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与文化 教学设计
赵婷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
通过对宋代社会生活的了解,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感受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传统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盛极一时的宋词元曲
2.教学难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导入
P 展现2012年中国春节联欢晚会
T 熟悉的场景,热闹的场面,这就是每年一度的春节文化盛宴,春晚已成为新的文化传统,走进了中国人们的生活,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将穿越千年,回到宋元时期,来领略宋元时期的文化和生活。
T 宋朝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社会各阶层地位的提高,其中包括了士农工商。 P 展示史料:
(宋)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拜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家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
——王夫之《宋论》
T 这点说明了谁的地位的提升?
S 文人
T 也就是士。同学们再看下书本111页的阅读卡,看看宋代农民的地位如何? S宋代的自耕农、佃农的身份比以往有所提高。
P 展示史料:
材料一:宋徽宗时,京师富商张家娶了三十多个宗室女。宋徽宗的郑皇后、宋高宗的吴皇后都是出自商人之家。
材料二:宋朝规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就能做官。
T 这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S商人地位提高。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T 另外宋朝的日常生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来比较一下。
T 我们春节除了有春晚,还有哪些民间习俗?
S 拜年、放烟花、贴春联
T 那宋元时期,人们又是如何过春节的,我们看一下王安石的《元日》是如何描述的?
P 展示:
元 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S 放烟花、贴春联
T 除了这个,还有其他什么节日吗?
S 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T宋元时期,文化底蕴深厚,人们的生活也丰富多彩,出现了新的娱乐场所:瓦子。
P 展示资料
瓦子,又称瓦舍、瓦肆、瓦市等,它是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商品贸易集散地,也是当时的综合娱乐场所。
在瓦子里,有许多用栏杆围起来的民间艺术演出的场子,叫做“勾栏”或“游棚”。北宋首都汴梁的几个瓦子中就有“勾栏”五十余座。
T 你们觉得,在瓦子里,能看到什么精神的节目呢?
S杂剧、说话、杂技、皮影、舞蹈等
T 为什么当时人们的生活会如此丰富多彩?
S 经济的发展,人们有多余的时间和金钱
T 我们刚刚看到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普通生活,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当时文人的世界。
T 欣赏这两首诗,寻找两者的差异。
P请你欣赏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S第一首注重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第二首主要抒发作者游庐山的观感,在概括庐山的总印象后说出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T 所以,宋代诗歌作品的明显特征——富有哲理;宋代诗人的主要特征——注重哲学思考和内心修养
T请欣赏下列诗歌,说说这些诗歌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P 展示诗歌: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S 1. 揭示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2. 揭示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揭示人只有常学习,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头脑清醒,免于陈腐,得以进步和提高的道理。
T 宋代最流行的文化形式是宋词,分为豪放派(苏轼)婉约派(李清照)。 元代则因为没有了科举制度,文人开始接触民间底层文化,最流行的文化形式是流行歌曲(马致远散曲)杂剧(关汉卿)。
T 宋代文化为什么能够这么繁荣?
S ①统治者“崇文抑武”的策略
②经济的繁荣
③科举制度的完善
④印刷术的改进
T 我们今天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包括今天我们坐在这宽敞的教室里学习,都得益于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也希望同学们能不断学习继承中国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采用了合作探究和活动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生活中知识得到建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培养,各种智能得到发展,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但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影响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社会生活与文化 教学设计
赵婷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
通过对宋代社会生活的了解,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感受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传统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盛极一时的宋词元曲
2.教学难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导入
P 展现2012年中国春节联欢晚会
T 熟悉的场景,热闹的场面,这就是每年一度的春节文化盛宴,春晚已成为新的文化传统,走进了中国人们的生活,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将穿越千年,回到宋元时期,来领略宋元时期的文化和生活。
T 宋朝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社会各阶层地位的提高,其中包括了士农工商。 P 展示史料:
(宋)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拜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家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
——王夫之《宋论》
T 这点说明了谁的地位的提升?
S 文人
T 也就是士。同学们再看下书本111页的阅读卡,看看宋代农民的地位如何? S宋代的自耕农、佃农的身份比以往有所提高。
P 展示史料:
材料一:宋徽宗时,京师富商张家娶了三十多个宗室女。宋徽宗的郑皇后、宋高宗的吴皇后都是出自商人之家。
材料二:宋朝规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就能做官。
T 这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S商人地位提高。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T 另外宋朝的日常生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来比较一下。
T 我们春节除了有春晚,还有哪些民间习俗?
S 拜年、放烟花、贴春联
T 那宋元时期,人们又是如何过春节的,我们看一下王安石的《元日》是如何描述的?
P 展示:
元 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S 放烟花、贴春联
T 除了这个,还有其他什么节日吗?
S 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T宋元时期,文化底蕴深厚,人们的生活也丰富多彩,出现了新的娱乐场所:瓦子。
P 展示资料
瓦子,又称瓦舍、瓦肆、瓦市等,它是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商品贸易集散地,也是当时的综合娱乐场所。
在瓦子里,有许多用栏杆围起来的民间艺术演出的场子,叫做“勾栏”或“游棚”。北宋首都汴梁的几个瓦子中就有“勾栏”五十余座。
T 你们觉得,在瓦子里,能看到什么精神的节目呢?
S杂剧、说话、杂技、皮影、舞蹈等
T 为什么当时人们的生活会如此丰富多彩?
S 经济的发展,人们有多余的时间和金钱
T 我们刚刚看到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普通生活,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当时文人的世界。
T 欣赏这两首诗,寻找两者的差异。
P请你欣赏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S第一首注重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第二首主要抒发作者游庐山的观感,在概括庐山的总印象后说出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T 所以,宋代诗歌作品的明显特征——富有哲理;宋代诗人的主要特征——注重哲学思考和内心修养
T请欣赏下列诗歌,说说这些诗歌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P 展示诗歌: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S 1. 揭示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2. 揭示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揭示人只有常学习,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头脑清醒,免于陈腐,得以进步和提高的道理。
T 宋代最流行的文化形式是宋词,分为豪放派(苏轼)婉约派(李清照)。 元代则因为没有了科举制度,文人开始接触民间底层文化,最流行的文化形式是流行歌曲(马致远散曲)杂剧(关汉卿)。
T 宋代文化为什么能够这么繁荣?
S ①统治者“崇文抑武”的策略
②经济的繁荣
③科举制度的完善
④印刷术的改进
T 我们今天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包括今天我们坐在这宽敞的教室里学习,都得益于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也希望同学们能不断学习继承中国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采用了合作探究和活动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生活中知识得到建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培养,各种智能得到发展,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但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影响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