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政治热点:中国司法改革白皮书

2013高考政治热点:中国司法改革白皮书

一、【时事背景】

2012年10月9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白皮书强调,中国司法改革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既博采众长、又不照抄照搬,既与时俱进、又不盲目冒进,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依法推进,坚持统筹协调、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分步推进。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司法改革问题发布白皮书,全文约1.8万字,由前言、司法制度和改革进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权保障、提高司法能力、践行司法为民、结束语等内容组成。白皮书指出了中国司法改革的目标、原则和进程。白皮书说,中国司法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可靠的司法保障。

二、【理论分析】

1、政治生活角度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积极、稳妥、务实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践行司法为民,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供坚强可靠的司法保障,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我国公民可以有序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对司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仅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出了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的要求,更有利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推进司法改革的进程。

2、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司法改革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在承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优秀成果、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2)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司法改革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深化。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推进司法改革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着眼于解决民众不满意的问题,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和检验,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

(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坚持推行一系列司法改革,使其符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要求,以便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5)矛盾具有普遍性,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中国司法改革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既要博采众长,又不照抄照搬,既要与时俱进,又不盲目冒进。同时,坚持统筹协调、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分步推进。

(6)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要通过司法改革和司法实践,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做司法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创新试题】

白皮书称,中国司法改革坚持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着眼于解决民众不满意的问题,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和检验,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坚持依法推进,以宪法和法律规定为依据,凡是与现行法律相冲突的,应在修改法律后实施。据此回答1—3题。

1.改革坚持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是: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B.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司法改革之所以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其根本原因是:

A.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C.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司法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凡是与现行法律相冲突的,应在修改法律后实施”,说明: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要为经济基础服务

C.依法治国要从国情出发 D.法制要随着民主建设的发展而完善

4.改革要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重点,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这启示我们:

A.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整体决定部分的观点 D.要着重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5.白皮书强调,中国司法改革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既博采众长、又不照抄照搬,既与时俱进、又不盲目冒进。这说明: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6.司法改革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期望一步到位的改革,是不现实的。这启示我们: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B.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C.办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 D.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7.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探索过程中的问题,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司法制度,在世界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这说明: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B要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C.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D办事情要从求新意识出发

8.对于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认识,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D.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9.中国司法实践及司法改革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中国特有的问题。这说明:

A.矛盾的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 B.矛盾的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10.司法改革需要更加广泛地听取意见,凝聚更多的社会共识。这主要因为:

A.政府履行职能的水平不断提高 B.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在增强

C.我国公民决策的形式在变化 D.我国公民享有权利的范围在扩大 要把改革成果惠及到广大群众,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落实便民利民措施,扩大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范围,强化司法公开和司法民主,保证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据此回答11—12题。

11.强化司法公开和司法民主有利于:

A.保证司法改革的科学性 B.改变司法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C.开辟公民利益诉求的新途径 D.扩大公民对司法权利的监督权

12.提高司法水平必须:

A.提高司法机关的责任意识,把所有的事情办好

B.自觉接受监督,保证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C.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D.强化司法职能,加强司法队伍建设

13.白皮书强调,中国司法改革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既博采众长、又不照抄照搬,既与时俱进、又不盲目冒进;坚持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着眼于解决民众不满意的问题,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和检验,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坚持依法推进,以宪法和法律规定为依据,凡是与现行法

律相冲突的,应在修改法律后实施;坚持统筹协调、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分步推进。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说明司法改革重视民意、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A 6.C 7.C 8.A 9.C 10.B 11.A 12.D

13.①有利于司法机关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强司法改革的民主性、科学性;②有利于加强对司法机关和司法活动的监督;③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拓宽公民民主参与的渠道;④有利于公民实现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⑤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监督权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之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步的表现。

2013高考政治热点:中国司法改革白皮书

一、【时事背景】

2012年10月9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白皮书强调,中国司法改革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既博采众长、又不照抄照搬,既与时俱进、又不盲目冒进,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依法推进,坚持统筹协调、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分步推进。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司法改革问题发布白皮书,全文约1.8万字,由前言、司法制度和改革进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权保障、提高司法能力、践行司法为民、结束语等内容组成。白皮书指出了中国司法改革的目标、原则和进程。白皮书说,中国司法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可靠的司法保障。

二、【理论分析】

1、政治生活角度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积极、稳妥、务实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践行司法为民,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供坚强可靠的司法保障,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我国公民可以有序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对司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仅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出了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的要求,更有利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推进司法改革的进程。

2、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司法改革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在承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优秀成果、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2)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司法改革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深化。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推进司法改革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着眼于解决民众不满意的问题,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和检验,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

(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坚持推行一系列司法改革,使其符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要求,以便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5)矛盾具有普遍性,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中国司法改革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既要博采众长,又不照抄照搬,既要与时俱进,又不盲目冒进。同时,坚持统筹协调、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分步推进。

(6)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要通过司法改革和司法实践,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做司法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创新试题】

白皮书称,中国司法改革坚持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着眼于解决民众不满意的问题,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和检验,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坚持依法推进,以宪法和法律规定为依据,凡是与现行法律相冲突的,应在修改法律后实施。据此回答1—3题。

1.改革坚持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是: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B.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司法改革之所以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其根本原因是:

A.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C.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司法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凡是与现行法律相冲突的,应在修改法律后实施”,说明: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要为经济基础服务

C.依法治国要从国情出发 D.法制要随着民主建设的发展而完善

4.改革要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重点,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这启示我们:

A.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整体决定部分的观点 D.要着重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5.白皮书强调,中国司法改革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既博采众长、又不照抄照搬,既与时俱进、又不盲目冒进。这说明: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6.司法改革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期望一步到位的改革,是不现实的。这启示我们: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B.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C.办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 D.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7.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探索过程中的问题,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司法制度,在世界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这说明: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B要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C.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D办事情要从求新意识出发

8.对于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认识,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D.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9.中国司法实践及司法改革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中国特有的问题。这说明:

A.矛盾的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 B.矛盾的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10.司法改革需要更加广泛地听取意见,凝聚更多的社会共识。这主要因为:

A.政府履行职能的水平不断提高 B.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在增强

C.我国公民决策的形式在变化 D.我国公民享有权利的范围在扩大 要把改革成果惠及到广大群众,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落实便民利民措施,扩大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范围,强化司法公开和司法民主,保证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据此回答11—12题。

11.强化司法公开和司法民主有利于:

A.保证司法改革的科学性 B.改变司法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C.开辟公民利益诉求的新途径 D.扩大公民对司法权利的监督权

12.提高司法水平必须:

A.提高司法机关的责任意识,把所有的事情办好

B.自觉接受监督,保证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C.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D.强化司法职能,加强司法队伍建设

13.白皮书强调,中国司法改革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既博采众长、又不照抄照搬,既与时俱进、又不盲目冒进;坚持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着眼于解决民众不满意的问题,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和检验,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坚持依法推进,以宪法和法律规定为依据,凡是与现行法

律相冲突的,应在修改法律后实施;坚持统筹协调、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分步推进。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说明司法改革重视民意、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A 6.C 7.C 8.A 9.C 10.B 11.A 12.D

13.①有利于司法机关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强司法改革的民主性、科学性;②有利于加强对司法机关和司法活动的监督;③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拓宽公民民主参与的渠道;④有利于公民实现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⑤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监督权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之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步的表现。


相关文章

  • 2013高考时事政治练习题: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
  • 一.[热点点击]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于2011年11月29日上午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形势和任务,全面部署<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g ...查看


  • 教育热点问题论文
  • 主持人: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方面,应试教育还是占主导地位,那么,我们有什么措施来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否可能实现我们所期待的这种转变?这个转变预期需要多长时间? 周济:这个提问可能不够全面,现在我们还不能说我们是应试教育占主导.现 ...查看


  • 必修2政治生活高考题
  • 2007---2013年东高考<政治生活>试题按课归类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2007年高考)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2题. 为了提高我国高收入群体自.觉纳税的意识,2006年11月8日国家税务总 ...查看


  • 2013政治热点专题
  • 2013年中考时政热点专题: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一.热点材料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 7.0级地震.地震造成雅安等19个市州115个县199万余人不同程度受灾,7.8万间房屋 ...查看


  • 2013高考时事政治练习题:中国十年扶贫
  • 中国扶贫十年累计投入2043.8亿元 [背景材料]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于文静.何宗渝)国务院新闻办16日发表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指出,十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扶贫的财政 ...查看


  • 高一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学案
  •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目标展示]识记:国家的本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理解: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 2.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运用:运用生活实例说明人 ...查看


  • 民盟临高支部2013年工作总结
  • 民盟临高支部2013年工作总结 谭安源 2013年以来.民盟临高支部始终坚持你民盟海南省委和中共临高县委的正确领导,团结和带领盟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临高县经济建设,关注社会发展的焦点.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建设高 ...查看


  • 社会蓝皮书: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4%
  • 2014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社会科学网 记者 朱高磊 摄 会议现场.中国社会科学网 记者 朱高磊 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姜红)12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社会蓝皮书 ...查看


  • 近期时事热点评析
  • 近期时事热点评析 习近平关于建党95周年重要讲话 时政事件: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就此发表重要讲话. 结合科目:史纲 考查方式:选择题.分析题 考点链接: (1)党成立的时间:19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