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有效活动 积累丰富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数学教学要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经历过程”,去亲历“活动”,在“活动化”的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下结合《等量代换》的教学实践探索,尝试谈谈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一般方式。
一、经历操作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片断:
播放课件:1 只羊可以换 2 只猪,1 只猪可以换5只小鸡。
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1 只羊可以换几只小鸡?
师:请同学们打开1号学具袋,自己动手换一换吧。可以用摆一摆、算一算、画一画等方法。
学生动手实验操作。
师:摆好的同学请到前面展示给同学们看看。
(请两位摆法不同的同学上台展示)
师:请同学说说是怎么换的?
师:对比一下,你喜欢哪一种?说明理由
师:我们一块来看看代换的过程。 (播放课件)
师:我们在回顾一下这道题,羊和小鸡有直接的联系吗?羊和小鸡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羊和猪有联系,猪和小鸡也有联系。所以我们在交换的时候,必须借助小猪这个中间量来进行交换,先把小猪换成小鸡,也就知道了一只小羊能换多少只小鸡了。
“智慧自动作发端”,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
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直观的操作材料:动物图片、学具、白纸等等。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等形式,将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并与全班交流。把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活动中渗透着几何变换的思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真正理解了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使等量代换这个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变为学生自己可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再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二、经历感悟 内化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片断:
师:他们在玩什么呀?请你们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小牛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呀?
生:他们在玩跷跷板,我知道了一头猪等于和两只羊的重量相等,一头牛和四只猪的重量相等,小牛要我们帮忙解决,两头牛和几只羊的重量相等。
生:我知道两头牛和16只羊的重量相等。
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知道了,请你们能用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师: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商量商量,你准备用什么方法?
生1:我是用写的方法:因为1只猪=2只羊,4只猪=8只羊,而4只猪=1头牛,所以, 8只羊=1头牛,2头牛=16只羊。
生2:我是用算一算的方法:2×4=8只表示1头牛和8只羊一样重,2×8=16只表示2头牛和16只羊一样重。
生3:我是用画一画的方法,我用一个“羊”字表示一只羊,一头牛我就用一个“牛”字来表示,一头猪我就用一个“猪”字来表示,我也得到两头牛和16只羊一样重。
生4:我是用摆一摆的方法,我用一个三角形代替一只羊,用一个圆形代替一头猪,用一个正方形,代替一头牛,我也得到两头牛和16只羊一样重。
师总结: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这几种方法都是通过代换中间量,求得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稍复杂的题,仍然是抓住等量关系,可以使我们灵活解决问题。 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解决。
孔凡哲教授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过程充分展开,思维充分碰撞,方法在不断的体验中生成并内化迁移。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用心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内化为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反馈解决“2只牛和几只羊一样重的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后,我提出质疑:“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各有不同,都是从哪个条件入手?为什么?根据这个条件,确定把什么换成什么?再根据什么条件确定怎样代换呢?然后引导学生感悟解决问题从通过代换中间量,求得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现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解决。这样的数学思考,有效促进了“等量代换”解决问题模型的建立,达成数学活动经验的内化。
三、经历反思 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片断:
师:我们在解决以上等量代换问题时,我们是怎么想的?中间你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生1:我们可以用图形摆一摆,找出问题的中间量,
生2:有的时候,我们用画一画的方法,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解决问题。 生3:我们也可以用列算式的方法算一算。
师:物体和物体之间可以互相代换,数学中的图形、数字你们可以代换吗? 师:它们要正确地代换,都有一个共同点:(引导学生总结)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中间量。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一节课,应有长远的眼光,立足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和技能技巧,有什么好的经验„„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种经历生成的思想经验才是最具价值的。在教学中,解决了一个问题时,我总会引导学生反思:我们是怎么想的?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什么策略?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等量代换的思考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等量代换的真正价值在于使问题简单化,让学生不断提升等量代换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经历实践 应用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片断:
师:我们班的同学不仅会玩,而且还很会学习,都能像聪明的小曹操那样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游戏活动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等量代换的情况到处都有,你们看我的好朋友乐乐在买文具时就碰到这样的问题。(课件出示乐乐买文具的画面)
师:乐乐可以怎样换呢?
生1:因为6支钢笔要36元钱,1支钢笔就要6元钱,6支毛笔6元钱,所以这支钢笔可以换6支毛笔。
生2:乐乐可以换2个笔记本,因为1支钢笔6元钱,5个笔记本要15元钱,一个笔记本就需要3元钱,所以可以换2个笔记本。
生3:乐乐可以换12个卷笔刀,因为4个卷笔刀2元钱,1个卷笔刀5角钱,6元钱可以换12个卷笔刀。
生4:可以换3支自动铅笔,因为4支自动铅笔8元钱,1支自动铅笔就要2元钱,6元钱可以换3支自动铅笔。
朱德全教授说:“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知识的课后延伸,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积累和发展综合应用经验。 因此我在本课小结后,又特地设计了一道生活问题:帮乐乐用一枝钢笔换其他学具。学生很有兴趣,思维很活跃,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等量代换的知识,真正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经历有效活动 积累丰富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数学教学要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经历过程”,去亲历“活动”,在“活动化”的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下结合《等量代换》的教学实践探索,尝试谈谈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一般方式。
一、经历操作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片断:
播放课件:1 只羊可以换 2 只猪,1 只猪可以换5只小鸡。
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1 只羊可以换几只小鸡?
师:请同学们打开1号学具袋,自己动手换一换吧。可以用摆一摆、算一算、画一画等方法。
学生动手实验操作。
师:摆好的同学请到前面展示给同学们看看。
(请两位摆法不同的同学上台展示)
师:请同学说说是怎么换的?
师:对比一下,你喜欢哪一种?说明理由
师:我们一块来看看代换的过程。 (播放课件)
师:我们在回顾一下这道题,羊和小鸡有直接的联系吗?羊和小鸡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羊和猪有联系,猪和小鸡也有联系。所以我们在交换的时候,必须借助小猪这个中间量来进行交换,先把小猪换成小鸡,也就知道了一只小羊能换多少只小鸡了。
“智慧自动作发端”,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
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直观的操作材料:动物图片、学具、白纸等等。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等形式,将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并与全班交流。把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活动中渗透着几何变换的思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真正理解了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使等量代换这个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变为学生自己可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再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二、经历感悟 内化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片断:
师:他们在玩什么呀?请你们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小牛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呀?
生:他们在玩跷跷板,我知道了一头猪等于和两只羊的重量相等,一头牛和四只猪的重量相等,小牛要我们帮忙解决,两头牛和几只羊的重量相等。
生:我知道两头牛和16只羊的重量相等。
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知道了,请你们能用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师: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商量商量,你准备用什么方法?
生1:我是用写的方法:因为1只猪=2只羊,4只猪=8只羊,而4只猪=1头牛,所以, 8只羊=1头牛,2头牛=16只羊。
生2:我是用算一算的方法:2×4=8只表示1头牛和8只羊一样重,2×8=16只表示2头牛和16只羊一样重。
生3:我是用画一画的方法,我用一个“羊”字表示一只羊,一头牛我就用一个“牛”字来表示,一头猪我就用一个“猪”字来表示,我也得到两头牛和16只羊一样重。
生4:我是用摆一摆的方法,我用一个三角形代替一只羊,用一个圆形代替一头猪,用一个正方形,代替一头牛,我也得到两头牛和16只羊一样重。
师总结: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这几种方法都是通过代换中间量,求得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稍复杂的题,仍然是抓住等量关系,可以使我们灵活解决问题。 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解决。
孔凡哲教授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过程充分展开,思维充分碰撞,方法在不断的体验中生成并内化迁移。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用心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内化为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反馈解决“2只牛和几只羊一样重的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后,我提出质疑:“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各有不同,都是从哪个条件入手?为什么?根据这个条件,确定把什么换成什么?再根据什么条件确定怎样代换呢?然后引导学生感悟解决问题从通过代换中间量,求得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现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解决。这样的数学思考,有效促进了“等量代换”解决问题模型的建立,达成数学活动经验的内化。
三、经历反思 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片断:
师:我们在解决以上等量代换问题时,我们是怎么想的?中间你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生1:我们可以用图形摆一摆,找出问题的中间量,
生2:有的时候,我们用画一画的方法,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解决问题。 生3:我们也可以用列算式的方法算一算。
师:物体和物体之间可以互相代换,数学中的图形、数字你们可以代换吗? 师:它们要正确地代换,都有一个共同点:(引导学生总结)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中间量。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一节课,应有长远的眼光,立足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和技能技巧,有什么好的经验„„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种经历生成的思想经验才是最具价值的。在教学中,解决了一个问题时,我总会引导学生反思:我们是怎么想的?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什么策略?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等量代换的思考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等量代换的真正价值在于使问题简单化,让学生不断提升等量代换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经历实践 应用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片断:
师:我们班的同学不仅会玩,而且还很会学习,都能像聪明的小曹操那样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游戏活动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等量代换的情况到处都有,你们看我的好朋友乐乐在买文具时就碰到这样的问题。(课件出示乐乐买文具的画面)
师:乐乐可以怎样换呢?
生1:因为6支钢笔要36元钱,1支钢笔就要6元钱,6支毛笔6元钱,所以这支钢笔可以换6支毛笔。
生2:乐乐可以换2个笔记本,因为1支钢笔6元钱,5个笔记本要15元钱,一个笔记本就需要3元钱,所以可以换2个笔记本。
生3:乐乐可以换12个卷笔刀,因为4个卷笔刀2元钱,1个卷笔刀5角钱,6元钱可以换12个卷笔刀。
生4:可以换3支自动铅笔,因为4支自动铅笔8元钱,1支自动铅笔就要2元钱,6元钱可以换3支自动铅笔。
朱德全教授说:“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知识的课后延伸,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积累和发展综合应用经验。 因此我在本课小结后,又特地设计了一道生活问题:帮乐乐用一枝钢笔换其他学具。学生很有兴趣,思维很活跃,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等量代换的知识,真正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