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德治与法治那个重要,谈谈你的看法

河南公务员考试群 166909202

习近平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华图教育老师梳理如下,供参考)。

第一、法律具有强制性,是他律;法治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对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但法律的发展相对社会发展而言,在有些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法律并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的需求,甚至出现漏洞或法律空缺;而良好的道德风尚可以起到很好的弥补。

第二、德治不具强制性,是自律;主要通过道德教育的说服、劝导来影响和规范其行为;当然,良好的道德素质,能使人们自觉地伸张正义,扬善惩恶,有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但随着经济迅速的发展又使优秀传统道德受到冲击和侵蚀,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新型道德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和形成,许多腐朽没落的思想和道德乘虚而入,影响了社会风气;对于道德自律的乏力,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

习近平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王岐山说: 徒法不足以自行。治理国家不可能只靠法律。法律法规再健全、再完备,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执行。如果领导干部在德上出了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中华历史传统注重德治与法治的统一,历朝历代既有许多成功经验,也有不少深刻教训。要借鉴我国古代为政以德、礼法相依、德主刑辅、管权治吏、正心修身等历史经验和思想。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要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历史智慧和文化营养。法律是他律,道德是自律。实现他律和自律的结合、道德教化和法制手段兼施,让道德和法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实现依法治国。

第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作为公务员既要遵纪守法,也要注重才能,注重品德;努力成为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始终为人民谋利益而决不能为个人谋私利,把自身的价值实现和人生追求融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之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总之,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都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要全面推进党和人民的宏伟大业,保障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缺一不可。华图教育

河南公务员考试群 166909202

习近平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华图教育老师梳理如下,供参考)。

第一、法律具有强制性,是他律;法治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对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但法律的发展相对社会发展而言,在有些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法律并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的需求,甚至出现漏洞或法律空缺;而良好的道德风尚可以起到很好的弥补。

第二、德治不具强制性,是自律;主要通过道德教育的说服、劝导来影响和规范其行为;当然,良好的道德素质,能使人们自觉地伸张正义,扬善惩恶,有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但随着经济迅速的发展又使优秀传统道德受到冲击和侵蚀,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新型道德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和形成,许多腐朽没落的思想和道德乘虚而入,影响了社会风气;对于道德自律的乏力,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

习近平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王岐山说: 徒法不足以自行。治理国家不可能只靠法律。法律法规再健全、再完备,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执行。如果领导干部在德上出了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中华历史传统注重德治与法治的统一,历朝历代既有许多成功经验,也有不少深刻教训。要借鉴我国古代为政以德、礼法相依、德主刑辅、管权治吏、正心修身等历史经验和思想。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要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历史智慧和文化营养。法律是他律,道德是自律。实现他律和自律的结合、道德教化和法制手段兼施,让道德和法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实现依法治国。

第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作为公务员既要遵纪守法,也要注重才能,注重品德;努力成为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始终为人民谋利益而决不能为个人谋私利,把自身的价值实现和人生追求融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之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总之,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都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要全面推进党和人民的宏伟大业,保障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缺一不可。华图教育


相关文章

  •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1
  •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建设,对国家富强.民族复與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嫌,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 ...查看


  • 第七章_树立法治观念__尊重法律权威
  •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一.教学内容和目的 教学内容: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 ...查看


  • 2015版思想品德与法律道德修养课后答案
  • 一.大学生应如何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P2-6 1.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 (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2.更新学习理念.( ...查看


  • 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_形势与政策
  • 准确认识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 教学目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努 ...查看


  •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2
  • 科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诉讼法学专业 (2010110099) 胡建芳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胡建芳. [论文摘要]法治与德治最为调控社会关系的两种手段,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以及何者居于主导地位是本文要阐述的内容.除此之外,本文进一步阐述了 ...查看


  • 2014年11月湖北省纪委遴选公务员考试笔试真题
  • 2014年11月湖北省纪委遴选公务员考试笔试真题 一.多项选择题(15分) 共十道题,每题1.5分. 二.简答题(15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 ...查看


  • 法制比德治重要
  • 法治比德治更重要 法治是针对国家治理而言,利用法律手段去治理国家. 首先,人具有劣根性,德治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但法治能够对其进行压制. 其次,道德标准并不相同,只有法治才能统一. 最后,法治所产生的社会效用大于德治 法制建设,是国家长治 ...查看


  •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 理论纵横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编辑/耿嘉 2015年1月9日星期五 从永刚美编/王超制作/ 袁文勇 谢青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将依法治国和 ...查看


  • 2016肖秀荣[知识点精讲精练]补充材料
  • 2016肖秀荣考研政治<命题人知识点精讲精练>补充材料 注意:我的补充材料和题目只是针对16版<精讲精练>和<1000题>的补充,并不是全部考纲变化内容,因为大部分变化在<精讲精练>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