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
现代安全理论认为:安全的本质含义应包括对存在于人们生产或生活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的预测、预知、评价、限制、控制、消除等六个方面, 没有预防和控制危险能力的安全是盲目的安全。安全管理是以安全为目, 进行有关决策、计划、协调和控制等方面活动。是利用管理活动, 将事故预防、事故应急与保险补偿三种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 达到保障安全的目的。企业安全管理应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占主导地位, 依据我国安全生产法及安全生产实践工作总结, 安全管理工作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规范全体员工在安全生产方面共同遵守且应达到的标准规程或行动准则。作为企业的员工掌握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是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安全生产责任制不 规范或混乱, 企业负责人缺乏管理意识, 不利于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而影响企业整体安全状态水平。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大体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安全生产责任不清, 没有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 也必然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2)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没有履行审批手续, 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最基本和核心的管理制度, 涉及到全员贯彻落实的问题, 如果没有履行正常的审批程序, 是缺乏权威性的, 很难得到全员的认可, 也就失去了约束力, 不可能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3)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不完整、不全面、不严密, 会在某些岗位或环节上出现漏洞, 将会落实或执行不到位, 该做的没有做或者不知道应该去做。
(4)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证措施, 就有“落而不实”的问题存在, 将会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局面的形成, 从而影响系统安全。例如没有奖惩制度, 就没有激励和约束机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也就成为摆设了。
(5)如果员工不能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不能做好自身岗位工作, 虽然问题反映在个别员工身上, 但根源在于企业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缺乏考核或者考核不严。这种现象的存在会对系统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的。
2 现场规章制度
现场规章制度是企业对生产设备运行和检修做出的具体技术、规则、程序等方面的要求, 是规范工作行为的准则。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要符合现场实际情况, 使生产现场有章可循。规章制度应不定期组织修订或修编。
3 安全监督管理机构
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是企业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内设机构, 其作用是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组织企业内部各种安全检查活动, 负责日常安全检查, 及时整改各种事故隐患, 监督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等, 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织保证。企业应按规定设置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及配备安全监督管理人员, 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
4 安全培训教育
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是企业的法定责任和必须具备的生产经营条件。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企业中对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的是各类从业人员。从业人员能否能否安全、熟练地操作生产经营工具, 能否得到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切实保障, 能否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安全水平。国家在《企业安全培训规定》中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明确了培训内容、学时及培训资格等。
5 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
企业组织安全检查的目的是能够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于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与条件、人员行为、管理等方面潜在的事故隐患。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是前提, 消除事故隐患是目的, 而
对生产安全隐患发现到消除得全过程管理是有效的手段和保障。
6 安全资金投入及有效实施
安全生产投入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要保证企业达到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实现安全生产, 就要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的投入。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发挥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的作用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履行的法定责任。
7 反事故措施制定与落实
各项反事故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充分体现在生产过程中坚持 “预防为主”的现代安全理念, 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有效预防各类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 对企业安全生产有着重大影响。
8 安全警示标志
在有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 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及时提醒从业人员注意危险, 防止从业人员发生事故, 这是一项在生产过程中, 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法律规定在危险性较大的生产经营场所, 必须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对于安全警示的设置, 国家有严格的规定, 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企业在设置标志时, 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9 重大危险源管理
企业应按规定对符合国家重大危险源监管范围的场所、设备、设施进行申报、登记建档、备案, 对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不力, 影响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的质量, 甚至可能疏于监控管理, 而导致事故发生。企业按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检测、评估,掌握重大危险源变化规律及风险大小,采取具体、可行、合理的安全对策措施。
10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及演练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和演练是在发生事故的状态下, 使人们处于一种有序的事故处理状态, 以最快速度控制事态的发展, 尽最大可能减少事故损失的一种措施。如果企业未按规定制定预案或预案内容不能满足应急救援需要的话, 就会影响事故状态下的抢救、恢复和终止事故, 甚至可能扩大事故后果。
11 “三同时”管理
“三同时”是指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事前保障措施, 也是企业应履行的法定责任。
12 事故调查统计处理及信息报送
企业应制定符合国家、行业相关规定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和信息报送实施细则》, 目的是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 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吸取事故教训, 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有效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否则, 就无法规范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 难以吸取事故教训和避免事故重复发生。
浅谈如何做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
现代安全理论认为:安全的本质含义应包括对存在于人们生产或生活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的预测、预知、评价、限制、控制、消除等六个方面, 没有预防和控制危险能力的安全是盲目的安全。安全管理是以安全为目, 进行有关决策、计划、协调和控制等方面活动。是利用管理活动, 将事故预防、事故应急与保险补偿三种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 达到保障安全的目的。企业安全管理应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占主导地位, 依据我国安全生产法及安全生产实践工作总结, 安全管理工作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规范全体员工在安全生产方面共同遵守且应达到的标准规程或行动准则。作为企业的员工掌握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是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安全生产责任制不 规范或混乱, 企业负责人缺乏管理意识, 不利于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而影响企业整体安全状态水平。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大体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安全生产责任不清, 没有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 也必然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2)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没有履行审批手续, 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最基本和核心的管理制度, 涉及到全员贯彻落实的问题, 如果没有履行正常的审批程序, 是缺乏权威性的, 很难得到全员的认可, 也就失去了约束力, 不可能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3)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不完整、不全面、不严密, 会在某些岗位或环节上出现漏洞, 将会落实或执行不到位, 该做的没有做或者不知道应该去做。
(4)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证措施, 就有“落而不实”的问题存在, 将会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局面的形成, 从而影响系统安全。例如没有奖惩制度, 就没有激励和约束机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也就成为摆设了。
(5)如果员工不能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不能做好自身岗位工作, 虽然问题反映在个别员工身上, 但根源在于企业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缺乏考核或者考核不严。这种现象的存在会对系统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的。
2 现场规章制度
现场规章制度是企业对生产设备运行和检修做出的具体技术、规则、程序等方面的要求, 是规范工作行为的准则。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要符合现场实际情况, 使生产现场有章可循。规章制度应不定期组织修订或修编。
3 安全监督管理机构
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是企业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内设机构, 其作用是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组织企业内部各种安全检查活动, 负责日常安全检查, 及时整改各种事故隐患, 监督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等, 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织保证。企业应按规定设置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及配备安全监督管理人员, 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
4 安全培训教育
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是企业的法定责任和必须具备的生产经营条件。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企业中对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的是各类从业人员。从业人员能否能否安全、熟练地操作生产经营工具, 能否得到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切实保障, 能否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安全水平。国家在《企业安全培训规定》中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明确了培训内容、学时及培训资格等。
5 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
企业组织安全检查的目的是能够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于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与条件、人员行为、管理等方面潜在的事故隐患。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是前提, 消除事故隐患是目的, 而
对生产安全隐患发现到消除得全过程管理是有效的手段和保障。
6 安全资金投入及有效实施
安全生产投入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要保证企业达到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实现安全生产, 就要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的投入。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发挥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的作用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履行的法定责任。
7 反事故措施制定与落实
各项反事故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充分体现在生产过程中坚持 “预防为主”的现代安全理念, 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有效预防各类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 对企业安全生产有着重大影响。
8 安全警示标志
在有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 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及时提醒从业人员注意危险, 防止从业人员发生事故, 这是一项在生产过程中, 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法律规定在危险性较大的生产经营场所, 必须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对于安全警示的设置, 国家有严格的规定, 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企业在设置标志时, 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9 重大危险源管理
企业应按规定对符合国家重大危险源监管范围的场所、设备、设施进行申报、登记建档、备案, 对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不力, 影响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的质量, 甚至可能疏于监控管理, 而导致事故发生。企业按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检测、评估,掌握重大危险源变化规律及风险大小,采取具体、可行、合理的安全对策措施。
10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及演练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和演练是在发生事故的状态下, 使人们处于一种有序的事故处理状态, 以最快速度控制事态的发展, 尽最大可能减少事故损失的一种措施。如果企业未按规定制定预案或预案内容不能满足应急救援需要的话, 就会影响事故状态下的抢救、恢复和终止事故, 甚至可能扩大事故后果。
11 “三同时”管理
“三同时”是指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事前保障措施, 也是企业应履行的法定责任。
12 事故调查统计处理及信息报送
企业应制定符合国家、行业相关规定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和信息报送实施细则》, 目的是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 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吸取事故教训, 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有效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否则, 就无法规范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 难以吸取事故教训和避免事故重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