一统, 老百姓没有信仰, 而有迷信等) ! 、 阴阳五行技术观念! 以及 汉语言文字! 等几个方面, 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观点。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怎样寻找中国本化的本原, 并提出合适的社会治理结构 政治生活结构。在此过程中, 注意文化区别, 并引入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比如, 西方的法制理念, 和中国传统的社会治理结构, 进行平衡和融合, 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综合以上的论述, 我们就构建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体系提出了一点建议, 但仅仅论述其存在的必要和建设的思路, 并未涉及具体的内容。希望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 加以甄别并逐步完善。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永远散发其恒久悠长的魅力与光芒!
。
这个理解是否正确呢? 事实上, 基于文言常识, 这句话所说的并非是关于 物! 的问题, 而应理解为 ∀道#的存在! 。这个 存在! , 比较于伯格森的 真正的时间! , 或者海德格尔哲学上 存在! 本身, 是有其自身意义的。但是, 如果据这些学者的理解, 这 本根之物! 不就成了因果律的 原因! 了吗? 或者干脆就变成了 规律! 本身。另一个例子是, 冯友兰先生概括中国哲学, 以梁启超先生所云 ∀内圣外王之道#一语, 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 , 以为中国哲学之精神就在于 内圣外王之道! , 并广为流传, 为人们所争相引述
[11]
。其实, 作为中国思
想的总结, 内圣而外王! 作为外在形式是一种范式, 可以作为一种论断, 但究其哲学精神而言, 并非如此, 而与逻辑结构有相当关系。学术探寻事物本质, 并不能匆匆定论, 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究竟都有些什么, 我们还需要以一定的高度加以思考。
(二) 构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体系研究应注意的问题首先, 考虑构建中国本土的哲学体系。我们在讨论所谓 中国传统! 的时候, 往往以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承继性非常强, 好像孔子所言 吾道一以贯之! , 是浑然的一个东西。其实不然。正如李零先生所言,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的文化传统, 也是不断演化渐进的过程, 存在着断裂, 文化的精神旨趣也随着时代有着变化, 因此, 中国传统并非一个简单顽固的所在。我们知道, 从先秦诸子到赵宋诸儒、从宽袍大袖到胡服骑射、从披发束发到满清续辫, 中国传统并非一个 体用! 问题那么简单, 如果我们说 中餐为体, 西餐为用! , 那恐怕是要闹笑话的。我们发现, 在中国历史进程当中, 传统! 可以理解为一个历史进程和历史事实。胡适先生和冯友兰先生都写过中国哲学史, 韦政通、葛兆光等人都写过中国思想史, 从上古到先秦、到汉唐、到宋明、再到满清和五四,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讨论足以构建中国自己的哲学体系和思想方法, 并且有其发展变化的历程, 不是一个 传统! 二字就能概括的历程。因此, 考虑研究中国的学术, 需要注意本土资源的整合, 注意中国史学研究范式, 考察中国的治学方法和哲学体系, 将政治和历史的观点结合起来。笔者认为, 与历史研究相结合, 实质是与已经发生的事实相结合, 考察关于 思维结构! 的问题。
其次, 注意和西方学术体系、研究成果相比较。比较研究始终是我们必须加以注意的方法, 但是, 保持自己的特色也很重要。此时,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 作为一种历史事实, 现代化! 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此时, 我们对于传统的理
参考文献:
[1]张远山:∃ 文化! 的对词%, ∃书屋%, 2006年第4期。[2]葛兆光:∃思想史与每个人相关%, ∃南方周末%, 2006年10月26日, D31版。
[3]徐大同:∃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 ∃政治学研究%, 2004年第3期。
[4]任剑涛:∃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正当性问题%,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年第6期。
[5]林语堂先生从感性角度体察 思想! 本身为人所理解这一问题时, 提出 同情的了解! 之说法, 乃对思想之传播与信仰加以解释。(参见林语堂著, 张振玉译:∃苏东坡传%,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而诠释学者如洪汉鼎等人所作关于伽达默尔诠释学之研究, 于此处之理解亦有一定参考作用。
[6]又如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凡例开篇中说: 本书采政治学之观点, 用历史之方法, 略述晚周以来二千五百年间政治思想之大概。! 可以想见, 假如不是西方政治学提供一个陈述框架, 还真不知道 中国! 政治思想史怎么个写法。这种状况, 对于以 中国! 命名的各类专门思想、学术史的写作, 都是一样的。可以进一步参见冯友兰写∃中国哲学史%时对于类似问题的陈述。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两卷本), 上卷绪论, 中华书局1961年新版。
[7]张廷国:∃ 道! 与 逻各斯! :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 ∃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1期。
[8]徐大同:∃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 ∃政治学研究%, 2004年第3期。
[9]任剑涛:∃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正当性问题%,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年第6期。
[10]张廷国:∃ 道! 与 逻各斯! :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 ∃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1期。
[11]卢风:∃中西政治思想比较撮要及其启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第24卷。
(责任编辑:南 桥)
60
求索
2008/3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研究理路
比较的视角
李义松 吴国振
摘 要: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具有自身特定的语境, 这决定了 纯粹! 研究方法的必要性。文章对中西政治思想的渊源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 对国内学界已有研究的方法及其缺陷进行了总结, 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研究只有融入纯粹的东方语境并以东方思维模式为框架, 才能打破在西方理论框架下探讨东方问题的尴尬局面。论文还指出了运用 纯粹! 方法所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关键词:政治; 思想; 研究; 比较; 方法中图分类号:D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90X (2008) 3-058-03
作 者:李义松, 博士, 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 河海大学环境与资源法研究所所长, 副教授; 南京, 210098/吴国振, 河海大学; 上海, 200042
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04YT 0411A );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O SSJB720010)
真正价值与必要吧。特别是当我们意欲把握一种思想进程时, 诚如葛兆光先生所言, 思想史与每个人相关! 的价值更趋显现。
同时, 在我们无不对中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思想文化底蕴叹为折服的情况下, 中国传统! 的思想, 更加应该纳入我们的视野, 借此, 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达成 中国性格! 的社会治理结构的神秘之匙吧。
(二) 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现有理路
当前学界研究政治思想的, 有一个重要的划分, 乃在于政治思想比较研究方面, 分为 中国政治思想研究! 和 西方(主要指欧洲和北美[3]) 政治思想研究! 。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研究! 自然统筹于 中国政治思想研究! 之范畴。在此问题的研究上, 我们的研究者, 往往迫于 西方文化! 的强大压力, 凡所研究即在西方 框架! 下进行, 用所谓 西言西语! 解释一切问题, 其表征是: 西方! 比中国或者 东方! 更具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扩张力, 一种称之为 现代性! 的思维注入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之中, 使得我们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历史观念。普遍主义、理性主义、启蒙主义、进步主义引导着我
[2]
, 传统!
一 研究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所应秉持的理路(一) 研究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的必要性
研究中国 传统! 政治思想, 实则旨在讨论 文化! 所统摄的思想进程问题。基于我们对 文化! 乃属于历史进程的概念的理解, 比如我们所言文化与造化乃属于对词关系
[1]
们的文化思考。一些现代性文化预设, 成为我们思考政治思想问题的前提: 西方! 文化理念具有普遍性、理性、先进性, 而中国或东方传统具有特殊性、非理性特点及落后性。于是, 向西方寻找先进真理, 就成为我们文化选择的必然宗旨。
但是, 我们要疑问的是, 为什么以 西方的! 标准作为价值取向的唯一预设而与之进行比较和学习, 而不是 平等地! 选取各民族或国家的政治思想来进行比较? 其间有一种以 西方! 价值(比如自由、民主、法治等等) 为轴心价值的预设。同时, 当我们以 西方! 的现代性政治的价值预设、制度安排以及日常政治生活为坐标, 品评中国政治理念、制度设计和政治生活方式的时候, 我们无可避免地会扭曲中国的事实状态。对于中国政治思想的解读, 无法凸显 中国味儿! , 而强使 中国的! 变成为不中不西的东西的。
(三) 纯粹! 理念 我们所应选取的研究理路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以为, 须以 纯粹! 的理念贯彻研究的各个领域, 方能解决理论范式夹缠不清的现象。
什么是 纯粹! 的理念呢? 就是说, 研究某一领域的问题, 应当沉浸在某一领域加以言说, 而不要惘顾其他。比如谈及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 就应当在中国式 逻辑! , 或者说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下探讨, 而不需要过多地考虑其他的问题。 纯化! 的优点显而易见, 就是真真正正理解和了解该语境下所表
[4]
, 包含了
人工状态的一切因素 文明与野蛮、物质与意识、载体与思想, 以及行为结果与价值取向等等问题。在历史进程的角度加以考察时, 文化与文明乃具有明显不同的属性, 文化属于有关生产方式、社会思想、制度形式等内容的综合范畴, 而文明则更多意指体现文化思想内涵(内化部分) 的各类物质载体之表现(外化部分), 比如制度、器具、服饰和礼仪。当我们说某某文明, 首先联想到的是 器物! , 而探究其背后的思想(精神或价值取向) 时, 我们乃使用 文化! 一词加以概括。
从这一角度理解 传统! 及其影响, 我们不难发现, 如果我们希望对现在的状态有所把握, 那么, 我们必须自觉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自身的存在。那么, 传统! 和与之相关的各类要素, 则会自动呈现在我们面前, 引诱我们去发掘。也只有当我们真正的理解 传统! , 明白一件事物的 源! 与 流! 之后, 我们才能真正的把握这件事物的本质和存在。通过 古! 、 今! 、 中! 、 西! 的对比, 或许, 我们的行动将能够自觉投入历史进程, 而非被动的在历史潮流中反复, 这也许就是了解 传统! 的
。这种思考理路, 无疑是有问题
58
达的思想的真实含义, 而非后人附会之词。我们说, 一种观点值得尊敬, 首先必须是这种 思想! 恒具一种崇高性, 就目的而言为人所追求, 内容而言为人所理解(真正的领会了解), 效果而言具有智慧(适用的可能性和人的普遍感情的契合性证。
因此, 真正的理解, 才是作为研究必要的第一层次的认识。而如果想要达到真正的理解, 就必须真正沉浸于该种思想所得以生存的语境下加以揣摩, 故而 纯粹! 性是必须要加以注意的。在理解和阐发 中国政治思想! , 乃至 传统! 的过程中, 就必须用 传统的! 、 中国的! 眼光和方法, 而非将其强迫置于任何外来框架之下加以考察。唯如此, 考察的结果才是真正 纯粹! 的, 可以作为批判对象的原本。我们切不可如任剑涛所说: 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逻各斯#框架犹如一个预设好了的思维天地, 引导或逼使研究者进入其中, 否则他就既不知道如何展开自己的研究思路, 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6]
[5]
并不注重其结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而着重其实际效用也是肇始于这种对事物效用关怀的思维作用。而西方思维讲究 逻各斯! , 或者是 逻辑! , 所以注重因果律, 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关联, 但并非具有统筹附庸性质, 一样事物就是一样事物, 因而注重 本体(形式) !
[7]
);
其次, 则是客观性, 在逻辑上可以进行某种层面的自恰性论。西方政治思想的唯理性, 即崇尚
理性! 思辨, 重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由此而生。
因此, 在中国语境中谈论政治, 也必因其思维结构而具有不同于西方的意义, 虽然事物本体一致, 但应用方法和认识方法上却会带来决然的差异, 并导致事物最终表现出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比如, 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国家问题, 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和管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但是, 中西政治思想的侧重点并不相同。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主要不是解决如何认识国家、如何组织国家的问题, 即建立何种形式的政体问题。而是要解决在君主的最高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 也就是为君主提供所谓的 治国之道! 。不同的是, 西方思想家们在探讨政治问题时, 普遍关心和要求解决的是人为什么要过政治生活, 为什么要建立国家的问题。他们试图通过对国家的起源、本质、作用、分类等一系列问题的论证, 达到对国家完整的认识。而管理国家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引起思想家们突出的关注
[8]
当然, 在 纯粹! 理念下的另一层含义, 就是, 当我们研究 中国! 的学问(传统文化层面上) 的时候, 需要考虑用中国自己的特有的方式, 比如, 史家笔法, 等等。一旦进入比较学的范畴, 或者诠释学的范畴, 即中国所未有的学科领域的时候, 则自然要应用相应学科的专门方法加以研究, 这也是 纯粹! 理念的应用。也就是说, 让 上帝的归上帝, 凯撒的归凯撒! 。
二 关于 纯粹! 理念的应用分析
(一) 政治思想体系研究的 纯粹! 属于哲学认识问题我们知道, 中西方对于相同的考察对象, 结论却往往不尽相同, 则必然是考察方法的问题, 即思维结构的问题。思维结构, 本是 文化! 概念中之一重要方面。实际上, 哲学! 一词所包含的含义, 即有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重含义。在认识的方法中, 思维结构即属于尤为重要之一因素。对任何问题进行考察, 所进行考察的技术方法和思维结构, 同属于哲学方法论之范畴。
在对 文化! 进行考察时, 即对哲学本体的认识形成进行考察时, 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形成的思维结构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种环境造就一种哲学, 一种哲学(方法) 形成一种思维结构, 该结构则直接影响到对各类问题的认识, 甚至是对该哲学自身的认识 自觉问题。
因此, 在不同的哲学系统下, 我们的考察方法和考察对象也具有不同的特征, 因此更需要以相适应的考察方法来剖析对象, 即需要 纯粹! 的方法理路了。
(二) 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对 政治! 之认识与西方的差异许多学者已从不同学科方面指出中西文化在思维形态上具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务实性, 强调知行合一; 而西方文化则表现为推理性, 强调逻辑思辨。这一特征表现在诸多领域, 政治思想也不例外。
这体现于思维结构, 非常易于理解。中国思维讲究 阴阳! , 主要是针对事物 性质! 而言; 西方思维讲究 因果! , 主要是针对事物 本体(形式) ! 而言。因此, 在中国, 概念之间的相互统筹非常重要, 因为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主要有一个相生相克的 阴阳! 思想, 所以非常讲究事物的 性质!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家们在分析、说明政治现象时
。
可以说, 思维结构基于主客观条件一旦形成, 就会深刻影响人们的认识结果, 导致不同的发展方式。中国 一以贯之! 的政治发展历程和西方逐渐演变的政治历史正说明了, 两种不同的逻辑结构带来的认识的不同和对行为的影响的差异。因此, 是否能够很好地融入一种语境, 对真正理解它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 从实用角度而言, 纯粹! 的理路也应当是政治研究的一种必要方法。
三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体系的构建
在承认 纯粹! 理念的基础上, 一个重要题目就放在了学者面前, 那就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体系的构建问题。对于此一问题, 本文仅就其应该注意的几点方面提出一点建议, 运用 纯粹! 理念, 进行一点阐释, 而不做详尽分析了。
(一) 当前研究的几个现象
1. 与西方理论体系夹缠不清。现代汉语文化语境的政治学言说中, 中西政治思想比较似乎已经成为了主流的论说方式:自梁启超以∃先秦政治思想史%正式开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言说以来, 论述中国政治思想问题的学者, 大都习惯于将中国政治思想放置到西学的框架中加以品评, 并在这种品评中为中国政治思想确立其思想品格与历史定位。到近期, 中西政治思想比较之风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几乎是不在中西比较的框架中言说中国政治思想, 就无法陈述中国政治思想了。这种言说方式自身究竟具有多少正当性, 从逻辑上讲, 是一件需要审视的问题
[9]
。这说明, 我们的学者, 迫于 西方! 语境某
种强大的压力, 无法正视中国传统思想, 以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重因果律, 就不具备 逻辑! 性, 因此, 无法进行 学院! 式研究。这种观点, 是非常有害的。综合上文论述, 实质上, 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种 内在! 逻辑, 有非常复杂的辩证因素, 并非线性因果律可以探寻, 这需要学者凭据中国特有的研究材料, 加以构筑和推理的。在哲学方法上, 逻辑方法和经验方法, 以及价值方法, 前两者作为主要的科学方法, 后一者作为补充, 与中国直觉性的思维结构和经验主义, 未必不具有某种
联系和分析的可能。特别是, 比如中国繁荣的史学(对事物本身性质的迷恋), 也许就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另外的学问体系, 这一点, 需要和西方的学问, 特别是用西方套东方, 加以区别。
2. 对中国问题的研究需要放眼世界。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好: 敦煌不仅是中国的财富, 更是世界财富, 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在世界! !
3. 中国结合西方的研究, 得到的结论与中国原生文化相去太远。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 一是某些学者论述老子思想 道之为物! 的时候, 认为这里的 物! 并不是 万物! 中之一 物! , 而是 万物! 之所以能成为 万物! 的 本根之物!
[10]
解和研究, 其价值就在于, 将我们的社会进程与我们自己的历史发展联系和统一起来, 进行对比和统筹, 最终能够探寻出我们对于现实的理解与作为的心理根据。
最后, 基于以上的目标, 我们需要注意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相结合。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 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提出的关于 天下! 、 社会等级思维结构(宗族) ! 、 人情社会! 、 政治专制、宗教融合(儒释道三家一统, 老百姓没有信仰, 而有迷信等) ! 、 阴阳五行技术观念! 以及 汉语言文字! 等几个方面, 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观点。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怎样寻找中国本化的本原, 并提出合适的社会治理结构 政治生活结构。在此过程中, 注意文化区别, 并引入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比如, 西方的法制理念, 和中国传统的社会治理结构, 进行平衡和融合, 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综合以上的论述, 我们就构建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体系提出了一点建议, 但仅仅论述其存在的必要和建设的思路, 并未涉及具体的内容。希望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 加以甄别并逐步完善。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永远散发其恒久悠长的魅力与光芒!
。
这个理解是否正确呢? 事实上, 基于文言常识, 这句话所说的并非是关于 物! 的问题, 而应理解为 ∀道#的存在! 。这个 存在! , 比较于伯格森的 真正的时间! , 或者海德格尔哲学上 存在! 本身, 是有其自身意义的。但是, 如果据这些学者的理解, 这 本根之物! 不就成了因果律的 原因! 了吗? 或者干脆就变成了 规律! 本身。另一个例子是, 冯友兰先生概括中国哲学, 以梁启超先生所云 ∀内圣外王之道#一语, 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 , 以为中国哲学之精神就在于 内圣外王之道! , 并广为流传, 为人们所争相引述
[11]
。其实, 作为中国思
想的总结, 内圣而外王! 作为外在形式是一种范式, 可以作为一种论断, 但究其哲学精神而言, 并非如此, 而与逻辑结构有相当关系。学术探寻事物本质, 并不能匆匆定论, 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究竟都有些什么, 我们还需要以一定的高度加以思考。
(二) 构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体系研究应注意的问题首先, 考虑构建中国本土的哲学体系。我们在讨论所谓 中国传统! 的时候, 往往以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承继性非常强, 好像孔子所言 吾道一以贯之! , 是浑然的一个东西。其实不然。正如李零先生所言,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的文化传统, 也是不断演化渐进的过程, 存在着断裂, 文化的精神旨趣也随着时代有着变化, 因此, 中国传统并非一个简单顽固的所在。我们知道, 从先秦诸子到赵宋诸儒、从宽袍大袖到胡服骑射、从披发束发到满清续辫, 中国传统并非一个 体用! 问题那么简单, 如果我们说 中餐为体, 西餐为用! , 那恐怕是要闹笑话的。我们发现, 在中国历史进程当中, 传统! 可以理解为一个历史进程和历史事实。胡适先生和冯友兰先生都写过中国哲学史, 韦政通、葛兆光等人都写过中国思想史, 从上古到先秦、到汉唐、到宋明、再到满清和五四,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讨论足以构建中国自己的哲学体系和思想方法, 并且有其发展变化的历程, 不是一个 传统! 二字就能概括的历程。因此, 考虑研究中国的学术, 需要注意本土资源的整合, 注意中国史学研究范式, 考察中国的治学方法和哲学体系, 将政治和历史的观点结合起来。笔者认为, 与历史研究相结合, 实质是与已经发生的事实相结合, 考察关于 思维结构! 的问题。
其次, 注意和西方学术体系、研究成果相比较。比较研究始终是我们必须加以注意的方法, 但是, 保持自己的特色也很重要。此时,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 作为一种历史事实, 现代化! 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此时, 我们对于传统的理
参考文献:
[1]张远山:∃ 文化! 的对词%, ∃书屋%, 2006年第4期。[2]葛兆光:∃思想史与每个人相关%, ∃南方周末%, 2006年10月26日, D31版。
[3]徐大同:∃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 ∃政治学研究%, 2004年第3期。
[4]任剑涛:∃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正当性问题%,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年第6期。
[5]林语堂先生从感性角度体察 思想! 本身为人所理解这一问题时, 提出 同情的了解! 之说法, 乃对思想之传播与信仰加以解释。(参见林语堂著, 张振玉译:∃苏东坡传%,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而诠释学者如洪汉鼎等人所作关于伽达默尔诠释学之研究, 于此处之理解亦有一定参考作用。
[6]又如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凡例开篇中说: 本书采政治学之观点, 用历史之方法, 略述晚周以来二千五百年间政治思想之大概。! 可以想见, 假如不是西方政治学提供一个陈述框架, 还真不知道 中国! 政治思想史怎么个写法。这种状况, 对于以 中国! 命名的各类专门思想、学术史的写作, 都是一样的。可以进一步参见冯友兰写∃中国哲学史%时对于类似问题的陈述。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两卷本), 上卷绪论, 中华书局1961年新版。
[7]张廷国:∃ 道! 与 逻各斯! :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 ∃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1期。
[8]徐大同:∃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 ∃政治学研究%, 2004年第3期。
[9]任剑涛:∃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正当性问题%,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年第6期。
[10]张廷国:∃ 道! 与 逻各斯! :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 ∃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1期。
[11]卢风:∃中西政治思想比较撮要及其启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第24卷。
(责任编辑:南 桥)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